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實用工具 > 蒙學

《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5篇)

蒙學1.24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中國的國學博大精深,蘊涵著古人的智慧。這些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精髓,就是我最好的啟蒙教材。讓我瞭解最基礎的國學知識,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弟子規》是清朝李毓秀所寫的,讓我百讀不厭,教會我如何尊重別人———要孝順父母;是它,幫我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要守信;是它,讓我學會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問題———要仔細。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現在的我們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願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裡;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並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讀書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讀書時眼在書上,嘴也在念,可心經常飛到九霄雲外。自從讀了這句話,我就開始在學習時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而是專心致志地學習,讀書,寫字、上課認真聽講。就是因為這樣我的學習效率才大大提高。

《弟子規》教會我的東西太多了,每當我讀起它,就會想到很多很多……我相信,我讀了《弟子規》,肯定在成人成才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捷徑。

《弟子規》讀後感2

最近父母讓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再來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弟子規》讀後感3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著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並不能為企業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於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麼呢?眼前的“三鹿”,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後感4

利用暑假,我好好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裡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品質,對我們與人、親友、社會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當我讀到只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麼明白,於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通道、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讀書是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應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一段,而東翻西閱,比坑定寫信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是要有規範,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看來,《弟子規》中的文言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探究裡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平時,我在寫作業時經常分散注意力,一會兒玩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想別的事。記得有一次,我汗流浹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東西后,就急忙開啟語文評價手冊來訂正。沒有仔細看原文,草草地看了題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寫了下來。結果,第二天老師批改完後發下來,我開啟本子,上面寫著三個鮮紅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細的熟讀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這句,我高興地說。看來,只有認真仔細地理解、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規》裡還有著許多“規矩”,等著我們去學習,去理解,去體會。

《弟子規》裡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如果我們認真去踐行,給父母開來的快樂是無限的',給自己帶來的收穫也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一定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弟子規》讀後感5

我們學校去年新建的圖書室,裡面有好多的好看的圖書:故事書、作文書、名著…還有弟子規,我可喜歡這本書啦,因為閱讀弟子規使我一次次受到感動,使我感悟最深的,也許就是人間的真諦。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父母呼,應無緩;父母命,行無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文明行為嗎?是呀!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國家經濟迅猛的.發展,我們各家的生活都比較幸福,富裕了,可是我們中有些孩子往往在吃穿方面挑來揀去,這不正是俗話說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嗎?”

在這個時代裡,父母為我們付出這麼多,為了我們能好好的學習,為我們創造好的生活條件,遠在幾千裡外打工掙錢。我們卻認為父母不太關心我們,其實父母所付出的是我們一生也報答不了的恩情。傳說孟子的母親為孟子的成長尋找一個好的環境居住,曾三次遷居。這不正是父母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如果父母叫你去幫他們倒點垃圾或掃點地,你還能說不嗎?父母教我們學習,是為了我們的未來,父母責怪我們,是為了讓我們記住錯誤並改正。讀到這些,我們大概都為自己有一個好父母而感到幸福。我們更要好好學習,用知識來武裝自己,這樣才對得起父母的良苦用心。

傳說大孝子董永,寒窗苦讀,父親病了就砸鍋賣鐵給年邁患病的父親買藥,最後父親身亡後沒錢安葬,他賣身葬父。這種精神是可貴的,試問我們看到這一幕,誰能不受感動呢!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一代的道路,也少不了坎坷不平,需要我們努力地去創造奇蹟為國家多做貢獻。

華夏曆史源遠流長,文明成果輝煌燦爛,傳世經典數不勝數,古老的真諦,豐富的知識,經過了歲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檢驗。使不孝子臭名遠揚千里,成為世代人們的笑柄。在這裡,我提倡大家尊老愛幼,儲存中華美德,那精神最大的精神財富。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敘,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們達到的準則,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學習,如何講究文明和禮貌。

《弟子規》全篇十分短小,僅1080字,卻蘊含豐富,它總分為七大部分,分別是“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

“入則孝”告訴我們在家中要聽從父母,愛親人。親人有病,要耐心細緻地照顧他們,不與父母爭吵。這讓我們在家中與父母之間更加和睦、溫馨。“出則悌”告訴我們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樣,為人為謙虛,見長輩要讓道,這使我們在外出時有“風度”、“彬彬有禮”。“謹”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處處留心,小事上也可以體現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使別人眼中的我們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謙謙君子。“信”告訴我們要時時講誠信,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要直言不諱,不要喜怒無常。“泛愛眾”告訴我們,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勿喜新厭舊,要愛每一個人,要心胸寬廣。“親仁”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不要勾心鬥角,這就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密無間。“餘力學文”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它告訴我們聽講時要認真,學習時要努力,寫作時心態要端正,要心無旁物。但這一章中說的“非聖書,屏勿視”我不能認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難免使人知識面過於狹窄,失去讀書的樂趣。

弟子規用平實的語言講了很多大道理,讓今天的我們深受啟發。

《弟子規》讀後感7

我剛接觸到《弟子規》時,就深深地被其中蘊含的道理吸引住了。當我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時,又想起了老師的講解“在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一定要洗耳恭聽。而當父母責怪你的時候,自己一定要虛心地接受並改正,而且不能頂嘴。”這會兒我又想到了我自己。

記得一次,媽媽把早飯做好,並吩咐我一定要吃,之後媽媽就去上班了。而我卻不聽話沒有吃,就匆匆忙忙地去上學了,等媽媽回家後,看到我沒吃早飯,把剛剛放學回到家的我被媽媽嗅罵了一頓,我越聽越生氣;不就一頓早飯,至於嗎?終於,我憋不住了,一句話衝出喉嚨:“哦,我明白了,就是這樣做媽媽啊!”說完後,媽媽被我氣壞了,好幾天沒和我說話。現在想起來,真是很臉紅,媽媽也是為我好啊,我怎麼能這樣呢?真是不懂事啊!當我讀到“冬則溫夏則涼”時,想起老師的講解:“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而在我的`身上一直都是父母讓我在冬天時感到溫暖,在夏天時感到涼爽,但從此以後,我一定要學習體貼父母,做一個孝順的孩子。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我知道了父母撫養我們的艱辛,而我們一定要報答他們,至於怎麼報答,就在於你是否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是否是用自己的真心,是否是發自臟腑的想對父母好,只要你拿出真心來,父母是絕對會感到欣慰的。

在生活中,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任何人,都要以真心相對,絕對不能和別人耍手段,而使自己得到利益;也不能不尊敬別人,只認為自己是崇高的。從此以後,我們大家都要孝敬父母,做一個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8

前幾天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感觸頗多,《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自從學習了《弟子規》,我覺得自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暑假裡的一天,我要和同伴去游泳,媽媽說:“今天天氣太冷了。別去!”我說:“我不!我偏要去!”結果游泳後回來我就發起燒來,媽媽急得半夜三更揹著我上醫院打點滴。到了醫院,我看著汗水不斷地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心裡後悔極了。這時我想起了《弟子規》中“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我明白了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也不能任意而為。如果擅作主張,就容易出錯,因而讓父母擔心,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順父母的行為。現在的我,已經不會擅自做主了,做每件事之前都會諮詢父母的意見,父母說不能做的事,我也就不會再任性了。“冬則溫,夏則清”當我讀到這句時,回想起以前一直都是父母讓我在冬天感到溫暖,在夏天讓我感到涼爽。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倒過來做,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溫暖的懷抱;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地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為我們無私的付出。漸漸長大的我們,也應該學著為父母做些什麼了。

一個人如果只有才華,而沒有好的品德,就像花瓶裡的花,看起來很漂亮,但因為無根,過不了幾天就枯萎了。而《弟子規》就是我們紮好德育最好的根。

我們的中華民族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弟子規》只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後我將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我相信,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我相信我以後會做的更加的完美!

《弟子規》讀後感9

讀《弟子規》做文明人作文剛開始我還有些害怕,由大人來點。700字作文明天是星期六,;聽著菜刀切到凳子上的聲音,我們都在底下暗暗偷笑。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麼多人去刻苦學習;《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為“李夫子”。因為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後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麼大的影響,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範,主要就是說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群眾,如果行為規範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為規範,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為《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並不是什麼難事,到週末在把前幾天背的複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說的:溫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我讀著清代文學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規》,心潮澎湃,深受教育。《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敘》篇為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群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社會上有很多專家、學者、商界精英一致認為,《弟子規》不同於以往的膚淺理論,而是我國燦若星河的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目前還找不到一本書像《弟子規》那樣能有效規範員工的行為舉止。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話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形形色色的大舞臺,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有著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無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都要牢記《弟子規》中的訓戒,具備一定的`素質,規範自己的言行,牢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要肩負許多的責任,盡職盡責,全力以赴為學校的發展壯大作出最大的貢獻。 《弟子規》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你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它會使你迸發出無限的感想!

《弟子規》讀後感11

不久前,讀到陳寅海同學一文,講的是《弟子規》中的一些要求要想全部一字不落做到位是不可能的,即使《弟子規》的作者本人也一樣。

簡舉幾個小例:在《泛愛眾》一則中,有這樣一句:“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意思是,說他人的惡行,就是在做惡;一味地痛恨他人,自己也會遭到禍害。這個句子的前半句倒是值得斟酌和商榷。

我們都知道,在3。15晚會上曝光的黑廠、黑公司,許多都不是消費者直接發現的,而相當一部分,是由公司裡的員工自行舉報的。這些舉報者,冒著被報復打擊的巨大風險,堅定地選擇了正義,揭示了黑幕下的一切,這種行為是讓我們感動和敬佩的。有良心的人都該瞭解,他們的舉報又使消費者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這是一件大好事。可是依照“揚人惡,即是惡”來說,卻成了一件“做惡”的事。顯然,這句話與現實相駁了。

其實,《弟子規》中還有不少這樣的'“駁論”,像“喪三年,啼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做。”等等都與目前的社會現狀不符,甚至有所違被常理了。

但是,僅憑此我們就可判定《弟子規》過於封建嗎?那是不能的。的確,不得不承認,《弟子規》因作於與目前時代背景不同的封建階段時期,受那種大背景、大環境影響寫出來這樣的東西也就不足為奇了。雖然如此,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作為一篇行為規範,《弟子規》在我們學習時,不僅應該瞭解它原文所述內容,更要放入現實中去,以當下的社會來重新對原文進行新的解釋,讓古文更符合現代社會背景。

總之,《弟子規》旨在傳播尊重、孝道、博愛、讀書、做人等方面的主題在任何時候都合適。因為無論何時何地,這以上五個詞都有是我們的人生必修課。

《弟子規》讀後感12

童年的時候,你在做什麼?跟爸爸撒嬌要買玩具,被媽媽押著去學外語。當不滿足的時候,你會嘆氣:“做小孩好辛苦!”可是,廣西柳州的艾滋孤兒阿龍不會:他一個人洗衣做飯,一個人養雞喂狗,一個人讀書寫字,一個人入睡。他從不覺得自己很苦,儘管他今年只有六歲。這就是廣西艾滋孤兒阿龍的倔強生活!

今天,媽媽推薦給我看了這篇報道。看完後,我感到震撼,然而更多的是羞愧。阿龍只有六歲,而我比他大了一倍多,我會為了一些不算多也不算累的家務勞動和家裡人爭吵,甚至還討價還價。為了督促我的學習,媽媽每天晚上都會無數次地和我發脾氣。我們都有父母的關愛,受委屈了,不高興了,可以找爸爸媽媽哭訴,撒嬌,我任性,讓大人頭疼,生氣。阿龍呢?他又該去找誰?我們每天都吃得飽,穿的暖,不喜歡了就一扔了之,甚至有的東西阿龍見都沒見過。這樣的生活,我們習以為常,感覺天經地義。同樣是孩子,這對阿龍來說,公平嗎?

六歲,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記憶的童年時光,而阿龍卻不得不在前途迷茫的人生中與病魔抗爭,爭取自己繼續生存下去的權利,看著阿龍這樣的'生活狀況,我心裡感到一陣陣酸楚,也為阿龍的命運感到不平!

我想為阿龍做點什麼,卻不知從何做起。媽媽對我說:“在我們國家,像阿龍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很多很多,你要想幫助他們,就應該先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這樣你才有能力幫助他們。”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媽媽的良苦用心。

以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做好自己應該做的每一件事,長大後,才有能力幫助更多的“阿龍”們,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幫助他人的志願者。

《弟子規》讀後感13

《弟子規》是其中之一。兒童讀經是古代聖賢智慧的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引導人們在無盡的歷史中前進,是教育孩子培養忠誠和家庭風格的最佳讀物。如果你能仔細閱讀《弟子規》,真正理解《弟子規》的含義,他將對你大有裨益。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改編的。禮儀標準是一個人的基礎。就像一棵大樹一樣,一棵樹只有根扎得緊緊的,才會茁壯成長。要成為一個人,一個人必須建立最好的道德。只有謙虛、尊重、善良和博愛的人才能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中立和不可戰勝的地位。這就像繪畫:一個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如果運用他的想象力,就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此外,我在書中提到了“胸懷寬廣,努力學習。功夫一到,所有的顏色都會消失。我的心裡充滿了疑惑,所以跟著筆記走。當被問及時,問出真相。”這幾句話最讓我感動,也讓我受益匪淺。因為這些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不夠的地方。我不能拖延。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它對自身的影響是一個微妙的過程。例如,我們應該很容易學會並背誦《弟子規》,但要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需要時間。一個人在工作中必須有一些原則。然而,他們在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限制。學習《弟子規》必須言行一致。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我們必須把聖教會貫徹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然而,“早起晚睡。老來容易,珍惜此時。”告訴我們早上早起,晚上熬夜。一個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一瞬間,他就會從一個少年步入老年。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想更多的辦法,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與時間賽跑。

每次讀《帝子·桂》,我都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帝子·桂真是我的好老師和好朋友。和他相處讓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讀後感14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後,我深受啟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並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為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為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後,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後跑回去繼續幹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後”,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麼,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後,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才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

長輩們都誇我變得懂禮貌了,聽著他們的誇獎,我心裡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為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並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為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

《弟子規》讀後感15

最近,學校下通知在網上學習《弟子規》,剛開始,我們都很不願意,因為我們都想在自習課上寫作業,哪有心思學什麼《弟子規》啊!我們憤憤不平,僅是因為時間的問題嗎?不是的。而是我們根本不瞭解《弟子規》是什麼,而當我們接觸到《弟子規》時,卻深深地被其中蘊含的道理吸引住了,學過後,會反省自己的作為,我就是因為學習《弟子規》而反省自己的人。

雖然我們只學了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我從“孝”這個部分中體會出許多道理。“孝”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寫人以孝為首,人一定要孝敬父母,父母生我養我那麼不容易,我們長大後一定要報答父母。

當我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時,又想起了老師的講解“在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一定要洗耳恭聽。而當父母責怪你的時候,自己一定要虛心地接受並改正,而且不能頂嘴。”這會兒我又想到了我自己;記得一次,媽媽把早飯做好,並吩咐我一定要吃,之後媽媽就去上班了。而我卻不聽話沒有吃,就匆匆忙忙地去上學了,等媽媽回家後,看到我沒吃早飯,把剛剛放學回到家的我被媽媽嗅罵了一頓,我越聽越生氣;不過一頓早飯,至於嗎?終於,我憋不住了,一句話衝出喉嚨:“哦,我明白了,就是這樣做媽媽啊!”說完後,媽媽被我氣壞了,好幾天沒和我說話。現在想起來,真是很臉紅,媽媽也是為我好啊,我怎麼能這樣呢?真是不懂事啊!

當我讀到“冬則溫夏則涼”時,想起老師的講解:“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而在我的身上一直都是父母讓我在冬天時感到溫暖,在夏天時感到涼爽,但從此以後,我一定要學習體貼父母,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我知道了父母撫養我們的艱辛,而我們一定要報答他們,至於怎麼報答,就在於你是否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是否是用自己的真心,是否是發自臟腑的想對父母好,只要你拿出真心來,父母是絕對會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