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成語故事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精選

成語,是漢語中的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它具有數量龐大、言簡意賅等特點,是漢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瑰寶。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精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精選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精選篇一:不求甚解

陶潛,又名陶淵明(365~427),字加亮,晉成帝時大司馬陶侃的後代。陶淵明八歲喪父,與母親、妹妹相依為命。29歲出任江州祭酒,因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不久便辭職回家。陶淵明撰《五柳先生傳》作為自我寫照:他的住宅旁邊植有五棵柳樹,因此就用“五柳先生”作為別號。五柳先生安閒沉靜,不好言談,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但不執著於對一字一句的瑣細解釋;每當讀書有所領悟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嗜好喝酒,因貧困不能經常得到,親戚邀請他去喝酒,總是一醉方休。住室破敝,衣食簡陋,他卻能安然自得,寫詩作文抒發自己的志趣。 成語“不求甚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瞭解一個大概。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瞭解,或瞭解情況不深入。原文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精選篇二:如椽大筆

晉書•王珣傳》:王珣(350~401),字元琳,晉元帝朝權臣王導的孫子。王珣兄弟倆都是謝氏家族的女婿,因兩族猜疑又都離婚,王珣因此被出為豫章太守,他沒有去赴任。直到謝安去世,王珣才重新得到晉孝武帝的重用。有一天,王珣夢見有人將椽子一樣大的筆送給他,醒來後,他對家裡人說:“看來要有大手筆的事情需要我做。”一會兒傳來訊息,晉孝武帝駕崩。朝廷把哀策、訃告和諡儀等,全部交給王珣起草。王珣是王羲之的堂侄,書法也很有造詣,傳世真跡有《伯遠帖》。 成語“如椽大筆”,像椽子那樣大的筆。原比喻記載大事之手筆。後比喻筆力雄健或鴻篇鉅製的文辭。原文是“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精選篇三:德高望重

司馬元顯(382~402),會稽王司馬道子的兒子,16歲就擔任侍中,因討伐王恭有功,升散騎常侍。司馬元顯眼見父親在朝中失去眾望,勸晉安帝將其解職。《晉書•簡文三子傳》:晉安帝任命司馬元顯錄尚書事。時人稱司馬道子為東錄,司馬元顯為西錄。西錄府前車馬盈門,東錄府卻門可羅雀。司馬元顯沒有一個正派的老師或朋友,身邊都是阿諛奉迎之徒,有的說他是舉世無雙的英傑,有的說他是風流瀟灑的名士,元顯自己也以為無敵於天下,驕奢之氣日盛。元顯授意禮官提議,說因為他品德崇高,深孚眾望,既然已經統領百官,百官都應該對他表示敬意。從此,公卿以下的所有官員,見到司馬元顯都實行跪拜之禮。當時攻戰頻繁,國庫空虛,司徒以下的官員,每天只能領取七升糧食,而元顯大肆斂財,竟然比帝室還要富有。參見《資治通鑑》。 成語“德隆望重”,後常作“德高望重”,品德高尚,聲望很高。現指道德高尚,在群眾中有很高的聲望(多用於稱頌老年人)。原文是“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精選篇四: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隆安初年出任吏部尚書,因見司馬元顯驕奢太過,向其父司馬道子請求稍加制約。司馬元顯知道後,派人去斥責車胤。車胤非常害怕,自殺身亡。車胤自幼童起,就以勤奮好學知名於世。《藝文類聚》卷九七引《續晉陽秋》:車胤學習而不知疲倦,因家庭貧困,不能正常提供燈油,夏天就用白色的紗囊裝了幾十只螢火蟲,夜裡照明讀書,繼續白天的功課。參見《晉書•車胤傳》、《資治通鑑》。 成語“囊螢照讀”,用口袋裝螢火蟲,照著讀書。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原文是“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精選篇五:欣欣向榮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洋溢著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後的樂趣:我從此斷絕與世俗的交遊。與鄉親談心讓我心情愉快,讀書彈琴使我消除憂愁。農人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到西邊的田裡去耕種。有時乘了有篷簾的小車,有時划著一條小船,有時經過蜿蜒曲折的小溝,有時經過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樹木欣欣向榮,泉水涓涓流淌,我心裡真羨慕自然界萬物正生機勃勃,感嘆自己生命的即將終止。陶淵明這一年41歲。 成語“欣欣向榮”,原來指草木茂盛,現在比喻事業蓬勃發展,繁榮興旺。原文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按:《晉書•陶潛傳》記陶淵明解印去縣,在“義熙二年”;陶淵明《歸去來兮》序自述在“乙巳歲十一月也。”茲從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