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成語故事

三國時的成語典故

成語是漢語詞彙重要的組成部分,成語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化。成語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固定片語,具有固定的結構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內涵,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三國時的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三國時的成語典故

三國時的成語典故篇一:要言不煩

三國時的魏國有個叫管輅(lù)的人,非常精通占卜之術。他有一個好朋友叫何晏,是個玄學家,精通《老子》《莊子》與《周易》,喜談玄理,是魏晉時清談之士的領袖人物。西晉人陳壽在《三國志.管輅傳》裡記載了他們之間發生的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管輅邀請何晏到家中做客,一起談論《易經》義理,談得非常通透明曉,簡直成了一種高階的精神享受。何晏不由得讚歎說:“談論陰陽之道,恐怕這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比得過你。”

當時還有個叫鄧颺(yáng)的人也坐在旁邊,他在這方面顯然還是個未入門的人,他此時還是糊里糊塗的,就向管輅問道:“人人都說您精通《易經》,但您剛才談論的時候,卻絲毫沒有涉及《易經》的辭義,這是什麼緣故呢?”

話音未落,管輅便應聲答道:“真正精通《易經》的人,是不隨便談論《易經》的。”

聽了這機敏又深奧的話,何晏含著笑說:“這等答覆真是太妙了,要言不煩,越是精要的話越不會煩瑣難懂呀。”

三國時的成語典故篇二: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國時期吳國的著名將領,他年輕的時候就武藝高強,很有心計,遠近聞名。當時大名士北海相孔融聽說了太史慈這個年輕人,對他非常欣賞,認定他是難得的奇才,很想與他結交,於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親,並向他的母親贈送了豐厚的禮物。這讓太史慈的母親非常感動。

當時還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風起雲湧,孔融為防侵擾,出兵屯駐都昌這個地方,結果被黃巾軍管亥包圍,情勢十分危急。正好太史慈由遼東回家,母親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說:“你和孔融並不認識,但是他在你走後,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顧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敵軍圍困,你應該趕緊去救他啊!”

太史慈趕到都昌城下,趁夜間找機會進入城內,拜見孔融。孔融便派太史慈去找劉備搬救兵。太史慈來到平原,對劉備說:“我與孔融非親非故,但都是講道德仁義的人。今管亥暴亂,孔融被圍,危在旦夕。您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讓我冒著生命危險突出重圍向您求救。”劉備聞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這人世間有我劉備這個人嗎?太看得起我了。”劉備於是立即調遣精兵三千跟隨太史慈馳救都昌,黃巾軍聽說有救兵前來,便四散而去。

三國時的成語典故篇三:如出一轍

首先是關羽。三國時期的關羽,是劉備手下的一名猛將。當年他與袁紹作戰時,於萬軍之中親手殺死了袁紹的得力干將顏良、文丑。後來,關羽率軍進攻樊城的魏軍守將曹仁,曹操派出于禁等大將率領七支人馬前去增援,關羽水淹曹魏七軍,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遷離許昌,以避開關羽的銳氣。可是,如此智勇雙全的將領,卻沒有領悟到東吳呂蒙、陸遜的欺詐,竟然中了孫權的計謀,敗走麥城,被東吳活捉,死在了孫權的手中。

還有一位是南北朝時期西魏的王思政。當年他鎮守玉壁,被東魏的高歡所包圍。高歡的軍隊,營壘連綿四十多裡,最終還是被王思政所打敗。後來王思政遷至荊州,高歡又率大軍前來進攻,雙方對峙五十多天,最後又被王思政所擊敗。可是,後來他不聽別人的建議,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虜。

此外,洪邁還列舉了北齊的慕容紹宗和南朝陳國的吳明徹作為例子。他感慨道:“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三國時的成語典故篇四:絕倫超群

三國時期,劉備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擔任平原相的時候,手下有兩員猛將,一個叫關羽,一個叫張飛。劉備對他們非常重視,與他們親如兄弟。後來劉備吃了敗仗,依附荊州劉表,他們不嫌劉備勢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輔佐他。

曹操率軍攻打荊州時,劉備為了儲存實力,只得率部南下,準備渡過長江,再作打算。他派關羽率領幾百戰船的軍隊先走,與他在江陵會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劉備,在他身後窮追不捨,一直追到當陽長阪。在危急的情況下,劉備丟棄妻子,往東北方向狂奔,恰好關羽的船隊趕到,將劉備接走。從此,劉備對關羽更加信任了。

劉備在長阪退走後,與孫權的軍隊聯合,在赤壁打敗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戰後,劉備統率軍隊不斷征討,奪取荊州全境。關羽因為能力出眾,被任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守於長江北岸。

劉備得了荊州後,又佔領了蜀地,收降了名將馬超。關羽聽說馬超的本事很大,就寫信給軍師諸葛亮,請他向自己介紹一下馬超的能力。諸葛亮瞭解關羽,知道他不願意看到別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給他回了封信:“馬超文武雙全,非常勇猛,是一代英雄,與漢初大將黥布、彭越等人相彷彿,與張飛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絕對不能和你這個超出眾人、獨一無二的美髯公相提並論。”

標籤:成語 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