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成語故事

拔山扛鼎的成語故事

成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事物認識的結晶,每個成語都是古人智慧的濃縮而如今我們現代日常生活又經常用得到。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拔山扛鼎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拔山扛鼎的成語故事

拔山扛鼎的成語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20xx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20xx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拔山扛鼎的成語故事的典故

項羽是楚國下相人,他從小跟隨叔父項梁生活。項家世代為楚將,項羽的祖父就是楚國名將項燕。

項羽年少時曾讀過書,但沒什麼進展,後又去學劍,仍然不行。叔父項梁生氣了,問他到底要學什麼。項羽說:“讀書只要能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學劍只能對付一個人,我要學能對付萬人的本領。”

項梁只好教他兵法。項羽這才高興起來。

後來項梁殺了人,為了躲避仇家報復,他帶著項羽到吳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會稽巡遊,很多百姓在路邊觀看,項梁帶著項羽也在人群中。項羽指著秦始皇說:“這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要誅滅九族的。”但心中暗暗稱奇,覺得項羽不平常。

這時項羽已長得很高大,大約有八尺多點,力氣大得能舉起青銅鼎,當地的年輕人已沒人是他的對手,對他非常敬畏。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隨後各地義軍蜂擁而起,項羽也隨著叔父項梁率軍起義。他憑著自己的勇氣和兵法在戰爭中逐步擴大勢力,併成為重要的義軍首領。

他和劉邦率領的另一支強大的義軍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統治。隨後又同劉邦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項羽在戰爭中失利,被劉邦包圍在垓下。由於項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國人,劉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國歌謠,項羽以為自己的老家已被劉邦佔領,心中驚慌。軍士們也都無心戀戰。

項羽預感到自己大勢已去。就作了一首《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蓋世,但天時不利連駿馬也不肯走了。駿馬不走我還有辦法,虞姬我可拿你怎麼辦呢?”

不久之後,戰敗的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

後來,“拔山扛鼎”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力大無窮;或用來借稱項羽。

拔山扛鼎的成語故事的啟示

一個人不論有多大的能力,都得將自己的能力用對地方,才能發揮能力的作用。如果能做到能文能武自然是好的,但是我們絕對偏向文或是武,而是要全面發展,要做到有勇有謀才能很好的生存哦!

拔山扛鼎的成語故事的延伸

【注音】bá shān gāng dǐng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解釋】扛:雙手舉起。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形容力氣很大。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

【近義詞】拔山蓋世 拔山舉鼎

反義詞】舉鼎絕臏 軟弱無力

【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