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成語故事

七年級的成語典故

成語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包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同時成語又受到它產生時所處的民族文化與社會環境的制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七年級的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級的成語典故

七年級的成語典故篇一:頤指氣使

唐朝汴[biàn]州節度使帶溫因鎮壓黃巢起義而名聞天下。公元920xx年,宦[huàn]官劉季述乘昭宗大醉之時發動政變,立太子李裕為帝而廢黜[chù]了昭帝。他派人去聯絡朱溫來支援他,以便控制朝局。朱溫的手下李振建議朱溫何不趁機以勤王為名消滅宦官,獨攬大權。

朱溫採納了李振的意見,派他去京城長安聯絡宰相崔胤[yìn]共謀大事。崔胤答隨後便調兵衝進宮殺了劉季述,恢復了昭帝的帝位。朱溫因功被封為樑王,從此更加信任李振。

唐朝末年,朱溫殺了宰相崔胤和他的親信,任用裴樞、柳璨等人當宰相。接著,又叫裴樞[shū]強迫昭宗、百官和長安百姓遷往洛陽。昭宗到了洛陽,左右侍從人員都被殺死。但朱溫還不放心,時常派李振到洛陽去窺察昭宗和一些大臣的動靜。李振仗著朱溫的權勢,趾高氣揚。平時他都用動動下巴和盛氣凌人的態度來指使別人;每次到洛陽,總要把自己看不順眼的人罷斥幾個。為此,人們在背後稱他是“鴟梟[chī xiāo]”。

不久,朱溫派人殺死了昭宗,另立李祝為帝,史幣爾唐哀帝。宰相柳璨開出一張名單,說這批人愛成朋結黨,製造是非,都該殺死。李振對朝官本親就很痛恨,因為他們多是進士及第的,因此他也對朱溫說,唐朝所以破敗,都是這些人違法亂紀的緣故。大王要辦大事,這些人是不好對付的,不如一起殺掉好。結果三十多名出身高門和幣鬥第的大朝官,都被扣上浮薄的罪名,全部投入黃河淹死。公元920xx年,唐昭宣帝把帝位讓給朱溫。朱溫將國號改為大梁,史稱後梁,朱溫則為梁太祖。李振因功當上了戶部尚書,這樣他更加趾高氣揚了。

但僅過了十七年,後梁便被後唐所滅,李振被滿門抄斬。

七年級的成語典故篇二:人心不古

此成語就是出自劉時中的《端正好.上高監司.既官府甚清明套.十二月》曲:“不是我論黃數黑,怎禁他惡紫奪朱?爭奈何人心不古,出落著馬牛襟裾。”

劉時中即為著名曲家之一。元順帝天曆二年,江西大旱,劉時中見到災民受難的情況,於是作了兩套散曲《端正好》,上呈江西道廉訪使高納麟。

第一套的內容陳述饑荒時「谷不登,麥不長」,民無以食的悲慘遭遇,而且憤怒地斥責了奸商富豪趁火打劫的罪行,展現元代社會嚴重的階級壓榨。

第二套則是揭露官吏的無能與違法亂紀。他形容一群暴發戶般的官員為「沒見識街市匹夫」,彼此狼狽為奸,勾結作惡,盡日將精力耗費在吃喝嫖賭,完全不顧百姓生計。並申辯說:「不是我要講他們的壞話,但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邪惡戰勝正義?根本完全喪失了舊時代的淳樸,明明是人,但行事卻如禽獸一般。」

後來,人心不古演變為成語,用來感嘆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樸。

七年級的成語典故篇三:亡戟得矛

鞍(春秋時屬齊,今山東濟南市)之戰是《左傳》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發生在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開始時,齊軍小勝。齊侯誤以為晉軍怯弱,不堪一擊,命令士兵打敗晉軍後,再吃早飯戰役開始時,一個齊軍戰士落在大隊人馬後,正在手握長戟向前猛衝,突然從側面殺出兩名晉軍攔住去路。

齊軍士兵獨自一人毫不畏懼,將長戟掄動如飛,猛刺晉軍。兩名晉軍奮勇對敵,一前一後用長予與齊軍格鬥。雙方經過一番苦鬥,齊軍士兵終是單人不敵四手,手中長戟被晉軍打掉了。齊軍沒了兵刃,轉身逃去。兩名晉軍表現得十分仁義大度,他們不屑追殺失去兵器的勇士,掉頭奔向大戰場。齊軍士兵逃跑時發現草叢中有戰死士兵丟棄的長矛,他順手抄起來準備重新參戰。

他向前跑了幾步,猛然想起,戰場上丟失兵器,按齊軍軍法是要受懲處的。他開始猶豫起來,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訪徑無計的時候,他發現遠處有個人影向他緩緩走來。他想:“應該向別人請教一番,該如何擺脫困境。”齊軍士兵急忙向來人跑去,跑至近前一看,來人像個讀書人。齊軍士兵心中大喜,立在路旁,向來人抱拳行禮,然後恭敬地問道:“請問先生,我在作戰時失掉大戟,但又抬到一條長矛,您看,我還會受到懲罰嗎?”讀書人覺得這不是個問題,就不假思索地說:“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丟了戟,得到一條矛(亡戟得矛)得失相當嘛,不會受處罰的。”

讀書人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齊軍士兵仍然不放心,他認為,一個書生哪裡會懂軍中法規,搖搖頭,嘆口氣,仍感到十分為難。他心情沮喪地站在原地發呆。突然,他隱隱聽到遠處傳來陣陣鑾鈴聲響。原來是鎮守高唐的齊國大夫經過這裡。齊軍士兵向大夫報告了亡戟得矛的過程,然後問,是否可以回營。齊大夫大怒,訓斥道:“戟是戟,矛是矛,兩者不能相抵,你等著受軍法懲處吧。”

這位士兵不願受軍法懲治,此時戰事齊軍漸漸不支,紛紛後退。這位齊軍卻堅持作戰。他的同伴勸他一同逃命,他悲壯地說:“與其回去受軍法處置而死,還不如多殺幾個敵人,戰死沙場乃是戰士的本色。”他說完,抱著必死的決心返身投入戰鬥,直至戰死。

七年級的成語典故篇四:暴虎馮河

春秋末期,魯國卞地有一位名士,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性情剛直,酷愛耍弄兵器,年輕時就是鄉間出了名的勇士。

後來,子路拜孔子為師。每當孔子外出時,子路就常常在左右護衛他。孔子曾感慨地說:“自我收了子路做弟子以來,再也沒有人敢當著我的面用惡毒的話語汙衊我了。”

子路不喜歡讀書,孔子常勸他用心習文。子路卻說:“南山上產的竹子,生來就很筆直。如果砍下來做成箭,一樣能射穿厚厚的犀牛皮。學習有什麼益處?”孔子說:“如果為竹子粘上羽毛,安上箭鏃,豈不是能增強它的威力?”子路聽完後,還是不願學習。

子路很愛誇耀自己有統兵作戰的本領。他對人說:“假如有一支勇焊的軍隊,揮動漫天的旗幟,擂起震耳的戰鼓,如潮水般向我衝來,我還是能直撲敵陣,斬將奪旗,開拓千里疆土!”

一次,孔子與弟子們閒談,子路忽然向孔子發問:“夫子,要是您統領大軍,您願意與誰共事?”

孔子明白他的言外之意,便說道:“對於那些空手搏虎、徒步渡河,炫耀膽量不怕死的人,我不屑於與之共事。我看重的是那種凡事謹慎、勤于思考、想盡一切方法追求成功的人。”子路聽後,臉漲得通紅。

後來子路在衛國做了官。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死了許多人。孔子知道了說:“哎,子路這一次有難了!”果然,子路一個人奔回京城,堅決要求懲處作亂的人,結果被殺。

標籤:七年級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