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傳說

頤和園有哪些經典的傳說故事

傳說2.87W

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的歷史課上,都有學習過一些關於頤和園的故事,下面小編要介紹的也就是頤和園的傳說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頤和園有哪些經典的傳說故事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的故事

頤和園長廊在萬壽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間。始建於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後,於1888年又重新建造。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雲門,兩側對稱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簷八角攢尖亭。象徵春夏秋冬四季。全長728米,共273間,有548根柱子。長廊以其精美的建築、曲折多變和極豐富的彩畫而負盛名,是我國古建築和園林中最長的廊。長廊還是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廊間的每根枋樑上都繪有彩畫,共14000餘幅,色彩鮮明,富麗堂皇,它的長度和豐富的彩畫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蘇武牧羊

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旨出使匈奴。匈奴單于瞭解蘇武的才能,許高官厚祿要蘇武投降,蘇武不為所動。單于殺副使以死相威脅,蘇武寧死不屈。單于折磨他,將他發配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牧羊十九載,蘇武手持漢朝符節,不忘漢朝使命。後來,蘇武的朋友,漢朝大將軍李陵與匈奴作戰被俘投降,來此告訴蘇武,他的父親已死,兄弟被殺,夫人改嫁,武帝年邁,朝政混亂,不如投降的好。蘇武表示寧願為漢室社稷而死,決不背叛列祖列宗。李陵無言以對。後人吧蘇武牧羊的經歷,填詞譜曲,詞曲催人淚下,一直演唱到今天。

客至

《客至》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詩。當代中國人都知道李白、杜甫的名字。他的這首《客至》寫於成都草堂。某日,老友崔縣令路過來訪,使杜甫歡喜不盡,感慨之餘,寫下這首詩。今收入唐詩三百首裡。這首詩也反映了杜甫隱居成都的生活情景。

《客至》

舍南舍外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文人三才

指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秦少游和謝端鄉三位才子。傳說,神宗年間,某年久旱無雨。皇帝設壇祈雨,命蘇東坡作祭文,帶官主齋。好友謝端鄉想看皇帝,蘇東坡讓他披上袈裟,在壇前添香。神宗駕到,又讓他奉茶。皇帝一看此人相貌清奇,便問他幾句。謝端鄉對答如流,神宗龍顏大喜,當即封他為了原和尚,號佛印,就在御前剃度為僧。蘇東坡後悔莫及。一天,他喚來美女,約好秦少游,想灌醉佛印,使他酒後破身還俗。不料,佛印已看破紅塵,不動俗念,一心向佛。

劉玄德江東赴會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劉備、孫權聯合抗曹。東吳都督周瑜想先除掉劉備以絕後患。於是,約劉備過江會面。劉備執意前去,關雲長願意相隨。周瑜在宴會上正想殺劉備,忽見一員大將,赤面長髯,威風凜凜,按劍立在劉備身後。當他得知那便是殺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的關雲長時,嚇出一身冷汗。忙上前把盞,向關雲長敬酒。

  昆明湖的傳說

頤和園的萬壽山古時叫甕山,昆明湖叫甕山泊,這個不起眼的山和泊怎麼成了後來這樣著名的皇家園林了呢?

傳說在遼、金時代,甕山是座光禿禿的小山,山頂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廟,廟裡只有一個誰都不知有多大年紀的老和尚。

後來,蒙古人強大起來了,成吉思汗帶兵打到了當時的北京。開始,他駐在海淀一帶。一天,成吉思汗帶著文武大臣到西山打獵,新被召用的降臣耶律楚材一眼就看中了甕山,

他請成吉思汗把人馬紮在甕山腳下,然後一起來到山頂廟內。廟裡的老和尚見了人只是打個問訊,就站在了一旁。.成吉思汗間他有多大年紀,回答說耳聾。問他此山叫什麼名字,回答還是說耳聾。幾句話氣得成吉思汗暴跳如雷,他從腰中抽出寶劍就要殺老和尚,耶律楚材在一旁急忙勸止住,還用眼色暗示成吉思汗說,此僧不可侮。又偷偷派人傳令把個甕山圍得風雨不透。

事情辦好,君臣一夥就在離小廟不遠的地方支起幾座牛皮大帳,住了下來。

天交三更了,成吉思汗與耶律楚材還在談天,忽然一個小校進了帳篷,跪奏道:“啟稟可汗爺得知,廟裡老和尚到這時還沒安歇,只是抱著一個小石甕,嘴裡唸唸有詞,一個勁兒地流眼淚。不知為什麼?”

耶律楚材聽了微微一笑,說道:“你們如此細心,很好。但決不可驚動他,若有新訊息,速報我知。快快去吧!”小校走後君臣二人睡下不久,只聽一聲山崩地裂的巨響,接著眼前金花亂飛,帳篷外又是一陣大亂。

剛才負責監視老和尚的小校急忙跑到成吉思汗的帳下,一臉驚慌神色,汗流不止,半天才說清楚。原來,天交五更的時候,老和尚跌跌撞撞地出了小廟的門,懷裡死死抱著那個石甕。

眾兵丁上前阻攔,誰知老和尚力氣大得很,幾十個人都沒能擋得住。他三步兩步就跑到山崖下,縱身一跳,連人帶石甕都飛了起來,等再落地,只聽一聲巨響就不見了蹤跡,山腳下卻湧出一道滾滾的清泉。

成吉思汗和耶律楚材趕忙披衣來到山下觀看,果如兵丁所奏。原來的一塊大平地轉眼成了汪洋,綠波滾滾,浪花飛濺。成吉思汗高興了,隨即傳令就在這兒修造宮殿,這個湖也就被稱作甕山泊了。

耶律楚材心裡明白,甕山實際是座金山,那石甕是個寶貝,廟裡的老和尚是財神轉世。他知道成吉思汗剛剛打到北京,國庫一定空虛,因此想把石甕奪來獻給成吉思汗,好立個大功。沒想到老和尚不買他的賬,趁他未下手之前把一甕蓋世的珍寶全都倒在甕山下,化為滾滾清流。

後來,耶律楚材病危,他對繼位當了元太宗的窩闊臺說:“臣有一事懇求萬歲,我死之後,請將我葬在甕山泊旁。我一是喜歡那裡的美景,二是滿湖的珠寶必須有人日夜看守,

讓臣死後也為萬歲效犬馬之勞吧!”窩闊臺果然按耶律楚材的請求辦了,把他埋在甕山泊旁。後來乾隆開鑿甕山泊為昆明湖,就把他的墓遷到現在知春亭後一個小院子裡。院子有座石碑,就是遷葬時乾隆給他立的。

頤和園介紹

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北京市海淀區新建宮門路19號,距城區十五公里。

頤和園,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儲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景點。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后動用448萬兩百銀在這裡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20xx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佈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xx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xx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歷史沿革

金明時期

北京西北郊原有甕山,為燕山餘脈,山下有湖,稱七裡澧、大泊湖、甕山泊、西湖。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定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甕山前建圓靜寺,後荒廢。此後甕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

選址造園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德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併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甕山,並將甕山改名為萬壽山。

這張“設計圖”,是頤和園建造之初的設計圖,出自宮廷畫師、建築設計師郎世寧之手,是清代難得的一幅頤和園總體建築規劃佈局圖。此圖對中國早期的皇家建築設計、研究、地理環境學等各學科有著很重要的史料價值。

鼎盛時期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鑑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頤和園萬壽山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

頤和園鼎盛時期,規模巨集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大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古樹名木1600餘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臺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準則。

破壞重建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佈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燬。 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后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1920xx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1920xx年修復。頤和園儘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許多高層建築由於經費的關係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簷改為單簷,也有加高的建築,如大戲樓。蘇州街被焚燬後再也沒有恢復。由於慈禧偏愛蘇式彩畫,許多房屋亭廊的彩畫也由和璽彩畫變為蘇式彩畫,在細節上改變了清漪園的原貌。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20xx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鉅款修復此園。1920xx年,頤和園闢為對外開放公園。

北京頤和園

20xx年2月16日,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吳曉平發現,頤和園景區一座大殿殿脊上的神獸失蹤。

現場看到,失蹤的構件系一尊黃色琉璃質地的“騎鳳仙人”,其所在位置普通人觸手可及,目前只剩底座。吳曉平先生介紹說,這一構件春節前還在,節後即發現失蹤,擔心其被盜。

標籤: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