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傳說

五臺山的傳說故事以及簡介

傳說2.95W

五臺山所在的山西處於黃土高原,地旱樹稀,視野裡整整一個是土黃色的世界,可以稱為金色世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五臺山的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五臺山的傳說故事以及簡介

  五臺山的傳說故事一

五爺廟位於山西五臺山風景區,五爺廟還有正式的名稱,就是萬佛閣。面積雖然不大,佔地僅20xx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但因為內有五爺廟而名播遠近,香客盈門。

萬佛閣創建於明代,現在建築多為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主建築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臺。

坐東朝西這座兩層三簷歇山頂建築名為文殊殿,四角翹出,明柱圍廊,玲瓏剔透,很像一件內部鏤空的工藝品,在五臺山眾多佛殿中別具一格。殿內下層供三位菩薩,不用我講,大家一看就會明白,騎綠毛獅子的是文殊菩薩,騎大白象的是普賢菩薩,騎神獸的是觀音菩薩。不論是三大菩薩,還是座下之騎,塑造得均極為精細生動。再看大殿內左、右、後面三壁的滿面木製小格中,盡是約10釐米大小的泥塑貼金佛像,連橫樑上都是小佛,樓上二層殿內三壁同樣佈滿金佛,上下兩層合計共有佛像萬尊,所以此殿、此廟便名叫萬佛閣。二層殿內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薩,左右兩邊分別是道明和尚和其父親。一般情況長者應在上首,而這裡位居左側上首的卻是兒子道明。這又是為什麼呢?傳說地藏王菩薩欲在九華山開創道場,而當地一位員外起初不願讓出寶地,但員外的兒子卻敢違抗父命把地界奉獻出來,並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薩,取法號道明,成為虔誠的佛門弟子,因為這段故事,所以其父親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薩的下首了。立於地藏王菩薩左右外側的5對塑像,統稱為“十殿閻王。”

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人們通稱五爺廟。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而五臺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很古以前,五臺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據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

傳說,這座龍王殿建於清代,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20xx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於是在同一天的夜裡,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甲長託了一個內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現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託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捲棚頂(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為重簷歇山頂;?殿三楹,由於地盤較小無法擴建五簷,但為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為了討好五爺,並在柱礎、雀頂、欄額、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圖案剔透鏤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

由於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於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五爺廟在五臺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每逢七年級、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據說五爺廟許願很靈,因而這裡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地方。

  五臺山的傳說故事二

文殊發塔在塔院寺方丈院後邊,和方丈院僅一牆之隔。因塔的形狀和大白塔相仿,但沒有大白塔高,也不象那樣雄偉,它的高度僅兩丈餘。這座塔也有一個傳說故事。  相傳文殊菩薩化成貧婦 的頭髮藏在這座塔下,故此塔叫做文殊發塔。傳說在北魏年間,大孚靈鷲寺每年三月廟會,設“無遮齋 ”,不分僧俗,不別貴賤,也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赴齋者,都給飽餐一頓。

一天,有位衣衫襤褸的女子,懷裡抱著一個嬰兒,手裡拎著一個小孩,另外還牽有一條狗,隨著人流走近寺院,她見眾香客施捨金銀,自己卻身無分文,便剪下幾綹頭髮作為施捨之物。這時,還不到吃齋的時候,貧婦便對主僧曰:“吾有急務,遽就他行,請先分我食”。按齋會規定,每人一份,知客師(佛教名詞,寺院裡主管接待賓客的和尚,也叫知客僧)認為嬰兒不會吃,只給她兩份。她立即相爭: “我們三人為何兩份?”知客僧沒有言語又給她一份。:“我這裡還有一條狗呢?”知客僧猶豫一下再 勉強給她一份。可是她又說話了:“我腹內有子,亦當得食”。

她這種貪得無厭的行為,引起知客僧的不滿:“在腹內未生,為何要食?汝求僧食無厭!”她被呵斥後即說:“偈(偈:佛經中的唱詞)曰- 苦瓜連根 苦,甜瓜徹地甜,是吾超三界(《清涼山志》上是:直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吟罷, 躍身騰空,貧婦化為文殊菩薩像,嬰兒和小孩變成二天童子,狗也變成了綠毛獅子,文殊菩薩在雲光縹 緲之處,又吟偈子道:“眾生學平等,心隨乃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僧愛何?”寺院內上千齋客趕緊 面朝菩薩禮拜。知客僧將貧婦舍下的頭髮當作黑舍利建塔埋藏。這就是流傳的赴齋施發的故事。

關於這段傳說,《清涼山志》還載:“齋主自恨不識真聖,取刀欲剜其目,眾遮乃止。即貧女所施之發建塔” 。另外還有一段記載:“在在塔東側,昔文殊化為貧女,遺發藏此,萬曆年間,方廣道人重修見發若金,隨人視之不一”,由此可見,塔下似確有遺物。

事後知客僧,為了彌補心靈上的內疚,他把所 看到的文殊菩薩、於天童子、獅子騰空而起的形象,刻在一塊矩形石板上,偈曰四句話也刻在石板的右上方,以示留念。如今,這幅精緻的雕刻石板畫,鑲在圓照寺大殿右牆角。

  五臺山的傳說故事三

順治皇帝“出家說”。順治皇帝是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六歲即位,十四歲親政。在其母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整頓吏治,注重農業生產,提倡節約,減免苛捐雜稅,廣開言路,網羅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為鞏固清王朝統治作出了貢獻,初創了清王朝走向強盛的新局面。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據正史記載,順治皇帝曾要出家,但未果;後因染天花,英年早逝。但在五臺山,順治出家一事,言之鑿鑿,有根有據。他出家的寺廟名“鎮海寺”;他進入寺廟的之門號稱“龍門”,自他進去之後,從未再開啟。康熙帝曾六次到五臺山,目的就是尋父,但始終未能如願。一次康熙在菩薩頂寺中,見一和尚在掃地,便上前去詢問和尚法號,和尚答曰:“八叉“,說完便走開了。片刻,康熙帝省悟,再去找那和尚,已不見人影。“八叉”者,父也。順治康熙父子二人擦肩而過。

  五臺山的傳說故事四

毛澤東在五臺山的傳說。一九四八年三月,毛澤東率部東渡黃河,途徑五臺山。入境隨俗,毛澤東也求了一簽,籤中文字:“千辛萬苦求福祿 八三四一陸海空”。天機不可洩露,廟裡主持對籤文未作任何解釋。毛澤東又以“澤”字作一測,主持仍沒作答,只是領主席到屋簷下,讓他觀看屋簷下正在下滴的水,毛澤東若有所悟,含笑率部而去。不久,三大戰役接連爆發,蔣介石跑去了臺灣,毛澤東進了北京紫禁城。毛澤東所悟為何者?“水滴石穿”也。“澤”含有水之意,石者,蔣介石也。水滴石穿———寓意毛澤東必勝蔣介石也。

五臺山的地質地貌

五臺山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典型奇特,是中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五臺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該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臺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故稱五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巖峰。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五臺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臺之中以北臺最高,北臺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臺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臺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臺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是著名的國家地質公園。五臺山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恆山—太行山連續,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岩層和地質構造,完美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和地質組成,是由大於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臺山經過了 “鐵堡運動”、“臺懷運動”、“五臺運動”、“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臺群”綠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構成的“五臺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 “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

可以說,五臺山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蹟、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具有世界性地質構造和年代地層劃界意義和對比價值,是全球地質科學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塊碰撞造山過程的最佳記錄,是開展全球性地殼演化、古環境、生物演化對比研究的典型例證。因此,五臺山當之無愧地被譽為 “中國地質博物館”。

五臺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海拔達3061.1米,為山西省最高峰,有“山西屋脊”之稱。臺頂雄曠,層巒疊嶂,峰嶺交錯,挺拔壯麗,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景觀。

五臺山的氣候特點

五臺山氣候寒冷,又被稱作“清涼山”。雖然處於與北京大致相同的緯度,但氣候特徵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度,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零下18.8度。臺懷地區比臺頂早一個月入春,遲一個月入秋,溫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3度,最低氣溫零下30度,最高氣溫為30度。臺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低,溼度大,常有雨水。

五臺山地區夏季溼度大,常有雨水,4月以前和11月以後,高入雲端的公路有可能被積雪封堵,難以通行。冬季的五臺山,既冰凍雪寒,又寧靜美麗,與其他季節截然不同,充滿另外一種風情,雖然時有風暴、大雪。

五臺山的自然資源

五臺山與眾不同的五個臺頂,形成獨特的自然奇觀,並且由於型別繁多的冰緣地貌、地質地貌的多樣性,造就了五臺山生物的多樣化,其植被分佈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形成罕見的自然美地帶。

區域內植物五百九十五種,種類繁多。金蓮花、迎紅杜鵑,被專家認定為中國獨有。山中活動著眾多的動物飛禽,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等。昆蟲學家還在這裡發現了二十多種昆蟲新種。

五臺有多種顏色的黑曜石礦山,確定是多種顏色曜石,已經開採,且儲量驚人 。有重大經濟價值。

五臺山的旅遊資訊

五臺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鬥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臺,故而得名。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因此漢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諧共處。五臺山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臺內39處,臺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奇峰靈崖

五臺山奇峰靈崖隨處皆是,著名者達五十餘處。其中寫字崖,用水灑溼以後,拿手帕仔細拭擦,崖面會顯示出類似篆隸體字跡,水乾字隱。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層,結果下層仍能擦出字來。層層有字,字字不同。據載曾發現過“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句。

五臺山方圓約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古建藝術、歷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1982年,五臺山以山西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歷年來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遺產”等榮譽。

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臺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臺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臺頂氣溫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臺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西臺峰“頂廣平,月墜峰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臺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此峰“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臺名葉鬥峰,海拔3061米,五臺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臺“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臺翠巖峰,海拔2894米,其臺“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寺院古剎

五臺山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巖山寺(繁峙縣)、洪福寺(定襄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塔院寺、菩薩頂、圓照寺、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龍泉寺、金閣寺、尊勝寺、延慶寺、公主寺(繁峙縣)、三聖寺(繁峙縣)、惠濟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縣);其餘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佈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五臺山佛教組織以寺院為單位,按佛教傳承之不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青廟亦稱和尚廟,僧侶大都為漢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稱青衣僧。五臺山大部分寺院屬於青廟。青廟中又有十方廟和子孫廟之分。子孫廟按師徒關係實行家傳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擔任職事。歷史上五臺山青廟多屬子孫廟。十方廟可以接待四方來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雲遊,組織管理實行選賢制。根據中國佛教協會頒佈的《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原來的子孫廟均已不實行家傳制而改行選賢制,子孫廟和十方廟已無明顯的分別。

黃廟亦稱喇嘛廟,屬於藏傳佛教。五臺山藏傳佛教均屬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信教喇嘛均穿黃衣,戴黃帽,稱黃衣僧。明永樂年間,五臺山始有青廟改成黃廟。清康熙時,敕令將羅睺寺、壽寧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臺麓寺、湧泉寺等10寺改為黃廟。於是,青衣僧改為黃衣僧,漢喇嘛由此產生。五臺山有黃廟8處,即菩薩頂、羅睺寺、廣仁寺、萬佛閣、鎮海寺、廣化寺、觀音洞、上善財洞。

佛事活動

跳布扎

跳布扎是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前後,起源於西藏,是五臺山黃教舉行

的重大佛事活動。在活動前一天,寺內喇嘛就開始念護法經,跳金剛舞,在菩薩頂“鎮鬼”;十五日,百餘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薩頂,穿街繞巷,最前邊架著彌勒菩薩像,其後大喇嘛坐轎,二喇嘛騎馬,其餘僧眾吹奏廟堂音樂,浩浩蕩蕩的往羅睺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薩頂“斬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賜服飾,外列僧人頭戴面具裝扮28宿,就地畫圓,按圓行步,並輔以身形手勢。通過此活動以驅除邪惡,迎來吉祥安泰。

騾馬大會

每年農曆六月舉辦,期間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化活動、騾馬牲畜交易大會。朝會活動內容豐富,其主要一項是四方僧侶雲集臺懷鎮做道場、誦經,使五臺山充滿了神祕的宗教色彩。

五臺山佛教文化節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終年香火繚繞、梵音不斷,宗教氣氛濃厚。每年8月,這裡舉行盛大的旅遊節慶——“五臺山佛教文化節”,屆時各方賓客和僧眾雲集,舉行盛大的佛事活動,盛況空前。期間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藝活動。

其他

九項特色旅遊活動:佛國聖地採摘遊、朝臺登山健身遊、佛教文藝欣賞遊、鎮海松濤紅葉遊、秋冬美景攝影遊、金色世界生態遊、銀色五臺踏雪遊、寺廟法會祈福遊、佛法禪宗探訪遊。

美食

五臺山地區有許多獨具特色的菜餚和風味小吃,在這裡可以品嚐到肉片熗香蘑、清炒臺蘑、小雞燉臺蘑等傳統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膩。

過年

“五臺山上過大年”受到了海內外佛教界、旅遊界等社會各界的歡迎與青睞,北京、廣東、福建等地的遊客信士把五臺山當作度假首選樂園,不僅有效地繼承和弘揚了區域文化,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五臺山冬季旅遊發展新路。

自20xx年五臺山首屆佛俗民情年成功舉辦以來,五臺山景區已經連續如期舉行了十屆該項活動。活動集中展示佛教聖地禪門僧尼過年習俗和特有的地方“兩節”風情的創意,極大迎合了很多中國人“逃離”緊張而喧鬧的城市生活、追尋古樸而純正的過年過節情趣的心理需求。

五臺山所在的山西處於黃土高原,地旱樹稀,視野裡整整一個是土黃色的世界,可以稱為金色世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五臺山的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五臺山的傳說故事一

五爺廟位於山西五臺山風景區,五爺廟還有正式的名稱,就是萬佛閣。面積雖然不大,佔地僅20xx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但因為內有五爺廟而名播遠近,香客盈門。

萬佛閣創建於明代,現在建築多為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主建築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臺。

坐東朝西這座兩層三簷歇山頂建築名為文殊殿,四角翹出,明柱圍廊,玲瓏剔透,很像一件內部鏤空的工藝品,在五臺山眾多佛殿中別具一格。殿內下層供三位菩薩,不用我講,大家一看就會明白,騎綠毛獅子的是文殊菩薩,騎大白象的是普賢菩薩,騎神獸的是觀音菩薩。不論是三大菩薩,還是座下之騎,塑造得均極為精細生動。再看大殿內左、右、後面三壁的滿面木製小格中,盡是約10釐米大小的泥塑貼金佛像,連橫樑上都是小佛,樓上二層殿內三壁同樣佈滿金佛,上下兩層合計共有佛像萬尊,所以此殿、此廟便名叫萬佛閣。二層殿內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薩,左右兩邊分別是道明和尚和其父親。一般情況長者應在上首,而這裡位居左側上首的卻是兒子道明。這又是為什麼呢?傳說地藏王菩薩欲在九華山開創道場,而當地一位員外起初不願讓出寶地,但員外的兒子卻敢違抗父命把地界奉獻出來,並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薩,取法號道明,成為虔誠的佛門弟子,因為這段故事,所以其父親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薩的下首了。立於地藏王菩薩左右外側的5對塑像,統稱為“十殿閻王。”

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人們通稱五爺廟。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而五臺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很古以前,五臺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據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

傳說,這座龍王殿建於清代,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20xx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於是在同一天的夜裡,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甲長託了一個內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現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託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捲棚頂(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為重簷歇山頂;?殿三楹,由於地盤較小無法擴建五簷,但為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為了討好五爺,並在柱礎、雀頂、欄額、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圖案剔透鏤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

由於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於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五爺廟在五臺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每逢七年級、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據說五爺廟許願很靈,因而這裡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地方。

  五臺山的傳說故事二

文殊發塔在塔院寺方丈院後邊,和方丈院僅一牆之隔。因塔的形狀和大白塔相仿,但沒有大白塔高,也不象那樣雄偉,它的高度僅兩丈餘。這座塔也有一個傳說故事。  相傳文殊菩薩化成貧婦 的頭髮藏在這座塔下,故此塔叫做文殊發塔。傳說在北魏年間,大孚靈鷲寺每年三月廟會,設“無遮齋 ”,不分僧俗,不別貴賤,也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赴齋者,都給飽餐一頓。

一天,有位衣衫襤褸的女子,懷裡抱著一個嬰兒,手裡拎著一個小孩,另外還牽有一條狗,隨著人流走近寺院,她見眾香客施捨金銀,自己卻身無分文,便剪下幾綹頭髮作為施捨之物。這時,還不到吃齋的時候,貧婦便對主僧曰:“吾有急務,遽就他行,請先分我食”。按齋會規定,每人一份,知客師(佛教名詞,寺院裡主管接待賓客的和尚,也叫知客僧)認為嬰兒不會吃,只給她兩份。她立即相爭: “我們三人為何兩份?”知客僧沒有言語又給她一份。:“我這裡還有一條狗呢?”知客僧猶豫一下再 勉強給她一份。可是她又說話了:“我腹內有子,亦當得食”。

她這種貪得無厭的行為,引起知客僧的不滿:“在腹內未生,為何要食?汝求僧食無厭!”她被呵斥後即說:“偈(偈:佛經中的唱詞)曰- 苦瓜連根 苦,甜瓜徹地甜,是吾超三界(《清涼山志》上是:直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吟罷, 躍身騰空,貧婦化為文殊菩薩像,嬰兒和小孩變成二天童子,狗也變成了綠毛獅子,文殊菩薩在雲光縹 緲之處,又吟偈子道:“眾生學平等,心隨乃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僧愛何?”寺院內上千齋客趕緊 面朝菩薩禮拜。知客僧將貧婦舍下的頭髮當作黑舍利建塔埋藏。這就是流傳的赴齋施發的故事。

關於這段傳說,《清涼山志》還載:“齋主自恨不識真聖,取刀欲剜其目,眾遮乃止。即貧女所施之發建塔” 。另外還有一段記載:“在在塔東側,昔文殊化為貧女,遺發藏此,萬曆年間,方廣道人重修見發若金,隨人視之不一”,由此可見,塔下似確有遺物。

事後知客僧,為了彌補心靈上的內疚,他把所 看到的文殊菩薩、於天童子、獅子騰空而起的形象,刻在一塊矩形石板上,偈曰四句話也刻在石板的右上方,以示留念。如今,這幅精緻的雕刻石板畫,鑲在圓照寺大殿右牆角。

  五臺山的傳說故事三

順治皇帝“出家說”。順治皇帝是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六歲即位,十四歲親政。在其母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整頓吏治,注重農業生產,提倡節約,減免苛捐雜稅,廣開言路,網羅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為鞏固清王朝統治作出了貢獻,初創了清王朝走向強盛的新局面。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據正史記載,順治皇帝曾要出家,但未果;後因染天花,英年早逝。但在五臺山,順治出家一事,言之鑿鑿,有根有據。他出家的寺廟名“鎮海寺”;他進入寺廟的之門號稱“龍門”,自他進去之後,從未再開啟。康熙帝曾六次到五臺山,目的就是尋父,但始終未能如願。一次康熙在菩薩頂寺中,見一和尚在掃地,便上前去詢問和尚法號,和尚答曰:“八叉“,說完便走開了。片刻,康熙帝省悟,再去找那和尚,已不見人影。“八叉”者,父也。順治康熙父子二人擦肩而過。

  五臺山的傳說故事四

毛澤東在五臺山的傳說。一九四八年三月,毛澤東率部東渡黃河,途徑五臺山。入境隨俗,毛澤東也求了一簽,籤中文字:“千辛萬苦求福祿 八三四一陸海空”。天機不可洩露,廟裡主持對籤文未作任何解釋。毛澤東又以“澤”字作一測,主持仍沒作答,只是領主席到屋簷下,讓他觀看屋簷下正在下滴的水,毛澤東若有所悟,含笑率部而去。不久,三大戰役接連爆發,蔣介石跑去了臺灣,毛澤東進了北京紫禁城。毛澤東所悟為何者?“水滴石穿”也。“澤”含有水之意,石者,蔣介石也。水滴石穿———寓意毛澤東必勝蔣介石也。

五臺山的地質地貌

五臺山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典型奇特,是中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五臺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該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臺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故稱五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巖峰。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五臺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臺之中以北臺最高,北臺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臺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臺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臺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是著名的國家地質公園。五臺山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恆山—太行山連續,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岩層和地質構造,完美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和地質組成,是由大於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臺山經過了 “鐵堡運動”、“臺懷運動”、“五臺運動”、“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臺群”綠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構成的“五臺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 “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

可以說,五臺山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蹟、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具有世界性地質構造和年代地層劃界意義和對比價值,是全球地質科學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塊碰撞造山過程的最佳記錄,是開展全球性地殼演化、古環境、生物演化對比研究的典型例證。因此,五臺山當之無愧地被譽為 “中國地質博物館”。

五臺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海拔達3061.1米,為山西省最高峰,有“山西屋脊”之稱。臺頂雄曠,層巒疊嶂,峰嶺交錯,挺拔壯麗,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景觀。

五臺山的氣候特點

五臺山氣候寒冷,又被稱作“清涼山”。雖然處於與北京大致相同的緯度,但氣候特徵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度,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零下18.8度。臺懷地區比臺頂早一個月入春,遲一個月入秋,溫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3度,最低氣溫零下30度,最高氣溫為30度。臺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低,溼度大,常有雨水。

五臺山地區夏季溼度大,常有雨水,4月以前和11月以後,高入雲端的公路有可能被積雪封堵,難以通行。冬季的五臺山,既冰凍雪寒,又寧靜美麗,與其他季節截然不同,充滿另外一種風情,雖然時有風暴、大雪。

標籤:五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