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傳說

曾國藩祁門脫險的故事

傳說1.72W

民間故事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千百年來在民間代代相傳。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曾國藩祁門脫險》的民間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曾國藩祁門脫險的故事

《曾國藩祁門脫險》

1861年底,曾國藩設大營於安徽祁門,作為組織湘軍圍攻安慶的指揮部。突然訊息傳來,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率領大軍逼進祁門。這時的曾國藩己經把主要的兵將都派到前線作戰,身邊所剩無幾。

祁門名為湘軍屯兵重地,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座空營。所以曾國藩手下的幕僚屬員十分驚慌,有人還把自己的行李放在船上,準備隨時逃走。

曾國藩心中也很恐慌,但他意識到,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如果軍心一亂,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為了穩定手下人的情緒,他不動聲色,故作鎮靜,並立下遺書表明自己決一死戰的決心。

對於幕僚屬員,他還釆取了這樣一個籠絡的辦法。他聽說有人作了逃走的準備,於是傳出一令:“現在敵人勢大,有想暫時離幵大營者,可以支給三個月的薪水;事後如果還想來營供事,我將•如既往地接納。”屬員們接到這個命令後很受感動,覺得曾大帥對自己太寬厚了,於是全都抱定了死戰的決心。軍心得到了穩定。

李秀成率大軍來到後,曾經派兵攻打祁門。守備的湘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擋住了太平軍的攻擊。李秀成見攻打無效.不想戀戰,便急忙撤軍西去了。

李秀成撤軍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他率軍前來並不是專門為了攻打祁門,而是應陳玉成之約前去會攻武昌。他在出發時就比陳玉成晚了許多時候,一路上又招兵買馬,行動遲緩,生怕誤了會約日期,不想再在祁門拖延;二是由於祁門的敵人抵抗非常頑強,他懷疑有敵人重兵駐紮在這裡,既然如此,祁門不是短期內卩丨以奪取的,所以不想繼續攻打。這樣一來,反倒使曾國藩絕處逢生,躲過了一場兵敗身亡的災禍。

曾氏手下的一些幕僚屬員聽說李秀成大軍來攻,作了逃跑的打算,按照常規,在這種情況下穩定軍心,應該處罰這些動搖者,以威服眾。

然而曾國藩則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有處分這些人,反而允許他們暫時離開。這種做法表而看來與穩定軍心的目的背道而馳,實際上是對部下的一種籠絡,用道德-亡的信任感來換取他們對自己的忠誠,從而達到穩定軍心的目的。他運用的就是“將欲取之,必姑子之”的政治策略。

本站小編寄語:

曾國藩(1820xx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