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兒童故事

歷史故事傳說:曹操與摸金校尉

據傳,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之後,有盜墓者以摸金校尉之風水方法盜墓,皆稱為“摸金校尉”。先不說是否真有此職位,但是東漢末年,盜墓現象猖獗倒是真的,這也就應該能夠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稱的“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體味出他們“漢墓考古靠運氣”話語中的無奈。

歷史故事傳說:曹操與摸金校尉

校尉是古代軍官職稱,而摸金校尉相傳最早為三國曹操所設,通俗地說,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古代指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以充軍餉的人,後多指盜墓者。

出處: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不啻摸金校尉,何殊發丘中郎。括盡前朝翰墨,搜窮歷代彝章。(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

網路小說中的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是中國當代網路小說《鬼吹燈》所突出描寫的門派。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屬於該門派的人物。

摸金校尉要擅長找墓,掘開墓時,在墓室內要點上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始摸金。如果公雞啼蠟燭熄滅了,財物必須放回原處,恭敬磕三個響頭,空手回去。雞鳴燈滅不摸金。墓室只准進一次,方不可再進。如果遇到同行,互相扶持,但由先來者先選取明(冥)器。

當然這是《鬼吹燈》故事中的描述,但實際上,天下霸唱曾經澄清過,雞鳴燈滅不摸金這規矩,是他自己編的,歷史並無這種規矩。不過如今很多盜墓的故事中依舊在引用,足可見《鬼吹燈》的不凡之處!

歷史典故

曹操派兵首盜樑王墓葬

在三國爭霸初期,曹操的勢力範圍仍然很小。有些時候,打下的城池往往還沒來得及休整,就已經換了新的主人。地盤“朝秦暮楚”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誰都不知道自己能在佔領的地盤上盤踞多久。於是,打下的城池經常被洗劫一空。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很難實現休養生息的目的。

軍閥混戰使曹操的大軍無法長時間休整,也使流離失所的農民看到春種卻等不到秋收。這好比剛剛做好的一鍋飯,轉眼間卻變成了別人的盤中餐。於是,在短時間內籌到軍餉成了諸侯們四處殺伐攻戰的先決條件。

為了解決自己的糧餉問題,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盜墓這個古老的行當上。眾所周知,西漢中期,經歷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的繁榮使得當時厚葬成風。這也就為曹操偷墳掘墓,盜取金銀財寶以充軍餉提供了條件。“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類專司盜墓的官職在曹操的軍隊裡便應運而生。

按常理來說,這不是一個光彩的行當,但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胸懷天下的曹孟德,只要軍隊能吃上飯、打勝仗,哪裡還在乎背上罵名。

魯迅曾經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更為確切的記錄是,當時袁紹手下的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為袁紹攻伐曹操前釋出的檄文中說:“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這篇文字成為古今檄文的名篇。據說正犯頭風病的曹操看後,驚出了一身冷汗,頭立刻就不疼了。

根據陳琳的這篇檄文,曹操盜的應該是位於永城芒碭山的漢樑孝王墓群。

三國時代曹操的兵卒,應該是第一批走進漢樑王墓葬的盜墓者。漢樑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盜墓賊就算找到墓葬的準確方位,也很難進入墓室。為了取得墓葬裡的寶物,曹操動用了龐大的軍事力量。但即便如此,進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們要一錘錘地鑿,一點點地清理。陳琳在檄文中具體描繪了曹操親自指揮將士盜掘樑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說:“(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水經注疏》中說:“操引兵入碭,發樑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

曹操的部下進入墓室後看到了什麼,現已很難想象。據史料記載,曹操用從墓葬裡盜得的寶物,養活了手下的軍隊3年。西漢盛行厚葬之風,但凡家境殷實的,少不得帶些財寶到另一個世界,何況坐擁三百里江山、富可敵國的樑孝王等八代九王?

據傳陳琳在袁紹失敗後,歸附曹操集團。曹操曾經對陳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為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持預設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定,或許確有其事。由此看來,曹操盜墓是個不爭的事實。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對漢樑孝王墓群進行保護性發掘,在這個三國時代就被盜過的墓群中,仍發掘出了金縷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貴文物2萬餘件,許多文物價值連城。可以想象,這個巨大的寶藏,對當時缺衣少食的曹操軍隊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誘惑。

盜墓盜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來盜墓者這個道理。於是,曹操成為中國曆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統治者。公元218年,他頒佈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樹。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

要知道,當時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亞於帝王,為什麼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張節儉。據說,他對家人和官吏要求極嚴。他的兒子曹植的妻子因為身穿綾羅,被他按家規下詔“自縊”。宮廷中的帷帳屏風,破舊之後縫補一下再用,不可換新的。

其二,為了防止盜墓。大概是因為自己早年曾幹過盜墓的勾當,也曾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他不願重蹈覆轍,所以一再要求“薄葬”。這個說法比較可信,他的兒子曹丕就曾分析過諸侯墓被盜的原因:“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郭太后也說:“自喪亂以來,墳墓無不發掘,皆由厚葬也。”

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採取了“疑冢”的措施。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鄴城所有的城門全部開啟,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抬出。從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來,盜墓者不計其數,但誰也沒發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面對“曹墓不知何處去”的感嘆,人們對曹操的奸詐多疑有了更深的認識。但是從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節儉,帶頭“薄葬”,是有積極意義的。在那戰亂頻仍、社會動盪的時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隱祕的辦法處理後事,也是迫不得已。這樣做,既保護了自己,也使盜墓者無從下手,這也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一千多年過去了,曹操的真正陵寢仍未現蹤跡,也許永遠是個謎中之謎。

相關見解:

曹操設了‘摸金校尉’,到底是真是假?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是歷有名的凶戾之君,在位不到兩年,昏悖亂行卻不少。從小他就常受父皇孝武帝的責讓,總感到“不為孝武所愛”,所以繼位後立刻想扒了他老爹的景寧陵,雖被太史勸阻,但仍覺得不解恨,於是下令向景寧陵潑大糞,邊潑邊罵“齇奴”(齇,即俗謂酒糟鼻)。

不過,這個人小小年紀,卻喜歡讀書,對歷的奇聞軼事頗為熟悉。他看到史書上說曹操曾設過“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兩個官職,覺得挺好玩,便正兒八經地也設了這兩個官職,兩頂官帽分別戴到了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祐的頭上。

所謂“發丘”其實就是挖墓,而“摸金”也就是在墓中尋寶。這兩個官職通俗地講相當於“政府盜墓辦主任”角色。那麼,曹操是否真的設過發丘、摸金兩個官職呢?這事兒還得從頭說起。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出兵討伐曹操,後來列名“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人陳琳寫了篇《為袁紹檄豫州》的檄文,文中聲討曹操“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將曹操罵得狗血噴頭,據說當時曹操正犯頭疼病,看到檄文後出了一身冷汗,結果連頭都不疼了。

不過,筆者一直覺得曹操可能是被冤枉的。你想啊,身為國家高層公職人員,曹操怎可能設立這樣明顯違反人倫道德的官職呢?這不是明擺著讓後代人唾罵自己是盜墓賊嗎?就算是為了獲取財物以充軍餉,他也會“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啊,哪會明目張膽授人以柄呢?

曹操不是沒幹過挖墓的勾當,但在他之前,董卓早就把洛陽地區的帝王陵墓洗劫一空,也沒見董卓設立什麼專門的機構和官職,曹操如此梟雄怎會比董卓還蠢?所以,這多半是敵對雙方兵戎相見時的刻意宣傳,捕風捉影、添油加醋甚至無中生有,都是可能的。後來曹操掃平袁紹,將陳琳也俘虜了。曹操問陳琳,你為什麼罵我罵得那麼厲害?陳琳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可見,敵對雙方罵出的話,有時候未必該算數的。

儘管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曹操曾設發丘、摸金二職,但因為陳琳的罵人功夫十分了得,這篇檄文不脛而走,負面影響極大,而那個時候又沒有網路、媒體,無法及時迴應、辯駁,消除影響,所以後人便信以為真了。連睿智如魯迅者,也曾以訛傳訛地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近年更有《鬼吹燈》小說,將盜墓分為發丘、摸金、搬山、卸嶺四大門派,特別是對摸金校尉一派描寫得神乎其神,加深了人們對曹操曾設發丘、摸金二職的印象。

後人也有以劉子業曾設發丘、摸金二職來佐證曹操確有其事,筆者認為十分牽強。領此二官的休仁、休祐本是劉子業叔輩,而劉子業繼位後狂悖無道,誅殺大臣,後又將休仁、休祐等集體囚禁起來,肆意凌辱,甚至當著休仁的面讓左右淫逼休仁的生母楊太妃。因為兩人形體肥壯,還將二人裝進竹籠,一個叫“殺王”,一個叫“賊王”。所以,劉子業設此二官不假,卻不是真的要讓休仁、休祐去盜墓,而是故意以此羞辱二人,屬於昏悖少年的惡作劇而已。

歷曹操真的設有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嗎

魯迅曾經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這是根據袁紹攻伐曹操時釋出的檄文中的說法:“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檄文又具體指出曹操曾經親自組織和指揮盜發樑孝王陵墓:“(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這篇文字成為古來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陳琳在袁紹失敗後,歸附曹操集團。曹操曾經對陳琳此文中對於他祖上行為的揭露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取預設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定,或許確是事實。

當前很多小說、散文都說曹操設定過“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尤其是暢銷小說《盜墓筆記》和《鬼吹燈》系列,其中關於盜墓門派尤其是“摸金校尉”描寫得神乎其神。那歷曹操是否設定過“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呢?

其實,在正史中並沒有關於曹操設定這一“官職”的記載,而是最早出自於袁紹討伐曹操的一篇的檄文裡面。該檄文有陳琳執筆,把曹操罵了個狗血淋頭。其中說到曹操設定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討伐徐州陶謙時沿路掘人丘墓,先人屍骨散於道路,招致天怒人怨。

後來中國古典第一通俗小說《三國演義》也說曹操設定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

筆者研究了這一問題,發現古代一些專家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清代歷史學家毛宗崗就評價《三國》的這一說法是“文人曲筆也”。筆者也同意這一看法。睿智如曹操,不可能設定這麼一個違反中國倫理道德傳統的官職。如果說三國期間誰盜墓最厲害,那只有董卓。把洛陽地區的帝王陵墓挖了一遍。

曹操之所以會有此惡名,是因為其父曹嵩在途徑徐州時為陶謙部將所殺,因此大舉興師問罪。曹操部隊在進軍道路上大肆殺戮、發人丘墓,曹操也予默許,即“你殺我父親,我毀你先人墳墓”。當時的好事者予以諷喻,曹操就此被人戴上了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