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兒童故事

關於華佗的成語典故

對症下藥

關於華佗的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有一個傑出的醫學家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有兩個病人,一個叫李延,一個叫倪尋,都得了頭痛發熱病,找過很多醫生也沒治好,於是來找華佗。華佗經過細心診斷,給他們各開了一個藥方。給李延開的藥方是發散藥,給倪尋開的藥方是瀉藥。他們倆一看,心裡就嘀咕起來:都是一樣的病,怎麼用藥完全不同呀?便問華佗這是什麼道理。

華佗說:“吃藥要看具體情況,你們症狀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卻不同。倪尋的病是從內部傷食引起的,李延卻是從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當然用藥就不能相同了。”

兩人聽了,便放心服藥,病果然很快好了。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對症下藥”。“症”指病症。現在這成語的用法廣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問題,採取恰當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這個成語來比喻。相近的成語還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標地射箭。“對症下藥”強調的是要根據客觀情況採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強調的是辦事要有目的性、針對性。

華佗拜師

是我國曆著名的神醫,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一生中醫治病人無數,據說有讓人起死回生的本領。

華佗從小便喜好醫學,喜歡翻看各種醫藥書籍,經常向大人們提許多連他們也弄不明白的醫學問題。

東漢末年,七歲的華佗聽說一位姓蔡的醫師醫術十分高明,於是在徵得父母的同意後,決定出門去拜蔡醫生為師。

來到蔡醫師家中,行過見面禮後,華佗就規規矩矩地坐在那裡靜聽醫師的吩咐。

由於蔡醫師醫術高明,前來拜師的人很多,蔡醫師覺得應該收那些智力高、有悟性的孩子為徒,於是在招收之前,決定先考考他們。

他把華佗叫到面前,指著家門口的一棵桑樹,提了一個問題。

“你瞧,這棵桑樹枝條上的葉子,人夠不著,怎麼才能採下桑葉來?” “用梯子唄!”小華佗脫口而出。

“可我家沒梯子。” “那我就爬上去採。” “也不能爬,你就站在地上不動,但是必須想辦法將枝頭上的葉子採下來。” 華佗站在那裡略加沉思,突然一拍腦門,喊了一聲:“有了”,便去找了根長繩子,用繩子繫上一塊小石頭,然後來到桑樹底下,使勁用力往那的枝條上拋。

繩子掛住了枝頭,華佗稍一用力,最上面的枝頭就垂下來了,華佗一伸手就把桑葉採了下來。

蔡醫生始終站在一旁觀看,這時高興地點點頭,說:“很好,很好!” 蔡醫師和華佗正要轉身進屋,突然身後傳來小孩子們高聲的吵鬧聲。

兩人回頭一看,原來庭院那邊有兩隻山羊在鬥架,鬥得難解難分,幾個孩子使勁在拉,可是怎麼也拉不開。

蔡醫生於是對華佗說:“你去想想辦法,叫那兩隻山羊不要再鬥了。” 華佗並沒有直接走向山羊,而是又回到桑樹底下,在下面轉了一圈,然後拔了一把鮮嫩嫩、綠油油的野草。

只見華佗來到山羊面前,嘴裡叫著“咩——咩——咩——”,同時把手中的草送到它們的嘴前。

這時,山羊鬥累了,肚子也餓了,見了綠油油的鮮草,自然是馬上停止了戰鬥,扭過頭來吃華佗手中的鮮草。

小華佗順勢撫摸著山羊的頭,面帶著勝利的微笑望著站在庭院門口的蔡醫師。

小夥伴們立即對眼前這個陌生的同齡人佩服不已,紛紛鼓掌叫好。

站在遠處的蔡醫師連連點頭,口中喃喃地說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小華佗憑藉自己的聰明機智征服了蔡醫師,使他欣然同意收自己為弟子

勤奮好學的華佗在蔡醫師的點撥下,醫術突飛猛進,最終成為一代名醫。

親愛的寶寶,我們一起來猜謎語吧: 個兒不算大,幫著人看家,身子用鐵打,辮子門上掛。

(打一用具)【謎底:鎖】 兄弟幾個人,各進一道門,哪個進錯了,看了笑死人。

(打一物)【謎底:釦子】 身細頭尖鼻子大,一根線兒拴住它,幫助媽媽縫衣裳,幫助姐姐來繡花。

中華醫神

華佗(141~208),安徽省毫縣人,東漢外科醫生。他首創了“麻沸散”,是我國曆第一個使用麻醉技術進行手術的醫生,成為我國古代醫學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

華佗7歲死了父親,哥哥被抓去充軍,一去不返,音信全無。家庭十分貧困,只有小華佗和母親相依為命。

華佗從小愛好讀書,富有鑽研精神,對醫學饒有興趣。在母親的教育下,小華佗立志不圖官位,願為良醫,以救民濟世為本。

後來,母親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忽冷忽熱,周身疼痛,皮肉腫脹。華佗請來很有名氣的大夫治病,也不見成效。母親病故前對華佗說:“孩子,記住你的父母都是被這種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學成醫術,好讓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親的去世激發了華佗發憤學醫、普濟眾生的決心。他來到城裡,要拜父親的生前好友蔡醫生為師學醫。蔡醫生開始不想收華佗為徒,可是一想,華佗父親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轉眼不認人,也太不講情義了。

所以,他想考考華佗,如果他是一塊做醫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醫生主意已定。他見幾位徒弟正在院子裡採桑葉,而處枝條上的桑葉夠不著,便向華佗說:“一你能設法把的桑葉採下來嗎?”華佗說:“能。”他叫人取了根繩子,拴上塊小石子,只一拋,繩子拋過枝條,樹枝被壓下來,桑葉就採到了。蔡醫生又看見兩隻山羊在鬥架,眼都鬥紅了,誰也拉個開,就說:“華佗,你能把這兩隻山羊拉開嗎?”華佗又說:“能。”

只見他拔來兩把鮮草,放在羊的旁邊,鬥架的羊早就鬥餓了,一見鮮草,忙著搶草吃,自然散開不鬥了。

蔡醫生見華佗如此聰明,就收他為徒。後來華佗跟隨師父刻苦鑽研,注重實踐,終於成為被人擁戴的一代名醫。

華佗根據醫道,自編了一套“五禽戲”體操,教人用來鍛鍊身體。不少人練了很有效果。華佗一位表弟長期做“五禽戲”體操,年老時,耳聰目明,牙齒堅固,為同齡人所羨慕。

畢佗一生剛直不阿,不求虛名。有一次,華佗替曹操治好了偏頭痛病,深得曹操賞識。曹操要他留在曹府,給他優厚的報酬。華佗在曹府做了一段時間的侍醫,但他身在曹府,卻心在民間,總想為老百姓多解除疾病之苦。

有一次,華佗藉故妻子有病,回家探望。回家後,不願再去曹府。曹操知道後,以欺騙的罪名把華佗殺了。曹操成了有罪之人,而華佗一直被後人傳頌。

標籤:華佗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