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寓言故事

有關聰明的寓言故事

人們將永遠賴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嚴。那麼你知道多少與聰明有關的寓言故事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聰明的寓言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關聰明的寓言故事

有關聰明的寓言故事篇一:

秋天來到,天降大雨,無數細小的水流,匯入黃河。只見波濤洶湧,河水暴漲,淹沒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邊的窪地,河面陡然變寬,隔水遠望,連河對岸牛馬之類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麼壯觀啊,河伯以為天下的水都彙集到他這裡來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隨著流水向東走去,一邊走一邊觀賞水景。他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不由大吃一驚,但見水天相連,不知道哪裡是水的盡頭。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陣子,才轉過臉來對著大海感慨地說:“俗話說:'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便以為自己比誰都強。'我就是這樣的人啦!”

解析: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很渺小的。望洋興嘆字面意思是為因偉大事物抬頭嘆息,引申義為形容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

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這則寓言,意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那種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實在要不得。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有關聰明的寓言故事篇二:

戴晉人對梁惠王說:“您知道有一種名叫蝸牛的小動物嗎?”梁惠王回答:“知道。”晉人又說:“蝸牛的角上有兩個國家,左角上的叫觸國,右角上的叫蠻國。

這兩個國家經常為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每次戰爭後,總是屍橫遍野,死亡好幾萬人;取勝的國家追趕敗軍,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來。”

惠王說:“呀!這都是您瞎編的吧!”晉人說:“請允許我來為您證明。您的想象在無廣闊的宇宙中有邊界嗎?”惠王說:“沒有。”晉人說:“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馳聘,而一回到現實中,您能夠到達的地方卻只限於四海九洲之內。拿現實的有限與想象的無窮相比,豈不是若有若無,微不足道嗎?”惠王說:“你說的對。”

晉人說:“在我們所能夠到達的領域裡有一個魏國,魏國遷都大梁後才有樑國,有樑國才有樑王。樑王與蠻氏,有什麼不同嗎?”惠王想了想說:“好像沒有什麼不同。”魏晉人走了以後,梁惠王情緒低落,好像丟失了什麼。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們都是很渺小的。我們在珍惜生命,珍惜我們這個世界。

有關聰明的寓言故事篇三: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訓好雞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內,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周宣王高興極了,立即帶著這隻雞去鬥雞了。

解析:莊子認為,真正有大智慧、有著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應該是藏而不露的,他們的表現也許是愚鈍,笨拙和膽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這些人冷靜、沉著,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

莊子通過這則寓言,闡述了道家的辯證思維,即“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

有關聰明的寓言故事篇四: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訓好雞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內,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周宣王高興極了,立即帶著這隻雞去鬥雞了。

解析:莊子認為,真正有大智慧、有著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應該是藏而不露的,他們的表現也許是愚鈍,笨拙和膽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這些人冷靜、沉著,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

莊子通過這則寓言,闡述了道家的辯證思維,即“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

有關聰明的寓言故事篇五:

遠古有一種鳥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里。它飛出去一次,要過半年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向高空的時候,它的背靠著青天,而云層卻在它的下邊。

生活在窪地裡的小安鳥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說:“他還想飛到哪裡去呢?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我們在蓬蒿飛來飛去,也算是飛到邊了。大鵬鳥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去呢?”

解析: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遠者的追求的。戰國時期的商鞅說,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要成就大事,不應該去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或者建議。

成大事者不謀於眾,這一原則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搜尋。就像鳥雀不能理解大鵬的志向一樣。

標籤: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