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故事集

60年代的故事

故事集1.3W

60年代,是英雄人物輩出的年代,他們作為榜樣的力量,一言一行都被灌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60年代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60年代的故事

60年代的故事篇一

1962年12月, 焦裕祿被調到蘭考縣,先後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

在帶領蘭考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鬥爭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瓢潑的時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幹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鑽進農民的草菴、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60年代的故事篇二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全國開展了學習雷鋒的活動。

雷鋒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幾點:一是他的出身特別苦,許多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勞動時被地主婆砍了幾刀;

二是他的艱苦樸素,穿的衣服和褲子補了又補;

三是他的樂於助人,經常把省下的錢寄給需要的人;

四是他的"釘子精神",60年代的雷鋒首先是作為一個軍人形象出現的,"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

五是他的《雷鋒日記》。他日記中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曾經激勵了不少人。

60年代的故事篇三

60年代物質生活極為匱乏,體現在衣著上:"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家裡小孩子多的,沒有那麼多新衣服,"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那時穿補丁的衣服,隨處可見,即使穿得不能再穿的衣服,也被用來拆了當補丁、納鞋底。

艱苦也有艱苦的辦法,上海服裝鞋帽公司壽吉生,就介紹了多種拆洗縫補整舊如新的方法:可以大改小、長改短、舊翻新。

1960年黨中央決定:減少民用棉布供應。布票按人頭髮放,凡是在京有正式戶口的(吃商品糧的)每人全年4尺5寸,實際夠打補丁用。當時的拆洗縫補業總有做不完的活兒。打一塊補丁,除了收錢,還要按尺寸大小收取布票。

60年代的故事篇四

整個60年代,大體是軍用服裝在領導時尚的潮流,當年一度流行的順口溜中,有一句"狂不狂,看米黃",指的也是軍裝。

軍帽、"國防綠"上衣或一身"國防綠","片鞋兒",背"軍挎",把二六"燕把"鏈套轉鈴八成新的自行車車座拔到頂,手掛鋼絲鎖。這副打扮,今天叫"酷""潮",用那個年代的詞來形容,叫"份""狂"。

先是軍人子弟翻出父輩的軍服,顯得格外神氣。在他們的倡導下,全國各大專院校乃至所有的中等學校陸續成立了紅衛兵組織,國小也不甘示弱,紛紛成立了紅小兵組織,工人、農民開始成立"赤衛隊",一時"全民皆兵"。當"文化大革命"戰鼓擂響的時候,人們認為解放軍戰士是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的,解放軍服飾形象也成了最革命的象徵,可以想見當年軍服的感染力是驚人的。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