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故事集

有關於杜甫的故事

故事集2.58W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其詩以社會寫實著稱。與李白合稱為“李杜”。為與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相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為“大李杜”。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在其身後,杜甫的作品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一生共留下1500多首詩歌,其作品集稱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其詩也被稱為“詩史”。

有關於杜甫的故事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杜甫的故事,供大家閱讀。

故事一、杜甫小時候的故事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親曾任司馬。杜甫從小就志向遠大,最崇拜的是遠祖杜預,他是晉代的名將,多彩善戰,懂得法律、經濟、工程,還曾註解過《左轉》。

杜甫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裡。姑母不光教孩子讀書識字,對他的生活也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遊戲玩耍,寫字學畫。可是一場大病把兄弟兩人擊倒了,姑母悉心照顧杜甫,把杜甫從死神手裡奪回來,表弟卻病死了。這讓董事後的杜甫難過了很長時間。在姑母的精心照顧下,杜甫漲到十幾歲時,已經健壯得像頭小牛犢,一天到晚歡蹦亂跳的。姑母家的院子裡種著梨樹和棗樹,八月秋風送爽時,樹上梨黃棗紅,他簡直像只頑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幫助姑母摘梨打棗,歡聲笑語飛滿庭院。

童年的歲月爛漫而朦朧,許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滅在記憶的長河中。但是杜甫6歲時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到晚年仍然記憶憂新。“劍器”是一種西域民族的戎裝舞蹈,動作剛勁,節奏火爆。公孫大娘是當時最優秀的舞蹈家,伴隨著有力的音樂,她忽而從天而弱落,光彩奪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飛舞。當時的情景是萬人空巷,掌聲雷動,矮小的杜甫劑在人群中,忘情地歡呼。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眾著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多年後,杜甫特別賦詩紀念當時的情景。看來,舞蹈、書法、繪畫、音樂、詩歌,是彼此相通的。據說,但是草書家張旭觀看了公孫大娘的舞蹈之後,書法大有長進。這種激昂頓挫的舞姿,對以後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也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杜甫7歲時開始作詩。兒童作詩,往往以動物為題材,杜甫詠的是神鳥鳳凰。在古人心目中,鳳凰是祥瑞之鳥,它象徵著王朝的興盛。這似乎是一個預兆。

因為杜甫一生心繫國家,雖然他顛覆流離,但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論怎樣困頓不堪,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他總是光環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寫“詩史” 安史之亂結束了。這對於飽受戰亂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來說,畢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當時在梓州(今四川三臺)過流亡生活的詩人杜甫,聽到這個訊息,更是欣喜若狂,淚流滿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樣,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在文學史上,把他們合稱“李杜”。杜甫原是河南鞏縣人,生長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就下苦功讀書,也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寫了不少優秀的詩歌。三十幾歲的時候,他在洛陽,遇見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兩個人性格不一樣,但是,共同的志趣和愛好使他們成為親密的好友。 後來,他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那時候正是*相李林甫掌權的時候,李林甫最忌恨讀書人,怕這些來自下層的讀書人當了官,議論起朝政來,對他不利,於是勾結考官,欺騙玄宗說這次應考的人考得很糟,沒有一個夠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賀的奏章,說這件事正說明皇帝聖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經得到任用,民間再沒有遺留的賢才了。 那時候的讀書人都把科舉作為謀出路的途徑,杜甫受到這樣的挫折,懊喪的心情就不用說了。他在長安過著貧窮愁苦的生活,親眼看到權貴的豪華奢侈和窮人受凍捱餓的悽慘情景,按捺不住心裡的憤慨,就用詩歌控訴這種不平的現象。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他寫下的不朽詩句。 杜甫在長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剛剛封他一個官職,安史之亂爆發了。長安一帶的百姓紛紛逃難。杜甫的一家,也擠在難民的行列裡,吃盡了千辛萬苦,好容易找到一個農村,把家安頓下來。正在這時候,他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就離開家投奔肅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軍,被抓到長安。 長安已經陷落在叛軍手裡,叛軍到處燒殺搶掠,宮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燒。唐王朝的官員,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軍解送到洛陽去。杜甫被抓到長安以後,叛軍的頭目看他不像什麼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從長安逃了出來,打聽到唐肅宗已經到鳳翔(今陝西鳳翔),就趕到鳳翔去見肅宗。那個時候,杜甫已經窮得連一套像樣的衣服都沒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腳上穿的是一雙舊麻鞋。唐肅宗對杜甫長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讚賞,派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 左拾遺是個諫官。唐肅宗雖然給杜甫這個官職,可並沒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卻認真地辦起事來,過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肅宗撤了,杜甫認為房琯很有才能,不該把他罷免,就上了奏章向肅宗進諫。這一來,得罪了肅宗,虧得有人在唐肅宗面前說了好話,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軍收復長安以後,杜甫也跟著許多官員一起回到長安。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今陝西華縣)做個管理祭祀、學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失意的心情,來到華州。那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復了,但是安史叛軍還沒消滅,戰爭還很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把百姓折騰得沒法過活。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在今河南陝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裡,他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時候,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杜甫在房裡靜靜聽著,只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後牆逃了,老婆婆一面答應,一面去開門。 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著,問老婆婆說:“你家男人到哪裡去了?” 老婆婆帶著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著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場上。 家裡只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你還要什麼人?” 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別的只有老農一個人了。 杜甫親眼看到這種悽慘情景,心裡很不平靜,就把這件事寫成詩歌,叫《石壕吏》。他在華州的時候,前後一共寫過六首這樣的詩,合起來叫做“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由於杜甫的詩歌大多是寫安史之亂中人民的苦難,反映了唐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篇稱作“詩史”。 第二年,他辭去了華州的官職。接著,關中鬧了一場大旱災,杜甫在那裡窮得過不下去,帶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朋友的幫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邊,造了一座草堂,在那裡過了將近四年的隱居生活。後來,因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沒有依*,又帶了全家向東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貧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 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詩人,把他在成都住過的地方儲存起來,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看完了公孫大娘的表演,心情好了很多,或許這就是藝術的魅力之所在吧。杜甫回到姑姑家後就找到了姑姑,問他爸爸媽媽在什麼地方。姑姑就開始給他編故事,說他媽媽在很遠很遠的一個地方,他爸爸在某個地方做大官,很快就回來。杜甫聽後更興奮了,他為自己不再是孤兒而高興。

在杜甫七歲的時候,他老爸回來了,還給了杜甫的姑姑一筆錢,即杜甫的學費。杜甫見到了老爸十分高興,還問他媽媽在什麼地方,並且告訴他老爸,很多人都說自己是沒人疼的孩子。他爸聽了後觸動很大,就把杜甫有名望的老祖宗那些光耀門楣的事蹟說給杜甫聽,還讓他刻苦學習,不要給祖宗臉上抹黑。杜甫乖乖地點了點頭。

經過幾年的寒窗苦讀,杜甫覺得自己都被憋出病來了,覺得古代聖賢說的那些大道理似乎不合乎科學道理,經常在課堂上和老師辯解。由於觀點過於偏激,經常整得老師下不了講臺。為了整治這個桀驁不馴的另類學生,老師就把祖宗之法搬出來整治杜甫,經常用教鞭抽他的手掌心,或者停他的課。杜甫巴不得如此,把書包一丟就去撒野了,經常去果園裡摘梨摸棗的,有詩為證: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有一天,杜甫又纏著姑母講故事。姑母說:

“咱們杜家出過許多名人,晉朝著名大將杜預(他的故事,請看本全書第12集)就是我們的第十三代遠祖。他打仗有勇有謀,為朝廷立過大功。百姓們還編歌謠稱讚過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翹起大拇指稱讚道。

“你爺爺(杜審言)是個有名的詩人,他寫的詩,受到過皇上的獎賞,人們都誇他是個才子。”

這些故事給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讀書,好學苦練,七歲的時候,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詩《詠鳳凰》。有一天,他把自己寫的一篇文章拿給父親看,正巧有兩位客人來訪。他們也很有興致地看起來。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揚雄(都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的手筆呀!”客人們看完後說。

從這以後,這兩位客人經常向人們誇獎杜甫,還帶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聽當時著名的宮廷樂師李龜年的絕妙音樂。這對他的影響很大。杜甫一生寫詩都十分講究技巧,反覆推敲,“語不驚人死不休”。

故事二、杜甫改掉貪玩的習慣

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

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故事三、杜甫的漂泊歲月

杜甫雖然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是個官二代,但無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順,屢受打擊。如長安十年,杜甫為謀官曆盡艱辛,受盡屈辱。大到受騙上當被權相耍弄,小到殘杯冷炙,蔬食不飽。杜甫36歲那年,參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試。但這次考試被權相李林甫操縱,竟一個不取,反倒上表祝賀玄宗,稱“野無遺賢”,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攬,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輩。杜甫興沖沖而來,心懸懸而去,受到了無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遠大,但造化弄人,年過而立卻仍無立身之處,經常為了吃飽肚子而四處奔波。754年詩人家居長安城南的少陵,由於長安發生特大的雨災,米價飛漲,詩人在長安無法生活,只好把妻兒遷到長安城北的奉先縣去謀生。而更為可悲的是759年詩人一年就遷移了四次。從洛陽到華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縣出發時在詩中寫道:“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可見詩人奔波之苦。這種奔波,除避安史之亂外,主要就是為生活所迫。

杜甫當初決定去同谷時,就是因為得到同谷縣令的信,說此地盛產一種薯類,吃飯問題好解決。可杜甫去後情況並不那麼樂觀,他在《同谷七歌》中寫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髮垂過耳。歲拾橡慄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裡。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手腳凍僵的杜甫苦苦尋找的“橡慄”,是一種不好吃的苦栗子,在莊子“齊物論”裡養猴子的“狙公”就拿這個給猴子選擇要“朝三”還是“暮四”。可見詩人的生活是飢寒交迫、狼狽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個多月就只好離開,繼續“流動”了。

李白與杜甫都經歷過漂泊遷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況更加困難。李白漂泊時,常常是一條光棍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有多少,花多少,窮點富點,日子都好對付,何況自己賬戶上還有“五花馬,千金裘”,手裡有錢,心裡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到了哪裡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幫。經常甕中無米,灶頭無煙。連餓死孩子的慘劇都發生過。

故事四、杜甫原來也是酒仙

酒仙這個稱號好像是李白的專利,所以老輩兒的人喝了酒就敢說有李白的感覺,隨便一個酒樓都敢叫“太白樓”。還有很多李白喝酒的小故事,讓人稱讚喝酒的境界。比如涇川豪士汪倫,久慕李白大名,非常希望有機會一睹這位大詩人的風采。他聽說李白將要到安徽來遊玩,就修書一封,邀請李白赴涇川遊歷。其中寫道:“先生喜歡旅遊嗎?這裡有十里桃花的美景;先生喜歡喝酒嗎?這裡有萬家酒店供您痛飲。”李白讀後,高高興興地來到了涇川,卻根本沒有看到什麼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告訴他:“花是潭水名,並無桃花;萬家是一位店主的姓,並無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哈哈大笑,盡歡而散。其實喝酒能達到仙人級別的有的是,杜甫寫的那個《酒中八仙歌》裡面八個人都可以叫酒仙。就連詩人杜甫自己,不但是“詩聖”,也是個“酒聖”,他嗜酒的程度並不亞於李白。

杜甫嗜酒,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的。據他自己說:“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十四五歲的杜甫已經是位酒豪了。到了壯年時期,杜甫同李白交往,二人在一起有景同賞,有酒同醉,親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杜甫在長安任左拾遺,仍然和往常一樣縱酒作樂。“朝回日日典青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當時的杜甫已到了要典當衣服來換酒喝的地步了,每次都要喝得“盡醉”。沒有衣服只好賒債,而且處處都有酒債。看來杜甫並沒有指望活到七十歲,只要拼命喝酒就好了。

標籤: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