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真實的中國歷史故事

將歷史故事引入國中歷史課堂,不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實用性,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真實的中國歷史故事

真實的中國歷史故事

真實的中國歷史故事:孫權的“窺視牆”

三國時期,呂蒙是孫權一手培養起來的將領,兩人常以兄弟相稱。在關羽進攻樊城的時候,呂蒙一手策劃並實施了“白衣渡江”行動,幫助孫權佔領了荊州,扭轉了東吳在三足鼎立中的弱勢地位。

然而,呂蒙雖然作戰驍勇,卻經常患病。荊州之戰剛結束,呂蒙就一病不起。為了給呂蒙治病,孫權親自把呂蒙接到自己的大殿住下,並向全國徵尋名醫。當時,呂蒙已經病入膏肓,除了需要服用中藥外,還需要每天鍼灸。由於呂蒙骨瘦如柴,鍼灸使他非常痛苦。孫權擔心呂蒙,每天都要親自探望好幾次。每次,呂蒙都要強行坐起來,行君臣之禮。這樣一來,反而影響呂蒙的休息,身體很難恢復。

不去看望呂蒙,孫權不放心;去看望呂蒙,又增加呂蒙的負擔。這讓孫權很為難。

後來,孫權趁呂蒙睡著,找人悄悄在呂蒙房間的牆壁上挖了一個小洞。每天,孫權都不再親自去看望呂蒙,而是通過這個小洞偷看。如果呂蒙表情放鬆,能吃點東西,孫權也眉開眼笑;如果呂蒙表情痛苦,或者吃不下飯,孫權也夜不能寐。

從挖這個小洞到呂蒙病逝,足有三個多月,孫權也通過這個小洞“偷窺”了三個多月。呂蒙病逝後,每當有東吳的大將生病或者負傷,包括陸遜、周泰、丁奉等人,孫權都會接到這裡診治,自己也通過這個小洞觀察病情。後人就把這面牆叫做“窺視牆”。

有人不知道孫權挖這個洞的緣由,就問孫權:“既然主公那麼關心他們,為何不親自去看望?至少也讓他們知道主公在牽掛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更加為主公賣命。”孫權回答:“我關心他們並不是為了讓他們知道。如果因關心而增加了他們的負擔,那反而不好了。”

不能因關心而增加他們的負擔,這份心意是多麼感人。也正是因為孫權的這份關心,東吳集團的文武官員才團結一心,在江東這個偏僻的地方完成了帝業。

真實的中國歷史故事:我的兒子我做主

漢哀帝即位後,其祖母得勢,王莽被趕回封地。王莽閉門自守,為了伺機復出,非常老實。不料,二兒子殺了一個奴僕,他一怒之下,逼著兒子自殺了。群臣知道後,認為王莽能大義滅親,如此高尚卻被冷落太冤枉了,紛紛上書要求王莽回京做官。漢哀帝看群情洶湧,便答應了。

王莽回京沒多久,漢哀帝就駕崩了。接著,年幼的漢平帝即位,王莽全面掌握軍政大權。為了防微杜漸,王莽禁止漢平帝的母親和舅舅入京。王莽的大兒子覺得這樣太不人性了,悄悄派人給漢平帝的母親寫信,教他們怎樣上書請求入京。因為說服不了王莽,他又聯合眾人想出了用鬼神嚇王莽的辦法。結果他們剛把狗血倒到王莽家的大門上,就被發現了。王莽親自把大兒子送進監獄,逼他喝下毒藥,兒媳生下孩子後,也馬上被殺死。

然後,王莽以此為由,誅殺了漢平帝除其母親外的所有外戚,還逼死了一大串權貴。可以說,重量級對手全被王莽幹掉了。

地皇元年(公元20xx年)七月,大風吹毀了王路堂(即未央宮前殿)。這本來只是個偶然事件,可在王莽眼裡,卻是天相有問題,是上天在警告他所立的太子名不正言不順(當時,王莽因三子王安身體不好,行事荒唐,便立四子王臨為太子,這與一直以來的“立嫡以長”原則不符),於是把太子王臨廢了。

這聽起來完全是個很彆扭的藉口,王臨也這麼認為,他相信背後一定有別的原因,十分恐慌。因為他的確幹了些壞事:第一,他和母親的侍者私通,而這個侍者也是王莽的姬妾,第二,他怕事情敗露,已經和侍者在想辦法除掉王莽了;第三,他的太子妃會觀星,稱最近宮中會有葬禮,他很高興,以為誅殺王莽有望——還沒來得及高興,自己就被貶了,他能不怕嗎?

於是,王臨寫信給母親,說兩位哥哥都是三十歲左右被殺,他現在也快三十歲了,不知道會不會也被逼死。不料,因其母病重,信落在了王莽手裡,王莽大怒,後來連葬禮都不讓王臨參加,還派人加緊追查。王莽查清此事後,怕被人知道,就把辦案人員全部埋在了獄中,之後逼王臨服毒。王臨死後沒幾天,病重的三子王安也死了,估計是嚇死的。

這樣一來,王莽只好把他一直不肯承認的私生子接了過來。但即便如此,生性涼薄的他到最後還是沒有嫡子可以繼承王位,不得不聲稱要把皇位傳給疏遠的堂侄。可這一天還沒到,他的帝國就覆滅了。

真實的中國歷史故事:吳三桂令兒媳痛苦一生

1653年,順治挑選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為十四額駙馬,併為建寧公主與吳應熊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建寧公主逃離了戲說裡與其他女子共侍一夫的結局,但實際上,她的人生結局更為不幸,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她的公公——吳三桂,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吳三桂是中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的風雲人物之一。他引清兵入關的行為,給中國歷史的程序抹上了濃重的一筆。然而,正是這樣一位曾經為大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曾經在大清王朝位極人臣的武將,卻以悲慘的結局走完了顯赫的一生。其實,在吳三桂身首異處的背後,還有比他更痛苦的人物,這就是建寧公主。一個朝廷的公主,為何會因為一個藩王而痛苦一生呢?這其中究竟有何玄機?這還得從建寧公主成為吳三桂的兒媳後開始說起。

自從1653年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之後,建寧公主與駙馬恩恩愛愛,夫妻兩人感情非常和睦。在外人看來,這樁門當戶對的婚姻絕對是美滿的,一方是為大清王朝立過汗馬功勞的藩王,一方是朝廷的公主。建寧公主與吳應熊兩人自然備受矚目。但是,這種表面風光背後的無奈,只有建寧公主自己心裡清楚。自從兄長當年將其嫁給吳三桂當兒媳之時起,她就很清楚,自己的命運註定會在朝廷與吳三桂的關係之間苦苦掙扎。兩者關係好,她自然會有一個好的結局;一旦兩者關係惡化,她必將會成為朝廷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但是出身帝王之家的她,除了默默地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之外,別無選擇。令她欣慰的是,在她與吳應熊喜結連理的20xx年間,朝廷與吳三桂之間儘管存在著摩擦,但總體上是和睦的,因此,也並沒有給她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真正將她的命運推向絕境的,是1670年朝廷與吳三桂關係的惡化。

1671年是吳三桂的60大壽,朝廷特意頒旨,恩准公主、額駙馬以及他們的兒子吳世霖去雲南祝壽。這對於吳應熊與吳三桂來說,當然是一個特大的喜訊,但是對於建寧公主而言,卻是一件苦差事。她當然知道朝廷恩准她去雲南為她公公祝壽的真意,名為祝壽,實則肩負起為公公和朝廷之間消除猜忌,立志言和的使命。這足以表明,朝廷對吳三桂的猜忌日深。吳三桂對雲貴兩省長達幾十年的駐守,已經使他心裡產生了一種雲貴兩省屬於他的藩邸的錯覺,要消除他與朝廷之間的猜忌,首先就要消除他的這種錯覺。一旦吳三桂這種錯覺被打破,其後果輕則引起他對朝廷的不滿,重則很有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叛亂。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建寧公主與額駙馬終於進入了昆明城,整個昆明已經被節日的氛圍所籠罩。吳三桂已經與夫人和王妃率領當地百姓在距王府幾十米的道路兩旁跪迎公主和額駙馬的到來。公主立即下車,大禮參拜公婆。

在建寧公主和額駙馬兩人共同規勸和朝廷的壓力下,吳三桂似乎有了鬆動的跡象。1673年7月,吳三桂主動向朝廷疏請撤藩,儘管康熙皇帝明知他只不過是故意做作,但這種機會難得,於是將計就計,准許了他的請求,並立刻派人前往雲貴,與吳三桂商量關於撤藩的事宜。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建寧公主終於鬆了一口氣,在她看來,只要公公能夠按照朝廷的安排將家眷、部下帶回錦州便可以萬事大吉了,一直以來纏繞在她心頭那個最為牽掛的問題便可得以徹底解決。於是她日日遙望著南方的天空,期盼著公公的到來。同年12月21日,終於有了公公的音訊,但這個訊息卻猶如一個晴天霹靂,將建寧公主憧憬著全家大團圓的美夢徹底擊碎:吳三桂扣留了朝廷派去商量撤藩事宜的哲爾肯與傅達禮,執殺雲南巡撫朱國治,據云南反叛,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服,國號“周”,以來年為周王昭武元年。很顯然,隨著吳三桂的叛亂,建寧公主心裡很清楚,她與吳應熊的夫妻生活也已經走到了盡頭。

1674年5月18日,康熙下令處死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吳三桂的叛亂,使他的兒子和孫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將他的兒媳推向了生命的絕境。年僅33歲的建寧公主,頃刻間失去了丈夫和兒子,成為寡婦。在建寧公主此後生命的30年孤獨的歲月中,儘管康熙皇帝為了彌補內心的愧疚,多次下詔安撫在吳三桂叛亂中受到巨大傷害的姑母,然而,一張詔書,又怎能彌補失去丈夫和兒子的傷痛?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