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中國唐朝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對於歷史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歷史故事的選擇,必須遵循真實性、針對性、生動性和探究性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歷史故事的明理啟智的作用。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唐朝歷史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唐朝歷史故事

中國唐朝歷史故事篇一:初唐四傑

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王勃(650--676作詩能突破當時文壇的宮體詩束縛,風格較為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掃前人送別傷離的低沉格調,歷來為人們傳誦。亦長於駢文,代表作《滕王閣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戶曉。學術著作亦豐,除《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平臺祕略論贊》等篇被收入《文苑英華》外,餘皆散佚。

楊炯(650--693?)作詩擅長五律,敘寫邊塞生活的詩作尤為突出,如《戰城南》、《從軍行》等篇都氣勢軒昂、風格豪健。其他題材的卻未能盡脫綺豔文風。散文多賦、序、表、志等,今存50篇。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風的理論和實踐,給予了較高評價。"四傑"中,他的詩數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盧照鄰(約636--695後)作有《五悲文》。有詩名,其詩以七言歌行體為佳。作品辭彩富豔,內容廣闊,意境清迥,以韻勝。代表作《長安古意》,揭露了上層社會的奢靡生活和內部鬥爭,在初唐長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駱賓王(約626--684)名作《帝京篇》,內容與盧照鄰的《長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長、鋪排更甚,當時被稱為絕唱。又精於五言詩。五律《在獄詠蟬》,《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即《討武后檄文》)。

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舊唐書·楊炯傳》記張說與崔融對楊炯自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評論,《舊唐書·裴行儉傳》說他們“並以文章見稱”等,所說皆指文。《朝野僉載》卷六記“世稱王楊盧駱”後,即論楊炯、駱賓王之“文”為“點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證為一文一詩,則四傑齊名亦兼指詩文。後遂主要用以評其詩。杜甫《戲為六絕句》有“王楊盧駱當時體”句,一般即認為指他們的詩歌而言;但也有認為指文,如清代宗廷輔《古今論詩絕句》謂“此首論四六”;或認為兼指詩文,如劉克莊《後村詩話·續集》論此首時,舉賦、檄、詩等為例。

四傑名次,亦記載不一。宋之問《祭杜學士審言文》說,唐開國後“復有王楊盧駱”,並以此次序論列諸人,為現所知最早的材料。張說《贈太尉裴公神道碑》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則以駱為首。杜甫詩句“王楊盧駱當時體”,一本作“楊王盧駱”;《舊唐書·裴行儉傳》亦以楊王盧駱為序。

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樑以來綺麗餘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王勃明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得到盧照鄰等人的支援(楊炯《王勃集序》)。他們的詩歌,從宮廷走向人生,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較清俊。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代表作品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楊炯 《從軍行》。

盧照鄰《長安古意》。

駱賓王 〈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

從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國詩壇上出現了四顆光輝閃耀的新星------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類似的人生經歷,傑出的創作才華,功力近似的詩文創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緊緊地聯結在一起,被人稱做“四傑”或者“四才子”,文學史上稱他們為“初唐四傑”。

中國唐朝歷史故事篇二:唐朝為何以肥為美

根據歷史研究,唐朝是以豐肥濃麗為審美取向的。綜觀留存下來的美女雕像和圖畫,雖然工藝有別,年齡有少女、少婦之差,但大多面如滿月、豐頰秀眉、腰肢圓渾,其裝扮袒露而大膽。即使被今人譽之為中國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態與眾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徵仍然是“豐肥濃麗、熱烈放姿”。

而唐代現實生活中脫穎而出的絕代佳人——女皇武則天和貴妃楊玉環,可視為“豐肥濃麗、熱烈放姿”的樣板。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以美貌、智慧和膽識一步步走向了權力的巔峰。雖然當時沒有照相機和繪畫作品記錄下她的真切容顏,但從史書中“方額、廣頤、鳳頸”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斷定,她正是憑著寬額頭、豐臉頰、圓渾而重疊的頸部及富態形象贏得了“媚娘”的地位,從而為她進一步接近權力中心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更是家喻戶曉、流傳千古的胖美人典範。然而她與女皇武則天有著同樣的遺憾,我們只能根據記載和詩歌中的描繪去想象她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國色天香,在“從此君王不早朝”的詩句中去推測她那迷人的風采。“環肥燕瘦”概括了漢、唐兩代不同的審美標準,也定格了楊玉環“豐肥濃麗”的美妙外形。

顯然,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現實生活都清晰地反映出,唐人的確崇尚“豐肥濃麗、熱烈放姿”。這與漢代和古代其它大多數時期人們欣賞窈窕淑女含蓄內向的審美觀不同,並形成了唐代的“另類”審美眼光。然而,這種“另類”和有悖於傳統的豐肥之美的魅力,不僅絲毫不遜色於傳統的苗條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氣。其實,我們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唐人的“另類”審美正是那個如日中天時代的必然特點。

唐朝以胖為美,正是反映了唐朝健康的社會觀,反映了盛唐社會人們的自信,樂觀,包容,開放,唐朝婦女敢於暴露,也是唐朝開放,自信的社會的表現,唐朝時期還大量吸收外來文化,西域文化 這與這些也是分不開的。

首先,唐代繁榮昌盛、豐衣足食,正如詩聖杜甫詩句所記“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人們有條件吃飽穿暖保持健康豐滿的體格。其次,唐代開放相容幷包,國力強盛與文明發達,使唐人充滿自信,成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與唐交往的國家有130多個。不同文化的影響、交融,使唐人不拘於傳統,眼界開闊,熱烈放姿。第三,統治者的血統也決定了唐人對健碩的體魄更易親近。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外祖父是鮮卑大貴族獨孤如願,也就是說李唐皇室的血統中至少有一半是鮮卑血統,而鮮卑族的遊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碩的體魄。因此,唐朝幾代國君均寵愛豐肥的女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國唐朝歷史故事篇三:“嘉偶”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其名於史無載。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母親為漢族,出生於洛陽。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援,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崩。諡號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諡號為文德聖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李治。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后生性節儉,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義,因此,下朝以後經常都要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她卻很鄭重地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卻沉默不語。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和唐太宗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後和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視為知己,打算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皇后聽說後,就對太宗說:“妾既被立為皇后,尊貴已極,我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佈列朝廷。漢朝的呂后、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鑑。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在長孫皇后的再三阻擋下,唐太宗只給長孫無忌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虛銜。

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被唐太宗視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時,唐太宗賞賜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兒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餘。為此,魏徵當面向唐太宗提出異議。下朝後,唐太宗把魏徵的不同意見,轉告皇后,長孫氏當即便深有感觸地說:“我以前聽說陛下對魏徵很器重,但並不瞭解其中緣故。今天我聽了他的諫言之後,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請陛下深思這個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運了。”

貞觀八年(634),長孫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宮(在今陝西麟遊)避暑時,身染疾病,且愈來愈重,服用了很多藥物,但病情卻並未緩解。這時,在身邊服侍的太子李承幹就向母親提請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卻遭到皇后的堅決拒絕。她說:“大赦是國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規。如果可以隨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會有損於國家的政體,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願意的。我豈能以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太子聽罷,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親的話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又轉告給了太宗。太宗聽後,感動得涕淚交流,泣不成聲。

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彌留之際,與唐太宗最後訣別。她用盡氣力對太宗說:“我的家族並無甚麼大的功勳、德行,只是有緣與皇上結為姻親,才身價百倍。要想永久保持這個家族的名譽、聲望,我請求陛下今後不要讓我的任何一個親屬擔任朝廷要職,這是我對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著的時候對國家並沒有絲毫功績,所以死後也千萬不要厚葬,僅因山而葬,不起墳墓,不用棺槨,所須器物,都用木、瓦製作,儉薄送終。如能這樣,就是陛下對我的最大紀念。”說完不久,就死在後宮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巨集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臺,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妻子的懷念。

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的敬仰,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聖皇后。”

標籤:唐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