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蹟

歷史是故事的一部分,歷史故事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國中生的心理特徵,把歷史故事運用到課堂中來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實用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蹟

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蹟篇一:鐵面無私“包青天”

包拯(zhěng)是我國北宋時候著名的清官.人們都稱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流傳很廣的古代通俗小說和傳統戲曲中,有不少關於包拯的故事.可是,小說戲曲中的包拯,和歷史上的包拯,事蹟卻有很大的出入.小說戲曲中的有些情節,完全是虛構的.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仁宗天聖五年(1020xx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贈禮部尚書,諡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二十八歲那年考上進士,開始做官,後來一直做到樞密副使(樞密使是當時的最高軍事長官,樞密副使是副職).

包拯這個人很會審理案件,而且執法如山,鐵面無私.他在廬州府做官的時候,有個親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處理,照樣打他一頓板子.有些親友本來想利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為.這一來,他們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了.

後來,包拯調到京城裡做官.京城裡有許多皇親國戚,權貴大臣,這些人更是無法無天.有個張堯佐,他的侄女在宮內當貴妃.憑這點關係,他竟同時擔任了三司使等好幾個重要官職.三司使是主管全國財政賦稅的官員,包拯認為按照張堯佐的才能,不適宜擔任三司使,更不適宜同時擔任幾個重要官職.

於是,他一連寫了五道奏疏,彈劾這個既有後臺、又有權勢的大人物.

為了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當面爭吵起來.在包拯的再三反對下,宋仁宗終於免去了張堯佐的兩個官職.

當時,還有一個大官僚,叫王逵.他擔任荊湖南路轉運使的時候,非常殘暴凶狠,拼命剝削和壓迫人民,逼得人民逃亡山中,聯合起來進行反抗.後來,他調任江南西路轉運使,還是繼續殘害百姓.

包拯訪問到這些情況,氣憤極了,立刻上了兩道奏疏,彈劾說:“王逵殘害百姓,逼得他們逃入山洞,造成大害,至今未息.朝廷決不能任用這樣的壞人,危害國家.”

這兩道奏疏上去了,朝廷並沒有罷王逵的官,又調他做了淮南轉運使.包拯堅決反對朝廷這種做法,又上第三道奏疏,進行彈劾.

過了一些時候,包拯又瞭解到王逵的另一項重大罪行.原來,王逵擔任江南西路轉運使的時候,疑心地方官卞鹹告發他的罪行,就打擊報復,暗中指使人誣告卞鹹,一下子關押了五六百人,製造了一個大冤案.

包拯又接連上了四道奏疏彈劾王逵.

他義正辭嚴地責問朝廷說:“難道朝廷竟忍心讓一個地區的百姓,聽任王逵去殘害嗎?”

在包拯的七次彈劾下,最後,宋仁宗不得不免去了王逵的官職.

因為包拯鐵面無私,任何皇親國戚、權貴大臣,都沒有辦法在包拯那裡走門路,通關節,所以,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人們已經把他和傳說中陰間的閻羅相提並論了.

包拯自己處處奉公守法.他曾在端州府(今廣東肇慶)做過官.那裡出產一種石硯,名叫端硯.端硯石質堅實細潤,雕刻精美,是名貴的工藝品.以前端州的地方官,藉著向皇帝進貢的名義,乘機蒐括端硯,奉承權貴大臣.他們蒐括去的端硯,要比進貢的數量多幾十倍.

包拯到了端州,只收繳向皇帝進貢的數量,自己一塊不拿.端州人民看到包拯這樣清廉自守,敬佩極了.

包拯做了大官,但家裡的生活仍舊非常儉樸,跟平常百姓一樣.他平生最痛恨貪官汙吏,在一篇《家訓》裡說:後代子孫做官貪汙的,不許回老家;死了以後,也不許葬在包家的祖墳中.

包拯做過許多有益於百姓平民的好事,“不愛烏紗只愛民”,贏得了世人的敬仰。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包拯的清廉剛直,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讚揚和敬仰.

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蹟篇二:紀曉嵐的“一桶江山”

乾隆皇帝五十大壽時,和珅送了兩隻玉桶作為壽禮。每隻玉桶都是用整塊藍田玉製成,晶瑩剔透,毫無瑕疵。乾隆看了龍顏大悅。內務府總管趁機進言道:“萬歲爺每天喝的水都是用普通的木桶從城外玉泉山運來的。有了這兩隻玉桶,何不調兩名太監專門為萬歲用玉桶擔水,以保我皇龍體康健,福壽延年?”乾隆聽了更加高興,令內務府總管立時安排,同時重賞了和珅。和珅禁不住頗為得意,一旁的紀曉嵐把菸袋伸過來,一口煙嗆得和珅透不過氣來:“和大人,真是煞費苦心啊!”

從此只苦了兩名小太監,每天天不亮就得出城,從玉泉山下擔水回皇宮。兩隻玉桶裝滿了水原本也不太重,可是遠路無輕載,兩名小太監也沒幹過什麼重活,自覺得苦不堪言。兩人商量,想個什麼辦法,脫離這份苦差。這一天,和珅進宮,兩名小太監見和珅滿面春風,心情不錯,兩人使了個眼色,上前求他給兩人換個差使。和珅摸了摸油亮的腦門,道:“你二人的差使乃內務府所派,萬歲爺親準,怎能輕易撤換?你們要是想使這差事變輕,只有去求紀曉嵐紀大煙袋。”兩名小太監作難道:“只恐紀大人不為小的做主。”和珅微微一笑,招呼小太監上前,附在耳邊如此這般囑咐了幾句,兩名小太監先是驚疑不定,繼而歡天喜地地去了。

這一天,紀曉嵐又喝得酩酊大醉,坐在宮門外,煙桿拿在手裡,卻怎麼也送不到嘴裡。兩名小太監不知從什麼地方冒了出來,把兩隻玉桶放在地上,一邊幫紀曉嵐遞煙,一邊幫著捶腿捏肩。紀大人此時醉眼矇矓:“你們兩個今兒這麼孝順,是不是有求於我?”兩名小太監賠著小心道:“滿朝上下都說紀大人膽量最大,最看不慣和大人巴結獻媚皇上,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紀大人今天敢把和大人獻給皇上的玉桶給摔碎一隻,我們就信了。”

紀曉嵐聽了這話,想也沒想,拾起一隻玉桶,“啪”的一聲就給摔碎了。兩名小太監倒嚇了一跳,趕緊去稟告和珅。

和珅即刻去見皇上:“紀曉嵐膽大包天,借酒裝瘋,把奴才獻給主子的玉桶給摔碎了一隻,此罪不可輕饒!”乾隆一聽,也氣壞了,立刻命人去召紀曉嵐。

紀曉嵐酒尚未醒:“參見皇上,不知召微臣何事?”

乾隆一見紀曉嵐的樣子,氣更大了:“好個膽大妄為的紀曉嵐!朕來問你,為何要摔碎朕的玉桶?”紀曉嵐一聽,酒嚇醒了一半,卻也並不驚慌。

“啟奏萬歲,臣摔碎了一隻玉桶,是為了萬歲著想。”

乾隆被氣得有點哭笑不得:“你摔碎玉桶居然是為了朕著想,你倒說說看,你是怎麼為朕著想的?”

一旁的和珅趁機火上澆油:“萬歲,紀曉嵐不知悔改,還在胡攪蠻纏,罪在不赦。”

乾隆點頭:“你今天如說不出理由,朕必定從重治罪。”

紀曉嵐道:“臣啟萬歲,微臣摔碎此桶,並非酒後失德,實是為我主萬歲的江山社稷著想。萬歲明鑑,從古至今,江山只能一統(桶),哪裡能有二統(桶)?如有二桶(統),豈不是說我主萬歲的江山要落入他人之手?”乾隆聽了這話,也覺得頗為有理。

和珅正待說話,紀曉嵐搶先接著說道,“我想和大人獻玉桶的時候,也絕無此意。”乾隆尚未發話,和珅已嚇得雙腿一軟,跪倒在地:“萬歲明鑑,奴才獻玉桶時絕不曾有此想法。奴才對主子忠心耿耿,蒼天可鑑。求萬歲明察!”紀曉嵐看著匍匐在地的和珅:“我想和大人這也是無心之失。正因為此,我才假借醉酒之際摔碎一隻桶,以保我大清江山千秋一統(桶),也想幫和大人彌補一下這個無心之失。不知和大人意下如何?”和珅連連答道:“摔得好,摔得對!奴才也願我主千秋萬代江山一統(桶)。奴才若早先想到這一點,一定會在紀大人之前摔了此桶。”紀曉嵐對乾隆道:“萬歲,不知者不罪,您就饒了和大人這次吧。”

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蹟篇三:錦囊蠢計

劉備借得荊州後,壓根不想還給東吳。孫權派魯肅討了幾次都沒討到,非常惱火,就採納周瑜的計策,用妹妹做誘餌,打算把劉備騙到東吳,扣為人質,逼他歸還荊州。

定下計策後,孫權就派人到荊州,說得知甘夫人去世後,劉備一直單身,十分同情,願將妹妹嫁給劉備,請他到東吳迎娶。劉備可不傻,一聽就知道孫權不懷好意:“我已年過半百,孫權的妹妹卻是妙齡女子,他怎肯將妹妹嫁給我這個老頭子?恐怕是想把我騙到東吳去做人質,逼我還荊州吧?我才不上他的當。”

諸葛亮卻搖著鵝毛扇說:“主公但去無防,我自有妙計,包你既娶到孫權的妹妹,又不用歸還荊州。”

劉備問:“軍師有何妙計?”

諸葛亮的妙計是到緊要關頭才能給人看的,他微笑著說:“我已將妙計裝在錦囊裡,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著喝主公的喜酒呢。”

劉備終於動了心,決定去東吳迎娶孫權的妹妹。關羽和張飛都說萬萬不可,大哥這一去,恐怕就回不來了。劉備安慰他們說:“你們什麼時候見軍師失算過?有軍師的妙計,十個孫權再加十個周瑜,我也不怕。”

劉備帶著趙子龍去東吳。臨行時,諸葛亮交給趙子龍一個錦囊,說妙計就裝在裡面,叮囑趙子龍一定要到東吳後,才能拆看。

劉備一行乘船順江而下,很快就到了東吳水面。風浪很大,船晃得厲害。趙子龍想等風平浪靜後再看軍師的妙計,劉備卻說,現已進入東吳地界,危險重重,萬一東吳水軍襲擊,想看妙計都來不及了。

趙子龍覺得劉備說得有理,就將錦囊拆開。不料一股旋風襲來,頓時巨浪滔天。趙子龍站在船頭,縱然武藝高強,也因船隻顛簸摔了個嘴啃船板,幸好雙手抓住船幫,才沒掉到水裡。可諸葛亮給他的妙計,連同錦囊一起掉到風浪裡,打個轉就不見了。

風浪平息後,趙子龍一行人划著木船,在江面上轉了好幾圈,又派幾個水性好的士兵到水裡尋找,都不見妙計的蹤影,倒是那個漂亮的綢緞袋子還掛在船底的一顆釘頭上,裝了一袋子的髒水。

丟失了軍師的妙計,劉備不敢去娶孫權的妹妹了,他決定先回荊州。可他們正要掉轉船頭,就聽到有人喊:“劉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飛快地駛來,船上站著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仔細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劉備,逼他歸還荊州。趙子龍帶領將士拼死抵擋,才得以脫身,但劉備的左腿中了一箭,趙子龍也被周瑜的長槍刺傷了右臂。

回到荊州後,劉備一瘸一拐地走下船來。諸葛亮吃驚地問:“主公,你沒有采用我的錦囊妙計?”

劉備生氣地說:“妙計被風浪捲走了,錦囊還在。”他把髒兮兮的袋子扔到諸葛亮的腳下。

趙子龍捂著手臂上的傷口問:“軍師,你那妙計到底是什麼?”

諸葛亮撿起錦囊說:“我想讓你們到了東吳後,就沿路宣傳孫權是請主公來娶他妹妹的。這事鬧得越大,孫權就越下不了臺,你們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孫權的妹妹。”

趙子龍埋怨說:“不就是幾句話嗎?軍師為什麼不預先告訴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祕祕地裝到袋子裡,還必須到東吳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點兒丟掉性命啊!”

諸葛亮追悔莫及:“我沒想到江上風浪那麼大。”

此後,諸葛亮有什麼妙計都當面講清楚,再也不敢裝到錦囊裡故弄玄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