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古代悲傷故事

古代的愛情大多悽美,讓故事外的人悲傷,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悲傷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古代悲傷故事

古代悲傷故事篇1:梁祝

這一個美麗、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臺,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

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臺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臺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鬆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

英臺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臺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臺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

英臺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臺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又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臺相會,淚眼相向,悽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

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臺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臺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臺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臺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古代悲傷故事篇2: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佈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絃、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螢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佈,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樑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莊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弔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莊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古

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鍾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範杞良、範希郎、範喜郎、萬喜良等名。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臥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古代悲傷故事篇3:白蛇傳

《白蛇傳》也是由人民群眾經過幾百年的世代積累創造出來的美麗傳說,它至今仍在戲劇舞臺上久演不衰,“遊湖”、“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祭塔”等故事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連金山寺、雷峰塔、斷橋等名勝之所以成為名勝,多半也得力於《白蛇傳》。?

馮夢龍《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傳》。在這之前的傳說中,白蛇精都是凶狠的妖怪,它玩厭了男人還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題不過只告訴人們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經人格化,她執著地追求著愛情、自由和幸福,堅貞不二。比起來許仙則是個軟耳朵,而且有點負心。他一聽見別人閒話,就動搖變心,幾次讓人甚至請人用法術驅除、收服白娘子,最後是他聽從法海教唆,親手將妻子用缽盂罩住,永鎮雷鋒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許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負心漢的矛盾。從《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這一傳統題材演變的痕跡。?

在白娘子故事流傳的過程中,反封建的主題被逐漸突出。清代初年的戲曲《雷峰塔傳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法海作為封建勢力的代表成為破壞白許婚姻的罪魁禍首。“盜草”、“水斗”的情節強化了白娘子的性格,為了愛情,赴湯蹈火,她在所不辭。許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白氏雖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擊傷情,太覺負心了些。唉,恩怨相尋,一場懡忄羅(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塵心已斷,願隨師父出家。”這是他最後的自白。?

到了彈詞《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題進一步明確起來。“許仙心內來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與你無涉半毫分。你今休得來生事,拆我夫妻兩下分。”魯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論雷峰塔的倒掉》裡,就曾提到彈詞《義妖傳》,“試到吳越的山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腦髓裡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幾百年來,正是無數“田夫野老,蠶婦村氓”的不斷創造,使得《白蛇傳》在藝術上不斷昇華,完成其批判封建主義、歌頌自由與愛情的主題。

標籤: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