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民間故事

中國民間故事精選3篇

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傳播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是所有民間散文作品的通稱。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中國民間故事精選3篇,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民間故事精選3篇

中國民間故事精選3篇篇一

在北京的北海公園漪瀾堂、道寧齋、睛欄花韻一組古建築群內有一座仿膳飯莊,它的前身是清宮御膳房,專供皇帝、妃子用膳的地方。據歷史記載,共有一百零八種名菜,而仿膳就是仿照“御膳房”的做法制作各種菜點。其中有一種名菜叫“肉末燒餅”,也叫“圓夢燒餅”,為什麼叫“圓夢燒餅”呢?那可是有一段典故的。

據說老佛爺慈禧太后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中她吃了一種夾著肉末的燒餅,非常的好吃,醒來後沒有對任何人說起,很巧的是當天用膳的時候竟也吃到了這種燒餅,慈禧非常高興,就問是誰做的。

太監打聽後稟告說是一個叫趙永壽的御廚做的,慈禧太后一聽,更加的高興了,因為永壽代表著永遠健康長壽,就下令賞賜這個御廚二十兩銀子和一個官職。

因為這道菜圓了慈禧太后的夢,所以後來流傳下來就叫做“圓夢燒餅”,它象徵著夢想成真,並有祝願吃到它的人健康長壽、升官發財的寓意。

中國民間故事精選3篇篇二

北京有句俗話:“送信兒的臘八粥”,農曆臘月初八家家戶戶喝“臘八粥”,就意味著最早送來了過春節的資訊。從這以後,北京民間“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因此,老北京人流傳著一種民謠,“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裡裡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舊房,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七年級去拜年”。

臘月初八食粥這一習俗,最早來源於佛教。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遊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尋長老,訪異人,苦修行,探求入生的真諦。他來到了印度的摩揭陀國,這裡地處荒僻,人煙稀少,天氣酷熱,他又累又餓,支援不住暈倒在尼連河畔。這時,一位善良的牧羊女恰好從此經過,急忙將自已隨身所帶的午餐拿出來,又取來甘甜的泉水,用火加熱後,一口一口地喂釋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幾天來家裡吃剩下的各種粘米、糯米和豆類混合在一起的雜貨飯,裡面還有牧女從附近山上採來的各種乾果。這對於多時不見水米的釋尼牟來說,真可謂是美味甘露,霎時元氣恢復,精神振奮。食畢,他又在尼連河裡洗了個痛快澡,頓覺全身舒適,然後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農歷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每到臘月初八,群僧集會,誦經演法,還用仿效牧女做的多種米豆乾果粥敬佛,以示紀念。

臘八粥在宋人筆記中亦多有記載。吳自牧《夢樑錄》卷六雲:“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具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而在紀念佛祖成道這一天,寺院還互贈粥品,廣結善緣,又稱為“佛粥”,對此詩人蘇東坡曾有“今朝佛粥更相饋”的詩句。《燕都遊賢志》中還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的記載。可見,臘八粥起初是佛門節令不可缺少的祭祀食品,後來從佛教寺院逐漸發展到朝廷、官府中,最後流傳到民間。相傳“黃帝始烹谷為粥”,《禮記》也有“食粥天下之達禮也”的記載。《太公金匱》裡還記載了武王伐紂時,洛邑雪深丈餘,姜太公使人獻粥以禦寒的故事。看來,粥的起源在商周之前。到了漢唐以後,隨著農業的發展,農作物品種逐漸增多,粥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唐時除有米粥、慄粥、豆粥、麥粥外,還有胡麻粥、長生粥和防風粥。而臘八粥這一古老的齋食,正是綜合各種粥的長處,隨著佛教的流傳,逐漸發展起來的。

臘八粥雖不象山珍海味那樣珍貴,卻是人們十分珍愛的食品。明清時期,北京城內外寺廟林立,一到臘月初八便竟相熬粥以敬佛,其中雍和宮更以臘八進粥為一年中之盛事。雍和宮的喇嘛每年在臘月初八夜裡熬粥供佛,朝廷還“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熬好的臘八粥除供佛外,還要供給皇宮內院及皇帝食用,所以顯得格外隆重而又熱鬧。直到清代慈禧太后時,她所享用的臘八粥已再是“大鍋飯”,改由壽膳房飯局特製,熱鬧自然也減去了幾分。

在民間,臘月初八這一天人們也做臘八粥。“祀家堂門灶隴畝,闔家聚食,饋送親鄰”(《帝京歲時記勝》),而且“竟巧爭奇,較之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燕京歲時記》)。許多臘八粥都是“雜諸豆米,其果實如榛慄菱芡之類,矜奇鬥勝,多至數十種,皆漬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有的人家還把臘八粥塗在四合院中的棗樹及其它果樹上,傳說棗樹“吃”了臘八粥,來年能結出更多的果實。在這裡,臘八粥又成了人們祈望豐收的象徵。

煮食臘八粥,由於我國各地出產穀物蔬果不同,所以出現南鹹北甜中辣的特點。北方人愛用江米、粘黃米、小米、赤豆、豇豆等為原料,山東人喜加大紅棗、花生米,東北人喜加松子仁、榛子仁,而北京人喜加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葡萄乾、栗子、熬成粥後加適量紅糖或白糖食用。南方人喜用粳米、蠶豆、芋艿、白果、青菜、肉丁等,外加少量鹽、桂皮等鹹味臘八粥。而地處陝西、河南的中原人,多喜歡新增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有些地方還加臘肉、羊肉,味道多呈辣味。在關中地區,人們又常以八種蔬菜做成臊子,澆在麵條上食用,謂之“臘八面”。潼關一帶則重放辣椒油,並取“辣”“臘”諧音,當地稱“臘八湯麵”。

從營養和保健的角度看,由於粥內加入了大量谷豆果仁同煮,有條件的家庭還放入了核桃仁、栗子、桂圓、蓮子、花生米、紅棗、黃豆、豌豆、綠豆等,在“臘七臘八出門凍煞”的寒冬臘月時,喝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仔細品嚐不同味道的乾果、雜豆,既是暖意盈懷消寒的佳品,又可增進食慾,滋補身體。粥內多種谷豆蔬菜果仁同煮,可起互補作用,特別是蛋白質中的八種氨基酸特別全,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鈣、鐵、磷等也非常豐富,提高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由於粥爛易消化吸收,特別適合老人、兒童、孕婦、病人的食用,對人體具有健胃、養血、補氣、安神等功效。冬季常食這種臘八粥,不僅能驅寒保暖,而且養人補體,延年益壽,大益健康。

中國民間故事精選3篇篇三

名敬業的攝影師,冒險跑到原始森林拍照片,意外地與一個受傷的狼孩遭遇,他為狼孩包紮了傷口,結果狼孩的人性甦醒了。

我是一名攝影師,要不是想拍幾張有價值的照片,我也不會鑽到這片濃密的原始森林裡來受這份罪。現在我就橫躺在一棵大樹的枝杈上,要度過難熬的森林之夜了。因為怕摔下去,我用繩子把自己綁得緊緊的。

深夜,在樹下二三十米遠的地方,突然傳來一聲怪叫!有一個白色的東西正伏在那裡。待天大亮後,我朝昨晚伏著那個白色東西的地方望去,我的眼睛瞪大了,是一個男孩!他身上什麼也沒穿,髒兮兮的,汗毛也比一般人要長得多。他的頭髮大概從沒理過,又長又亂,他的耳朵還轉了一下。特別是他的那一雙眼睛,又凶狠又冷酷,簡直不像人的眼睛。

突然,一隻兔子從一棵樹後躥出來,只見那個男孩閃電般一撲,我還沒看清楚,他的牙齒已經咬住了兔子的脖子。他撕下那隻可憐的兔子的皮,把那血淋淋的兔子又撕又扯地吞了下去。

我驚叫:狼孩!那男孩是個狼孩!

我的叫聲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的眼裡透出一股可怕的神色,惡狠狠地盯著我。然後低頭吃完了那隻兔子,心滿意足地舔舔嘴巴,又朝我望了一眼,閉上眼睛,似乎是睡著了。

我折下根樹枝,試探地把它扔到狼孩前面七八米遠的地方,他馬上跳了起來。這傢伙還真鬼!但他只跳了一米左右,就叫了一聲,馬上又躺下了。

我終於發現,原來他的一條腿被一個沉重的捕獸夾夾住了。那捕獸夾少說也有50斤重,他一走,捕獸夾就會拉動他的腿傷,所以他趴在那兒不動了。

這下,我放心了,便從樹上爬下來,想更仔細地看一下這個狼孩。

沒料到,那個狼孩突然像根彈簧一般跳了起來,朝我猛撲過來,把那個沉重的捕獸夾也拖了起來,不過這一跳,也讓他吃了苦頭。捕獸夾又把他的傷口拉開了,只見他的那條腿上鮮血直流,他痛苦地嚎叫起來。

他在痛苦的時候,完全像一個小男孩。看到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在那兒痛苦地尖叫,誰都不會無動於衷的。

我記起我的揹包裡還帶了一些藥,該給他治治傷,但怕他獸性發作要傷人,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我把繩子綰了個活套,輕輕地拋過去,恰好拋在他的面前。狼孩先往後一縮,然後就撲過來,兩隻手正好落在了套圈裡。我一拉,套圈收攏了,狼孩的雙手被緊緊地套住了。我把繩子綁在不遠處的一棵樹上。

他先是慌亂、驚恐地叫了一聲,然後就去咬繩子。這時我把袋子朝他臉上一扔,乘機猛地跳過去騎在他的身上,用左手掐住了他的下巴,右手拉開袋子。他滿臉凶狠的樣子,露出尖牙想咬我,可下巴被頂住了。他非常有力氣,但不管怎麼樣,一個25歲的男人對付一個被綁住了雙手、夾住了一條腿的“小男孩”還是不成問題的。我從袋裡掏出一團布,塞進他的嘴裡。

他又憤怒又凶惡地盯著我,不過這下他終於被我制服了。我看了一下他的傷,他的左腿被捕獸夾子夾得很深,傷口已經腐爛了,散發出一股難聞的氣味。

我解開捕獸夾子,從包裡拿出消毒粉,撒在他的傷口上。他狠狠地望著我,不過眼睛裡露出了一絲疑惑的神情。現在他靜了下來,不再動了,因為他可能看出了我並無惡意。

我輕輕地把他的傷口包紮好,然後爬上樹,砍下一根長而粗的樹枝,把他嘴裡的布團挑出來。至於繩子,他幾下就把它咬斷了。

他望著包在腿上的布,伸了伸腿,發現捕獸夾子不在腿上了,於是眼裡露出欣喜的神色,慢慢地往前爬了幾步。

他慢慢地爬著,爬過好幾棵樹後,又回過頭來望了我一眼,我突然想為他拍張照,這時他卻消失不見了。

在後來的幾天裡,我既沒再見到那個狼孩,也沒碰到別的野獸。我拍了好幾張挺不錯的照片,帆布包裡的食物也所剩無幾了,於是我決定打道回府。

真該我倒黴,那天下午,我走了整整三個小時,最後卻發現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我迷路了,我實在走累了。就向一棵樹走去,想靠著它躺一下。突然,我呆住了,不遠處一頭豹子正虎視眈眈地瞪著我!我趕緊順著旁邊的那棵樹爬了上去。

爬到樹上,我再瞧那頭豹子,它還是毫無動靜地伏在那兒。儘管我害怕得不行,但還是感到有點不對勁兒。這時,一隻白臉雀飛過來落到了豹子的腦袋上。奇怪的是,豹子仍然一動不動,那隻白臉雀在豹子的眼睛上啄了幾下,豹子還是一動不動,像雕塑一樣沒有反應。

我恍然大悟,這頭豹子已經死了!我走過去,發現那頭豹子的脖子已經被咬斷了,身子下邊流了一大攤血。

我小心翼翼地順著血跡走去,在一片草叢裡,我發現了一支獵槍。

這支獵槍的槍管已經鏽跡斑斑,裡邊還有一顆子彈,不遠處還有隻發黴的靴子和一個還有半壺水的水壺。

這時,我看到血跡消失在一叢濃密的灌木後,我躡手躡腳地走過去,腳踩在一根枯枝上,枯枝“嚓”的一聲斷了,然後一頭動物箭一般躥出來。我根本還沒來得及把槍舉起,已被它撲倒。就在這時,我發現,這頭動物不是別的,正是那個狼孩!

他可能也認出了我,愣了一下,然後軟綿綿地倒在我身邊,暈了過去。

我把他放在地上,我在他左腿上包紮的那塊布已經掉了。不過看得出他的腿傷好了不少。但他身上的其他地方,卻到處都是傷痕,顯然是和那頭豹子搏鬥時留下的。這小子還真不賴,居然殺死了一頭豹子。但他顯然也受了重傷,虛弱得一點兒力氣都沒有了。我想也許該給他弄點食物來。

突然,我看見一頭野豬正在噬咬著那頭死豹子,野豬可不是好惹的。我把槍舉起來,就在這時,野豬回頭看見了我,猛地直衝過來,只聽“砰”的一聲,槍響了。這一槍不偏不倚,正巧打在野豬額頭上,它哼了幾聲,就不動了。

我拖起那頭足有100公斤重的野豬,到了狼孩那兒。野豬的血腥味刺激了他,他睜開眼睛,我把野豬肉一條條割下來扔給他。他望望我,然後就狼吞虎嚥起來。他吃完以後,抬頭靜靜地注視著我。他的眼睛裡現在已經少了些凶狠的神色。

我實在太困了,終於昏昏沉沉地睡著了。第二天早上醒來,令我吃驚的是,狼孩緊緊地依偎著我的身子躺著,正睡得香呢。

我無法解釋他為什麼會爬過來,是想依著我的身子取點暖,還是因為孤獨想過來和我做個伴呢?他睡著的時候,看上去跟一個正常的孩子沒什麼兩樣。

我剛動一下,他馬上就睜開了眼,我伸手輕輕摸他的頭,他沒露出牙齒,也沒惡狠狠地盯著我,而是閉上眼溫順地任我摸著。

我忍不住笑,他終於把我當成他的朋友了。突然,傳來一陣淒厲的叫聲,我驚恐地發現,四周都是狼。狼孩躺在我的身邊,仍閉著眼睛。我不敢動彈,怕稍微一動,就會被狼群撕了。但我在驚慌失措中還是忍不住動了一下手。一隻狼馬上發現了,猛地朝我的脖子撲來。我連忙用手一擋,狼咬住了我的手,撕下一塊肉。血的氣味刺激了其他的狼,它們全都要朝我撲過來。

突然,“嗚——”的一聲長嚎,所有的狼都不動了。我看見狼孩翻身坐起來,叫聲正是他發出的,他朝狼群狠狠地咆哮著,那些狼都退開了。然後他突然躍起來,撲到那個最先攻擊我的傢伙身上又撕又咬。那條狼尖叫著逃開了。

狼孩跑到我面前,用舌頭舔盡我身上的血。我拿出帆布包,把手上的傷口包紮好。這時候,狼孩跑來跑去,朝其他狼叫著。那些狼望著我,“嗚嗚”地叫著,看來,剛才它們以為是我傷害了狼孩,所以朝我發起了進攻,現在一切也就明白了。

那些狼都遠遠地坐著,圍成一個圈子。不管怎麼說,跟這麼多狼坐在一起可不是件愉快的事。我背上包,拍拍他的腦袋,走了。他和那群狼一起跟著我。

第四天上午,我終於找到了來時的路,發現自己離森林的邊緣已經不遠了。到了下午,我已經可以透過密不透風的樹林,望見森林旁那些村子屋頂的一角了。

到了這兒,狼群就不再前進了。但狼孩仍緊跟著我,不時用牙齒咬住我的衣角,顯然不想離開我。

那個村子已經可以望得很清楚了。到了這兒,狼孩也不再走了。他圍著我打圈子,用身子推我,想要我回去,但後來看到我堅決地朝前走,他也就停了下來。

我走到森林邊,回過頭去,只見他目光憂鬱地望著我,淚珠也慢慢地流了出來。如果他會說話,他一定會張口對我說出很多話來的,但他什麼也說不出來,只是抬起頭,帶著悲哀和痛苦,長長地嚎了一聲:“嗚——”然後他轉過身,消失在了莽莽蒼蒼的森林裡。

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傳播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是所有民間散文作品的通稱。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中國民間故事精選3篇,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民間故事精選3篇篇一

在北京的北海公園漪瀾堂、道寧齋、睛欄花韻一組古建築群內有一座仿膳飯莊,它的前身是清宮御膳房,專供皇帝、妃子用膳的地方。據歷史記載,共有一百零八種名菜,而仿膳就是仿照“御膳房”的做法制作各種菜點。其中有一種名菜叫“肉末燒餅”,也叫“圓夢燒餅”,為什麼叫“圓夢燒餅”呢?那可是有一段典故的。

據說老佛爺慈禧太后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中她吃了一種夾著肉末的燒餅,非常的好吃,醒來後沒有對任何人說起,很巧的是當天用膳的時候竟也吃到了這種燒餅,慈禧非常高興,就問是誰做的。

太監打聽後稟告說是一個叫趙永壽的御廚做的,慈禧太后一聽,更加的高興了,因為永壽代表著永遠健康長壽,就下令賞賜這個御廚二十兩銀子和一個官職。

因為這道菜圓了慈禧太后的夢,所以後來流傳下來就叫做“圓夢燒餅”,它象徵著夢想成真,並有祝願吃到它的人健康長壽、升官發財的寓意。

中國民間故事精選3篇篇二

北京有句俗話:“送信兒的臘八粥”,農曆臘月初八家家戶戶喝“臘八粥”,就意味著最早送來了過春節的資訊。從這以後,北京民間“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因此,老北京人流傳著一種民謠,“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裡裡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舊房,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七年級去拜年”。

臘月初八食粥這一習俗,最早來源於佛教。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遊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尋長老,訪異人,苦修行,探求入生的真諦。他來到了印度的摩揭陀國,這裡地處荒僻,人煙稀少,天氣酷熱,他又累又餓,支援不住暈倒在尼連河畔。這時,一位善良的牧羊女恰好從此經過,急忙將自已隨身所帶的午餐拿出來,又取來甘甜的泉水,用火加熱後,一口一口地喂釋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幾天來家裡吃剩下的各種粘米、糯米和豆類混合在一起的雜貨飯,裡面還有牧女從附近山上採來的各種乾果。這對於多時不見水米的釋尼牟來說,真可謂是美味甘露,霎時元氣恢復,精神振奮。食畢,他又在尼連河裡洗了個痛快澡,頓覺全身舒適,然後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農歷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每到臘月初八,群僧集會,誦經演法,還用仿效牧女做的多種米豆乾果粥敬佛,以示紀念。

臘八粥在宋人筆記中亦多有記載。吳自牧《夢樑錄》卷六雲:“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具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而在紀念佛祖成道這一天,寺院還互贈粥品,廣結善緣,又稱為“佛粥”,對此詩人蘇東坡曾有“今朝佛粥更相饋”的詩句。《燕都遊賢志》中還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的記載。可見,臘八粥起初是佛門節令不可缺少的祭祀食品,後來從佛教寺院逐漸發展到朝廷、官府中,最後流傳到民間。相傳“黃帝始烹谷為粥”,《禮記》也有“食粥天下之達禮也”的記載。《太公金匱》裡還記載了武王伐紂時,洛邑雪深丈餘,姜太公使人獻粥以禦寒的故事。看來,粥的起源在商周之前。到了漢唐以後,隨著農業的發展,農作物品種逐漸增多,粥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唐時除有米粥、慄粥、豆粥、麥粥外,還有胡麻粥、長生粥和防風粥。而臘八粥這一古老的齋食,正是綜合各種粥的長處,隨著佛教的流傳,逐漸發展起來的。

臘八粥雖不象山珍海味那樣珍貴,卻是人們十分珍愛的食品。明清時期,北京城內外寺廟林立,一到臘月初八便竟相熬粥以敬佛,其中雍和宮更以臘八進粥為一年中之盛事。雍和宮的喇嘛每年在臘月初八夜裡熬粥供佛,朝廷還“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熬好的臘八粥除供佛外,還要供給皇宮內院及皇帝食用,所以顯得格外隆重而又熱鬧。直到清代慈禧太后時,她所享用的臘八粥已再是“大鍋飯”,改由壽膳房飯局特製,熱鬧自然也減去了幾分。

在民間,臘月初八這一天人們也做臘八粥。“祀家堂門灶隴畝,闔家聚食,饋送親鄰”(《帝京歲時記勝》),而且“竟巧爭奇,較之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燕京歲時記》)。許多臘八粥都是“雜諸豆米,其果實如榛慄菱芡之類,矜奇鬥勝,多至數十種,皆漬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有的人家還把臘八粥塗在四合院中的棗樹及其它果樹上,傳說棗樹“吃”了臘八粥,來年能結出更多的果實。在這裡,臘八粥又成了人們祈望豐收的象徵。

煮食臘八粥,由於我國各地出產穀物蔬果不同,所以出現南鹹北甜中辣的特點。北方人愛用江米、粘黃米、小米、赤豆、豇豆等為原料,山東人喜加大紅棗、花生米,東北人喜加松子仁、榛子仁,而北京人喜加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葡萄乾、栗子、熬成粥後加適量紅糖或白糖食用。南方人喜用粳米、蠶豆、芋艿、白果、青菜、肉丁等,外加少量鹽、桂皮等鹹味臘八粥。而地處陝西、河南的中原人,多喜歡新增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有些地方還加臘肉、羊肉,味道多呈辣味。在關中地區,人們又常以八種蔬菜做成臊子,澆在麵條上食用,謂之“臘八面”。潼關一帶則重放辣椒油,並取“辣”“臘”諧音,當地稱“臘八湯麵”。

從營養和保健的角度看,由於粥內加入了大量谷豆果仁同煮,有條件的家庭還放入了核桃仁、栗子、桂圓、蓮子、花生米、紅棗、黃豆、豌豆、綠豆等,在“臘七臘八出門凍煞”的寒冬臘月時,喝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仔細品嚐不同味道的乾果、雜豆,既是暖意盈懷消寒的佳品,又可增進食慾,滋補身體。粥內多種谷豆蔬菜果仁同煮,可起互補作用,特別是蛋白質中的八種氨基酸特別全,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鈣、鐵、磷等也非常豐富,提高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由於粥爛易消化吸收,特別適合老人、兒童、孕婦、病人的食用,對人體具有健胃、養血、補氣、安神等功效。冬季常食這種臘八粥,不僅能驅寒保暖,而且養人補體,延年益壽,大益健康。

標籤:民間故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