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

讀後感1.4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1

利用閒暇之餘我便會靜下心來體會翻閲散文集。讓我由衷熱愛的是餘秋雨先生的文篇。對於我來説最耐人尋味的是《文化苦旅之都江堰》那一篇。這篇充素着作者自己對都江堰獨到的見解和評判,並且他淵博的知識,對都江堰的瞭解巧妙的在散文中運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餘秋雨先生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都江堰清晰的輪廓。雖然不及長城宏大雄偉,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儘管都江堰卑處一隅,但是依舊默默地為人類做着貢獻。即使長城被人類瞻仰,也依舊沒有任何被人類利用的價值。都江堰這處屹立千年不倒的宏偉建築不停地運行。

散文中的人物“李冰”一個建造都江堰的偉人。深深打動我的是“李冰父子”一心為民的作為。都江堰有着蜚聲中外的水利建築,造福人民的偉大工程。

餘秋雨先生擁有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水平在這篇文中一一體現。

在書中的文字需要一點點的品讀。帶領我們去一個全新意境。

我對在餘秋雨筆下的都江堰不僅十分迷戀,嚮往。還有一種讚歎的情愫。讚歎歷史偉人創造出這麼一項奇蹟。我不經想要一覽都江堰的風采!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2

今年暑假,我淺讀了上海戲劇學院餘秋雨教授生平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受益匪淺。

《文化苦旅》表面是以描寫中國各個地方的景點為主,但實際上是反映中華文明之興衰,是告訴我們人生之真諦。閲讀中,讓我如親臨文化古蹟,如徜徉歷史長河——

道士塔建於莫高窟,到了20世紀初年,它的所屬者竟是王圓簏,王圓簏既是道士,也是歷史中的罪人,是他從外國人的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然後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因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用高價從外國人手中買來文物的'微縮膠捲,歎息一聲後走到放大機前……這實在是讓人感到憤懣。作為一名中國人,就應該熱愛祖國,保衞祖國,為祖國付出我們的一切,而不是做賣國賊,把祖國的財富交到外國人手中,這不就成了中國人的笑柄了嗎?

餘秋雨教授筆下的都江堰可謂是“美”。因為有都江堰,四川才會成為“天府之國”,才會使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有一個比較安定的後方。在餘秋雨教授看來,寫都江堰決不能忘了要提李冰,因為都江堰的這一切都歸功於李冰,四川有幸,中國有幸。“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白髮蘇州》中的蘇州人用一個“善”字來描述最合適不過了。他們那顆善良、為人正直、單純的心使我非常敬佩。雖然是西施讓他們變成亡國奴,但他們並沒有責怪,而是可憐、同情西施姑娘被利用後還要被人扔到河中去,這種寶貴的想法有幾個人有過。

有着“東方巴黎”美譽的上海從來就是我向往的地方!可也曾經有人認為上海人不厚道、沒有集體觀念、對人冷淡。--—2010年夏天,我和爸媽到過上海,不僅遊了黃浦江,也走過了上海的許多大街小巷,逛過那裏的許多大小商店,我卻覺得上海人熱情、大方,尤其是上海人的拼搏精神與上海城市建築的大氣十分相稱。餘秋雨教授在《上海人》中就寫道:如果人們能從地理空間上發現時間意義,那就不難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國,也就失落了一個時代。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看到這裏,我不斷叫好!這難道是隱藏在我心中多年的觀點與當代文學巨匠思想之間的共鳴嗎?

柔情似水的《江南小鎮》,瀟灑自如的《寂寞天柱山》……

是啊!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就像餘秋雨教授説的,不管是春温秋肅,還是大喜悦大悲傷,最後總得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讓我們走進《文化苦旅》,去細細品味,並努力去學着做一個知識廣博的人,做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人。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3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苦旅》就是這樣一本好書,當我讀到這本書時,便沉醉在了泱泱歷史的方則中,眼前浮現出了種種黑白相間的畫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異彩紛呈。

書很厚,拿到之後頗有充實感。我與文字一齊去閲天地、覽神州。裏面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頗深,它講述了一個大清的罪人,他的無知促使他用中國文物換來了幾頭牛,無價之寶只值幾頭牛想止於此,我是多麼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從前。無知是多麼可怕啊!它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再説,若他有愛國之情,哪怕僅有一點點,也會拒絕的`。

《文化苦旅》讓我暢遊了一遍中國,明白了一個國家的偉大,感受了

一個國家的風情,也懂得了從不一樣角度去看待一切。這樣,即使廢墟也能放射光彩,我們要永遠堅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讓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時,我總是無味的過日子,自從讀了《文化苦旅》,我學會了用自我的眼睛仔細地觀看世界,發現每一天都與眾不一樣,生活也所以歡樂起來。

《文化苦旅》讓我受益匪淺,我期望大家都讀一讀。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4

這個人憑藉着他對藴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驚歎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餘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國中學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樸典雅·精闢而暢達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鬆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餘秋雨説:“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人生滄桑感。”倘佯在歷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這裏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曾經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着千年祕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歎,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着,袒示者濕淋淋的生命。”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勢,不止衝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説,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雪”中,作者尋陽關,憶王維,感受歷史的悽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彷彿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後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於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種對於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説,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後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靜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裏細細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5

初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下子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軟了下來,用各種羨慕嫉妒恨的眼神看着別人手裏的書。《文化苦旅》,隨筆性散文,無劇情,無任務,無結局,這種“三無”的書要怎麼勾起我的閲讀興趣於是在它在課桌裏躺了兩週之久之後,我終於翻開了它的第一頁,帶我走進了一個比現實美麗的城市。

好像又再次回到了莫高窟,回到了那個暮靄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瀰漫於空中的時候,那個時候莫高窟不是旅遊景點,就那麼靜靜的、靜靜的聳立在當時中國戰火紛飛的土地上,等待着是功臣也是罪人的王道士去挖掘它掩蓋了幾百年的瑰麗的美貌,那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遺產。沉溺於作者從自我角度的描述,其實我是去過那裏的,當時並沒有太大感觸。可以這麼説,在這本書之前我還從沒有體會到文字有那麼大的魅力,並不是華麗的、掉書袋的語句,他讓我感到深深地驚配,還有身為中國人不可遏止的憤怒,王道士的那副嘴臉,那種一點點銀子就把中國文化,中國遺產出賣的賣國賊!可恥!可恥至極!沒有限制性的文字讓我展開了很多想象,也給了我很多

思考。

對這本書中另一篇令我記憶猶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沒有介紹上海的景點,沒有介紹上海的美食,卻從一個很少有人寫的角度入手:人。開篇便是寫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與上海人的傲慢無禮、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於這麼寫,這本書出版比我出生還要早,但現在這個問題卻是越來越嚴重,在上海兩級分化尤為明顯。他還寫了徐光啟,這位地道的“華亭人”,從他的角度寫了很多上海的過去,讓我這個雖然從小在上海長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着實長了見識。

《文化苦旅》,苦着尋找了文化,尋找了中國人的根源。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6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説是世界;而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説是文化了。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雪峯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俄……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築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築多麼雄偉、多麼壯麗,依舊有他日後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後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築,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築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築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於會成為廢墟的。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説,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闢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築要好得多。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於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築,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後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籲。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7

近日,我有幸拜讀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讀過之後,掩卷沉思,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悲憤、沉重、欣喜……

《道士塔》前,他感慨萬千:既悲又憤。悲的是王道士的無知幼稚,不懂得文物的價值,官員隨意處置那唐朝的經書,送給京官做生日禮物,留在家中自己收藏,在少量經書運往京城的過程中任它被拿走。憤的是那些外國人知道這文物的價值,卻利用王道士的無知用極少的錢或物品換得大批經卷,使得大批價值連城的文物流落到海外,而中國的專家研究自己國家的敦煌卻要飽含屈辱地從英國人手中買微縮膠捲。

雪災人們心中大都是美麗的,《陽光雪》卻帶着一千多年的沉重飄飄灑灑,站在這昔日的戰場,帶着這沉重的心情,在這如潮的沙墳,如浪的寒峯間,又想起了昔日王維的勸酒,又想起貶謫逐官的人們,飄揚的雪花中獨立寒風,無論是誰,處於此情此景,心情都會不由自主地沉重下來,本還該有幾聲羌笛和胡笳做伴,可那卻是士兵的哀歎,在這昔日的戰場上,其實心頭最多的還是沉重的心情。

也許苦旅中作者還帶着幾分欣喜吧。

《臘梅》,生在病院裏的臘梅,帶着一種高雅淡潔的清香,在病院竟還有臘梅,芬芳淡雅的香味讓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在上邊了。下雪了,他們在乎梅花朵數的增減,下大雨了,他們在乎梅花會不會被打落。下雪了,有身子裊娜的護士冒雪數花,下雨了,有身材頎長的護士架傘。即使是生病也帶給作者以欣喜,他的心中應是快樂的吧,因為冬天,他們有過一枝臘梅淡黃色的臘梅,傲然立於雪中……很久很久……

也許這文化的苦旅帶給作者的不僅僅是苦,還有悲憤,還有沉重,還有欣喜,還有……我讀了這《文化苦旅》是帶着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作者的漂泊旅程中,每一次的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每一次心的'感悟,都帶着一絲智慧的光彩,也許它比任何一段文字都蒼老,但作者的心是永遠年輕的,懷着一顆年輕的心去遊歷大江大河,遍訪大好河山,趁着我們還擁有一顆年輕的心,讓人生永遠充滿年輕的心情,擁有年輕的色彩,永遠年輕!!

山水間的跋涉之時,作者有時有許多的回憶,而這種回憶滲入筆墨之中,讓我感受到山水歷史之外,人生回憶也能增加聲色情致,也許作者本無心寫這些,是山水給了他回憶往事的空間。也許這些只是因為作者的心還是年輕的,年輕的心不只屬於年輕人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8

這場説走就走的苦旅,異常艱辛,卻能讓人感觸那麼深刻,這文化之旅,還是苦啊!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這一點,我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點點加深。當然,由於我才識淺薄,在此,我就和各位談談這中國之旅。

中國,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出生地,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以及文化,同時這光鮮亮麗的背後,是多少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又是有多少無情毀滅後像野草一樣頑強。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富強民族。

而餘秋雨先生這次中國之旅讓我感觸最深,首先提到了——我的山河。作者在感慨,中國原來的封閉,自己埋頭耕種,自給自足,對於外面的世界,連看的興趣都沒有。用穩定、保守、統一、集政的方式來維持下去。雖然中國的缺點很多,但是最看不上十九世紀的歐洲國家用非常資本的手段來侵犯安靜的中國。

作者像古代的詩人一樣,行走在山河之間,那麼作者筆下的第二站——都江堰,讓我有了新的體會。

萬里長城,守護了千千萬萬子民,都江堰,工程雖小,只是一個水利工程,但也可以成為一個長城的後輩。它保住了一個天府之國——四川。

這都江堰是尤為震撼,文中有寫道“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為二,直竄出去,兩股水分別撞到了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於是有根據築壩者指令來一番調整”。而這歸功於遙遠的李冰。

看似是在治水,事實上,確實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轟鳴的江水,便是至聖至善的遺言。道便如此。

莫高窟大家誰不知道,敦煌莫高窟,中國的又一大財寶,佛教從印度帶來和希臘的文明包羅在裏面,這裏所藴含的,是兩個大文明的精彩,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就連歷史上,最殘忍的暴君,都願意為莫高窟做一點好事,不過這又能發生什麼故事呢?我們去看看。

時間説起1900年6月22日。王圓籙王道士在一處洞窟的牆壁是空的,也許還會有洞穴,和一個姓楊的人挖開一看,果然是驚喜,一個滿滿的藏經洞!可惜我們的王道士,不知道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户,一門永久的學問,無數位為此耗盡終生的`才華橫溢的學者,只可惜,他不知道。這莫高窟的文化,像甲骨文一樣重要,可惜,因為那次,就再也無法解讀了。

匈牙利的一位學者名叫斯坦因,以及一位賣國賊蔣孝琬,和王圓篆談判,從一開始幾部經書到最後九千多個經卷、五百多幅繪畫打包整整花了七天,用了二十九個大箱子,三匹馬才能拉動。果然,最後王圓籙還是沒有抗拒那一點馬蹄銀的誘惑。唉,就如詩人李曉樺的詩歌一般“我好恨,恨我沒有早生一個世紀!”對於斯坦因這樣的學者,我何嘗不硬一些呢?今天,那位名叫斯坦因的學者不再引人關注永遠闃寂無人,反倒是王圓籙的那個道士塔,卻天天遊人如潮,不過誰也沒有投來尊重的目光。

轉眼間又來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羣美國學者宣稱,因為白俄羅斯士兵的破壞,要“拯救”莫高窟,拯救?哪是拯救?用化學溶劑把牆上的壁畫粘到紗布上帶回美國,慾望的強烈促使他們又一次來,居然這次還要在莫高窟大動手腳。這裏,我們不得不感謝一位叫做陳萬里的翻譯,雖然是美國僱來的翻譯,卻心中有國,在來的第二天,騙那些人身體不適,其實就是告訴那些村民美國人要破壞。至此,我們要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人表示致敬,“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莫高窟,是如此的神聖,就連最有權威的皇帝,在它的面前,乖的像個孩子,莫高窟,就如活的歷史一樣,一批一批的工藝家,在這裏雕刻出只屬於自己朝代的風彩,看着看着,一批批歷史就如仙女一般飛到面前。它記錄着我們歷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歡,長久凝視,百般叮嚀。

苦旅並未結束,我們的苦旅也即將開始,看着前人正確或者錯誤的一舉,我們沉思,或者説,不得不陷入沉思……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9

他,在國內外講學,也不忘參觀當地風景;在考察途中,也不忘寫寫感悟隨想。餘秋雨教授,他行行止止,寫寫看看,點點滴滴彙集成了一本《文化苦旅》。

洞庭湖畔他曾站立,廬山瀑布旁他曾被震撼,道士塔旁他曾歎息。敦煌鳴沙山中、月牙泉邊有他的腳印,江南小鎮他曾坐小船遊覽,天一閣內有他滴落的雨水。

所以,就有了深邃蒼涼的《道士塔》、《陽關雪》,有了荒荒大漠、黃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涼、滄桑;有了柔麗悽迷的《白髮蘇州》、《江南小鎮》,有了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有了清新、婉約;也有了展示中華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有了文化的風雨飄搖;還有充滿文化感慨的《牌坊》、《廟宇》等,有了回憶、變革,有了感慨。

餘秋雨教授去過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腳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峽,那裏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有酈道元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還有神女峯神女的傳説;如天柱山,這裏可是大文豪嚮往的歸宿地,有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等。至於西湖、洞庭、廬山,更不用説。他在本書自序中説:“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或許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薰染,有了這“人文山水”,才有了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給我的是歷史文化對心靈的啟迪。這本書,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10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恆的異鄉人在召喚我他正沿着這條路這來。摘自《採果集》。人總會不斷地尋家又棄家做着永恆的異鄉人再從無奈中尋找出路重新出發。老師向我推薦《文化苦旅》讀了感慨良深。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他越野歷險萬公里實地考察了中華文化在內的人類各大文明的興衰脈絡沿途寫下了《文苦旅》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找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和《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感歎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髮蘇州》和《江南小鎮》等卻是柔麗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雨天一閣》《青雲譜墮想》等直接把筆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 還有文化走想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餘秋雨先生憑藉着淵博的文化和學史學的功底他寫下的文章有着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同時也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文化苦旅》在作者有限的文字空間裏無論是大漠荒蕪的陽關古道還是秀麗悽美的江南小鎮;無論是多年叢立的牌坊默無聲息的廢墟還是病房外那株幽香撲鼻的臘梅風雨飄搖中的天一閣濃厚的文化氣氛自然升騰出來。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歷史社會和人生等因素交融在一起作者筆下全是文化感悟的對應物讀來總能記人有所思悟無端地感動。《文化苦旅》的內在魅力是在山水風物之間尋找文化靈魂和人生的奧祕探索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它的藝術風格磅礴大氣典雅而富於激情靈性的語言敍事描寫抒情議論自然交付的手法共同鑄成了餘秋雨"文化散文"的厚重感和形式的新穎性。因此無論是讚美者還是批評者都不能不承認這樣的文章無疑是美的健康多美。在惡俗之作普天蓋地的今天我寧願選擇這樣的。餘秋雨先生的散文既無宮庭軼聞氣功祕傳又無算命學和厚黑學更無慾蓋彌彰的色88aa情描寫是極為嚴肅的純文學他開創了散文創作的新路。這種將"學者文化"特色溶於自然山水之中寄託自己獨有的情思才使他的散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共鳴。無數的捧閲不正證明了我們的社會多麼需要這種辭旨兼勝的作品麼?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11

《文化苦旅》,苦着尋找了文化,尋找了的根源。

在這次短暫的節假日裏,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閲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憑着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藴含着的文化底藴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進展追溯、反問和思索。 憑藉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是這本書的主調。在書中,作者對詳細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後,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着進入直抒式的詠歎,這種詠歎以熾烈的情感和誇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着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承受餘秋雨的文化底藴、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於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反覆嚴厲拷問歷史,其中,出現了很多悲劇事物和悲劇人物,卻很少提及他對1949年以來的歷史反思,很少讓人感受到其自身心靈世界的隱祕。也許是當代歷史過於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夢》中,作者又怎麼知道"揹着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並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着桃紅柳綠、蓴菜醋魚"?外國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鬧的城市中嗎?類似這樣的議論,在書中還有一些。這不禁讓人疑心,餘秋雨在發表議論時,有時提出的簡單問題反而把情況弄得複雜。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12

提起餘秋雨,可能想説得太多,滿腔話語積壓於心底,隨時都有迸發出去的可能。但我還是願意只打開一個小口,讓那話語如涓涓細流一樣湧出,將自己再次滋潤。

讀餘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開篇之作——《道士塔》。當時,我第一遍讀,憤恨;第二遍讀,無奈;第三遍讀,就只有壓抑了。目睹的一個個驚人的流失數字,我的壓抑與它共存。王元祿是個罪人,沒有錯。但是,將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賣之罪完全歸咎於他——那樣一個20世紀國中國隨處可見的猥瑣、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為,他的卑微,實在不配承受這罪。他意識不到這份文明的偉大與燦爛,他只知道一百卷經卷值一個銅板,一車古畫值三塊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飛天甜美、神祕的微笑上刷一點白石灰,牆壁就乾淨了;他只知道本以強盜身份來這裏的斯坦因,是西方來東方“取經“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這罪!我的壓抑與這些恥辱共存。正像餘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終於,《莫高窟》緊隨其後,讓我稍稍欣慰,餘先生用敦煌壁畫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語言,從誕生曙光的`時候起,描繪到飛天騰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於畢竟我們厚重的土地,還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説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後人從中拾取精華,沐浴靈魂。唐後,風格一次次改變,風沙一次次動搖這裏,但是,風骨從未泯滅過。然後,飛天神祕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這微笑後面是憤恨,是壓抑,是無奈……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13

暑假在家無聊,於是跟着餘秋雨先生走進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歷史長河。

《文化苦旅》書寫了文化之苦旅,描述着歷史之盛衰。餘老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着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的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流着中國文化色彩的莫高窟,逐漸消失在大漠風朔中的陽關雪,古代文人薈萃的廬山,恩澤天府之國的都江堰,聲勢浩蕩的長江三峽……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祖國大地,奔向浩瀚的`太平洋。在這兒,已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遊,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心靈的震撼,精神的洗禮,靈魂的昇華。

隨着作者的筆觸在字裏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最觸人心絃的還是莫高窟及其大門外的道士塔。餘老先生説:“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是的,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不同的色流記錄着不同的年代:青褐渾厚的北魏,暢快柔美的隋朝,流利噴射的唐代,精細温煦的五代……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歷史的河流、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湧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可是堂堂一個佛教聖地卻交給區區一個道士來看管,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民族悲劇!當餘老先生在心底痛苦地呼喊“住手”,並想跪下來求他等一等時,我的心靈也震撼了。但是當作者説他腦中一片慘白時,我也只能做無奈的歎息。是啊,等又能等什麼呢?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縱然是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裏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我們可以在道士塔前唾棄,但就像餘老先生説的:“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負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在這裏,我的思想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捲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都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催人淚下。

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湧出一種苦澀的感覺。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裏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從文化大家的園子裏歸來,被露水打濕的衣領上還殘留着花的香氣,腦海裏保留着和這早晨一樣新鮮的記憶。我不揣冒昧地把這些既不連貫,又不準確的記憶寫下來。作文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14

我讀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便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靜而悠遠,夕陽的餘輝在那裏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車輪碾過的痕跡。這些軌跡,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艱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與探索?

而我覺得,文化只有苦行,才有它從古至今永不衰竭的魅力。這本書本身的資料並不甘甜,正因裏頭夾雜着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只有書籍能把個高貴的生命早已遺逝的信號傳遞給你,只有書籍能把一切完美和智慧比較着醜陋與愚蠢呈現給你。”

我帶着崇敬的情緒翻開了它,跟隨餘秋雨的腳步,去重新認識這些古老深厚的禮貌,沒有膚淺的歡笑,有的只是與作者一齊感慨,一齊深思。《風雨天一閣》寫了一座經歷數百年風雨滄桑的普通的樓閣,被一代代人世代保護着,卻終被強盜偷竊所騷擾,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其悲愴的文化奇蹟”。天一閣承載的禮貌與歷史太多太多。天一閣的命運正是當時中華文化的命運,中華的許多許多文化寶藏在靜靜地經歷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風雨洗禮之後,竟未為人所敬,不為人所珍,最終落入虎口。而當其幾近滅亡時,人們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尋回幾粒殘碎不堪文化碎片,歎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蘇東坡突圍》使我明白才華橫溢、豪放高達的一代文豪蘇東坡被一羣奸詐卑鄙、強詞奪理的小人誣陷時的無奈與痛苦,被排擠,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餘秋雨先生卻並未喪失繼續發奮生活、前進的勇氣。我小時候曾為蘇軾美妙清澈的水調歌頭所傾心,為餘秋雨先生“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所震撼,此刻則為餘秋雨先生的涅盤重生所深深感動和欽佩。餘秋雨先生的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餘秋雨先生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習慣於淡泊和靜定。餘秋雨先生的藝術和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餘秋雨先生真正的成熟了。在歷史和文化中永遠地站住了腳,永不流放。

《一個王朝的背影》,讓作者在歷史的文化長廊中苦苦跋涉,躊躇在山水之間,和那些狂放潦倒、多情多愁的文人才子傾訴衷腸。以一個經歷幾番興衰的承德避暑山莊為縮影和主線,反映出清王朝的興盛與滅亡軌跡,為我們映現出一段煙雨蒙史,讓我們體味歷史,深深感觸。

秋雨先生説:“倘若説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曆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這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於尋找。因此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歎,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正因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文化苦旅》帶領着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餘秋雨先生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是餘秋雨先生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脱不掉那杯具性的結局。如此多的歷史的真相和文化的美麗多愁在書中鋪展開來,一種從未有過的穿越的恍惚在心底盪漾開去。雖然我們對文化的瞭解可能只是一點點的表面,但是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腳步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範文15

書籍是我們生活的導航,它教會我們去尊重餘秋雨先生人也尊重自己,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然而讀《文化苦旅》,當茶餘飯後咀嚼着其中優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

打開一本好書,迎面撲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氣息,彷彿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發出馨香。在若有若無的音樂聲中,我們能夠隨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藍天,一望無際;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靜美麗;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讀小説,我們會隨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或喜或悲;讀抒情的散文詩歌,我們會在作者淡淡的憂鬱中品味餘秋雨先生們對生命、生活、自然的態度;翻閲簡單詼諧的書,我們能夠盡情地放聲大笑,把一切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

然而讀《文化苦旅》,讓人變得深沉達觀。任何物體都有承載它的器皿,唯有知識無垠無度。文化的承載,不只是書籍,就像餘秋雨所言,歷史文化的滄桑,散佈於歷史的古蹟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爾斯泰曾坦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恰恰羅素·羅蘭又説:“智慧,友誼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沒有鑰匙,如何打開智慧之門,又何談放射光芒?文化苦旅這本書,昭示古代歷史,人類告別愚昧混沌,從事文化探尋的歷程與辛酸。文化,看似平凡,實際上是人們心靈與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優秀文化,智慧相結合的過程,也是繼承與發展的過程。沉溺紙醉金迷的世界,讓我們遠離了文化的正面薰陶。讀《文化苦旅》,不但是能改變人的氣質,還能使人樹立更為健康人生觀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辜負蒼天賦予的生命,成為滄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這對於人生的回答,對於國家的培養,對於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對人類的歷史,無疑是最好的回答。

讀《文化苦旅》,是一種陶冶,是一種享受。在茫茫人海生芸芸眾生中,不以榮辱待己,不論成敗待人。不熱衷追名逐利,使自己超凡脱俗,你會仰頭看天,藍天澄清,白雲悠悠,釋懷心裏的鬱結,應對現實,笑對人生。在物慾橫流的日子裏,品味古人談的“知足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的教誨,會注入一股清醒劑,快樂地生活着。當我因辛勤工作而收穫甚微感到牢騷滿腹時,書會告訴我要笑對生活,這時我會渾身充滿工作的激情;當我遇到困難,想打退鼓堂時,我想起了嵇康,餘秋雨先生是如何退出渾濁的官場,如何獨善其身,激勵我,鼓起勇氣繼續發奮;當我志得意滿時,一個個歷史人物的興衰榮辱告訴我盛極則衰。

《文化苦旅》讓我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歎人生百態。我只願情緒伴書平和而寧靜,靈魂伴書純潔而超然。有時候讀書不是一種消遣,而是提高自己的學識,開闊自己的眼界,聆受文化的薰陶,暢想無暇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