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讀後感1.7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悲慘世界的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1

《悲慘世界》是一部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刻畫了法國各個階級的生活,堅定地捍衞人民有幸福、自由的生活權利。故事的主人公是冉阿讓,他是一名苦役犯。應受卞福汝主教的感化,從而變成一個善良的人。他在海濱蒙特勒伊隱瞞真名。在這裏他以馬德蘭的名字來幫助貧困的人,最終成為了這裏的市長。他以為可以這樣子幫助人一輩子。但他因救一個名叫割風的老人而被沙威發現了真實身份。沙威是一個絕對遵守法律的人,他認為法律絕對正確,在他面前人情都不管用。但最後他還是被冉阿讓所感動。沒有逮捕冉阿讓。可是,他是一名警察,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在海濱蒙特勒伊,冉阿讓認識了一個叫芳汀的女人。這也是在沙威的手上救下來的可憐女人。她為了自己的孩子而犧牲自己,可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受苦。芳汀在臨死前想見自己的孩子,冉阿讓答應她把孩子帶回來,但最後因身份曝露被捕。芳汀在遺憾中死去。冉阿讓為了完成芳汀的心願假死從牢房裏逃了出去,並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接了回來。他和珂賽特過着愉快地生活。當珂賽特長大成人,並與馬呂斯結婚。冉阿讓看着珂賽特幸福地生活,便安詳的死去。

故事內容跌宕起伏,珂賽特的童年令人痛心,冉阿讓的生活經歷讓人糾心,整個故事泛着淡淡地哀傷。令人欣慰的是珂賽特終於得到了幸福。但是她母親,冉阿讓説過,她的幸福與她母親的痛苦是成正比的。她們的痛苦全都是德納第夫婦造成的。她們是惡毒的人。不斷地騙取芳汀的血汗錢。而且還百般折磨着小珂賽特,讓年僅五歲的她幹着各式各樣的活,跑街、打掃房間、洗杯盤碗盞,甚至搬運重東西。像德納第夫婦這樣的'壞人不應該有好下場。冉阿讓的死,令我有些悲傷,但我相信冉阿讓是幸福,在這篇故事中,我最佩服沙威,他是一名好警察,他雖然不近人情,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名盡守職責的好警察,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更多公正的人,做執法人員,不能帶一點情感,從這個角度來想,沙威一點也沒做錯。

《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的良方。小説雖然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而言,《悲慘世界》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讀了這篇文章,我堅信正直、善良的人一定會有幸福的結局。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2

在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悲慘世界》這本書,讀完的那一刻,我被主角——讓·瓦讓這個平民階級的一位英雄深深打動了。

讓·瓦讓年輕時因為太飢餓了,偷了一塊麪包,被捕入獄,又因為刑期內逃獄延長了刑期。結果最後一出獄已經成了一個大叔,他對社會充滿了憎恨,想要報復,卻遇到了一個很好的主教,可他卻偷了主教的銀餐具,當警方趕來時,主教卻説這是送給讓·瓦讓的。使他被感化了。幾年後,他隱姓埋名拿着主教給他的錢去一個小鎮上開辦了工廠,使人民富裕起來,理所應當的成了人人愛戴的富翁和市長。但終於還是被一個叫沙威的探長知道了他的身份不得不繼續逃亡。經過重重困難後他收養了受盡折磨的珂賽特,當做自己的女兒照顧她。之後,珂賽特愛上了革命者馬裏尤斯使他也被捲入了戰爭,可一次誤會使馬裏尤斯帶着珂賽特離開了讓·瓦讓,這讓他鬱鬱寡歡。最後當馬裏尤斯覺悟時一切都晚了,讓·瓦讓最終病死在女兒懷中,孤獨的躺在了公墓一個偏僻的角落。

這本書出自語言大師維克多·雨果手中語言引人入勝,當初他決定寫下這本世界名著時,正是法國戰事最多的年代政權,革命等事件,讓這位語言大師感受最深的便是,為了權力的爭奪,最苦的人,是法國的平民啊!在創作這本鉅作的30餘年裏,雨果也是受盡折磨……

雖然我並沒有親身經歷此般混亂的社會,不過我也明白,那個社會是充滿黑暗的,為了一塊麪包,使主角入獄19年之多。不知當時的'富人麼,是如何思考的,如果他們是受到最大創傷的平民,會怎麼做?如果如此飢餓的是他們,又會怎麼做?那個黑暗的年代人們心中都只有自己,從不為別人做半分思考,而這時,出現了一位聖人一般的英雄,讓·瓦讓!他並沒有被社會的黑暗、混亂衝昏頭腦,心中始終有着他人。辦廠使人民至富;拯救落水犯人;收養可憐的女孩兒珂賽特……這個社會在他的努力下開始透露出一絲光明,這一絲光明的發源地來自那可充滿勇氣,熾熱的心。可是人終會離開這個世界,讓·瓦讓在革命結束時,在那個自己最親的人的懷中死去,躺在一個公墓的偏僻角落,任荒草掩埋,雨水沖刷。擺脱了社會的苦難,去了一個幸福的地方。用臧克家的一句話來説“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他的精神在我們腦海中留下一個深深的烙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能做的事是無限的,讓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吧。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3

有一本書,讓人讀着讀着就不由地暗自落淚,一個個感人故事就像一塊塊烙印般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心裏,它就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寫的《悲慘世界》。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也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後,我心裏思緒萬千。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主人公冉阿讓在25歲的時候,因為飢餓貧窮打破一家麪包店的玻璃窗,偷了一塊麪包,而被逮捕,又因服役期間曾有越獄的舉動,被關了整整19年。當他一無所有地走上社會而又陷入衣食無着的困境時,受到了主教的關懷和點化,並在上帝面前虔誠的祈禱,發誓要做好人。然而,由於冉阿讓犯有前科,儘管他有着強健的身體,但他的社會之路還是很坎坷,就連他的好意也會被人誤解。後來,他化名馬德蘭,當了市長,認識了芳汀。可就在這時,一位老人僅僅在果園裏拿了一個蘋果,卻因為長得太像冉阿讓而被逮捕。出於良心,冉阿讓去自首了。可為了實現芳汀最後的願望,冉阿讓不惜再次越獄,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接了回來,並把她當做親身女兒來看待。後來,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冉阿讓的身影又一次出現了,他英勇無畏,在槍林彈雨中戰鬥、救助了沙威與馬呂斯。為了珂賽特的幸福,他從此又過上了東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終珂賽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也在平靜與安詳中死去……

在讀文章時,我一直在想:冉阿讓為什麼要救出那個被大車車軸壓在下面的受害老人呢?為什麼要解救那個年過半載、頭髮花白的.無辜項馬迪呢?為什麼要去完成了可憐芳汀臨終前最後的心願呢?為什麼為了那個一捨棄了自己的腐敗祖國而戰鬥呢?為什麼要放走那個一直要將他逮捕的遵法沙威呢?為什麼在戰場上拼命救出那個多情的愛戀狂馬呂斯呢?又為什麼幫助傷心女子珂賽特擁有以終生的幸福呢?既然這個社會沒有把他容納下,他又為何要如此地拼盡力氣去做好事呢?直到讀到文章最後,我才明白:他是要用自己的那一顆真摯美好的心靈,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裏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

其實,在當今的社會中也有許多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折手段,甚至於去危及別人的生命的卑鄙小人。我想,作者大概是想告訴世界上所有的人: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不要刻意的偽裝,任何偽裝與虛構都是會被識破的。

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即使是像書中所描寫的那樣一個黑暗冷酷的國度,光明與温暖也時刻都存在着。儘管那只是一個世界,一個悲慘世界,一個充滿恩怨與幸福的悲慘世界!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像主教般的光明使者,願他們能夠如聖潔天使般永遠守護人們那以慈悲為懷、博愛為本的心靈。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蔘與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他們,世界需要他們。有了他們,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4

當看見最後的冉阿讓,陪伴着那盪滌靈魂的銀燭台,寧靜而安詳地閉上了雙眼,我終於止不住淚流滿面。

這本書充斥着善良與邪惡,虛偽與真誠,堅守與迷失。矛盾面淋漓盡致的展現總是令我們不禁心痛,我們的世界似乎還盈滿單純與信任,不能體會人情冷漠下冉阿讓的絕望。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承受着世人的排擠,又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人們帶着防備、恐懼的目光破碎了他微乎其微的希望,在他再次彷徨、再次墮落之際幸運地遇上了這位善良的教父,給予了他生的希望和人的尊嚴。可冉阿讓再一次的惡性展露偷拿了教父的兩個銀燭台,被警察緝拿帶回教父的收養所時,卻獲得教父真誠的包容,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拿了銀燭台,反而將那一對銀燭台送給他,並叮囑到:“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讓自己過得好一些。”這一刻。冉阿讓終於幡然醒悟,體會到了愛與寬容的力量。

愛與寬容便是小説所要表達的`主題,世態再炎涼,也會有善的棲身所。即使世界充滿了矛盾對立,但是隻要我們堅守自己、堅守本心,擁有愛與寬容的力量,善良終會將邪惡打敗,虛偽終將幻滅,真誠的心將會永恆。或許,當你為自由,為幸福堅持戰鬥的同時,可能滄海桑田、容顏易逝,甚至犧牲了自己,就像冉阿讓,就像許許多多堅守愛的人們,即使他們失去了許多,但他們的力量會一直庇佑那些懵懂的孩子們勇敢成長。

冉阿讓的內心被聖潔的愛洗禮,他學會了愛人,學會了忘記仇恨,淡化苦楚,他的內心得到了救贖,不再流浪。他去了一個遙遠的地方,改名換姓,重新做人,大濟蒼生。他救濟走投無路的芳汀,立誓照顧她的遺孤珂賽特,又救珂賽特於德納第夫婦的魔掌之下,然後撫養她成人。為了使一些陌生的人不再受到傷害。他不惜一次又一次地鋌而走險,不惜暴露自己曾是苦役犯的身份,因而被當時黑暗社會的忠實守衞者冷酷的沙威盯上。為了珂賽特的幸福,他放棄了現時的安逸,有過上了東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終珂賽特也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真正令我痛心的是,冉阿讓為那麼多無親無故的人們付出着,卻一次次受到排擠、不理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需要學會原諒,學會接受。他們也是人,比起那些虛偽貪婪卻苟且偷生的人們,或許他們更能體現真正的人性。

我的內心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吶喊,為什麼不能寬容他,寬容這個一直寬容別人的人,因為無知所以恐懼,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人生在世,慈悲為懷,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寬容,我們的內心才能被真正的洗滌。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5

泛黃的書頁,深淺有致的墨痕,濃郁的書香……打開《悲慘世界》,我追隨着主人公的步伐,走進了那個悲慘而又幸福的世界。

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主人公—冉阿讓肅然起敬。他,是一個淳樸的普通勞動者,他每天辛苦工作,但飢餓和困苦還是時時困擾着他。

有一天,他為了捱餓的外甥偷了一個麪包,結果被抓入監獄。他因惦記家人,四次越獄,卻被加刑至十九年。

長期的牢獄生活養成了他陰鬱叛逆的性格,他開始仇恨法律,仇恨這個不公的社會。出獄之後,他沒有住處,四處乞求他人收留他一夜。

然而,沒有一個人願意收留他。幸好得到仁慈的莫里哀主教的幫助。但他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

主教並沒有怪他,而是寬恕了他,還送了他一對銀燭台,讓他走了。沒錯,正是如此。

主教的感化讓冉阿讓的心受到震撼,他原本善良的心被喚醒了,他開放棄惡從善,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讓枯萎的內心又再次鮮活起來。

他改頭換面,化名馬德蘭來到城市。經多年打拼,他從一個成功的商人變成一市之長。

成為市長後,他仍不忘主教的教誨,熱衷於慈善事業,經常幫助貧窮市民。但是,這樣的生活沒持續多久,他便引起警察沙威的注意。為了搭救商馬第,他再次入獄。

等他出獄回到小城後,他花重金救助了女工芳汀的孩子珂賽特,他帶珂賽特隱居,做了一名默默無聞的園丁。

珂賽特在他的照顧下長大成人,後與青年馬呂斯相戀,找到了他的幸福。但,善良的冉阿讓卻因他的過去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一度不被人原諒,在孤獨中走向生命的盡頭…..

《悲慘的世界》中沒有提到一個悲字,可全書處處有似有似無的悲傷籠罩着,看似平靜簡單的語言,卻讓人心頭一涼,“寂寞”的影子夾雜在字裏行間,壓抑的氣息令人窒息。

冉阿讓的一生是悲慘的,但也是令人驚歎的。他曾是心中失去愛的逃亡者,但在主教的感化下,他的心靈得到洗禮。

儘管再度落入法律的魔爪,但他不埋怨,始終懷有一顆聖人之心,用愛和寬容對待這個世界,泰戈爾的一句詩正道出了我們的心聲—“我想我將為你憂傷,還將用金色的詩歌鑄成你孤寂的`模樣,供養在我心裏。”

寂寞是世上極為可怕的東西,是魔鬼手中用來毀滅青春的咒符,在珂賽特與馬呂斯結婚後,他一個人在舒適的家中迅速衰老,終是經受不住寂寞的侵襲,離開人世。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無情的歲月,而是吞噬人靈魂的寂寞。人,往往是在老年時耐不住寂寞,喜歡熱鬧。我們應該多抽些時間陪陪老人。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何其不是,身在其中,親近於親人,以歡笑送與他們,便是幸福。”

讀完這本書,掩書沉思,這本書把人世間的人性種種展現示出來,讓我讚歎不已,只是這每種人性,都需我們自己塑造。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6

《悲慘世界》是一部我們非常熟悉的小説。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和最傑出的代表。他的一生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法國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全書共有五大部分:《芳汀》、《柯賽特》、《馬呂斯》、《卜呂街的兒女情和聖丹尼街的英雄血》及《冉阿讓》,但小説的主要情節還是主人公冉阿讓的悲慘生活史。

在那個社會底層人民受苦受難的悲慘世界裏,米里哀主教是唯一具有人性人。正是由於他的存在和出現,那個黑暗混亂的悲慘世界才不會沉淪得讓人畏懼,才讓人感到了一絲温暖,才讓人看到了一絲前途的希望之光。

仁慈的米里哀主給這個悲慘的世界帶來了希望,同時也給作者自己帶來了希望。寬容的米里哀主教收留了他,這一舉動讓冉阿讓感到十分的意外,以至於他不停地對主教説自己是一個苦役犯。當冉阿讓不顧主教收留之情偷走銀器而被警察抓住的時候,米里哀主教再一次展現了基督教的偉大,再一次同他的寬忍和博愛感化了冉阿讓,讓他從一個做壞事的道路走上了施惠的善良之路。冉阿讓以後的表現,證明了米里哀主教的成功,他的“靈魂”自始自終庇護着小何塞特的成長,以致於讓我有一種錯覺,以為主教一直是活着的。人道主義的火種在這個冰冷的悲慘世界得到了延續,給人帶來了温暖。

《悲慘世界》之中有許多的句子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

“做一個聖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個正直的人,那卻是為人的正軌。你們儘管在歧路徘徊,失足,犯錯誤,但總應當做個正直的人。”

“我們都不是那種讚揚戰爭的人,所以一有機會,便把戰爭的.實情説出。戰爭有它駭人的美,我們一點也不隱諱;但也應當承認,它有它的醜,其中最駭人聽聞的一種,便是在勝利過後立即搜刮死人的財物。”

這些句子再小説中引起我的共鳴,在生活給了我許多的啟示。

“這對銀燭台對我來説是黃金,是鑽石。”這是冉阿讓彌留之際講到的最後的話。是的,你可以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請你相信上帝的力量。雖然我是一位無神論者,但是這是我也不得不請出上帝來解答我的疑惑。

如果你讀過《湯姆叔叔的小屋》,如果你能聯繫其中的含義,那麼請你學會接受“感化”,請你學會寬容吧。

我看完了《悲慘世界》後,心情無法平靜。這是一個法國曆史上最動盪的歷史時代背景下的世界,一個失去了價值取向的世界,一個神性與人性交戰的世界,一個與我們今天面臨的生活異曲同工的世界。

最後,套用一句福音: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7

博愛,仁慈,善良。世界上真正做到這些的又有多少人,而冉阿讓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擁有着一個高尚的靈魂。

出獄後的冉阿讓,過着地獄般的生活。走到哪裏都被人歧視、唾棄,只因他是個苦役犯,是個囚犯。社會的不公,人們的辱罵,一點一點地把冉阿讓推向絕境。直至遇到了卞福汝主教,慈悲為懷的主教不計前嫌,伸出友愛、援助之手收留了無家可歸的冉阿讓。讀到這兒,我的心才得以安慰。原來在這個無情、黑暗的資本□社會,也有許多好人。生活中,我也常常看到類似的情景:在馬路上,當看到老眼昏花的老奶奶拄着枴杖,行動不便、緩慢地過馬路時,一個個戴着紅領巾的少先隊員都紛紛趕來攙扶着老奶奶過馬路;在擁擠的公交車上,當看到孕婦捂着肚子,喘着粗氣,扶着把手時,人們的`心都被牽動了,都把自己的座位讓給孕婦坐。他們並沒有因為自私而對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在別人困難時,他們挺身而出,懷着一顆慈悲和博愛的心去幫助別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願世間多一些像教主般光明的使者,願人們像純潔的天使一樣永遠守候着心中那顆永恆的愛心。只有這樣,博愛之心才會傳遍世間每一個角落,這個世界才會變得美好,變得繽紛閃耀。

教主的博愛、善良、寬容深深感動了冉阿讓,重新點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洗心革面的冉阿讓憑着仁愛當上了馬德蘭市長。有一天,一個無辜的老人被□,他們認為他就是冉阿讓。冉阿讓知道後,苦惱、痛苦湧上心頭。最終他還是承認了自己就是冉阿讓。讀到這裏,我的拳不禁微微握緊,心裏暗暗疑惑道:“那個老人已經是風燭殘年,活不了幾年,他坐牢不見得會比住在破樓裏苦。只要冉阿讓不説,他依然是令人尊敬的市長,可他又何必為了那個毫不相干的老人,放棄榮華富貴,自討苦吃呢?”讀完全文我才知道,他心中充滿了聖潔的光,明白不能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他寧願問心無愧,也不要過着擔驚受怕的生活。更因為,正直、慈愛、勇敢的信念已在他心裏深根發芽。他的選擇是明智的。

讀完全文,不忍釋卷,內心澎湃,感慨萬千,思緒波濤似的起伏翻騰。

窗外,金色的陽光灑滿了整個屋子,我似乎望見了雨果先生用一雙悲憫的雙眼仁慈地望着蒼生,望着這個世界,我的心在陽光下被融化了。外面是碧藍的天空,綠樹的海洋。我愛這個世界,我愛陽光下的生活。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8

前幾天,我無意中翻出一本書,精美的封面,卻佈滿灰塵。書上標有法維克多.雨果著。翻開那一張張充滿墨香的書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沉浸其中,我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這本書把我帶進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故事,讓我領略了當時雨果所處的法國。農民出身的冉阿讓為了養活飢寒交迫的小侄女而偷了一片面包,結果被判了5年徒刑,他屢屢越獄以致罪刑加重,結果整整坐牢19年。假釋後的他受神甫啟發棄惡從善,改名當上市長,為人慈悲,幫助女工芳汀撫養其女兒珂賽特,並營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革命青年馬呂斯,在珂賽特有了好的歸宿之後,帶着贖罪的愛離開了人間。我含淚合上了書,為了冉阿讓的'歸宿感到深深地悲傷,也被他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所感動。

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書的名字,可為什麼要叫悲慘世界呢?我沉思了好久,朦朧中找到了答案。雨果所在的那個年代,是從1793到1832年,當時正處於法國窮苦人民被剝削的那個年代。為什麼冉阿讓只因為偷了一片面包就被捕19年呢?是因為當時貴族社會歧視窮苦人民,把他們統統都當作奴隸,使他們生活的非常艱辛,卻怒不敢言。為什麼冉阿讓一次一次地被拒之門外?是因為貴族們瞧不起他們,更不想讓窮苦的人們接觸他們所謂的“聖潔的身軀”。在封建社會的籠罩下,窮人們生不如死,忍受着壓迫。正如雨果所説:“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是多麼符合實際的話啊!這句話不僅揭穿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還告訴了我們窮人現實的生活環境。

但他們人窮志不窮。看看主人公冉阿讓,成為富翁後,他建立了醫院、貧兒院、還有免費的藥店,發放救濟金,救出死對頭,逃避沙威的追捕,並且向馬呂斯坦白了自己的身世。這一切都證明了他的善良慈悲、寬容大度、勇敢機智、城市坦白、高尚無私。其實冉阿讓有一些雨果的影子,雨果用筆去描述了下層人民的艱辛生活,用文章去揭發了這些黑暗社會的現實,難道他不善良嗎?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冉阿讓的人,因某種原因被別人歧視,有的堅強不屈,並不在乎別人怎樣看待自己,知難而進,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取得了成功,但是還有一些人選擇了後者,自暴自棄,他們太注重別人的看法,因而自甘落後。

合上書本,我閉上眼睛,書裏的一些情節仍浮現在我的腦海裏。於是,我默默地對自己説,要學習冉阿讓的精神,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9

在《悲慘世界》中,主教克利的寬容與博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利對主人公冉阿讓偷竊教堂銀燭台行為的寬容,挽救了冉阿讓的一生。世界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而博愛,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博愛不再是那麼的冷酷與悲慘。

在《悲慘世界》中,在主教克利寬恕了冉阿讓後,冉阿讓痛改前非,最終成為一位人人愛戴的好市長。合上厚重的書籍,我在感動於主教克利的寬容之餘,心中一直在暗暗慶幸冉阿讓的幸運。主人公冉阿讓的幸運在於他的人生路口遇到的是寬容和博愛,在於克利主教對人生深深的感悟和理解;在於克利主教對待錯誤的不同於世人的超凡脱俗的正確態度。

然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博愛卻在逐漸地流失。在錯誤面前,人們津津樂道於法律的嚴懲,卻不屑於人性的寬容;人們過分地追求名利,卻將博愛拋到腦後;人們常常為蠅頭小利而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人們經常為一己私利而大打出手,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相比雨果筆下的主教克利,人們難道不應該感到羞愧嗎?

我認為,每個人都會犯錯,但當主人公出獄後,還依然受到別人的唾棄,導致了冉阿讓的`心裏只有憤怒和痛苦,所以,當主教想要去幫助他時,他雖然對主教充滿了感激,卻依然偷了主教的東西,但主教非但沒有怪罪於他,反而將一些東西贈予冉阿讓,我想,這其中還包涵了一顆仁慈和信任的心。後來,冉阿讓變成了像主教一樣的人,雖然幫助了許多人,但是還是被一些自私的人認為是為了利益而做好事,一次又一次地嘲諷他,而當這些人遭遇困難時,冉阿讓卻又無私地伸出了救助之手。

如果,我是冉阿讓,當打算重新生活時,卻依然受他人唾棄時,我會自暴自棄,我會恨所有人,我會對這個世界絕望;當我收到了主教的信任而變得善良,卻被別人誤會時,我想我不會再他們伸出幫助的手,當我自己處在危險中時,我想我不會再有救助他人的那顆仁慈的心......

人性是偉大的,我們所渴求的信任,其實已深深藴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如果你能在別人需要你的時候,伸出你的手,而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信任也就在這一刻升騰,如同烏雲密佈的天空放晴,驅逐出所有的悲傷,有温暖地陽光照耀着心靈。如每個人之間都充滿信任,那麼,這個世界將不再“悲慘”,而會充滿歡笑與快樂。

在舉國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倡導主教克利的這種寬容和博愛。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缺少的正是這種對待錯誤的理解,喪失的正是人性博愛的温暖。世界必將因寬容而博愛。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10

一個人的付出竟然可以超越血緣關係,面對一個失去母愛,過着奴隸般的生活,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小女孩,他會以親人的身份出現來解救她,儘可能的創造愛的環境來讓這個小女孩感受人間存在的温情。他用全部的愛來彌補女孩殘缺的內心。這是一個苦役犯冉阿讓的崇高行為。

“苦役犯”這個名稱就像是個火紅的鐵器重重的打壓在冉阿讓身上,頓時冒出了刺鼻的煙氣,留下的痕跡永遠也無法消除,它就是一個瘡疤。直到他死去還是沒有改變身份,仍是帶着苦役犯這個不了磨滅的身份稱號離開人世。是的,曾經他因為犯過錯誤,這個錯誤在今天看來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啊,因此受到判處19年的勞役的懲罰,可是自從遇見神甫後,他改變了,徹頭徹尾的改變了。摒棄了之前在牢裏埋下的所有惡念,以一副全新的面貌出現,而改名字也是洗心革面的表現之一。從此那個苦役犯的惡劣品質逐漸的離他遠去,可以説這個是個虛稱。可是人們好像很喜歡記着別人曾經犯的錯誤,而很容易忘記別人的好。永遠也忘不了給冉阿讓戴上“神聖的光環”!當然他自己也沒有忘記!

一直以來冉阿讓對待珂賽特是慈愛的`,竭盡全力來愛護她,保護她,兩個人相互分享來自彼此的愛。大概存在太大的年齡差距,使得父女間的遊戲很少,但這個不善言辭的父親總是以簡單而仔細的行為使他的小天使快樂、無憂無慮。他既是珂賽特的父親同時也是她的母親。他依然在默默地付出,不求回報地付出着。

他是位堅韌無言的老人,決定要做的事情從來都不是通過言語來傳遞的,一切的打算都早已呈現在腦海裏,冒着生命危險去救一個叫馬呂斯的年輕人,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去救,因為他是珂賽特喜歡的人嗎?徒步走在充滿危險的下水道里,隨時會因為判斷錯誤而走入死盡頭,隨時會陷入沉積着淤泥的水坑,何況還揹着受傷的馬呂斯,在幾乎面臨失去希望的時候,他整個人被水掩埋,下身陷入淤泥中,但他始終沒有打算要拋棄年輕人一個人一走了之。憑着準確的判斷,這才一次又一次的遠離死亡。儘管是個老人,但他的力量永遠是那麼的強大,永遠沒有放棄,這都來源於對珂賽特的愛。

他太愛她了,不捨得她離開他,偶爾這個老人也會自私一回,為了滿足自己佔有珂賽特的慾望而採用一點點小手段讓珂賽特和馬呂斯分開,但是他的“反抗”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他心裏住着的天使已經成為了別人的妻子了,他祝願她得到了幸福。那股陽光清泉已經離他遠去了,一下子老人失去了存活的精神支柱,我想他的心裏應該既是快樂的又是空虛的。空空的,感覺像是丟了一件寶貴的珍品!

冉阿讓對珂賽特的感情賽過了真正的父女之情。最後老人是帶着幸福進入天堂的!他不會再被“苦役犯”打擾糾纏了!他走得很安詳!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11

我腦海裏依然浮動着故事的章節,它就在我心中敲擊,它是強烈的,深到無底,它是沉默的,像無夢的睡眠。

英國的史美爾斯曾説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冉阿讓就像耀眼的太陽,強烈的光芒刺痛了我們每個人的陰暗面,也讓我們有機會對自己做一次反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第二種是無私的人。他們善良、奉獻、偶爾有個善意的謊言,但總被人誤會。

每個人都有偽裝,那偽裝下的心正是當時社會的顏色——黑暗。可他們,卻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誠與善良。我也只是在闡述,闡述着故事,而深深銘刻在心的,是冉阿讓這個高大的形象。

故事中,我看到了“寂寞”這兩個字的背影,它不論何時都會夾雜在文字裏面,那種壓抑的感覺讓我心口窒息。不是覺得冉阿讓在那種美好而歡樂的氣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結局,而是覺得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讓人更加沉湎於悲痛之中。他雖然是安詳平靜地逝去了,可他的內心還在孤獨着,寂寞着,周圍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他畢竟還是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心靈上的枷鎖鎖住的並不是觀看幸福的雙眼,真正封鎖住的,是人內心的寂寞,把寂寞

藏匿在心底,就永遠都得不到了釋放。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

讀完故事,我不禁想到: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冉阿讓,因某種原因被別人歧視,有的堅強不屈,並不在乎別人怎樣看待自己,知難而進,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取得了成功;但是,還有多數的人選擇了後者——自暴自棄,他們太注重於別人的看法,因而自甘落後,變得無可救藥。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12

仁愛是火種,它能點燃人們前進的道路,雨果的《悲慘世界》正是向人們展示了這個真諦。

主人公冉阿讓是一個貧農出身的窮工人,為了拯救飢寒交迫的侄兒,他不得不去偷一塊麪包,卻因此被判服苦役19年。19年啊!人生風華正茂,青春飛揚的19年都因社會制度的不公而付之東流。出獄後,他在一個主教的感化下走上了正途。為救濟芳汀母女,他不惜赴湯蹈火,傾囊相助,用自己仁愛的火種點燃一支又一支愛的火炬,將善良傳遞下去,將愛 心也傳遞下去。

芳汀,一個窮困潦倒的女人,她為養活女兒,不惜剪掉一頭秀髮,換取一丁點兒少得可憐的錢。由於積勞成疾,她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我們從她身上看到了偉大的母愛,為了女兒她可以犧牲一切。

然而那家旅店的店主就不同了。他利慾薰心,把芳汀的女兒當作搖錢樹,不斷地榨取芳汀用血汗換來的數目不多的錢,而芳汀的女兒卻得不到一丁點兒照顧,反而成了他們的奴僕。更可惡的是,他為了錢竟不擇手段,不惜讓自己親生的孩子受到傷害。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了那種邪惡的、無可救藥的貪婪和仁愛的喪失。

在那個時期法國社會的黑暗以及窮人們的地位低下,從沙威身上我們要認識到不能一直用老眼光看待一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還是醜惡的,從柯賽特的母親身上我們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以及無私,還從馬呂司身上我們學習到了要分辨世界上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做一個正直的人。我們要從主教和冉阿讓身上學習到這人世間最偉大和最無私的愛,讓我們知道世界因為有他們這樣的.人而精彩,我們大家要學習主教和冉阿讓的精神以及他們高貴的品質,用自己的雙手救濟那些生活條件差的人,或者用一顆温暖、善良的心去照亮那些迷茫的人,讓我們人人都獻出一點愛,讓這個世界變的更加美。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從呱呱墜地起就有了一束愛的火種,但是在日後的生活中,有的人將愛的火種代代相傳,燃燒不熄;有的人則被貪慾、自私等種種污水所撲滅。人們總在説自己善良,可是面對貧困失學的兒童,你有沒有伸出援助之手?見到身患重症而無錢醫治的少年,你有沒有獻出一份愛心?請你敞開心扉,看看你心中愛的火種,還有多少?

仁愛不是靠嘴上説出來的,也不是書上學來的,而是靠真心付出,真情交匯。如果人們對罪犯多一些關愛,也許他們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給殘疾人多一些呵護,或許他們會重新揚起生活之帆。如果大家都付出了愛,國家就能多出許多棟樑,許多弱小的生命也將延續下去。今天你給別人一點愛,不久你就會得到更多的愛。人與人之間最牢固的橋樑不是金錢,不是利益,而是愛,愛是人間最寶貴的東西。

其實,《悲慘世界》並不悲慘,因為我們從中感受到了愛。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13

感恩如一支畫筆,能在白紙上畫出一個燦爛的笑臉;感恩如一泓清泉,能滋潤忙碌的人們的浮躁的心;感恩如一縷陽光,能為黑暗的大地帶來光明……我們,都要學會感恩。感恩是沒有時限的。古人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卻要説:君子感恩,十年不晚。有的人從小就知道要感恩、要報答別人,而有的人卻是在庸庸碌碌過了大半輩子之後的某一個瞬間才知曉要感恩。當然,這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區別,但我以為,後者對“感恩”的理解更透徹、也更深刻。所以,我們要牢記—— 感恩永遠不嫌晚。説到這,又不得不讓我想起《悲慘世界》中的那個令人敬仰的冉阿讓。冉阿讓是一個出境悲慘、極度貧窮的年輕人。他沒有家人、沒有錢,甚至連肚子都填不飽。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能行竊。在多次行竊之後,終於有一次,他被抓進了監獄。然而,監獄中腐臭的氣味、沉悶的氣氛令冉阿讓難以忍受。意料當中的,他逃獄了,並且成功了。

故事到此,很多人已經將冉阿讓定位為一個不可救藥的、被社會所拋棄的逃犯,但事情的發展萬萬沒有你所想象的那麼簡單 ——在逃獄途中,或許是命中註定,冉阿讓碰到了紅衣主教,並在紅衣主教的盛情邀請下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主教的'僕人便來告知主教:櫥櫃裏的銀燭台不見了。毫無疑問,這又是賊心不改的冉阿讓所幹的另一項罪行。然而冉阿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紅衣主教在聽完僕人的報告後並沒有太大的反應,彷彿已是意料之中一般繼續神色平靜地做手邊的事情。另一頭的冉阿讓卻是在苦等了幾天既沒有等到紅衣主教的追兵也沒有等到主教對他的通緝之後終於明白:主教是想放他一條生路。好似就在那一瞬冉阿讓恍然大悟:自己不該再繼續偷盜,而應做一些好事。於是,冉阿讓懷着對主教的感恩之心,在他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上了一條光明的道路。自此,冉阿讓隱姓埋名,來到一個不知名的小城裏白手起家,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了可觀的財富。而在這段時期,無論是艱難的創業時,還是在富有的成功後,冉阿讓總是記得幫助別人、回饋社會。理所當然的,在再一次競選市長時,口碑與才能兼備的冉阿讓當上了市長。有誰能夠想到,當時的那個落魄不堪的逃犯如今會化身為受人愛戴的馬德蘭市長?從逃犯到市長、從行屍走肉到社會精英,這不就是一種成長嗎?如果沒有紅衣主教的慈悲之舉,就不會有成功的馬德蘭;如果冉阿讓沒能在中年時瞭解感恩的真諦,就不會成長。即使冉阿讓後半生的成就再輝煌,我們也始終不能否認他在前半生所犯下的罪行。但如果冉阿讓沒有在中年擁有感恩之心,他又會有怎樣一個結局呢?感恩永遠不嫌晚。無論何時,只要從現在開始擁有一顆感恩之心,你就會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篇14

《悲慘世界》是著名法國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説。

書中的情節一波三折:一個叫冉阿讓的人,由於偷了東西進監獄。出獄後,他化名馬德蘭,當過企業家,後由於身份識破被捕,不久又逃出,並不斷受到追捕。故事以冉阿讓的悲慘生活為主線,描述了當時法國百姓的苦難生活。

在雨果的筆下,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顯而易見:陰險狡詐的德納第、兇狠但又聰明的偵察員沙威……雨果將他們穿插在冉阿讓的故事中,使其更加豐富多彩。

既然叫《悲慘世界》,那麼故事中一定有許多悲劇,確實:法國革命戰士防守街壘失敗,領袖們被槍殺;善良的芳汀由於受到驚嚇,不幸身亡……這些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裏。

在《悲慘世界》裏,雨果用大量語言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普通“罪犯”冉阿讓(其實冉阿讓犯的罪,只是砸碎玻璃,偷了一塊麪包而已)的坎坷的一生。雖然冉阿讓的生活十分艱難,但是,他堅持下去,靠着他的毅力生活——最終,他成功了。他不再過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有了自己的家。冉阿讓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也值得我們學習。

雨果的《悲慘世界》善惡分明,內容雖然長,但是卻無囉嗦語言。雨果的語言雖然看似平常無奇,但能讓人物“活”起來,不像一個書中的人了,而像一個真正的人,由此可見雨果語言的威力。

而此書開頭的米里哀主教也令我感動。他是個仁慈的助教,當時剛出獄的冉阿讓受盡歧視,而他卻收留了冉阿讓。更可貴的是,當冉阿讓偷走了他的銀器,他卻説:“那本來就不是我們的東西,他想拿,就給他吧!”這難道不令我們敬佩嗎?

《悲慘世界》的眾多人物裏,有好有壞,當我們閲讀好人的故事時,要看出他(她)“好”在哪兒,要向他學習;閲讀壞人的故事,也同樣要看出他(她)“壞”在哪兒,並告誡自己,千萬不要做出和他(她)一樣的事兒。

這本書在去年寒假我已看過一次,大致是囫圇吞棗地看的,但是,許多內容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興趣。今年,我第二次看《悲慘世界》,重新看到了、學到了許多新東西。所以,好書,多讀幾遍,是有很大好處的。

老師點評: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