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説課稿3.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0-22頁 教材分析: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百以內的加減法,也為今天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當然本節課的學習也是為了後面進一步學習乘法做鋪墊 教學目標:

1. 在認識幾個幾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

2. 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觀察現象,在與加法的.比較中體會用乘法寫比較簡便。

3. 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在認識幾個幾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 教學準備:準備交互式多媒體課件、卡片、實物等,生準備20根小棒。

二、説教法與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心裏、認知規律特點,我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同時注重運用觀察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 在學法上準備採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

三、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一起去看一看歡樂牧場好嗎?出示例1圖片,提問:(1)圖中幾處有小白兔?每處有幾隻?一共有幾個2只?求一共有多少隻小白兔怎樣算? 板書:2+2+2=6(只)

(2)圖中幾處有小雞?每處有幾隻?一共有幾個3只?求一共有多少隻小雞,怎樣算? 板書:3+3+3+3+=12(只) (3)老師指着算式提問:

這兩個算式里加數分別都是幾?是幾個幾相加?是多少?

(4)小結: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隻?就是求3個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連加來算。求小雞一共有多少隻,就是4個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個3連加來算。 2.教學“試一試”出示例1圖

提問:大家看一看橫放的小棒是一組一組放的,大家看看每組有幾根?一共多少組?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樣算? 學生填書,完成“試一試”,集中交流。 3、教學 “試一試”出示例2圖

(1)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電腦嗎? (板書:2+2+2+2=8) 2+2+2+2=8,表示幾個幾相加,得幾?

(2)老師説明:4個2相加得8,還可以用乘法計算,寫成2×4=8,像2×4=8這樣的算式,是乘法算式,這個符號(“指×”)叫乘號(板書:乘號),可以這樣寫(示範寫“×”)。

(4)4個2相加得8,不僅可以寫成2×4=8,還可以寫成4×2=8,誰會讀這個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樣,各部分都是有名稱的,誰先來説説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答老師板書:2 + 2 + 2 + 2 = 8 (加數)(加數)(加數)(加數)(和)

老師説明:在乘法算式中,等號前面的數叫乘數,等號後面的數叫積。 板書:4 × 2 = 8 (乘數)(乘數)(積)

同桌同學互説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誰能説説2×4=8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5)老師小結:求一共有多少台電腦,就是4個2相加是多少,不僅可以用加法計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計算,可以寫成“2×4=8”或“4×2=8”,讀作:“2乘4”,“4乘2”,等號前面的叫乘數,等號後面的叫積。

4.教學“試一試”出示例3圖 (1)出示例圖,自己先説説圖意。

(2)提問:圖中有幾組小雞?每組有幾隻雞?求一共有多少隻,是求幾個幾相加? (3)學生填書,並寫出一道加法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4)討論;求5個4的和是多少,哪種寫法比較簡便? 5.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3個,擺4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2)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4個,擺3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四.小結、佈置作業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有趣的七巧板》是課題學習,而“課題學習”作為新課程標準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活動。 課標對它的要求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在全體學生獲得必要發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體驗。本課題與眾不同,要求學生主要拼多邊形。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1)用七巧板拼多邊形與已學過很多重要知識聯繫密切;(2)便於學生探索拼圖規律。

學情分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但成功並不意味着沒有困難,我預計在活動中學生的難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學生只對拼圖感興趣,而不善於發現其中藴含的數學知識和拼圖規律;(2)拼擺多邊形時,受思維侷限性的影響,缺乏創新意識,心理耐挫能力不強。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加深對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四邊形性質等重要知識的理解。

2、進一步體會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全等變換在拼圖中的應用,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

1、通過七巧板的製作、拼擺,體驗 “分解--組合” 的過程。

2、探索用七巧板拼擺多邊形的規律,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拼圖活動中體驗方法的多樣性,感受七巧板的文化價值。

2、活動中,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參與意識與團隊精神。

3、增強從紛繁複雜的事物中探索規律的意識。

4、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經歷用七巧板拼多邊形的過程;積累拼圖經驗;探索拼多邊形的規律。

教學難點:

探索用七巧板拼多邊形的規律。

教法學法:

在學法上,主要採用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等方法。作為教師,要深入到各組,瞭解學生的思維過程,並不失時機地進行指導,點撥。

課前準備:

查閲七巧板的有關知識,並準備好學具:邊長 12cm正方形硬紙板、剪刀、三角尺、彩筆。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製作七巧板。

(1)我來説一説。讓學生介紹七巧板的由來。

這樣既給了學生展示課外預習成果的機會,又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如果學生介紹的不夠全面,教師可做適當的補充。

(2)一起做一做。首先請學生口述: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硬紙板分割成七巧板?

提醒學生抓住五個中點,然後觀察畫好的七巧板圖,尋找七巧板中所藴藏的數學知識,分別從邊,角,面積三方面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出七塊板的特點,尤其是邊,角的關係為探索規律埋下了伏筆。最後讓學生在紙板上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並按教材的方法標上序號,剪開,這樣一副七巧板就做好了。

2、探究規律。

這是本課題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對教材的“想一想”和“議一議”的內容做了整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索規律:首先讓學生從七巧板中任選至少2塊板拼多邊形,每拼出一種,就畫出它的拼法示意圖。2分鐘內看誰拼的多。

每個學生都想拼出更多的圖形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因此增強了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接下來投影展示學生的拼圖成果,教師也可適當補充,讓學生髮現用七巧板可以拼擺出各種各樣的多邊形。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多邊形都可以用七巧板拼出?即用七巧板所拼擺的這些多邊形有什麼共同特點?小組帶着這個問題進行探討,提示學生可以從邊,角兩個方面考慮。

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團隊精神,知識共享,共同合作,爭取第一個完成任務。

然後師生整合各小組的看法,得出規律。最後讓學生回答:你能用七巧板中的若干塊板拼出一個等邊三角形嗎?為什麼?

這個問題重在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在整個探究規律活動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獨特表現,給予鼓勵,促進每個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3、拼圖實踐。

這也是本課題的重點。

(1)活動一:用七巧板拼出如圖的五邊形,其中一塊⑤號板已經放好,請將其餘6塊板拼好,並畫出拼法示意圖。看誰的.拼法多。

採用個體比賽的形式,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樣既符合了學生愛動手的特點,又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

最後通過展示學生的成果,讓學生體驗拼圖方法的多樣性。

(2)活動二:自由發揮,用一副七巧板拼多邊形(每組從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中任選一種,儘可能多的拼出不同形狀,並有所記錄。)

採用小組合作比賽的方式,小組從選題到操作再到記錄最後到展示,可以充分體現一個團隊的分工與合作意識,讓學生體驗團隊精神的重要性。估計學生的答案不完整,這裏教師可以給出幾種答案,可做適當補充。 從邊角兩個方面進一步加深對規律的認識。

4、設計圖案。

這是一個機動環節。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學生通過欣賞教師提供的範例,自己設計一個喜歡的、有趣的圖形,也可以仿照老師的,進行自己的創新並加以展示。這個活動學生會很感興趣,但受思維侷限性的影響,可能無從下手,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展示自己的個性。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體驗。

5、小結。

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掌握了哪些拼圖方法?我表現最好的是 .我的疑惑是。為了回扣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學生暢談,做到全員參與,強化了重點,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同時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學習進行反思,鍛鍊評價能力和反思能力。

6、遊戲與欣賞。

通過目蓮拯救母親的遊戲,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最後學生在精美的拼圖和輕柔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題的學習。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中的一個內容,它編排在“乘法的初步認識”和“2—5的乘法口訣”之後,讓學生通過乘加乘減的計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記憶口訣。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含有兩級運算的式題,教材通過“小熊掰玉米”這一主題圖,將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理解乘加、乘減式題的意義,並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設計理念和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使之‘做’數學”的教學理念。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觀念,它強調學生學習是一個現實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它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設符合其水平的思維情景和活動,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本節的“乘加、乘減”是讓學生能提出數學問題、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結算出結果。在設計本課中,我力求在“算”與“用”教學的結合點上有所突破。通過觀察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乘加、乘減式題,試想體現以用引算的做法。當得出乘加、乘減式題後,要讓學生及時感知算式與實際背景問題的聯繫,真正理解式題的含義(“幾個幾多幾”或“幾個幾少幾”)。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通過圖與式的結合來探究算理,並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乘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乘法口訣,能夠正確理解乘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口訣熟練計算。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對於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減法的計算是首次接觸,在計算中學生可能會出現計算順序不正確的現象。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具體情境自主解決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確地計算。

2、初步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提高個人類比、遷移能力及求異思維能力,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建立乘加、乘減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乘加、乘減試題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乘加、乘減試題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室、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師生談話:

師:這段時間我們在學習什麼?乘號前面的數叫什麼?稱號後面的數叫什麼?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乘法的知識。

師:看大屏幕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什麼?(生答)乘加是什麼意思?(生答)乘減呢?(生答)一年級我們學過加減混合運算?誰來説説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生答)有小括號又該怎麼計算?誰能大膽的來猜測一下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生答)

2、對口令:2、3、4、5的乘法口訣。(有節奏地進行對口令:師生對、生生對)

過渡:看來我們已經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訣,那我們大家有信心用我們學過的知識來驗證剛才大家的猜測嗎?(生答)老師期待大家在課堂上的表現。

(二)民主導學

1、教師談話:同學們公園去過嗎?(出示遊樂園圖。)公園裏藴含着許多的數學知識呢,這節課我們一同去公園中尋找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出示4匹小木馬,每匹小木馬上有3人。)

教師:仔細觀察,你從這幅圖中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能夠提出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呢?

學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個)

乘法算式:3×4=12(個)

加數相同我們可以直接用乘法計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教學例5

(1) 過渡:仔細觀察有什麼變化,看誰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個人)現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計算嗎?請同學們討論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 小組合作學習

(3) 彙報交流。

方法1:根據每匹小木馬上的人數,用連加計算,列式:3+3+3+2=11(個)。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數一樣,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個人。列式:3×3+2=11(個)

方法3:假設每匹小木馬上的人數是3人,那就是4個3,我們在假設時多加了一個人。因此,算完後要把這個人拿走。列式:3×4-1=11(個)

(4) 引導觀察算式。

教師指出:像3×3+2,3×4-1這樣的算式有乘又有加減的,我們把它們稱為乘加、乘減。

(5)小組討論:這兩個算式怎麼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畫一橫線求的是什麼?為什麼還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畫一橫線求的是什麼?為什麼還要減1?

小組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乘加乘減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後再算加減法。

3、教師出示教材第58頁做一做第1題

看圖列算式。並讓學生説説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義是什麼。

(三)檢測導結

1、練習十二的4題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嗎?

此題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圖,而且鼓勵算法多樣化。

2、5×3-5 = 5×3+5= 5×4+5=

5×2 = 5×4= 5×5=

上下兩題對比的形式,使學生了解算式幾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記憶乘法口訣的方法。

3、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畫畫的方法,自己設計一道乘加乘減的題目。

4、反思總結

師:回過頭來看一開始我們的猜測,哪種猜測是正確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驗證了自己的猜測,成了小小數學家,老師真為你們高興!那你能給大家説説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乘加乘減

3+3+3+2 3×3+2=11(個)

3+3+3+3-1 4×3-1=11(個)

運算順序:先算乘法後算加減法。

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解決乘加乘減問題的過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培養應用意識。於是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經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富有生活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整節課置身於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並通過主題圖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內驅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感興趣的事情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增加思維含量,啟迪學生思維。

教學中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通過練習我使學生領會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説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學術語要加強訓練.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提高,在不同的體驗中應用。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通過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通過組間評價、學生自評、教師點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

這部分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三冊(北師大版)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在學生一年級初步認識鐘錶上的整時、半時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鐘面上的時、分。分是非常重要的時間單位,也是進一步學習年、月、日的基礎。時間單位不像長度、質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接受。並且,《新課程標準》不僅要求學生能認識鐘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而且還要求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重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教學。

2.教學重點和難點:

讀寫幾時幾分的時刻。

二、説教學目標 :

依照《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知識、能力、德育四個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進一步學習有關鐘面上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認識時、分,初步體會時、分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的進率,能夠準確認、讀、寫出鐘面上的時間。

2、能力目標:通過撥一撥、説一説、做一做等活動,培養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地按排時間。

3、德育 目標: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

三、説教法學法:

本課知識比較抽象,結合低年級 學生的年齡特點,我以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激情導入,設計動畫課件,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分層遞進、逐步深入;突出重點、分散難度;利用舊知、探索新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運用遊戲,貫穿練習;質疑反思、總結方法。

四、説教學準備:課件、每人一個鐘錶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以申奧背景導入, 在開課時讓學生欣賞《我們贏了》影片的片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然後教師説:沒有時間就不會記住這光輝的時刻,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時間有關的知識。板書數學及文字課題。

(二) 操作體驗,自主學習

1.認識鐘面

(1)知覺感知:

因為有一年級的基礎所以我先放手讓學生觀察鐘面,直觀感知 。過渡語:“同學們還記得嗎?我們以前 學過了一些有關鐘錶的知識,現在請大家觀察自己手中的鐘表的鐘面,看一看都有些什麼?”教師把學生説的話重點板書:大格,小格,時針、分針、秒針。

(2)重點引導:

引導學生説出整個鐘面上一共有12個數字,也就有12個大格。

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呢?一共有幾個小格呢?想,撥自己的鐘面,個別説。

(3)説數法:

你是怎樣數的?還有別的數法嗎?同桌互説、個別説。並補充板書為12個大格,60個小格。

如果數小格在這裏理解的好,下面的試一試就容易的多了。

2、認識時、分

(1)動手操作,提出問題

要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孩子,學生們通過直覺感知有了這麼多的發現,這是鼓舞他們繼續學習的良機,“同學們很聰明,除了你們發現的鐘面上寫的數字、大格、小格、時針、分針外,你們還知道哪些關於鐘面的知識呢?”

讓學生拿出鐘錶,撥一撥(時針、分針順時轉動),然後,看能提出那些問題,從中選擇一部分,如果不全面我再補充,打在大屏幕上,暨課本上的“填一填”。這樣問題是他們自己提出的`,他們感到親切。自然在解決問題時他們也會覺的是自己的事兒。首先從情感上孩子們已經接受了知識,再次能提出問題説明他已經注意到這部分知識,從理解的層次上要比直接接受教師給的問題要強的多。

(2) 小組彙報,交流、解決問題:

1、鐘面上有 個大格, 個小格

2、時針走1大格是 時

3、分針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

4、時針走1大格,分針正好走 圈

1時= 分

前3個問題,我引導學生從舊知過渡,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合作交流、小組展示的有機結合,調動起學生動手熱情,最後看動畫課件演示1分、5分比較容易解決。

3.認識時、分的關係

從一開始上課到現在學生大量的進行了操作活動,應該説有些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 ,並且如果再一直撥表認識,學生的注意力會降低,所以我改變了方法。

(1)講童話故事:老師發現同學們真會學習,為此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作為獎勵。你們都聽説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輸得非常不服氣,於是它又約了小烏龜到周圍種着12棵樹的圓形運動上來比賽,大家猜一猜,這一次誰贏了?好,讓我們一起到比賽現場看一看。(課件演示在相同時間裏,小白兔跑了一圈,小烏龜只跑到第二棵樹下。)其實,在我們今天認識的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一直在進行着這樣的龜兔賽跑。(龜兔賽跑場景變成一個鐘面)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係。

(3)課件動態演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的過程,驗證學生的結論。

這樣一來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迫切希望能揭開鐘面上“龜兔賽跑”的祕密,通過動手撥一撥終於發現了1時=60分,而課件的生動演示,既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又使學生興趣盎然。

4.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同學們讓我們再來感受一遍1時=60分”從旋轉的過程中定格出“試一試”中5個時刻。

(1)分類

可以分為兩類:整時,整時半和幾時幾分。學生自主分類,並説理由。

通過分類 知道有9時、9時半、10時是一年級學過的;9時45分是分針指到大格刻度的情況,剛才練習數小格時已有了印象;主要是9時08分。

(2)讀寫幾時幾分時刻

重點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區別時針、分針,得出如果分針指到大格刻度時可用口決計算最快捷,也可5個5個的數出是幾分。如果分針還沒指到10分,應該一小格一小格地數,是幾小格就是幾分,讀時別忘了寫“零”字,寫時別忘了寫“0”。

(3)方法總結

“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

這是我最喜歡用的方法,及時反思有利於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遊戲練習,拓展應用

“讓我們走進遊戲王國,體會有關時間的樂趣!”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遊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裏我主要設計了三大板塊:

1.表演遊戲。65頁“讀一讀”出示四個時刻先讀出,再用動作表演,然後説方法,最後進行按時作息的教育。

2.找朋友。65頁“連一連”找到朋友後要讀出來,並説一下方法。

3.擊鼓傳花。鼓響花傳時間跑,鼓停花停時間停,執花學生讀出課件上鐘面表示的時間。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兩道例題,是在學習了連加、連減之後,進一步研究數的計算。在編排上與連加、連減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題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圖,用圖幫助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和計算順序,同時還在算式中用線標明計算順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圖形編排的處理,有利於學生從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計算第二步逐步過渡到將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記憶在頭腦裏去完成第二步計算,從此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加減混合對學生以後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減打下基礎,以上知識對學生後續學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種抽象出加減混合計算的數學問題的過程,直觀地理解加減混合計算的意義。(2)掌握加減混合式題的計算順序,能正確的進行10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計算。(3)初步學習用加減混合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加減混合計算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2、能力目標:讓學生學會看圖、説圖、理解圖意,瞭解語言和圖案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圖意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探索科學的精神。

3、情感德育目標:通過學習加減混合計算順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美的情操,讓學生了解加減混合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是掌握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同時掌握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那麼,怎麼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呢?我準備採取以下兩個措施:

二、教學過程設計

接下來我將重點向各位專家介紹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 我首先通過一個電腦的情境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出新問題,讓學生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創設一種探索的情景:動物王國聯歡會,所有的小動物都來參加巨大的盛會,樹上機靈的小猴,草地裏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貓、小狗……都來了,還有湖裏歡樂遊玩的4只白天鵝,這時又飛來了3只白天鵝。拋出問題:湖裏有4只天鵝,又飛來了3只,湖裏一共有幾隻白天鵝?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4 3。再顯示從7只天鵝裏飛走了2只的場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湖裏天鵝只數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交流討論提出問題:現在湖裏還有幾隻天鵝?教師配合學生説的在4 3後面板書“-2”把算式寫完整“4 3-2”,提出問題:為什麼要在4加3後面減2?應到學生觀察圖畫説清圖意,説明算理,從而實現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討論:結合圖上的天鵝只數的變化過程,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組織彙報、交流計算方法。根據學生説的出示:4 3-2並標明計算順序。啟發學生思考第二步是幾減2?為什麼是7減2?

進一步的我們設計第二個情景:“草地上原來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鬧,突然離開了2只後,又跑來了3只”連續變化的畫面。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説出圖意,並提出數學問題:“現在草地上有幾隻小鹿?”結合學生回答寫出算式並板書:4-2 3=()啟發學生思考:上面的算式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引導學生説出計算順序以及算理,配合學生説的出示思維線並板書:4-2 3=5。

通過情景的設計引導同學們進行探討交流,師生共同歸納小結加減混合計算的運算順序:計算加減混合式題,要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結合一年級學生學情特點,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設計闖關練習,闖關一:首先幫助小猴解決問題:小猴爬到樹上首先摘了7個香蕉,不小心掉了4個,接着又摘了1個,現在小猴手中有幾個香蕉?通過闖關練習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於回答問題的學習習慣。為什麼要設計闖關一內容呢,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動眼,動腦,動嘴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闖關二:出示課本75頁做一做練習: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並説明算理,同時我們設計闖關2的內容是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加減混合計算與我們生活的緊密聯繫。闖關三:完成課本76頁計算題,在完成本題時我力求練習形式新穎,有趣,我會採用開火車,搶答等形式彙報計算結果。同時我們設計闖關三的環節為今後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做好鋪墊,體現我們教材的前後呼應與連貫。通過一系列的闖關練習,師生互動,讓學生分析,思考然後及時的進行小結。

下面是我本節課的一個板書設計,板書設計體現嚴謹美觀,起到畫龍點睛構建知識結構的作用。

三、教學反饋與評價

1、教學反饋是檢驗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即教師以觀察學生的語言,表情及答題情況判斷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本節課設計三個反饋環節:

①通過闖關搶答,鞏固練習達到知識技能目標;

②通過練習説圖意,交流、彙報達到能力目標;

③通過課後練習,應用實踐達到感情德育目標。

2、教學評價,對回答正確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有創新的要給予表揚,有知識障礙的,給予耐心的引導、糾正、鼓勵,通過教學評價以激勵學生奮發學習。

四、教學説明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説明數學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傳授思想方法,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有效途徑。為此本節課作以下幾點設計説明:

1、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重視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圍繞“引發—探求—歸納—應用”四個環節組織教學,如在例題1、2中通過情境設計,引發問題的產生,探求歸納加減混合計算順序,加強應用與實踐來組織教學過程,注意知識間的銜接與連貫,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用了啟發與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輔以講練結合,師生互動,皆在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的步步深入,從各個反饋層面收集信息,保證師生的思維同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這符合“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3、加強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動眼(及觀察)、動嘴、動腦的能力。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教師的知識傳授過程轉化成學生認知的探索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探索獲取知識的途徑。

思考問題的方法,做到學有所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在學習中產生一種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興趣,也體現了“一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的教育思想。

4、重視教學過程中思想的滲透,創造出創新的思維空間。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它為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作奠基。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實例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徵。接着,安排課堂活動鞏固學生對特徵的認識,進一步建構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空間觀念。最後,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有序地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滲透數學美的觀點,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

教學難點:小組合作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教具準備:

計算機軟件、實物投影儀、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

直尺

學具準備:

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釘子板、三角板、直尺、實驗報告單。

第二部分 教法選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括這一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識。

第三部分 學法指導

1、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進行操作、觀察、探究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2、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第四部分 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

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説: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圖形在裝扮着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看,這是我們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嗎?學生觀察後會説黑板的面、課桌和講台的面是長方形;鐘錶的面和地板磚是正方形等等。這時我再對學生説:小朋友們真了不起!已經能辨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那麼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麼特徵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接下來就很自然的引出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再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大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這一環節的設計利用了學生所熟悉的物體,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探索學習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組在學具中選用所需的材料,開始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請小組長做好分工,把研究結果記錄在實驗報告單上。

邊 角

長方形 有( )條邊,

對邊( ) 有( )個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條邊,

每條邊( ) 有( )個角,都是( )角

2、學生開始活動時,我到學生中去巡視指導,並鼓勵學生選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進行研究。學生也可以到其他組去看一看,學一學,交流一下。

3、小組彙報。

請各小組彙報各自的實驗情況。要求彙報時説清楚選用的實驗材料、方法和研究結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這裏我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彙報。

首先是探討邊的特徵,學生的彙報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條邊。

通過用直尺量,發現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長邊一樣長,相對的兩條短邊一樣長。正方形的4條邊都一樣長。

這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兩條較長的邊和兩條較短的邊,它們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把它們叫做對邊。從而得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第二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了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

在研究長方形時是通過摺紙得出來的。學生這樣折:

先上下對摺,發現長方形上下兩邊重合在一起,説明這兩條邊一樣長。

再左右對摺,發現長方形左右兩邊重合在一起,説明左右邊也一樣長。

從而得出:長方形有4條邊,對邊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時學生這樣折:

把正方形紙片先對角折,再對角折,發現正方形4條邊都重合在一起,説明正

方形4條邊都一樣長。

第三種情況:學生選用的是釘子板。

通過數格子,發現了長方形長邊都佔了6格,短邊都佔了4格;正方形4條邊都佔了5格。説明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

……

當學生彙報完,我對學生能想出多種方法來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徵

給予肯定和表揚,並與學生一起總結出:長方形有4條邊,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邊總結邊板書)

接着是探討角的特徵,學生的彙報也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長方 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個角上比一比,發現長方形的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個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也是選用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和三角板。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別量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紙片的一個角,它是直角,然後把長方形紙片對摺再對摺,發現4個角重合在一起,説明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樣把紙片對摺再對摺,發現4個角重合在一起,説明4個角也都是直角。

當學生彙報完後,我與學生一起總結出:長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邊總結邊板書)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然後匯

報交流,一方面體現了數學的民主性,我給每個學生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讓學生經歷了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生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同時讓各個組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交流,體驗成功,從而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這樣能使情感的數學目標落到實處。

三、應用拓展

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本節課練習的設計着重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靈活性三個特點,分為基本練習和擴展練習。

1、基本練習

(1)圍一圍

照下圖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圖略)

(2)拼一拼

用兩副同樣的三角板分別拼出1個長方形和1個正方形。然後根據拼的情況進行展示和交流。學生這樣拼(演示課件)

(3)、擺一擺

用同樣長的小捧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4)塗一塗

在方格圖上塗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圖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認識,通過圍一圍、拼一拼、擺一擺、塗一塗、量一量、填一填多種形式的基本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並且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擴展練習

(1)把一張長方形紙片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

這道題有一定的挑戰性,怎樣才能得到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哪條邊可以當作正方形的邊?

(2)畫一條線,把下面的圖形分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

(3)、右圖中有( )個長方形,( )個正方形。

這裏我引導學生有序地數圖形。

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把剛剛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擴展延伸,使學生靈活應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空間觀念得到加強。

四、全課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我先引導學生重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再引導學生比較長方形、正方形的共同點是都有4條邊,4個角都是直角,不同點是長方形對邊相等,而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

(2)家裏客廳地板鋪的磚為什麼是長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圓形的呢?

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見解。

這一環節的設計,鼓勵學生將數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真正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

五、課外延伸

充當小小設計師,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為學校新操場設計花池、羽毛球場、籃球場、沙池。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數學廣角DD簡單推理”是新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09頁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節有趣的活動課,也是一節邏輯思維訓練的起始課。本節課主要要求孩子們能根據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結論,使學生初步接觸和運用排除法。教材試圖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簡單事例,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説學情:

二年級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喜歡做遊戲,喜歡與他人合作,同時也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推理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整堂課設計成一節猜一猜、做一做的遊戲課,讓學生通過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猜測、推理遊戲,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了解簡單的推理知識,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條理思考問題的意識。

過程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體驗邏輯推理的思想與方法,體會邏輯推理條件與結論之間的聯繫。

情感態度目標:感受邏輯推理的趣味性、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

重點: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培養學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四、説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採取遊戲引入、情境教學與談話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説教學過程

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試圖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想猜”中領悟

現平時,只要老師拋出“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樣一句話,學生們就會爭先恐後地舉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見“猜想”是學生們最樂意解決的問題。這節課引入環節。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猜想,共分三個層次,先讓學生“瞎”猜(即漫無邊際地猜),學生從中意識到這樣是猜不到確定的答案的;然後在我的提示下“猶豫”猜,結果有兩種答案,還不能確定,學生從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條件,答案的範圍縮小了;最後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學生很快猜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從中領悟到了“猜想”要根據前提條件去推理的。這個猜想環節為本課對順利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讓學生領悟到邏輯推理其中條件與結果的密切聯繫,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這節課中,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理清信息,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從眾多的信息中選擇關鍵的信息推理出某種結論。通過讓學生小組內交流想法,培養學生進一步有序的思考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學生講清思路之後,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種簡潔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思維過程和結論呢?由此引出連線法,使學生明白原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給學有餘力的學生一個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闖關”中內化

闖關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對課堂的興趣。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猜想並敍理從中內化了邏輯推理的來攏去脈、前因後果,體驗推理的過程,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四)德育滲透與運用新知相結合

師: “下課離開教室的時候,我最後一個走,聽課老師也不能第一個走。那應該誰先離開呢?真棒!跟後面聽課的老師也揮揮手説再見吧!這一環節既鞏固應用了所學新知,又滲透了文明禮貌的德育教育。

六、説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如下分析:

第一點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也是新編實驗教材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做出新的嘗試。

本次《數學廣角》其目的在於試圖讓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組合數學思想及其方法。本課主要對例1進行教學,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為學生今後學習組合數學和學習概率統計奠定基礎,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

第二點學情分析:

本教材處於二年級上冊,簡單的排列組合對二年級學生來説已有不同層次的接觸,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有順序地、深入地全面思考問題。同時二年級的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注意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採用直觀教學方法,提高數學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意識。

第三點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情,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體驗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其中教學重點是: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意識。(因為學生抽象思維較弱,對多個事物的排列與組合,常常出現遺漏、重複。所以本課教學重點定為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思考問題意識。)

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感受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突破難點。(因為二年級學生積累知識,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將排列和組合混淆,因此我將感受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作為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準備是:師生共同準備數字卡片0、1、2、3,學具。

第四點説教法:

本課教學,我準備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出發,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利用學生到數學廣角做客作為新課的引入,運用直觀情境教學例1,讓學生通過擺一擺,説一説,從中發現要想擺得快又擺得準確,就必須有序地排列。(理念是動手操作是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必要手段,是嘗試開啟智慧的鑰匙,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現規律。)然後通過課堂演示法、討論法、談話法多種方法的組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第五點説學法:

我通過合理地安排小組學習、共同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模式,使每名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便於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成長。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第六點教學過程:

第一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老師利用談話創設情境:在數學王國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哪裏有許多的挑戰,你們敢去嗎,想去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數學廣角看一看吧。在此揭示課題並板書:數學廣角。(這樣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抓住了“童心”,為新課的順利進行作好了鋪墊。)

第二步學習排列知識

第1環節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

根據課本內容進行變化,我設計了比較生活化的“客人來訪”,把數字“1”和數字“2”當作兩位小客人來到數學廣角做客,把數字1和2配上音樂、圖畫、鮮豔顏色進行多媒體演示。告訴今天學生小客人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由1、2這兩個數字可以組成哪些兩位數?讓生先猜一猜,同伴之間再擺一擺,並進行交流(利用客人來訪再提出問題,通過猜一猜,擺一擺,説一説這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不悱不發。)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2、21。如果學生説出11、22這樣的兩位數,這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這樣對嗎?讓學生説出理由:只有一個數字1和2,不能擺出。接着拋出問題:12、21這兩個數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説出2個數字交換位置,順序改變,數也發生改變。這就是交換法並板書)

第2環節探索排列的方法。

首先提出問題,讓生思考。接着利用多媒體出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3人擺,一人記錄,由1、2、3三個數字可以擺出哪些兩位數?擺完後,小組交流,你擺了哪些數?你是怎麼擺的?(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在操作中獲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比一比,哪組擺得最多?哪組寫得更全面呢?(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有序地全面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勝心,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然後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接着追問:還有不同的數嗎?你是用什麼好方法擺出這些數的?而且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呢?這時整理學生的彙報,找出相似的地方板書,例如12、13,十位上都是1,也就是先確定最高位上的數,再確定個位。還有21、23,31、32這些兩位數,都是這樣擺的。這種方法是最好的方法。還有學生會考慮先確定個位和運用交換法都可以擺出這些兩位數。應大力鼓勵和表揚學生。之所以只板書確定十位這種方法,因為這是最優的方法,利於學生今後進行多數字的排列。(這個過程這樣設計是因為:在學生的不斷探討中,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糾錯,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時用板書方便學生觀察,歸納總結。)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用課件演示。接着用鼠標指着交換法,向學生提問:這3組兩位數是用哪些數字擺出的?引導學生説出這3組兩位數是從1、2、3這三個數字先選出2個數字,再交換位置。(説明這點是為了讓生感受這種方法既運用了組合知識,又運用了排列知識,為今後解決更難的數學題奠定基礎。課件演示是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形成整體的認識,加強對排列過程的理解,同時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解決問題的意識。)

第3個環節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親身體驗。

讓全班學生運用剛才總結的方法,再次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親身體驗這個過程。(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老師説得再多,都沒有學生親身體驗好,通過再次動手操作,加深學生對排列知識的正確理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鼓勵方法的多樣性,給學生自由選擇方法的機會,)。

第4個環節靈活變式,拓展運用。

接下來進行變式練習:把數字1改為0,用0、2、3任選2個數字能擺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目的為了讓學生感受0不能作為一個數的最高位,告訴學生在平時練習過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認真讀題分析。)

第三步區分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第1環節情景演示,感知組合的方法。

同學們你們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獎的同學握手錶示祝賀,進行實際演示。提出疑問:我和他,我們兩個人握了幾次手?學生會説一次?接着我問如果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個人握幾次手呢?猜猜看?猜測過後,4人小組合作學習,組長做裁判,握一握。學生彙報3次(目的讓每個人都親身體驗,感知組合與順序無關)。

接着課件演示,三個小朋友握手的過程,顯示次數。(加深學生對組合的理解)。

第2環節探索追問,理解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老師追問:為什麼三個數字能排成六個兩位數,而三個人每兩個人握一次手,卻只握了三次呢?接着小組同學通過討論交流,再彙報,使學生明白兩個數字交換位置變成了兩個數,而握手時兩個人即使換位置還是這兩個人,所以就是一次。(在這裏用課件顯示,讓學生觀察對比,區分排列與組合的不同,同時使學生明白像握手這類似的組合可以用符號表示出來,這樣也起到發展學生思維的作用)。

第3環節實際操作,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首先運用激勵語言對學生今天的學習進行評價:今天你們真棒,為了獎勵你們,老師決定給你們每人買一份特別的獎品。這份獎品要5元錢,現在有一張5元,2張2元、五張1元,可以有幾種拿法?(這個環節運用語言自然過渡,讓學生在活動中輕鬆學習。)

通過學生擺學具,多人上台彙報書寫,教師整理板書並問學生是怎樣拿的?學生很容易想到先拿一張5元的,拿一次。拿5張一元的學生也容易想到。接下來就該拿2元的了,確定拿一張2元的,就要拿3張一元,確定拿2張2元的,就要拿一張元的。(讓學生做到有序地解決問題,不重複不遺漏)

第四步當堂檢測,加深理解。

師告訴學生接下來咱們去逛逛服裝店,這裏有2件衣服和2條褲子,小朋友們你們想怎樣搭配買一套衣服呢?有幾種搭配方法。(這一環節重點是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明白怎樣找出一種既不重複又不遺漏的搭配方法。學生可能會説先選一件衣服再搭配褲子(課件演示),有的學生會説出先選褲子再搭配衣服,對於學生出現的情況合理都應大力鼓勵和表揚,告訴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第五步全課總結。

今天的數學廣角有趣嗎,你有什麼感受和收穫?(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收穫),老師再和生一起總結,並向學生強調要有序地、全面地看待問題,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再次突出本課的重難點)

師説時間過得真快呀,我們馬上就要離開數學廣角了,小精靈讓我們進行課後調查。(讓生將所學知識充分聯繫生活實際,讓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六步課外拓展。

今天老師想和表現好的3個小朋友中的其中一位站成一排照相,幫老師設想一下,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照法?(通過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讓生理解題意。這當中既有排列知識,又有組合知識。而學生往往會弄成組合問題。首先選出其中1人和老師照相,屬於組合。在照相的過程中可以左右交換位置,順序就會發生改變,也就是不同的照法。使學生明白不能表象看待問題,而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和分析問題)

為了讓學生對我們今天學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數學廣角

排列的方法:付錢的方法:

①交換法:12、21

②確定十位:12、13,21、23,31、32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的加減法,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學習萬以內數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本節課是第一課時,學習萬以內的連加法,為後面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把連加法的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提供了富有意義的情境圖,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獲得新知,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使學生既能體驗到發現問題的成功,又能切實感受到學習計算的必要性。

一、理念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單一的算法和技能訓練,比較枯燥。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規律,結合本課知識特點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樣化,並能正確計算,利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結合具體情境,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標:利用情景、協商、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探究算法,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教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究為主線,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分別採用直觀演示、實踐探索、觀察比較、演繹概括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境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可以分為四個步驟:(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二)探索新知、構建方法(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四)課堂總結、激勵評價

環節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創設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也是創設“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據低年級的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在你的學習用具中你最喜歡什麼?”學生會根據個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學會説喜歡書,我就順勢説道:“書是我們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同學們都有好多工具書和課外讀物,可是你們知道嗎,還有很多和我們同齡的小朋友卻沒錢買書,他們也多麼希望有幾本課外讀物啊!大家有好辦法滿足他們的心願嗎?”學生們會各抒己見,可能會説給他們捐書,這時我繼續説:“正好有兩所國小和我們想的一樣,大家看”用電腦出示統計表。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要有愛心,要樂於幫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環節二:探索新知、構建方法

1、電腦出示統計表,引導觀察,問學生:“從老師提供的信息中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獨立觀察,發展學生從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2、根據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並在小組中交流討論自己的問題。這一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方式,展開自主學習。

3、同學們提出了這些問題,我們先選擇一個問題解決,建設國小一共捐書多少本?

先讓學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數的大致範圍,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

然後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數。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

最後讓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時,不僅讓學生積極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思考過程,還要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不斷比較、分析、完善、優化自己的思維過程,掌握自己認為好的計算方法,自覺地構建計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試一試。在學生獲得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獨立解決,既能使計算方法遷移,得以靈活運用和鞏固,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環節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基本練習。75頁1題,用豎式計算,讓學生獨立進行計算,進行新知的鞏固。

2、應用練習。75頁2題,學生在獨立計算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拓展延伸練習。利用原型的啟發,突破原型,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外延。48+()+567>813()+450+340<1000

整個練習設計遵循“多樣性、靈活性、開放性”的原則,激發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新知的內化,給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開放題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新的挑戰,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數學廣角”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在學生以後的實際生活中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2、使學生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比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討論事物排列的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

教學難點:怎樣排列可以不重複、不遺漏。理解簡單事物搭配中的有序、無序的不同。

二:學情分析

(一)心理特徵

從心理特徵來説,二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好奇、好玩,通過自身體驗獲得知識能使頭腦更加活躍 ,保持愉悦的學習情趣。並且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要在課堂上適當安排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小遊戲。

(二)認知狀況

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缺乏空間想象力,直接要學生來學習,顯得非常空洞,也沒有好的效果,但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注意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來進行學習,經歷簡單的排列組合規律的數學知識探索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教學模式

教法: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遵照《課標》的要求和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遊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2、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學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思維活動也更加活躍。

四:教學設計

課前遊戲:

猜年齡,兩個數排列,課前活躍氣氛。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去數學城堡看看,想進去,得有密碼才行,看看要求。生動的情景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小組活動,探索新知

1、給出問題:找出需要注意的`點,要明白組數的要求。弄清楚要解決的問題,才能順利的進行小組活動。

2、數學活動:用數字卡片擺一擺,並記錄下來。

同學彙報總結:教師挑選出的同學彙報,教師在大屏幕投影學生作品,學生解釋自己做題方法。預設四種情況(重複、遺漏、位置互換、固定)。前兩種無序,比較亂,別人看不懂,還易重複遺漏,後兩種有序思考,才能全面,不重複,不遺漏。允許不同方法解決,引導有序思考。學生總結出方法,讓學生體會方法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利用方法解決問題。

三:體會方法,鞏固新知

1、 塗色練習

用紅黃藍3種顏色給兩個城區塗上不同的顏色,一共有多少種塗色方法?請你塗一塗。

2、 拍照練習

鞏固解題方法與思路,雖然對象不同,但思路相同。

四:全課總結

暢談感想: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搭配中的學問,我們要學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就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認識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五:板書設計

數學廣角——搭配(一)

有序 互換位置法 固定法

《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説課稿《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説課稿《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説課稿 1 2 : 12、13 2 1 1

《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説課稿《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説課稿《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説課稿 不重 1 3 : 13、31 1 2 3

2 3 : 23、32 3 3 2

不漏

六:課堂評價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評價:看能否準確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設計課堂環節和檢測試題來鞏固知識。

過程與方法的評價:課堂上注意觀察學生的活動,看他們能否通過觀察總結,傾聽和理解別人的思路,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看學生能否找到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是否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

七:課程資源的開發

文體資源:教科書、教參、其它教輔資料。

信息技術資源:多媒體、互聯網資源

環境與工具:課件、給學生準備數字卡片、數位表格、彩筆等。

生成性資源:學生的疑問,老師的解答,師生互動推動了課程資源。

八:教學得失

得: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趣導入。

整節課始終用創設的故事情境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激發積極性。首先由“密碼鎖”這個情境引入,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再由引導學生用二個數字探索排列組合的規律,過渡到引導學生用三個數字探索排列組合的規律。然後為了鞏固這節課的重點,又創設了三人合影的問題。

二、自主學習,提供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

《新課標》強調:教學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實踐活動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先讓學生按照我提出的學習方法和步驟自主學習。學生同桌互助交流,一對一幫扶。教師巡視、指導。

三、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所以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的。本節課在教學難點——掌握排列不重複、不漏掉的方法時。為了使每一位都能充分參與,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交流。讓每個學生知道在小組內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儘量保證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教師深入小組中給予恰當的指導。合作學習後,讓學生自己評價,即對展示的情況進行補充、質疑。這時,教師再在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基礎,答疑解惑。以解決師生的雙邊互動。

失:

1.原本預設學生能寫出“固定十位法”,但可能是在引入時,讓學生產生了定向思維,導致學生反倒沒有掌握這種方法。在這裏費時較多。

2.自主學習的環節,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有點多,學生不完全明白要做什麼?這裏我可以先舉一個例子,再由此引入。

3.數學實踐活動中,雖然學生有意識要按規律有順序地排列。但部分學生在沒有提示之前,就不知道要這樣來排?如何滲透懂得有序排列的數學思想?在今後教學實踐中,怎樣促進高效課堂?這些都是我感到困惑和值得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