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實用]家鄉的味道作文

作文8.4K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味道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家鄉的味道作文

家鄉的味道作文1

還有幾天就過年了,過年的喜慶氛圍濃烈來。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每年的臘月二十八前後,膠東地區的人們都習慣蒸一些棗饅頭,取蒸蒸日上之寓意。人們經常叫它大棗餑餑。棗饅頭在春節中有重要地位,是必不可少的。

棗饅頭用途很大,可以食用,可以供佛,還可以送給親朋好友。大棗饅頭又稱棗花饅頭,取早發之意。

揉麪故為重要,面可能影響的棗饅頭的賣相和食用。經常看母親揉麪。一推,一拉,沾上點水。麪糰好像在母親手裏的一個娃娃,時而伸長,時而收縮。柔完後,要醒發二十分鐘,做出來的味道更美。

到了最關鍵的一步了。將麪糰倒出後,面盆上還有餘存,總想拿來當橡皮泥捏小人,可是粒粒皆辛苦。母親有一雙巧手,總能將不討人喜歡的麪糰做成一個個美麗的事物:有普普通通的包着棗片的饅頭,也有美麗的鑲嵌着大棗的花兒,還有像生日蛋糕形狀似的一層一層的小餑餑。紅棗寓意在新的一年裏生活紅紅火火,還有驅邪祈福的含義,是必不可少的。真是大飽眼福了。

除了棗餑餑,還有一種與它相近的麪食盾。它跟棗餑餑相似,都是面跟棗片做成的,也都是供奉佛祖。但是棗餑餑供奉在佛祖前,而盾是除夕夜裏發紙敬天地的.時候供奉。擺放上兩者也有區別:棗餑餑是五個一組,三個放在下面,兩個對着壘在上面。而盾就是一對一對擺放就可以。

中國有句俗話:不蒸饅頭,要爭氣!過年蒸棗饅頭,也有爭氣的含義。蒸棗饅頭,蒸出一年的好彩頭!滿滿的都是過年的味道。象徵來年的日子會蒸蒸日上。饅頭是發麪做的,蒸的時候會發起來,所以也象徵會發財發家。

蒸棗饅頭時,可謂是口水直下三千尺了。需要二十分鐘之久,對我來説可是一種煎熬。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終於,在鑼鼓齊鳴,狂擂亂敲的響聲中,在饅頭和盾齊齊出鍋了。我卻已經是飢餓多時了。饅頭香甜,福壽臨門,紅紅火火,大吉大利!

有什麼能比家鄉更好?

有什麼能比家鄉更親?

有什麼能比家鄉的棗餑餑更美味?

家鄉的味道,在舌尖上異彩紛呈。真想一嘗再嘗,好好地品嚐家鄉的味道,品嚐家鄉棗餑餑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2

元宵後的幾天,父親的老同學因為工作來到了麗水,趁着機會請了幾個朋友和我們一家在外面的大餐館吃飯。

那餐館的壁畫和裝飾富麗堂皇,菜品琳琅滿目,沒有什麼山珍海味是它所不具有的。可老同學一叫到服務員,便張口一問:“有遂昌的發糕嗎?要正宗的。”我一驚,這是家鄉地道的年味啊!

年年臘月,家鄉的人們便忙活起來,準備做發糕的食材。不論是大户人家,還是小户人家,總要備上那麼幾十個,或送親戚,或款待客人,有些做的多的,也會拿到市場上賣,這是極少的。家鄉的人們不圖錢,只圖個喜慶。

做發糕時,整個屋子裏都是暖融融的。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米香,熱騰騰的蒸汽從蒸鍋中悄悄地鑽出來,往餐桌上飄,勾起人們濃濃的食慾;往客廳上飄,引來孩子們不自覺的口水;往窗外飄,路過的行人都停下了腳步,深吸一口氣,不禁喃喃道:“年,來了。”

小憩之後,發糕在人們的盼望聲中出鍋了。只見爺爺奶奶嫻熟地從蒸鍋中拿出一塊又一塊的發糕擺在大圓桌上。所有的發糕擺在一起,就足有一個圓桌那麼大,那麼圓。發糕外包着一層箬葉,發糕上面,是一層紅得似火的用糯米作成的“大衣裳”。説它是“衣裳”,是因為它着實是發糕中的精華。沒有這層耀眼的紅色,就像人們沒有打扮,就沒有了紅紅火火的味道。從遠處望去,是一片的紅的太陽,一個個新年的新希望。有些人家還更追求完美,再在發糕上點綴幾顆紅棗,但我更喜歡的,是嵌在裏頭的紅棗,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每一口咬下去,會不會變出一個圓圓的紅棗核。

到了正月裏,便是家家户户分發糕的.時候了。小孩的嘴總是嘴饞的,總是在發糕還未端上桌便偷拿一塊。大人們也毫不指責,拍拍孩子的腦袋,笑着説“多吃點、年年高、年年發!”有了這層特別的寓意,我們吃起來,也就更香甜了。一口一口鬆軟的糕在每個人的嘴裏慢慢咀嚼,要特別細地品,你才會感受到,這一年的辛酸融化了,這一年的快樂在味蕾中蔓延開了……

菜上齊了,我看看那擺在正中間的發糕,多樣的色彩,多樣的配料,竟不敢夾起筷子。在大人的勸説下,我嚐了一小口,竟是滿滿的陌生感。也許,家鄉的味道是不會適應這樣奢華的環境吧?

家鄉的味道作文3

年復一年,來來往往的黃風訴説着光陰的故事。記憶中,老家一片片建築,一條條街道,早已面目全非,但外婆的團圓子,清清香香的味道卻依舊清晰。

團圓子其實就是元宵。外婆從不把它叫做元宵,團圓這個有趣的名字我也不知道是哪位高人起的,也許是表示“團團圓圓”之意吧!

還是扎着羊角辮的我,天天蹦得像只開心的小白兔。元宵節終於來臨了,頭天晚上我像只小毛毛蟲似的跟在外婆身後,期待團圓子,期待外婆做的團圓子。外婆拿出法寶來了:一瓶瓶芝麻糊,一罐罐桂花粉,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調味品,一一擺放在桌子上。開始了嘍!我高興地亂蹦亂跳。撒上一點桂花粉,拌上一點芝麻糊,再澆上濃郁的香甜蜜汁,團圓子餡兒就做好了。推開嘎吱作響的門,外婆把團圓子餡兒晾在桌子上,身後的我,口水一直流個不停,那不停的吞嚥聲,引得外婆直髮笑:“這個小饞貓,真是一刻也等不住了。”我仰着頭嘟着嘴問外婆:“我要吃嘛,為什麼把它晾在這兒呢?”外婆摸着我的頭説:“這是團圓子的`餡兒,要晾一晚才有味呢!”我還是很好奇,但外婆已經給我下了“睡覺令”,我只得像只小羊羔一樣乖乖去睡覺了。

元宵節清晨的第一縷炊煙升起來了,屋頂上瀰漫的香甜水汽和迷濛的淡淡薄霧被小院裏忙碌的外婆吵醒了。外婆起了個大早,把浸滿月色、星光的團圓子餡兒給捏成小球,然後拿來一口大鍋,裏面鋪上了一層層厚厚的糯米粉,把餡兒球沿着邊上放進去,再搖晃着鍋。我也趕來幫忙,提着水壺加清水,等它有核桃那麼大時,團圓子便做好了。外婆煮着團圓子,我迫不及待地拿着筷子敲打着桌子邊,大聲喊:“團圓子,團圓子……”外婆笑嘻嘻地把團圓子端出來,我激動地趕快塞一個到嘴裏,軟軟的皮,甜甜的汁,那香濃的氣息便像柔和的温泉把我整個人包裹起來了,似夢幻,似童話,似春陽。外婆慈祥地看着我笑,摸着我的頭説:“慢點吃……”

漸漸地,我長大了,再也吃不到外婆的團圓子了。今天想來,那如詩一般的味道依然縈繞在嘴邊。我為外婆超高的手藝讚歎不已的同時,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思念……

家鄉的味道作文4

家鄉的味道,如刻畫般雋刻在我心中,使我永難忘懷……

——題記

我的家鄉,位於祖國大陸的最南端——湛江。這裏環境怡人,美食數不勝數。但最令我着迷的,是白切雞。

白切雞,顧名思義就是不經濃味的調味料烹飪而成的雞。也許你會問,這樣的雞寡然無味,何處令你着迷?所以,這就要講究雞肉的質地了。湛江別的不多,空闊的農地倒是大把大把的,飼雞者在每日清晨會將雞放出籠子,把雞指引到空地,散上稻穀和雜米,讓他們自己自由地吃,盡情的跑。這樣的雞我們本地稱為“走地雞”。所以正宗的白切雞都是選用走地雞,這種完全自然的放養使雞更健康,雞肉更美味。在我家,全家人都喜愛吃白切雞,這是奶奶的薰陶。奶奶是地道的湛江人,她熱愛生活,熱愛美食,會做一手好菜,其中她做的最好吃並且她最愛吃就是白切雞。每到逢年過節,奶奶都會做白切雞給我們吃,那時的廚房便是奶奶的天地。奶奶先將一隻新鮮的雞去毛,挖出內臟,洗淨後將開水煮沸,然後將雞整隻放入鍋裏,加上一勺鹽,關上鍋蓋。待十幾分鍾後,打開蓋,只見雞皮澄黃,這時的白切雞就可以出鍋了。最好吃的白切雞就是雞肉煮得與雞骨剛分離,雞骨還帶着一些血色,這時的雞肉是最嫩、最滑、最鮮美的。待雞涼凍後,奶奶會把他們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美味的的白切雞就可以上桌了。

隨着白切雞上桌,除夕夜的大餐便拉開了序幕。姑姑伯父們一邊吃着白切雞及其他飯菜,一邊談論這一年的歡樂事。表弟表妹們與我便為了好吃的雞腿和雞翅膀“大搶出手”。每次的白切雞都會被掃個精光。

我去過不少外省的城市旅遊,也品嚐過當地的雞,雖然味各不同,但辣的只有辣味、甜的只有甜味,完全沒有家鄉原汁原味的白切雞好吃。父輩們也都説,吃了半輩子的雞,只有家鄉的雞最好吃,百吃不厭。家鄉的白切雞不同其它雞般用各種調味裝飾自己,它把自己最真實最原本展示給人們,讓人們對它讚不絕口。它就如同家鄉人一般,純樸、真實,不用各種虛名裝飾自己。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家人和我,以及家鄉人對白切雞痴迷的原因吧。

也許將來的我會因學業、事業去到很遠的地方,但只要想起美味的白切雞,就會記起逝去的奶奶,記起兒時吃白切雞的快樂,記起遠離的家鄉,記起純樸的家鄉人民。白切雞,是家鄉的味道,是家鄉人民返璞歸真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5

每年的年末,家裏的女人們都忙着在陽台上做一件事——醃鹹肉。鹹肉是揚州獨有的美味,哪怕是很近的泰州等地都是沒有的。這味,獨一份!

這也倒不是因為鹹肉有多難醃,因為這味一直在揚州人的口中,其他地方的人都吃不慣,這味就對揚州人,揚州人也就對這口味!

這鹹肉,只需肉與鹽,再加些八角。別看原材料簡單,做起來真要些精力。首先這肉不能太肥,一咬全是油;也不能太瘦,容易塞牙縫,就得那豬上最精華的部分,一層肥一層瘦那種。買回肉後,洗洗乾淨,先用鹽在肉表面敷一層鹽“面膜”,再用小刀在肉上隔8釐米拉一刀,再在刀口處撒多些鹽,每逢晴天就出去曬曬,三四天取下來再來一層“複鹽”,等十多天後那豬肉皮呈“紅棕色”,脂肪呈“鴨黃”色後,方可食用。

在那曬的十幾天中,那鹹肉味一直飄蕩在我鼻尖,對我這種等級的吃貨是一種折磨啊!

好容易才曬好了,我就催着媽媽做“菜薹子燒肉”。這味道,才叫人不敢相信,鹹肉燒製後,皮與肥肉都是那種鴨黃,如宣紙一般,最下面那一層肉比上面略顯棕色,放在嘴中,咬一口,這味道既有肉的`質地,又比鮮肉多了一層鹹味與鮮味。肥肉與瘦肉錯層口感,使人感覺不膩又不塞牙,就這樣爽滑入口,還口齒中留有餘香,温暖香郁,與室外的冰天凍地形成反差,更讓人感到家的美好。

鹹肉的味道不僅與其它食材搭着好吃,哪怕它一個“挑大樑”,也是極好的,一鍋飯快做好的前十分鐘,切兩片鹹肉放在鍋裏與飯一起蒸,飯好了,肉也熟了,肉又把自身的味道傳給了飯,也是真真兒的絕頂美味。

有一次,在香港打拼多年的大舅回鄉來我家,他剛坐下,就偷偷地問爸爸“家裏有鹹肉嗎?”爸爸大笑,説:“有的,有的。”大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香港那邊只有一家鹹肉店,離公司又好遠,唉,把我喂大的揚州鹹肉,忘不掉哦!”

黃昏把大舅頭上的白髮染成回憶,小時那情景在時光中定格。

在外打拼的揚州人哦,別忘了家鄉,別忘了家鄉那鹹肉的味道,別忘了你的根。

年末了,哦,那鹹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6

那略顯破舊的後院本質上早已同那老房子一般,日日苟延殘喘,但石縫間時而騰然而起的生命還是為此掩飾了它風燭殘年的歲月。

屋上有縷飄渺如仙,若隱若現的白煙升起。這令人心醉的炊煙,我何時忘卻過你!

一雙腳走出來的羊腸小路,從後院通到廚房。那路的兩旁,支起的竹竿子,掛滿了色香味具全的臘肉,香飄幾裏。這何嘗不令人為之心動呢?

廚房門邊的角落裏放着青紅兩色的辣麪糰。青的放了青菜,紅的放了辣河蝦。想吃時,拿出來油炸到金黃便盛鍋。趁熱吃了,好不快活!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自然要食得好,食得妙,還要食得地道!做到三者兼備的,非外婆莫屬了。

故鄉地處荊江之地,自是少不了吃魚的'。刁子魚是土生土長的淡水魚,又稱“尖嘴白魚”。肉質鮮美,既彈滑又細嫩,甘甜可口,讓人忍不住地想起了“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來。

無關緊要的我説也無用,倒不如開門見山:先是起鍋,放幾勺菜子油潤鍋,還要點香拜拜灶神,這才算是開鍋了。火勢大了,要不得要糊魚。火勢小了,要不得半生不熟。外公守在灶前加柴火,掌管着火候,外婆持鍋。兩位簡單淳樸的農家人彼此心有靈犀,着實讓人羨慕哉!

潤鍋了,便入正題:先是將切好了的蒜子放入沸騰的油鍋中炸至金黃酥軟,再放入洗乾淨了的刀子魚。毋需切塊,整條放入便是。此時便要各自忙活一番了:外公將柴火一次次分批加,生怕火勢大了。跳動的火苗裏,我看見那枯樹枝的影子走完它殆盡的青春……驚惜之餘,處婆早已加了一碗水,把在鍋中備受煎熬的刀子魚靈活地翻了一面,又放一勺料酒、辣醬、鹽、香油,還有面粉。外婆的小櫥櫃中的調味品真是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外公不再加柴了,他年邁的手爬滿了歲月的滄桑,他那張飽受風霜的臉默契注視着灶裏的火。外公,你是否想起了逝去的青春?你們一代人留下的,是説不盡道不完的回憶。你們如同是在幽谷裏怒放卻永不見天日的花,孤獨的凋謝、零落、殘破,卻從沒人發現它們也曾青春過、勃發過、失望過。

魚已炸至金黃,盛出了大鍋,外婆趕忙將紅辣面放入鍋中。不是炸,卻是煮,靜待幾分鐘,已煮成了稠糯的醬料,均勻充分地淋在魚上,一道色香味具全的鄂菜代表便出鍋了。於是圍着桌子,開始吃飯,其樂融融。

那以後我便是很少回去了,我選擇沉默和逃避。也許失去了,再不會回來。因為我選擇,面對原來記憶的那片潔淨的大海,春暖花開。

這也許就是我的愁罷:問君能有幾多愁?怡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此時此刻,亦是鄉愁。

家鄉的味道作文7

今年的清明節,我是在異鄉度過的。

“表妹,你在外面還好嗎?你外婆做黃姜飯了,剛才她還嘮叨你今年怎麼沒回家呢……”表姐的一個電話,把我的思緒帶回了家鄉……

黃姜飯是家鄉清明節必備的主食之一,聽説是祖先們流傳下來的風俗。黃姜飯那金燦燦的顏色,是這個世上最具有魅力的色彩;黃姜飯那清香的氣味,是這個世上最具有誘惑的氣味;黃姜飯那美妙可口的`味道,醇香纏綿,令人回味無窮,不可言喻……

記得有一年清明節下起了雨,而那時候,黃姜還在菜地裏。“下雨了,怎麼去挖黃姜?”“要不今年就不做黃姜飯了?太費功夫……”我和堂哥堂姐們在一旁聽了大人們的對話,都害怕吃不上黃姜飯,急忙説:“我們去挖吧!”“下雨了,路很遠……”為了吃上一頓黃姜飯,我挺了挺胸膛,説道:“沒關係!包在我們身上好了。”

來到菜地,我們先是找到種植黃姜的地帶。然後認真地挖了起來。我還記得,那是我第一次挖黃姜,因為下着大雨,黃姜在地下好像喝飽了水,想出來見見新世界,我用手輕輕一拔,它就乖乖地出來了……

我們回來後,媽媽就開始忙碌地準備黃姜飯。做黃姜飯的程序有點繁瑣。先用菜刀把姜壓扁成塊狀,把姜用水煮到沸騰,最後再把姜壓一次,除去黃姜,只取煮好的黃姜水,還需要放上一個夜晚,第二天再用黃姜水來煮飯。而且每一個程序裏面還有很多細節,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必定會影響口感。

儘管黃姜飯做起來程序繁瑣,家人也仍然每年都做黃姜飯,為的就是把祖先們的風俗傳承下來,為的就是把家鄉的味道永存心中,那熟悉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啊……

三年前,我們一家都離開了家鄉。後來,每逢清明節回家鄉後,外婆總是打來電話,非要我們回去吃一頓黃姜飯。儘管與外婆家相隔甚遠,但是,爸爸也總會開着車載着弟弟、媽媽和我一起前往外婆家,去品咂那熟悉的家鄉的味道……

而今年,清明節我卻身在他鄉。表姐的一個打電話,使我馬上想吃到黃姜飯。於是,我便立即到繁華的街面去尋找,問過若干個本地人,哪裏有黃姜?回答我的只有失望——他們連黃姜的名字也沒聽過,更不要説是見過了。

黃姜飯清香纏綿的味道,是我最熟悉的味道,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那種熟悉的味道無法淡忘的!

遙望家鄉的方向,我彷彿聞到了黃姜飯的味道,彷彿感受到了家鄉的氣息,那種氣息以其獨特的芳香撫摸着我的身軀,温暖我體內的每個幸福細胞……

家鄉的味道作文8

小時候很期待遠房親戚回老家。記得莫家每次回來,總會帶很多家鄉沒有的珍奇之物,最喜歡的就是各種煙花。他們要上班了,所以不願意讓他們走,悄悄把包藏起來。但是把包藏起來也沒用,就看着我媽給包了點土特產,送到河邊。我們站在院子裏,看到船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才依依不捨的回了家,然後期待着下一年。

我姐姐比我更早參加工作。她一個人一年只能回家一次,總是把假期攢到新年。當時從沙市回家花了一天半,先轉車再坐船。我妹妹暈車,每年還是趕回團委。回到家,我坐在壁爐旁,聊了很多如何買禮物,買票,擠車擠船的事。在家裏,我媽幹薯片,泡,做豆豉,魚和辣椒,燻肉和香腸,掃除灰塵,洗幾年前的被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在布口袋裏買的栗子,掛在我和弟弟夠不到的地方,就等着妹妹回家過年。

當時我就想,外面的世界真好。當我可以在外面工作的時候,我必須買大包小包的東西回老家過年。

我參加工作的`時候,喜歡回老家過年,不管是回孃家還是婆家。買禮物,擠車擠船,做年夜飯,烤柴火,説很多話,藏包,寫網文,裝特產,一個個再現,但我成了主角。我的侄子們一定和我一樣期待我回家過年。

移民,我們親戚都在縣城住過,三天就能見面,完全沒有過年的感覺。經常聽人説今年回老家過年特別羨慕。看到熟悉的人,總愛問;“今年過年在哪裏?”答案總是回家。我想,還是找個老家親戚過年吧。這裏很無聊。想想兩邊父母都在的情況下怎麼跑到親戚家。過年回家的感覺只是回味很久。

老家沒了,老人都搬來搬去了。過年找個老家也只是個玩笑。再近的距離,再短的重逢,陪老人過年,回憶家鄉的味道,也是一種享受。

我妹妹現在回來很方便。她可以在四小時內到達。姐姐説,兩年回來一次。她婆婆講道理。每年臘月二十七,她都會早早組織一個小組,督促他們回來。媽媽還是習慣每年臘月初打電話,但是沒問什麼時候回來,問回來不回來。姐姐一邊説不一定,一邊問侄子穿什麼尺寸的衣服合適。總想回來,因為家鄉的味道醇厚,家鄉的温暖。

家鄉的味道作文9

家鄉的味道,是一種情懷;家鄉的味道,是一種思念;家鄉的味道,是一種民俗;是異於城市車水馬龍、流光溢彩的味道,是值得一生細細品嚐的味道。

我的故鄉在麗水,那裏清純山水、風雅古樸、崇山峻嶺,空氣清新。夜晚抬頭瞭望天空仍然能看見些許的星星在空中閃爍。“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描寫的就是這個地方。

今天是南方的小年夜,也是我回家的日子,當我抵達家時已是傍晚,走進家門,撲面而來的就是一股甜甜的味道,不用猜就知道一定是外公在做紅糖糕了,每到這個時候外公就會親手做紅糖高,年過七十的外公不嫌麻煩地説:“紅糖糕就要自己親手做的才好吃,只要我還活在,我會一直做下去。”是啊外公做的紅糖高色香味樣樣俱全,吃上一口真是舌尖上的美味佳餚,是家鄉的味道,更是傳統小吃的味道。

兒時嘗上一口心裏就無比的快樂,而現在吃遍了山川海味的我仍然忘不掉紅糖糕的美味,因為它是我兒時的記憶,也是我對家鄉的回憶。

吃過紅糖糕後,外公端上一盆豆腐,原來外公已經早早的做好了豆腐。從選豆,洗都,磨豆,煮豆。要經過好幾天的時間,而外公已經堅持了好幾十年了,每一年都要為我們準備一鍋,雖然是一鍋普普通通的豆腐,但那是外公用勤勞地雙手做出來的,這裏充滿着它對我們的期盼,也充滿着對新年的美好的祝福。

雖然在杭州也能吃上豆腐,但是菜場裏的豆腐遠遠比不了外公做的豆腐,外公做的豆腐嫩但又不容易碎。每一口都很入味,也很鮮美。

外公會做的小吃遠遠不止這些,家鄉的味道也遠遠不止這些,比如端午節會包粽子,中秋節會做月餅,清明節做清明菓,冬至會做包子等等,不管做的是什麼,都是家鄉的.味道。

外公燒的麪條是出了名的好吃,從揉麪、打面再到煮麪全都是它一個人的活,我們只負責吃,曾經我吐槽過媽媽,為啥你和外公燒的面用料都一樣,就是沒有外公燒的好吃呢,也許這就是傳承吧,從媽媽小時候就吃的麪條到我這仍然覺得美味,這是舌尖上的美味啊。

鄉愁是味覺上的思念,無論居住在何處,即便口音變了,但對故鄉的食物,仍懷無限意念,這就是獨一無二的家鄉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10

在一次晚飯的桌上,出現了一道不常見的菜:酒醃小河蟹。這道菜是爸爸的最愛,同時也讓我回想起了小時候的故鄉生活。

我的故鄉是安徽,那裏有着大山大水,空氣特別新鮮,到處遍佈着樹林、小溪。

小時候在家鄉最令我興奮的莫過於和小夥伴去小溪中抓小河蟹了。大家三五結伴來到小溪邊,正直盛夏,大家都脱了鞋,站到沒過一半小腿的小溪裏。水不涼,也不猛,温和地衝擊着皮膚。

大中午的,烈日當頭,小河蟹也都躲在石縫中,偶爾有一兩隻悄悄地出來找些吃的。我和小夥伴逆流而上,往高處邊走邊找。一旦誰發現了小河蟹,大家就會一擁而上團團圍住,然後派一個人去抓。

記得當時有個叫靈靈的男孩子,對這兒的小溪特別熟,每次都是他帶頭領着我們走,也總是他找到那些躲在陰暗角落、石頭縫裏的小河蟹。

大家邊走邊找,我也彎下腰很仔細地搜尋,像個急着立軍功的士兵。可我越急,蟹就越跟我作對,把自己隱藏得嚴嚴實實。但靈靈的眼睛就像是能看穿石頭似的,不一會兒就能找到一個。對付那些躲在角落裏的小河蟹,大家就蹲下來,七手八腳的`把手伸進石縫裏摸索或者乾脆用手掏。有的時候當小河蟹快要鑽進洞裏看不見時,我們就會故意去惹惱它,讓它夾住手,再忍着疼痛把手抽出來,這樣就把小河蟹帶出來了,每次這麼做的時候都有種當了英雄的感覺。

抓了十幾二十只,我們就要回到家中享受勝利的果實啦!小孩子不能拿酒,我們就把小河蟹燒湯喝。那時候與也沒怎麼好好跟大人學過做菜,就馬馬虎虎按印象中的放水,再弄些鹽和調料……

正式開做了,大家都各自分配好了崗位:燒水的燒水,洗蟹的洗蟹……而我一般都負責切些花椒啊,蔬菜什麼的。別小看這活,可也是需要很大的技術的:切多厚、切多少,切均勻,都是有講究的。

一切都準備好了,大家就把蟹放到湯裏煮,再加些調料,一會兒功夫蟹就熟了。大家迫不及待地把蟹撈上來,再倒些湯,沾些醋,那味道,肯定是你從未體驗過的。河蟹小小的,兩三下便能吃掉一個,蟹肉也很嫩,彷彿還帶着些清香,讓人慾罷不能。

這就是我的家鄉,散發着淳樸、清新的氣息,這就是我度過快樂童年的地方。家鄉的味道讓我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褪去。

家鄉的味道作文11

那一根根的蕨菜,串起了温暖的兒時記憶。

“堆盤炊熟紫瑪瑙,入口嚼碎明琉璃”。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各種野菜在春風的撫摸下,競相吐翠。在這個季節裏,冒出了一根根的蕨菜,翠嫩欲滴。那一根根的蕨菜,成了人們的盤中美味。

每年春天,蕨菜最鮮嫩,也是姥姥忙着採摘蕨菜的時日。因為適合採摘蕨菜的時間只有30天。我在姥姥的注視下,手挎一個小竹匾,猴兒般爬上山,迫不及待地蹲下身,在草叢中仔細尋找。聽姥姥説,在6500萬年前,蕨菜曾是恐龍的主食呢!我沐着朝陽迎着微風,找了個蕨菜最多最茂盛的地方,把竹匾捧在腰間,然後或坐或蹲,在山坡之中穿梭。待到竹匾裏滿的再也裝不下了,我才會戀戀不捨得從山上一步步得挪下來。姥姥坐在温暖的屋檐下,安詳地、精心的挑揀我的收穫。

而後,姥姥會拿出一個大盆,用清水將蕨菜洗上幾遍,把上面的絨毛洗淨,撈出來放到蓋簾上,讓殘餘的水慢慢地流乾。姥姥準備好了食材:臘肉、蕨菜、青椒、紅椒、蒜苗。這當口,灶膛裏的柴草已點燃,大鐵鍋裏燒上了水。然後,姥姥取出蕨菜,放入鍋中用開水焯一下,3分鐘左右,焯好的蕨菜過涼水,然後用手掐去頭尾,分成10釐米左右的小段,每一段再一分為四。爾後,姥姥用她那“瀟灑”的動作,將洗乾淨的臘肉放入鍋中,把鍋蓋得嚴嚴實實的,煮十分鐘,稍放涼後切成薄片,幹辣椒切小段、蒜切碎。接着,鍋中倒適量植物油,放入臘肉煸炒出油,再放入蕨菜一同翻炒。最後,撒入幹辣椒和蒜碎,放少許鹽和醬油調味,均勻翻炒。灶膛裏的火越燒越旺,一股股熱氣順着鍋沿的縫隙鑽出來,夾雜着誘人的香味,惹得我使勁地吸着鼻子,口水早就順着不爭氣的嘴角流下來了。不久,一鍋蕨菜炒臘肉便出灶了。姥姥打開鍋蓋的`瞬間,一屋子的香氣便瀰漫開來。這時候,我的手裏,早就準備好了一雙筷子,還沒等姥姥放下鍋鏟,便搶過來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

整個房間,甚至整個院子裏,都飄着誘人的香氣!那是人間最真實、最原始、最幸福的味道!

今年清明節,我回到老家,又專程跑到山坡上找那些蕨菜,早春新生葉拳卷,柄葉鮮嫩,它們還是那樣的富有生機。伸出手觸碰着它們那弱小的身軀,小心翼翼地託在手心,貪婪地吮吸那股清新的香氣,牢牢地紮下了我與家鄉生脈相連的根……

家鄉的味道作文12

北方人大都有吃麪的習慣,和南方米飯相比,北方的麪食豐富多樣,煎炸烹煮無所不能。我出生在淮河以北,從小就喜歡各種麪食點心。現在的我也習慣了南方的飲食習慣,不過每每想起家鄉的牛肉板面還是想再回到老地方要上一碗牛肉板面外加兩瓣大蒜,多放辣椒,美滋滋的吃上一頓。

寒冷的北風迎面撲來,裹縮着身上的大衣,一個人走在街道上,多遠處看到前面雲騰霧起,紅色的招牌白色的幾個大字“牛肉板面”。一個人,一碗麪,一頭蒜,成就了一頓美美的享受。

“老闆,來碗粗板面,多放辣椒再加頭蒜。”我進店找到靠近面鍋的位子坐下吆喊道。老闆:“好來,你坐好,馬上就來。”簡單的交流,無需修飾的禮貌,就這樣我坐在位子上,看旁邊的大師傅盡情的玩耍手裏的麪糰。

柔軟的麪糰在大師傅手裏聽話的樣子讓人折服,時短時長,時粗時細。在手指間滑過,騰空而起,細面而落。順手丟到了翻滾的開水中,面就像魚兒一樣在開水中盡情的暢遊,時而騰起,時而落下。這時再下幾片生菜葉,一塊將面撈起放進大海碗裏,澆上事先做好的滷子,一勺豌豆,二三辣椒,一撮牛肉丁,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牛肉板面就算做成了。等待已久的面終於要來到自己面前了。

蒜和辣椒早已備好,加上半勺辣椒,攪拌一番這就開吃了起來,一口下去就還想多次幾口。它不像德芙那樣讓你縱享絲滑,也不像雲南過橋米線那樣潔白晶瑩,但吃上去就愛不釋口,再配一掰蒜,那味道真叫一個美。喝上一口湯,頓時身上暖和和的,就如那二鍋頭一般,雖説少了二鍋頭的幹烈,卻也能讓你齒間留香,回味悠長。面吃完,湯喝乾,擦拭一下嘴角,付上幾塊錢,出了店,繼續行走在街上。

這時的太陽已經暖和了不少,風也沒有之前那麼冷,身上暖和了許多,離麪館越來越遠,時間已經回不到過去,卻早已成為了記憶。

如今已經身在南方,也早已習慣這裏的生活,但是心裏的那個小小的願望不知何時能再回到那座城市,路過那條街,走進那個店,吃上那碗麪。再享受一下家鄉的美味,看一下家鄉的.景,見一下多年不見的老友。倆仨人一起吃着板面,闊談未來。

多次在夢裏回到家鄉,吃上了那碗爽口香辣的牛肉板面,老友幾人,你吹,我捧的情景。夾雜着外面街道上喧譁吵鬧的吆喝叫賣聲,一股大蒜的味道彌留在空氣中,翻滾的開水鍋前煙起霧散,頓時,夢中笑醒,卻淚濕枕邊。

家鄉的味道作文13

我的家鄉坐落於浙江寧波的奉化。家鄉的美食很多,春夏秋冬,都有應季的蔬菜和水果。這美味之食,是無論如何都忘卻不了的。

春雨,靜靜地下着,雨後春筍也瘋狂地冒了出來。外公家附近有一片竹林,逢筍新鮮滑嫩之時,他總會一手拿着鋤頭,一手拿着大麻袋子,帶上三四個人,上山挖筍。

我有幸也跟外公一起上山挖過筍。我驚訝地發現有些冒出來的筍尖旁邊插着一小根樹枝,外公説這筍是不能挖的,要留着讓其長成竹子。淳樸的村民十分自覺地遵守着這個不成文的`約定。每次挖完一大袋筍回家,一下子吃不完,外公就會用一大缸子,將筍用土埋起來,要吃時便拿一些。

奉化最有名的是油燜筍。用新鮮筍,切塊,加上醬油、酒等調料,放到電飯煲裏煮。水快燒乾時再多加點油,燜一會兒,便好了。這當然是現代人偷懶的做法,那古老的傳統制法,實是沒見過了。

夏風,吹來了水蜜桃。我小姑婆是一個農民,她家田地裏種了各種各樣的水果。每逢夏天,我都要去小姑婆家,説是走親戚,實則是去蹭水蜜桃吃的。

也見過小姑婆打理水蜜桃果樹。夏初,果實爭先恐後地長了出來,密密麻麻的,掛滿了枝頭。這時,便要剪去一些帶果實的枝條,只留下少部份最大、最飽滿、最好看的。看着一地剪下來的果子,我既心疼又納悶地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姑婆説:“如果不修剪果實,果樹的營養會被分散,樹上所有的果實都長不大,甚至會因為果實太多而壓斷樹枝。”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田裏的土豆、芋艿也都相繼成熟。想吃時,便去田裏挖一些。自家種的土豆和芋艿,特別是芋艿,跟菜場裏買來的口感相差甚遠。不管是蒸着吃,烤着吃,還是燉着吃,那都是絲滑軟糯,入口即化,讓人回味無窮。古人云: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

芋艿頭一般個很大,一次吃不完怎麼辦呢?吃多少就洗多少。要吃多少切下來後清洗,剩下的不洗,帶泥存放,這樣短時間就不會壞。

冬季,當萬物的葉子都脱落了,鮮紅的草莓卻活躍起來了。一個一個的,色澤鮮亮飽滿,甚是誘人。家鄉有大棚種的草莓,小時候常常在玩耍之際,偷偷地溜進草莓棚中,摘最大最紅的草莓吃。記得有一次被村民抓了個現行,心想這個回去得捱揍了,沒想到淳樸的村民還送了一籃子草莓到我家,內心感觸萬分……

現在,遠離家鄉在市區上學,時常想起家鄉那豐富多樣,美味無窮的食物。回想童年,回想家鄉的味道,甜蜜無比。

家鄉的味道作文14

對那故鄉最美好的回憶,便是那一鍋看似普通的雞。

——題記

去年寒假,我面臨兩難抉擇,要不要參加省裏的跆拳道集訓。去了,春節就沒法回老家過,不去,那便失去了一個提升自己的機會。

母親看出我心中的小九九,便説:“春節,爸爸也在這邊有事,離不開。”母親的話如同一顆定心丸,堅定了我的決心。去!

臨別前,母親對我説:“好好訓練,回來有驚喜!”

訓練的日子艱辛但又不乏趣味,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而每晚睡夢中,“驚喜”也會不時閃現。

回到家中,發現有兩三塊石頭突兀的擱在門前的空地上,還有一堆散亂的木條。一頭霧水的我走進屋中,當望見那和好的麪糰和一大隻收拾乾淨的柴雞後,心中漸漸明悟!

見了我,母親急忙説:“這是為你準備的.驚喜——地鍋雞!在老家春節的專屬!”

沒錯。地鍋雞是家鄉過春節時必備的一道硬菜,一直是我的最愛,也是我對家鄉唯一的記憶!

母親很快準備好配料,父親則在屋外生火。火苗一點一點的壯大,鍋中的油也慢慢開始翻滾,油至金黃時,將葱、蒜倒入,炒至金黃後放入一整隻柴雞,加入料酒,待柴雞塊泛起金黃的光暈後,將其撈出,放入適量辣醬和温開水,微煮兩至三分鐘後再撈起切塊,倒入大鍋,小火烹調。父親蹲在火堆旁,火光映射在他的臉上,在這冷得打顫的日子裏,他的額頭卻冒出了大顆大顆晶瑩的汗珠。他輕快地將柴火一塊塊地丟進鍋底。母親則目不轉睛地看着手中的表,因為還有一樣重要的食材,需要在十五分鐘後加入。母親不時望向手中的表,漫長的等待讓她那微紅的臉頰漸漸泛紫,僅靠那火光保持一點温暖,終於,母親那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她從屋中拿出揉好的麪糰,一塊一塊的撕下,貼在鍋邊上,將其反覆壓制餅狀,讓麪餅的一小部分浸在湯汁中,反覆七八次後,再將蓋子蓋上,即可。

等待總是漫長的,但鍋中飄出的,那熟悉的味道卻驅散了等待的不滿,心中只感到被貓爪似的癢癢的,但母親卻總會耐心地説道:“別急,耐心的等待之後,便是難以言語的快樂!”

火漸漸熄滅了,而那香氣也愈發濃郁了,一家四口圍坐在鍋旁,鍋中那翻滾的湯汁那雞塊如小舟盪漾其中,輕咬一口,嗯,是家鄉的味道!

春節,即使身在他鄉,卻仍能品味家鄉的味道——“地鍋雞!”

我有所食情,結在深深腸!

家鄉的味道作文15

我的家在安徽北部一小縣城,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小村莊,但是在我心目中它是不普通的,我愛它的一切同,包括它的味道!

春天萬物復甦,走在鄉間小路一股股麥草的清香,伴隨鳥兒歌唱,深吸一口氣,感覺真好!青草的味道!

最喜歡家鄉的秋天。秋天的景色是那麼地美。每當秋天一到,金黃的葉子漫天飛舞,地上也滿滿的是它們。輕輕地一腳踩上去,軟綿綿的,感覺奇妙極了。走在一望無際的田野小徑上,看着遠遠的大豆地,一片金色,好像置身在金色的海洋裏,心情多愜意,人生就有多愜意。

秋天收穫的季節。果子大把大把的熟了,今天上東家敲幾顆棗,明天到西家摘幾個桔。剛把紅薯片塞到嘴裏,棗又嘩啦啦地落入口袋裏了。

呵呵,想到這裏,口水快要流出來了。這就是我的家鄉,這種味道如此甜蜜,這種甜蜜的味道,會永遠記在心頭!

離家多年的我,逐漸適應了他鄉的生活,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故鄉的'眷戀。一個秋風蕭瑟的傍晚,我漫步於一條靜謐的小巷,巷口小攤上的油炸臭豆腐勾起了對故鄉的思念。老家在蘇北睢寧,那裏沒有江南的繁華和喧囂,卻也有和臭豆腐一樣令人回味悠長的特色風味小吃——煎餅和老鹽豆。煎餅是睢寧人常備的乾糧,老鹽豆是家常的鹹菜,説來都不能算是小吃,那就權且稱之為“大吃”吧,不過確實是滿有特色的。睢寧人有句順口溜:“煎餅卷鹽豆,天天吃不夠。”這煎餅要是就着那老鹽豆吃,味道更是妙不可言了。

睢寧老鹽豆具有其他菜餚無法比擬的優點。它風味獨特,易保管,好收藏,一年四季都能吃,不變質。特別是剛拌好的“鮮鹽豆”,紅通通的,辣乎乎的,用新烙出的煎餅一卷,滿口生津,令人食慾大振。

鹽豆的製作,有其特殊的程序。每年立冬前後,睢寧城鄉的主婦們開始忙活“下鹽豆”。她們挑選上等黃豆為原料,放在鍋裏煮熟,趁熱裝入蒲包,放在暖熱的地方,用幹軟草蓋上、捂嚴實,使其發酵,焐到扯黏絲程度取出,拌上紅辣椒醬(舊時農家是用拐磨將乾紅辣椒配上水磨成辣椒醬;現如今,城裏人直接到加工椒醬的地方用機器加工好辣椒醬),加上鹽、大葱、生薑等調料,再配上適量的鮮紅蘿蔔,用少許涼開水攪拌而成,拌好後即食,叫“鮮鹽豆”,曬乾後再食用,叫“幹鹽豆”。

“休説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辛稼軒辭的這兩句,説的是西晉時的張翰因見秋風起,思念起蘇州老家的蓴菜鱸魚羹,就決定棄官不做回家去了。我沒有張翰的灑脱,但總也該回故鄉看看了。不為別的,只為那回味悠長的煎餅和老鹽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