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烏合之眾》讀後感

讀後感7.3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烏合之眾》讀後感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以研究大眾心理學著稱。他認為現代生活逐漸以羣體聚合為特徵。在《烏合之眾》中他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滅,羣體的思想佔據主導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羣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它們目前的組織賦予它們巨大的力量。我們目睹其誕生的那些教條,很快也會具有舊式教條的威力,也就是説,不容討論的專橫武斷的力量。羣眾的神權就要取代國王的神權了。” “一些可以輕易在羣體中流傳的神話所以能夠產生,不僅是因為他們極端輕信,也是事件在人羣的想像中經過了奇妙曲解之後造成的後果。在羣體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就會變得面目全非。羣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刻引起與它毫無邏輯關係的一系列形象。我們只要想一下,有時我們會因為在頭腦中想到的任何事實而產生一連串幻覺,就很容易理解這種狀態。我們的理性告訴我們,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但是羣體對這個事實卻視若無睹,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事件混為一談。”

暴民是缺乏理性經驗的羣體,當對發生的種種事件缺乏有效的理性思考,就只能通過自身的感知經驗和道聽途説進行聯想,併為之找到聯繫。比如“西方媒體批評”——“反華勢力”——“八國聯軍”——“保家衞國”一樣。  “羣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誇張。在這方面,就像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羣體中的個人類似於原始人,因為他不能作出細緻的區分,他把事情視為一個整體,看不到它們的中間過渡狀態。羣體情緒的誇張也受到另一事實的強化,即不管什麼感情,一旦它表現出來,通過暗示和傳染過程而非常迅速傳播,它所明確讚揚的目標就會力量大增。”

羣體表現出的感情是無法複雜和具有深度的,因為他在集合個體時必須選取明確的,具有共性的情感指向,比如仇恨,熱愛等等。這樣才能在簡單和宏大的羣體活動中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任何可以深入解析的可能都不會被允許存在,因為暴民個體的狂熱無法接納這種可能,而且它將給羣體內部帶來爭議,從而引起分歧。

人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於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係實現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認同”與“求同”合併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裏那些免費品嚐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謹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領。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件都可以證實龐德的觀點。新聞媒體或者説新聞媒體背後的利益集團利用輿論為博取自己更多眼球,騙取點擊率等不顧事實按照自身需要,或按照社會普片關心方向片面報道的行為。例如最近發生的辱母殺人案,關於案件的報道都集中於法律不如道德,司法腐敗,司法不獨立等敏感的、當下熱點的問題。輿論風向把羣眾關注的焦點完全帶偏,而羣眾也自然而然的朝着這條線走下去,羣眾一邊倒的為於歡感到不公,支持殺人行為,要道德不要法律。顯然這樣的輿論是片面的,羣眾面對這樣的事件就顯得情緒化,對大家認同的事情無異議。但是羣眾喜歡關注談論他們想要的新聞事件,媒體也喜歡按照這樣的方式報道新聞。

但是《烏合之眾》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説:“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後來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