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莊子的讀後感

讀後感1.22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莊子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莊子的讀後感

莊子的讀後感1

叔山無趾,刖者也。來拜見孔丘,孔丘説:“你不謹慎,你先前犯了錯誤而變成這樣,來找我學習已經晚了。”叔山無趾説道:“我之前因不明事理而輕用吾身,導致我被罰削去一足,如今我來是為了保全比足更加尊貴的事情即德行。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我以夫子為天地,夫子卻連一個曾經犯錯想要保全更重要事物的人都無法容下。”孔丘説:“是我鄙陋了,還請您進來講講所見所聞。”叔山無趾走了。孔丘對弟子説:“你們要勤勉呀,叔山無趾為了補救他前行之惡猶要學習,而況全德之人呢?”

叔山無趾對老聃説:“孔丘應該還沒達到至人的'境界吧?他為何還要頻頻請教您呢?而且他通過各種非自然的方式來認識區分萬物(看我犯過過錯卻不願接受我,我説為了尋求德而又以我為坐上賓,為什麼我做出不同的行為,他卻有不同的反應,但我卻仍是我)而至人把這樣的做法看作是自身的桎梏。”老聃説:“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他死生相關聯,可與不可相貫通(見於齊物篇),解開他的桎梏,這樣可以吧?”叔山無趾説:“他的認知缺失,區分自然本質,自然要被自然刑戮,安可解?”

莊子的讀後感2

喜歡這本書,在讀中感悟着莊子留給後人的幽悠深邃的思想,感受着于丹獨到現代的見解。品讀着那一個個詮釋着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坐在陽光房中,享受心靈的寧靜,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如此愜意的生活,真美。

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喜歡其中的一個故事:有一隻小鷹,他從小跟着雞羣長大,小鷹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一隻雞。所以,當主人真正要放飛這隻鷹的時候,怎麼誘惑、怎麼打罵,鷹就是飛不起來,因為它認為自己是一隻不會飛的小雞。最後主人失望了,説:“我白養了一隻雛鷹,一點用處也沒有。我把它扔了吧。”主人把這隻小鷹帶到了懸崖邊,像扔一隻雞崽一樣將小鷹扔下懸崖。小鷹垂直的從懸崖上掉下去,就在急速墜落的過程中,這隻小鷹撲稜撲稜翅膀,在墜地之前竟突然飛起來。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就在從懸崖下落的高空的落差中,鷹的天性被激活了,恢復了,它知道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其實我們有多少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某種潛能從來沒有被開發出來。確實是這樣的。教師,擔負着育人的重任,開發學生潛能的責任有很多是我們應該承擔起來的。那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創造某種激發學生潛能的情境,讓學生某個方面的潛能凸顯出來,並引導、誘導其成長為某一方面的“專才”,其實,這就是人才的培養和成長道路。

莊子的讀後感3

讀完《莊子這一班》,書中的每一則故事趣味盎然,以及訴説不盡的奇聞妙事。讓我瞭解莊子是一位心無掛愛、瀟灑自在的人。

故事內容中有提到魯國有一位名叫單豹的人,住巖洞飲泉水,清心寡慾,七十歲了還有嬰兒的容色,卻不幸遇餓虎,被虎吃掉軀身了;還有一位叫張毅的古 人,住在鬧市,生活忙碌熱絡,卻遭病毒侵蝕身體內部而過世了。人無法選擇出生,更無法選擇命運,但是不幸只是一個過程,只要我們好好看待自己的人生,從失 敗或是不如意的事件中,對自己充滿信心,人生就是寬闊的道路。例如:發明大王愛迪生經過無數次失敗才發明照亮黑暗的`電燈;他們就 像一個不倒翁,推倒了還是會自己站起來,只要不畏艱難、努力爬起來的人,最後必定能成功。

我們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貧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提醒人們莫忘照顧貧苦的人,多多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需要捐助的人,才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 書中提到海龜有海龜的快樂;井蛙也有它的快活,可是把自己拘束在狹小的生活空間裏,就無法瞭解世界,看看世界是多麼之大、多麼遼闊呀!

只要我們踏出心胸的一大步,多探索這世界,敞開心胸去接受的人、事、物,相信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莊子的讀後感4

《莊子四講》全書分成四章,每章都以《莊子》原文中的片段作為支撐,主要闡釋了故,命,天,人,忘,遊,虛,芒芴。

我覺得作者比較出彩的點在於,很多人把莊子的“忘”、“虛”理解為退回初始狀態、混沌的世界,與萬物合一,僅此而已,而畢來德則更進一步(不知這一步是走對了還是錯了),強調虛空、混沌帶來的變化和自我更新自我塑造的能力,讓來回往復的主體得以重新定義與自我、他人、世界的關係。我想到的比喻是陶泥,畢來德不僅強調把已經塑成花瓶的陶泥揉回原本的球型,而更為強調揉回了球之後,這團泥可以被重新造成一條蛇、鈴鐺、一隻兔子。

作者另一個出彩的地方在於,他提出莊子的虛或者混沌,指的不是宇宙,而是身體,身體(而非所謂心靈、精神的自主運作是自主性的保障),這個觀念我仍然存疑,可能我還沒能徹底理解畢來德的身體指的是什麼,不過,確實是意識對於自身的認識以及對獨特性的渴望把自體和他者分割開來,而意識也在這種認識中化為他者(這也是畢來德另一個有意思的發現:知道和不知道都有道理,都符合莊子的描述,它們卻是在根本上衝突的`;也就是説,一方面,人在知覺的時候無法言説,言説的時候不知覺,因此人説的是自己“不知”的東西,另一方面,道是可以被“知”的,到了天的境界,則可以“遊”,也就是畢來德所説的“靜觀”)。

另外,《莊子》原文,尤其是《天運》,實在是太精彩了,太值得反覆揣摩了。

莊子的讀後感5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這篇文章,課文主要講述了莊子與惠子的一場辯論,對於莊子知不知道魚的快樂這麼一件事,文中他們兩人各有各的看法,學完課文,我似乎穿越兩千年,瞭解了他們的不同性格。

從文中的插圖來看,那個身着白綢衣,帶有玉佩的應該是惠子,因為老師之前講過惠子是做過官的,所以還是有點小錢買綢緞衣的。另一個衣着樸素,頭髮只用布纏起的應該就是莊子了。

再從看魚時表情分析,那個表情嚴肅的人是惠子,因為惠子是一個對待事物極為認真的人,始終都有自己嚴謹的看法。那個只是手捋着鬍子,像是一個隨心所欲,自由的人就是莊子了,因為莊子沒那麼認真了。

最後,從語言也能看出他們的性格。“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惠子在莊子説完後脱口而出,看得出惠子比較在意事物的表面,認為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是一個偏向於理性思維的人,就像龔老師説的`是個“理工男”。而莊子在一見到魚後就説“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可以説明莊子比較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是“文藝男”的風格。

從上面的分析看得出莊子與惠子的不同,莊子像是一個隨心派,想到啥就做啥,而惠子是一個思考派,對於事物都分析得符合客觀實際。

莊子的讀後感6

這本書是媽媽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買的裏面又許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媽媽説看了後面的解釋,我就懂得了。

比如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説,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和紛,應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還是聽不懂……

不過,這裏面又有許多的`故事。有些是現代寓言還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歡看這些故事,不過,我覺的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道理。我把這本書翻來覆去,翻到最後幾頁是,我看到了《莊子》這本書原文,我幾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幾個我能猜出來。《莊子》這本書是誰寫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論語一樣是被學生記載起來的還是莊子自己寫的?

我每天晚上都會想,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如果人死了是什麼感覺呢?肯定回答:沒有知覺了。又問:沒有知覺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遠都醒不過來的麻醉針那麼,打了麻醉針是什麼感覺呢?再這麼問下去,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書上説,莊子對於生命的態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絕不找死。莊子之所以能夠談笑生死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沒什麼好怕的。

弟子規裏面説:非聖書 屏勿視。我想,我這應該就是再看所謂的“勝書”吧。

莊子的讀後感7

“莊子這一班”這本書讓我看了回味一再,書中的寓言故事讓人感覺到莊子的無拘無束,對存亡的價值觀有不同的觀點,真是巨大!

書中有一篇內容説到:“楚威王聽聞莊子博古通今,便要求兩位大夫戴上千金聘禮,到宋國把莊子請回來擔任卿相。兩位大夫到了宋國,巧見莊子在河濱樹下釣 魚。他倆恭敬地説:咱們大王請您幫他管理楚國。”莊子頭也不回地邊釣邊問:“傳聞楚國太廟供着神龜,神龜是情願死了被尊供在堂上呢,仍是情願拖着尾巴在 泥裏爬呢?”兩位大夫説:“當然情願活着啦!”莊子一揮手説:“你們走吧,我就願意拖着尾巴在泥裏自在地爬,才不情願被裝在錦盒裏供在堂上!”莊子甘願自 由安閒的日子,也不要捆綁在金衣玉食、榮華富貴的日子中。

咱們現在的物資豐厚了,壽數增長了,耐性卻少了,高興也少了。咱們爭奪的事物往往與自在各走各路,其實自在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缺少了自在,就算有再多 的財富那又怎麼呢?再多的財富買的起自在嗎?假如你當了金錢的.奴隸,那麼你會高興嗎?我想不會!就像一隻小鳥被關在富麗堂皇的籠子裏和無拘無束的在天空飛 翔,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才會讓小鳥高興呢?一隻北極熊孑立的被關在狹小的動物園裏和敞徉在雪地裏與火伴一同遊玩,你覺得哪一種方法對北極熊比較好呢?

從這一本書讓我領會到了自在的重要,所以咱們更應該愛惜自在的韶光,仔細的過每一天,讓自己活出生命的含義,活出日子的精采。

莊子的讀後感8

開篇首頁原文講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莊子之文,看似汪洋恣意,無所歸旨,實則細緻入微,全無一點廢話。這段話有八個字就從宏觀的角度闡釋了什麼是養生。這八個字分別是“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所謂養生,實際上就是在運用我們的智慧,在“保身,全生,養親,盡年”中來回調節,來回平衡。

第二部分又藉以庖丁解牛之比喻人之養生,説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

就如,我們已經用了十九年的刀口像是剛從磨刀石磨過的一樣鋒利,這是養生主的最高境界。像這一把剛剛出爐的刀一樣,不硬砍,不硬剁,不硬來,永遠保持生命的健康,永遠保持自己的青春。

莊子的`養生之道用現代的語言總結,就是十六個字:保重身體,關心自己,善待他人,活出質量。

莊子的讀後感9

很喜歡《莊子通解》上的這句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世上無莊老,千年只長晝。儘管千百年來我國曆朝歷代都是以儒家為官學,然而老莊的思想卻從來沒有遠離大家。我們覺得對老莊知道得少,多是因為“百姓日用二不知”罷了。這本《莊子通解》是陸永品先生研究莊子的結晶,包括註釋、串講、今譯和評議四部分,其角度新穎,講解通俗易懂又不失嚴謹。尤為令人感動的是:微信讀書在製作這本書時的用心。這種將註釋嵌在文內,一點擊就可以看的'體驗,簡直超越了紙質書!這才是電子書該有的樣子啊!

五分好書!

《莊子》的文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內篇,外篇和雜篇。沒看書之前所熟知的,大抵是教材中節選的《逍遙遊》和《秋水》篇,以及許多我們常用卻不知道是出自莊子的成語和寓言,“相濡以沫”,“越俎代庖”,“朝三暮四”……讀莊子的文章,只有一個詞兒:爽快。其行文中展現出來的想象有如天馬行空,其辯論則妙語連珠,其寓言的妙趣橫生,其為人的豁達超脱……無一不令人敬仰!然而我又想:今人讀莊子,大多是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古人的文章。若穿越到莊子生活的年代,對莊子説説自己讀他的書的理解,只怕莊子要哈哈大笑三聲,轉身就走吧!

莊子的讀後感10

作者是清末大儒王先謙,字益吾,長沙人。同治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光緒元年。大考二等。後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復歷典雲南、江西、浙江鄉試,蒐羅人才,不遺餘力。“長沙閣老,季清巨儒,著書滿家,門庭廣大”,這是長沙近代著名學者和教育家李肖聃先生對王先謙的評價。

王先謙一生着力於莊子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許多見解,最終撰成《莊子集解》,流傳百世。

這本書作為讀莊子入門。巧的是,我在網易公開課看復旦大學陳引馳教授講《莊子精解》,在推薦購買的.書目時,陳老師也推薦王先謙的《莊子集解》。與老師不謀而合,非常高興。三民書局以“新善本”為名,推出的一系列仿古叢書。

本書印刷精美,看着愛不釋手。但內容非常難懂,今年計劃讀三遍左右。這是第一遍讀,花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將全書朗讀一遍並注音。

這一遍讀下來收穫不多,只記得王先謙在前言裏寫的“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我實在是既沒有記性,也沒有悟性。只能多多下功夫。好好學一學。

莊子的讀後感11

從朋友處借得《莊子》心得一書,此書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通過莊子每一個不同的寓言故事來講述,偶爾看看這樣的書對淨化人的心靈有一定的幫助。 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在功名利祿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於都忘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閒適放鬆。這些離我們太遠了! 如今媒介如此發達,資訊如此快速,科學給了我們無窮力量的時代,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每一個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許,我們在心智上的殘缺更多了。 人有肢體上的殘疾,也會產生心理上的殘疾,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殘缺,那是因為心理上的殘缺,不像身體上的殘疾那麼容易被人看見。這種殘缺有可能是在某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自己犯的一個錯誤,也有可能是在某種時刻自己受到的一個打擊,從此不知不覺就積澱下一種毛病。

莊子告訴我們,在天地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順應生命形態,就首先要把這些遺憾和殘缺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應該想的是怎麼樣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莊子在最後還講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個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難都能闖過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過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實人生無非是盡心盡力,僅此而已!!

莊子的讀後感12

莊子的智慧:不摻和,過好自己

在諸子百家之中,最讓諸侯們厭煩的不是嘮嘮叨叨的孔子和孟子,也不是朝三暮四的蘇秦與張儀,而是莊子。

莊子喜歡説寓言解決問題,見到楚王的使者時也是這樣打發人家的。

春秋戰國的.人才市場是乙方市場,知道莊子有才華,楚王便派人來請他做官。

使者來的時候莊子正在濮水邊釣魚,得知使者的來意後,莊子便問使者:

“我聽説楚國有一隻神龜,活了三千歲。國王用錦緞將它包好,珍而重之地放在竹匣中,供奉在宗廟的大堂上。你説,這隻神龜,它是願意死去留下龜殼放在廟堂上得到供奉呢,還是寧願活在爛泥裏拖着尾巴爬行呢?”

使者想了想,説:“當然是寧願活在爛泥裏拖着尾巴爬行了。”

莊子説:“那你們回去吧!我也是喜歡在爛泥裏拖着尾巴活着。”

春秋戰國是亂世,亂世也是機會很多的時代。

面對這個機會很多的時代,莊子抱定的是不摻和主義——你們只管折騰你們的,我該怎麼過,還怎麼過。

今天有不少朋友選擇宅在家裏,其中恐怕有相當一部分人秉承着和莊子一樣的人生哲學。

在某些情況下,不摻和主義是一種相當了不起的智慧。

莊子的讀後感13

可是有人會説了,你不摻和,如何發財?

以莊子的逍遙,他對發財也不會拒絕的,莊子只是比別人更清醒地看到機會背後的風險。

有一天,莊子外出訪友,走路疲勞,便倚靠路邊一棵大樹睡着了。

夢中大樹對他説,你看,我這周圍原來是有很多兄弟的,現在只剩我一個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要麼長得直,要麼長得粗,木匠一看都是有用的木材,便都給砍伐了;

只有我,長得歪歪扭扭,還有很多疤結,就沒人惦記我了。

莊子醒來,便把這件事和同行的弟子説了。

繼續向前走,到了朋友家,朋友很高興,下令童子殺鵝宴客。

童子問,咱家有兩隻鵝,一隻會叫的',一隻不會叫的,殺哪隻呢?

主人説,會叫的還能看家啊,怎麼能殺呢?

於是下令——去,把那隻不會叫的殺了。

莊子的弟子聽了大惑不解,問他,那棵大樹因為沒有用得以倖存長壽,這只不會叫的鵝卻因為沒有用被殺掉了,到底有用更好,還是沒有用更好呢?

莊子回答得似乎模稜兩可,他表示自己將處在有用無用之間,不拘泥於成規,隨機應變就是了。

莊子的讀後感14

如果沒有學這篇文章之前,我也就知道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好朋友,或許還會以為只有興趣相投的朋友,但我的想法有點錯誤。

這幾天,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大體一看,我就感覺只是倆人的對話,似乎沒有什麼看點。隨着老師講到莊子與惠子,我的心一下就被吸引了。偷換概念,辨認莊子,談莊子和惠子的為人,這些都很是有趣。我從中瞭解到莊子是一個快樂有情趣的人,而惠子是一個認真但有點兒死板的人。當莊子説‘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時,惠子卻説‘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從這可以感覺到惠子有點兒死板,莊子説這句話不就是想表達此刻自己愉快的.心情嗎?

如果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鍾子期是令我們所期望的,那麼我們不如説莊子與惠子更是一對好朋友。老師説莊子經常黑惠子,從網上查資料,我得知莊子與惠子其實本不是一對好朋友,因為他們倆愛辯論,從而以辯論展開話題,繼而越聊越熟了。

總體來説,知音之間過招有趣,朋友之間常常互懟也是挺有趣的。

莊子的讀後感15

蝶在飛,承載的是一種逍遙。

丹青揮毫的滿紙荒唐,是一種對道追尋的喧囂?是一種對塵俗的浮躁。

百年孤獨,孑然一身,總是帶着透徹的目光,和柔婉的心靈,卻不曾孤獨百年。

莊周夢蝶,夢到的是一個只有飛翔的境界,美麗的'像水,平凡的貌不驚人。

《莊子》是一片遠離更遠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園般不知所措。

如垂釣,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寧靜,即使空手而還也淡不經心,它此時在九天外御風飄遊呢。即使有時無意間撈上幾分功名,他也會擲之於江湖,相位的誘惑也不住他一心,無心揮灑不羈的心。

如午寢。一般人不及莊子。看着美景心嚮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騰空了,沒有梁山伯與祝英台那麼悽怨,只是為挽起幾縷青色,無思無暇,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自由自在地飄有此“恣意妄為”“無法無天”,卻不管他,紛紛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羈不怯的天堂。

夢醒了,也不慌不忙,心裏也會開着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綻放。

如送喪,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為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歸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人逝,是一種太過殘酷的現實。

莊子卻卻笑着,像嬰兒一樣,純潔,無瑕發自內心,死亡是一種安詳,迴歸自然,自然就回歸寧靜的世界了。不必哀傷,不必失望,有一種東西叫做道,有一種人生叫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