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精選29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精選29篇)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

在上本節前一天就準備了許多的水葫蘆、金魚藻、浮萍等。由於準備充分,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觀察這些水生植物,在觀察過程中主要是學生自我觀察,而且在觀察的同時寫好觀察記錄。由於見得少,所以學生非常好奇,格外仔細,認真。觀察的順序也不盡相同有的小組從葉子開始,從上到下觀察;有的從根開始從下往上觀察。

學生在觀察時也非常的認真,一邊觀察一邊提出問題如:為什麼水葫蘆會浮在水面上,此時教師就要求學生剖開水葫蘆看看裏面有什麼祕密,有個學生説:裏面像麪包的切面,這就給學生留下了很形象的映像,然後教師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訴學生,學生一對比水葫蘆的結構馬上就明白了水葫蘆浮起的原因。這是一次很好的拋磚引玉加聯繫實際的教學。在這一次觀察活動中學生都很好的通過實物觀察獲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徵然後逐漸深入知道一些主物的生長特徵。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

一、總體情況:

本次期末質量檢測,我校三年級應參加考試32人,實參加考試32人,總分2229.5分,平均分為69.7分,優秀率為15.6%,及格率為84.4%。從整體上來看,這份試卷既檢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察了學生的基本技能。

二、試題情況

本次試卷用各種形式和方法涵蓋了我們想要發現的一些問題。試卷分為五種題型: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連線和問答題,符合三年級的學生特點,試卷將本學期所學的知識點分別穿插在這些題型中,檢測內容比較全面、到位,突出了以教材教輔為主,並且從整體上來看分值所佔比率期中前為30%,期中後為70%,完全符合教研室出卷的指導思想和宗旨。

三、學生得分分析

1、填空題共36分,每個空1分。學生在做填空題時,能夠寫出正確的答案,但寫較多的錯別字;學生在填“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時,出現的錯誤較多;失分嚴重。

2、判斷題共21分。這個題學生普遍做得比較好,正確率高,失分的原因是學生沒有認真審題,馬虎造成的。如第9小題:“空氣是無氣味、無味道的白色氣體。”大部分學生失分。

3、選擇題20分,學生在做題時,有的存在不理解題意的情況,有的是由於學生馬虎造成的。這題大部分學生得了12分左右。

4、連線題8分。本道題是請同學把下列食物及含有的相應營養連接起來。大部分學生只得一半分。原因是老師地講課中沒有列舉更多的實例,實際生活中又沒有認真觀察造成的,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較差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5、問答題15分,計三個小題。學生基本能完成,但答案有的不完整,不具體。失分情況不嚴重。

四、反思及建議

仔細分析考試試卷,我覺得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普遍存在審題不仔細,沒有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缺乏正確分析題目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2、學生不擅長運用已有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靈活應變的能力較差。這提醒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要把知識講得太死,要多留給學生思考的餘地,這樣考試時學生才會餘仞有餘。

3、學生書寫較差,錯別字太多。

4、學生的學習嚴重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只注重知識的獲取,而忽視了知識的來源渠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沒有去關注身邊的一些事情和現象。這是與新的課程觀不相適應的。

縱觀《科學》試卷,我提出這樣幾點建議:

1、題目出得太死,好像只需學生死記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績。科學思維及科學觀察在考試中體現不充分。

2、填空題太多,只考了學生對知識的識記,卻沒有考出對知識的應用。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3

科學課是一門重視觀察,重視實驗,重視探究的實踐性學科,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這門學科,既有新鮮感,又不知道如何學習,由於學生的觀察能力較差,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觀察方法的指導,以便使學生掌握學習科學的方法,獲得科學的觀察信息,從而為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為今後學好科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絕對不能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去犧牲學生觀察事物,認識事物時間和興趣。

《植物的葉》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認識樹葉的多樣性,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徵。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構成,葉有着自己的生命過程……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的樹葉,觀察樹葉,探究樹葉的特徵,接着用統計法進行樹葉數量,種類,形狀等的統計梳理,根據學生撿拾到的樹葉指導進行科學的分類,最後通過探究,讓學生對樹葉的構造進行認知,這樣做使學生在觀察中認識樹葉,在探究中感知樹葉的生命特徵,在比較中體會樹葉的個體差異性,體現了科學課程的學科特點,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科學,熱愛生命的思想。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為:作為三年級的孩子儘管對植物的葉有了初步的瞭解,知道一些葉子的種類,形狀,甚至有個別同學知道葉子的結構特點,但卻是非常的膚淺,這樣就要求我們科學教師依靠觀察、探究讓學生掌握方法,我們教師要帶領學生通過實地觀察來認知樹葉的種類、顏色、結構等特徵,從而對植物的葉有充分的認識。總之,在科學教學中要緊緊抓住觀察——探究——再觀察——再探究——形成結論這個科學學習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和判斷能力,做到傳授知識於快樂的操作中。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4

每天早上,學生們用塑料袋裝着早點來上學,不一會兒工夫,垃圾桶就被填滿了。看着這一情景,我想: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環保教育意義深遠,它將關係到我們下一代能否擁有真正的綠色家園。學校是學生環保教育的重要場所。隨着學生知識面的擴展,我設計了本課《塑料》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人人行動起來,爭當環保小衞士。

在這次活動中,我所設計的中班環保活動《塑料》,活動目標定為:

1.通過觀看錄象和實驗知道塑料袋會污染環境,感知其危害;

2.通過製作環保袋,發展學生動手能力;

3.通過活動懂得減少使用塑料袋的意義,萌發保護環境意識。在設計方案的時候,我根據我班學生對塑料袋的認知基礎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塑料袋產生情感轉變。在活動後,我根據活動中情況圍繞所提出的問題作以下反思。

一、問題引導學生情感轉變。

在第一環節中,我提出“塑料袋有什麼作用?”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回答問題,感情的基礎是喜歡的,肯定的。接着我又拋出問題“使用塑料袋是好還是不好?”引發學生討論,在這裏學生對塑料袋使用問題上有了爭執,產生了疑點,感情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第二環節中,我通過讓學生觀看錄象資料——散落的塑料袋、動物吞食塑料袋、農作物枯死;實驗演示——焚燒塑料袋。讓學生直觀的、更深層次的瞭解塑料袋,知道它在發揮作用的同時帶給環境更多的危害。危害動物,危害植物,危害人類。學生的情感再次產生轉變,對塑料袋有的是更多的厭惡,自然而然萌發了要保護環境,爭當環境小衞士的想法,從而推動了本堂課情感目標的完成。

二、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性提供分層次材料。

在製作環保袋的過程中,我提供了三個層次的材料。第一層次是提供成品紙袋,需要學生裝飾,適合能力弱的學生選擇;第二層次是提供半成品,需要學生沾貼,裝飾,適合能力一般的學生選擇;第三層次只是提供材料,需要學生自己裁剪、粘貼、裝飾,適合能力強的學生選擇。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來製作,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悦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作品展示。本環節是本堂課的難點所在,本難點在我設計的三個層次中迎刃而解,實現了本堂課第二個目標完成。

通過這次活動,我嘗試了新的教學方法,所做的嘗試也是比較符合我班學生學習水平。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回再次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並根據本次活動的問題加以調整和改進。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在教學活動中反思以下幾個方面:

一、問題的提出來源於生活實踐

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內容就來自於我們的生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現象,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結合實際解決問題。在本節課剛剛開始,教師出示課件,展示了大家熟悉的桃河夜景、北山公園夜景,讓學生親眼目睹城市的美麗景象,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欣賞過這樣的夜景,教師再出示出來,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再結合這節課的內容,學生就不難想到這麼多的燈光,五彩繽紛的顏色,人們是怎樣做成的?是怎樣讓這些燈泡同時亮起來的?由此可見,越貼近生活實際,越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受到的啟發就越大。所以創設適合於學生認知的生活情境,對於學生的學習是相當有利的。

二、猜測假想成為科學驗證的催化劑

真理是在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反覆論證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科學學習也不例外。課堂就是學生實踐的一片小小的天地。而在各種條件都已具備的情況下,如何去探究,探究結果會怎樣,這種假設將與實踐形成相互對立的問題。在學生的心裏正式有了這樣的對立,才能使學生在自身的實踐中不斷出現意想不到的收穫,猜測與事實之間總是存在着差距。所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假設、猜測,這對於通過探究最終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結論有着極大的推動作用。如在這節課中,學生通過大膽設想“在一個電路中能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這就使學生對探究有了信心、壓力和動力,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才能經過失敗,再失敗,最終成功這樣一個過程,從而用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的推測,繼而得出正確結論。“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讓學生根據科學依據進行大膽猜測,是科學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

三、合理引導學生深入。

國外科學教育有個説法,叫做“一英寸寬,一英里深”。“一英寸寬”指知識內容宜少而精,“一英里深”指內容要展開,展開了才可能“深”,才有可能讓學生真實、生動地受到科學素養的養成教育。如:學生動手試驗時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畫出自己預想的接法,看看能畫出幾種。預想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動手實驗,先按自己預想的方法連接,接起來能發光嗎?再試試自己在試驗過程中想到其它方法。畫出各種接法的圖。

所有的觀察、實驗活動,都要提醒學生留意自己原來沒有想到的情況。例如“燙手”,是學生在操作中經常發生的情況,但對這件事很少留意。留意了,就出現了“深”的機會,就會引出一連串的問題:是什麼東西燙了手?怎樣連接會燙手?燙手時電珠發光嗎?把不發光的連接方法畫出來,想想不發光的原因。這樣,學習就展開了,“深”了。

許多科學發現、發明是從意外情況中獲得靈感的,我們在觀察、引發實驗中,要像科學家那樣,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況。研究意外情況,是培養科學興趣、引發好奇心、引起問題、引發思考的生動有效的途徑。研究意外情況,首先需要教師對此有高度敏感,像“燙手”這類情況,必須是老師觀察到了,並且對討論這個問題的教育價值心中有數,才可能成為“深”的契機。

四、手腦並用,合作探究是發現真理的必由之路

探究是科學活動的核心,是正確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基本途徑,沒有這環節,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就如同人們吃栗子一樣,不剝開外皮不知道里面的是啥,不親口嘗一嘗就不知道它是甜的。在課堂上,要想使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就要不斷地去做一做,試一試,連一連,接一接,從而使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覆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有的小組可能有些吃力,但其他小組的成功會使他們充滿信心,最終能把實驗做好。探究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機械活動,而是學生在思維上最活躍的階段,這也是科學教學的目的所在。在活動中,通過合作讓學生的認識更加全面、廣泛,使他們的活動趨於正確的方向。

五、勇於質疑是科學學習中的一種優秀品質

愛因斯坦説過一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實際上在電路連接中,學生的實驗活動不是很順利的,而是在不斷遇到許多問題的困擾,這就是學生的思考與實踐操作之間形成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學生對自己的做法就會不滿足,因而能設計出更多的思路,改進活動方法,從而有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對於問題鍥而不捨,質疑排異,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活動。所以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用心思考,大膽實踐,向困難挑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問題本質,使學生探究活動更加深入,促進學生學習得以昇華。

六、學習的樂趣在於享受成功的體驗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活動,最終各個小組都做成功了。從學生方面上看,他們在急於展示、交流、總結中表現的越發主動積極。不難看出學生爭相把本組的實驗結果展現出來,就是想讓大家都知道他們成功了。其內心喜悦溢於言表。這種成功感恰恰又是激發學習興趣,更加深入進行探究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表現,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繼續開展一些具有探究意義的活動,使學生真正走進科學。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感覺到孩子對科學探究活動有着強烈的興趣,身為一名科學教師我們應該在平時留心學習和積累各種科學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的指導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在指導和評價孩子的時候,老師説的話一定要嚴謹,對於某些沒有定論的問題,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應該是對孩子進行一個探究方向的引導。課堂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孩子的興奮點,適時的引導,讓孩子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進行探究活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學習、探索、實踐。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選擇學生熟悉的水作為研究對象,將學生腦海中對水的零星感性認識提升到水的內涵屬性層面上,並在概念提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科學認識物質的方法,使學生在初次進入“物質世界”這一領域時,就能準確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斷物質的特徵,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教師在設計這節課時,以關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為出發點,本着觀察、體驗、驗證的原則,儘可能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並在活動中能夠有所收穫。在立足學生個人需要和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逐步獲取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本節課以四個活動貫穿始終:

第一個活動按照教材原有的網狀圖的設計思路來執行教學,對“關於水你知道什麼”談話就進行活動,通對水的觀察以及觀看動畫片,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從零碎的回答到逐漸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讓學生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物體,為下一個活動作好鋪墊。

第二個活動操作前的方法交流和引導是實驗操作有效開展的鋪路石,根據三年級孩子們對事物研究方法過於單一,對研究缺乏耐性,因此觀察方法的引出和方法的指導顯得非常重要。讓學生自己試着從眾多物質中去找出水,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涉及到“觀察、分析、假設、解釋、交流、質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在課堂上呈現出一個多層次的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讓學生思考自己判斷的依據,保證了學生的活動的有效性。對證據的重視,理性的思考,大膽的質疑,是科學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本冊教科書中發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重要內容。

第三個活動讓學生根據上一個活動對七種物質的瞭解進行分類,讓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本堂課,由於學生剛開始科學學習,在小組中友好合作的意識,積極參與班級討論的習慣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關注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提高課堂學生合作的效益。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7

《我們周圍的材料》是科教版三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的第一課。國小生從材料的角度開始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是適合他們的認識需要和年齡特點的。這一課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辨認來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學生將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書包和教室的設施,分辨它們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找出常見材料,描述它們的特性。

因為學生們每天的學習、生活無不與材料打交道。所以,他們對材料可謂“已經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另外,他們對於“塑料、金屬、木頭、紙”等表示材料名稱的詞彙,也早已“耳熟能詳”。這一課,讓學生“觀察和記錄身邊的材料”,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把“具體事物”與“詞彙”再次建立聯繫。當然,學生們在區別和辨別各種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時,也難免會出現問題和困難,比如,書桌的桌面是木頭還是塑料做的?電視機的外殼材料是金屬還是塑料?牆上貼的是牆紙還是牆布……學生們遇到了問題和困難,他們就產生了對“材料”進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慾望。這也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我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國小生從尋找身邊常見的材料開始,讓學生先看教科書的提示:金屬、木頭、塑料、玻璃、紙等。再讓學生説説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六種材料。

學生通過開展小組活動,觀察和記錄身邊的材料,與小組的同學一起從身邊的物品中尋找,首先看看自己身上穿的、佩戴的、攜帶的物品,辨認物品是由哪些材料構成的,並記錄在《國小生科學活動手冊》第22頁的表格中。再讓學生小組彙報,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材料的多樣性,同時也認識到身邊的世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許多物品是由多種材料構成的。再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哪些材料用得最多。試着看看常見的六種材料的性質,為下一節課繼續認識各種材料的特性打下基礎。

我們的教學就要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描述等方法初步認識、瞭解材料。材料是物質,我們的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我們身邊的許多物品是由多種材料組成的,讓學生通過學習,更進一步認識了我們的世界的豐富物質,更加熱愛我們生活的世界。熱愛大自然。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8

三年級科學課程是要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的,適應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因此在科學教學工作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據此,把本學期的教學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科學教學中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20xx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同時,更是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學能力的培養。

2、明確課程理念、目標、任務,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點,從而做出與教材相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教學設計。

三年級科學教材的內容主要是生命科學方面的內容,是適應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1~5單元包括了“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紙”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內容,而第6單元是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飯出發,引發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這些都是貼近生活的內容。因此,教學設計便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將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單元中“大樹的觀察”,就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初步瞭解科學觀察的意義的內容。因此,設計教案時,就儘可能地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為重點,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為難點,同時重視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等精神的培養。

3、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

三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級學生更為強烈和積極,因此,在教學中都儘量放手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探究。因為,三年級上冊的教材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注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結合,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更容易地進行科學的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這樣也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促進學生的科學能力的提高。比如,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方案,並通過户外的觀察記錄自己的發現,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分享觀察和實驗的快樂,也提高彼此觀察、實驗的能力。同時,教師在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對科學便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多次的實際觀察和實驗活動後,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能力。

4、設計好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實驗的方法。

科學知識的掌握,很大部分都來自實際實驗中所得到的啟示和驗證。同時,實驗也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實能夠轉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着科學規律有存在,體驗着科學知識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實驗都必須嚴格設計,同時,也教予學生進行準確的科學實驗方法。

二、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的方面

1、雖有挖掘教材資料,但在拓展課外相關知識方面深度還不夠。

為了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要求,轉變評價方式與知識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同時也儘量引導學生通過教材資源的學習去發現更多的課外知識,使知識更加全面,充實。比如,在探究水與液體的區別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交流水,海水,油,飲料,浴液……凡是學生能夠舉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讓他們去討論。但是在有些知識的拓展方面給予學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夠,比如在米飯一單元中,沒有讓學生在初步區分石膏與澱粉同時,去拓展澱粉和石膏的各自不同用途等等。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在把握好教材資料的同時,引導學生挖掘課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的知識更全面,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科學和生活有更深更廣的瞭解。

4、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完成科學實驗。

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環節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雖然在教學中,我都會設計一些觀察和實驗方案讓學生分小組去探究,但由於涉及到安全的問題,有些實驗未能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比如,澱粉加熱的實驗,由於要用火,就沒能放心讓學生親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應該讓學生明確知道安全實驗的重要性,並嚴格遵守實驗的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科學實驗。當然,能有另外的教師協助更好。畢竟,國小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是比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險性大的實驗還是由教師來示範比較妥當。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9

三年級的《科學》教學終於完成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還算不錯,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記錄下來,以促進自己不斷提高。

感悟一:準備好豐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動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開學備課時,我就擔心第四單元的教學對老師、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本單元教學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沒有這些探究材料,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會大打折扣。還好,學生有學具,裏面的材料雖然不是太好使用,但畢竟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實驗,自主探究了。同時課前合理選擇有結構的材料,製作教具,準備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課前準備工作,教師一定要抽出時間,精心準備,因為它是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保證。

感悟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化的,它不同於以往的自然課只注重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還需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對每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個定位與解讀,再將這些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去,力求通過一節課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能有所得。一節課教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學生經歷了從推測——科學檢測——構建認知的探究過程,學會了科學檢測的方法,建構了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感悟三:關注細節,打造亮點。

回顧所上的一些課,為什麼總感覺缺少一點精彩?反思原因,實際上是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對教學的預設,哪怕是一個環節或一句簡單的問話,我都會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見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於自身課堂臨場洞悉力不強,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與技巧,有時候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節外生枝”的提問,即使讓學生對這些生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時機,合理開發成的課堂資源。誠然,備課前對教學活動的預設能保證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開展,但我們的備課不能設計的太完美無缺,還需要留一些空白讓學生“潤色”,很多有經驗的老師,他們就是善於運用智慧去捕捉課堂中每個細節,將“意外”轉化成動態生成的資源,於是造就了一個個精彩的課堂。的確,課堂教學無小事,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從小事中、從細節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從“小處做出大文章”。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0

一、試卷總體情況

本試卷難易適中,從各方面考察了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試題分為五大類:有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連線題和科學與生活。題型豐富,便於學生解答,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檢測的內容比較全面,到位。和生活聯繫緊密,體現了科學這門學科對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二、學生卷面分析:

1、由於時間緊,複習時間短,多數學生掌握的不夠好。

2、基礎知識掌握一般,生活實踐能力題是同學們的一大弱點。比如:科學與生活中的暢想未來通信學生不能與實際相聯繫。

三、今後改進措施:

1、加強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與瞭解,改變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探索等活動充分地感知所學知識,使他們在親身經歷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在輕鬆地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並能夠在生活中自如運用。

2、教學中注重學科與生活的聯繫。多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多關注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培養他們多向性思維,讓學生不只是藉助課本單一的學習,而是做到在生活中掌握課本知識。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情感發展空間,鼓勵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

3、平時注重點滴知識的積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多觀察,多積累,注重知識與生活的結合。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是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身邊的材料》中的起始課。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科學課學習後,大多數學生已經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科學學習的習慣。不管是觀察力和思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當我叫他們觀察教室裏有哪些物體時,他們很順利地説了出來。

在學生觀察到物體後,我再和他們一起來討論這些物體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學生對材料這個知識的前概念是多少?對於他們的老的任課教師來説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做出判斷,但對於科學教師來説可能就只能找些學生進行詢問來了解了。其實材料這個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比較抽象的,我在上課的時候直接引入材料的概念,然後讓學生根據概念去説哪些可能是材料,這樣有可能到這節課結束學生對什麼是材料還是混混沌沌的。但如果在一開始不是直接拋出概念而是拿出六種由單一的常見的材料製成的物品,然後讓學生去感受原來這就是材料,然後再引出材料的概念,這樣學生可能更容易接受。我採用的就是先認識幾種單一材料的物體,再來引出材料的概念,學生的印象較為深刻,教學效果也不錯!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2

《温度和温度計》是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我認真研讀了教科書及教學用書,比照了國中一年級的《温度計》一課的教學目標,將本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分成四個層次:一是比較水的冷與熱;二是觀察温度計,認識其結構及原理;三是攝氏温度的讀和寫;四是讀出温度計指示的温度。

教學中,我先做了一個魔術:老師雙手戴着白色線手套,右手捏着青黴素瓶這時塑料管中的紅色液柱上升,換左手捏着青黴素瓶塑料管中的紅色液柱下降。然後設疑:你看到了什麼現象,知道是為什麼嗎?當學生講不清楚時教師就此打住並告知學生到上完課以後再來解決。這樣的開頭方式一下子吊起了學生的胃口,學生情緒高昂,興趣很濃。

我用一張冰天雪地圖片和一張鍊鋼車間圖片讓學生們説出感受並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然後,再通過這種感覺來比較三杯冷熱不同的水(其中1號杯是熱水,2號杯是冷水,3號杯是温水,要求是讓浸在熱水杯中的手指和浸在冷水杯中的手指同時浸入3號杯,叫學生説出感受),引出如何準確測量物體温度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都想上去試試。接着引出温度計的教學,我先讓學生觀察温度計,每兩個學生為一組讓他們進行仔細的觀察,然後進行彙報、交流,總結出温度計的結構,對刻度的由來、刻度線的幾種類型都進行了分析,學生學得較為輕鬆。由於三年級的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熱脹冷縮”的知識,所以我是有意迴避了温度計的設計原理。

利用課件形式教學攝氏温度的讀寫時,我先教學0攝氏度、6攝氏度、零下1攝氏度的讀法和寫法,並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數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同時結合FALSH模型來認讀,比較形象和直觀,學生掌握得較好。

在怎樣正確的讀出温度計刻度上的數字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手中的温度計,然後彙報讀數。教師在學生彙報各不相同的情況下,告知學生是因為讀的方法上有問題,然後出示了從仰視、平視和俯視三個角度來讀數的ppt,讓學生來判斷哪種認讀方法是正確的,分析了仰視、俯視兩種讀數方法的錯誤性,讓學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記住只有在平視時讀出的數字才是正確的,同時還強調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後在小組內每人都讀一讀温度計上的温度,互相評價讀數方法是否正確,以加深印象。

最後結束時又回到魔術揭祕上來,教師首先説明這個裝置:青黴素瓶內滴上幾點紅墨水,橡皮蓋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紅墨水中。同時讓一學生捏一捏手套,讓學生來道破真相:原來一隻手套是乾的,一隻手套是濕的。這時老師告訴學生老師右手戴着幹手套,捏着青黴素瓶時瓶中的空氣受熱膨脹,將紅墨水壓入塑料管,並逐漸上升;老師左手戴着濕手套,捏着青黴素瓶時瓶中的空氣受冷收縮,紅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們看到塑料管中的紅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計就是根據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製成的。我覺得此時來得出温度計的設計原理是比較合理且整節課在結構上也表現得緊湊、連貫。

反思本課的教學,還是有許多不足。一是在教學結構方面。在引出温度概念的時候,用手不能準確的知道物體的冷熱程度。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只有一個學生到台上演示,其他同學學生體會不透,教師也沒深挖,沒有激起學生前概念與現實現象的矛盾衝突。二是在教學理念上方面。在刻度的認識和0攝氏度以下的讀寫時,教學難點解決的過於生硬,教師沒有充分利用矛盾推進教學過程,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讀的時候應是從零度開始往下讀,當時有的學生能夠準確的讀出來,但由於我沒有追問,“你是怎麼讀的”,錯過教學時機,最後是我告訴學生應該怎麼準確的讀出來。教師重預設,輕生成。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3

剛剛從教科學學科,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科學相對於語文、數學、英語來説可以説是一個微乎其微的國小科,但我一直不這麼認為,因為科學就相當於我們小時候學的自然,我認為我能讓我的學生把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於我們生活中,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科學知識無處不在,如雨是怎麼形成的,在夏天吃冰棍的時候冒出的白氣是什麼等等,當學生遇到這種情況時,能想到這和我們所學到的科學知識相關,我想我們這一學科的學習目的也就達到了。這次期末的考試成績我自認為不是很理想,下面對此次考試的分析如下。

一、試題情況分析

本次考試的試題主要有以下題型:我會填空、我會選擇、我會判斷、我會填空。基本上都是每空2分,分值分佈合理,所出題型涵蓋了本學期所學內容,但是試題僅注重了第三四單元的考查,一二單元的題目基本上沒有,試題結構合理、題量適中,範圍廣泛,重視基礎知識和科學常識的考查。

二、基本情況

本年級四個班,現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

三、具體情況分析:

(1)填空題

本題學生得分率不算太高,第一題我覺得出題的目的肯定是考察學生都是用哪種材料做的,但校服我們這裏的學生大都答成了是用布做的,答用纖維做的比較少,文具盒我想正確的答案應當是金屬,大多數同學都答成了“鐵”,其實這也是正確的,但我認為文具盒是用什麼做的存在爭議的,因為學生的試卷上有的寫是用“布”做的,還有寫塑料的,確實學生的文具盒也有用布或者塑料做的。第二小題每個班將近有少一半的學生失分,這本屬於歷史知識,雖沒有在課本中出現,其實在課上的時候教師應該給學生擴充,所以有很多學生都答成了“蔡倫”。教師的拓展面不足,通過“我會填空”以後應當重視基礎,並做適當的擴充。

(2)選擇題

本題學生答題情況不錯,該題出現錯誤較少,問題大多數出現在第5小題和12小題。第5小題“飲料罐的成型,充分利用了金屬鋁的()”,正確答案為C,有許多同學都答錯了,原因在於學生對於金屬的五種特性掌握不牢,特別是延展性的理解不到位,延展性是金屬五種特性中最難理解、最抽象的性質,不光要給學生做演示實驗,還要讓學生親自體驗,多做講解。第12小題是考查實驗器材量筒的認識,關於量筒的題填空第4小題和判斷第6題都有出現,學生大都選了視線要與(B)水平,此題在於沒有讓學生親自實驗、觀察,由於我校的實驗器材有限,僅是做了一個演示實驗,讓學生看看,自然導致學生出現錯誤。看來學生的應用知識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自身經歷很重要。個別學生在第四小題出現錯誤,屬基礎知識不紮實。

(3)判斷題

此題出現問題最多的是第10小題,空氣是一種單一的氣體。學生都認為是正確的,錯誤率大約在50%,此題考察的是資料庫中的內容,資料庫裏的內容並沒有引起我的足夠重視,只是讓學生看了看,資料庫裏的內容確實應當得到重視,增進學生的科學視野。

(4)我會舉例

第二題和第三題非常簡單,錯誤很少,第一題我認為有一些超出學生的思維空間,雖説是對材料的考察,但學生往往不能完整答出五種,有些同學寫“牆、紙、稻草等等”,這些到底算不算建築材料呢?建築材料的範圍很大,所以我們在看這題是對於學生的答案也存在很大的爭議。

四、對今後教學的反思和建議:

1.從學生答題中出現的有些錯誤,可以窺見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方式、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表達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2、提高自身專業文化素養,加強直觀教學。

科學課具有基礎性、科學性的特點,作為教師要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力求知識點科學準確,並不斷充實更新知識,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及多媒體教學加強課堂實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優化教材,用教材教,加強方法指導。加強“科學與生活聯繫”指導,給學生提供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與方法策略。

經過這次考試,通過試題分析和答題分析,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揚長避短,嚴格要求學生,爭取在下學期教學工作中通過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4

三年級綜合試卷包括科學和品德與生活兩部分各50分共100分。從整體上看,這份試卷既注重了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又考察了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減少了死記硬背的試題,增加了對所學基礎知識的實際應用。在命題上較符合新課程理念,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即:提倡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加強學生實驗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現將試卷及試題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從三年級開始,學生進入科學課的學習。在學習中,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知識的獲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運用,正逐漸的形成,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為解開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礎是科學課教學的重要目標。

二、試題情況與分析

本次檢測卷用各種的形式和方法去涵蓋我們想要發現的一些問題。試卷分為五種題型: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科學探究、課外實踐。符合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試卷將本學期所學的知識點分別穿插在這些題型當中,檢測的內容比較全面,到位。

從題的形式上來看,靈活多樣。如:填空,將枯燥的問答變成有趣的填字,學生比較感興趣,有利於記憶的調動。選擇題,佔得分數較多,但是有答案可選,降低了難度。使學生能夠權衡做答。不過,其中的題充分考察了學生的認真性,只有認真分析才能做對,充分體現了靈活性與認真性的完美組合。問答題與生活實際聯繫緊密,極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科學課外實踐探究在學生掌握的知識基礎上又聯繫生活實際,充分體現了生活中的科學這一主題,更是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試題中,要求學生髮揮想像力設計早餐食品,難度較大,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縱觀這份試題,我們感覺試題出的難易較適中,第一題填空,第一小題在“夏季的草叢裏,我們可以找到”,這道題注重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考察的是學生實踐經驗的積累,但平原地區已經好多年沒有這種昆蟲了,只有山區有,一般情況下如果課外知識少,老師上課又沒有説過,學生就只能瞎猜。第五道小題考察的是學生的生活知識,學生只要看媽媽做過飯,或者自己親手做過飯,就能順利地答出這道題。從這道大題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試卷不光要考察學生的死知識,也注意對學生的生活實踐方面的知識進行考察,這些題的導向作用是很重要的,他會引導科學教學由應試教育逐步轉向素質教育。第三大題問答、第四大題科學探究、第五大題課外實踐同樣體現了這種導向意識。例如第五大題,關於課外實踐出的新穎別緻,具有想象力,即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又考察了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回答各種各樣,如果不是事先講過,學生是答不好這道題的,得分率在50%左右。

總之,這份題出的有水平,全面概括了全書的內容,考察了學生的全面的綜合能力,達到了素質教育的考試水平要求。

具體情況分析:

第一部分:科學共五道大題

第一題選擇(10分)。抽樣的32份學生答卷中,有2個學生考了滿分,10個學生考了8分,18個學生考的不到8分;丟分較多的是第一小題,學生對於動物的生活環境有所混淆。

第二題填空(10分)。主要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其中有12個學生考了滿分,優秀率為88%;相對於其它的題得分較高,説明學生對於基礎知識掌握的比較牢固。

第三題問答(14分)。本題主要考察學生的生活積累及觀察利用能力,失分較高。平均分為6.94,丟分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小題,學生對於“物體的沉浮”這節課學習的太死板,不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光注重“沉浮”的條件,而忽略了“沉浮”的原因,導致失分較多;第二小題是書上的原題,學生答錯主要原因是對於所學知識掌握不牢,還有教師督促不嚴。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多注意進行這方面的聯繫,多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題科學探究(10分)主要考察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32個學生,有7個學生考的不到6分,平均分為7.39分,也是失分較多題之一。從得分可以看出學生對於動手試驗能力較差,也可以看出教師在這方面訓練較少,課上該做的實驗學生掌握的不牢固。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重視實驗教學中的實驗過程和實驗方法的探究,多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

第五題課外實踐(6分)此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讓學生設計一種適合學生使用的早餐食品。平均分為2.24分,是失分最多的一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其中大部分學生沒有認真審題,誤把“早餐食品”理解或看成“新穎食品”,從課本上照搬,導致失分較多。

綜上所述,在以後科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訓練學生對物體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協同配合應用於實際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多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積極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部分:品德與社會

此試題出的難度不大,尤其是第二題我能分清對與錯、第三題我會選、第四題我會連丟分不多;第一小題填空題,以書中整段的句子作為填空的考題,由於學生用詞不當,不按原文填空導致得分不高;學生丟分較多的題是第五題我會答,不是他不會,是答題時不認真,不會組織語言,通過此題可以看出學生們的想象力、表達力、和實踐能力比較缺乏。從我鄉學生考的成績看是比較不錯,但從試題來看,學生考的成績並不理想。有些學生不是不會做題,而是不認真讀題,在以後教學中應多培養、多訓練學生答題的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

總之通過這次調研考試,能摸出我們教學的薄弱點;看出學生在做題時不認真麻痺大意;也反映出我們教學中的弊端。為更好的做好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供了經驗借鑑。

三、學生答卷總體情況

本次檢測學生的總體發揮不是很好,沒能夠將本學期的知識點盡數掌握,綜合運用力不是很強。説明學生在科學概念、科學興趣以及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能力方面還需努力。

四、考後反思

三年級學生的學習嚴重缺乏生活經驗。在課堂學習中,他們只注重知識的獲取,而忽視了知識的生活來源,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沒有去關注身邊的一些事情和現象,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動向以及我們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這是與新的課程觀不相適應的。

學生的學習應該以生活為基礎,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源泉和基石,但是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太少。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他們的生活環境是那樣的單調,沒有時間、機會和條件去接觸新鮮的事物,只能侷限在學校、家裏。這對孩子們認識社會、瞭解社會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渠道。

另外,三年級孩子正是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在平常教學中缺少系統的訓練,很多孩子不會傾聽,不會合作,還有一部分學生自律性不強,甚至有的學生影響同伴的學習。這些問題都是我們今後教學工作中應該狠抓、努力提高的地方。

五、今後教學工作的思考

1.在以後教學的過程中,要抓好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與習得。在教學中,一定要一課一得,將課中的知識點進行強化,逐一過關。另外,還要多進行課外的拓展學習,進行相關聯的引申,便於把教學搞活。

2.重視科學概念的教學。利用概念圖讓學生建立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繫性,提高科學概念的理解力。

3.優化教材,用教材教,加強方法指導。加強“科學與生活聯繫”指導,給學生提供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與方法策略。

4.尋求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與策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水平。

經過這次考試,通過試題分析和答題分析,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揚長避短,嚴格要求學生,爭取在下學期教學工作中通過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5

《科學是?》這一課是整套教材的一個啟蒙,讓學生在理性上知道什麼是科學,即科學不僅是需要學習的一堆知識,同時也是對過程與方法、技能思想上的一種積累。

首先,我在討論“科學”是什麼的環節上分成了三步,由淺入深。從觀察一些圖片知道科學是一些發明創造之類的大事情,同時逐漸引導學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回憶自己是否有過類似於科學家的研究經歷。其次,利用空氣佔據空間這個活動意識到平時“遊戲”的時候科學就伴隨着自己。在最後加入了“琴納與牛痘”的故事,深刻的讓學生理解“科學”是什麼。體會到科學並不神祕,它就在我們身邊。

其次,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科學,很多課堂的要求、習慣都不明確。老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強調常規的管理。但過多的要求可能又會制約學生的發展,限制他們的思維。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關注課堂。在我讓學生根據科學探究的過程複述琴納與牛痘的故事,為防止有些同學在那無事可做,我提出要求,認真傾聽,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充、改進,既提出了課堂要求,又讓學生有事可做。

再則,我們要用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敢問、愛問、善問的精神。但與此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對於其他一些問題,不能不管不問,要尊重每位同學的思想成果。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6

在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這樣一點:科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我覺得提得很好,很及時,很貼切,另外結合我鎮的16字教學模式,我是這樣做的: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心理規律,為學生搭建良好的發展平台,創造性的組織教學工作。現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談談:

一、 教師要鼓勵學生敢問、敢答。我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加以改革、更新,採取16字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髮揮主體性,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第一次接觸,有的內容他們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把所思所想拿出來。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合作探究。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略遠或者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我們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們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啟迪,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我們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防線,解放他們,鼓勵學生敢問,愛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親歷科學”這一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教育學生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敢問敢答就是成功的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提問的過程中,自己才能得到發展。

二、結合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初涉《科學》的學習,三年級學生開始不會提問,只是感興趣,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我們應注意通過教師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科學課的課題上提問

在科學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學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如科學《校園裏的小動物》,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蝸牛是什麼們樣子的?它怎麼爬呀?它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呢?

2.從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處提問

對授課內容重點、難點的提問,既有利於國小生研究知識,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提問組織教學。如《水》一課,一個學生提到:“水還可以以降水的形式存在”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為什麼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對水的存在形式的講解,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通過科學課的教學,我覺得不僅要考慮科學本身的特點,更主要的是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規律,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科學思考,提問,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7

本課是在上節課瞭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展開研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進行。通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信息,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等方面的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徵,我組織學生到校園裏觀察植物,並在記錄紙上記錄植物的特徵。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記錄習慣和文字能力還比較弱,我先帶領學生一起觀察一種植物,然後要求學生按照實驗小組組成觀察小組,觀察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這樣,就集中了多個學生的智慧,獲得取長補短的效果。

在科學活動中,既然有觀察,就一定有記錄,我除了讓學生明白如何觀察外,還實施提醒讓他們學會記錄,養成一個良好的觀察習慣。本課的記錄可以是文字敍述,也可以採用畫圖的方法,把不知名的植物或葉子畫下來。

要學生養成既觀察又記錄的習慣不是説在課堂的四十分鐘就能完成的,我鼓勵學生平時多觀察,多寫觀察日記,引導他們在觀察中發現,尤其是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只有這樣不停的循環往復,才能養成好的觀察下習慣。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8

從鑽研教材到進行教學設計到最後的上課,我從中發現許多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的地方。 減少老師的活動時間,預設彈性設計,提高課堂實效: 許多老師在課前預設的教學環節都很具完整性,可課一上下來,常常有許多我們預想不到的狀況發生,為了處理這些狀況,我們經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又為了不破壞課的完整性,所以只好拖課。而我這堂課由於知識性的內容較淺顯,所以課堂上沒有什麼所謂的“意外”發生,一節課下來,反而覺得時間很充裕,後面的總結顯得有意在拖沓了。拖課,學生沒興趣再聽下去,也影響了學生下節課的學習,不好。剩餘時間,沒有充分利用寶貴的40分鐘,也不行。

那麼該如何把握課堂40分鐘,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做了以下幾點思考:

(1)、減少老師的説話時間。科學探究課要把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老師經常是放不開,怕孩子偏離了主題,所以經常反覆嘮叨實驗要求、注意事項,浪費了很多時間。老師在課堂上要做到廢話少説,長話短説。教學語言要簡潔有力,不重複,不提一些無效問題。提出問題時,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在選擇要叫哪個學生回答上面。只要我們多注意,一定能在課堂上節省出許多時間來給學生進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動。

(2)預設彈性設計。比如我這堂課,如果不把運水比賽從這節課刪掉,而是預設在最後一個環節,看到時間還充裕,那麼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活動,這樣我在後面的時間就能充分利用了。時間是寶貴的,要想提高課堂時效性,那麼教師應先學會把握好課堂40分鐘,提高時間的利用率。最後在遊戲活動結束,我沒有注重學生的總結,匆忙結束了課程,使遊戲的最總目的沒有達到。

實驗是課堂的重要部分,實驗是為了尋求真相,但有些實驗,特別是對比實驗,要控制變量,經常會導致實驗結果與現實有所出入。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實事求是地面對現實,及時分析是什麼原因,還可以藉機生成二次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9

學生是在經歷了對動植物及自身的科學探究之後,對科學探究有了一定的認識,掌握了一定的感官觀察的方法。他們每天的生活都要接觸到水,根據生活經驗,他們對水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但就是這最平常不過的“水”,孩子們很少有意識的去觀察它、研究它,可以説,他們對水既是熟悉又很陌生。

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實驗,未能充分讓學生參與科學活動。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學生在科學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科學有規律存在,體驗着科學知識的形成。三年級學生對周圍世界好奇心比較強烈和積極,但是由於教師教學目標定位不夠完整、高度不夠,教學設計沒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科學的探究活動中去。具體體現在:在讓每一個小組到講台前面來找水的過程中,教師沒能照顧到台下更多的學生都只能進行等待,在壓抑着自己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慾望,這樣的設計和教學就讓這節課的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同時學生充分應用自身感知手段認識事物特徵的的過程就顯得“蒼白”、“消瘦”。因此,在以後教學預期學習目標定位上要有足夠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選擇更優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科學能力。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0

《地球上的水》是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後一節課,本課是在前面認識瞭解“水的各種性質”之後,來了解地球上水的分佈,通過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以及瞭解水污染的現狀。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優點: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採用了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地球上水資源分佈的廣泛,感受到水體的美麗。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而且通過課件,把一些抽象的數據形象化,讓學生體會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並通過學生動手活動,再進一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球上水資源雖豐富但可直接開發利用的淡水卻少之又少。利用課件、視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覺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節水習慣。在教學中以觀察、提問、小組討論研究、學生動手活動等為載體,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地學習,在教師引導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感悟、內化。

不足:

1、科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淨化水的實驗,比較簡單,可以嘗試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

2、節約用水的措施因為時間關係,學生談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業、農業方面沒有涉及。如果涉及,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科學改變生活的意識。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1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首先創設情景複習舊知,然後做磁鐵的遊戲。在上課的剛開始我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開放的寬鬆的探究空間。通過做磁鐵遊戲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在孩子們的自我探究中總結出磁鐵的有關性質。講完這節課,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創設情景,引出探究對象

教學開始,我創設了“表演小魔術”————“打撈大頭針”這樣一個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魔術是孩子最喜歡看的一種節目,“怎樣把大頭針從燒杯裏撈出來,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二、自主探究,突破教學重點

由於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所以在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後,我嘗試着引導學生在簡單瞭解了幾種常見磁鐵的形狀及名稱後,直接放手讓他們玩一玩磁鐵,也沒有提過高的要求。只是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實驗材料。如小車、環形磁鐵(大小都有)、因此,我覺得“磁鐵能吸住哪些物體”的猜測可以省略,把寶貴的時間移到“動手玩磁鐵”中去,儘可能地提供玩的時間和空間,並且這種玩是自由的、開放的。沒有了條條框框的束縛,實際上也就給他們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搭建了一個自由發展的平台。“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工作。很多科學道理就是在學生不經意玩的過程中發現的,很多有價值的問題也是在玩的過程中提出來的。課堂上的“玩”更能促進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在玩中一起討論、相互啟迪,最後達成共識。

玩了近15分鐘後,整理好材料開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個體差異,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見解,而交流能使這種差異成為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

經過充分動手,學生有了許多不同於以往的驚喜發現,這些發現既讓他們興奮,又讓他們疑惑不解。原有的認識通過合作探究產生了新的疑問,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製造了課堂的第一個小高潮,使得他們產生了躍躍欲試、向更深層次探究的慾望。“為什麼紅和紅的碰在一起會彈開,紅和白的碰在一起卻吸在一起了?”“小鐵釘為什麼能吸起另外的一枚鐵釘”……“玩磁鐵”不僅僅成為本堂課探究的一個起點,而且為整個單元的探究活動埋下了伏筆,也達到了我設計的意圖。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2

一篇文本,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生活閲歷的人們解讀的角度、深度和廣度都是不一樣的。一個教師首先要站在純文本的角度看待文本,沉入文字中去,在文字中走幾個來回,讀出自己的感悟。教師要努力尋找與作者有關的信息,深入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所處的內心世界,以我這心猜彼之意。教師是教書的,所以也應該從編者的角度來讀一讀文本的,應該給文本賦予一定的社會意義。教師更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揣摩,把自己當成一個涉世未深的兒童,以兒童的眼光來解讀文本。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關於《水》的主題,應該有兩層意義。一是關於節水,二是關於堅強樂觀地生活。而這樣的思想,是通過作者的語言描述來實現的,因此我們的語言課堂教學還是要從文字入手。

一、走進文本:緊扣詞語

對學生而言,由於閲讀水平的限制,不大可能從一大篇文章中抓住重點,感受文本的意義所在了。有道是“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語是文章構成的基本單位,因此,選擇詞語體會是走進文本的捷徑。在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驕陽 炎熱 風乾 被曬乾的狗尾巴草”等一組詞語,要求學生讀一讀,並且説一説,讀着這樣的詞語,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學生説:“大地乾裂了。”有學生説:“一棵大樹已經乾枯,歪在河邊。”有學生説:“河水都已經乾枯了,露出了河牀。”有學生説:“人們揮汗如雨。”這時,我進行了引導:“在這樣的地方,人們連汗也流不出來了,這才是——”引出孩子理解“風乾”的意思。正是通過想象,將詞語還原成句子,用自己的語言真切地感受到乾燥的日子及我們對於水的渴望。

二、深入文本:品味細節

五年級的孩子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逐漸學會品味細節。《水》一課的細節描寫是很多的。我在這節課上抓住母親的“笑”來期待學生能從這個不怎麼起眼的動作中感受缺水的無奈、母親的樂觀,學習作者的這種表達方式。

文章中最精彩的細節描寫是在第五自然段。我要求孩子們細細地品讀這個片段,把心沉入,在課文中多走幾個來回,圈出觸動自己的詞語,並且在書的邊上寫下自己的感受,只要一個詞語,再根據這個詞語讀讀最能展現自己朗讀水平的一個句子。通過讀與寫,讓作者的細膩的感觸、精準的描寫更深入孩子們的內心,同時,對作者的表達方式產生共鳴。

值得一説的是,這樣的處理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孩子們似乎對於這段還不能好好地體會,也不能通過朗讀來表現。特別對於作者那麼細膩的描寫,體會得也不夠深刻。怎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也許要給孩子們更長的時間,也許我的引導還要再到位些。

三、思考文本:質疑矛盾

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得更深刻些,在課堂上我引導孩子們產生爭辯:母親用多少水給我們洗澡?兄弟四個平均分的話應該有多少?這四分之一勺的水真的那麼快樂嗎?真的那麼值得“啊啊”大叫嗎?本來的設計在課堂上應該有這麼一個辯論的過程。通過這樣的一個辯論的過程,孩子們認識到這是一種真正的快樂,體會到缺水的痛苦和有水的快樂。但課堂一邊倒的現象比較嚴重。不知道是孩子太過聰明還是他們已經真的理解了水的苦樂了。

説到質疑,我的這個教學過程沒有姜文泉老師和朱曉麗老師那麼高明。他們完全把質疑的話語權交給了學生。一個問:“把獨特的詞語找出來。”一個啟發:“有沒有什麼讓你產生疑惑的地方打上問號。”再通過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使學生達到恍然大悟的境界。這樣,就使得學生學會了學習,培養了他們的質疑能力,非常好!

四、表現文本:朗讀提高

孩子怎樣才算真正理解了一篇課文?我想:讀出自己的意味就是了。回想孩子們在這節課上的表現,應該來講沒有達到我所要求的程度。那些本來朗讀水平高的孩子還是這樣,不會讀的也還是這樣。“啊啊”大叫應該怎麼讀?我是直接要求他們可以讀得快一些,可以讀得慢一些,可以聲音響亮一些,可以聲音小一些,沉穩一些。但這只是技巧上的提高,或者説是我對於生活體驗之後的理解,孩子們則不會。我應該創設情境,讓他們進行相應的比對,或者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也許這樣讀來才更有意味呢!本來設計的環節中還有學完第五自然段後再回讀“啊啊”大叫了起來,可是因為前面指導過多,來不及,就跳過去了。現在想來,當初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應該回讀一下。因為這第五個自然段不就是一次生命的體驗嗎?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才能讀得好啊!再回讀“水,成了村子裏最珍貴的東西。”才深有感觸吧。

教師怎樣在課堂上通過自己一兩句的指導,馬上讓學生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我要好好修煉的。

當孩子在閲讀的時候,應該是一種閲讀在場的狀態。我也是。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3

三年級的《科學》教學終於完成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還算不錯,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記錄下來,以促進自己不斷提高。

感悟一:準備好豐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動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開學備課時,我就擔心第四單元《電》的教學對老師、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本單元教學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燈座、開關、電池盒等等),沒有這些探究材料,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會大打折扣。還好,學校訂購了學生學具,裏面的材料雖然不是太好使用,但畢竟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實驗,自主探究了。在第12課《讓燈泡亮起來》活動中,學生人手一套材料,他們通過看一看(觀察各種材料的特點)、連一連(利用手中的材料連接一個簡單電路)、畫一畫(將發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如實地畫出來)、猜一猜(猜測電的流動路線)、想一想(有的連接方法為什麼不能使小燈泡發亮,從而認識短路與斷路)這一系列的活動,初步建立了電流、短路與斷路這些科學概念。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又出現了新的材料:電池盒與小燈座。在課前準備材料的過程中,我發現學具中的材料由於製作比較粗糙,燈座與燈泡的連接,電池盒與導線的連接有一定問題,為學生的探究學習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大大降低了實驗探究的效率。針對這種情況,我利用學校原來實驗盒中的材料(導線、電池夾等)自制了一些教學用具(如:四接線頭和六接線頭盒子等),能保障學生有效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每次上課之前,我都要檢測一下實驗材料,親自動手做做實驗,因為有時候看似簡單的實驗,可能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只有教師做一做才能發現問題。同時,還建議老師們在上課前多準備1-2套分組材料,這樣萬一有小組因材料出現問題時就可以及時更換,確保教學效率。科學教師不僅擔負着備課、上課的教學工作,同時課前合理選擇有結構的材料,製作教具,準備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課前準備工作,教師一定要抽出時間,精心準備,因為它是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保證。

感悟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化的,它不同於以往的自然課只注重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還需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對每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個定位與解讀,再將這些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去,力求通過一節課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能有所得。如:我在上評估課《導體與絕緣體》一課時,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檢測一塊橡皮的活動,讓他們學習科學嚴謹的檢測方法,明白每一步實施的意義,從而培養他們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再讓他們運用所學到的規範的檢測方法檢測更多的材料,並作好記錄,通過整理檢測記錄發現導體與絕緣體的特性及其它們在生活中的運用。一節課教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學生經歷了從推測——科學檢測——構建認知的探究過程,學會了科學檢測的方法,建構了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感悟三:合理運用科學記錄本,達到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本學期,改變了以往科學本只是用來完成課後練習的做法,而是期望體現一本多用。在本單元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課堂上,科學本是學生記錄實驗現象、設計製作方案的實驗報告單;課後,它是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的記錄本。從作業本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思考、探究的足跡,真正瞭解到每個學生在課堂、課後的思維與研究軌跡。同時,我還將它作為與學生書面交流的橋樑,每次批改作業時,我不再是單純的打個等級,而是對於他們的點滴進步與期望用鼓勵性的語言進行交流。下一步,我還將鼓勵學生利用這個平台與我交流,瞭解學生的需求,走進學生的心裏,更好地為學生髮展服務。

反思一:關注細節,打造亮點。

回顧所上的一些課,為什麼總感覺缺少一點精彩?反思原因,實際上是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對教學的預設,哪怕是一個環節或一句簡單的問話,我都會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見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於自身課堂臨場洞悉力不強,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與技巧,有時候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節外生枝”的提問,即使讓學生對這些生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時機,合理開發成的課堂資源。誠然,備課前對教學活動的預設能保證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開展,但我們的備課不能設計的太完美無缺,還需要留一些空白讓學生“潤色”,很多有經驗的老師,他們就是善於運用智慧去捕捉課堂中每個細節,將“意外”轉化成動態生成的資源,於是造就了一個個精彩的課堂。的確,課堂教學無小事,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從小事中、從細節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從“小處做出大文章”。

反思二:如何以教材為藍本,把科學課上新、上活?

反思自己的教學,雖然能夠比較紮實、有效地達成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但感覺按部就班,創造性不強。如何將教學活動從有效到高效,以教材為藍本,結合學生實際,合理地加以創新和昇華,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發的內在需求,這是我今後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4

在三年級的科學複習中,我採用得先做練習,學生對於自己得學習得知識能夠有一個瞭解,知道自己得掌握程度,然後學生學生進行課本複習,最後進行總複習。

為了學生能夠更快回顧起自己得學習過得知識,我首先組織學生根據課本做相關得練習。學生在練習得過程中,學生能夠熟悉課本學習得知識,從而對於知識進行回顧。學生在在課本翻找答案得過程,就要一種學習,再認或者是再現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複習可相關得知識,同時掌握相關重點,難點。但是在複習得過程中,有得學生沒有自己去找相關得知識,而是直接超別人得答案,這樣得效果就比較差了。這是一種應付得態度,需要在學習中予以糾正和杜絕。

在學生在對於相關知識掌握得基礎上,然後複習課本上得相關知識和內容。在這裏複習,是在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點,和學習重點得基礎上進行全面得複習,這樣學生能夠更換得進行掌握,能夠對於相關的知識有個總體得概括和掌握,有一個知識得網絡,為學生得學習打下一個良好得基礎。

在總複習得階段主要進行得自由複習。在這個階段學生根據自己得掌握情況,進行自由得複習。在這個階段需要進行查缺補漏。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5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對自然的認識很多是以“接受”的方式形成的。這種“接受”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被告知,有的是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性的觀察所“積累”的。正因為如此,我剪輯了一系列有關自然現象的影片,通過“對自然事物的感受”“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這一線索,鼓勵學生觀察、思索身邊的自然現象,引導他們自覺地提出疑問,激發探究的興趣,形成對科學本質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從他們習以為常地“積累”中怎樣得到一個真切的體驗,怎樣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從問題開始,可以進入科學的世界,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我在教學組織形式中加入了小組協同和小組討論等形式,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和交流的能力。

在國中學生的想象中,科學研究是高深而神祕的,而且可望不可及。為了消除同學們的這種畏懼心理,我在中插入了《伽利略 擺的等時性》動畫片,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景中理解科學研究是一個探索發現的過程,需要用到很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需要在實驗室裏一絲不苟地工作,需要協作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通過簡單的實驗來檢測一些科學理論。“金魚在水裏上浮和下沉”,這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現象,為了理解這一現象,我安排了一個“會沉浮的氣球”的演示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指導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用語言表達出來。

在這節課最後我安排了“科學技術改變了世界”這部分內容的討論,學生們各抒己見,在討論和交流中明白了科學的發展是無窮盡的,人們在不斷提出和發現新問題的過程中,推動了科學不斷地發展,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對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但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要協調人和自然的關係,保護環境,才能創造更為美好的生活。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6

《觀察手》是三年級第三單元“我們自己”裏的第一課的第二課時,本課重點是:通過觀察手的構造,體驗手的靈活與手的構造的關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讓學生圍繞觀察和體驗開展探究學習,借用課內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的開始以做石頭剪刀布的遊戲,讓學生對手產生興趣。問學生剛才遊戲中有哪些結構參與了遊戲,進而導入新課。學生先説説手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麼。接着觀察手的外形、説説哪個手指比較特別。看似簡單的問題,孩子的觀察結果卻有好多:指紋、骨頭、關節;中指最長最特別、拇指最低……似乎要把自己知道關於手的名詞和自己的理解都要説出來。可以看出學生對手的結構瞭解還是比較多的,也有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展示手的透視圖,畫出手的輪廓,並標出各個部位的名稱,對手的結構進行簡單的講解。第二環節,讓學生進行手的體驗活動:全班站起來,男同學的拇指貼着手掌,與女同學進行校服拉鍊比賽(拇指的作用);用雙面膠貼住右手食指的關節,寫一個字進行對比(關節的作用)。學生很有興趣,在活動的過程中確實能體驗到了手這兩部分的作用,但全班的拉拉鍊的遊戲中,有些學生不遵守規則。學生都説雙面膠粘住關節了,手活動很不方便,不能彎曲了。特別是用吸管的皺褶來説明的時候,學生不但有興趣,也更容易理解關節和皺褶的重要性。 “手的感覺功能”的探究“猜一猜”的活動,學生通過猜測中的成就感,很自豪的説自己的手能摸出物體的大小、形狀、質地。給一個兩瓶礦泉水的區分中,他也很快能區別了冷熱、輕重,證明學生理解了手的另一種感覺功能。接着在體驗盲文環節,學生都注視着課件上的盲文,有的學生還知道了紙幣上的盲文,大家都迫不及待都拿出自己的錢來摸摸。

在之前的一個班的學習中,我進行了小組繪畫手的活動,整體感覺下來,對學生學習這堂課的幫助不大。把繪畫放在黑板上,學生説,我來標註手的結構,既節省了時間,也一目瞭然。總體感覺,這堂課設計的學生體驗的活動都很有效果,但對活動的把控還不夠到位,學生的體會也沒説到位,主體作用沒有發揮好。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7

上課伊始,我親切地與學生聊找蝸牛朋友的經驗,並把一個學生的蝸牛要來看,然後“不經意地”把他的蝸牛與我的一盒蝸牛混在一起,讓他説説自己蝸牛的特點,從而幫我找到他的蝸牛。學生説他的蝸牛有兩對觸角、一個殼,是白色的,而我的蝸牛也有許多符合這些特徵。學生感到無計可施了,我才告訴學生:“老師是跟你開玩笑呢!”通過創設這樣的情境,使學生髮現自己對蝸牛朋友的瞭解確實非常有限,從而極大地調動起學生觀察蝸牛的積極性,在下面的觀察中發現了自己的蝸牛的許多細小的特徵。布魯納説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興趣。”國小生的好奇心較重,我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把這種好奇心發展為“科學的好奇心”,擴大學生的興趣範圍,激發研究的慾望。

在研究蝸牛的環節,學生提的關於蝸牛的問題有:蝸牛的壽命有多長?蝸牛最害怕什麼?蝸牛能在水裏生活嗎?蝸牛為什麼會冬眠?蝸牛的粘液永遠也流不完嗎?蝸牛貪吃嗎?蝸牛有幾顆牙齒?蝸牛冬天上哪冬眠?蝸牛怎樣從殼裏爬出來?看來,學生的小腦瓜裏有無窮無盡的天地,就看我們會不會發掘。

研究時,學生選了幾個問題:蝸牛怕什麼、研究蝸牛能在哪些物體上爬、蝸牛吃什麼等。幸虧我課前準備了大量的材料,學生的研究才如魚得水。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有條不紊地提出猜想、設計方案、領取材料、分工合作、記錄、討論、總結匯報。看到他們真的“像科學家那樣真刀真槍地搞科學”,我感到由衷地喜悦。

聽課教師的課後反饋:

本節課的設計和實施,教師着眼於“課程目標”,置“學生的發展”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把學生的發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觀察、探究,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舍的花時間,讓學生去探究,給學生創造機會,營造平等、和諧、相互尊重的氛圍,教師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有主見的、有思維的個體,留給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究,教師注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互交流,使他們的思維隨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投入了“探索科學奧祕”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達到興奮、忘形的境界,這就是本節課最大的成功。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8

《傾聽聲音》這節課我上完了,根據自己的教案設計與這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對比,覺得學生幾乎達到了自己設想的結果。我採取引導的方法和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三年級的學生互動得很好,充分調動了他們對聲音這部分的積極性。因為這部分內容很貼近生活,所以學生非常感興趣,都在不斷地尋找聲音並積極回答,感受體會到了生活中各種聲音的美妙。同樣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一、聽錄音回答問題這一環節我沒有把握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反覆聽了三遍,浪費了課上的時間也沒達到很好的效果。

二、在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時課堂氣氛過於活躍,這方面需要我注意引導,如果課堂氣氛太活躍的話就是混亂了,學生就會學不好知識。

三、課上時間我沒有把握很好,以致最後下課了過了一會才講完,時間很緊張。我課上的聲音很洪亮,但不會以抑揚頓挫的聲音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自己嗓子也很累,這方面我需要及時調整,充分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認真學好科學知識。這就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結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繼續發揚優點,改正不足,調動學生的學習科學的興趣,讓學生喜歡我,喜歡上科學這門課,學好科學知識,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9

《紙的觀察》是教科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紙》中的第一項活動,它是從“觀察一張白紙”開始,讓學生詳細觀察描述一張白紙有哪些特點,然後比較兩張不同紙的主要區別,能用數學的測量方法科學的比較紙的厚薄,進而尋求各種紙的共同特徵: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本課的教學設計理念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培養學生探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為重點。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科學。並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整個教學設計主要由三個觀察活動組成,以紙的觀察為主線,把重點放在比較各種紙的不同及觀察紙的纖維上,把難點放在尋求紙的共同特徵上。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能做到依據新課標要求,運用發現法,引導學生進行創設情境——觀察思考——預測論證——總結深思的四步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開展學生活動,為學生搭建探究活動的平台,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品嚐成功的喜悦。

如果,能在小組活動中,完成觀察報告,並在小組內進行自評與互評,由學生自己為自己的報告評分。培養學生在觀察後及時進行記錄的良好習慣,就更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