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模板彙編5篇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又將迎來新的教學工作,現在就讓我們好好地規劃一下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教學計劃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計劃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計劃模板彙編5篇

教學計劃 篇1

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下文為您準備了七年級政治教學計劃的內容。

一、班級情況分析

今年我任教七年級年級3個班的政治課。據瞭解學生的基礎不是太差,只要教師嚴格要求學生、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就能使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有一部分學生在國小就不認真學習,成績較差,但一般在嚴格的督促下都能改正。

二、教材分析

國中一年級思想政治課,從一定的意義上説,是一門德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這門課程教材由前言和五課組成,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教育,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練意志、優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社會,培養健全人格;使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三、指導思想

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練意志優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社會,培養健全人格;使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四、教學目標

根據現代教育精神突出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的育人要求和學會關心到21世紀教育主體,引導學生確立尊重、關愛、責任的基本價值目標,引導學生珍惜國中生活,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主動把握自我、發展自我。引導學生品味生活、做情緒的主人,學會拒絕不良誘惑,瞭解自我保護的措施,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學做生活的主人。

五、主要措施

1、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與之適應的教學方案,備好每一節課。

2、上課過程中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該課內容。

3、課堂上要求學生大膽發言,結合自身實際發表觀點。

4、以討論形式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並鞏固知識。

5、結合課文內容佈置相應的練習、作業並要求學生按時完成,獨立完成。

教學計劃 篇2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宗旨在於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紮實的基礎。

全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分別是《屈辱與抗爭》、《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建設民主富強國家》。《屈辱與抗爭》這個單元包括三個小主題,分別是:《血淚國恥》、《悲壯的抗爭》、《探求救國之路》。第二單元包括二個小主題,分別是:《來到嘉興南湖》、《追求先輩足跡》、《開國大典》第三單元有三個小主題,分別是:《人民當家作主》、《祖國走向富強》。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很感興趣,學生對社會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社會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瞭解。通過“體驗”、“嘗試”、“調查”、“討論”等方面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促進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良好發展,特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

三、教務目標:

1、瞭解近代中國的屈辱與抗爭,使學生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驕傲和責任。

2、體驗民主的生活、學習氛圍。懂得參與集體的民主生活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要了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要有自己的信心。

3、瞭解社會生活中的民主,直面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解決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諦。

4、學會獨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5、 感受祖國壯麗的山河,多彩的民族風情,古老的中華文明和今日的輝煌。

6、走向世界,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感受和探討人類文化的異彩及共同面臨的問題。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

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教學計劃 篇3

一、學生情況的分析

七年級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對政治思想課有了初步的認識,對思想政治內容也不在陌生,但是七年級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接受起來有困難,雖然內容也接近中學生的生活,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但無法與我們的`生活相聯繫不能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但學生學習的熱情高..

二、教材分析

七年級思想政治(下)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品德,內容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讓學生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何去認識的性格,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中學生,怎樣對待友情,增強自己的交際能力等,教材裏面的內容就是我們生活.這是七年級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優勢.

三、教學目的

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差異,培育學生主動學習,有目的的學習,教會學生能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處理生活問題,形成愉快教學和愉快學習,讓學生感到我們的思想政治對我們的生活有意義.

四、教學安排

由於新課改的安排,現思想政治課每週二節,改革後的七年級思想政治一共有五課,十五框題,每一課後面都有探究與活動,一共有五個部分,現具體安排:

第一課安排五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儘快瞭解教材.

第二課安排四節課的時間.

第三課安排四節課的時間.

第四課安排四節課的時間.

第五課安排四節課的時間.

每一課教學完成之後進行總結:學習方法等,用一節課的時間.在第三課完了之後進行期中的總結,用二節課的時間.五課完之後,進行期末的複習,用三至六節,最後由學生自主複習.

教學計劃 篇4

一、文學常識

本文的作者郭沫若(1982-1978),現代作家、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等,四川樂山人。著有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蔡文姬》,等。生平著述甚豐,有《郭沫若全集》行世,分文學編、歷史編、考古編三種。

二、字詞1.字音字形

奇崛jué枯瘠jí闢bì易骨gū朵犀xī利劈pī刀

瑪mǎ瑙nǎo琢zhuó成安普剌lá金罍léi盎àng然鏽xiù彩

皓hào齒豐腴yú唾tu津潛qián溢yì束縛fù

2.詞義:爭妍(yán)鬥豔:形容百花盛開,竟相比美。妍,美麗。

忍俊不禁(jīn):忍不住笑。

3.多音義字

bì辟易、辟邪、復辟pì劈頭蓋臉

pì開闢、精闢、闢謠pǐ劈柴

三、主題:本文託物言志,借石榴寄託情懷,通過對石榴的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讚揚了不怕威壓、奮發向上的品格精神,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執着堅定的信念和熱切地追求。

四、寫作特點:

一是抓住特徵,仔細描摹。

二是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三是託物言志,借物抒情。作者之所以喜愛石榴,是因為石榴的“內在”特徵正好與作者的性格特徵相契合;作者讚美石榴,實質上是要讚美那種英勇無畏的品格和敢於鬥爭、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五、課後思考與練習:

1.閲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石榴的枝幹、葉片、花、果實發子粒特徵的語句,體會其中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從不同角度對石榴的可愛之處作了生動描繪。一是寫石榴的枝幹和葉片,通過同梅柳的比較,刻畫出它的獨特風采——“奇豈而枯瘠,清新而不柔媚。”二是寫它的花。主要寫石榴花的色彩(“深紅色的”:單瓣的“陸離”,雙瓣的“華貴”)和習性(對於炎陽的直射“毫不辟易”),並根據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特徵把它比做“夏季的心臟”。三是寫它由骨朵到花的演變,作者稱這種變化過程是“一種奇蹟”:“逐漸翻紅”,“頂端整裂為四瓣”,形態豔麗而勻稱,像是紅瑪瑙琢成的花瓶。四是寫由花到果的變化,主要寫了石榴結實顏色和形體的變化。顏色由紅變金黃,上面還留有青銅器所物有的“各種鏽彩”;形體則變為胖胖的圓肚形(見教材彩插第三幅)。五是寫石榴的果實,作者兼用擬人和比喻,形象描繪了石榴果實成熟時的樣子(“破口大笑“)和石榴籽的形狀、色澤(如”透明光嫩的皓齒“),語言準確傳神而又生動活潑,更加突出了石榴的'“可愛”。

2.作者説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臟”。結合課文第七段,試分析一下作者為什麼這麼説。

課文兩次把石榴比做“夏天的心臟”。第一次在第三段,作者在描寫石榴花時,説“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為華貴,那不是夏季的心臟嗎?”這裏主要是從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是第一個層次。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這裏是從石榴“熱烈”“充滿活力”這一“內在”特徵的角度打比方。“心臟“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給火熱的夏天帶來無限生機與活力,二者在這一點上是相似的。這是第二個層次。第二個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個比喻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個比喻,準確形象地表現了石榴熱烈、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內在”特徵。

3.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這種方法叫擬人。課文中下列句子就用了擬人的方法,試將它們與括號中的句子加以比較,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1)太陽增加了它的威力,樹木都把各自的傘蓋伸張了起來……

(如果改成比喻句:“太陽越來越厲害,樹冠長得像傘蓋一樣……”)

(2)秋天來了,它對於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的皓齒。(如果改成比喻句:“秋天來了,石榴裂開了,露出了像皓齒一樣的子實。”)題目中的兩個例句都是比喻兼擬人。改後變為單純的比喻句。作者本來是把石榴作為一個有情有義、充滿生命力的人來寫的,因而“她”才會“伸張”起傘蓋,才會“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筆”;而改後就失卻了原文原具有的鮮活的形象和富有動感的表達效果。

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主要學習地理必修一,這部分內容是立足於國中地理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選取了自然地理中經典的幾個要素,如大氣、陸地、水環境、地質等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幾方面,探討人地關係中“地”的有關地理理論基礎,通過這些自然地理理論的學習,使學生更好的瞭解我們身邊的事物,將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學過程中,並逐步樹立起“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與此同時,掌握地理的有關讀圖析圖繪圖的方法和技巧,並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現實世界的境域性知識,解決有關地理的重大問題。使地理學習做到學有價值、學以致用。

二、教學內容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5章。

三、學生知識現狀分析

1.由於部分學校國中階段忽視地理學習,使高一學生對地理學科不能做出正確的認識,學生的見聞有限、知識面窄,對地理學習存在陌生感和恐懼感,同時又對新生事物抱有很強的好奇心。

2.學生對地球運動這一部分的學習會存在很大難度。就其原因是地球運動中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空間思維能力,而與之配套的物理和數學等學科的內容知識還未學到,無形中加大了學生學習這一部分的難度。

3.地理學習的興趣不濃,方法機械。很多學生視地理為副科,以為學習地理就是靠死記硬背,故學習興趣不濃,也不是很重視。自然地理學習需要的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讀圖分析能力、多因素綜合分析等能力較弱。

4.地理思維能力缺陷。自然地理現象一般是學習後續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區域地理的重要基礎,而學生的地理思維往往是單因素線式模式,缺乏多因素網式綜合思維能力,難以理解複雜的自然地理現象,也將對後續的學習帶來難度。

四、教學措施

為更好落實學校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兩個方面着手來進行教學。

(1)強調學習過程,培養良好習慣。

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要求學生落實基本的學習過程及課前預習,課堂高效聽講,課後複習整理三個基本環節。

①課前通讀教材,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礎知識梳理。發現問題,標記問題為課堂有針對性的“解惑”做好準備。

②上課時,活躍思考,認真聽講,踴躍發言,使“疑惑”在45分鐘內真正排除,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③課後再次通讀教材,整理課堂筆記,特別是對預習過程出現的問題要細緻的'做好記錄。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測自評試題。

(2)落實活動實踐,激發學習興趣。

結合人教版教材的特點和我校學生的知識水平,將大力推進教材活動實踐。為此,將公佈本學期的地理活動安排。學生分組做好活動項目的選擇、準備、實施,特別是學生活動的指導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層面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合作探究,積極思考,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使興趣更濃厚。

(3)注重知識小結和單元測試的講練,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每單元結束後,將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重難點的複習,幫助學生構建單元知識的網絡化體系,並鼓勵學生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精選單元測試題,結合學生學情反饋,做好試題的講解和薄弱知識點的講練。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業務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學的一種資源,不是必須嚴格遵循的標尺。立足課標,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動”、“閲讀”的針對性,合理選“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學生現有的知識體驗層次,從學生身邊尋找教學資源,從學生生活體驗中尋找資源,有效補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達到共鳴。本學期也會通過網絡學習,同行交流,師生討論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