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熱門】説課稿模板錦集5篇

説課稿2.21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説課稿模板錦集5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剪羊毛》,併為歌曲編創伴奏、伴舞進行表演。

二、歌曲分析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亞流傳甚廣的歌。歌詞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描繪了"剪羊毛"這一勞動情景,以"白雲"、"冬雪"、"絲棉"誇張地形容工人們勞動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襖"比作羊兒身上的絨毛,富於想象,很有意趣。

歌曲為 拍,大調式,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由四個方整的樂句組成,前三個樂句節奏基本一致,"×·×" 附點八分音符構成的節奏貫穿其中。句末都以"×·× | × ○ | "這一節奏型收尾,旋律中以分解的主和絃音進行,使得曲調色彩十分明亮,情緒輕快活躍,展示了剪羊毛的工人熟練、輕捷的動作。第四樂句從高音"2"的附點節奏開始,連續級進下行到下方八度主音"1".突然反跳上行八度,表達了對勞動的熱愛和自豪的心情,堅信勞動能創造幸福的生活。第二樂段前兩個樂句音調高昂,旋律起伏較大,節奏明快,與前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兩句重複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三、四樂句,勞動者有節奏的動作和樂觀爽朗的性格,點出了"熱愛勞動"的主題思想。

三、教學目標

1、體會歌曲的勞動場景,激發學生熱愛勞動,創造美的意識。

2、學會歌曲並用愉快、活潑的聲音演唱。

3、編創伴奏、伴舞進行表演。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歌曲並能用愉快、活潑聲音演唱。

難點:能夠用所學的節奏型及表演動作為歌曲編創伴奏、伴舞。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子琴、打擊樂器、道具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

2、情境導入

①師帶着無線小話筒,打扮得像一位導遊

師:同學們,看老師這身打扮像導遊小姐嗎?

生:像。

師:我很高興為303旅遊團服務,小遊客們一切聽從劉導遊的指揮。

②師表演魔術

師:看,我手上什麼也沒有。現在看,這是什麼?

(拿出準備好的有綿羊圖案的坐墊)

師:請你們看看、摸摸,坐墊是什麼材料做的?

生:肯定是羊毛。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羊毛用品呢?

生:(略)

師:看來羊毛的用途很大,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現在我們就去遊覽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

(點擊課件感受音樂,欣賞澳大利亞風情)

(二)澳大利亞風情介紹

1、多媒體出示相關的澳大利亞風情畫面。

(播放《剪羊毛》伴奏,點擊課件進行解説)

師:小遊客們請注意,該下飛機了。

看,是什麼在迎接我們呢?

生:澳大利亞國旗。

師:真聰明,這就是澳大利亞國旗,它正向我們揮手致意呢!好像在説:"歡迎小朋友們來澳大利亞做客。"

師:為防止迷路,我們先看張地圖。

2、師生共同看地圖,師解説。

師: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水,被稱為"南方大陸".面積有769.2萬平方公里,首都在堪培拉。看到了嗎?離堪培拉不遠處有一座著名的港口城市——悉尼。彆着急,待會我們會一一遊覽。

3、出示澳大利亞風景名勝,師解説。

師:看,湖泊、沙灘、森林、奇石,到處都是迷人的景象。悉尼到了,這座城市有一個顯著的標誌——悉尼歌劇院。遠遠望去,像一艘揚帆起航的輪船。我們到近處看看,氣派吧!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就在飛機上俯看首都堪培拉的美景。現在該去牧場了,怎麼樣?怪不得稱澳大利亞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聽,牧民們正在唱着歌迎接我們呢!

(播放歌曲《剪羊毛》。)

(三)學唱歌曲

師:這是一首澳大利亞民歌《剪羊毛》。感覺怎麼樣?喜歡嗎?

生:(略)

師:那就請大家一起看着歌譜再欣賞一遍吧!

1、師生共同看譜聆聽,感受歌曲內容。

2、師生交流聆聽感受。

3、師小結:歌詞把羊毛形象地比喻成"白雲"、"冬雪"、"絲棉"、"皮襖",富於想像,很有意趣。表達了工人對勞動的熱愛和樂觀爽朗的性格。()就讓我們美美地讀讀這首像詩一樣的歌詞,提一個小小的要求,按照歌曲的節奏來讀。

4、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師:聽着你們的朗誦,我也想唱歌了,給我機會嗎?

那好,你們可要用心聽哦,可以用動作表示你聽到的內容。

5、師範唱,生自由律動。

師;我發現有的同學坐不住了,想唱了吧?現在大家就做好唱歌的準備,根據要求來學唱歌曲。

6、練唱歌曲。

①用ιa輕聲哼唱旋律,注意強弱拍和換氣;

②把la改成唱名,唱曲調,注意樂句的連貫;

③輕聲填詞,咬準字音,跟上節奏;

④分男、女兩級接龍唱,比一比哪組更好。

師:你們唱得太好了!我得為大家鼓鼓掌。(鼓掌)

我突然有個想法,把歌曲改變成這樣唱,請大家幫忙參謀參謀。

7、師把歌曲中"×·×" 改為"××"唱,請同學們比較感覺。

8、交流感受,引導感受出"×·×"節奏的特點。

9、全班同學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表現歌曲

1、欣賞卡通片《剪羊毛》,激發表現慾望。

師:同學們演唱得太棒了,我拿什麼獎勵給你們?看,這件禮物喜歡嗎?(播放《剪羊毛》卡通片,師生隨歌曲演唱。)

師:你現在心情怎樣?想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此刻的心情?

生:跳舞、畫畫、打擊樂伴奏……

師:你們有這麼多的好想法,那趕緊找好朋友一起練練吧!

2、分小組交流、練習。

(師巡視指導,引導合作學習。)

3、分組展示,及時點評。

4、全體同學一起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歌曲。

(五)拓展延伸

師:這趟澳大利亞之旅你感覺如何?有些什麼收穫?

生:(略)

師小結:我和大家一樣,收穫很多。第一次當導遊就去了澳大利亞,感受了優美的風景,體會了澳大利亞人的勤勞,最重要的是收穫了同學們的智慧和能幹。讓我為大家鼓掌吧!最後讓我們唱着《剪羊毛》愉快地走出教室。

(播放歌曲,生唱着歌兒走出教室。)

教後記:

本教案的設計力求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通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教學中電教手段的運用,擴展了音樂課教學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參與熱情。依託音樂本身的魅力,影響了學生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的形成,端正學生做人、做事的態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意識及創新精神。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説教學內容

“秒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59~61頁的內容。

2、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進一步學習時間單位的內容,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會了看整時與半時,初步認識了時針與分針,會讀寫幾時幾分,掌握了1時=60分,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對“時分秒”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的。由於“秒”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且不易理解,不能借助具體的實物表現出來,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活動,引導學生體驗秒的長短,幫助建立秒的概念。學好秒的認識,讓學生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對於加強學生的時間觀念,養成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有着重要的作用,也為學生以後學習其它時間單位打好基礎。

3、説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情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3).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4、説教學重點、難點:

我把本節課的重、難點定為:學生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二、説教法

根據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的教學方法:引導觀察、學具操作、多媒體輔助教學、組織討論探索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發展過程,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説學法

為了體現教學意圖,我主要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 觀察的方法——目的是通過觀察分針和秒針的走動,抽象出1分=60秒

2、 實踐活動的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體驗秒

3、 小組交流的方法——把小組每個成員的發現轉化為大家共同的財富。

四、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課教材的知識結構及國小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這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情境導入,秒的認識

放映課件:再現春節聯歡晚會倒計時情景,從學生熟悉的春晚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結合學過的時和分,喚醒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比分更小的單位——秒,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設計意圖本環節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一】秒的認識

1.認識秒針。

師:我們知道計量時間的工具是鐘錶。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手上的鐘面,你看到什麼?

生:時針、分針、秒針。秒針是最細最長的那一根。秒針跑得最快。

師:對,這根長長的細細的針就是秒針。課件演示動畫出現秒針

2.認識1秒。

師:秒針在鐘面上跑得最快,它可以記錄比1分更短的時間。那怎樣才是1秒呢?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秒針走l小格是1秒。

【設計思路及多媒體應用分析:“秒”這個時間單位學生早有認知,幾乎所有的大掛鐘都有秒針,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不可能不注意到那個形狀特殊的“長針”。由學生自己引出秒針,並輔以多媒體,效果更顯著】

3.體會1秒。

(1) 師:我們來感受一下,請把你的鬧鐘和手錶放在耳邊,你聽到了什麼?(滴答聲)滴答聲和秒有什麼關係?(滴答一聲經過的時間就是一秒。) 收鬧鐘

(2)1秒鐘你能做一個什麼樣的動作?(拍手、數數、眨眼睛、點頭等)

(3)瞭解“1秒能幹什麼“的信息。

課件演示:動畫出現飛機、火車、汽車、衞星、車間,並顯示相應的文字。噴氣式飛機每秒飛行500米;火車每秒約行55米;小汽車每秒約行20米;衞星每秒飛行7900米等等。

師: (出示劉翔照片)小朋友,認識他嗎?是呀,在20xx雅典奧運會110米欄中以12秒91的成績為我國奪得奧運史上田徑比賽的第一枚金牌。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吧!

課件演示:劉翔在20xx.年8月27日的雅典奧運會上奪冠的鏡頭。

小結:怎麼樣?時間很珍貴,連1秒鐘都不能小看,因此,我們要珍惜每一秒鐘!

【設計思路及多媒體應用分析:在本節課中,把學生對秒的'體驗預設為重點,新課程着力強調“經歷”,對於抽象的、非物化的“時間”,通過學生自己用聲音和圖像等來配音、配動作,使學生有了具體的、物化的感受。通過介紹、演示,學生明確1秒雖然短暫,但是用處也非常大,正是由那麼多的“秒”才構成時間長河,使學生自己意識到要珍惜時間,並藉機滲透做用時比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來記時。教師飽含激情的語氣和劉翔闖過終點的精彩瞬問讓學生熱情洋溢】

【二】秒的體驗

體驗10秒鐘

師:平常,我們通過看鐘知道時間過去了多少,如果不看鐘,你還能知道時間過去了幾秒嗎?接下來,我們一起玩一個10秒的遊戲。

老師説“開始”,你們就閉上眼睛,你認為10秒鐘到了,就悄悄的高高的舉起你的手告訴老師。

師:你是怎樣知道10秒鐘到了?

生:(從1數到10)

2.我們再來進行一個寫數字的小活動:老師説“開始”,你就從1按順序開始寫數字,當過了十秒老師喊停的時候看看那位同學寫的數字最多。

小結:10秒鐘雖然很短,但是我們大約可以寫十幾個數字哦。

【設計意圖:此處教學,再一次讓學生體驗了時間單位“秒”,加深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同時還尊重了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最後,通過教師的引導優化了方法。】

(三)分的認識和體驗。

1.秒與分的關係。

(1)下面我們來放鬆一下聽一段音樂,聽的時候,同學們可以在心裏數數,或點頭估算,也可以用你喜歡的方式一起來估算這段音樂大約是多少秒?。

課件演示:播放1分鐘的音樂。

學生彙報自己的估算時間。

(2)剛才這一段音樂播放的時間就是1分鐘,1分鐘是多少秒呢?我們一起來看電腦演示。

課件演示:剛才的1分鐘音樂作背景,伴着“嘀噠”聲音,鐘面上秒針走了60小格,分針同時走了一小格。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呢?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分=60秒。

【設計意圖:此處教學重點又一次放在了體驗上,通過課件上秒針走一圈和分針就走一小格的直觀演示,讓學生能通過觀察,親身體驗分與秒的關係,從而抽象出1分=60秒的結論。】

2.體驗1分鐘。

(1)師:同學們對10秒鐘的感覺已經很準了,如果是1分鐘,你還能像剛才那樣準確嗎?

遊戲規則不變,一起來感受1分鐘寫數字。1分鐘你能寫多少數字呢?

小結:雖然一分鐘不長,但是在一分鐘時間我們還可以寫40多個數字呢!所以我們可要珍惜每一分鐘哦!

【設計意圖:動靜結合的一分鐘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1分鐘的長短,體驗1分鐘的價值,學生們興味盎然,積極性非常高,同時通過活動還將時間相同,做的數量越多,速度就越快的數學思想加以了滲透。教學中還注意評價的多樣化,培養評價別人發言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傾聽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

師:接下來,讓我們再一起到數學樂園去闖闖關吧!課件演示:闖關題。

第一關:做一做,在( )裏填上時、分、秒。學生獨自完成

(1)小朋友爬一層樓梯大約需10( );

(2)一節數學課的時間為40( );

(3)放學前整隊大約要用46( );

(4)同學們每天睡覺時間大約10( )。

師:你為什麼這樣填呢?

第二關:綜合應用(這是一段關於小璇的短文,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讀一讀)

同桌討論後指名學生回答

小璇是個懂事的孩子,每天她總是早早起牀,把語文書讀15小時才吃早餐。今天上學時剛巧碰到了玲玲,她們用了3小時邊説邊笑地走進了教室。上午的體育課上,小璇跑50米只用了12小時,全班第一名。為了下午上課有精神,小璇總會睡30秒鐘的午覺。放學後,她回到家便抓緊時間寫作業,一般1分鐘就能做完。晚上,她經常會陪爸爸看30小時的新聞聯播。星期六的晚上,她還看40秒的動畫片。(你覺得這段短文有問題嗎?小組討論一下。學生彙報)

第三關:趣味智力題 四人小組討論

(1)一個人唱一首歌要3分鐘,10個人合唱這首歌要幾分鐘? 全班合唱呢?

(2)5人各唱這首歌要多長時間呢?(學生彙報,教師肯定)

【設計意圖:通過層次性練習,鞏固所學知識,並靈活應用,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用了40分鐘來學習秒的認識,你學到什麼呢?

師:同學們,時間是由一分一秒組成的,時間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復返,所以我們要——做時間的主人,不浪費每一分每一秒。讓我們記住列寧的名言:贏得了時間就是贏得一切!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起到總結全課的目的,最後把一句名言送給學生,再次對學生進行惜時教育,達到課已盡意長存的教育效果。】

(六)板書設計:

秒的認識

秒針走一小格就是1秒 1分=60秒

這樣的板書設計重點突出,簡潔明瞭,有利於學生對本節課重點的把握。

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行們:

大家好!

今天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説説我所講授的這門《大學語文》課。

一、説教材

我教的這門課程是根據國家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要求,從目前高職高專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精選國內外的文學名篇,為學生提供閲讀欣賞並進行素質教育,鍛鍊學生的讀、説、寫能力,增強高職高專的綜合人文素養,提高我校學生的實際語文能力。

與其他同類大學語文教材相比,本教材除文學作品選編外,另外增加了“口才訓練”、“應用文寫作”兩個部分,這種模塊的整合,既滿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又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

二、説教學目標

大學語文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綜合性最強的課程,許多篇目集文、史、哲及藝術於一身。因此,大學語文理所當然地成為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的基礎課程和重點課程。針對職業類院校的特點,我們改變以往大學語文作為輔助性工具的地位,而將我們的知識體系與專業課融合在一起,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從而使我們學校的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工作崗位,都能成為第一流的人才。

(一)知識目標:從語言知識的傳播來看,須建立文學史的知識體系。利用《大學語文》教材對中國小已學文學知識加以一番梳理,對中國小學過的作家作品從文學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認識,使學生對中國文學發展的全貌有個系統、粗略的瞭解,從而建構文學史的知識體系。

(二)注重各種能力的培養(能力目標)

首先就鑑賞教學而言, “大學語文”絕不是中學語文閲讀教學的繼續。從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來講,必須注重鑑賞批評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習理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讓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自動自覺的應用到社會實踐中,應用到生活中。

其次從寫作能力的提高來看,高職大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賞類文章的創作,而是指針對專業、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種寫作實踐,如應用寫作。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應體現在具有文體感的文章的寫作上。所謂文體感,就是要有自覺的文體意識,寫“什麼像什麼”。

(三)注重高職大學語文的道德教育(情感目標)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人才,不是機械的只懂得課本知識,而不會實踐操作的大學畢業生。 我們這門課程具有無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傳佈、道德薰陶與思想教育的功能,這種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説教,而要使學生在各個經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其愛國情感與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在胡適的《容忍與自由》中,讓學生對於他人的作品,哪怕主張和自己相反,也能按照原意,公正無誤地理解,養成這種包容的態度,就是國語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總之,大學語文課程所灌輸的人文精神,所培養的各種能力都體現了職業教育對學生素養與能力培養的要求。

三、説課程實施

我主要從三大方面來講解:

一是説學情,由於高校的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僅靠在有限的課時內學好語文是件困難的事,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應該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在同一個班內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程度的學習要求,給予各類學生不同形式的輔導,從而使各類學生分別在各自的起點上選擇不同的速度,獲取數量,層次不同的知識信息.

二是説教法, 在教學中,我力求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打破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從某種意義上把“接受型教法”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密切聯繫實際生活,做到課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語文,從而真正落實語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我校學生大部分都屬於思維比較活躍的類型,枯燥無味的課堂只會讓他們感到厭煩,老師一味的向他們灌輸知識,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為此,我重點設置項目教學法,並充分結合了以下幾種教法:

情景設置法—激發興趣,逐漸深入。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三是説學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沉澱的四種境界。在學法上重點採用了:

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説課程教學設計

總思路:

從高職院校學生的`發展需要,從適合他們將來的就業、創業需要,我們重新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了定位: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既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也應該注重學生各項能力、人文素養及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在提高能力、塑造良好人格、健全人文精神等方面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我將大學語文的三大板塊:口才訓練、應用文寫作、閲讀與欣賞設置成5個教學項目:

(一)口才訓練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能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與他人溝通交流時,能尊重、理解對方,做到舉止自然大方以至優雅;並能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場合,恰當地與之交流、進行辯論、演講,推介自己。基於上述要求,我將採用實用情境模擬法、講授法來幫助我完成我的項目教學。如策劃演講比賽。

(二)應用文寫作

應用文寫作部分採用“例文現行”的體例,按“例文點評——綜合分析——思考與練習”的順序安排,力求使學生在例文點評中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進而通過綜合分析取得抽象的理性認識,最後的寫作訓練是為了強化寫作能力,從而使學生掌握文體的格式、寫作要求,寫出符合文種要求的文章來。以求職信、經濟合同為例,我先採用講授法,再採用實用情境模擬演示就業招聘會。 這裏包括三個單項訓練任務:求職演説―求職自薦信―就業合同 。

(三)閲讀與欣賞

詩歌單元

通過詩歌單元的教學,培養、提高學生的詩詞欣賞、朗誦、演唱、引用等能力。每首詩歌的教學,除必要的講授外,都注意反覆傾聽朗誦材料,把握詩歌中的情感基調,反覆進行朗誦練習,並鼓勵學生主動登講台朗誦。採用的教學方法:講授法、情境感受法、朗誦法。在班上選拔優秀選手、節目,之後舉辦一次詩詞朗誦大會,作為詩歌單元的成果展示。鼓勵節目創新,如用越劇、京劇、黃梅戲等來演唱詩詞等。

散文單元

通過一系列散文的賞析,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相關的社會、歷史、人生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和文化素養。

散文單元的教學分為兩大步:一是課堂上的散文教學,讓學生通過對中外優秀散文作品的學習掌握相關的知識;二是課下的“散文大賽”徵文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創作實踐最終完成整個學習過程。教學方法:講授法、聯想想象法、創設情境法。

小説單元

瞭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提高學生辨別美與醜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熱愛生活。

因此,我們要根據小説有娓娓動聽的故事的特點,合理利用教材,創造寬鬆、愉悦的環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以故事會為項目,帶動小説單元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方法:講授法、模仿對話法。

五、説課程教學評估:

打破傳統的筆試模式,以突出能力考核為主,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 。將高職語文學科的考評內容分為多項,對每一項內容的考核,在一個學年內全時段中分散安排。

平時成績:30%(平時作業:10%,課堂表現:10%,實踐活動:10%)由老師綜合評價和學生互評的方式,以示客觀公平。

出勤考核:30%

3.期末考核:40%

六、説課程教學效果

1.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要進一步提高語文基本功。 通過高職語文課的教學進一步夯實學生語文方面的知識基礎,培養紮實的語文基本功。

2.從語文的人文性出發,要全方位地培養與提升學生的素質。 在教學中應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堅定他們的信心,磨練他們的意志,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觀念,把他們塑造成高素質的有用人才。在這一點上我們與專業課一樣擔負着重要而艱鉅的任務。

3. 從職業崗位的任職需要出發,以實用為原則,要強化學生能力培養與訓練。《高職語文》課能力的培養不同於專業課,它不可能直接培養某項專業技能,而只能第一,從學生未來上崗就業的實際需要出發,培養其語文方面所需要的能力;第二,配合專業進行間接的專業技能訓練,在專業技能訓練方面起輔助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實施、教學設計、教學評估和教學效果六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表內乘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乘法的初步認識”又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不強,建立“乘法”概念較為困難。所以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並結合具體的事例,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係。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牢固紮實地建立“乘法”的概念,為以後學習多位數乘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重點和難點:

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學目標

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被大家所共識。因此,我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並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説教法、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我主要採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動探究乘法的意義。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學有成功、學的愉快,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説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個學生50根小棒。

五、説教學過程

我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啟發誘導學生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激趣引新,讓學生親近數學(約7分鐘)

第二層:探究體驗,讓學生經歷乘法(約15分鐘)

第三層:應用拓展,鞏固乘法的意義(約8分鐘)

第四層:課末總結,梳理乘法(約10分鐘)

(一)激趣引新,讓學生親近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概念的引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國小生學習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教師在開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學生喜歡的動物園一角。“你們喜歡小動物麼?仔細觀察,圖上有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我看見有兔子、和雞,兔子有幾隻,怎樣計算?雞有多少隻呢?……這樣設計,學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組一組數的現象,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到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教師接着説:“看來,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同數相加的例子.不僅生活中是這樣的,比如我們用筷子,一雙筷子有兩根,五雙筷子就是2+2+2+2+2=10,這是提出:如果我們班同學都拿一雙筷子,有多少根?又該如何解決?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慾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起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體驗,讓學生經歷乘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低年級學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這個過程應該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去發現事物新的本質屬性和規律,進而獲得新概念。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發現不限於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正確的説,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體形象。思維始於操作,操作促進思維。學生觀察電腦圖得出()個( )相加……教師板書同數相加的算式。從而讓學生通過直覺思維,將主體感知與動作直接聯繫,獲得關於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感性認識,教師接着問:4個2相加可以寫出來,那8個2相加、12個2相加。。。。。呢?寫起來非常麻煩,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怎樣表示更簡便?通過巧設書寫障礙,使學生在寫和讀同數相加的算式的活動中,親身感受相同加數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實很麻煩,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怎樣表示更簡便的慾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體驗理解乘法意義的過程中,教師應開展直觀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一組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快發現同一個加法算式的加數是一樣的,緊接着教師用精煉的數學語言概括:“像這樣的加法,還可以用一種新的運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個2相加為例,“這道算式中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2?”教師用有幾個相同加數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體會乘法算式的意義,然後列乘法算式。4個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還可以表示2×4,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義,認識乘號。學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稱和讀法,進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義。學生把另外幾道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通過觀察算式,發現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之間的對應關係。教師反問:“有了加法算式,為什麼還要用乘法算式呢?”學生結合直觀圖形和算式的視覺支撐,進行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到:乘法算式是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演變過來的,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形式,從而初步體會了乘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後,應及時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出來,以加深對概念的印象。教師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像這樣的加法算式,你們還有嗎?請寫成乘法算式。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遷移內化推出其它幾道加法算式對應的乘法算式。學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義,改寫成乘法算式,説改寫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義。接着學生再一次回到動物園提數學問題,列乘法算式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乘法的具體含義。

通過以上三步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到乘法運算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動作操作到具體形象思維,最後形成初步抽象思維,並把兩種思維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知了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義。

(三)應用拓展,鞏固乘法的意義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果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時須有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促使學生的知識在發展中飛躍,學生的能力在鞏固中得到發展。本節課在這一環節主要採取直觀反饋、推理判斷等形式,鞏固乘法意義。

1、基礎練習。提供生活情境,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圖和算式的對照,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體會。

2、動手操作,配合練習。進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義,形成乘法的初步認識。

(四)課末總結,梳理乘法

課末小結不僅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慾望。教師小結時問: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像什麼樣的問題用乘法?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生活,善於思考,虛心學習,會有更多的收穫!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內容,並幫助學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數相加與乘法之間的聯繫,促進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後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乘法的慾望。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從民間摺紙“紙彈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集折、剪、貼、畫為一體的綜合製作課。教材中主要展示了三大類能蹦蹦跳跳的玩具,一是利用衣夾作動力,在它的上面粘貼小動物,玩的時候只要輕輕一按,它就能蹦蹦跳跳;二是利用彈簧作身體,在它的基礎上添加頭部和四肢,製作卡通人;三是利用廢舊的按壓式的圓珠筆作身體,然後在給它添加頭部和上肢製作會跳的人物。玩具中生動的表情、動作,能把學習者帶入到熱烈的情境中,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製作熱情。

二、教學目標:

1、瞭解物體會跳的原理,學習設計會跳的'玩具。

2、發展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3、培養學生廢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質。

三、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廢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質。

2、做出玩具會跳的功能。

四、教學設計:

本課在製作方法這一教學環節上,採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巧妙利用彈簧製作的構思上可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學生的製作行為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的集體制作。

因此,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上是這樣安排的:情境導入——探究質疑——嘗試製作——欣賞評價——表演遊戲。

在課前,出示幾個“蹦蹦跳跳”的玩具實物,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由此,導入新課的學習。然後引導學生如何製作會跳的玩具。讓學生設計製作出各種有趣的玩具是本課的難點。可充分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充分利用所帶的材料,做出與眾不同的創意。

在欣賞評價中,可讓每小組推舉幾個同學上台用自己的作品進行表演,大家一起評出“最佳創意”、“最佳製作”等獎項,最後的遊戲環節,讓學生自由的表演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