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五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集合10篇

説課稿2.71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認真擬定説課稿,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語文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五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集合10篇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釣魚的啟示》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學習專題是“生活中的啟示”。本文是由"釣魚"和"啟示"兩部分組成的。主要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二、説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説仍有難度。特別是啟示部分爸爸告誡的話,學生受年齡、經歷的侷限,領會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是教學的難點。

三、説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捕撈、魚餌、魚鈎、小心翼翼、操縱、交接、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四、教學重點:

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父親對“我”的`教導,作者受到啟示部分。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準備:幻燈片、名言警句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針對本文的特點,我選擇教法如下:1、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法。在教學釣魚和放魚的部分,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從而體會人物心理。2、小組合作交流法。在教學“啟示”部分,由於是本課的難點,我採用小組交流、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合作,學會解決問題。

五、説教學流程

下面我説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這節課應以培養學生髮現美為主,以學生髮展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過課件的適當穿插,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設想:

一.情景導入欣賞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美妙的畫面往往叫人賞心悦目。欣賞美、品味美將能淨化人的靈魂。”此時出示月夜圖,學生欣賞着皎潔、清柔似水的月夜圖。同時提出:“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會有一個怎樣美麗的故事發生?”

1.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在此我設計的默讀環節,是因為默讀是國小高年級培養學生快速讀書的一種方法。在此讓學生得到練習。並讓學生找出有關描寫月夜的片段,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然後提問:“在這樣美麗的環境下,作者的心情也很美,是為什麼呢?”學生能夠説出“因為作者釣到了一條大鱸魚。”我緊接着問“作者是怎樣釣到的魚?”要求學生找出描寫作者釣到魚的句子:“過了好長時間……”讓學生讀出釣到魚是很不容易的。這樣為後面作者捨不得放掉魚做鋪墊。

3.接着我再次引出:“作者這麼費力釣到了一條什麼樣的魚?”要求學生找出描寫作者釣到的鱸魚的句子:“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着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着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地翕動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師指導學生讀出作者此時的心情。

在這一部分朗讀時,同樣一個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讀起來也就不一樣。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讀出來,老師就及時給予肯定。學生把欣賞文字美,想象畫面美,甚至字裏行間的意境美都通過感情朗讀給展現了出來。

二.讀懂課文感受美

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父親説的話,父親的話中藴含着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的內在美。如何讓學生去理解發現這種最崇高的美呢?”教師必須把學生自學、自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發現。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自由讀4――9自然段。

課文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我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兒子説的話的語氣,感知人物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在學生入情入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讀讀、議議、想想。這樣學生就更深入課文內容了。小組再討論:如果你就是這位父親,在此情況下你怎樣勸這個孩子放棄這條魚?學生各抒己見,會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來説服兒子。從而深刻地體會出父親此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對兒子的關愛,另一方面又要態度堅定地嚴格要求兒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學生再讀這段時,把“兒子”內心感受淋漓盡致地給表現了出來。從而體會到父親的言行是多麼的高尚多麼的美麗。

通過組織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從小應該不貪便宜、誠實守紀、有道德。

三.理解昇華表達美

在學生還沉醉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引入“正是父親的嚴格教導,為作者 了一個美麗的人生。34年後作者事業有成,那是因為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過很多的“誘惑”,但是回想起父親的話他學會了放棄。”(學生討論:“誘惑”可能指什麼?)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出示孟德斯鳩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老師和學生一起注視着,默唸着這句話。我相信道德美的豐碑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築起。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讓我們的學生領略到美的故事,走進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實踐之美,做一個帶給祖國,帶給他人美的人;

作業佈置:

1. 摘錄文中優美詞句。

2. 將文中某句話改寫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3. 蒐集有關道德的名人名言。

板書設計:

13.釣魚的啟示

釣魚 啟示

大、美(得意)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

爸爸要我放魚(急切) 與非的問題,實踐

再三肯求(委屈、難受) 起來卻很難。

放魚(依依不捨)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愛心國小的趙秀華,今天由我完成説課任務。

【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生動感人,情真意切。它講了一位旅居國外的老華僑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他對祖國的深深眷戀,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國心。

全文采用回憶的寫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憶幾件具體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即:教“我”讀唐詩宋詞;對一幅墨梅圖分外珍惜;因不能回國而難過得哭起來;離別前把最寶貴的墨梅圖送給外孫女;船快開時,又遞給外孫女繡着梅花的手帕。最後又從梅花想到外祖父的愛國心。

【學情分析】

1、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外祖父對家鄉的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2、通過對比閲讀,使學生領悟到,思鄉的情是一樣的,思鄉的方式、寄託的對象卻是因人而異的,引發鄉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

3、通過讀書,引導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五年級學生應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所以識字不應成為教學的重點,在本課教學時,應將重點放在對文章的理解及感悟上,要引導學生充分讀書,用心體會,積累書中美好的語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設計理念】

以教材為依託,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個性化的閲讀,充分開展師生對話,在對話中交流,在對話中成長。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學習課文的內容,品詞析句,體會“梅花魂”的含義和華僑眷戀祖國的情懷。

3、拓展閲讀思鄉詩,積累語言,積澱情感。

【教學重、難點】

體會“梅花魂”的含義和華僑眷戀祖國的情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設計流程】

本課時的教學分以下四個環節完成:

第一環節:瞭解內容,初悟情感: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閲讀能力,因此,讓學生在學習完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圍繞“想象課文圍繞梅花寫了幾件事?魂在課文裏指什麼?”來認真讀課文,在充分閲讀整體感知。

第二環節:品讀言語,體會情感:

此環節重點抓住課文中圍繞梅花來寫得的三件事,展開學習,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對所提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學生彙報,教師點撥。重點讀13自然段進一步體會外祖父對梅花品格的闡述和通過梅花寄託的.愛國之情,結合所學,舉例説説中華民族有骨氣的人,讓學生產生讚揚並學習這種品格的動機和願望,也是學生明白外祖父愛梅花即愛祖國的這種感情。從中領會課題“梅花魂”的含義。

第三環節:激情結課,昇華感情:

為了使學生旁徵博引,學以致用,課末以誦讀《我的中國心》來激起情感的高潮,激發學生深刻領會外祖父的愛國情和思鄉心。

第四環節:讀讀寫寫,積澱情感:

通過背誦思鄉詩來再一次加深學生的感受。

【説板書設計】

板書將圍繞梅花回憶的幾件事一一列出,並在其中體現單元的訓練重點,即首尾呼應,同時再現結構,清晰、明確。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再見了,親人》這是國小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第九冊是高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因此本冊教材既注意了與中年級教材的銜接,又開始體現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

第九冊教材在低中年級的基礎上開始進行篇的訓練,圍繞篇的訓練,本冊安排了兩個重點讀寫訓練項目。這兩個讀寫的重點是從讀懂一篇課文的內容,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到能體會內容所表達的思想,閲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訓練、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學習第三組的課文,要指導學生繼續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準確完整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深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使學生的閲讀能力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而該課文是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地位尤其重要。

2、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記敍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兩國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為線索貫穿全文。作者採用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現手法,描寫出了一個依依惜別的感人場面。課文分別選取了送別路上在火車站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告別的場面。在送別路上,記敍的是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的回憶,把現實的告別場面與往事結合起來,可以説是人物典型、場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過閲讀理解課文,學生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思想教育。

3、教學目標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對高年級學生閲讀能力訓練要求中明確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函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則強調“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學情特點”的兩個原則。充分考慮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我班學生具體實際的情況,依據課文“訓練重點”和“預習提示”,我是這樣制定本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的:

(1)閲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讀書方法,練習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3)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瞭解同一內容説法的句子表達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對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才初步接觸,所以選用“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為本文重難點。

二、説教法

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綱》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寫、聽、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應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在精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和情景,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具體教法是:

(1)以讀代講法: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中朝人民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不是用一兩句話就能夠説明的,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多讀課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這也是適應大綱中講的:加強讀的訓練是當前語文科教學最重要的一種訓練。

(2)創設情景法:再現當時的場面、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印象。

(3)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説學法

為了扭轉“講”和“問”的狀況,在本節課中則採用“讀”和“思”的方法,把讀的訓練落實到實處。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為主,採取學生“讀——思——練”,教師適時點撥的教學方法。

具體學法是:

(1))讀悟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問題。只有讓他們多讀課文,從讀中理解內容,從讀中體會出思想感情。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中心思想,瞭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2)讀——思——練的方法: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做到讀、寫、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解決具體問題。

(3)想象表演法:為學生創造口頭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給予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

四、説教學程序(安排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我準備採用三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第二課時:重點學習課文1—3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練筆;第三課時:聽寫詞語,指導背誦,完成課後題。

下面我着重談談我今天上的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簡介背景:

“親人”是指有血緣關係

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麼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明確課文中的“親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後,質問那他們為什麼能成為親人呢?是如何成為親人的呢?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來開始這一節課的學習,並簡介課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對前三個自然段引導學生一讀為主,並且做到多讀精導。

在引導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重點讓學生結合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重點指導這一段的最後兩句話的朗讀,體會為什麼大娘是親人。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注意課文中所説的代價是怎樣的代價,進一步體會為什麼

大嫂是親人。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注意救老王付出的是什麼樣的代價。重點指導讀“第二天傳來……同歸於盡了。”進一步感受為什麼他們是親人。

最後總結這三段,體會感情,並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最後將學生分成兩大組表演分別時的情景。再交換角色表演。

(三)總結,表演,練筆:

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想象離別時的情景並進行表演和練筆。這個作業既可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而且可昇華文章的主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體現了創新教育。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晶,不僅體現了課堂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我設計的板書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瞭然,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課文。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有血緣關係

大娘,不是親人?

小金花、朝鮮人、民志願軍

大嫂、勝似親人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以及在座的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説的是《富饒的西沙羣島》這一課。

首先,我來説一下教材:

《富饒的西沙羣島》是魯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語文第五冊中的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用準確、鮮明、生動的語句,按照“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具體形象地介紹了西沙羣島的瑰麗風光和豐富的特產,抒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圍繞“富饒”展開,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構段句羣典型且多樣,遣詞用語精確而具體。

下面説我的教學目的與要求: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重點,結合學生的智力和年齡特點,我首先確定了教學目標:

1、認識“饒、嶼”等14個生字。會寫“藍、懶”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五光十色”等21個詞語。

2、瞭解我國西沙羣島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4、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豐富語言的積累。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有感情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能在讀中想,讀中悟,有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理解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繫。

説學生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和富饒,感受西沙羣島風光的美麗;二是學習課文裏的優美語言,積累好詞佳句。對平頂山的學生來説:對西沙羣島一帶海水顏色鮮豔、異常美麗缺乏實際的感受;對海里魚的品種、數量之多以及其他豐富的海域物產,也大都缺乏感性認識。因此這些都是本課的難點。為突破這些難點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

再來説我的教法:

由於智障孩子接受能力較差,以及課堂容易分神等學習特點,所以,我採用直觀教學法和閲讀理解法來進行課堂教學。

一、直觀吸引,激發學習興趣

觀看有關西沙羣島、海底世界的圖片、錄象。強化學生的直觀效果。當學生從屏幕上欣賞到了海水的五光十色,瑰麗無比,便由衷的發出了感慨“大海真美,真漂亮!”以此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和學習的興趣。觀看了圖片、錄象,學生大腦裏已經形成了一些印象,對接下來學習課文有很大的幫助。

二、細讀品味,理解文章內容

“閲讀教學是學生、老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智障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所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但要多讀,更要變着花樣讀,激起孩子讀書的慾望。所以,除了採用個別讀、齊讀的同時,我也運用了比賽讀、配音樂配畫面讀等多種方式,把學生帶進文章意境中,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讓孩子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加深對課文的領悟理解。

我的教學流程是:

一、激情導入,感悟海底的美麗、富饒

伴隨背景音樂,引導學生觀看一段錄象: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戲的魚羣,披甲的龍蝦,美麗的.珊瑚,龐大的海龜。。。。學生一邊觀看這些奇妙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邊聽我的導語,深深地陶醉在如此繽紛的神奇世界之中。此刻,我抓住時機,説道:這就是富饒的西沙羣島,同時板書課題,導入新課。這種運用現代媒體手段,創設意境,由畫入文的導入方法,促使學生產生渴望學習的內趨力,形成學習衝動的教學效果。

二、分段朗讀,從讀中理解課文

智障孩子不如智力正常的學生的接受能力強。所以,我班的孩子,一節課大概學習1—2個自然段。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從兩個層次入手:〈1〉你從哪兒看出海水五光十色?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明白課文具體描寫了海水的各種顏色,有深藍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着。學生把這些詞句聯繫起來,想象海水呈現的各種顏色互相交錯的景象,就比較具體地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了。〈2〉思考:海水為什麼會五光十色呢?引導學生理清第1、2句與第3句之間的因果關係。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因為海底有(高聳的山崖),又有(低陷的峽谷),所以海水(有深有淺),從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通過這個練習,使學生懂得海水的顏色與海面的深淺息息相關,感受祖國南海優美迷人的自然風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班裏只有11個學生,所以我有充足時間對孩子進行個別輔導。在分段學習的時候,我不但注重孩子的讀,更注重孩子的説。雖然智障孩子比正常孩子要差一些,但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同樣的豐富多彩。我會讓每個孩子都説説,你讀了之後,都明白了什麼?程度好的孩子,可以完整的説出各種物產和美麗景色,程度差的學生,連一句完整的話也説不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引領着他,我説一點,他補充一點,慢慢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這就是我校一直倡導的個別化教學手段。

三、邊玩邊學,在玩中感受課文的中心思想。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整節課都用來學習課文,孩子容易失去興趣。所以,在課時進行三分之二的時候,我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小遊戲,讓孩子通過玩,來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我將學生分成兩個尋寶英雄隊(即太陽隊和月亮隊),對西沙羣島進行一次考察大比拼。看哪個小隊説出的西沙羣島的物產最多,除了文中説的,你還能説出其他的嗎?這個時候,孩子一下子就亢奮起來了。大家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後的説起來,使課堂氣氛頓時進入了高潮。通過這個小競賽,不僅讓學生在玩的同時,更牢固的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更深一步的延伸和拓展。

各位評委,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衷心地感謝大家!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淺釋

《城南舊事》的特點:每一章節表面上幾乎都沒有緊湊的情節,但在一個不過七、八歲的小女孩眼中看到的小世界,後面卻是一個悲慘的大世界。整篇小説作者曾未逾越這個孩子有限的觀察,她的天地幾乎侷限在五十年前北平城的城南一個四合院裏。全文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出發,語言特色鮮明。

選編《竊讀記》課文的原因是:本組教材以“我愛閲讀”為專題進行編排,選編的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都緊密圍繞着閲讀。教材的安排上,目的是要引導學生把握住要內容,體會作者對書的深厚感情,在閲讀中能夠結合學習和生活實際,習得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閲讀的重要意義,從而激起閲讀的興趣,逐步養成閲讀的習慣。

本篇文章的特點:

《竊讀記》:生動細緻地刻畫台灣作家林海音小時候竊讀的心理和樂趣,表達對讀書的熱愛。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後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捨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複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作者善於通過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表達自己的感情,在“竊讀”這種氛圍中,一方面享受閲讀的快樂,一方面還要時刻關注周圍的環境,非常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我”的心情變化,使人如歷其境。

此外,作者還善於用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通過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寫出了書店的顧客之多,更表現了“我”對讀書的如飢似渴。

二、明晰學情

學生與這篇文本之間存在在一定的距離感,包括時間的距離和空間的距離,學生很難理解那時作者所處的年代特點以及她所生活的環境特色。這些都是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去滲透的。這篇文章對於學生來説能讀懂她的主要內容不難,難在領悟和模仿她藉助語言文字的特殊表達方式所營造的情感及畫面效果。這是學生需要提升的部分。另外,由於學生們大多數家庭的文化素養不高,家中沒有較多的藏書,所以沒有多少課外閲讀量,語言積累和語言感受力相對就比較缺乏。所以通過這節課的共同學習,希望學生能夠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對讀書或者某一本書產生閲讀興趣。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圈劃描寫心理活動、動作的語句,初步感受作者的寫作特色,揣摩出人物思想情感變化,並能試着仿寫句子。

2.通過朗讀、圈劃和討論等方法,體味竊讀的滋味。

重點:圈劃並有感情的朗讀竊讀時心理、動作描寫的語句,瞭解作者寫法上自語式的獨白等特點,從而體味竊讀的滋味。

難點:揣摩人物情感變化。

四、教法運用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藴,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帶問題細讀、散讀、默讀、讓學生感悟作者平實、自然、柔美的風格。

2.情境設置法: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3.自主合作: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多元評價法: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採用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和師隨機評價等方法讓學生有主動學習的熱情和自我思考的空間,達成讀説等方面的增量。

五、學法運用

強調學生自己的感受。

教材的編排也體現了這種理念,如課文練習的設計,強調學生自己的感受。如“課文中有很多地方寫出了我如飢似渴地讀書,抄寫這樣的句子,並説説感受”,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關注課標,會發現多處帶有“自己”這個詞的表述,例如:拓展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説出自己的體驗、通過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等。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心到、手到”,積極讀書,抓住文中描寫的細節重點。

2.朗讀法:指導學生各種形式的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六、過程展現及涵蓋的理念

(一)導入

教師出示《城南舊事》這本書,簡單介紹作者的生平然後老師用排比的方式,詩意的介紹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比如:在這本書中有小英子眼中:街道上留下的駱駝隊的身影,有她耳中四合院裏傳來的夥伴的嬉戲聲,也有……。同時,課件隨即播放作者書中描述的老北京的場景,包括街道,駱駝隊,四合院,書店等。

接着導入本文的學習,老師這樣描述:今天,讓我們一起跨越時空,走進其中的一篇《竊讀記》,隨小時候的林海音一起走進書店,去感受她的竊讀滋味。

導入設計的想法在於【語文學習要尊重作品本身,閲讀的過程首先是一個還原的過程,所以有必要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與作者及文中所提到的環境的距離】

(二)進入課文的賞學

賞學設計思路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知道寫了什麼?真切感受作者筆下竊讀的場景。二是讓學生了解文本是怎麼寫?也就是語言表達的特點。感受到作者竊讀的複雜的情感體驗。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提升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時也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彈琴姑娘》的作者是著名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它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語文西師版第九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與前面的《少年閏土》、後面的《高斯智斷瓶中線》等內容構成了本單元的主題——多姿多彩的人物世界。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了小姑娘彈奏的琴聲,讚揚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姑娘勤學苦練的好學精神。琴聲與景色融為一體,很有表現力。每次的琴聲都讓“我”心動,“我”從好奇、欽佩、讚美到祝福小姑娘,一系列的情感變化是那麼自然、真切。小姑娘勤奮刻苦的品質,是通過“我”聽到的琴聲及感受的間接描寫來表現的。文章語言清新、流暢,構思巧妙。

二、説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五年級學生能夠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已養成帶着疑問獨立閲讀、思考、領悟的良好習慣。在思維方式上,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語文課程標準》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根據上述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及課後練習的安排,,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滯留”等詞語。

2.智能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彈琴姑娘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精神。掌握通過間接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以及將琴聲與景色融為一體的表達方法。

3.德育目標:學習小姑娘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小姑娘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精神。

教學難點:體會小姑娘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精神,學習並掌握作者按一定順序通過間接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以及將琴聲融為一體的表達方法。

三、説教法説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因此,我準備以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為主要教學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合作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滲透“讀”、“思”、“議”、“悟”、“勾”等學法。

四、説教學程序:

1、説教學思路的設計與依據

五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已得到發展,邏輯思維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充分體現“反覆誦讀,情感薰陶,自由感悟”的語文學科個性,使其從根本上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研究方式,並充滿人文情懷,根據教材特點,結合《新課標》對閲讀教學的要求,我設計以下幾大教學環節。

創設情景,激發情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想象畫面,品味琴聲——品讀感悟,深入理解——探究寫法,感悟文法

2、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情感。

講課伊始,我應用情景教學,多媒體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讓學生一起來欣賞,聽後有什麼感受?隨後並告訴學生這就是世界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你喜歡鋼琴曲嗎?想自己彈一曲嗎?今天老師為大家請來了一位小鋼琴演奏師。從而揭示課題。這樣創設出濃郁的情景氛圍,使學生進入情景,激發了學生興趣。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課文反覆用了什麼詞語直接描寫小姑娘彈出的琴聲?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音調和節奏讀描寫琴聲的句子。再引導學生以填空形式明白琴聲是什麼樣的?填空:()的琴聲。

這樣以填空的方式,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讀好課文,在讀中解惑,又引導學生把握了課文的重點——琴聲和彈琴姑娘,進行紮實、有效地學習。

(三)想象畫面,品味琴聲。

本文沒有過多的語言對琴聲進行描述,而是通過一幅幅美麗的景色,與琴聲融為一體,讓學生用波浪線畫出那一幅幅將琴聲融為一體的美麗景色。並讀勾畫的句子,邊讀邊想象畫面。

進入新世紀的國小語文教育工作者已經充分意識到讀書感悟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讀書是課堂訓練的主線。為此,在教學中,我貫穿了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齊讀、分讀、品讀等,緊緊圍繞琴聲這一重點,引導學生在讀和想象中品讀句子的優美,感受畫面的優美,從而感受到琴聲的美妙。同時,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出作者將琴聲與景色融為一體的寫作特色。

(四)品讀感悟,深入理解。

引導學生看圖,用詞語來形容圖中正在彈琴的姑娘。()的彈琴姑娘。生各抒己見,然後,我説道,彈琴姑娘琴彈得好,還有兩個很關鍵的因素,課文中分別用了兩個詞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學生邊讀邊找這兩個詞語。隨後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讀文,找間接描寫小姑娘品質的句子情感朗讀。讀後讓學生談感想。(學生自由抒發自己的感歎、讚美以及啟發)

小姑娘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同時也打動了作者,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描寫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讀一讀。從中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變化?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句中去理解,去感悟人物的品質,並在感情朗讀中得以深化,從中受到啟發。

(五)探究寫法,感悟文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儘可能地引導學生進一步地品讀所學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方法,掌握間接描寫人物的方法。

3、練習和作業設計

(1)、説説你的周圍有小姑娘這樣的人嗎?

(2)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

作業是課堂的延伸。作業體現的是科學性,人文性。設計這一作業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自覺積累語言,進一步感悟小姑娘勤學苦練的好學品質。

五、説板書設計

14、彈琴姑娘

春天好奇

夏天叮咚叮咚叮叮咚咚欽佩

秋天勤奮好學讚美

冬天鍥而不捨祝福

好的板書是課文濃縮的精華,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題和內容。這一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統領全課,簡潔,重點突出的特點。它貫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線索,也是重點所在。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蘇教版教材第九冊第14課《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介紹事理的説明文。介紹了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這一奇觀的由來,告訴人們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並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業的例子證明這一觀點,讓學生從中感悟到學習必須目標專一、鍥而不捨的深刻道理。

這篇課文的脈絡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觀引出觀點:如果我們也能做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業的三個事例證明這一觀點,並通過“水滴”與“雨水”作對比,從反面進一步説明這一觀點。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給予我們的啟示。

二、説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條理地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滴水穿石”和“啟示”造句。

3、瞭解本課正反説明的寫作方法。

4、引導學生領悟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標轉移、持之以恆的去做。

三、説教法

這是一片説理性文章,教學時可以安排讀、説、寫三個環節,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充分地讀“滴水穿石”給我們的啟示,然後抓住“滴水穿石”這一自然現象的形成方式,展開討論,讓學生説説從着一自然現象中,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精神,對課文中的句子是怎樣理解的。緊接着讓學生説説如果這樣目標專一、鍥而不捨的精神在人類身上存在,會有什麼樣的奇蹟呢?讀課文中的三個例子,説説他們都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是什麼讓他們能夠成功的?這裏可以設置小組學習,給每個人安排小組學習中的任務,讓學生真正的學習。課文講到這裏,可以安排學生的課外閲讀積累,除了課文中舉的例子,你還知道古今中外哪些類似的名人故事?這一環節,必須讓學生課前有所預習準備。幫助學生理解“滴水穿石”“滴穿”“頑石”的意思。並且聯繫實際,舉例説説這段話的意思。詞語積累,讓學生説説還有哪些成語、俗語、諺語的意思都有滴水穿石所要揭示的道理。

四、説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昨天我們一起去安徽省廣德太極洞內看了一種奇觀是——滴水穿石,那麼這一現象又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二)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用橫線劃出滴水穿石給我們的啟示。

2、指名讀。

3、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樣理解這一段話的?讀出你的理解。

4、找出這句話中兩組意思相反的詞語。

5、兩組反義詞中更突出的是什麼詞?你是怎麼知道的?

6、你能讀好這一段話嗎?指名讀,齊讀。

學習第一自然段

這滴水穿石的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什麼他能夠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啟示呢?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我們就不難明白。

1、指名回答,説説滴水穿石的奇觀是怎樣形成的。

2、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樣理解這一段話的呢?帶着你的理解朗讀。

3、你是怎樣把這段話讀好的'?抓住了哪些關鍵的詞語?

4、你讀得真不錯,這些關鍵詞就是滴水能夠穿石的關鍵所在。缺一不可。你能再次將這段話讀好嗎?

指名讀,齊讀。

5、現在你知道滴水是靠什麼才“穿石”的嗎?

6、和雨水相比,雨水為什麼不能滴穿石頭呢?

三、引讀過渡。引讀第三自然段過渡。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是靠着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書中就給我們舉了三個名人的故事。

分小組學習,思考問題

1、書中介紹了哪三位名人?

2、他們獲得了哪些成就?

3、他們獲得成功的祕訣是什麼?

4、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四、課外延伸

1、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名人故事?

2、你現在能説説“滴穿”一塊塊“頑石”中的“滴穿”是指什麼?頑石又是指什麼?

3、在你的生活、學習中,有這樣的“滴水穿石”的經歷嗎?

4、學習了這篇文章後,你打算今後怎麼做呢?

五、總結

是的,我們要銘記“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引讀)你擁有這種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精神,你就會成功。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義務教材第十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課文記敍了清朝末年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事,反映了他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分四段,其中第二、三段是重點段,本課的表達方法是先概括介紹,後具體敍述。

本單元訓練重點是:認識過渡句與過渡段,理解它的意義;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領會課文中心思想。這是在第一單元藉助中心句進行正確領會中心思想訓練的基礎上,對中心思想的把握提出進一步的要求,為第5單元的習作訓練確定中心、合理想象、續寫文章打下基礎。準確地把握了課文之間的聯繫點,有利於充分發揮教材的整體功能。教學時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兼顧一般。具體説來,本課着力於下面四方面的訓練:一是訓練語言。着眼於篇,抓住課文中重點語句和段落,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紮紮實實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二是發展思維。如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一層層地敍述的,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理解課文中設計人字形線路這一內容後,讓學生幫助詹天佑出主意,看看是否有別的辦法,以訓練思維的創造性。三是滲透德育。本篇課文思想品德教育內容鮮明,熱愛祖國的思想、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這些都是跨世紀人才所需要的,所以在教學中着意點拔,相機滲透,實現文與道的和諧統一。四是培養能力。

根據本課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語文基礎知識方面:會正確讀寫11個生字,理解藐視、阻撓等詞語的意思。

2.培養學生能力方面:能在認識過渡句、段的基礎上,理清段落層次,知道先概括介紹,後具體敍述的表達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感受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嚴謹的科學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為了達成以上目標,本課分三課時進行教學。

第1課時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第2課時,細讀課文,推敲課文的詞句。

第3課時,總結課文,領會本文的寫作特點,歸納學習方法和中心思想。

下面,我着重説第2課時的教學:

教學目標

1.細讀第三、第四兩段,用推敲重點詞句和畫簡圖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2.感受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嚴謹的科學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3.擴句寫段練習。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第3段的內容。

教學難點:在理解課文內容時領會中心思想。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

1.以讀代講法。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變教師的講為學生的練,而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唯有多讀,才能理解,才會運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將範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品析詞句法。本課重在品析跟中心句關係密切的詞句,所以,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緊扣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品析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為什麼這樣寫。通過詞語的比較、句式的推敲、標點的品味、結構的解悟、情感的體會等等品賞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品評之後的積累,就是消化了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剝。

學法: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本課重點指導學生用推敲重點詞句、畫簡圖和朗讀體會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以學生自學為主。努力使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掌握學法,使學生在自身的.語言活動中提高閲讀能力。學習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邊讀邊想邊批註,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同時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設計

(一)複習引入。

1.幻燈出示口頭填空題,回顧本課的中心句與全篇課文內容的關係。設計最近發展區,視學生學習需要復現已知的知識及學法,為新舊知識的迅速聯繫作準備。

2.指明學習的目標及探索的方向,讓學生從課後題着手,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為自己的學習目標找到相應合理的定位。這樣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這是語文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

(二)細讀課文,把握要點,知道課文是通過哪些具體內容來表達中心的。

第三段按照工程進展的順序講了三層內容,即勘測線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概括要點要準確,這是學生閲讀過程中的一大難點。因此,讓學生多讀多思,在閲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歸納要點,提高概括能力。

第一步,指導方法,打開思路。第4自然段,這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用~~劃出。然後用幾個字概括。(板書:勘測線路)

第二步,學生練習概括第5、6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在書上用鉛筆寫一寫)教師反饋後板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

(三)品析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表達中心的。引導學生緊扣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品析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這部分教學我設計了三個訓練點。

第一個訓練點:

找出詹天佑在勘測線路時是怎麼想的,怎麼説的?

1.訓練目標

體會詹天佑嚴謹的工作作風、科學的態度和愛國思想。

2.訓練過程

①讀讀劃劃,詹天佑在勘測線路遇到困難時他是怎麼想、怎麼説的?

②做檢測題1:為什麼大概、差不多這類説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

③讀讀議議,下面這句話的句式有什麼特點?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前一句寫詹天佑的決心,後一句寫修不好鐵路的嚴重的後果,一正一反,中間用否則轉折。在讀讀議議中,使學生體會到詹天佑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勇氣和戰勝重重困難的動力,都源於他的一片精誠愛國之心。

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3.訓練設想

學生從句式的推敲,情感的體驗中能夠領悟到作者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達詹天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國思想。引導學生評價人物,從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行動着眼,授之以漁。

第二個訓練點:

畫出居庸關隧道、八達嶺隧道和人字形線路的簡筆畫。

1.訓練目標

①理解詹天佑根據兩地不同的地質條件採取不同的開鑿方法,以縮短工期,表現出詹天佑傑出的才能和智慧。

②抓典型、抓要點的寫法,使文章精煉。

2.訓練過程

①劃出寫京張鐵路在經過居庸關、八達嶺、青龍嶺時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語句。

②畫簡圖,同桌交流。

邊讀邊想象,把語言文字變成圖畫。(這樣既達到使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的目的,又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③在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的施工中,集中反映了詹天佑的()的精神。

(1)愛國(2)負責(3)虛心(4)創造

④修築鐵路要開鑿的隧道很多,為什麼要重點寫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個隧道工程?

⑤詹天佑設計了人字形鐵路,你幫他出主意,是否還有別的辦法?

第三個訓練點:

第4段的第二句:這件事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

1.訓練目標

聯繫第二段、第三段,推敲體會這個句子的意思,並能有感情地朗讀。

2.訓練過程

①快速默讀第4段,思考課後第4題:課文第4段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寫了哪幾個方面內容,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②一邊讀一邊想,理解藐視和回擊兩個詞語是什麼意思?(通過)這裏可以換別的詞嗎?然後做檢測題2。

③熟讀課文第二段、第三段,劃劃,議議:帝國主義怎樣藐視中國,這件事又怎樣回擊了帝國主義?

3.訓練設想

掌握中心思想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就必須抓住重點句、段來體會。本例設計把前後三段最能體現文章中心思想的話放在一起,讓學生通過比較、朗讀和品味,理解藐視和回擊,讓學生懂得詞語用得準確,能夠牽動全文,使文章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從而準確地表達了中心思想,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有藐視,就有回擊。修鐵路如此,今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也是如此。所以這兩個詞語的教學不僅有助於對文章結構的理解,而且恰到好處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四)選讀,讓學生把最能體現文章中心的語句或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五)擴句寫段練習:先讓學生根據自己能力任選一題寫,寫後交流評議。

1.許多到中國來遊覽的外賓,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都讚歎不已,有的説____,有的説____,還有的説____。

2.如果你站在詹天佑的銅像前,你想説些什麼?請你以《我認識的詹天佑》為題寫一段話。

3.看課文插圖寫一段話。

這樣設計的根據:①讀是吸收,寫是運用,讀寫結合對於語言文字訓練來説是至關重要的。②創造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豐富的想象是創造的翅膀,提供思維的空間,啟發創造想象,身臨其境地談感受,能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猴王出世》是根據我們非常熟悉的古典名著《西遊記》第一回改編而成,作者用凝練的古白話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早已家喻户曉的故事: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石猴的形象,孩子們早已耳熟能詳,但是他們大多是從影視或者圖畫書上看到的,所以本課不是通過解讀文本建立形象,而是通過解讀文本,來實現頭腦中原有形象與文字的融合。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2、瞭解石猴是怎樣出世的以及它成王的經歷。

3、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形式的反覆吟誦、感悟、探究等教學策略,讓孩子們品詞析句。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閲讀古典小説的語感和興趣。

教學重、難點:

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確立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做了如下教學設計,下面我將教法、學法融合起來進行説課。

在第一課時裏,我和孩子們初讀了課文,將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並通過聯繫上下文、查字典、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解決了課文中難懂的字詞。例如:“瞑目、甲子、洞天、滔滔不竭”等。在此基礎上,還將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成了兩部分,理清了文章脈絡。

教學設計:

一、整體回顧課文

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説一説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對課文的'整體回顧,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很快走進文本,為後面賞析課文做好準備。

二、品讀感悟課文,解讀人物形象

本節課我設計的中心話題是:石猴是從哪兒來的?石猴能成為猴王,憑藉的是什麼?在課文中劃出相關字、詞、句,並做出批註。再想象當時的情景,有感情的讀一讀。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0

我説的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九冊《浙江潮(附觀潮)》。本課將內容相近的兩篇文章編排在一起,一篇是文言散文《浙江潮》,另一篇是現代散文《觀潮》。這樣編排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在更深刻地感受到錢塘潮的雄奇的同時,對古今語言的異同產生感性認識,感悟到祖國語言的魅力,增強語感和對祖國語言由衷的熱愛。

《浙江潮》全文共五句話,開頭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總領全文,點明題意。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時間:“自即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然後對潮水由遠及近,傳神地從形 色 聲勢四個方面寫出潮的特點,表現了海潮的雄奇壯麗。描寫形與色運用了形象貼切的比喻手法,比如“僅如銀線”“玉城雪嶺”;描寫聲勢則在比喻之處還運用了誇張,例如“際天而來”“如雷霆”“吞天沃日”等。這些手法將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最後引用楊萬理和詩句進行形象的概括,呼應首句,結構極為嚴謹。

《觀潮》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 潮來時 潮來後的景象,也表現的是大潮的奇特 雄偉壯觀。課文的第4 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繪聲繪色繪形地描寫了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從遠到近,寫得很有順序,很直觀形象。

總之,這兩篇文章都使人如臨其境,令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根據以上情況,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理解文章內容,感受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領會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文字,由遠及近的順序來表現大潮的方法。

訓練有感情地朗讀文章,掌握古文的讀法。

其中第2和第3條是本課和教學重點 難點在於引導學生用這兩篇文章中寫景的方法去寫景。

學生情況分析

對於學生來講,應該是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文言散文,以前學的都是古詩,

沒有這樣嚴謹的結構需要領悟和學習,可以説難度加大了,因此學生在理清結構朗讀方面都難免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比如:《浙江潮》的開頭兩句與結尾一句是什麼關係?古文的讀法等都需要老師採用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

此外,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方法往往是知而難行,例如:總分總也就是首尾呼應的結構,大部分學生在習作中達不到像課文中那麼嚴謹;再如從遠及近的寫作順序學生也做不到像文中那樣自然。因此,設計一個“寫景小練筆”的練習是必要的。

對於兩篇文章的異同,學生一定的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受,我們應該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的感受或理解,表揚有獨特見解的學生。

談教法

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一堂課當中所需運用的方法肯定不是單一的。因此在上這課我將結合“疑問導讀” “巡視輔導” “示範” “講練結合” “質疑引導深入閲讀”等各種方法來進行教學。當然,我將主要採取“質疑引導引導”這一方法。在課堂中我準備這樣安排:在導入新課時設計疑問來創設情境,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利用巡視輔導法督促學生閲讀課文,感知內容;通過老師自身的示範性提問 朗讀和表達,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和提高朗讀與表達能力;在理解古文《浙江潮》時進行講練結合,既可以檢查掌握程度,又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深入閲讀兩篇文章時教師提出關鍵性對學生進行質疑,從而引導深入閲讀,領悟大潮的雄奇和作者表現景物的方法。

説學法

在學生的學習上,我希望學生能做筆記,用圈圈點點的形式進行,或者是記錄課堂中所學到的重要知識。其次,討論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對於教師或同學們的質疑就可以用這種方法,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我重視學生個性化體味語言,提倡學生多樣化的語言表達,例如對本課兩篇文章的異同的理解,可從多方面去説,有的可能會從朗讀感受上去分析,還有的可能會從內容結構方面探究等,只要學生分析得有道理,就應該給予肯定或表揚。

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趣

通過問題創設情境:假設有一個去錢塘江的機會,同學們想不想去?為什麼?現在我們到書中去先睹為快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十分樂意地去閲讀課文)

 二、自由閲讀 初步感知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這兩篇文章(要求學生記錄疑點),同時教師進行輔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在教師巡視輔導下呢,學生會更加主動,教師也能從中發現一些問題,從而及時給予指導)

2.反饋與點評。

指名説説所讀懂的內容及閲讀方式,另點一名學生進行點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展示了學生的個性表達)

3.質疑 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進行全班交流(當提的問題較膚淺時不能挫傷他們,而應鼓勵,教師再作示範性提問,引導學生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

4.師生共同歸納總結:讀完兩篇文章後有什麼感受?

三、圖文對照 深入閲讀 朗讀指導

1.順序講讀古散文《浙江潮》(考慮到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文言散文在重點詞句 結構及朗讀方面難免會有一定的困難)

2.課堂練習:浙江之潮,被周密譽為( )。( )最盛大。當從遠方看時,僅如( ),再近些則( );聲音( ),給人的感覺是( )。因此,詩人楊萬里曾説( )。(課堂中設計一道這樣練習題能鞏固並綜合運用所學知識)

3.對照插圖,學生合作找出與圖相關的語段。(教師質疑,提出關鍵性問題:文中哪幾句是描繪圖中情景的?學生找出後就明白重點內容之所在)

(1)體會文中的比喻 誇張的修辭手法和由遠及近的寫作順序(找到相關的詞句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在寫作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啟發。)

(2)談談讀後的感受(這是引導學生對內容更進一步的.理解,也使學生得到個性化的表達。老師相機用原文板書:銀線 玉城雪嶺 雷霆 吞天沃日)

4.小組討論交流開頭兩句與結尾句的關係。(體味嚴謹的首尾呼應的結構特點。讓學生借鑑於寫作。)

5.合作學習《觀潮》一文

(1)按一定順序給課文分為三部分,師巡視輔導(針對後進生輔導,更能促進他們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結果,並説明理由,再師生共同討論出更合理的分法。

(3)合作探究重點部分“潮來之時”

同桌間討論這部分寫了錢塘江哪幾方面?(聲音 形狀)

感受大潮的聲音,交流大潮的形狀:分別找出相關語句,交流從中讀懂的內容,並體味一些重點詞句及修辭手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説説讀後感想(師相機板書:白線 城牆 戰馬 山崩地裂 大地顫動)

(4)交流疑義

6.有感情地朗讀比賽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讀的文章朗讀,然後分別請幾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浙江潮》和《觀潮》,指名同學進行評價;男女同學朗讀比賽,教師點評;教師示範朗讀後全班齊讀課文。(這樣更能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

四、引導表達

1.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結合板書與學生的理解引導學生多樣化地表達)

2.談領悟到的寫景方法(學生各抒已見,教師給予適當肯定)

3.師小結首尾呼應的結構和由遠及近的寫景順序

五、佈置練習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温習功課的好習慣)

2.運用領悟到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觀(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

六、談板書設計

我將板書和深入閲讀同步進行,設計的形式如下:

結構 彷彿看到 彷彿聽到 彷彿感受到

浙江潮 銀線

分 雷霆 吞天沃日

總 玉城雪嶺

潮來前 白線

觀潮 潮來時 城牆 山崩地裂 大地顫動

潮來後 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