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八年級語文説課稿集錦十篇

説課稿2.04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八年級語文説課稿集錦十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採用託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閲讀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説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七年級文言文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閲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與成就。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為避免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成為必要。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藉助註解瞭解課文大意,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和鑑賞能力。

四、説教學重難點

該文為膾炙人口的駢體文,句式整齊而變化有致,音韻和諧,節奏明快,讀來琅琅上口,是體現朗讀音樂美的絕佳材料。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詩文及其講究鑄字、煉句。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最喜歡或認為用得最精妙、傳神的詞、句細加品析並作簡要批註。

五、説教學方法

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為了更好的上好這堂文言課,不至於枯燥,我選擇通過以“讀”為核心而創設了情境教學法、圈點批註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整堂課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不至於煩悶,才能讓學生更加體會到古文的美至而愛上古文。

六、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説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裏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詩人一樣,他是唐代劉禹錫。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很出名。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陋室銘》吧!(板書題目)

2、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本文來自四川教師招聘網xx此程序的設計是要學生養成反覆誦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互譯課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動發言講解課文,其他同學的問題可由發言同學解決,老師適時適當點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最優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雖然不長,卻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照描繪了“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兩幅雪景圖,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對往事和現實的種種複雜感情。我個人認為本文的學習是要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多側面去分析問題,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創造性。因此本人試着創設開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圍,讓學生自讀自悟,質疑問難,合作探究,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充分地談感受,議寓意,説理解,析語言,展示學生的個性化的閲讀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詩的描繪的意境,理解課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賞析作品精美的語言,深入領會散文詩《雪》的豐富內涵。

基於以上的認識,同時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質,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我認為在本課的教學時,應具有以下兩點教學理念和三點教學原則:

1、文本意識: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文本的開發和利用,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廣闊的教學活動空間,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行知識和能力的遷移,使文本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為學生設計一些有利於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問題,隨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教會學生如何處世、如何做人。在對文本的分析和處理過程中,要注重對文本語言的品味和推敲,關注文本透射出來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內涵。

2、主體意識: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才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關鍵。在教學中,要做到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做到師生間、生生間要進行平等對話,共同交換知識信息,形成教學活動互動方式的多邊性,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系統中的人力資源,提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有效度,達成教學目標。

也應具有以下三個原則:

1、真實的學習過程: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要讓學生能學、會學、樂學,整個課堂要能反映出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獨台演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投入到學習的真實狀態之中,時刻關注和調控學生學習的情緒狀態、活動的廣度、活動的時間、參與的方式、參與的品質、認知水平和參與效果,要讓學生置身於學習過程之中,使學生學得真實、學得透徹!

2、有效的學習方法:“授生以魚,不如授生以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做知識的呈現和展示,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運用自身的經驗和經歷,做到與文本、與作者、與主人公等進行傾聽與對話,把課文讀薄,把複雜的內容簡單化,把簡單的問題深刻化,有效地促成學生思維的激活與躍動,從而產生“一千個哈姆雷特”現象,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3、科學的教學程序:教學程序的設定要求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充分運用語用學和信息學的原理,指導學生養成有效地攝取信息、篩選信息、加工和處理信息的學習習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參與教學活動。同時,教學程序的設計要注意程序的層遞性和實踐性,課堂教學形式的活動化和生活化,體現學生中心論的教學原則。

因此,我把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篩選課文信息,領悟作者對兩幅不同雪景的描繪精妙之處。

2、方法和過程目標:通過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方式,品味作品語言,感悟作品意境及內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領會作者在對南北不同雪景描繪中寄寓的精神追求,從而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制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的依據是:一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閲讀能力的要求;二是本課教材內容的特點;三是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能力的現狀。

鑑於前面的分析,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1、情境導入:創設教學情境就是利用各種語文課程資源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通過學過的有關雪的詩句引入,要求學生淺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適時指導,特別選出幾句,如“忽如一夜色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北國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唯餘茫茫,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等等,分析出詩人在雪景的描述中藴含了對雪景的讚頌、氣吞山河的豪情壯志、殘酷無情的戰鬥生活等,讓學生在自由發揮的基礎上,分析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處境,不同文化層次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進而過渡到魯迅的《雪》,以期透過本文的學習來深刻感受作者深邃的內心世界!!

2、構思意境: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並體會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情感態度。

聽課文錄音或是叫學生朗讀,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去體會和感受課文中所展示的畫面。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圈出疑難字詞和不理解的句子。在這個環節中,要求學生對文本的內容作一些提煉,把北方的雪的場景與南方的雪的場景形成對比,在學生的感性認識中把握文本的內容。

3、寓意剖析:對文本中的圈點勾畫的內容作進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結合意境和自身的理解,結合作者的經歷,仔細研讀課文,感受一下作者筆下的雪景以及作者在雪景中所寄寓的思想。主要以以下兩個問題作為統攬:

①作者描繪的兩幅雪景有什麼特點?請用文中相關的語句和字詞概括。

②作者在這兩幅雪景中藴含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教師在學生討論、明確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點撥:如:江南的雪景,主要反映了作者兒時生活的留念與嚮往,也表現出了作者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朔方的雪景,主要作者那種桀驁不馴的風格以及那種不畏艱險,永不停息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4、互動質疑:要求找出文中體現人物思想感情或性格特點的重要語段或語句,並且能説出自己的體驗,或品味推敲重要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等。

讓學生在對文章的主題有所瞭解的前提下,對文章中的優美的句子,重點詞語和語段,進行評析,特別是對方文章中心名的分析和理解。比如:文中小孩塑雪羅漢的動作和神情;江南雪景的形態比喻;文章結尾中心句的理解等等。

5、心得交流:是對教材的理解和運用,將課文與自然、社會、人生聯繫起來,特別是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把語文學習放到一個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去,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獲得人文上的有益啟示。

像江南的雪那種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能讓人歡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稱讚的還是在孤獨的境遇下獨自抗爭的北方的雪。讓學生根據理解感悟人生,教師可以用“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等等詩句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習那種積極向上的人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説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蹟,可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人類歷來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義,甚至宣稱要征服自然。特別是隨着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惡隨意踐踏自然,肆意破壞環境:開山墾荒、圍湖造田、大肆捕殺野生動物、毫無節制地開採等等。當然,人類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乾旱、水災、泥石流、沙塵暴,還有那可怕的“非典”,這些無一不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鄭重警告。所以,人如何與自然和睦相處,如何創造美好、和諧的生存環境,已是新的時代主題,並且直接關係到民族與人類的未來。於是,人教版語文教材繼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了諸如《珍珠鳥》等一系列保護動物、善待生命的相關課文後,在本冊中又編排了以《敬畏自然》為首篇的第三單元,它們以不同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旨在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其科學理性精神,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同時讓學生明白,敬畏自然並不是走向“人定勝天”的反面,而是對“人定勝天”的發展,是對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樹立他們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激勵學生愛自然,愛生命,愛生活。

(二)教學目標:

1、閲讀課文,感受並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愛護自然的觀點。

2、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講究形象的語言的含義。

3、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樹立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學習文章使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説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及體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理解分析能力,但對這種比較抽象的議論性散文,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依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體現的是“深課淺教”的原則。

二、説教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那麼教師在做到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更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導學生學習。見於學生學情實際,特採用情境導入法,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採用品析法,點撥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以此為突破口,深化重點,突破難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情感薰陶。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理念。

三、説學法

當然,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所以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採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後,可採用討論法、探究法、情境體驗法和資料彙編法等。

四、説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美麗的自然風光令人賞心悦目,可自然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同學們,人與自然脣齒相依,息息相關。優質的自然環境是人們休憩生活的快樂家園,肆意破壞環境,就會使我們陷入無家可歸的悲劇。我們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然?《敬畏自然》會給我們指點迷津。播放幻燈片,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在這裏將課堂與生活、時政聯繫起來,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兩遍課文,首先圈點勾畫,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其次,思考一下,作者為什麼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麼説“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這個環節可小聲播放音樂,為學生創設輕鬆的閲讀氣氛和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題敬畏自然的含義。讓學生自主鑽研課文,結合大屏幕提示的問題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同時鼓勵學生質疑解惑。

三、研讀賞析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交流,然後彙報交流成果。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於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3、人類並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4、我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賞析略)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合作討論探究能力,作為一篇議論性的散文,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意在讓學生品味此文語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用擬人手法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説理,如何用反問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啟人深思的。落實品語言,學語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自己學了文章後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説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討論,提出質疑見解

(小組討論,交流發言)

這個環節的設置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對人和自然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和理解,完成教學難點: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生活,讓學生明白保護自然是大家的責任,應從你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説服力。在這一環節中請學生髮言説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激勵他們的思維火花。

五、課堂總結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着無與倫比的智慧和無比寬闊的胸懷,他的一切兒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熱愛自然,就是熱愛生命,就要樹立平等的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平等和諧

自然

此環節意在讓學生理解文章傳達的理念,培養他們正確的自然觀,人生觀。

六、佈置作業

(1)老師展示一些相關圖片,請學生做環保小記者,為這些圖片配上簡潔的廣告語,號召人們保護自然、敬畏自然。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蒐集資料,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此環節(1)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鍛鍊口頭表達能力,昇華他們愛自然的情感。(2)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個環節以教材為立足點,充分利用圖書室、網絡等資源,拓寬視野,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你一定會聽見的》是本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隨感式的小品,學習本文主要引導學生注意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本文為自讀課文,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2、説目標:

⑴知識目標:

朗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⑵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質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及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⑶情感目標: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引導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體驗生活。

3、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説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引導法。

【説學法】

1、朗讀法;

2、欣賞法;

3、默讀法;

4、討論法。

【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教師選取《丁香花》這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目的讓學生聽音樂以激發閲讀興趣,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

二、品味課文(跳讀、精讀)

1、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朗讀的要求:語氣親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談心,不要讀得像朗誦表演,誇張造作。

2、品味文章重點句子或語段。找出自己認為精彩的句子或語段,説説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繼續讓學生朗讀課文,領會運用排比、問句的表達效果,品味文章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通過朗讀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研讀課文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2、説一説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可劃分為幾部分?(各小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發言,教師總結歸納)

注重朗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變換方式。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

四、學生遊戲

教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做聲音遊戲,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氛圍。引導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體驗生活。

五、課外拓展

寫出對《丁香花》感受。(100字左右)

佈置此項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內容,並將學生已調動起來的生活體驗深化,通過寫短文,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課標》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閲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着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國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説教學設想

1、説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2、説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七年級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教學時數:一課時

三、説教法

1、賞讀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税”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討論探究法。根據新課標理念,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貫徹這一思想,同時有效地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四、説學法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閲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諸多問題,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評價世外桃源?這些問題都需要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來完成。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抒情散文。寫的就是她從童年到青年的各種雨天情趣。讀這篇作品,尤其要品味那些飽含情感的故事、細節,諸如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的獨特趣味與美感。文章以“雨”為外線,以“思鄉”為內線,盡情傾訴真摯而熱烈的情感,記述了童年的夢痕,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也滲透着現實的況味,無不飽含着作者“水是故鄉甜”的懷舊思鄉之情。作者為什麼説《下雨天,真好》?因為下雨天總能把“我”帶到另一處所,遠離紛擾的世界,在寧靜中回憶自己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體味到人間真情的融恰,可以過得悠哉自在有情趣。下雨天也使“我”在驀然回首感到人事的變遷和遠離家鄉的悵然。作者從真善美的角度去寫童年時光,比如對父親、母親、阿榮伯的描寫都寫得親切美好。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敍述平談樸實、明朗率真,富有深情,流溢着淡淡的詩韻。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底。如文中對港詩的引用,風趣的語言的插入等。

二、説教學目標

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只要做到了這一點,那麼理解文章的主旨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將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為:

1、住文眼,梳理文章結構

2、理解雨天情趣的內涵,體悟主旨

3、體會理解文中表現出的人情美及傳統的中庸之美

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突破重難點,就需要師生合作與研討,所以我將過程與方法目標確立為:

1、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讓學生在閲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合作中領悟文章主旨

3、強調學生與作者、與文本、與同學、與老師之間的對話,真正實現師生互動

這篇文章除了讚頌偉大的母愛外,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這種美是中國傳統美學觀點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之美。因此我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確定為:

1、學習用母親慈善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與物

2、體味作者懷舊抒懷中藴涵的對真善美的謳歌

 三、説重難點

作者以“雨”為外線,以“思鄉”為內線,寫了她從童年到青年的各種雨天情趣。學習時尤其要品味那些飽含情感的故事、細節,諸如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的獨特趣味與美感,才能更深層次地把握作者在懷舊思鄉中體現的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是掌握文章結構特點;理解雨天情趣的內涵;體味作者懷舊抒懷中藴涵的對真善美的謳歌。重難點的突破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運用“閲讀、賞析、討論、感悟”的形式,在學生個人速讀、賞析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和討論學習相結合,最後學生再聯繫實際生活談談體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懷舊思鄉背後的真善美。

 四、説教法及教

學生有對課文學習的主動權,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把這一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給學生一些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問題深入理解主旨,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自己所發現的問題,要注重學生和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生活、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學生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採用“啟發引導、合作討論、探究交流法”讓生生、師生之間進行深入的對話交流,在對話、交流中發現、構建課堂模式。教具注重了資源的整合,將圖片、文本及音視頻整合與一體,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導學達標

(一)課件展示學習目標

(二)學生介紹作者

(三)字詞檢測,落實基礎

三、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一)與課文對話——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速讀課文,思考:

1、作者為什麼認為“下雨天,真好”?

2、作者説:“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鏈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試從課文中找出“雨珠的鏈子”和那些“好時光”。

(學生先速讀課文,完成自主評估作業,然後各抒己見。)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找出藴涵文章主旨,表現雨天情趣的句子,進而抓住文眼“好”來梳理文章結構。

(二)與同學對話——深入學習,合作探究

1、“我”和母親對下雨天的感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把這些小孩子的“壞心思”(例如多次逃課、希望黴變的穀子越多越好)津津樂道寫進文章呢?

2、從文中所記述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作者的母親性情慈善?

3、作者對下雨天的感覺是不是始終不變呢?她為什麼會説“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理解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中的獨特童真童趣,母親身上體現出的善, “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流溢的人事的變遷和遠離家鄉的悵然美。

(三)走出課文——與生活對話

請説説你自己關於雨天的趣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聯繫生活,體驗生活

(四)跨越空間——與古今中外的文學家、藝術家對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請學生積累有關“思鄉”的古詩名句或文學作品,拓展學生的文學視野,豐富文學底藴。

四、請學生對照板書梳理文章結構,闡述文章主旨,談自己的學習收穫。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課是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7節課。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而《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寫景的優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徵來寫,注意到在不同時間內(晨昏、四季)景物的變化,並且情景交融。體現了作者能夠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學好本課,對學習本單元的詩文能起到承前啟後的效果。

2、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⑴準確理解課文下注的詞語,弄清詞句含義。

⑵把握文章的修辭手法,學習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⑴佈置預習,讓學生解決生字,記下文中難點,然後進行講解。

⑵點拔法、串講法、誦讀法、問答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⑴讓學生反覆誦讀短文,體會文章意境;

⑵學習文中寫景狀物的方法。

難點:

⑴引導學生在思想上超越時空,與作者對話,領會他們的思想感情。

⑵學習文中寫景狀物的方法。

4、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提前預習,標出疑難。

二、説教法、學法

1、自主學習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審美鑑賞能力(應多讀少講,以讀代講)。

2、重點提示、分析。

3、學法指導:要體現文言文教學之特點,既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又要注意字詞句句落實。

4、教學課時:一課時。

三、教學程序(利用多媒體課件,邊讀邊引導分析。)

㈠檢查預習

1、分組讀課文

2、字詞正音(課件1)。[説明]:以誦讀和給較難識記的字詞正音,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同時幫助同學對有關字詞的識記。

㈡導入新課

1、導語(課件2)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於繁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窗外的一瞬間,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葱籠,鳥的飛翔……無不讓你心曠神怡。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説明]:此設計幫助同學們在頭腦中再現大自然的美景,設計一個較好的教學環境,為課文教學作情感鋪墊。

2、解題(課件3)答 謝中書書①答:回覆。②謝中書:見課文註解①。③書:書信,是一種應用文體。我國應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3、作者簡介(課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現在江蘇南京)人。有《陶隱居集》。他曾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混濁的人世,後隱居山林,但“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課件5)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寫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説明]

1、題目易誤,故作解釋,並交代文體。

2、瞭解作者的生平,有助於體會作者寄於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決“書信”之常寫內容與課文內容不同,給同學們帶來的疑惑。

㈢正課

1、齊讀課文。

2、疏通文意。

⑴請同學翻譯課文。

⑵同學之間補充,糾正。

⑶教師明確,指出應注意的問題。如:“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談”,應譯為“讚歎”之意。“猿鳥亂鳴”“亂”應譯為“四處”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應譯出得意之感等[説明]讓學生注意字詞翻譯時,要與文章所表達的意境相吻合,這樣才確切自然。

3、齊讀課文。

4、分析課文。邊分析邊板書(課件6)。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以感慨發端,總領全文——美

高峯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靜

具體描繪 (高) (低) (遠) (近)

猿鳥亂鳴 沉鱗競躍——動(聽) (視)

最後一句,又以感慨收束,總括全文:“實是欲界之仙都”

[説明]藉助多媒體,以板書形式分析概括,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掌握,並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5、齊讀課文。

6、評析語言特點(課件7)問:本文語言優美,讀來琅琅上口,試歸納語言特點?[説明]設計這一步,使學生學會用確切的詞語,優美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結(課件8)文章以清峻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並通過借古證今,説明了山川之美,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課堂練習

1、背誦課文

㈤作業(課件10)“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歷代詩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請大家收集這方面的詩句相互交流,並試簡評詩句特色。[説明]:藉助課文的學習,引導同學們繼續收集這方面的佳作,積累一定的知識,擴大知識面,並通過交流、簡評,進一步欣賞情景交融的美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首先我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篇文章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散文,這個單元的的幾篇文章都在訴説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老王》是一篇關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生活狀態的文章,作者楊絳用平淡質樸的語言為我們介紹了老王的身世、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幾個片段,以及老王死後作者的愧怍之情,集中塑造了老王這一人物形象,同時讓我們看到了老王和楊絳的精神品格。本文的人文內涵直指學生的精神層面,對於逐步形成學生積極地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影響是直接和深刻的。這也正是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第一條的體現。

下面是學生學情的分析,因為這篇文章人物關係簡單,語言質樸平淡,故事情節直觀,所以學生閲讀後,就能很快把握課文內容,並對老王有一個初步印象,但是我覺得要真正的走進人物內心,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題,就不那麼容易了。特別是文章的最後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這句閃耀着人性光芒的主旨句就更難理解了。對於八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物質條件優越,思維活躍,生活閲歷卻很淺顯,特別是對xxx那一段歷史背景比較陌生,而且他們對於生活中像老王一樣的不幸的人關注不夠,甚至會忽略。所以我認為,八年級的學生更應該走進楊絳的精神世界,認識楊絳這樣一個知識分子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反思自我的境界以及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去仰視老王和楊絳崇高的人格魅力,讓這篇文章的人性的光華照亮自己的內心。

2、基於以上的分析,根據新課改理念,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以及學生的特點,我最終把本文教學目標定為(大屏幕)下面三點:

(1)積累掌握本文生字詞,分析老王和作者這兩個人物形象,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的特點。

(2)朗讀課文,品析本文平淡質樸而飽含深情的語言。

(3)體會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和關愛,體會關注身邊普通人及弱勢羣體的生活狀態。

3: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愧怍”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説教法

為了突破重點、難點,我選擇了文章的中心句來作為文章的突破口,切入點,並運用了朗讀法,討論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只要學生理解了“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的內涵,就明白了文章的中心,所以整節課都是圍繞這句話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展開。

三、説學法指導

1、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個合格的教師不會把學生當做馴服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而是當做課堂的主體來看待,教學中我將鼓勵運動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求同存異,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

2、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不能單單把教材當做唯一的信息源。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作為教師一定要跳出這個框子,站在新的'高度去解讀我們的教材,根據這個理念,我引導學生課前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課前蒐集有關作者資料,瞭解作者寫作背景,然後再結合作品進行探究性的閲讀,這樣學生就會得出自己的獨到的體會和心得。

3、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是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而且這樣一篇較長的文章讓學生一節課完成,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激發學生探究閲讀的積極性,為此我指導學生進行課前自學,並且我安排了下面的預習作業。

(1)認真朗讀課文2—3遍。

(2)、藉助工具書自學文中生字詞。

(3、)查找資料,瞭解楊絳的生平資料以及她的作品情況。

(4),寫出自己的初讀感受,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下面我來説説我設計的教學過程

(一)、1、教育是一種思想影響另一種思想的行為,做為教師只有動情,學生才會動容,我為此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

同學們,我們喜歡關注偉人,因為他們有着非凡的成就;我們喜歡關注明星,因為他們有着耀眼的光環;我們也關注家人,因為血濃於水;而在生活中,你是否關注過身邊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他們雖然卑微,但是卻有着一顆金子般善良的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楊絳先生的一篇文章中,一起去關注一個在生活中被遺忘的邊緣人物吧!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經這樣説過:“開場白有兩種作用:“一是建立説者與聽者之間的共鳴,二是顧名思義,打開場面,引入正題。”導入語就是課堂教學的開場白,它起着聯繫師生情感,打開課堂教學,引入新課的重要作用,我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入情入境,既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同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很自然的過渡到第二個環節的學習上。

(二)導入新課後,我首先請學生簡介自己課前查到的楊絳的有關資料,同時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初步檢查預習的情況。

(三)對於一篇感情厚重的散文來説,我覺得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是很重要的,那麼開篇我請學生默讀課文後,提出問題:文中哪個詞語寫出了作者寫作此文時對老王的感情?學生馬上就能找到這個詞語“愧怍”,由詞語引出文中這句話:“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請學生讀這句話,讀後,請學生看這句話裏的兩個詞語:幸運的人,不幸者,那麼接着問學生,幸運的人是誰?不幸者又是誰?很顯然,學生閲讀全文後,很容易知道作者把自己看做幸運的人,不幸的人是老王。這是我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初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下面首先我從分析老王的形象入手,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結合文中的情節進行分析概括,來了解老王這個不幸而又善良的人物形象。為此我設計了第一個問題是:1、為什麼説老王是不幸的,他有什麼性格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那麼學生很容易就會明白,他是單幹户、蹬三輪的、無依靠、有眼疾,居破屋,體現出他的不幸。而他半價送冰、免費送人、病中送物,一個送字又體現出他的善良,這個環節的設計除了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還培養學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這個過程要讓學生自己進行歸納概括,教師不能做壟斷性的分析去替代學生的閲讀實踐。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這堂課可以説是新課程新理念指導下的一堂實踐課,也是一堂開放課。

首先説説這堂課的設計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意—朗讀指導—語言運用—對比閲讀。新課標要求在閲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因此,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始終貫穿着一條紅線———情。在整體感知理解詩意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閲讀過程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教師的角色定位應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閲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悟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説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閲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

關於朗讀指導:

八年級學生首次接觸新詩,我認為應在朗讀方面加強正確的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並且始終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實上,我們在讀詩時大都是憑直感一下子進入詩歌的境界,然後自然地在誦讀中詮釋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並不是機械地先讀熟,再讀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讀是始終貫徹在詩歌教學之中的。

關於第三環節:

即興寫詩。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正是一筆豐厚的語文資源。當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被感性的文本昇華時,抓住學生感情的火花及時點火,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詩情自然噴薄而出了。

關於對比閲讀: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想滲透對比賞析詩歌的方法。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特點,設計的問題較簡單一些。不管學生從哪個角度對比,我都予以肯定,關鍵是引導學生有思考的過程,力求養成對比賞析的習慣。

除此之外,還有幾點説明:第一,鄉愁是一首極好的詩,鄉愁在余光中的筆下被詮釋得淋漓盡致。這種感情是全人類共有的。我及時抓住寄宿生都有過想家的經歷這一點讓他們品味、感悟、表達。為了烘托氣氛,我主要利用電教手段將詩歌做成MTV的形式,並配上精心設計的畫面渲染氣氛,使學生儘快感情定位,進入詩歌情境。第二,每個環節設計始終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第三,關於教師角色的定位問題。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教師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單一的。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昇華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園地。

最後,關於課件,談一點我個人的看法。對語文課件的使用,近年來褒貶不一。隨着電腦網絡的興起和發展,課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無與倫比的優勢登上了課堂教學的寶座。但如果用不好就會弄巧成拙,喧賓奪主。語文教學要慎用課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環扣一環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的。我們可以根據課程的需要選一些經典的圖片、音樂,以及相關的資料等。這樣運用起來靈活、實用、不拘泥於形式。

評點

這是一節讓學生真正精彩起來的課。學生的精彩突出表現在他們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諸多的“發現”上。

課堂上的學生來自博興縣實驗中學,他們大多是寄宿生,縣內縣外的都有,一般一個月才回一次家,對於離家在外的八年級的孩子們來説,讀着《鄉愁》,引起鄉愁,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有具備這種真切的體驗,才能真正讀進詩裏去。

詩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時能夠體驗到,但不一定説得清。可貴的是,這些孩子們在閲讀過程中不斷有自己的發現,並且能用得體的語言表達出來。

學生們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詩的層次結構,二是詩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昇華,也是這首詩得以廣泛傳播的生命力所在。

學生聽讀一遍,又自讀兩遍,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感受,就有這麼多的發現,可見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在課的後十分鐘,教師讓學生將余光中和席慕蓉的兩首詩比較閲讀時,學生們發現了更多的東西。兩首詩的主題、形式、表達感情上的異同點他們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學生感受和發現的精彩以外,我們看到學生在藉助詩的表達方式遷移運用時所寫的即興小詩也很精彩。如果沒有把詩讀進心裏去,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的。

學生精彩起來了,那麼,課堂上教師是怎樣表現的呢?

我們看到,在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能“退”則“退”。這節課教師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思路: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朗讀指導—語言運用—對比閲讀。在每個環節的內容處理上,教師一直遵循着一條“多退少補”的原則,學生能做的事,教師不會去包辦代替。教師把發現的權力給了學生,把如何讀詩的選擇、決定權給了學生,把評價的權力給了學生,甚至作業的佈置也讓學生參與了進來。在學生的參與下,從課內的學習,遷移拓展到課外相關詩文的閲讀積累,課內課外構成了一個“大語文”的學習框架。教師“退”下來,真正還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但教師並沒有撒手不管,而是該“補”則“補”,這個“補”,主要表現在教師不露痕跡的相機引導和對重點之處的適時強化。如對詩意的理解,對朗讀的指導,對兩首詩風格的比較,再如引導學生從學詩到模仿寫詩。

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要讓小主人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僅僅給他們時間和空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學的民主、師生之間的平等、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這方面,趙老師做得很出色。在課的開始,趙老師是以一種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學們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師的語言自然、隨意,句句發自內心,讓人聽得心裏暖暖的。課堂上如春風拂面般的鼓勵性話語時時可見。

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趙老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單一的。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昇華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園地。在這一園地裏,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並儘量多地給他們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現—探究”,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特色,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教師良好的認知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認知方式,而學生時時閃耀的思維火花,也不時地給教師的認知方式以觸動,這種認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引導在轉承之處,鼓勵在動情之時,強化在重要之點,沒有做作之嫌,沒有雕飾之意,一切順乎自然,清新流暢。就在這看似教者無為的課上,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精彩。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0

我今天説課的篇目是《三峽》,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六單元。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對本文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三峽》是酈道元抒寫三峽風光的遊記散文,是《新課程標準》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從編者的意圖來看,顯然出於以下幾點考慮:

⑴ 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閲讀能力,特別是朗讀能力,在朗讀中感知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⑵ 在品味文章詩情畫意的基礎上,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⑶ 在七年級基礎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上,積累文言詞語,為今後學習文言文,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能力: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困難、心理特徵及發展趨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重難點及教學方法。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閲讀能力,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及本文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立的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內容。教學難點是: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對八年級階段的學習要求是:“閲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基本內容。”“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語感。”據此本課擬以誦讀、討論、探究的方法教學,讓學生小組合作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理解文章大意,課堂上指導學生聽讀、試讀、齊讀、自由讀、評讀、品讀,通過朗誦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做到理解成誦。 《新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説出自己的體驗”,故此擬採用討論法教學,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他們在交流、啟發、爭議、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在本課教學中,強調學生課前認真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以學生誦讀、討論、感悟為主,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幫助學生完成重難點的突破。

三、教學輔助手段

用幻燈片演示三峽風情,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學過程

1、導課:

學生談自己對三峽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為了創設良好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2、整體感知:

旨在讓學生通過聽讀、試讀、評讀、齊讀整體感知課文,體悟文章的情感。着重體現《新課標》“在教學中尤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3、研讀課文:

這是本課的重點教學環節,旨在突破重難點,從而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在此環節,要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訓練。具體有以下步驟:

第一步,把握課文內容和情感。《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對作品中的情境,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這一步驟採用師生互動方式實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課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這是基於《新課標》“重點考察學生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設計,採用小組合作實施。

第三步,理解成誦。國中階段文言文學習重在積累,特別是在理解基礎上積累,當堂成誦,既鞏固了積累,又體現了理解的要求。

五、課堂評價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體現這一要求:

1、突出語文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側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評價,側重對文章情感體驗的評價。

2、評價方式的多樣靈活。評價是雙向多維的行為,所以評價中要把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

3、評價中應尊重個體差異,給予學生積極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