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馬説》閲讀答案15篇

語文1.84W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經常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馬説》閲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馬説》閲讀答案15篇

《馬説》閲讀答案1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3分)

⑴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 策之不以其道

⑶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題3】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題1】① 通“飼”,餵養 ② 鞭打 ③ 通曉(知道、明白、懂得)

【小題1】想要與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小題1】寄託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或“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

解析【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有時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

【小題1】本題考查體會作者情感的能力。結合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生平經歷來體會即可。

《馬説》閲讀答案2

馬説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繼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註釋] ①璞:藴藏有玉的石頭,未經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種酷刑,斷足。 ③奚:何,為什麼。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1)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名馬:

(2)厲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過“識馬”、“相玉”,兩文表達的共同意思是什麼?

12.《馬説》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歎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為和氏獻璞的結局,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

【答案】

10.(1)名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馬。(若解釋為有名的馬,不給分)

(2)相:鑑別

11、《馬説》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普遍現實,《卞和泣玉》通過和氏璞兩度被指斥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論述的都是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英才志士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現實。(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馬説》中,面對“天下無馬”這種壓制人才的'謬論,文章只能發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歎;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雖然兩度被斥為普通的石頭,但終遇文王,經雕刻加工顯示出天下至寶的本色。《馬説》更多地是讓人感到憤懣不平與無奈,而《卞和泣玉》卻能讓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1)想要與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能夠做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寶石被斥為(普通的)石頭,誠實正直的人被誣衊為騙子。或:我是為(真正的)的寶石被斥為(普通的)的石頭,誠實正直的人被誣衊為騙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對即可)

《馬説》閲讀答案3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幹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

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不以/千里稱也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見D、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1l。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是馬也(這)B、食之不能盡其材(吃)

C、執策而臨之(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12。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千里馬”寓指有才華的人,“食馬者”寓指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統治者。

B、導致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C、“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表現∫統治者的平庸淺薄、愚妄無知。

D、本文既有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抨擊,也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13、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評文: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

14、結合全文,説説你對成為“千里馬”的看法,(5分)

答案:

10、C

11、B

12、B

13(1)千里馬,有時能吃一石穀子。(2)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像且不能夠,又怎麼能讓它日行千里呢?

14主觀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領,並且要在關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必要時要學會毛遂自薦。客觀因素:

1、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才的好領導。

2、領導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識人才,重用人才。

3、社會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馬説》閲讀答案4

《馬説》(節選)和岳飛《論馬》(節選),完成小題。(16分)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節選自韓愈《馬説》)

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①豆至數鬥,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②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③行百餘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④,猶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節選自岳飛《論馬》)

注:①啖:吃. ②介:披上戰甲。③比:等到。④自午至酉:相當於現在從中午11時到晚上7時。

⑤褫(chǐ):解除。

【小題1】解釋劃線的詞語。(4分)

①才美不外見()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③日啖豆至數鬥()④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小題2】與例句中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若無事然A.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B.影布石上,佁然不動C.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D.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小題3】用“/”劃出下列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

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 。

【小題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

【小題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寫作者的馬“才美”“外見”的'句子是

【小題6】這兩段文字表面談馬,實則議論如何對待人才。它們都闡述了一個什麼道理?(2分)

答案

【小題1】①同“現”,顯現,顯露。②等同,一樣。③每天。④流汗。⑵B

【小題1】然 /非精潔 /則寧餓死不受。

【小題1】⑴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⑵披上戰甲奔馳,開始時它(們)好像並不很快……

(本題4分。每小題2分,譯錯1處扣1分,扣完為止)

【小題1】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1分)

【小題1】要善待人才,要給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條件。(2分,只答第一句給1分,答第二句給2分)

《馬説》閲讀答案5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4分)

(1)是馬也()(2)才美不外見()

(3)執策而臨之()(4)策之不以其道()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3】用“∕”線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停頓。(2分)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小題4】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4分)(1)這(2)通“現”,顯現(3)靠近(4)鞭打(驅使)

【小題2】(2分)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小題3】(2分)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處1分)

【小題4】(2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解析【小題1】學生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2】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

【小題3】學生應瞭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根據句子的含義劃分節奏。

【小題4】學生通過感知文本內容,繼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題以及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

《馬説》閲讀答案6

閲讀《馬説》,回答下列問題:(13分)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1:《馬説》一文選自 ,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譽。(3分)

小題2:劃線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2分) A.食不飽,力不足(食:吃)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C.執策而臨之(策:馬鞭子)D.食之不能盡其材(材:才能)

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食之不能盡其才

小題4:《馬説》一文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為喻,抨擊了當時的“食馬者”“不知馬”的`錯誤行為。但韓愈並沒有從正面闡明應該怎麼做。參照選文的第二段,你認為他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2分)

小題5:《馬説》一文的標點是現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馬也。”,應該用(?)結束。請你細讀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並説明理由。(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昌黎先生集.雜説》,韓愈,退之,唐,著名的文學, “文起八代之衰”。

小題1:B

小題1:翻譯下列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譯文:餵養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

②食之不能盡其才 譯文:餵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小題1:策之以其道,食之能盡其材,鳴之能通其意,或用現代漢語表述。

小題1:此題為開放題。問而後答,一錘定音;用問號,發人深省。

《馬説》閲讀答案7

閲讀《馬説》節選和《論馬》節選,完成下列各題。(共10分)

(甲文)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節選自韓愈《馬説》)

(乙文)

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數鬥,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餘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節選自岳飛《論馬》)

(註釋)介:披上戰甲。褫:解除。

1、解釋下列的詞或短語。(2分)

(1)盡粟一石(2)常馬

(3)才美不外見(4)常奇之

(5)奮迅示駿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4分)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寫作者的馬才美外見的.句子是什麼?(2分)

4、這兩段文字表面談馬,實則議論如何對待人才。它們都闡述了一個什麼道理?(2分)

【附答案】

1、(1)能吃下一石糧食(2)普通的馬(3)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

(4)經常以之為奇(5)奮振四蹄迅速奔跑

2、(1)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來餵養它。

(2)披甲戴盔奔馳,一開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

4、好的人才應當提供給他所需的東西,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其才能。

《馬説》閲讀答案8

【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②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註釋】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國家到達大治。③正:只。

1. 解釋加點的詞。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上詰之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4)安可誣一世之人

2.翻譯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

3.兩文反映的都是統治者對人才的態度,甲文采用了 的寫法,借千里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統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對人才的態度是 。

4.針對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的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附答案】

1.略

2.(2)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

3.託物寓意;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做法;不僅重視人才,而且主張用人要各取所長。

4.一個人總會有優點缺點,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於看到其優點,併發揮其作用,這才是正確的用人之道。

《馬説》閲讀答案9

【甲】愛蓮説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馬説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5.下面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2分)

A.可愛者甚蕃 B.食之不能盡其材 C.徐公來,孰視之 D.汝之不惠 E.子墨子九距之

6.解釋下面加點的詞。(3分)

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褻: ②宜乎眾矣 宜: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等:

7.下面加點詞意思最相近的一項是( )。(3分)

A.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不飽 B.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C.鳴聲上下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D.陶後鮮有聞 芳草鮮美

8.用自己的話描述甲文劃線句的內容。(5分)

9.乙文説,對待千里馬要遵其道,盡其才,通其意。請結合甲文內容分析,對“蓮”如何做到這樣?(3分)

參考答案

5.(2分)A(B.材→才 C.孰→熟 D.惠→慧 E.距→拒)

6.(3分) ①親近而不莊重 ②當然 ③等同,一樣(各1分)

7.(3分)C(鳴叫)(A.讀shí,吃/讀sì,通“飼”,餵養。B.動詞:驅趕/ 名詞:鞭子D.少/ 鮮豔)

8.(5分)蓮花雖是生長在河溝、池塘積存的`污泥中,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洗滌也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遠傳散開來,更加清香,潔淨地挺立在水中。

(“濯”、“清漣”、“通”、“蔓”、“枝”、“益”、“亭亭”、“植”各0.5分,句意通順1分。)

9.(3分)示例:我們不能因為蓮花生長在污泥就看不到它高潔的品質,我們要敬佩蓮剛正挺拔的氣概,清香流芳的品德;也不能因為它長得好看,就想隨便玩弄它,要尊重它。

《馬説》閲讀答案10

閲讀甲、乙兩段選文,完成8—12題。(共17分)

【甲】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①,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薦於平原君曰:“今少一人,願君既以遂備員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誦,勝未有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脱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③也。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選自《毛遂自薦》

①合從於楚:指擬推楚為盟主,訂合縱盟約以聯兵抗秦。從,同“縱”。② 備員:湊數,充數。③廢:當作“發”,發聲。④九鼎大呂:極貴重的寶物。

8、解釋下列加點字或短語(5分)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之不以其道( )(4)使遂蚤得處囊中( )(5)勝不敢復相士。( )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10、對甲文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地位低下的“奴隸人”由於忌恨千里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質上虧待它。

B、作者在呼喚伯樂的.同時,也強調了人才應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C、從千里馬的受辱與“駢死”的不幸遭遇及結局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封建社會對人才的埋沒和扼殺。

D、作者認為“名馬”不以千里稱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11、甲文乙文都談到了“人才”的話題,請以我們熟知的文言文為依託,引經據典(要求呈現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談一談“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素質”?(3分)

12、甲文的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薦後,才有後來以三寸之舌庭戰楚王,使趙重於九鼎大呂的歷史佳話。請根據甲乙兩文內容和已有提示,將下列對偶句補充完整。(補充後不少於七言)(2分)

有______________ ,方顯______________ ;無_________________ ,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考答案:

8、受屈辱,通“飼”餵養,驅使,通“早”,鑑選人才

9、(2)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説出來。

10、 C

11、應該有《岳陽樓記》中滕子京那樣逆境中不計較個人得失,將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素質;應該像《曹劌論戰》中的曹劌那樣有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有責任感;應該像《毛遂自薦》中的毛遂那樣有膽有識,文武雙全,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救國於危難之中。應該像《陋室銘》中劉禹錫那樣安貧樂道、志趣高雅……

12、有伯樂(慧眼),方顯千里之能;無勇氣(自薦),豈有自薦(歷史)佳話。

《馬説》閲讀答案11

閲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16分)

(甲文)馬説: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文)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繼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註釋] ①璞:藴藏有玉的石頭,未經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種酷刑,斷足。 ③奚:何,為什麼。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小題1: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劃線的詞。(4分)

(1)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雖:( )

(2)厲王使玉人相之。 相:( )

小題2:通過“識馬”、“相玉”,兩文表達的共同意思是什麼?(4 分 )

小題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

小題4:《馬説》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歎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為和氏獻璞的結局,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何不同?(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雖:即使(2)相:鑑別

小題1:《馬説》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普遍現實,《卞和泣玉》通過和氏璞兩度被指斥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論述的都是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英才志士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現實。(大意如此即可)

小題1:(1)想要與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能夠做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寶石被斥為(普通的)石頭,誠實正直的'人被誣衊為騙子。或:我是為(真正的)的寶石被斥為(普通的)的石頭,誠實正直的人被誣衊為騙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對即可)

小題1:答:《馬説》中,面對“天下無馬”這種壓制人才的謬論,文章只能發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歎;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雖然兩度被斥為普通的石頭,但終遇文王,經雕刻加工顯示出天下至寶的本色。《馬説》更多地是讓人感到憤懣不平與無奈,而《卞和泣玉》卻能讓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麼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合所在句子進行。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兩篇文章,然後根據“兩文表達的共同意思”這一要求進行概括即可。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為主,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省略的成分應補充上。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兩篇文章的結局,然後比較“兩文所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進行概括即可。

《馬説》閲讀答案12

閲讀甲、乙兩段選文,完成17—21題。(共13分)

【甲】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①,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薦於平原君曰:“今少一人,願君既以遂備員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誦,勝未有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脱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③也。

……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選自《毛遂自薦》

①合從於楚:指擬推楚為盟主,訂合縱盟約以聯兵抗秦。從,同“縱”。②備員:湊數,充數。③廢:當作“發”,發聲。④九鼎大呂:極貴重的寶物。

17、解釋下列加點字或短語(2分)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4)使遂蚤得處囊中(5)勝不敢復相士。

1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19、對甲文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地位低下的“奴隸人”由於忌恨千里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質上虧待它。

B、作者在呼喚伯樂的同時,也強調了人才應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C、從千里馬的受辱與“駢死”的不幸遭遇及結局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封建社會對人才的埋沒和扼殺。

D、作者認為“名馬”不以千里稱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20、甲文乙文都談到了“人才”的話題,請以我們熟知的'文言文為依託,引經據典(要求呈現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談一談“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素質”?(3分)

21、甲文的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薦後,才有後來以三寸之舌庭戰楚王,使趙重於九鼎大呂的歷史佳話。請根據甲乙兩文內容和已有提示,將下列對偶句補充完整。(補充後不少於七言)(2分)

有,方顯;無,豈有。

參考答案:

17、受屈辱,通“飼”餵養,驅使,通“早”,鑑選人才

18、(2)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説出來。

19、C

20、應該有《岳陽樓記》中滕子京那樣逆境中不計較個人得失,將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素質;應該像《曹劌論戰》中的曹劌那樣有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有責任感;應該像《毛遂自薦》中的毛遂那樣有膽有識,文武雙全,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救國於危難之中。應該像《陋室銘》中劉禹錫那樣安貧樂道、志趣高雅……

21、有伯樂(慧眼),方顯千里之能;無勇氣(自薦),豈有自薦(歷史)佳話。

《馬説》閲讀答案13

馬説閲讀訓練及答案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一食或盡粟一石( )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3)策之不以其道(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對文中實詞的掌握情況。

答案:(1)有時 (2)等同,一樣 (3)方法(4)怎麼

2.本文選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___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稱________。文學主張上強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口號。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________;蘇軾稱他________。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稱為“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與課文相關的文化文學常識,可根據書中註釋完成。

答案:《昌黎先生集雜説》 唐 文學 哲學韓愈 退之 韓昌黎 韓吏部 文以載道 文道合一 以道為主 “惟陳言之務去” “辭必己出” 杜詩韓筆 “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王安石 蘇軾 蘇洵 蘇轍 歐陽修 曾鞏

3.“説”是一種文體,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為了説明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説”這個古文體。

答案:記敍 議論 一個道理 《愛蓮説》 《師説》

4.《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本文是韓愈《雜説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三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題考查關於韓愈的文學知識。

答案:《龍説》 《醫説》 《崔山君傳》

10分鐘訓練(強化類訓練,可用於課中)

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駢死於槽櫪之間

C.馬之千里者 D.雖有千里之能

提示:C項中的“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餘都是結構助詞“的”的意思。

答案:C

2.對《馬説》一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該文託物寓意,以千里馬喻人才,以伯樂喻識才之人。

B.作者在呼喚伯樂的同時,也強調了人才應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C.千里馬受辱與“駢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認識到封建社會對人才的埋沒和扼殺。

D.地位低下的“奴隸人”由於忌恨千里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質上虧待它。

提示:B項,文中沒有強調“人才應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答案:B

3.文章説“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那麼你認為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伯樂?

提示:第一,就一般的馬來説,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連詞“然後”,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繫,後事續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後事。第二,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接着的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並非奴隸,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馬人。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所以説先有馬而後有伯樂。

參考答案: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

4.《馬説》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是什麼?

提示:作者在首句提出論點後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本文寫作意圖並不在於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

參考答案:“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作者的意圖在於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的憤慨。

5.你讀了本文受到什麼教育?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對文章主題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感悟。可以聯繫社會實際來説。

參考答案: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馬説》閲讀答案14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1】解釋劃線的詞語。(8分)

故雖有名馬:(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

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題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xxxxxxx;全文的主旨句是:xxxxxxx。(2分)

【小題4】本文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有喻指:(3分)

“千里馬”指:xxxxxxxxx

“伯樂” 指:xxxxxxxxx

“食馬者”指:xxxxxxxxx

答案

【小題1】即使。 同“飼”,餵養。 驅使 臨:面對。

【小題2】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

【小題3】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4】“千里馬”指人才;“伯樂”指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食馬者”指 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解析

【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有時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

【小題2】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

【小題3】本題考查理解作者觀點以及文章主旨的能力。結合文章的內容來概括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觀點即可。

【小題4】本題考查理解作者採用“託物言志”這種方法的用意。結合文章的內容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來理解。

《馬説》閲讀答案15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誠以德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賦於生初,而猶待培於生後也。是以驥之為驥,知之而性無所加,不知而性無所損。修其在已,聽其在人。辱於奴隸,弗顧也;死於槽奶,不惜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不計也。文公所説千里馬,食以千里則馬顯,食非千里則馬晦。一若千里之權不操於已而聽於人。雖馬猶是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選自《古文筆法百篇)嶽麓書社1984年版)

【注】驥:千里馬、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 分)( C )

A、不以千里稱也 稱:著稱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餵養

C、才美不外見 見:看見

D、執策而臨之 臨:面對

7、下列句子中加點“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2分)( A )

例句: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肅笑而遣之

C 野芳發而幽香

D、乃記之而去

8、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D )

A、甲文是韓愈《雜説》中的一篇,“説”是古代用來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看法的'文體。

B、甲文分析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生動地表現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認為判斷是不是千里馬的標準是自身品德修養,不能一味依靠別人賞識。

D、甲乙兩文都將千里馬比作人才,重點闡述了應如何對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氣。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10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

一若千里之權/不操於已/而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