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唐詩五首》教學設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唐詩五首》教學設計(通用12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唐詩五首》教學設計(通用12篇)

《唐詩》教學設計 篇1

【導學目標】

1、反覆誦讀並默寫這五首詩。

2、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感受古代詩歌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課時計劃】

2課時。

第一課時 賞讀《野望》《黃鶴樓》《使至塞上》

學生齊讀導學目標,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東皋(gāo) 徙倚(xǐ)

驅犢(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歷歷:分明的樣子。 長河:黃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鄉關:故鄉。

問邊:慰問邊關守軍。

3、作者簡介

①王績(約589—644)唐代醫生,著名詩人,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績一生鬱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際,曾三仕三隱,心念仕途,卻又自知難以顯達,故歸隱山林田園,以琴酒詩歌自娛。

②崔顥(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他才思敏捷,長於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説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歎。

③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漢族,盛唐詩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縣,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有“詩佛”之稱,擅書畫,通音律,多才多藝,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見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4、背景介紹

《野望》王績入唐後以祕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黃鶴樓》唐代詩人崔顥到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有感而作,全詩寫登樓所見所生的聯想,以及從昔人仙去,江山勝景依舊而抒發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歎。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在開元二十五年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涼州時所作,是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

5、大聲朗讀,用:“/”劃分朗誦停頓。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學法指導一:

古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感情】

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遷客之淒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閒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情、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學法指導二:

【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

月:思鄉、懷人。

菊:隱逸、清高。

蓮:超凡脱俗。

梅:高潔。

蘭:高潔、隱士。

鬆:堅貞、不屈。

竹:正直、虛心。

梧桐:淒涼悲傷。

杜鵑:淒涼哀傷、鄉思。

鷓鴣:離愁別緒。

寒蟬:思鄉、離愁別緒。

鴻雁:思鄉懷親、羈旅傷感。

柳:送別、思念。

雁:思鄉。

夕陽:時光流逝,世事滄桑。

闌干:思念、寂寞、離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二 學習《野望》

1、用自己的話説説詩意。

【交流點撥】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牧人驅趕着牛羣返回家園,獵人帶着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名句賞析。

(1)“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常為後世詩評家稱道,請説出這兩句的妙處。【交流點撥】這兩句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描繪,着重於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餘暉,這是多麼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

(2)“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為我們刻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場景?

【交流點撥】這兩句着力刻畫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寧靜。

3、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在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步驟三 學習《黃鶴樓》

1、用自己的話説説詩意。

【交流點撥】傳説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只留下了這空蕩的黃鶴樓,飛去的黃鶴再也沒有歸來了。唯有悠悠白雲仍然千載依舊。晴天從黃鶴樓遙望江對岸,漢陽的樹木看得清清楚楚,鸚鵡洲上,草長得極為茂盛,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才是我家鄉?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2、名句賞析。

(1)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寫景有什麼特點?

【交流點撥】這兩句由寫傳説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筆鋒一轉,轉而寫詩人眼前登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説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裏,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2)尾聯中的“煙波”一詞妙在哪裏?

【交流點撥】“煙波”把水波渺茫,暮靄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現出來了,在極有深度的視覺形象中藴含着醇厚的韻味,它與“日暮”一同構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詩人的懷鄉之情。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來遊黃鶴樓的所憶所見,抒發了弔古傷今之感和遊子的思鄉之愁。

步驟四 學習《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話説説詩意。

【交流點撥】我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一直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我覺得自己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塞,又似北歸大雁一般飛入胡天,只見那蒼茫無際的沙漠,遠處烽火台一縷白煙直上雲霄,黃河橫貫其間,天空中掛着一輪圓圓的落日,終於碰到了騎馬的偵察兵,一問才知道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

2。名句賞析。

(1)“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交流點撥】一“徵”一“歸”,一“出”一“入”,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既是寫景,也是敍事,以“蓬”“雁”自喻。抒發了作者被排擠的苦悶和遠離家鄉異地漂泊的愁緒,情感複雜。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交流點撥】構圖美:近處烽煙,遠處夕陽

大漠無邊,長河奔流空間闊大

線條美: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層次豐富。

色彩美:黃沙漫漫,夕輝橘紅,白煙一縷,河水閃閃——鮮明優美。

這句話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詩歌敍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作者抑鬱、孤寂的思想感情。

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在閒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黃鶴樓》為詠黃鶴樓的名篇佳作,詩人將黃鶴樓的歷史傳説與人生的感發寫得如此空靈,真實,不僅情景交融,而且時空切換自然,意境滌遠而又不晦澀,猶如信手拈來,讀之如行雲流水,一瀉而下。

《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內心孤苦無依,寂寞傷感的情緒。

課外蒐集王績、崔顥、王維的詩歌賞讀。

【附:板書設計】

野望首聯——遠望、徘徊——百無聊賴

頷聯

頸聯暮中所見秋色,落暉

牧人,獵馬——遠景近景搭配

靜態動態結合

尾聯——無言、高歌——孤獨無依

黃鶴樓首聯——鶴去樓空——悵然若失

頷聯——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頸聯——綠樹芳草——引發鄉愁

尾聯——落日暮江——烘托鄉愁

使至塞上首聯敍事——出使邊塞

頷聯抒情——內心抑鬱

頸聯繪景——塞外風光

尾聯敍事壯麗風光

抑鬱心情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

不足之處在於:

第二課時 賞讀《渡荊門送別》

《錢塘湖春行》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七年級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鄉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同學們還記得嗎?大家還知道哪些描寫鄉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

師可再作補充),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荊門(jīng) 仍憐(lián) 啄春泥(zhuó)

沒馬蹄(mò)

白沙堤(dī)

2、理解詩歌重點詞語的意思。

(1)古今異義。

仍憐故鄉水(古義:愛,喜愛;今義:可憐)

(2)解釋下列詞語。

從:往。

大荒:遼遠無際的荒原。

初:剛剛。

暖樹:向陽的樹。

3、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詩歌現存九百九十多首,豪邁奔放,別具一格,與杜甫並稱“李杜”,對後代的詩歌創作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詩題材豐富、內容深刻,表達平易淺近,現存詩近3

000首。代表作品有《賣炭翁》《錢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紹

《渡荊門送別》李白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這次從三峽出蜀,面對江漢平原,眼界大開,心曠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五言律詩。

《錢塘湖春行》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所以這首《錢塘湖春行》寫於長慶三、四年間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職時所作。

5、大聲朗讀,用“/”劃分朗誦的停頓。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二 學習《渡荊門送別》

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話講述這首詩的大意。

【交流點撥】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遊覽。山隨着低平的原野出現並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行舟遠行。

2、研讀詩句,體會詩歌的內涵。

(1)首聯寫了什麼內容?

【交流點撥】寫從蜀到楚遠遊的行蹤。

(2)頷聯描寫了哪裏的景色?

【交流點撥】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

(3)頸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交流點撥】比喻,描寫了江水裏的月影和雲彩,將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鏡,用海市蜃樓形容江中雲霞之美,想象奇特。

(4)你覺得詩中寫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説説理由。

【交流點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由遊動的視覺來寫景物的變化,景觀壯闊,遠近景結合,給人空間感和流動感。

(5)詩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情感?

【交流點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通過寫出遊途中的景觀,流露詩人欣喜、激動的感情,並以此引出他遠別故鄉的思鄉之情。

步驟三 學習《錢塘湖春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交流點撥】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

2、頷聯中“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交流點撥】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象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3、這首詩主要描寫了什麼景色?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交流點撥】這首詩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對西湖,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和詩人的喜悦心情。

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渡荊門送別》描繪作者乘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抒發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錢塘湖春行》這首七律詩通過描寫湖水,雲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等景,展現了一幅景色明麗、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西湖早春圖,抒發了詩人對西湖,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你還知道哪些“思鄉”名句?請蒐集整理一下吧。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附:板書設計】

渡荊門首聯——敍事

頷聯

頸聯寫景——激動、欣喜

送別——尾聯——思鄉、惜別

錢塘湖春行首聯:總寫天光水色

頷聯:高處着眼寫鶯燕

頸聯:低處入手寫騎馬遊春

尾聯:由點到面寫湖東勝景春光明媚

心情喜悦。

《唐詩》教學設計 篇2

一、導入新課

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巔峯時期,名家輩出,佳作迭現。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中,感受律詩的格律之美。

二、教學新課

野 望

目標導學一:瞭解常識,疏通文義

1、學生自由朗讀,指名朗讀。教師指導:一定要讓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義。

3、學生説説詩句的含義。

目標導學二:理解詩句,概括內容

1、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明確:描繪了詩人臨近黃昏時徘徊在東皋之上,四處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於何處,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畫面。

2、頷聯和頸聯運用了何種手法?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象?

明確:這兩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頷聯寫作者舉目四望,山、樹一片秋色,在夕陽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頸聯表現牧歌式的田園氣氛,牧人與獵馬的出現,使靜謐的畫面活了起來。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圖,在閒逸的基調中,透露出幾分憂鬱和苦悶。

目標導學三:品味分析,體味感情

1、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

明確: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第二句呼應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2、請從“景”與“情”的關係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明確:詩歌頷聯妙在融情於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3、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黃鶴樓

目標導學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談談你所瞭解的江南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著名詩文。

明確:湖北:黃鶴樓 崔顥 《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范仲淹 《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 王勃 《滕王閣序》

目標導學二:朗讀古詩,分析探究

1、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明確: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這兩句對仗工整,用詞優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現了這麼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兩句。“歷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這兩句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説。

2、詩中引用神話傳説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苦悶。

3、詩人在最後感歎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麼呢?

明確: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説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雲;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不禁發出懷舊、思鄉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湧上心頭。

4、第五、六句寫看到的繁榮景象,而第七、八兩句卻寫清冷的思鄉之情,運用了什麼手法?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歸宿的嚮往。

使至塞上

目標導學一:瞭解常識,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王維,字摩詰,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讚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濃郁的詩情畫意是王維詩作最大的藝術特色。

寫作背景: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師範讀詩歌,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和韻律。

3、全體學生配樂齊讀,並感知詩歌內容。

目標導學二:梳理詩義,概括內容

1、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頷聯和頸聯的畫面。

明確: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衝雲霄的烽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

2、這是一首律詩,你能簡要概括每一聯的內容嗎?

明確:首聯敍事,頷聯寫景且藴含感情,頸聯描繪出一幅經典的畫面,尾聯敍事。

目標導學三:賞析詩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讚歎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再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再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畢現。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於天際,輝映着波瀾不驚的閃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遼闊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渡荊門送別

目標導學一:譯詩,解説內容

請結合文中註解自譯全詩。

提示:我駕輕舟一葉,順流而下,一直遠渡到荊門之外,來到楚地遊覽。山巒從我的視野中一點點消失,江水衝下山巒向着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雲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還是故鄉的水好啊,它不遠萬里把我送到江漢平原。

目標導學二:評説,深入賞析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明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頷聯中的“隨”和“入”字用得好,請説説好在哪裏。

明確:一個“隨”字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將羣山與平野位置的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了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磅礴,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悦和昂揚的激情。

3、頸聯的描寫有何妙處?

明確: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海市蜃樓喻雲之奇特,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4、賞析尾聯,並思考:本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清代詩人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你有什麼看法?

明確:詩的尾聯的妙處在於:詩人明明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説,反而採用擬人化手法,説“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採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沈德潛認為“送別”二字可刪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錢塘湖春行

目標導學一:初讀詩句,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正音正字。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準節奏,讀出情感。

3、學生藉助註釋和參考資料,疏通詩文大意。

目標導學二:感悟全詩,質疑釋難

1、通過朗讀詩句,你體會到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裏看出來的?

明確:早春。從“水面初平”“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亂花”“淺草”看出。

2、詩人是步行還是騎馬觀賞景緻?通過哪句詩可以看出?

明確:騎馬。從“淺草才能沒馬蹄”看出。唐時,西湖上騎馬遊春的風俗極盛。

3、詩人騎馬遊西湖,所以詩裏提到了遊蹤,但詩裏寫遊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着做細緻交代的,要仔細想,才看得出來,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後説説詩人的遊蹤。

明確: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到最後湖東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呢?(品讀末尾兩句)

明確:詩人最愛湖東的白堤,因為這裏綠柳成蔭。相比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使人久久不忍離去,詩人不禁讚歎道:這才是我最愛去的地方啊……對西湖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唐詩》教學設計 篇3

一、檢查作業:

1、背誦兩首詩。

2、找同學背誦王勃、陳子昂的代表性詩歌。

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朗讀指導

先由教師範讀,然後學生自由讀,再找學生朗讀。在讀時用心揣摩詩人在詩中所寄託的情感。

2.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碎葉,李白便出生於那裏。5歲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因以自號青蓮居士。李白與杜甫齊名(比杜甫稍長),世稱“李杜”。他是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詩中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手法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他的詩歌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的優良傳統,善於向樂府學習,形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他的詩歌具有豪邁奔放、想象豐富、色彩絢麗等特點,對後代詩歌的影響很大。

3.詩的前兩句通過寫景、敍事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

解析:詩人選取兩種富有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楊花,耳邊是一聲聲杜鵑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夠撩人愁思的了,何況又傳來了好友遠謫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怨的氣氛。

4.“愁心”原是悲傷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隨風的形象所給予讀者的,為什麼不是沉重壓抑之感?

解析:在這首詩裏,明月成了傳送友誼的使者,長風也成了吹度明月的憑藉。這誇張奇妙而又天真爛漫的想象,使這首詩帶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個性,而詩人對朋友的深摯情誼也真切地表達出來。

三、品味賞析

首句“楊花落儘子規啼”,是寫李白“聞王昌齡左遷”時的暮春景象。“楊花落盡”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杜鵑泣血悲鳴,進一步渲染環境氣氛的黯淡、悽楚。次句“聞道龍標過五溪”,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五溪指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龍標縣當時是少數民族雜居之地,溪深澗險,“非人跡所履”,其生活條件艱苦。王昌齡從江寧啟程,要沿長江逆水而上,過洞庭,入沅江,然後才能抵達偏遠荒涼的龍標。詩中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內心悽楚更兼環境蕭涼,更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是寄情於景,對朋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意思是,我將自己對你的一片情思寄與明月,希望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帶着我的思念隨你直到遠謫的偏遠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筆下,明月是高雅、純潔的有情物。這首詩中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不僅表現出李白和王昌齡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還在,他們二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永遠長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況王昌齡知己甚眾!在眾多的知己中,李白這種無私的聲援、堅定的信賴和誠篤的友誼,不僅給王昌齡以温暖,而且也給了他與邪惡勢力鬥爭的勇氣。王昌齡後來在貶所曾寫了《送柴侍御》和《龍標野宴》兩首詩,都一洗“黯然銷魂”的低沉情調,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精神。前一首寫道:“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後一首寫道:“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絃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這兩首詩中都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為伴而情緒昂揚。大概王昌齡也從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諸詩友遙寄給他的友好聲援了吧?另外,從王昌齡這兩首詩中也可以看出,李、王的交情之篤,互相瞭解之深,志趣愛好之接近,不然,詩中的“明月”怎能起到兩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

四、小結

這首詩歌感情深摯,意境高遠,胸襟開闊,給人以奮發昂揚的感覺。古時由於封建階級思想的影響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為仕途的坎坷而歎息,更有為“左遷”而“黯然神傷”者。但李白卻一反俗念,視仕進為其次,而將“人生貴相知”、珍視友誼放在首位,表現出飄逸豪放的情懷。

五、學習《滁州西澗》

1.學生朗讀詩歌

要求:上一課時已經學習了朗讀時要注意節奏、韻律、聲調、重音,在讀時要注意體會、運用。在讀時體會兩首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學設想:進一步培養詩歌朗讀的能力,引導學生走入詩歌所渲染的藝術境界,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寫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

2.作者介紹

韋應物(約737~約792),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天寶末年,以三衞郎侍玄宗,放浪不檢,後來悔悟,折節讀書。曾任洛陽京兆功曹等職。建中年間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後轉左司郎中,貞元初任蘇州刺史。他在歷任官職中都努力做一個清廉剛直的地方官,並對民間疾苦經常表示關懷。韋應物的山水田園詩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評論他的詩“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

3.品味賞析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説:詩人唯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鸝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着詩人恬淡的胸懷。後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説: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裏。這雨中渡口扁舟閒橫的畫面,藴含着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4.小組討論

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

解析: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現,開篇幽草、黃鸝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中,藴含着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説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託的。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之中。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説:“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説自己是“扁舟不繫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5.小結

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作者遊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裏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韋應物先後做過“三衞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情。

六、課堂小結

詩歌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用來抒發情感,在學習詩歌時要注意體會作者在其中藴含的情感。但這種情感有時候不是直接抒發的,這時就要抓住作者選擇的事物和他的語言、動作來用心體會。

七、作業:

1、背誦所學詩詞。

2、課後二。

《唐詩》教學設計 篇4

唐詩五首

寫法歸納

山居秋暝

(1)詩中有畫。

本詩畫面清幽、寧靜,色調明朗,給人一種世外桃源般的舒適愜意感,體現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藴。

(2)音韻和諧,節奏優美。

頷聯中的“照”和“流”兩個動詞用在句末,寫出了隱居之情態。如果改成“照鬆間”和“流石上”,不僅音節上不美,也顯示不出“鬆間(隱)”“石上(居)”的會意。

“歸”和“下”用在句中,不僅避免了和上聯句式上的重複,而且避免了在音調上的不和諧。王維通過錘鍊字句,使全詩達到了和諧、整齊的完美。

從軍行(之四)

寫景境界闊大。

本詩在寫景的同時滲透着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登高

(1)情景交融。

通過首聯,詩人把戰亂之苦、漂泊之悲及壯志難酬的悲憤寄託在畫面中,並融入頷聯浩大、壯闊的景象內。景物觸及詩人傷心事,融入詩人主觀情思的意象中,觸景而生情,情由景生,情融於景,情景交融。

(2)詞句凝練,格律工整。

這首詩極顯詩人用詞煉字的功夫。一般詩人有所謂語言難以完全達意之憾,而杜甫則能自如駕馭語言,胸中之情自然流瀉,言語之間,妙合無痕。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運用對仗(因對仗工整非常不易),而這首詩八句全都對仗,格律十分精細工整。

石頭城

這是首寫景詩,但句句有情。

這首詩抓住了石頭城的幾個特徵景物,描寫了石頭城的蕭條景象,寄託了詩人對國運衰微的感慨。在詩中,詩人通過擬人手法的運用,把潮水和“舊時月”都賦予了人的感情。詩人把石頭城放在沉寂的羣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在朦朧的月夜中寫,更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和荒涼。

錦瑟

本詩語言婉轉含蓄,意藴朦朧,在典故傳説的運用中使用了象徵手法,使詩作更耐人尋味。

詩以埋怨錦瑟起興,提出“思華年”的主題。頷聯使用“莊生夢蝶”“望帝啼春”的典故分別喻往事如夢和感傷不已。頸聯又將典故與傳説糅合在一起,“滄海遺珠”“月明珠圓”“鮫人泣珠”烘托出詩人希望破滅後的淒涼、孤寂而又沉鬱的心境。“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又邈遠難覓,表達了詩人理想幻滅後的彷徨與悲傷。

用典故和傳説構成了迷離不定的意境,象徵地表現了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複雜而微妙的情感——悲劇性的'惘然。全詩語言含蓄而晦澀,將朦朧的情思寓於朦朧的境界之中,抒發了詩人難言的隱痛。

寫法精講

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指導

動靜結合是一種很重要的寫作方法,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動的事物化為靜物,或者把靜的事物寫活,以動來襯托靜,造成一種奇妙的寫作效果,使靜物顯出活力,具有生命力,使動的事物厚重,莊嚴,從而顯示出別樣的表達情致。我們在寫作當中恰當地使用這種動靜結合的方法,就能夠改掉單調的缺陷,使生動起來。

寫作時,對事物的觀察不應只是關注靜態時的情態,而應從細處着眼,也觀察動態時的情態,把兩者結合起來,突出事物的整體感,生動性。

例如:《周莊水韻》一文中寫了雪中的周莊時,“在耀眼的陽光下,古鎮到處可以看到斑斑積雪,在路旁,在屋脊,在樹梢,在河邊的石階上,一攤攤積雪反射着陽光,一片晶瑩,令人目眩。古老的磚石和清新的白雪參差交織,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對比強烈的版畫。在陽光下,積雪正在融化,到處可以聽見滴水和流水的聲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橋的欄杆和橋洞在淌水……細細諦聽,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彷彿神祕幽遠的江南絲竹,裹着萬般柔情,從地下裊裊迴旋上升。”這裏寫景,作者採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首先寫了靜中的古鎮,陽光下覆蓋着斑斑積雪,顯得安詳、寧靜、如一幅版畫。接着,由靜轉動,通過滴水聲、流水聲的描寫,雪中的周莊充滿了靈動與生機,惹人喜愛。運用動靜結合,既展示了周莊的嫻靜、優雅之美,又顯示了周莊的生機盎然的活力之美,兩者相得益彰,寫出了神韻。

同樣的道理。寫人時也可以採用動靜結合的角度來寫,即人的外貌、表情、姿勢等的描繪,然後結合動作、語言等動的角度來寫作,這樣全面突出了人物的特點。

另外,寫作時,我們應大膽創新,巧妙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動靜結合,把自己獨特的感悟融匯其中,創造獨特的效果。例如:《巴東三峽》一文中,作者寫山時,“那裏的山峯,高的高,矮的矮,一層一層的,就像無數匹馬在奔馳。”這裏,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靜的羣山比喻為“無數匹馬在奔馳”,將山的前疊後連的動態刻畫得惟妙惟肖,寫活了山的氣勢。寫山峯時,“這個峯很高,那個峯還要高,前面有一排,後面還有一排,後面的後面,還有無數排,一層一層的,你圍着我,我圍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這裏用擬人的手法,用“圍”“咬”等動詞,勾勒出羣山簇擁環抱的情態,體現出羣山的險峻。通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修辭手法是重要的一種化靜為動的方式,但是,寫作時要注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尤其是之間的神韻及神似,因為其間夾雜的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種感悟,一種情感,如果顯得僵硬,勉強的話,表達效果會大失其色。

當然,我們要根據的實際需要來選擇,靈活地選取動靜結合的手法,要有所創新,這樣才能寫出有個性的,用我的筆,寫我的心,抒我的情。

名著印證

請在自己所讀過的作品中找出運用動靜結合手法描寫的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示例:

1、魯迅《社戲》——“周圍的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向船尾遠遠跑去了。”

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作者所刻畫的畫面中,“黃鸝”、“白鷺”是動態的——一個在鳴叫——鳴,一個在直上雲天——上。而“翠柳”、“青天”是兩個不動的靜物,在作者的筆下,動物和靜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靈動、唯美的意境。

微寫作訓練

請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寫一段描寫性文字。(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示例:

我忽然覺得自己彷彿是一棵柳樹。穿着碧綠的衣裳。站在陽光下。一陣微風吹過來,我稍微傾斜了一下身子,我的頭髮就隨風舞動。我碧綠的衣裳飄來飄去。風停了,我停止了跳動,靜靜地站在那裏。蝴蝶飛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瓢蟲在腳下爬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

那是一個星期一的下午,正是春天,百花競相開放,爭奇鬥妍,草也綠得發光。天空中萬里無雲,太陽盡情用它那温暖的大手撫摩着人間。

課內素材

唐詩是瑰寶之中的精華,名家輩出,佳作甚多。不僅內容廣泛,音韻和諧,朗朗上口,言簡意賅,而且有許多佳句豪氣沖天,激盪山河,震撼人心。每當意氣消沉、筋疲力盡之時,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詩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名句。千載之後,讀起來猶感到虎虎生風,鏗鏘有力;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豪壯,像雄渾的軍號,一聲聲激昂的號音使聽者熱血沸騰。盛唐的邊塞詩人視野開闊,胸懷激盪,展現了磅礴的浪漫氣質和大無畏的精神境界。他們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充分體現了盛唐精神。

[運用角度]“盛唐精神”“時代強音”“唐詩與中國”“詩歌之美”等。

精彩運用

他出生於盛唐,是上天的眷顧還是命運的不幸呢?

蹄聲雜踏,一道王令悄然而降。你明白軍命如山。於是,毅然放開了雙手,飛身上馬西出玉門關。觸摸着衣服還留有老母親雙手的餘温;回想着與好友歡聚暢飲的開懷;留戀着家鄉每一寸熟悉的土地,都被塞外的黃沙和你的愛國之心所覆蓋淹沒。

是什麼讓你如此堅定地離開?只是因為怕違抗王令而被凌遲嗎?只是因為一時的少年氣盛嗎?不是的,我知道。在你的心中早已明白“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殘酷。但不管是鋪天蓋地的黃沙還是殘酷無情的殺戮,你都面不改色,因為你早已立下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大志。

一年,十年,二十年,時間匆匆地走過,但我仍能在戰火硝煙中看到你的身影。戰馬是你的好友,兵器是你的信念,身後是你要守護的家鄉。當年的雄姿英發或許已被消磨,唯一還在的是那顆忠貞報國的心,撒在戰場的每一個角落。

寒月初上,你獨自一人在大漠中仰望長空。你知道思鄉會影響隊伍的士氣,你很努力地壓抑着,但淚水卻依舊在你的眼中翻滾,此刻我分明看見兩顆在月亮下晶瑩的淚珠在你臉上滑落。不是説男兒有淚不輕彈嗎?身上的傷痕怎麼沒有你掉過淚,而此刻的你卻……隨着你的淚光,我看見了天上的明月,也看到了你在明月中幻想的家人:母親,在家門口四處張望,她那一縷縷白絲,在微風中掃過,掃過了你那似箭的歸心。突然間,你用手拭去了臉上的淚水,用力一揮鞭,馬兒又一次奔向了軍營。動作是如此的毅然與堅定,就像當年辭別老母的時候一樣沒有半點遲疑。

望着你的身影在夜幕中隱去,我不禁一聲長歎。男兒志在四方,而你的志在沙場。回到軍營,藉着微弱的燭光,你奮筆疾書,寫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終。窗外寒風凜冽。因為你們的守護,長城內不再有冬天。

閲讀延伸

感懷詩人李商隱

王藝霖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不知怎的,每每念及那個蠶繭詩人,我就會想起這句話。

學而優則仕。但凡讀書人,終要走上這條路。於是,李商隱也無可避免地選擇了這條路。但是最後他沒能逃脱黨派之爭,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他終究還是放不下,不能像陶公那樣豁達,決然地拂袖而去,所以他只能抑鬱而終。

他的父親早逝,作為長子他不得不撐起整個家。他屈才為人抄書,靠別人接濟度日。他還是一個清高孤傲的小小少年,寄人籬下的生活使他變得心扉不敞、敏感憂鬱。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坎坷遭遇,才使得他從小懂得知恩圖報、重情重義。

屢試不中,李商隱終於選擇了放棄。別人有的是背景,而孤傲的他有的只是背影。無論何時何地,世界就是這樣現實。

好不容易,迎來了他政治生涯的春天,可是為母親守孝的三年光陰,與這絕好的機會再次擦肩而過。也許是造物弄人,他在政治上永遠不能得志。我卻獨自慶幸,上天留下了一個作為詩人的李商隱,而不是一個作為政治家的李商隱。也許作為政治家,他可能不會被世人傳頌,但作為詩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無可替代的。

我喜歡他的個性。他恃才傲物,有自己的主張,不隨波逐流,堅持己見,不輕易妥協。作為儒學弟子,他敢於批判孔子儒學的缺陷,敢對一羣老頑固的儒生們傲然説出“不必規規然尊孔子為師”的話。想想,就是在言論如此開放的今天,又有幾個人有如此的魄力。於是,我深深地被他折服。他的風度,憂鬱得可以融化悲傷;他的氣勢,堅決得可以打碎一切世俗的偏見。

這只是他為我所深深崇拜又惋惜的一面,而使我深深迷戀又欣賞的另一面,是他那綺麗的情思。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也唯有那個頗受爭議的人,才寫得出這樣頗受爭議的詩。錦瑟是哪個美麗女子的芳蹤遺蹟?那段遺失於青紗帳紅帷幔後的歷史,遙遠得隔了好多個世紀,而今讀着這詩句卻感覺近得伸手可觸。每讀至此,我都會心微笑,又忍不住悲涼。想必在那個夜色濃郁的月夜,提筆寫下這句詩的李商隱也和我一樣吧,都有幾分悲涼忍不住溢出心扉。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有人批評他用典太多,詩意晦澀。我只覺得這種批評有些可笑,也許是因為我對他的偏愛吧。我沉溺於他那個綺麗迷離的世界,沉迷於那樣一個剔透空靈的他。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珠有淚,玉生煙。他夢幻般的遐思,如清香逸於書卷間。那種清冽的悲傷,滿滿地流淌在每一個字的每一筆之間,他的愛翻湧着,觸起了人心中那遙遠的清愁。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好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忘不了過去,是他的致命痛處。因為忘不了過去,忘不了故人,所以忘不了感情,忘不了那些徹骨的悲傷。就這樣,追憶畫不上休止符,只能無休無止地蔓延下去,一點一點地侵蝕着他為情所傷的心。

“淒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窮年只剩他一個人形單影隻,悽悽涼涼。人生起起落落,到頭來原來都是過眼浮雲,自怨晚覺。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絃。”

原來地球缺了誰都還是接着轉,是誰在乎我,是誰掛念我,是誰在風涼夜惦記我。人世不因誰而改變,黃葉自飄零,歌舞自輕曼,寒屋人自寒。

就這樣作繭自縛,就這樣解不開、放不下,就這樣的執著、固執、堅持自己的堅持,就這樣漠然、滿腔才情、一身傲氣。我痴醉於這樣的李商隱、這樣的蠶繭詩人、這樣千年不悔的眷念。

《唐詩》教學設計 篇5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剛剛過了中秋節,不知道大家是怎樣過中秋的?(吃月餅)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除了中秋還有那些?(春節、端午、重陽等)在這些節日我們中國人分別以什幺方式來慶祝?(明確:重陽節有登高的習慣。詩歌的題目就叫《登高》)大家曾學過一首詩是與重陽節有關的,還記得嗎?請大家背誦一遍。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它是一個登高祈福賞菊、家人團聚的日子。作者將詩歌的題目定為登高,那幺這首詩和重陽節有關嗎?作者是和家人一起登高祈福嗎?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古詩。

説明: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由詩歌的題目導入新課,使課堂氣氛親切,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為後面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詩人的情懷打下基礎。

二、介紹作者的基本知識以及本詩的創作背景。

明確:杜甫(712—770),晚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世稱杜工部。詩歌以古體、律詩見長。由於他經歷的是唐由盛轉衰的動盪時期因此所創作的詩歌,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為主。被稱為“詩史”,也被稱為“詩聖”。有《杜工部集》 。

説明:通過介紹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學知識,瞭解作者生活的大的歷史背景的同時也瞭解作者創作的基本風格。

三、聽錄音或老師範讀,初步感受詩歌。

明確:七言律詩以及首、頷、頸、尾四聯的劃分。

説明:通過聲音讓學生受到感染。引導學生進入學習詩歌的氛圍。劃分好首、頷、頸、尾四聯為下文的分析做準備。

四、從詩歌的首聯出發,分析首聯。

1、設置環環相扣的小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

①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六種)

②十四字寫六種景物所體現出來的古代詩歌的語言的特點是什幺?(凝練)

③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分別給人一種什幺樣的感覺?

明確:風急:秋天的蕭剎身冷心更涼

天高:因天空空曠的而渺小、孤獨

猿嘯哀:聲音淒厲,讓人倍感悲涼

渚清、沙白:冷色調、畫面慘淡悽清

鳥飛回:無家可歸

2、合作探究,主動表達。

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可以構成一幅怎樣的畫面?請你將你心中所想像的畫面描述出來。

注意:在勾勒畫面時空間上的有序變化以及視覺角度的變化。(仰視——俯視)

説明: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學會尋找詩句中關鍵的字詞。體會和總結古代詩歌凝練的特點。化整為零,以分解的方式感受構成畫面的景物。讓學生體會詩歌以意象營造意境的方式,初步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為下面的活動打下基礎。將前面所感知的整合起來,設置一個小的表達交流的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去發揮想像和聯想。並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附:有背景圖為參照

誦讀1:有了這樣的體會你覺得應該怎樣誦讀?請示範。

齊讀,做首聯的誦讀練習。

讓學生自己根據作者情感找到誦讀的方法。適當做一些誦讀技巧的指導。

五、進一步分析頷聯。

1、頷聯中寫了幾種景物?(兩種)

2、能否將“落木”換成“落葉”?兩者有什幺不同?這兩個詞用在這首詩中哪個詞更好?為什幺?

明確:落木更好。“木”字更有質感,有枯木乾燥的感覺。

3、這句詩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誇張)

4、誇張手法以及兩組疊詞運用烘托出怎樣的場景?

明確:蕭蕭:茫無邊際 滾滾:奔流不息

場面宏大但詩人的思緒浩茫而紛亂

5、整句詩中作者心中的想法如何?説説你的體會。

①愁緒就象無邊的木葉和不盡的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

②韶華易逝、人生短暫。

説明:設置一個小的辯論環節,允許學生以自己的理由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通過比較讓學生領會詩詞煉字的巧妙。從修辭入手,利用頷聯中的疊詞來分析作者想表達的內容,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情感。

誦讀2:結合對首聯和頷聯的分析,將兩者聯繫起來作為一個整體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提倡學生當場背誦。

明確:詩文的特點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感情基調為沉鬱、悽清、悲愴。

説明:趁熱打鐵,將對詩文的理解和背誦結合起來,進一步強調詩文的特點: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六、最後分析頸聯。

1、比較首聯、頷聯和頸聯、尾聯,如果説側重的話哪一部分側重於寫景?哪一部分更側重於抒情?為什幺?

明確:上半部分側重於寫景,下半部分側重於抒情

找出頸聯、尾聯中與情有關的詞語。

注意:苦恨:甚恨。

2、“萬里”和“百年”分別與上半部分中的哪兩個詞相照應?這兩組相互照應的詞説明作者分別從哪兩方面着筆。(無邊、不盡 ;空間、時間)

3、作者用“萬”和“百”這樣的數詞來修飾空間和時間究竟想突現什幺?(距離遙遠;時間長)

4、詩文中的“作客”和我們平常説的“做客”有什幺不同?

明確:詩文中的“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

5、作者在點明時間時用的是“悲秋”,“秋”之所以“悲”的原因是什幺,請在本句中找出來?(常作客、多病、獨登台)

明確: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天,不由想起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説明:通過學生自己的比較,比較出詩文不同的側重並找出頸聯、

尾聯中與情有關的關鍵詞語。讓學生關注作者着筆用詞的巧妙,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寫作技巧的指導。提取或比較關鍵詞中的特殊用字,通過特殊用字來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特殊心境。

七、以老師頸聯的提問為例,以小組為單位相互提問、回答並更正。

舉例:

6、究竟是什幺造成了作者“艱難”的處境?(結合背景)

明確:國難,動盪的時代,連年的戰亂。

7、“繁霜鬢”透露着什幺信息?作者為什幺要“苦恨繁霜鬢”?

明確:想為國出力,卻年事已高,老了。作者憂國憂民。

8、“潦倒”和“新停濁酒杯”有什幺關係?

明確:把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錶達出來,流露出作者面對悲愁的無奈。

9、教師總結點評。

説明:以這樣模仿的方式能讓學生進行有關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體驗。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扮演問題的回答者的角色而很少能做問題的提出者。通過這樣的活動逐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八、合作探究。

1、從這首古詩來看,詩中杜甫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點?

明確:孤獨漂泊、年老多病、憂國憂民

窮愁潦倒而又有高尚情操的偉大詩人形象

2、歸納總結出本文的寫作特色。

明確:氣象宏偉,意境開闊

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字字精當,格律工整

誦讀3:齊讀並背誦全詩。

説明: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總結出古代詩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從詩歌的分析上升到形象歸納總結。

九、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全詩。

2、請你以杜甫的口吻依照全詩寫一篇《重陽日記》。

3、有時間可以閲讀《説“木葉”》這篇文章。

説明: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在已經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現代文的寫作訓練。

《唐詩》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唐詩中的地位。

2、深入領會《春江花月夜》一詩所寓含的哲理。

3、理解和感受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遼闊博大和情感的深摯。

教學重點《春江花月夜》一詩的結構;詩作的情感。

教學難點《春江花月夜》一詩傳達出來永恆的情和理。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恆的主題,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恆的象徵。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也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楓橋夜泊》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水調歌頭》

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人們稱“孤篇橫絕,竟成大家”,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簡介張若虛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他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三、研討詩作。

1、通讀全詩,思考P7第二題

明確:答案詳見教參P2。強調月是主體,春、江、花、夜都是月的陪襯。詩作從簡單裏説就是寫了月下之景和月下之人。

2、學生默讀詩歌,找出集中寫月下之景部分。

明確: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輪”。

3、學生反覆朗讀本段。

意在體會月下美景的遼闊與空靈。“江上月,照海明”多麼闊大的境界。

4、面對如此美景,詩人設問並作答。思考答語“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體現的哲思,並結合《滕王閣》尾聯來闡述張若虛思想境界的博大。

明確:關鍵詞:人類永恆自然美景(江月)永恆。

5、學生讀“白雲一片去悠悠”到結束。概括明確這部分主要是寫人。思考:寫了哪些人?重點是誰?

明確:寫到了思婦和遊子。思婦是重點。

6、反覆朗讀這一部分,體會思婦濃烈的相思之情。

7、選擇賞析“可憐樓上月徘徊”一句。

明確:突出這裏“月”的二重意義“月”“人”融合的意境,從而理解相思之情的柔美。

總結:《春江花月夜》一詩可以凝練地概括為寫景、寫人之際展現“永恆的江月美景、永恆的人類存在、永恆的相思之情”。

《唐詩》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能夠感悟初唐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體會初唐詩歌剛健而飛動的抒情風格。

3、能撰寫500字左右的鑑賞文章。

教學建議:

在盛唐詩歌高潮到來之前,無論從形式和精神氣質上來説,初唐詩都處於準備階段。這一時期的詩歌雖然是以綺靡婉媚的詩風為主,但隨着以“四”為代表的中下層文士的崛起,給詩歌注入了情思濃郁、氣勢壯大的氣息。因此,這是一個詩歌發展緩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時期。本專題選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專題的重點和難點。

1、對《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揣摩具體詞句的同時着重體會其於沉靜之中見深摯情感的藝術境界。

2、《滕王閣》在必修本中已經附在《滕王閣序》之後,可以學生自學為主,讓學生將序文和詩歌進行對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勾畫出詩中表示時間和空間的詞語,然後體會作者那種面對永恆的存在所發出的人世滄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此詩的教學資源比較多,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活動。此詩的難點是詩歌中所傳達出來的對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的同時要將此問題講深講透,並且要進行正確引導。

4、重點放在《春江花月夜》,詩歌的主要意象是什麼?抒情主人公是誰?

《滕王閣》在必修四出現過,可以先擱置,到講晚唐詩時,設“登高”詩專題時對比鑑賞。

第一課時

總述

學習目標:

1、瞭解唐詩發展的過程,對唐詩有一個總體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風。

教學過程:

一、簡述唐詩發展過程

1、看電視散文《唐之韻》之“千古唐詩”(第1集)(約20分鐘)

2、簡述唐詩發展過程

(1)可發資料《唐詩的發展》。

(2)也可讓同學課前認真預習附錄部分的《唐詩的歷程》。

二、初唐早期文風

1、歷史沿革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樑、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

2、我們知道,南朝文風流行詞采華美,音韻流轉,後世稱之為綺靡豔麗。如:

(1)梁武帝蕭衍的《子夜四時歌》(宮體詩)

江南蓮花開,紅光覆碧水。

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

(2)徐陵的《長相思》

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龍城遠,雁門寒,愁來瘦轉劇,衣帶自然寬。念君今不見,誰為抱腰看。

3、在盛唐詩歌高潮到來之前,無論從形式和精神氣質上來説,初唐詩都處於準備階段。這一時期的詩歌雖然是以綺靡婉媚的詩風為主,但隨着以“四傑”為代表的中下層文士的崛起,給詩歌注入了情思濃郁、氣勢壯大的氣息。因此,這是一個詩歌發展緩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時期。

初唐四傑是初唐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也稱“王楊盧駱”。他們的詩歌還沒有完全擺脱齊樑詩風的影響,但已經擴大了詩歌的題材內容,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和塞漠,詩的風格也較清峻,對扭轉初唐詩風起到了促進作用。到沈佺期、宋之問時,確定了律詩嶄新的形式。

4、“風神初振”的初唐詩為詩的“盛唐”奠定的基礎。

為什麼説初唐詩是“風神初振”呢?我們下節課再一起探討。

三、佈置作業

1、認真預習“風神初振”的初唐詩(共5首)中的前四首。

2、請大家查閲有關作者資料。

第二課時

詩歌鑑賞(一)

教學目標:

1、對《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揣摩具體詞句的同時着重體會其於沉靜之中見深摯情感的藝術境界。

2、《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一篇,雖然是一首和詩,但寫得別有情致。詩人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悽清,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於感傷,有滿腹牢騷寄於言外。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該詩在使用“虛”字上的妙處的同時,體悟詩人這種獨特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一)由《登幽州台歌》

導入: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1、參考《學習與評價》

2、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劇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現出他的懷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憂憤,他心底的波瀾。(引出作者陳子昂的介紹。)

(二)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年任俠,24歲舉進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稱陳正字。遷右拾遺,故又稱陳拾遺。屢上書言事,辭多直切,頗中世病,但罕為用。曾隨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職。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誣陷,下獄死。陳子昂所作詩論著作《修竹篇序》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六朝柔靡詩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代詩歌及後代詩歌創作均有積極影響。所作詩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為代表,作品指斥時弊,風骨高古,有漢魏風骨,是他的詩歌理論的最好體現。

(三)朗讀《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四)詩歌鑑賞

1、根據註釋,初探詩意

2、找出詩中分別寫“夜”、“別”、“時間”、“空間”的語句。

銀燭――“夜”;離堂――“別”。

3、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離情別意。

4、具體分析

這首律詩一開頭便寫別筵將盡,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作者抓住這一時刻的心理狀態作為詩意的起點,徑直但卻自然地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頗為深摯。“銀燭吐青煙”,着一“吐”字,使人想見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目光只是凝視着銀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金樽對綺筵”,用一“對”字,其意是面對華筵,除卻頻舉金樽“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緒而外,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勉強相慰的話了。此中境界,於沉靜之中更見別意的深沉。

頷聯“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源出《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是借用絲絃樂器演奏時音韻諧調來比擬情誼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遙遠,與“琴瑟”作為對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內心的波瀾:“離堂”把臂,傷“琴瑟”之分離;“別路”迢遙,恨“山川”之繚繞。這兩句着意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慨欷歔。

頸聯“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承上文寫把臂送行,從室內轉到户外的所見。這時候,高高的樹蔭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這裏一個“隱”字,一個“沒”字,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捨難分時刻終於到來了。

《唐詩》教學設計 篇8

滕王閣詩

王 勃

滕王高閣臨江諸,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一)誦讀指導

1、找出本詩押韻的字是哪幾個字?

2、找出對仗的兩聯,並指出是如何對仗的,體會律詩的音樂美。

(二)文本研習

1、首聯寫出了滕王閣的什麼特點,用哪個詞表達?作者描繪出一幅什麼樣的場景,用了什麼藝術手法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慨?

2、頷聯用了什麼藝術手法,有什麼作用?

3、體會頸聯中“日悠悠”“幾度秋”所藴涵的詩人的感情?

〖學法指導

1、如何讀詩

2、如何整體感知

3、規範答題

〖學習小結

〖鞏固練習

名句默寫

(1)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2)淑氣催黃鳥,忽聞歌古調 。

(3)畫棟朝飛南浦雲,閒雲潭影日悠悠,閣中帝子今何在?

〖課外閲讀

1、杜審言,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晉徵南將軍預遠裔。擢進士,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見疾。蘇味道為天官侍郎,審言集判,出謂人曰:“味道必死。”人驚問故,答曰:“彼見吾判,且羞死。”又嘗語人曰:“吾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誕類此。累遷洛陽丞,坐事貶吉州司户參軍。司馬周季重、司户郭若訥構其罪,繫獄,將殺之。季重等酒酣,審言子並年十三,袖刃刺季重於座,左右殺並。季重將死,曰:“審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訥故誤我。”審言免官,還東都。蘇(廷頁)傷並孝烈,志其墓,劉允濟祭以文。武后召審言,將用之,問曰:“卿喜否?”審言蹈舞謝,後令賦《歡喜詩》,歎重其文,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初,坐交通張易之,流峯州。入為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卒。大學士李嶠等奏請加贈,詔贈著作郎。初,審言病甚,宋之問、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雲。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四友,世號“崔李蘇杜”。融之亡,審言為服緦雲。審言生子閒,閒生甫。(《新唐書杜審言傳》)

2、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字子安,繹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説。楊炯《王勃集序》説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餘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曾任虢州參軍,他年幼時寫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説他寫之前,把筆墨紙硯準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成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有名的“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他的詩風格清新,他的賦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與盧照鄰等人都試圖改變當時“爭構纖維,竟為雕刻”的詩風。他在2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且詩中手法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至於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的唐詩極品,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唐詩中最能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

《唐詩》教學設計 篇9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在湖南永州,有一位詩人家喻户曉,他就是——唐朝的柳宗元。(板書:柳宗元)

2、今天,我們就學習柳宗元寫的《江雪》,它是唐詩中的一首精品。

二、感受詩境

1、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畫,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邊聽邊想象詩中的畫面。(師配古琴曲朗誦)

2、學生描述自己想象出的詩中的畫面,師邊聽邊畫:首先是被大雪覆蓋的羣山萬嶺,條條小路已被大雪覆蓋。寒冷的江面上,一隻孤零零的小船,一個披蓑戴笠的漁翁正在垂釣。

這是我們看到的畫面,在這個畫面裏,你聽到聲音了嗎?(學生交流畫面寂靜無聲)

3、如果説“千山鳥飛”“萬徑人蹤”,那是什麼樣的場景?添加上一個“絕”和“滅”之後呢?

你看,添上一個字,境界大不同,這就是古詩語言的魅力!

4、同學們,我們一直在説雪,詩中哪裏寫到雪了?除了詩題和詩的最後一個字,在其他詩句裏,你能找到雪嗎?

5、小結:詩中沒有具體寫到雪,卻讓我們感到處處都有雪影,處處都有雪跡,這就是詩人高明的地方。這樣的一個冰天雪地、人鳥無蹤、寒江獨釣的畫面和意境,給你什麼感覺?

三、體味心境

1、其實,詩境也是詩人的心境。這首絕句,絕不僅僅是為了描繪一幅江鄉雪景圖,還藴藏着詩人的心境和情懷。而要了解詩人的心境,就必須穿越千年,走進柳宗元的內心世界。(出示資料,配樂介紹):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做官以後,關心百姓,大膽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敗了,柳宗元被貶到了永州。那是個十分荒涼偏僻、人煙稀少的地方。面對當權者的打擊報復、母親去世、女兒夭折、朋友們的杳無音訊,他的身體越來越差。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柳宗元寫下了《江雪》這首詩。

2、想一想,從熱鬧繁華的京城長安,到千里之外荒涼偏遠的永州,自己的才幹不能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又失去親人,詩人的內心會是什麼樣的呢?

3、這樣的孤獨和寂寞恐怕我們常人是難以理解和體會的,把每行詩開頭的字連起來讀,是什麼?(紅色顯示:千、萬、孤、獨)順着讀是“千萬孤獨”,倒過來讀是“獨孤萬千”,變個順序讀是“萬千孤獨”,不管怎樣去看,詩人要表露的都是“十分孤獨”!那是怎樣的一種無奈與失落呀!座座蒼山能明白他的心思嗎?條條小路能理解他的心境嗎?那片孤舟能承載他的希望嗎?陪伴他的只有“千萬孤獨”了。請大家把這種孤獨讀出來!

4、同學們,這個漁翁,他獨釣於眾人不釣之時,獨釣於眾人不釣之處,任憑天寒地凍,他堅守在寒江小舟之上,你覺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漁翁?(體會詩人的孤傲、堅毅)

5、是呀,我們看不清漁翁臉上的神情,但能想象得出他的眼神一定是堅定、剛毅的!這就是當時的柳宗元,孤獨而又孤傲。再讀,讀出詩人的孤傲!

6、同學們,表現孤獨和孤傲可以有多種方式,柳宗元為什麼選擇了這樣一個“寒江獨釣”的方式呢?

7、人們不禁要問:“蓑笠翁”為什麼要在冰天雪地裏獨自垂釣呢?他能釣到什麼呢?(讓學生自主創設多元答案)

8、同學們聽説過姜太公釣魚嗎?昔日姜太公釣魚,魚鈎是直的,魚鈎離水面還有三尺,那不是釣魚,為的是釣取功名;而今天,柳宗元的垂釣,釣翁之意不在魚,在乎的是一種情操、一種氣節,釣什麼已無關緊要了。“寒江獨釣”本身就已經表明一種態度了,那就是不向惡劣的環境屈服。

9、其實,人生難免不失意,失意不失人格、不失風骨,只有這樣,才可以擁有一身錚錚傲骨!

10、請帶上詩人的這種心境和情感,再來讀這首詩。

四、吟唱詩文

1、這樣的一首千古流傳的好詩,已經不足以表達詩人的情感,那我們就來吟唱吧。(放音樂)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江雪》。請同學們仔細聽聽永州地方的百姓是怎麼唱的,同學們可以邊聽邊學。(放曲子)

2、同學們發現沒有,這首曲子實際上也是按照平仄的規律來譜曲的,這樣的唱也可以説成是“吟”,吟詩最能表達詩人的情感,讓我們一起來吟唱《江雪》。

《唐詩》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激發學生閲讀和欣賞詩詞的興趣,指導學習方法,在學習中感受古代詩歌藝術的魅力。

重難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熟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師點名閲讀,學生為其正音。

3、教師指名學生翻譯。

二、精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深入探究

(一)閲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開篇首句讓你想到一幅怎樣的畫面?你能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嗎?

開篇首句讓人想到狂風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彷彿風聲灌耳,讓人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來而擔憂。由此可見,詩人當時的心情也

是焦急萬分的。何況,屋頂上本不多的茅草還被捲走了好些。

2、第二句用了哪些動詞?表達了什麼?

“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到屋旁,都隨風“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的灑在“江郊”,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描寫不僅組成了鮮明的圖畫,而且撥動着詩人的心絃。

(二)閲讀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忍能對面為盜賊”?

一者,掛在高樹梢與飄在深塘邊的茅草已無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羣童抱去,這不能不令詩人焦慮萬分。二者,這茅草對詩人來説事關生計,對羣童來説可能無關痛癢,羣童無知的惡作劇,令詩人痛心。第三,僅僅因為詩人“老無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這自然會引起詩人的憤慨和感傷。這種情況下,詩人説一些過激的話是可以諒解的,但詩人在敍述羣童行為時,只説“抱茅”而不説“搶茅”,到底不是真的説他們是“盜賊”,與其説詩人生孩子們的氣,倒不如説生社會的氣,恨動亂社會給人民帶來的貧困、災難。所以“呼不得”之後,也不過是“自歎息”而已。

(三)閲讀第三段回答問題。

4、“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樣的氛圍?詩人心境怎樣?

這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黯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黯淡愁慘的心境。

5、詩人為何長夜難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一句如何理解?

從眼前的處境想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家,然後又回到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怎能入睡呢?“何由徹”與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時,“長夜沾濕何由徹”還有一語雙關的深層含義,詩人從眼前景想到過去事,推想到未來,自己、國家不都在風雨飄搖中掙扎嗎?深重的災難啊,什麼時候才是個盡頭?“何由徹”一句,意味深長,不只結束本段,還為下段作鋪墊。

(四)閲讀第四段,回答下列問題。

6、怎樣看待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

杜甫生長在一個“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愛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使他從小就立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但仕途不順,生計窘迫,這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近下層社會,關心民生疾苦,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悲憤之語,以及《兵車行》、“三吏”“三別”這樣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濟為生,但憂國憂民之心不減。他因“茅屋為秋風所破”一事發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愛情懷和捨己為國的情懷。

7、“嗚呼!何時……凍死亦足!”結尾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決心?

這幾句強烈地表現了詩人捨己為人、至死不悔的決心,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2課時

一、資料助讀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賣炭翁》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全詩描寫具體生動,歷歷如繪,結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細節的選擇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畫上有獨到之處。

二、品讀鑑賞

1、本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賣炭翁形象,請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句子並分析。

外貌描寫:“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寫出買炭翁的生存狀態,勞動艱辛、年歲已高。心理描寫:“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出賣炭翁孤苦無助,急於通過賣炭獲取生活資料,“可憐”兩字表現出作者對賣炭翁的同情。動作描寫:“伐薪燒炭”“曉駕炭車輾冰轍”寫出賣炭翁勞動的艱辛和賣炭的不易。

賣炭翁形象:勞動艱辛、生活困苦、年歲已高。

2、文章多處使用了對比,既有賣炭翁自身的對比,又有賣炭翁與宮使的對比,請從文章中找出這些句子,並説説各自的作用。

①“一車炭,千餘斤”與“半匹紅綃一丈綾”對比,寫出“宮市”掠奪的殘酷。

②“牛困人飢”與“翩翩兩騎”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

③“衣正單”與“願天寒”對比,寫出賣炭翁急於買衣食的迫切心情。

《唐詩》教學設計 篇11

一、導入

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台,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介紹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現四川)人。唐代詩人。年輕時性格豪爽。二十四歲中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直言敢諫,多切中時弊。三十六七歲時隨建安王東征契丹,所提建議不被採納,反而受到降職處分。三十八歲解職還鄉,被縣令段簡陷害,死於獄中,時年四十一歲。

在文學上,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三、朗讀詩歌

1.聽範讀,仿讀。

2.指讀,指導朗讀。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全班齊讀。

四、翻譯詩歌

1.解題:

幽州台即黃金台,又稱薊(jì)北樓,為戰國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興縣,當時是戰國時候燕國的國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執政後,勵精圖治,廣招賢士,為了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燕昭王建黃金台,置金於黃金台上,延請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樂毅等賢能之人,國家迅速強大,後來樂毅帶領大軍攻打齊國,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燕昭王在建黃金台之前還曾建碣石宮,把樑人鄒(zōu)衍(yǎn)延請入內,師禮事之,廣籌振興國家大計,並樹立了自己賢明哲睿(ruì)、招賢納士的良好聲譽。

2.試譯詩句。

愴然:傷感的樣子;

涕:眼淚。

3.交流難點,翻譯全詩。

參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仿古賢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五、詩歌賞析

1.詩的前兩句是從什麼角度寫的?其中“古人”指誰?“來者”指誰?

明確:時間角度。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當時的禮賢下士的明君。

2.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樣的境遇和情感?

明確: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未成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3.後兩句詩是從什麼角度寫的?

明確:空間角度(天、地)。

4.詩人見此景為什麼愴然而涕下?

明確:空間無限遼遠,使詩人聯想到自己的境遇,產生孤獨,寂寞,悲涼之感。

5.從詩中你看到一個什麼樣的陳子昂?

參考詞句:沉思、為自己不能實現人生價值而愴然涕、有着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自身價值、仰望長天、俯視大地、潸然淚下。

六、主旨歸納

提問: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明確:詩人通過寫登臨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發懷才不遇的愁苦情懷。

七、拓展

陳子昂還曾寫過一首詩《燕昭王》,表達了對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業的遺憾:

燕昭王

陳子昂

南登碣石宮,遙望黃金台。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趨馬復歸來。

八、作業

1.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

2.背誦積累拓展的兩首詩。

《唐詩》教學設計 篇12

一、導入

古人常常將月融入筆端。或望月懷遠,或借月抒懷,或遙寄相思……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筆下的明月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碎葉,李白便出生於那裏。5歲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因以自號青蓮居士。早年讀書學劍,遊覽名勝,寫過許多才華橫溢的詩篇。25歲時,出蜀漫遊。42歲時,因吳筠推薦,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因蔑視權貴,放誕不羈,不到二年離開了長安,從此過着長期漫遊的生活。“安史之亂”時,李白曾參與永王幕府,但被唐肅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他走到四川奉節時,得到赦免。最後他病死在安徽當塗(今安徽省當塗縣),終年62歲。李白與杜甫齊名(比杜甫稍長),世稱“李杜”。他是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詩中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手法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他的詩歌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的優良傳統,善於向樂府學習,形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他的詩歌具有豪邁奔放、想象豐富、色彩絢麗等特點,對後代詩歌的影響很大。

王昌齡是李白的好朋友。開元27年,貶放嶺南,天寶7年,再貶為龍標(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楊花落盡、杜鵑聲聲的時節,驚悉好友被貶湖南龍標,龍標在當時還很荒涼,詩人十分擔憂,並深感不平和悲傷,於是寫下了這首詩贈給他。

三、朗讀詩歌

1、聽範讀,仿讀。

2、指讀,指導朗讀。

3、全班齊讀。

四、翻譯詩歌

1、解釋標題:

聞:聽説

左遷:遷,調動官職,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為尊,左遷就是降職

寄:寄託,託付

2、結合註釋,試譯詩句。

3、交流難點,翻譯全詩。

參考:

楊花落盡了子規鳥兒哀啼,聽説去龍標還要逾過五溪。

我把這顆愁心寄託給明月,隨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五、詩歌賞析

1、從表達方式上看,這是一首什麼詩?

明確:寫景抒情的詩。

2、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花,子規

3、這兩種景物有什麼作用?

明確:

(1)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蕭瑟、悽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體現出飄零孤寂之感。

子規:又叫杜鵑、杜宇、催歸。它總是朝着北方鳴叫,六、七月嗚叫聲更甚,晝夜不止,發出的聲音極其哀切。所以叫杜鵑啼歸。

(3)烘托心情:表現出詩人的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4、從這句景物描寫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對友人離別的痛苦。

5、“聞道”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對友人的深切同情。

6、“過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樣的處境?這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遷謫之偏遠;道路之艱難;表明了詩人與友人分離的痛苦,對友人的前途和命運的關心和擔憂之情。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麼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明確:“愁心”即對朋友遠行偏遠蠻荒之地的牽掛之心,是對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無端被貶而愁,為友人的前途命運而愁。

8、詩人為什麼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明確:月的意象。

(1)月形——團圓。

(2)夜靜月明,容易引起遐想;

(3)明月升起,千里可共。

(4)明月皎潔,它象徵了親情友情的純潔。

明月能讓人產生思鄉,懷舊,念遠之情。

9、明月與風本來是沒有情感的,作者把明月和輕風人格化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體現作者對友人同情和關懷,還表現出兩人的友誼如明月般純潔光明,也寓兩人的友誼就如明月長在一般會長存。

表現出了對友人的深切關懷和思念。

六、主旨歸納

明確:詩人通過對暮春時節特定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懷。

板書設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漂泊不定

子規——不如歸去

明月、輕風——寄送愁心:抒情——關懷、思念

惜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