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線上字典 > 成語

關於成語優秀作文3篇

成語6.14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語優秀作文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成語優秀作文3篇

成語優秀作文 篇1

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控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佈什麼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

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瞭解或區域性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成語優秀作文 篇2

成語王國進行改革,頒佈了新的分類規則:只要大夥兒的第一個字相同,就算親親一家子。這是參照人類宗族姓氏的一得之愚。

此訊息一公佈,“一”字開頭的成語就樂開了花,“一唱雄雞天下白”,原先是一盤散沙,現在要擰成一股繩,大家可以披上合法外衣,一本正經地稱兄道弟了。於是有人提議舉行一個PARTY,來紀念這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瞬。這個建議一炮打響、一倡百和、一呼百應。地點就選在“一本萬利”先生的“一往情深”娛樂城裡,屆時,所有餐飲一律免費。

這個訊息一日千里,像一陣風、一溜煙般迅速傳遍成語界的旮旮旯旯兒。

俗話說“不數不知道,一數嚇一跳”,PARTY這天娛樂城裡亂成了一鍋粥、一團麻,光正宗的“一”字開頭的就一鼓作氣擁來二百多個,還不說許多“打擦邊球”硬想擠佔一席之地的。大廳裡早擁得水洩不通,還有幾百人在門口和“一團和氣”保安糾纏。“一團和氣”保安對大家一視同仁,一手拿著分類規則,一本正經地驗明正身,對上一個進一個,連一絲一毫也不馬虎,把工作做得一是一、二是二,一絲不苟。

服務生們忙得一塌糊塗,他們一心一意幹工作,還有一碗水端不平的時候,不是冷落了這邊就是冷落了那邊,連一時半刻的空暇也沒有。客人中既有一言九鼎的高官,也有一文不名的窮士;既有一見傾心的美女,也有一表非凡的騷客。大家濟濟一堂,一見如故,親密友好得就像一母同胞。

首先由“一本萬利”先生致祝酒詞,他一字一板地說:“先生們、女士們、朋友們,今天大家貴腳踏賤地,鄙人榮幸之至。我雖不能一擲千金,也絕非一毛不拔,這次PARTY之所以一拖再拖、一誤再誤,決不是兄弟小氣,而是為了一步一個腳印準備紮實。使大家一門心思玩痛快。我們的地板一塵不染,我們的'食物一應俱全,我們的服務一如既往,我們的心情一片熱忱。想吃有‘統一’食品,想喝有‘一品郎’紅酒,想跳有‘一步搖’舞曲,想唱有《一封家書》、《一生一次》等一攬子‘一’字歌。總起來一言以蔽之――大家要一醉方休。”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本萬利”先生的一席話一下子把大家的興致提到高空。不管是一手遮天的高官,還是一無是處的俗子,都不再有一星半點的矜持,全都敞開心扉盡情跳舞唱歌飲酒。所有失意,一笑置之;所有煩愁,一揮而去。會場內一片歡騰,熱鬧成一窩蜂。

成語優秀作文 篇3

兵不血刃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侃傳》,默在中原,數與石勒等戰,賊畏其勇,陶侃討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東晉的屯騎校尉郭默作戰勇敢,曾與後趙的建立者石勒等作過戰,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貫驕橫跋扈,把誰都不放在眼裡,有一次因為洩私憤竟然殺死了平南將軍劉胤。事後,還大膽偽造詔書,誣諂劉胤謀反,向各州郡通報。這件事暴露後宰相王導怕朝廷無力懲處他,不但不向他問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職。

陶侃知道這件事後,一方面上書朝廷請求討伐郭默,一方面寫信給王導,要求他採取果斷措施。信中有兩句話寫得非常有力:“郭默殺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當州官。難道他殺害宰相,也就讓他當宰相不成!”

王導讀了這封信,受到很大的觸動,便派了陶侃率軍去討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領兵作戰十分厲害,聽說他親自來討伐,非常焦急,打算率軍離開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還未離城,陶侃的大軍就已經將江州團團圍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己不是陶侃對手,怕城破後難逃性命;想開城門投降,又怕朝廷要殺他的頭,真是左右為難。他手下的一名叛將見大勢已去,將他逮捕後開城門投降。陶侃終於不戰而取得勝利,平定了這次叛亂。

【出處】《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釋讀】兵:武器;刃:刀劍等的鋒利部分。兵器上沒有沾上血。形容未經戰鬥就輕易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