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活著》讀後感(集合10篇)

讀後感2.64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著》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著》讀後感(集合10篇)

《活著》讀後感 篇1

三年前的一個下午,我不知道是吃的多了無聊還是內心的善良呼喊加入了一個義工群體,並和他們去看望一個得了白血病的大學生,家是租的房子,學生的父母也在,據說看病已經花費好幾十萬,大家去安慰了半天,就開始偷偷的給學生父母錢,事後知道有一個義工給了一千元,我比較仔細,給了五十元,和一本書,當時錢夾在書裡,內心窮酸扯淡固執的一直以來始終認為精神滿足比物質金錢要重要的多。

這本書的名字叫-----活著,是的,餘華的活著。

網上買了好幾本,一本11.6元,物美價廉,而且絕對配得上可以居家旅遊坐火車飛機適當時拿出來翻看裝文藝二貨青年的不二之選。

當我遞給生命能量在遞減的學生時,還沒有忘記強忍著淚水在扉頁寫下給他的留言----你要堅強的活著,小刀。

學生看著我,虛弱的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人活著有意義嗎?

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但當時我堅定的點了點頭:“有”。

我不知道一個人在死亡邊緣的念頭,但對於一個絕症患者,人只要活著,活著就好,活著。

他的父母說他不能流血,一流就止不住,像“血疑“中的大島幸子,還要不停的換血。

相同的是都是白血病,不同之處大島家有錢,學生家據說父母把房子,牛羊都賣了,為了維持他最多一年轉瞬即逝的生命。

有時候,人的生命是如此頑強而又如此脆弱。

想想此時看這篇文章,活著的你。

離開時的陽光,烈,我開著車且開啟空調回家,院裡幾個老頭在下棋,習慣性湊過去瞎指點幾句,雖然沒人理還是滿意的上樓回家,先墩了地,燒開一壺水,喝茶,翻書,餵魚,休息一會給老婆孩子做飯,突然之間覺得人活著就挺好。

推薦一本書,餘華的活著,一本活著,餘華足以傲視人才濟濟的作家群雄。

此書的價值無法用任何評論的詞語形容,“偉大”這個詞在這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裡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富貴的荒延、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的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生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在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歲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青年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楚,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該便是生命的力量罷了。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無論現實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奉告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實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不在不堪著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放佛已經看到了許多的問號:這樣,我們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毫無意義。

呵呵,我們也許至需要像福貴那樣活著,像那頭老牛那樣活著。儘管有些蒼涼的意味。

是不是愛過了才會動的心死了還要活著的坎坷。

《活著》讀後感 篇2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摘自餘華《活著》

當看完朋友對《活著》的評論後,就有一股想要看看這篇高尚作品的衝動,我不知道作者在寫時是懷著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但我知道作為一個讀者,在品味這篇敘說一代人歷程時的深切感受!

我總認為人世間最傷心的事莫過於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著》你會知道,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著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著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當生活在80年代的我們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知道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呢!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在我腦子裡,我仍然清晰的記得前幾天報道的那位為錢財而貪汙受賄的官員,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話:受賄鉅款,只是為了下一代過得更好,再說,我所貢獻的遠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這就是他活著理由嗎?

當一次次邪惡的觀念充斥著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呢!

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第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最近讀餘華的小說《活著》,驀然間如沐浴了神奇的佛光般,混沌的心頓時開竅了。

還記得曾經年少時,初入社會,茫然無知,帶著幾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憂鬱,我如作繭自縛般,不停地追問自己:人為什麼而活著?是為了快樂嗎?可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嗎?但怎樣的人生才算是有價值的?一遍遍地追問自己,一遍遍地獲得答案,可轉眼間又一遍遍地否定,然後,又開始了追問、尋找答案、否定的迴圈。我就如同無頭的蒼蠅般,在思維的怪圈裡找不出合理的出口。於是,煩惱便在心中鬱結,痛苦也隨之纏繞。

爾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歷的加深,繁瑣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讓我習慣,也似乎讓我麻木了。我漸漸地淡漠了對生命的思考,不再追問自己“人為什麼而活著”了。不知不覺間,我終於走出了思維的煩惱,走出了少女的憂傷。

人為什麼而活著?這個讓我曾經為之煩惱,甚至為之瘋狂的問題,不再纏繞著我的心靈,原來是被我深深地埋藏了。這次閱讀《活著》,被埋藏在心底已久的困惑被再次翻新出來。可喜的是,儘管困惑被翻新出來,卻沒有將往日那種被纏繞、被折磨的心靈之痛一同帶出。

我徹底地醒悟了。其實,人活著,不是為了追求快樂,也不是為了實現價值。活著,就是因為活著,僅此而已。就如小說《活著》中的福貴,曾經富貴一時,又將家底敗盡,經歷過戰爭的慌亂,也眼睜睜地看著親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如此跌宕與慘痛的人生,福貴既沒有表現出過分誇張的悲痛,也沒有過分的樂觀。活著,就是為了活著的本身。福貴敘述自己故事,如同在講述別人的故事。餘華用平實的語言敘述著福貴的敘述。偶爾也來幾分幽默,冷冷的,讓人想笑卻也只是嘴角微微揚起而已。小說的結尾,老人福貴牽著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走在鄉村泥濘的小路上,生活依然繼續。

不要再問活著是為什麼,活著,就是因為活著。拋開曾經的煩惱,不再糾纏自己的心靈,好好地活著。

《活著》讀後感 篇3

《活著》這本書字數不是很多,但是小說內容幾乎橫跨了主人公福貴的一生。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地主兒子富貴在揮霍完家產之後變成了生活艱難的貧農,在父母、兒女、妻子外孫都相繼離去後依然頑強的活著的故事。

我想先簡述一下這個故事,讓沒有看過這本書的讀者感受一下福貴的充滿苦難的一生。

富貴是地主兒子出身,父親和他一樣是個敗家子,祖上留下二百多畝地,在福貴父親手裡一折騰就變成了一百畝,到了福貴手裡因為賭博債臺高築,這剩下的一百多畝地也給霍霍完了。在還清債務之後,福貴父親去世了,剩下福貴和母親,妻子家珍和肚子裡懷的兒子有慶,以及六七歲的女兒鳳霞,一家人從磚瓦房搬進了茅草房,福貴開始了下地幹活的農民生活。造化弄人,福貴去城裡給生病的母親請郎中的途中被抓去給國軍充壯丁,幸運的是歷經戰火倖存不死。回到家已是兩年之後,母親早死了,有慶也已經會走路了,鳳霞因為發高燒變成了聾啞人。一家人心酸團聚之後,生活繼續對著一家人進行著無情的折磨,但是照家珍的話卻是“你回來之後一切就都好過了”。

後來有慶慢慢長大上學,一家人為了讓有慶上學差點將鳳霞送人。日子是越過越緊巴,公社倒閉,上交給公社的糧食都吃光了,又碰上災年糧食歉收,方圓幾裡的野菜都被人挖光了,老實善良的鳳霞會因為被人搶走剛從地裡挖出的一小塊地瓜而和人打起來,家珍會因為被隊長要走一小把米而心疼地掉眼淚,然而福貴的磨難不止於此。縣長夫人難產需要輸血,有慶的血型匹配,結果被無良醫生抽光了血而死,然而更加令福貴痛苦的是新縣長是他被抓當壯丁時認識且關係要好的春生。

此後,福貴的親人接二連三地離他而去。鳳霞好不容易嫁人了,結果生孩子時難產而死,剛從有慶的死中緩過來的家珍緊接著去了。鳳霞的.丈夫二喜和鳳霞生了個孩子苦根,孩子三歲時,二喜在工地幹活發生意外而死,此時就剩下富貴和苦根爺孫倆了,但是造化弄人,苦根七歲的時候發高燒,福貴趕著收棉花,給苦根放了一碗煮豆子,結果孩子吃豆子撐死了。前後幾十年,身邊的人相繼離去,此時的福貴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頭子了,福貴悲傷,但是依然頑強的活著,後來他從宰牛的手中買了一頭即將被宰的老牛,繼續著生活。

我想福貴的苦難應該到此為止了吧,他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了。

看完這部小說,心裡很感概,看書的時候常常會為福貴悲慘的命運唏噓不已,感嘆著自己的人生幸運。但是幸與不幸也是相對的,福貴能從一碗稀米湯中喝出幸福與滿足,這對於我來說卻很難。從旁觀者的角度,我有時候認為福貴是幸運的,經歷了破產,災荒和親人的離去,他依然頑強的活著,有時候又認為福貴是不幸的,命運只懲罰他一個人活著遭受著這一切的苦難。

在這部小說中,我最喜歡和欽佩就是家珍和鳳霞了。家珍本是個女學生,米行老闆的女兒,就因為被當時還是地主少爺的福貴看上了,就嫁給了福貴,用富貴的話說是嫁給富貴後就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可是她的一生,任勞任怨,伺候福貴,操持家務,這種心態值得令人欽佩。還有鳳霞,儘管變成了聾啞人,可是始終保持著對這個家的付出和愛護,保持著自己老實和善良,沒嫁人前下地幹活掙工分,操持家務,嫁人後幫助鄰里掃大街,織毛衣,獲得了鄰居們的稱讚。我想有這兩個女人在福貴的生命中出現,也是福貴的一種幸運。

福貴這樣的故事在現在並不多見,可是事實上,我們有多少人在精神上像福貴一樣不斷地遭受著折磨,又有多少人像富貴一樣頑強的活了下來。用作者餘華在序言中寫的話“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有的時候,放過自己,輕鬆一點,也是一種豁達。

《活著》讀後感 篇4

希望我能以我微薄的力量,樸實無華的文字去讚美這樣一個倔強而堅強的靈魂。

他叫福貴,出生在地主家庭,年少時也曾享受過一段驕奢淫逸的生活,實在是個逍遙自在的闊少爺,有父母健在,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陪伴,算是家庭美滿,但他在他僅有的可以揮霍的年紀卻從未珍惜過自己的家庭。終於好景不長,他花光了家裡最後一筆錢財,從家財萬貫的少爺變成了生活拮据的佃農。家庭破產之後,巨大的生活落差和心理落差刺破了他麻木冰冷的心,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開始孝敬父母陪伴妻子孩子……但老天爺似乎寧要他為他年輕時所做的一切付出代價一樣,家人陸續死亡之後,四代人竟最後只剩下了自己一個……遭受巨大打擊之後的福貴買了一頭老牛,繼續生活著或者說與生活的苦對扛著。

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誠哉斯言,福貴他也是如此,在經歷父母離去、妻子兒女離去的雙重打擊之下仍然不放棄接下來的生活。揆諸現實,可能有人會說,小說終究只是小說,當下哪有這麼多苦難需要一個人去承受?但小說是講邏輯的,而現實從來不講求邏輯,甚至現實生活帶給一些人的苦難遠遠大於我們的想象。我曾在網路上看到現實版《活著》的主人公“福貴”,他的一生便是如此,老伴子女離去,兄弟大哥離去,只剩一個不太聰明的弟弟和一條老狗。

但老天似乎也不是絲毫不近人情,有人在遇見他的十年後再次看望了他,本想著這位“福貴”該是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了,但當真正見到他時才發現原來生活終究還是會柳暗花明,他再次娶妻並擁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在撿廢品的日子裡他依然堅強地生活,照顧著自己的弟弟……當有人好奇問起他這麼樂觀的原因時,這位老人回答:“向前看!”。看似簡短的三個字卻緊緊圍繞了他的大半生,在經歷悲喜交加之後仍然不卑不亢,生活依舊有人間煙火氣。其實,往事迢遞,我們本就不應該踟躕不前,我們也應該擁有這樣充滿希望的意志,只有這樣才能夠支撐自己走過一個又一個漫無邊際的夜晚,走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正所謂,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世間之事總難一帆風順,因此學會怎樣“苦中作樂”便成為一門學問,而《活著》的主人公福貴也生動詮釋了怎樣用自己瘦小的`身軀去支撐一個強大的靈魂,去破解生活帶給他的種種難題。上天總愛捉弄世人,因此困苦是生命的本色,但世人也要勇於反抗上天,因此不論生存與生活,都要在凡塵中掙扎,即使筋疲力竭,倒下也要再堅強地站起來,繼而走完自己的生命旅途。正因如此,人只在自己站起來之後,這個世界才能屬於他。

山高水長,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我們不用和別人比,不需要在乎別人怎麼看,真正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認真過好這一生。王小波曾說:“我來這個世界,不是為了繁衍後代。而是來看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怎麼升起,夕陽何時落下。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場偶然,我在其中尋找因果。 ”我想不管是小說的主人公福貴還是現實生活中的“福貴”都已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明白了活著帶給他們的禮物。他們為了活著而活著,因為只有活著才能創造一切可能。只有活著並且不放棄活著,只有不放棄活著並且笑對生活,才能夠真正的活著。這可能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的最好詮釋了吧。畢竟,滿懷希望才會乘風破浪所向披靡。

掩卷深思,與其慶幸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我更願意將目光放在今天,繼而展望未來,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活著的意義,探索自己對社會對國家的價值。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卻也是對自己一生的一個交代,它可能開始於理想,但絕對不結束於理想。

最後的最後,願我們都能清醒地活著,明白活著的意義,擁有一個似錦的前程和一個要追的夢!

《活著》讀後感 篇5

有的書真真是非買不能讀,你等著去圖書館能借閱到,那得猴年?也知看完也就罷了,未必有保留價值,但自新文化報介紹及在網上讀了幾章後,即生買心且兩天讀畢。想看閻真的《活著之上》,如飢似渴;看時,很享受,看後,意猶未盡。隨著畢業於京華大學,就業在麓城大學的主人公聶志遠在愛情、婚姻、事業諸方面,全方位的拼博、求索及始終“上下而求索”徘徊於“活著”與“活著之上”的關係而展開的“靈”與“肉”的掙扎、求索。

妻子趙平平是重點本科畢業,然在當地國小任教多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入編”,發個獎金也是三六九等的,如:在編的4000元、區騁的800元、校騁的200元。且每逢節假日,在編的可以找各種藉口不值班,領導確可以命令式的通知你:“國慶這三天你值三天班吧,埋頭苦了”。想入編,考了多年,除第一次筆試沒過,其它都是面試刷掉。兩口子無奈買了六千元的軟中華去區教育局趙副局長家走門路,好在終解決了區騁。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她與他的共性是做事雖有追求(求人),但是有原則、底線。當因“入編”一事請本校年級組長吃飯,對方想乘機“潛規則”一把,她馬上說:“那就不麻煩了,我再等等吧。”毅然離開飯店。其老公不也是在評正教授的關鍵時刻,在掌握了對手破綻——所謂出書是非正規出版社的重要物證時,任可此次評不上,也終不忍上告校方,置對方於“死地”。

再說聶志遠吧,始終以屈原、王陽明、雪芹 諸君為典範,雖不能致,心嚮往之。同讀博的蒙天舒,拿他的碩士論文稍加修改成就了優博論文並獲國家和學校的雙重獎金,後又經過與聶兩次交換讀研、讀博的導師(看該導師是否為潛力股而定),並藉此留校團委,進而成歷史學院院長助理。這人是代表“權”的。

還有讀博室友鬱明的,頭腦精明而非學業,看重古玩字畫等的鑑賞,為今後能增其學位鑑定等級而讀博,也接一些老闆的寫自傳等活,曾推薦過一單給聶,使其掙了四萬(原六萬鬱拿兩萬中介)。但當其又接一單寫某地鐵礦老闆的祖孫傳時,卻因其祖父與日本人合作過滿鐵的.事而堅決不寫,本來你要昧著良心寫可得十萬,立馬可拿五萬回家,車票也買好了,老闆之美女祕書以“別讓我為難”勸之,內心掙扎數度,猶如魔來擾佛,可最終還是對先賢信念吧使然,戰勝物慾而拒絕了,好嘛,車票也不給送了,女祕書的送站車也免了,自己一個人跌跌撞撞的摸黑打車去了火車站。這就是現實,殘酷。

上文說了,就算是人生的緊要處就那麼幾步的評正高時刻,他也沒有以犧牲“學銜敵”來成就自己,選擇放棄。人格啊,恐怕我們大多數人做不到吧?然天公地道啊,他這次還真評上正高了,1/4啊,金燕燕比聶早來兩年有資歷,但學術不靈,而另兩個為聶後面的學生少壯派,一為校長弟子,一為院長第子(博士生),聶報著基本沒戲的心態,只能寄希望於評委們的公來公正了吧,結果出來後兩個年輕候評者,一個嚎啕大哭,一個昏倒了。據說校長、院長都想其第子奪標,反倒成全了聶志遠評上正教授。此章節雖具戲劇性,但人間百態,賢愚高下,已經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好書,好文章!

聶的感悟是,屈原、曹雪芹是用來崇景的,不是用來效仿的,人家可以不食人間煙火,而你我則不行啊,還有老婆孩子吶。書中說曹雪芹的姑姑嫁給了清的攝政王級別的,作為侄子,去稍加走動則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吧?有點錢能全家喝粥,有點錢能讓孩子病死嗎?然,屈、曹者流之所以為悲劇人物,正是困其在權與錢的巨輪以泰山壓頂之勢來襲時,他們是螳臂當車者矣。然而不唯此,屈原、王陽明、曹雪芹諸君的風骨、氣節又去哪了呢?或許,這是神性和人性的區別吧?

《活著》讀後感 篇6

很久就聽說過《活著》這本書,聽說和《平凡的世界》一樣能震撼人心,也拍成電影了。我喜歡這類作品,滲入人心的震憾一面,夾著感動,憤怒,不安和期盼等情緒去看待這個作品從而直指人生。

我看的書比較雜,什麼型別的都想去探閱,想知道作者想展示的是社會的一面還是心底的一面的比較多,從而在我這裡有了一次存根的底。可是看了那麼多書,能記得的很少,我相信這除我的記性差以外的原因就是作品本身符不符合我本身的需求,當然這個需求是講精神層次的。

這次就以之前讀過的寫一篇讀後感吧,在此非常感謝弟送給我這本《活著》,我讀了才知道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作品,為什麼會有膾炙人口的稱讚,會成為人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如今讓我有了一次談談它的衝動。

那我先講講《活著》這本書吧(一年前看的,還記得大概情節,說明這作品確實能得到我的認可)。

作者餘華的寫作非常有技巧和特色,他主線是讓垂暮之年的福貴去講述他平凡卻又顯得不平凡的經歷,而對主人翁福貴既用了第三人稱,也用了第一人稱,讓現在和過去不斷切換,達到了層次分明卻避免了直敘平鋪的枯燥。福貴是不幸的,他好好一個有錢有地有勢的二世祖因為好賭淪落為地位卑微而一無所有的佃農,父親被氣死了,母親得病後他又被拉入打仗,在打仗時經歷了生死的邊緣後幸運回家,而母親早已死去,貧窮讓他聰明的女兒變成又聾又啞,後來嫁人了卻在生產時不幸死去,她的老公也因為一次意外也同樣離去。他懂事的兒子卻因為當兵故友的妻子被活活抽血而死。老婆因為受苦受累也離他而去,他的孫子就因為平時吃不上好東西而過多食豆而離去。就這樣一個個最親最愛的人相繼離他而去,只有一頭讓人看不起的老牛陪他度過晚年。經歷了那麼多曲曲折折,起起落落,是是非非,冷冷暖暖,主人翁福貴卻能泰然處之,坦然面對,他覺得他承載的不僅僅是自己活下去的意念,還有替他們活下去的希望。他活得不糊塗,活得有期盼,所以他樂觀,開朗,積極,向上,活力,生氣。

都說人物塑造成不成功主要是看我們能不能記住那個塑造的人物,所以這本書我覺得是成功的。我記住了福貴一生的大起大落,我也記住了福貴那面對生活的態度。很多時候我覺得角色可以互換一下,就像結婚互換戒指一樣,要的就是對方一個承諾,如果我是福貴,我想我的精神早會崩潰,所以我覺得他是偉大不平凡的,心夠強大,才能活著。

我喜歡這類作品,讓我有了更深層面的思考。為什麼會釀成這樣的慘劇?對於活著的我們而言將要做的和麵對的'又是什麼?這除了社會因素,環境因素,人為因素,道德因素還有什麼?我想還有心理承受因素。今天的我們面對的太多太廣,所以才會覺得壓力山大的,才會想著擁有正能量。如果我們都像福貴一樣有了拿得起放得下的豁達,樂觀及態度,到處都是正能量了,哪裡還需要傳播,哪裡還有怨聲載道的叫罵,歇斯底里的叫囂和呼天搶地的叫喊。

抱怨的太深,失去將太多;擁有的太多,麻煩也太多;輕鬆的太久,承載的必更多。而怎麼樣活著取決的不僅僅是一種態度,還有一種意念,支撐我們去展示不一樣的人生平臺。

後記:

我記得餘華寫過一句話,給我印象很深刻,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的告訴我們及讓我們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而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敞開的,它更多的時候是封閉的,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來到。

《活著》讀後感 篇7

《含淚活著》記錄了一個35歲的中國底層人民前往日本為夢想、為女兒默默奮鬥了15年的故事。而我,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在校大學生,在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只想到了兩個字——回家。

1996年,老丁為了學習和生活獨自去了日本,留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兒在上海。原以為是走向了另一個新的世界,卻沒想到進入了另一個困境。逃離了所謂的語言學校,老丁變成了“黑戶”,開始了長達15年的“流浪生活”,在工廠打工、餐廳洗碗,揣著能讓女兒出國深造的夢想一個人在日本底層流著汗和淚,隔了8年見到了女兒,僅僅十來個小時。最終女兒考上了美國的紐約州立大學併成為了醫生,老丁回了家。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老丁妻子說的:“這8年來,最痛苦的是隻有我一個人……”看著妻子憔悴的臉龐,爬滿了的皺紋也已被淚水淹沒,我真的忍不住淚流。有很多人問:老丁這樣做值得嗎?我不知道,可能老丁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是他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事情。沒有值得不值得,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向前走,不管苦和累,走下去。這或許也是中國人民的一個共性,不管生活給予了我們什麼,接受著走下去,沒有那些所謂的意義與值得不值得。

可是,這13年與家人親情的空缺,下一個13年,以後的幾十年,能補回來嗎?女兒上國小時與同學鬧矛盾;女兒背完課文,要找家長簽字;女兒家長會;女兒考試考差了,傷心、難過;這些統統需要父親的參與卻沒有父親的參與,女兒人生最好的那些與父母相處的年華,獨獨缺了父親。一個孩子,最幸福的時光不是有許多的錢可以花,因為錢對於小孩子來說根本沒有意義,而是父母親陪在身邊,寵著自己,哪怕會捱打會捱罵,但是有完整的父愛與母愛,孩子的生活才是正常與幸福的。而本來應該是女兒小時候生活的榜樣與力量的父親,本來應該像寵愛公主一樣寵愛女兒的父親,卻獨獨在孩子人生成長中最需要父親的時候遠走了他鄉,這一去就是15年。這些日子再也不會有第二次,那些遺憾永遠補不會。

當老丁妻子質疑著老丁,說:“你為什麼不回來,是不是那邊有女人了……“,說著那樣的話的妻子,背後是一個人拉扯女兒長大的無限辛酸與無奈。家裡廁所堵了,電燈壞了,女兒半夜發燒了,半夜躺在床上睡不著……這些時候,一個妻子最需要丈夫的時候,獨獨丈夫不在身邊。家庭生活的壓力,與一個人的孤獨侵襲了這個女人整整15年,那是老丁從日本寄回來的錢永遠彌補不了的。

而老丁,一個人在日本流浪15年,做著最辛苦的工作,把所有的工資寄回了家,無時無刻他不想念著自己的妻兒,無時無刻他不感覺到孤獨。小小的房子裡,還牆上掛著女兒長大的照片,那應該是支撐著他在日本這樣流浪了15年的唯一力量吧。如果回到家,這份力量會不會更強大呢!

《含淚活著》裡三個人物,父親、妻子與女兒,因為父親的遠走日本,女兒最終能出國深造,完成夢想,但是也因此使他們三個人承受了太多的辛苦與孤獨,那是大多數人無法承受的`。我敬佩故事裡的父親,也為他15年沒能在妻子與女兒身邊而感到遺憾和惋惜。

生活給予了太多人的不幸,讓很多人不得不遠走他鄉打拼,只為給家人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而現當代最受關注的是農民工。我記得他們曾說過:出門在外,什麼苦都能吃,再重的活兒都能幹,可是,就是受不了晚上一個人躺在床上,那種孤獨感讓我想放棄一切,馬上回家。是啊,最苦的事不是身體上的傷害,而是心靈上的空缺。家人是我們生活的最大動力,可是,沒有家人的陪伴,這樣的生活失去了很大的意義。生活永遠是最苦的,是最能打擊人的,而家人的存在給生活帶來無限的美好與快來。在不得不遠走他鄉,離開親人身邊時,還是記得一年多幾次回家陪陪妻子,看看孩子,關心關心父母。家才是永遠的港灣。

回家吧!回到家人身邊,至少在工作累時,有妻子在家裡做著熱騰騰的飯等你;回到家人身邊,至少在寒冷的冬季,有妻子為你暖床;回到家人身邊,至少能幫女兒修修壞掉的床;回到家人身邊,至少不會孤單。

《活著》讀後感 篇8

兒童看待人生的一種特殊態度,叫做“絕緣”。即解除事物在世間的一切關係,所見的便是事物的“本相”,而非交織利害與智謀的世間因果之網。

在孩童的眼中,這個只生歡喜不生愁的世界,便是世界的本相。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你若愛,生活哪裡都是愛,活著這回事,本來如此單純。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書,也不想睡覺,捉一個四孩子華瞻來騎在膝上,同他尋開心。我隨口問:“你最喜歡什麼事?”他仰起頭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難。”我倒有點奇怪“逃難”兩字的意義,在他不會懂得,為什麼偏偏選擇它?倘然懂得,更不應該喜歡了。我就設法探問他:

“你曉得逃難就是什麼?”

“就是爸爸、媽媽、寶姐姐、軟軟……孃姨,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

啊!原來他的“逃難”的觀念是這樣的!他所見的“逃難”,是“逃難”的這一面!這真是最可喜歡的事!一個月以前,上海還屬孫傳芳的時代,國民革命軍將到上海的訊息日緊一日,素不看報的我,這時候也訂一份《時事新報》,每天早晨看一遍。

有一天,我正在看昨天的舊報,等候今天的新報的時候,忽然上海方面槍炮聲響了,大家驚惶失色,立刻約了鄰人,扶老攜幼地逃到附近江灣車站對面的婦孺救濟會裡去躲避。其實倘然此地果真進了戰線,或到了敗兵,婦孺救濟會也是不能救濟的。

不過當時張皇失措。

有人提議這辦法,大家就假定它為安全地帶,逃了進去。那裡面地方很大,有花園、假山、小川、亭臺、曲欄、長廊、花樹、白鴿,孩子一進去,登臨盤桓,快樂得如入新天地了。忽然兵車在牆外轟過,上海方面的機關槍聲、炮聲,越響越近,又越密了。大家坐定之後,聽聽,想想,方才覺得這裡也不是安全地帶,當初不過是自騙罷了。有決斷的人先出來僱汽車逃往租界。每走出一批人,留在裡面的人增一次恐慌。我們集合鄰人來商議,也決定出來僱汽車,逃到楊樹浦的滬江大學。於是立刻把小孩子們從假山中、欄杆內捉出來,裝進汽車裡,飛奔楊樹浦了。

所以決定逃到滬江大學者,因為一則有鄰人與該校熟,二則該校是外國人辦的學校,較為安全可靠。槍炮聲漸漸遠弱,到聽不見了的時候,我們的汽車已到滬江大學。他們安排一個房間給我們住,又為我們代辦膳食。

傍晚,我坐在校旁的黃浦江邊的青草堤上,悵望雲水遙憶故居的時候,許多小孩子採花、臥草,爭看無數的帆船、輪船的'駛行,又是快樂得如入新天地了。

次日,我同一鄰人步行到故居來探聽情形的時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經招展在晨風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從此慶承平了。我們就僱汽車去迎回避難的眷屬,重開我們的窗戶,恢復我們的生活。從此“逃難”兩字就變成家人的談話的資料。

這是“逃難”。這是多麼驚慌、緊張而憂患的一種經歷!然而人物一無損喪,只是一次虛驚。過後回想,這回好似家的人突發地出門遊覽兩天。我想假如我是預言者,曉得這是虛驚,我在逃難的時候將何等有趣!素來難得全家出遊的機會,素來少有坐汽車、遊覽、參觀的機會。那一天不論時,不論錢,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舉行這遊歷,實在是人生難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這快!他們逃難回來以後,常常拿香菸簏子來疊作欄杆、小橋、汽車、輪船、帆船;常常問我關於輪船、帆船的事;牆壁上及門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筆畫的輪船、帆船、亭子、石橋的壁畫出現。可見這逃難在他們腑中有難忘的歡樂的印象。所以今晚我無端地問華瞻最喜歡什麼事,他立刻選定這“逃難”。原來他所見的,是“逃難”的這一面。

不止這一端:我們所打算、計較、爭奪的洋錢,在他們看來個個是白銀的浮雕的胸章;僕僕奔走的行人,擾擾攘攘的社會,在他們看來都是無目的地在遊戲、在演劇;一切建設,一切現象,在他們看來都是大自然的點綴、裝飾唉!我今晚受了這孩子的啟示:他能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係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塵勞的現實生活中,也應該懂得這撤網的方法,暫時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學習!

《活著》讀後感 篇9

餘華的《活著》是一本很沉重的小說,沉重到令我不忍深讀。書評上有一句話,我認為評價這本書最貼切不過了,那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著。

小說中的人物——主人公的親人、朋友,在主人公福貴平靜得近乎外人的講述中,在這個叫做活著的小說裡一一死去。父親因福貴賭博輸掉全部家產氣極而亡,母親因福貴被抓充軍思兒心切而死,充軍期間身邊的戰友中彈而死,兒子有慶為老師獻血過量而死,閨女鳳霞因為難產而死,妻子家珍積勞成疾最終抱病而死,女婿春生在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最終年老體衰的福貴不得不與他在屠刀下救下性命的、也一樣年老體衰的、也取名為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地生活在一起。可以說,中國過去六十年的種種發生在底層勞動人民身上的幾乎所有苦難和艱辛,都在福貴身上發生了。

但是這本書也絕非只是單純地想通過福貴講述自己苦難的一生來表現人生的不易,而更多地展現的'還是支撐著福貴的那些活著的希望。可以說,小說是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那就是:人為何而活著?古羅馬政治家西賽羅認為,人是為了思考而活著,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則認為,人是為了自愛而活著,而本書的主人公福貴卻說,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看這本書之前,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專題節目,節目中小說的作者餘華這樣介紹了他寫這部小說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本說的主人公福貴就是這樣一個與命運友好相待的人:雖然是他一一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但他依舊堅韌。雖然他經歷了重重打擊,但他仍然樂觀的面對每一天,和與他相依為命地老牛一起認真的活著。有一句歌詞寫到: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對於福貴,或許是十分天註定,十分是態度吧!我想,作者寫這部小說,最想要讀者明白的恐怕是一個人對待命運的態度吧!無論命運對你眷顧或者虐待,你都要像福貴一樣認真仔細的對待她,韌性的活著。

是啊,生命中的很多苦難是不期而至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學學福貴,與命運開始一段友情呢?當命運將我們壓制得喘不過氣來,我們不防與命運握一個手,與之和解,建立一份友情,這份友情也許便消散了層層困苦。

春來秋去,光陰倐忽,生命的腳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盡頭。今天活蹦亂跳的人,明天有可能忽然消失。生命,不管你有過怎樣的甘甜或苦澀,終將歸於平淡。人世間的一切繁榮浮華,都不過是一場夢,所有的愛恨,最終都會像櫻花飄落,繁華而後憂傷。生命是如此倉促,總是遺憾太多。在生命的時間軸裡,我們匆匆來,匆匆去,其結果是一樣的,只是過程不同,過程遠比結果快樂。

我們活著的理由有很多,為了這些理由,我們還活著。活著的時候,我們要真切地去體驗生命本身的安詳、真誠、善良和美好,因此我們必須要與命運和解,也因此與命運開啟一段友情。

《活著》通過福貴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中其實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的活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也許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讀完這部小說,不知怎麼,很自然地想起楊絳先生的那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活著》讀後感 篇10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餘華說過:活著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講述的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更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

這是一個普通的人的生活,但他卻創造了不一樣的精神世界。沒有抱怨,福貴很平靜的訴說著自己苦難的一生。正如餘華所說,如果用第三人稱寫福貴,福貴無疑是一個苦難中的倖存者,但是正是因為很巧妙的運用了第一人稱,使他的經歷由自己的口訴說出來,反而不是那麼令人難過!在福貴的講述裡不需要別人的看法,是他自己的感受,他自己的生活。賀拉斯說過: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福貴只是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的死去,將他們一個個埋葬,看著他們的一抔黃土,想著他們就這樣在人世間銷聲匿跡。

活著,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然而,活著對於某些人反而成了責任,亦或是負擔。痛苦,揪心,煩惱,苦悶……接踵而至。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小事,與美麗擦肩而過。在生命的牢籠裡束縛著自己,不肯放開自己。將自己從高樓中推下,將自己拋入湍急的河流之中,將自己扼殺在生活的緊箍咒中……而《活著》這本書卻給了我不一樣的震撼!活著的理由是什麼。只是因為有愛而活著,有人說他悲苦,有人說他不幸,有人說他的人生就是苦難的代名詞,有人說……我卻認為他是幸福的。因為他知道最重要的東西——生命的意義。生活所需要他面臨的事,不是苦難而是磨礪,不是痛苦而是希望!為了在家的妻兒活著,為了孫兒活著,為了自己活著,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他始終很真的活著。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福貴的存在只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的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在那個時代的普遍所有。對福貴這些平凡人而言,人生本來就是如此:沒有偉大的人生追求,他們從來就沒有逃離過生存的底線;他們雖沒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撐,卻在精神深處有著“對生命本源性的留戀和執著”。他們一生所要做的不是與命運、苦難進行抗爭、喊叫,更不是以死來證明其生的偉大;相反的,他們是無聲無息地順從、忍受,用“生———活著”來向死亡挑戰。《活著》是繁華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福貴的命運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福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令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

在人生中生與死都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我們無法選擇於哪年哪月哪日出生於哪個家庭,同時也不知哪時哪分哪秒死於哪個地方。人生或許就是這樣,生與死都不是我們可以預測的,但每天能夠在匆匆的步履中看著迎面而來的晨光和那緩緩升起的朝陽,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一種活著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