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巴金自傳》讀後感

讀後感1.4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巴金自傳》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巴金自傳》讀後感

巴金的童年是比較幸福的,身為富貴人家的少爺,打小就有丫鬟香兒的陪伴,一起拾桑葚,一起拾雞蛋,還頑皮地給各只雞取上個性的名字。和大花雞結下深厚感情,出於孩童的天真不忍心吃雞肉。 “為什麼生來是雞,就該被人殺死作菜吃?”這個問題讓人寒心,也體現出巴金善良的性格。在巴金童年生活中另一個重要的人便是楊嫂,楊嫂一生愛清潔,死的時候卻極度邋遢,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讓人感動。命運就是這樣,已經被安排好了就難以改變。而更讓人寒心的是,楊嫂的死竟然被當作了好訊息。全家人都在等著這個“好訊息”,希望一個人死去,而這個人卻恰恰是自己最愛的人。對巴金童年生活影響很大的是巴金的父親和母親,從回憶中可以看出來,巴金的母親愛護下人,愛護孩子,是個溫柔善良的好母親。巴金的父親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刑罰犯人卻於心不忍。良好的家教培養了巴金的善良品德,這種品德讓他能對祖國對人民產生無限的愛,進而用各種作品來表達這種無限的感情,為國家留下了一筆財富。巴金留給後人印象最深的是三個字“說真話”,誠然,做人要做好人,說話要講真話。

巴金童年生活的印象與他其後的生活相比是平和的,沒有太多淚水,沒有太多憤怒,日子裡充滿了平靜的喜悅。而在文革期間,巴金遭受了各種各樣的折磨,有人評價說,巴老是當代活得最痛苦的老人。巴老在晚年重病之時仍然筆耕不輟,寫下長篇小說長夜。在84年在東京召開的第47屆國際筆會上,81歲的他無限深情地談起了自己的創作經歷。拿他自己的話講:“我是從讀者成為作家的。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從文學作品中汲取大量的養料。文學作品用具體的形象打動了我的新,把我的思想引到較高的境界。藝術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奮,作者們的愛憎使我受到感染……前輩作家把熱愛生活的火種傳給我,我也把火傳給別人……我們有一個多麼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來的傑作,它們支援我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勤奮寫作,使自己變得更善良,更純潔,對別人更有用,而且更勇敢。”這種“我要把火傳下去”的慾望支撐著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創作出一部又一部偉大的作品。

巴老的死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文壇的參天大樹倒下了,給中華民族留下了無與倫比的重要精神財富。

“我家鄉的泥土,我祖國的土地,我永遠同你們在一起接受陽光雨露,與花樹、禾苗一同生長。我唯一的心願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裡。”

而現在,巴老的願望也算實現了,華夏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每一片都在呼喚。巴老將永遠與祖國同行,留在人們溫暖的心房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