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薦】

讀後感2.89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薦】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後悔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作品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有著廣闊的生命視角,用散發著消毒水味道的手術刀對皮囊包裹下的人性進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著看客訕笑的幽默和殘忍的目光。

30年前,我讀過此書,不知為什麼,最近又讀了一遍,感悟幾乎沒變。除了對思特里克蘭德那種對藝術,對美的追求至死不渝的精神仍有敬畏之外。可能是因為思特里克蘭德離家出走時的年齡和我這個年齡差不多,在我看來,理想是二十幾歲之前的年輕人的事,我們今天這個年齡已經不敢有什麼損失了,因為已經傷不起了。但思特里克蘭德卻不顧一切拋開世俗、親人、安逸的生活現狀只為了心中的那個月亮。我除了對他的那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悲壯感到敬畏之外,還有對他的理解和同情。

同情的'是,他離家時並沒有帶走家裡的分文,在巴黎他住在最簡陋的旅店,過著飢餓潦倒的生活。畫的畫幾乎沒人買。有時靠在酒吧和別人下棋贏得了一杯飲料。當他生病奄奄一息的時候,遇到了一個荷蘭畫家斯特羅伊夫,一個老好人,老實人,他也是一個畫家。他能識別思特里克蘭德的畫,他認為思特里克蘭德是個了不起的畫家。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出名。他,他是思特里克蘭德的伯樂,他認為如果思特里克蘭德死掉的話,那才是藝術界的損失。他不顧一切的把他帶回家裡,和妻子精心照料他。然而病癒後的思特里克蘭德卻綠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最後又拋棄了布蘭奇,使之自殺。

當我看到這些時,我對思特里克蘭德的做法是理解和同情的,因為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畫家。他沒有錢,靠別人救濟。哪有錢請模特呢。而布蘭奇的身體完美得正是他想找的模特。在人性的慾望與藝術的矛盾中。人性軟弱的一面,自私的一面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控制的。他畫了布蘭奇的裸體,而布蘭奇卻愛上了他。說什麼也要和他一同離開,斯特羅伊夫不忍心看到妻子跟著他流浪,於是自己搬了出來,把房子、畫室留給他。這是對親人的愛和對朋友的寬容。心襟寬闊,美的一種表現。我們又來看看思特里克蘭德又是怎樣的呢?他把那幅裸畫放在畫室,留給斯特羅伊夫,因為他覺得斯特羅伊夫能欣賞那幅畫的美。這是藝術家之間的一種共鳴,無言之中的一種感激。對於生活的種種跡象,有時候我們是無法說清楚它的真相的。只是兩心相知的知己才能明白彼此的做法。思特里克蘭德是孤獨的,他在往後流浪到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後和一個土著女人結了婚,後來染上麻風病。雙眼失明,仍然在地上,牆上製作了一生中最後的一幅巨畫,伊甸園。並囑咐他的女人,在他死後把他和那間畫房一同燒掉。

在藝術家的靈魂深處,他知道自己的孤獨,另類,和不被世俗的理解及認可。生命意義不是被世俗之人認同,而在與自己為尋找美創造美。對自己的肉體、靈魂進行一次可怕的折騰,飽受折磨拼力尋找的一種表達的釋放。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火光中,一座靜謐安詳的伊甸園在濃煙中消逝成灰燼。如被魔鬼攝住靈魂般的瘋狂,終有棲所。濃煙中的伊甸園,該是思特里克蘭德最好的歸宿了。那兒,沒有軀體與靈魂的紛擾,只有一股可望不可即的輝煌。

思特里克蘭德不該屬於這個世界。拋開了世俗,放下了家庭,逃離了職業,離別了祖國,他一言不發。沒有所謂的女郎,繪畫,而已。

我要畫畫。面對流言蜚語,思特里克蘭德只有這四個字。隻身巴黎的思特里克蘭德,住在最低劣的旅館,除了畫筆,一無所有。但這一走,他不僅丟下了生活,而且撇下了責任:沒有經濟來源的妻兒,一起謀事的夥伴,誰來負責?

已近不惑之年的思特里克蘭德,不是不知,他承認這一切的不對。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一個人要是掉進水裡,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著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繪畫,本只是思特里克蘭德小時候的興趣。父親讓他從事經濟工作,因此他忽略了它。可繪畫的種子悄悄地在思特里克蘭德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伸出的藤蔓終於將享受著生活的他牢牢攝住。

伊甸園固然美好,可同時那濃煙也會薰得人淚眼朦朧。滲入靈魂的興趣,與現實格格不入。繪畫為追求靈魂之上的美麗,需要擺脫軀體的.束縛;可一旦失去軀體,又無法繼續追求所尋的美麗。軀體與精神的矛盾,驅使他四處漂泊,以致卸下責任、孑然一身。只得藉助貧窮、飢餓、病痛來再三折磨軀體的思特里克蘭德用手中的畫筆笨拙地描繪著心中的美麗。

踏上塔西提島的那一刻,思特里克蘭德忽然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安謐。靜靜作畫,他用色彩呈現出了心中的願景。他創造出了另一個世界。他滿足了,幸福了。然後,他以慣常的驕傲和輕蔑令人於其死後燒掉他苦苦追求的美麗。

思特里克蘭德為了理想,毀了他原本安逸的生活。這一切,值得嗎?

合上書。點頭,又搖頭。坐嘆一聲。

盡畢生之力,獲得了靈魂的安謐。思特里克蘭德是值得的。可是實現了理想欣喜若狂的同時,驀然回首,我們卻不願看見自己除了理想,兩手空空。

同樣閃閃發光,思特里克蘭德追求著頭頂上的那輪新月,卻將腳邊的六便士踢入了死澤之中。為了堅定的追逐,他放棄了所謂的羈絆。

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與一個美滿的家庭,是人人所希望的。但他們的理想卻可能是宇航員、軍人、商人事實上,儘管理想不同,但我們都希望有能力關心一些人和被一些人關心。前者被稱為責任,後者被稱為愛。責任與愛是我們活著的主旋律,是一種給予與獲得的幸福。

思特里克蘭德又是不值得的。思特里克蘭德追求著自己的靈魂與理想,無可厚非;但他卻忽略了責任與愛。他的追逐,對他自己來說,是一次修行;對身邊的人來說,是一種無情;對這個社會來說,是一場悲劇。

在一輪新月的盡頭,思特里克蘭德看見了自己靈魂深處的伊甸園。但那沖天火光產生的濃煙卻薰得他如被魔鬼攝住靈魂般的瘋狂,淚眼朦朧。

在路上的我們,該何去何從?前方的伊甸園,又有沒有濃煙?

翹首於天際,一輪新月閃爍;寂然於路邊,一枚便士無言。蒼茫的夜色中,惟剩沉默的心跳,一起一伏。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一個英國的證券經紀人,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和諧的家庭,拋妻棄子去追尋自己夢想,最終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用自己的畫筆創作出自己傑出的作品但付之一炬的故事。這本書名氣這麼大,引起許多人思考自己的生活,但我還是剛剛才第一次讀了這本名作,讀完有這麼幾點想法記錄下來。

第一,我們要月亮還是六便士?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個問題不用討論,肯定大部分人去選擇“六便士”對社會才是一個好訊息,正是普羅萬眾們對物質的慾望才造就了當今社會物質的豐富和經濟的發展;也肯定得有少部分人去追求“月亮”才能讓我們的社會除了銅臭還有美的存在。那對於我們個人呢?尤其是對於我呢?我覺得我的想法與書中的布魯諾船長不謀而合,布魯諾船長說自己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一個藝術家,查爾斯是用畫筆描繪自己的夢想,而他是用生活來闡釋自己的理想。我覺得我骨子裡是一個文藝青年,雖然我文筆也不好,也沒有任何作品,我覺得別人是用文章和詩詞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我則用我的生活來書寫。所以我不是去追逐夢想,而是在生活中表達我的夢想。

第二,如何看待別人的選擇?我覺得這本書寫的好的地方在於,作者不是用勵志的方式來寫查爾斯的故事,沒有鼓勵大家去追逐“月亮”,而這好像一直被認為是“政治”正確的。作者只是描繪了這樣一個人,做了一個這樣的決定,然後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大眾總是犯一個錯誤,以結果去評判這個人是否值得被理解和尊重,書中的查爾斯對待人事的冷漠和他的想法對世俗造成的衝擊,幾乎所有的人都是鄙視、排斥、厭惡的,但是當他的畫賣了大價錢,大家又搖身一變改成了欣賞、理解、同情的了,翻臉速度堪比翻書,甚至連恨不得他去死的前妻,也接受記者們的'訪問,並用言語粉飾著他們的關係與感情。大家表面上是贊成查爾斯追尋“月亮”的行為與勇氣,其實還是讚美他創造的“六便士”(這次真不是六便士了,是許許多多的六便士)。那些放棄了“六便士”去追尋“月亮”的人們,如果他們的藝術品或其他各種成果沒有得到金錢方面的肯定,那他們就不值得擁有我們的理解和尊重嗎?

第三,我們如何看待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不去受別人的影響,能夠堅持自己的道路也是被大眾接受的“政治”正確的處理方法。書中的查爾斯已經夠不理睬眾人的態度了,他能拋妻棄子,能忘恩負義,能漠視任何傳統,能無視貧窮的折磨和病魔的糾纏,但他離開了英國,去了巴黎,又離開巴黎,去了馬賽,塔希提,最終與土著人生活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最偏僻的小屋裡。書中說他在那裡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家,書中沒說他為什麼覺得那裡是他的家,但我想最大的原因是他在那裡感到了接受而不是排除。即使是查爾斯這種完全無視傳統與社會規則的人依然能跨越半個地球去生活在有人認同的地方,那我們又有什麼自信說我們不理別人目光,專心做自己呢?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和親戚,但是我們能選擇自己的人生伴侶,我們能選擇誰做我們的朋友和同事,跟查爾斯學吧,如果不想改變自己,那就找理解和尊重自己的人一起生活和共事吧。

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漢姆雷特”,我想我對於《月亮與六便士》中人物的看法也不會與別人完全相同,估計也不會與之後再看的感想完全一樣,只是記錄下來,因為它們存在過。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被譽為“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近百年過去了,這本書依舊暢銷,它帶來的關於理想與現實的感悟適合任何年代、任何年紀。

小說中,毛姆創造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擁有穩定工作與美滿家庭的證券經紀人,但有一天他突然決定離家出走前往巴黎,並給妻子寫信要求離婚,所有人都以為他有了外遇才與情人私奔,然而,事情的真相卻令人大跌眼鏡。查爾斯只是因為無法控制自己對畫畫的強烈渴望,隻身前往異國他鄉只是為了追尋自己的繪畫夢想而已。追尋夢想的過程中他吃盡苦頭,但卻始終堅持著對藝術的追求。最後,他隱居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娶妻生子,安心創作,最後病死。他在死前繪出了一幅天才之作,卻囑咐妻子將那幅畫燒為灰燼。

讀過這本書的.人對查爾斯這個人物皆是又愛又恨,有人認為他為了理想拋妻棄子非常自私冷酷,但更多的人依舊會被他執著的追求深深感動。一個四十歲的中年男人,只是偷偷的在夜校學了一年的畫畫,畫技一般卻敢拋棄一切去巴黎追尋他的繪畫理想,在普通人眼裡,他就是一個瘋子。但不可否認,瘋子與天才本來就一線之隔。查爾斯用他窮困潦倒的後半生證明了自己是個天才。

小說中從未出現過“月亮”與“六便士”這兩個詞,書名卻是“月亮與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難以觸及;六便士象徵著世俗生活的慾望,俯拾皆是。作為普通人,我很難認同查爾斯的行為,畢竟人是被無數關係牽絆著的社會動物,我們的每個行為都在不斷衍生名為“責任”的後果,他原本所擁有的,已經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了。雖然不認同,但可以理解。畢竟,活著的意義不是別人說了算的。

什麼是生活呢?書中毛姆講完亞伯拉罕醫生的故事之後說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作賤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在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總是用淺薄的幸福、世俗的成功來衡量一個人的世界,同學會上的攀比、家庭聚會上的詢問、親朋好友的關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去努力複製所謂的“幸福”,逐漸地忘了“謀生”與“生活”是不同的。如查爾斯所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為創作忍飢挨餓、窮困潦倒那都不算什麼,那是他的詩與遠方。

但理想主義也要解決基本的生存,也要健康地活著,而不是像查爾斯那樣連肚子都填不飽,一天只吃一片面包,靠朋友救濟和借錢過生活。同樣是理想主義,書中的另外一位角色亞伯拉罕醫生就沒有走極端,他心平氣和地過平凡的生活,雖然不富有,但也不狂熱到走進深山老林進行創作,他不追逐名利,但也不甘平庸,敢於探索生活的價值。如是,我們不必如查爾斯那般極端的追求“月亮”,放棄“六便士”。畢竟,作為凡人,我們首先要活著,儘可能體面地活著,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兼顧理想和現實,感情與理智,藝術與生活,自我和社會。

願你能抬頭望月,也不忘腳下的六便士。願你攢夠了錢,還有勇氣繼續出發。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讀這本書是因一位繪畫老師的介紹,也是因這本書的名字看起來很有趣,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喜愛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按理說,他應該滿足於這種人世的快樂才對,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太過平淡。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出去去了巴黎,拋棄了令外人羨慕的事業和生活。就在人們以為他的出走是因為有外遇的原因時,人們發現的事實是:他原來只是為了畫畫。這時的恩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也沒有任何人教過他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學習什麼。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開始變得生活窘迫,幾次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進行破壞,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拒絕了愛情和家庭,拒絕物質和慾望,一心追求個人精神的自由和藝術上的美,孤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艱難地跋涉著。他不需要錢,但有時金錢會束縛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上與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這時的他看起來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個土著人作妻子,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裡作畫。在他因麻風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卻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畫的壁畫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這一切,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這本書看著可能會讓人覺得糾結,與以前看到的東西完全不同,習慣於用自己是常人的標準去衡量那些有個性的人,覺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自身夢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質來衡量。我們並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為了夢想而放棄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必竟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力。

作者始終對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慾望,並千方百計地接近他們,研究他們,最終有所體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輕的時候,放棄了體面的工作和溫馨舒適的家庭生活,踏上艱辛的學畫作畫之路。

從此衣冠楚楚的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而當現在的生活越背離原來安逸的'生活環境他離自己的理想就越近,靈感也不斷湧現,當他徹底拋棄自己的肉身的時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藝術氣質的一面終於通過他留在塔希提小島上的畫凸現出來。主人公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悲慘死去的一幕令人震驚,這和其留下的驚世名作被毀一樣讓人惋惜卻又無耐。主人公的行為真的是讓人不知道該怎樣評價,從來沒想到有人會為了自己的理想進而做到這種程度,不管對誰來說應該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很神奇。

藝術家貧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這本書的作都通過主人公的悲劇探討了該如何對待天才、個性這個嚴肅的話題,在常人眼中,天才,藝術家總是特立獨行、行為怪異,讓人們覺得不管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無法達成共識,進而難以讓人接近。但正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才會如此多彩有趣。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斯特里克蘭德在四十歲那年從零開始學習繪畫,他放棄了安逸的工作,拋棄了妻子兒女,離開了他從小生活到大的英國,去了巴黎。在那裡租了一間破舊,狹窄的小屋,一個人孤獨的學習繪畫,後來他又離開的巴黎,居無定所,窮困潦倒,時常睡大街,時常好幾天不吃東西,但儘管如此他也從來不曾抱怨生活,不曾放棄繪畫。

說實話我很敬佩斯特里克蘭那種為了自己內心的世界,為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一切的勇氣,就像電影《返老還童》裡面說的那樣:不管何時做你想做的事永遠都不嫌晚,你可以改變,也可以不變,沒有什麼硬性規定,我們可以做的很好,也可能很糟,我希望你能充分利用時間,希望你能看到令你吃驚的東西,希望你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感受,希望你遇到具有不同觀點的人,希望你過上讓你自豪的生活,如果你發現生活不如意,我希望你有勇氣從頭再來。

後來斯特里克蘭德去了塔希提島,那個與世隔絕,沒有嘈雜的小島上,在那裡他安靜的度過了他的餘生,在那裡他和一個女人結婚了,並且他們有了自己的兩個孩子,在那裡他成天專心於他的繪畫,哪怕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他染上了惡疾他也沒有放棄繪畫,在那裡他找到了自己內心想要的世界,也抵達了他繪畫的頂峰。而在他死後,他生前那些不被賞識的作品都一名揚整個法國,整個英國,乃至整個世界了。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其實不僅僅是斯特里克蘭德,還有一位叫阿伯拉罕的醫生,他也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與內心世界,在快要進入事業的高峰的時候,毅然地去了一個船舶上當個職務相當低,工資也極其微薄的小醫生,放棄了原本可以錦衣玉食,萬人敬仰的生活。

“你後悔過嗎?”

“從來沒有。一分鐘也沒有後悔過。我掙的.錢剛夠維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滿意足。我什麼要求也沒有,只希望這樣活下去,直到我死。我生活得非常好。”這是阿伯拉罕醫生的回答,他從來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即使無人理解,無人支援,他也從來沒有後悔過,就和斯特里克蘭德一樣,無人理解,無人支援,無人欣賞,窮困潦倒,受盡諷刺嘲笑也從來沒有後悔過。

你想要得到什麼,必然要放棄什麼,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都存在等價交換的條件,斯特里克蘭德放棄了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居無定所,輾轉百折,經過無數個窮困潦倒的日子才抵達他繪畫的頂峰,才找到他內心的世界;阿伯拉罕醫生放棄了他事業的高峰,放棄了衣食無憂,榮華富貴的生活,才找到他內心所想的世界。

“拿你有的換你要的。”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與事物,如果真的存在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那一定是很廉價的吧,或者說那一定是被很多人給拋棄的吧。

斯特里克蘭德是個脾氣很糟、性格古怪的人,可同樣他也是個很勇敢、很是個了不起的人,從他四十歲離開家開始,他從來不畏懼別人的碎語,也不在乎自己被人說成什麼樣,就像村上春樹說的那樣: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斯特里克蘭德的成功,不僅僅是他對繪畫的熱愛,更多的應該是他對自己的內心的堅定。他從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的發生而質疑,放棄繪畫。即使睡大街,好幾天不吃飯,有人因他而死亡,被人嘲諷,咒罵,被人逼迫,身染惡疾他也依舊堅定如初。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他原本在證券交易所工作,在周圍人的眼中是一個無趣、沉悶、乏味、可有可無的人,然而,忽然有一天他毫無徵兆的離開了家,去到了巴黎。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因為有了新的人而拋棄現下的生活,然而當“我”受斯特里克蘭夫人所託去巴黎尋找時,發現其實斯特里克蘭到巴黎只是為了畫畫,而非眾人所猜測。在巴黎,德克·斯特洛夫是斯特里克蘭的忠實擁護者,認為斯特里克蘭是個畫畫的天才,在斯特里克蘭生病命懸一線的時候,把他帶到了自己家裡悉心照顧,然而,斯特洛夫夫人竟然愛上了斯特里克蘭,最後,為了成全斯特洛夫夫人和斯特里克蘭,德克·斯特洛夫離開了家回了阿姆斯特丹,後來,斯特里克蘭也離開了,斯特洛夫夫人自殺了。斯特里克蘭離開巴黎到達馬賽,最後到達塔希提島。在塔希提島,斯特里克蘭和阿塔結了婚,傾盡心血的作了一幅壁畫,但在麻風病命懸一線之時,他囑咐阿塔將其燒燬。

第一次看這個故事時,我感覺非常荒唐,無法理解主人公拋妻棄子去實現個人夢想的行為,但在第二次看的時候,我忽然理解了這一行為,藝術源於生活,其實在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為了夢想而拋棄平凡、拋棄安逸、拋棄榮華富貴的人,這一類人或許被視為異類,但實際上,如果生活中沒有這類人,每個人都滿足於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對枯燥乏味的生活環境安之若素,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沒有一絲波瀾,更無法掀起驚濤駭浪,這是多麼可怕啊。

我想,作者寫下這本書是為了讚揚斯特里克蘭的勇氣,鼓勵大家追求心中所想,追尋更有價值的人生,不要平凡的泯於眾生。“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那些選擇月亮的勇士在人群中是渺小而孤立的,或許他們會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被他人嘲笑,被認為是特立獨行的,逆著社會的主流前行。儘管如此,但還是有人放棄一切去找尋屬於自己的月亮,這需要的巨大的勇氣。

在看了此書後,我曾暗自發誓,我定要成為那個不被六便士牽絆,勇敢追尋月亮的人,即使被視為特立獨行的怪物。但在我填志願時,我感受到了排除各種牽絆的困難之大,像查爾斯·斯特里克蘭那樣孤注一擲的行為,背後需要的是莫大的勇氣。我一直想到外省讀大學,希望到達一個全新的城市,認識一些素未謀面的同學,瞭解許多曾經陌生的東西……然而,在各種外界的擔憂和問題面前,我還是屈服於現實,留在了本省,也似乎讀懂了那句“一般人都不是他們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但我依舊抱有希望,我相信:普通的生活其實和理想是可以相容的,即使我不出省,我依然可以認識新事物新朋友,這並不妨礙我去追尋我的月亮。大多數的我們不像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沒有極大的勇氣拋棄一切,沒有極高的天賦去成為一個非常成功且對他人影響深重的人。但我想說:找到一個熱愛的興趣,一份嚮往的職業,一個喜歡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後讓自己的生活充實有趣,這便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月亮,這和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月亮是同樣的崇高而偉大。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我們容易被他人的光芒閃暈、被生活的日常擊昏,忘記了心中的理想,那個屬於自己的月亮,這是可悲的,我不希望在某天夜晚枕在枕頭上思考生活時,對現狀感到恍惚,對未來感到迷茫,而後環顧四周,心生悲涼,我要不忘我的月亮,我要在滿是六便士的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尋那個屬於我的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讀這本書是因一位繪畫老師的介紹,也是因這本書的名字看起來很有趣,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與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喜愛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按理說,他應該滿足於這種人世的快樂才對,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太過平淡。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出去去了巴黎,拋棄了令外人羨慕的事業與生活。就在人們以為他的出走是因為有外遇的原因時,人們發現的事實是:他原來只是為了畫畫。這時的恩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也沒有任何人教過他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學習什麼。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開始變得生活窘迫,幾次險些因飢餓與疾病而死。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進行破壞,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拒絕了愛情與家庭,拒絕物質與慾望,一心追求個人精神的自由與藝術上的美,孤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艱難地跋涉著。他不需要錢,但有時金錢會束縛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上與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這時的他看起來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個土著人作妻子,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裡作畫。在他因麻風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卻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畫的`壁畫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這一切,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這本書看著可能會讓人覺得糾結,與以前看到的東西完全不同,習慣於用自己是常人的標準去衡量那些有個性的人,覺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與自身夢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質來衡量。我們並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為了夢想而放棄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必竟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力。

作者始終對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慾望,並千方百計地接近他們,研究他們,最終有所體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輕的時候,放棄了體面的工作與溫馨舒適的家庭生活,踏上艱辛的學畫作畫之路。

從此衣冠楚楚的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而當現在的生活越背離原來安逸的生活環境他離自己的理想就越近,靈感也不斷湧現,當他徹底拋棄自己的肉身的時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藝術氣質的一面終於通過他留在塔希提小島上的畫凸現出來。主人公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悲慘死去的一幕令人震驚,這與其留下的驚世名作被毀一樣讓人惋惜卻又無耐。主人公的行為真的是讓人不知道該怎樣評價,從來沒想到有人會為了自己的理想進而做到這種程度,不管對誰來說應該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

藝術家貧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這本書的作都通過主人公的悲劇探討了該如何對待天才、個性這個嚴肅的話題,在常人眼中,天才,藝術家總是特立獨行、行為怪異,讓人們覺得不管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無法達成共識,進而難以讓人接近。但正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才會如此多彩有趣。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月亮與六便士》問世於1919年,堪稱毛姆最負盛名的作品,這部小說以62種文字風靡全球,發行了6000多萬冊,還曾兩度改編為電影。在中國,《月亮與六便士》堪稱文藝青年必讀的經典。毛姆在這部小說中,以一個旁觀者為第一人稱,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描寫了主人公不管不顧,與家庭斷絕關係,窮盡一生只為不負內心的熱情與理想的故事。

什麼是月亮?月亮是人心中的清明理想,月光是那麼皎潔,夢想是那麼美好。什麼是六便士?六便士是現實,是金錢社會中的蠅頭小利。月亮高掛空中,遙遠而美麗,若要追尋,必然經歷一番曲折,最後很可能一無所獲。而我們全都站在土地之上,每日面對的都是現實的生活。六便士縱使帶著銅臭味,卻也是我們的生活。斯特里克蘭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變得不可理喻,背棄家庭,因此落魄一生,在一個小島上染病而終。但在最後,他終於完成了畢生的使命,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東西。你可以說他冷酷無情,視道德如糞土,但在另一方面,他對理想的堅持不懈,也值得我們這些終日圍繞六便士生活的人學習。人性是複雜的,內心是多變的。

我們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本是一位證券經紀人,生活殷實,家有“賢妻”,有一雙兒女,將來定可開枝散葉,子孫承歡膝下,過著充實、幸福的生活,到時壽終正寢,入土為安。“這一定是世界無數夫妻的劇本,這樣的生活模式雖然平淡,但也不啻為恩惠,會讓人想起一條小河緩緩流淌,蜿蜒流過綠草如茵的牧場。

然而,這樣度過一生,總會讓人覺得心有不甘。有的人喜歡簡簡單單,做平凡的人,過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迎來生命的`盡頭。梁實秋說:”人生本來如寄“。生命是那麼短暫,何不簡簡單單,恬適自在地過活。斯特里克蘭夫人就是這樣的人。她安於家庭,終日相夫教子,生活中唯的起伏便是與藝術家的交往。她以她熱愛的家庭、丈夫和兒女為傲,現實中這樣的女人並不在少數。但是,人都有一腔熱血,不願意在碌碌無為中度過一生,渴望出去闖蕩,經歷一番起伏,哪怕會碰得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固然不可多得,卻會讓不甘庸碌的靈魂驚懼不安。人在骨子裡都渴望過驚險剌激的生活。他們不喜歡安穩的陸地,只想在驚濤駭浪中挑戰自己。他們要的是刺激是轟轟烈烈,儘管前路危險,卻阻止不了一顆喜好冒險的心。

有人說,這世上最複雜的莫過於人心。斯特里克自利,不顧人的感受,在這一點上,就算對他有再多的批評也不為過。但是,他不顧一切追求藝術,他的那種純粹的精神又值得我們敬佩,這就是人性的複雜和矛盾。理想是美好的,但必須分清理想和幻想。人可以追求理想,但要腳踏實地。月亮雖美,但我們終究是生活在地上。無地上的六便士,我們的夢想只能變成空想。月光灑向大地,籠罩著現實中的一切。我們還需從現實出腳印,實現心中的清明理想是否曾拋開一切,追求心中的理想?你是否曾受到現實的羈絆,終日蠅營狗苟?面對人生的種種選擇,你要天上的月亮,還是要腳下的六便士?如果你想擺脫世俗的束縛,尋找靈魂的家園。那麼,《月亮與六便士》便是你的必讀作品。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這是一本很容易讀完的書,全篇就像是喝酒遇上一個極善言談的江湖兄弟,神采飛揚、妙趣橫生,席間聊起“我的一個哥們”,神魔共舞、天花亂墜,偶爾還蹦出“經典”,例如“愛情不會長久”“女人小肚雞腸”,不由得開懷暢飲。曲終席散,回想宴中種種,雖自知不過是酒中戲言,勸君多喝一口,卻也有種沉醉其中,不願消散的快意。

那快意,便是“做一回思特里克蘭德”——心為身綱,心行合一。在我看來,人——當然我並不懂動物怎麼想——最多的煩惱便是:我想這麼做,但需要那麼做;這麼做使我不爽,但我必須這麼做。兒時,以發現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洋洋自得,人總是怒火中燒、心如刀絞的選擇“理智”。思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就是內心那個“情感的我”的終極吶喊,大聲宣告:我才能創造偉大。這稍有點像時下一些流行歌詞——“我才不管那麼多”“我要做獨特的我”之類的,只是這些叫喚更不過是一種順應“流行”的叫賣,跟兩廣街頭“正宗涼茶”無所差異。

人為什麼要“反情感”“違背自己意願”的生活呢?時不時會收到自己內心發出的“靈魂拷問”。我更願意從人性的起源去思考,或者說去說服自己。當我們還是動物時,我們是“想幹嘛就幹嘛”的伊甸園天使,想在泥潭打個滾就打個滾,可以揚著蹄撒著歡兒拉撒,可以自由戀愛甚至強迫戀愛,過著隨性自在的生活……相伴的,還有自然災害、猛獸強禽,經過了朝不保夕的漫長歲月,我們走向人類,組成社會,產生社會意識,形成意識形態。當人征服自然時,意識形態也征服了人類。意識形態規制著人的言行舉止,仿如一張嚴密的網把人籠罩得壓抑憤懣,聰明的人開始“反思、覺醒”,呼喊口號——“自由至上”“逃出牢籠”。

祖宗們創造社會時,也許是自然使然,他們並不曾主動考慮過變成人類、形成社會後,生活、思想會發生多麼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唯有立足現實,社會已然存在……回到思特里克蘭德,他頭頂五色光環,拋家棄業,不在乎風餐露宿,不管人風言閒語,只求心之所向,身往趨之……可惜全是建立在傷害別人或別人施捨的前提下,作者顯然嚴重高估了世人的同情心,同情心本是一種道德教化,思特里克蘭德們是消費不起的。現實裡如果真有思特里克蘭德,他一定很早就死在法國的某個角落,屍身腐臭無人問津。

當然,作品從頭到尾沒有歌頌思特里克蘭德似人生,但無疑把思特里克蘭德生涯粉飾得天花亂墜,只有跳出這個圈,才能篩選名著中那一顆顆亮閃閃的金子。作品中的閃光點俯拾皆是,這也是很少的一本篇幅短小,我卻勾畫了不少“重點”的小說,很多欄位深邃真切,直搗靈魂,讓人不由目睹那些自己不願認可的現實,增添更多理性(這也讓我在構思讀後感時,腹稿花樣繁多),實值得多讀幾遍。在讀的'過程裡,還如同喝酒一般,可以神遊太虛,過一段思特里克蘭德式生活,也未嘗不是一大樂事。喝酒時,世界都是你的,看“月亮”時,地球都是可以給你拿球踢的。

原本結尾是:剛好看到今天(1月5日)長安劍的公眾號推出一篇文章,引為評述:同情心和共情力,才應當是一個文明社會滾燙的“核心”,有溫情和人性的文明社會才能永葆“生命力”和“活力”。

近期莫名的忙碌,文字碼完了一直沒定稿。忙碌也有所得,無意翻到一句更契合的表述:“我們的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和空洞的假設,而是我們能夠過沒有迷亂的生活。”(馬恩全集第1卷)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個個身份,一個個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將你困在生活這個大牢籠裡,掙脫不得。思特里克蘭德卻在做減法。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一層又一層的衣服,最後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裡去了。

總有這樣一個朋友: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懇懇養家餬口,不愛說話,但如果開口說話,也多半無趣無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裡不大起眼的人。事實上你肯定有不止一個這樣的朋友,事實上你自己沒準就是這樣的人。

你能想象這個近似於一杯白開水的朋友,突然有一天離家出走了嗎?然後等你再聽說他的訊息時,據說他已經到了巴黎,正從頭開始學畫畫。我覺得這件事情要是放到現實生活裡,他沒準兒就會被冠以瘋子的稱呼,但確實周圍的人都認為他瘋了,瘋的不輕啊。但是我覺得是生活中缺少這樣的`人,才會被人們視作怪物,文中的“我”同思特里克蘭德對話中說,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像你這樣做的話,地球就不要轉了。但是正如思特里克蘭德說的那樣,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就算敢想,卻是不敢做的。因為愧疚,內心的愧疚,對於家庭的愧疚、社會責任的愧疚;因為害怕,害怕別人的閒言碎語,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形象會以怎樣的言語傳到陌生人的耳朵裡、害怕自己會變得窮困潦倒,成為眾人的笑柄,害怕失去,失去現在已經得到的一切。

但是毛姆卻寫了這樣一個人。在留下一張內容為“晚飯準備好了”的紙條之後,他拋開自己已經擁有的身份、地位,離開了自己結婚17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歲,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身上只有100塊錢。如果到這裡,你以為作者是要說一個追尋夢想,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成功的勵志故事的話,那就忽略了主人公的年齡了,他不是20出頭的小夥子,是40歲!環顧四周,40歲的人們在做些什麼呢?我不瞭解。中年的人們要麼依舊碌碌無為,但是誰也說不準之後會變成怎麼樣;要麼已經攀上事業的高峰,誰又肯放下塞到嘴邊的肉呢?說到底是名利在作祟,讓人們畏懼不敢向前走的是已經得到的名利。

文中寫中年追夢的不只思特里克蘭德一人,還有那位老醫生,在快要進入事業的高峰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去到小島上當個小醫生,很不多人不理解,更多的人說他的了精神病。他沒瘋,他只是跟著心走,追逐夢想。這裡的夢想不是別人說的夢想,而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的人是可惡的又是可恨的。他的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但他們又很無辜,因為他們的眼裡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們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思特里克蘭德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他們做了一般人不敢做的事,多少人在死前後悔,要是自己也邁出了當時想跨出去的那一步,之後的人生會有怎樣的不同?如果說他們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就是他們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麼誘惑,多麼妖豔,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處在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之中。但是思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大眾。

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徵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都閃閃發亮,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象徵著理想與現實。滿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蘭德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我不敢說我看懂了這本書,但是誰都有選擇自己如何生活的權利,不論是選擇“六便士”還是選擇“月亮”,都沒有什麼不對。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生活中也許我們能夠忍受孤獨、寂寞,也能夠忍受謊言甚至背叛,但是卻無法忍受觀念不同,更無法打敗理想不同而產生的背離。很多人分手的原因不是為了名和利,也不是不能容忍對方的缺點,只是簡簡單單地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很久以前,我聽人說過一句話,夢想就是給自己定的目標,因為這個夢想很遙遠,所以走著走著,一回頭髮現,不過是一場夢,而錢不一樣,攥在手裡,有一種真實感,它可以解凍你的生活必需,解決你很多麻煩。在這之前,我也這麼認為,可到後來才發現,夢想給人的勇氣,大到自己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就像《月亮與六便士》的思特里克蘭德。

男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本來是一位很普通的證券交易員,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過與大多數女性一樣,有點愛慕虛榮,兩個孩子也健康快樂。

他真應該滿足於人世的快樂,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靜。但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去了巴黎,拋棄了在外人看來有前途的事業和美滿的家庭。人們都以為他有了外遇,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他原來只是為了畫畫,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麼專長繪畫。別人都以為他瘋了,他幾次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他的畫作也完全沒有品味,除了個別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與一個土著姑娘愛塔結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裡作畫。但最後他感染了麻風病,而且又成了瞎子。新婚妻子一直照顧他,幫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畫。後來他身體潰爛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掛滿壁畫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確實是藝術的'再創造,但是你我的身邊也許就有這樣的人。為了追求夢想,可以拋棄所有的榮華富貴,可以做出我們認為非常荒唐和絕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師李叔同。可是對他個人來說,是一次壯舉,一次人生的涅槃。

在別人眼裡,這就是個瘋子,為了一場空想,將原本的生活搞的亂七八糟。可在這場孤獨的旅行中,他卻走的越來越堅定。

在我眼中,他的一生就像一條船,突然改變了自己的航海方向。在中年的時候,在生活和藝術中作出了選擇,即便這個選擇與之前的生活大相徑庭,但他還是選擇遵從本心,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

後來的思特里克蘭德到了塔西提島,在那裡他娶了當地的土著姑娘愛塔,之後全心投入藝術的創作中,在他完成巨型畫作後,身體潰爛而死。在無盡的孤獨流浪後,他實現了靈魂的釋放。

再回到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身上,他在六便士和高高掛起的“月亮”(夢想)中,毫不猶豫地選擇“月亮”,離開穩定生活也代表一種流浪,可“月亮”就是有這種魔力,讓人斬斷後退的一步而走的橋,義無反顧的走接下去的路。

對於六便士和月亮的選擇中,當代人也經常會有這種困惑,這兩樣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其實處於對立面,很難存在共存,有時候懷揣著夢想卻選擇六便士,在生活的摧殘中,慢慢變成你厭惡的俗人。

那我只能說,你不是思特里克蘭德,在抬頭看到月亮的時候,你卻選擇了六便士,月亮在你心裡依舊高遠皎潔,可卻不屬於你。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我曾與你說過,我讀不太懂這本書,也許是文風的問題,總之我讀的磕磕絆絆,但也有可能是讀書那幾日總是往家裡搬“炸藥”。這本書我雖然讀完了,但總覺得抓不住什麼,每次感覺自己抓住的時候,都又悄悄的從指尖溜走了。

故事的概述是這樣的。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拋棄了家庭,妻子,孩子,遠走巴黎,只因為他迷戀上了繪畫,去追逐自己的理想。一路走來,他的行為愈發怪異,在異國他鄉的大街小巷裡,他飽嘗肉體的飢餓忍受著貧窮。為了藝術的表現手法,一路走來,行為怪誕,精神扭曲,一番離奇的遭遇之後,他離開了文明世界,遠遁塔西提。在那裡,他與土著女子同居,找尋到了他一直以來在尋求的寧靜,創造出了一幅幅震驚世人的作品。

這是故事的主線,一切的敘事都是通過一個“我”,以觀察者的角度去寫這名畫家。畫家在現實當中是有原型的,他就是法國大名鼎鼎的印象派畫家,高更。

這當是一本譭譽參半的小說,我摘錄兩條極端的書評給你看看,讓你提前有一個感知。

“自作聰明的寫法,道德批判虛偽近似矯情。厭女症加性癮症。你說不知道會有男同性戀仇恨女性?看看毛姆你就知道了。拋妻棄子的文藝中年。侮辱同時代的人,後面還去塔西提和小蘿莉生了一群娃,所謂人生贏家惡俗至此,不明白有什麼好臉自稱自己是天堂代言人”

“月亮與六便士,最淺表的理解是理想與現實。斯特里克蘭不惜付出任何代價,掙脫社會家庭的束縛,甚至背理人情和道德,去順應表述美這樣一個只有神才得以接近的天命。錘鍊藝術語言的過程也是拋棄人慾的過程。四處流浪最後找到精神家園也是其相應內心最原始的情感佐證。我更願意將月亮與六便士解釋為神與人。”

是的,就是這麼的離奇,愛的人視若珍寶,恨的人卻唯恐不能扔在地上踩幾腳。到底是什麼樣的魔力呢?月亮與六便士,讓我回到這本書的名字。讀後感月亮,高不可及,在這裡寓意理想。六便士,彎腰可觸,寓意現實的生活。全文未曾提及理想與現實兩個詞,但全文亦只是在討論理想與現實。主人公或許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天才,他拋妻棄子,他學畫畫,他窮困潦倒,他遠走他鄉,他死後成名,所以我們知道了這個故事。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做了一切所有的東西,但唯獨少了最後一步死後成名,我們會知道嗎?你贊同這樣的生活嗎?或者說,這是生活嗎?

你我年歲尚淺,未曾飽經世事的風霜與歲月的折磨,許多時候都太理想了,分辨不出什麼是真正的月亮,連六便士都不曾真正見過。主人公年過三五,毅然離去,不得不說是真正的大勇氣者,但從世俗的眼光看,他算不得一個男人。他對責任與道德的隨意踐踏我心中隱隱作痛,我想端起架子狠狠的批判一番,但總覺得自己是羨慕他那樣子的,或者是我骨子裡透出的冷酷與無情吧。轉念一想,也許這樣的一個人早已不是人了,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雖然肉身還在,但靈魂早已不是過去的'靈魂,這是一個天才應當具備的特質。一切的人際關係不過是掩藏在謊言下的假意奉承。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讀懂我寫的話,這幾日的確整個人的情緒都因為你我之間的關係反覆界定而波動,我想這是必須經歷過的一個過程。如同你我跑步時,手肘相碰的瞬間,瞬間又分開了,又慢慢的靠到一起,然後再一次重複。我想,一切慢一點,慢一點就會好的。我自認不是一個天才,生活也並沒有讓我覺得這麼無趣,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決絕我大概是做不到的,我寫著這些,也只是開始把寫信當作是一種習慣,向你傳達著一些東西。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假如你某天在書裡看到這樣一個人:在銀行工作,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一個比較美滿的家庭,勤勤懇懇,不願多說話,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吸引人的人,這時作者又寫他到了巴黎,正從頭開始學畫,立志成為一名畫家時,按照小說慣有的套路,那麼他應該無師自通,很快便為一個遠近聞名的畫家,並最終會與一位有錢人的漂亮女兒有情人終成眷屬。

但,就在毛姆筆下有這樣一個人,他叫查爾斯,再留下一張內容為“晚餐準備好了”的紙條之後,他離開了陪伴自己十七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孤身一人去了巴黎。那一年他四十歲,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身上只有一百塊錢。

其實書名:月亮與六便士,已說明了這一切,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賺取的微薄薪金,有多少人只是膽怯的看一眼月亮,就又繼續低頭追逐那賴以生存的`六便士,但查爾斯做到了,如願以償的追逐他的月亮,換句話說,他的噩運,五年之後,他在巴黎貧病相加,躺在小閣樓裡奄奄一息,幾乎一命嗚呼,之後又淪落街頭,幹著各種薪水低薄的工作,但他依舊追逐著,又過了幾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身患麻風病,雙目失明,臨終前叫人把他的巔峰之作,也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付之一炬,在十五年間,這個本來是倫敦上流社會的人風馳電掣,越過城市,越過文明,越過中產階級,越過太平洋,越過人性,終於趕上了命運這匹烈馬。

別人的人生是不斷做加法,他卻在做減法,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爾斯甩掉一個又一個的身份。別人也許會同情他的窮困潦倒,認為他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但他拿起畫筆時,卻覺得自己是個君王。

說實話,查爾斯這個角色並不討喜,我第一次讀時甚至覺得他有點可惡,他拋棄家庭,一聲不響的走了,儘管他妻子表示可以支援;他總挖苦別人,儘管那個人拯救了他的生命;他將朋友弄得家破人亡,但儘管如此,只要你拿大多數人的人生與他的人生相比,你還是會欽佩他的勇氣,他的眼睛裡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夢想擊中了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夢想多麼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但是查爾斯拒絕成為“人們”裡面的那個“們”。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其實我應該感謝這本書,因為它給了我堅持夢想的力量,因為我很晚才開始學習舞蹈,於是乎,我便是舞蹈班裡年紀最大但跳的最差的一個,總是受到老師的責罵,讓我總是心生自卑感,但經過我不斷的練習,我終於追上了,跨越了那座屬於我的第一座大山,但命運之神總是捉弄人,我的第2座大山來了,已經是一名準國中生的我要做出選擇,到底堅不堅持繼續學舞蹈,這個問題困擾我許久,一邊是影響未來的學業,一邊是我所熱愛的舞蹈,但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認為我已有了答案,查爾斯可以在40歲時拋棄一切,去追求他所熱愛的事物,那我一定也可以追求我所熱愛的事物。

用伍爾芙的話來結束此篇吧﹕“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高聳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徹底解體”。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證券交易人突然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拋妻棄子,身無分文的來到巴黎,在一間破舊的廉租房裡開始了自己的第二重人生。沒有蓄謀已久,不是頭腦一熱,他像是被魔鬼抽走了靈魂,被命為畫奴,終其一生只為畫畫。對於世人的指控,情人的以死相逼,他冷酷無情,巋然不動;對於朋友的接濟與善意,他理所應當的接受,還不斷打罵欺辱他們。這樣的奇幻,卻又有種魔力在震撼著我們,他技藝粗陋卻堅定地強調“我必須畫畫”,他在臨終前瞎著雙眼卻將生命的那種明豔、壯美、力量鋪陳在整個房間,又甘願將其付之一炬,他把生命託付在畫紙上,只有用顏料填塗才能擁有色彩。

坦白說,毛姆筆下的這種人是不存在的,相比於原型來說更像是毛姆自己的理想化身,是為歌頌理想而存在的人物。原型高更在做出改變一切的時候也是經歷了諸多選擇和考量的,但文中的斯特里克蘭卻是直截了當的改了行,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從全書來看,正因為他是斯克裡特蘭,所以他一定會這樣,對於世俗的拋棄,道德的背離,人際關係的逃脫,正證明著他不具有社會人的特質。一切的社會行為,包括給人做翻譯,和朋友的愛人建立情人關係,都是為了生存和原始需求的服務,是對社會的妥協。而他兩次搬遷,從高度文明的上流階級到魚龍混雜的底層階級,再到無管轄的自由狀態,隱居大山深處,都體現著他在想方設法逃離人類社會的枷鎖,所以如果用道德標尺去衡量他是不公平和沒有意義的。

而這樣的斯特里克蘭卻有著超脫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必須要去做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說我必須要去做什麼,是因為權衡利弊下這麼做更有好處或者更符合道德標準,但很少有事情是無緣由的必須要做,如果有這樣的人,在車流中一定要逆行,沒有任何理由,彷彿神明的旨意一樣,我們八成會覺得他瘋了,而斯特里克蘭卻正是這樣,在社會的洪流裡非要無故的逆行。

而支撐這種不明智逆行的正是理想。想法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像是一棵小樹,不斷的開枝散葉,有的被人砍掉了,有的自己脫落了,而理想則是樹的主幹,在我們成熟以後沒有道理的去堅持,去喜歡,去奮鬥,有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主幹,在故宮修40年的表也不覺得無聊;有的人在沙漠里科研十幾年不能與家人通訊也覺得付出值得;有的人像斯特里克蘭一樣拋棄一切在西單的地鐵站歌唱。他們是幸運的人,但大多數人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主幹,最終成為社會的一份子,過著效益第一,職稱優先的中產階級生活,但偶爾還是迷茫,像是書中侷促的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一樣。也許我們暫時不幸,沒找到可以為之奮不顧身的理想。但通過這本書,我想說的是,我們還有可能遇見理想,還有時間為之奮鬥,在斯特里克蘭完成生命裡最巨集大最震撼的巨幅圖景時,那明黃和鮮紅交織的是生命的激越和力量,是理想的榮光,這種淋漓盡致的激情和意志彷彿命運交響曲結尾的休止符,無聲卻激昂迴響。我被震撼了,理想太美,為堅持理想還是屈服現實舉棋不定的人,還沒遇到理想的人們,要敢想敢夢。

理想啊理想,我願為你臣服,獻上我的生命,做你永世的奴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