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弟子規》讀書心得集合15篇

讀後感1.2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書心得集合15篇

《弟子規》讀書心得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就是我們常讀的弟子規。弟子規就是用來教育人們要做到那些做人的基本準則。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

讀完弟子規後,我覺得自己真的沒做到弟子規中的'很多規範,我自己也很慚愧,無顏再當一個人了。前些天我和媽媽鬧不和,我媽說非要把我弄出去,我說你過來把我拉出去啊,我媽拽著我往外推,我使勁的反抗,最後我媽沒把我扔出去,最後我十分慚愧,自己和媽鬧矛盾,實在是對不起我媽了。回想她把我生出來,是她給了我生命,是她給了我的一切,我自己都是她的,更不要說和她鬧矛盾了,在這個世界上,她給了我太多太多,恐怕我一輩子也還不清吧!

弟子規,不愧是聖人訓啊!

《弟子規》讀書心得2

假期期間,根據老師的安排,我學會了背誦漢學文章《弟子規》。雖然我不明白這篇文章的很多意思,但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我也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聖人訓 守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和長輩,關心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謹慎,信用;與公眾平等,經常接近道德人,向他學習。假期裡,我尊重父母、祖父母、祖父母。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未來,我將學習更多關於弟子規則的知識,並有更好的理解。

《弟子規》對我很有幫助。將來,我會熟悉他,作為我未來行為的量尺。我相信在這個好朋友的監督和我自己的努力下,我會成為一名非常優秀的國小生!

我認為學習漢學就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於我們國小生的成長。所以以後要多讀書,尤其是國學,多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當我長大後,我可以成為一名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畢竟,這本書的.時代是封建社會。有了它的歷史侷限性,我們應該從當今時代的高度來判斷和學習這本書。繼承、拋棄、繼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弟子規》讀書心得3

自從學校發了《弟子規》,暑假裡我幾乎每天讀、背。對照《弟子規》所寫的,我反思反思自己,有些做到了,有些做的不夠好。

在《弟子規》總敘裡告訴我們首先要孝順爸爸媽媽和長輩;其次,要謹慎、誠信、守信用,泛愛眾人,再和有德的人親近。這些我都有做到,外婆生病了,外公要照顧外婆,我們又不跟他們住在一起,所以從我會打電話開始,我幾乎每天都會打電話問候他們,和他們說說學校裡的.有趣事,因為外公外婆兩人會很寂寞,我每天向他們彙報彙報,他們都很開心,外婆的病也會好得!在家裡,有什麼好吃得,我都會和爸爸媽媽分享;有新同學轉到我們班來了,媽媽鼓勵我要主動關心新同學,多和他一起玩,我都有做。

在“入則孝”這一篇裡告訴我們:父母呼叫我們的時候要馬上回答,不能不回答或回答很遲鈍。父母命令我們去幹什麼,我們就要馬上去做。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必須要尊敬地聽。父母批評我們時,必須要仔細聽,要順承。

《弟子規》是四句為一小節,有些我讀了不懂,爸爸幫我找來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講的《弟子規》,其中有一個故事,我在他講的《三字經》裡也聽到過,就是“香九齡能溫席”。黃香九歲時就能在大冬天先把被子捂熱,等著勞動了一天的爸爸回來後睡覺能暖和些。這個故事讓我感動,他告訴我們要愛自己的父母,體貼父母,這個我還沒有做好。

《弟子規》雖然我都會背了,但裡面的意思我還要搞懂,還會寫下我的感想。

《弟子規》讀書心得4

最近老師發給每個同學一本叫《弟子規》的書,並叫大家在寒假期間認真閱讀。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受到了啟發,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弟子”指的就是學生,“規”是規範。《弟子規》是用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道德行為規範。《弟子規》裡面分別有《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些內容。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入則孝》這一篇,“入”是在家裡,“孝”是善待父母,聽從父母的教誨。“入則孝”是說在家裡要善待父母,聽從父母的'教誨。

記得有一次,媽媽叫我吃完早餐去晾衣服,我只是嘴上答應,一吃完早餐就跑去看小說。小說內容很精彩,我看得很入迷,完全把媽媽吩咐的事情當耳邊風。過了一會兒,爸爸發現了,催了我好幾次,我都是嘴巴上應付,心裡想著看完這一篇再去也不遲,就又拖了好久。結果被媽媽發現了,她批評了我一頓。可是我非但不聽話,還大聲跟媽媽吵了起來。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後,看到裡面有句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讓我覺得很慚愧。後來我主動向媽媽道了歉。從此以後,父母交代我的事我都會按要求去做,再也不會拖拖拉拉了。

《弟子規》讓我懂事,《弟子規》讓我長大,《弟子規》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弟子規》讀書心得5

記得我第一次見《弟子規》的時候,就被它那古樸典雅而精緻的表面而吸引。在上六年級時,我爸爸給我買了本《弟子規》是一本兒童讀物。而且都加了解釋和圖畫,非常漂亮親切。

我記得看見《弟子規》上面的第一段話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句話使我感慨萬千,像一個古聖賢師在教誨我一樣;清澈的小溪湍湍流入我的心田。

一本《弟子規》能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的做人、待人、處事、待物,是教導我們生活、學習應有的禮儀與道德的老師。如果我們能嚴格遵守《弟子規》的'話,堅持一年;我相信我們身上的壞毛病,一定會改掉一些,甚至全部改掉;如果學會了《弟子規》我相信你一定成為一個文學雅士。

《弟子規》篇幅不長,總共1080個字,分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要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必做的事,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不要浪費光陰,要抓緊時間精力去學習技藝等其他有益的知識學問。

讀《弟子規》要用我們的心地去感悟,《弟子規》的每一句都是我們每個人心性的流露,"父母呼,應勿緩"雖然只是對父母一個恭敬的行為,但是心中要時時刻刻對父母保持孝敬!

我認為《弟子規》確實是指導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的一本好書,時常能把自己的言行舉止用《弟子規》進行觀照,反省自己的過失並能改正,假以時日,相信自己會有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讀書心得6

假期時,我按照教師的安排,學習背誦了國學文章《弟子規》,文章中雖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自我也按自我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自我力所能及的事。今後,我會更多的學習《弟子規》中的知識,更好的理解。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禮貌,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於我們此刻的國小生成長。所以我以後要多讀書,異常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

《弟子規》讀書心得7

《弟子規》是國學經典的一部分。假期中,我和媽媽一起誦讀、理解,真的是收穫不小。

“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在《論語》中就讀過,是這樣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告訴我們作為一名學生應該怎麼做。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告訴我們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見賢思齊,道德高尚的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告訴我們學習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運用。

《弟子規》教我們做一個有孝道、有道德、有誠信、善學習的`人,真是讓人受益匪淺。我記得曾在中央12套“第一線”欄目中看過這樣一個節目《遲來的愛》,講的是海南某監獄的事情,這個監獄在對犯人進行改造中,不僅僅限於政治學習和法制教育,而是從人的洗心動念處入手,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教育植入監獄的勞動改造中。他們選擇的是《弟子規》,誦讀經典與“親情幫教會”的開展,觸動了服刑人員內心的道德律,讓服刑人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或許就是“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觸動了他們的內心吧。

不過,《弟子規》中也有我覺得不妥當的,比如說:“邪僻事,絕勿問”、“不關己,莫閒管”,我覺得就是現在說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做人做事這樣子總是不好的。媽媽說:國學經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的理論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都有所指導,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根據現在的情況進行思考,批判性的學習接受,也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看來誦讀《弟子規》,不能一味的死讀死記,還要動腦思考,活學活用呀!

《弟子規》讀書心得8

感恩親情我感激世界上一切事物,但我更感激我的父母,感激他給了我生命以及無限的親情,這都尖於《弟子規》它使我明白,要對自己的父母心存感因。

隨年齡的增長,我的脾氣越來越大,性格越來越急躁,面對父母嘮嘮叨叨的教育,話語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有時面對父母的斥責,還會摔門而去,根本順父母的感受,當那天在房讀《弟子規》以後,我真正地知道自己錯了,並且錯得很過分。當自己摔而去時,並不曾顧及時父母的感受,沒有看到父母心碎的樣子。

感謝《弟子規》,它使我明白,為人於子,最應感激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因為父母比我光明,賦予了世界的'生機。父母亦是如此,是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又是他們為了我們自己背後還有我們支援”;當你受冷落時,總會有兩個人出現在前面,伸出雙手給溫暖;當你受挫折香,還是這雙將你從困難中拉出,讓你衝破挫折走向成功。

我們應該對父母感因,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盡力孝順他們,不要在父母永遠離開的時候,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因重如山,才知道自己該盡的孝心沒有盡到。這是我讀《弟子規》悟出來的:感恩父母,不能等;回報父母,不能等;教順父母,不能等。我會用我最真實的,最實際的行動來回報父母。

《弟子規》讀書心得9

《弟子規》這本書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但最近仔細閱讀後,我真這本書的意義。《弟子規》是中國很久以前的啟蒙教科書,據說是清朝李玉秀所在。它主要記錄了古代聖人對學生的指導。仔細閱讀這本書,不僅讓我們體驗祖先的`智慧,而且教我們如何孝順長輩,如何禮貌,如何與人打交道等等。

讀完《弟子規》後,讓我記憶深刻的一句話是:父母呼,應該不慢,父母的生命,行不懶。意思是:父母要及時同意,不能慢慢吞嚥。父母應該立即解釋你做了什麼,不要拖延或拒絕懶惰。讀完這句話,我想起了自己。平時奶奶讓我洗澡,我總是用等一會兒敷衍奶奶。等了一會兒,奶奶又給我打電話,但我可能被好看的電視節目所吸引,或者說等一會兒。等了很久,奶奶經常關掉電視,然後拉我洗澡。我知道我的習慣不好。通過學習弟子規,我將來必須擺脫這個壞習慣。

《弟子規》中還有一句話兄道友,兄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對我很有啟發。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重,要和睦。如果他們不和諧,他們的父母會為你擔心。如果他們和孝順父母。因此,我們必須與兄弟姐妹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就會從心底為我們感到快樂,我們就會更快樂。有一次,我姐姐來我家做客,但我為一件小事和姐姐吵架。我的父母責怪我不懂事,不應該關心我的妹妹。我應該讓我妹妹去。我不明白。我認為我的父母在保護我的妹妹。現在我真的為當時的想法感到羞愧。

《弟子規》讓我知道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我不能只知道,我必須學會去做。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有幫助,我會一直用這本書來激勵自己。

《弟子規》讀書心得10

這,不是一本神祕的書,卻令人百讀不厭;它,是一本啟蒙讀物,卻經久不衰,如明珠璀璨奪目,教誨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卻有個普通的名字:《弟子規》。

這是一本不分性別的書,我之所以推薦它作為我們女性的讀物,是有理由的。聖人的訓導,無論對男對女都是平等的,我們是成長在新世紀電力系統的新女性,也可以和男同志一樣與古人交流對話,博古通今,以古鑑今。我們女性中為人母者,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影響人,有理由也有責任學好這本書,正人正己,擔當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接力棒,把中華民族的精華代代相傳。通過閱讀此書,可以提高我們女性的文化素質、個人修養,從而增加自信,為企業、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實現自身的價值。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24個字,展示了人生的大道理、大智慧。先賢聖人教導我們,做人應持有的規矩,即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弟子規》全文雖然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璣,意味深長,談及做人做事的道理,頗有見地,耐人尋味。讀此一書,感慨萬千,我就從感悟頗深的一二談起吧。

“首孝弟”。《弟子規》告訴我,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從小在寵愛中長大的我,雖然已成了家,可是對父母的依戀仍舊如孩時,每次回家總能享受一番家的溫馨,享受父母給予我的從不計回報的關懷與體貼,每次臨走時還要帶上父母塞過來的水果、糕點,從來沒有考慮過要為父母分擔些什麼,要為父母做些什麼,而自己也像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不知道怎樣去關心、體貼父母。《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毋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話正好告訴我應該這樣去做: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這些話經常拿出來看看讀讀,對照自己,自問今天我做到這些了嗎?吾日三省吾身,相信一定會對自己大有裨益的。

“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與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的著名觀點是一致的。我平常生活中不高興時就要跟心愛的人耍耍小性子,賭賭氣,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什麼時候傷了對方自己也許還不知道。有時候為了完成一件心裡想的事,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辦事比較著急,不達目的不罷休,或是沒有注意到方式方法,缺少與別人的溝通,往往事與願違,事情也許辦成了,但達到的效果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由父母推己及人,其實每個人的感受和我的感受應該是相仿的,都需要關懷和愛。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不如人意的事,要告訴自己,別人怎樣對我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怎樣去對待別人,“克己復禮為仁”,相信自己一定會做到的。天地間愛是最真摯、最感人的,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同一企業工作的我們,應該相親相愛,生活中彼此關心,工作中互相幫助、互助合作,這樣才能共創和諧環境、共建和諧企業。

如今,我把“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24個字做成了電腦桌面,每當我開啟電腦,靜坐下來時,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這些個大大的字,它提醒我每一天應該怎樣去做一個厚德的人,去做一個誠實守信、有愛心的人,去做一個自信、勤學、奮進、從善如流的人。

感謝《弟子規》這本書,它教會了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謝我周圍的所有人,他們使我在健康、快樂中成長。感謝自己所度過的每一個晝夜,它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弟子規》讀書心得11

《弟子規》裡面講了做人要有禮貌,這本書很好,它裡面寫的是如何尊重長輩。還有一部分是說,要尊敬老人,尊敬老人是一種美德。所以咱們一定要好好讀《弟子規》,想清楚裡面講的事情。《弟子規》這本書對我們的將來有許多的好處,如果咱們覺得它不好,那就是錯了。

《弟子規》這本書是孔子寫的,所以咱們一定要好好向孔子學習。要好問、要好學,不要因為學習有了困難就放棄。孔子非常好學、好問,咱們要成為向孔子學習的好孩子。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書中都有孔子講的做人的做法,做到那樣就無可挑剔了。咱們一定要好好地向孔子講的.那樣學習。因為孔子是一位很有才的人,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在世界上都很有影響力,一些到中國的外國人專門到孔子的故里敬拜。

向孔子學習要注意三點,一個是禮貌,一個是好學、好問,第三個是尊敬。咱們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因為家長慣著咱們就改變主意。還有讀書也很重要,無論什麼書,只要有知識對我們有益處,就一定去讀。

還有一句話,是媽媽給我講的,意思是:你多一份愛就多一份美德,你多一份禮貌就多一份尊重。

《弟子規》讀書心得12

我看了《弟子規》裡面的“護生愛物篇”裡面有一句話叫:“放生不殺生,愛護小生命。生態保平衡,美化好環境。”給我感觸很深。下面我就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故事。

記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爺爺家做客,正在外邊玩的時候,我忽然看見有個爺爺在拉網,我跑過去問爺爺:“這是什麼啊?”那個爺爺得意地說:“不懂了吧,這是粘網,是專門粘小鳥用的,一天能逮十多隻呢!”這時,我看見粘網上已經有三隻小鳥了,他們在痛苦的掙扎著,卻一動也不能動。

那幾只小鳥好像在無助的看著我,乞求我的幫助,我真想立刻就把它們放了,可這事還得經過爺爺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規》所講的“愛護生物篇”,便委婉的對爺爺說:“爺爺,您知道弟子規這本書嗎?裡面都是你們這些老一輩對我們的教育和忠告,裡面有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有培養我們國小生優良品質的,還有一篇講:‘人若愛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你看,讓我們也來做一回善事吧!”

爺爺聽完以後,半天沒有吱聲,他不情願的把小鳥一個一個的從網上摘了下來,放飛了。做完這些事後,他說:“我還有事,我先走了。”說完,他便急匆匆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聽爺爺說,他的粘網已經被車=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同學們,那個爺爺有實際行動改正了他的過錯,成了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我們是不是也有破壞環境和生態平衡的行為呢?讓我們共同從自己做起,做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的小衛士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13

在看《弟子規》的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是孝道。孝道,光看字的結構就能理解它的含義,上老下子,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雖然我們今天是年輕一代,但今天的年輕一代也是未來的長輩。如果我們在做年輕一代時不孝順長輩,我們怎麼能指望我們的年輕一代在未來孝順我們呢?現在我們,父母叫我們,我們忙於自己的`事情,不理父母,經常不耐煩。當父母教育和教訓我們時,有多少人沒有抵抗?總覺得父母管我們太多,總是和父母頂嘴。當父母讓我們幫忙做什麼時,我們會找藉口,當我們需要父母為我們做什麼時,父母總是義不容辭。所以說恩重如山這個詞,是世界上每個父母都能承受的。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臥冰求鯉的故事,王祥的孝順感動了天。王翔早年失去了母親,但他的繼母不喜歡他,經常在王翔的父親面前挑撥離間,說兒子不好,不孝順。因此,年輕的王祥不僅得不到母親的照顧,甚至感受不到父愛。但即便如此,王祥還是一如既往地對父母好,孝順父母,在父母生病的時候衣不解帶地伺候。繼母經常想吃鯉魚,王盡力滿足繼母的要求。有一次,在一個大冬天,我的繼母生病了,想吃鯉魚,但河裡結了一層厚厚的冰,我的繼母仍然想吃鯉魚。王翔別無選擇,只能赤身裸體在冰上祈禱。兩條鯉魚突然從河裡跳了出來。即使是對自己不愛的繼母,王祥也如此努力地滿足她的要求,可見在中國傳統中,孝道是無條件的。

現在很多人認為孝道是相互的,父母對我們很好,我們必須孝順他們,隱藏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因為某種原因對你有點不好,我們就不會孝順他們。這在傳統上是絕對不允許的,孝道是人類的基礎。父母為我們做了這麼多,我們也應該反思他們為父母做了什麼?我們怎麼能不孝順我們的父母呢?

《弟子規》讀書心得14

學校要求我們每個人要背誦《弟子規》,我已背完了‘入則孝’‘出則弟’,爺爺聽著我背書,問我:“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我答不出來,因為我只知道死背書。所以爺爺為我借了這本有解釋,有故事的《弟子規》。從小我每個禮拜天去教堂,因為耶穌就是愛,聖經裡有愛的教育。爸爸對我說:“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愛,這個世界就會美滿幸福!”

《弟子規》裡有愛的教育,[泛愛眾]就播下了愛的種子,湧出了幸福的源泉,扣下了和諧的紐帶,打下了文明的基石。‘凡是人,皆相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為什麼我們不能相愛呢?

《弟子規》裡有‘信’的'教育,外國人最講誠信,聖經也教導我做人要誠實。

《弟子規》裡有‘書’的教育,‘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教我要讀好書,不要迷戀網路遊戲。

《弟子規》裡有‘親人’的教育,‘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告訴我要結交好朋友,才能長進。

《弟子規》裡有‘禮’的教育,如果養成每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的好習慣,還會牙痛和傳染禽流感嗎?

《弟子規》裡有孝的教育,“父母責,須順承”嬌生慣養的我被父母寵了,昨天我寫字時,眼睛靠桌太近,爸爸責備了我一句,我就是不聽,還哭了。昨天我朗讀‘詞林採頡’,爺爺在旁邊監聽,我就不讓他看書本,爺爺說:“你不讓看書,我怎麼知道你讀得對不對呢?”可我就是不聽!

從小到大,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爹媽叔姨為我付出多少,可我有孝順他們嗎?聖經裡說神喜悅順服的人,我順服了嗎?今後要做順服的孩子,我要聽長輩的話。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每當我翻開《弟子規》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中國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珍寶:《大學》、《中庸》、《論語》……早已聞名遐邇。《弟子規》雖然不太出名,但是它卻給我很多啟示,也是我最感興趣,感悟最深的一本書。《弟子規》,顧名思義,是孔子平時用來約束他的弟子們的一些規定,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前者比後者更加全面、細緻。《弟子規》在大到一個人的思想,小到一個人如何走路說話,都有一個詳細的規範。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段話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說:當長輩站著時,你不能坐著,長輩坐著時,讓你坐你才能坐下。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但是又不能太低,以剛好聽到為宜。長輩讓你進去時,你得快一點,讓你出去時,你要等他事情吩咐完再慢慢退出。長輩問你話時,你要站起來回答,並且眼睛要看著他。孔子如此教育自己的學生,一定是別有用意,他要讓學生懂得尊敬長輩,這也是報答長輩的的方法。並且走上社會後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為他人著想。

而現在的一些孩子在家裡是“小皇帝”“小太陽”,天天要家人圍著轉,只知道自己過得舒服,為所欲為,尊敬長輩又何從談起,長大以後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呢?不尊重他人,也是不會得到他人尊重的。我希望大家都能讀讀《弟子規》,它簡單易懂,其中又蘊含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藉。

《弟子規》讀書心得15

幸福的生活又匆匆過去了。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讓末學彷彿回到了童年那麼天真無邪,一切都那麼純真善良。這讓末學更加害怕放鬆和顫抖。對每個孩子、家庭和自己負責。

因為:童蒙養正聖功也。兒童是長養天性的時期,先入為主。他們現在是一杯水,一張白紙,給他什麼,他就是什麼!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言行總是影響著孩子們,我們的言行是由思想決定的,所以,最重要的選擇.就是擇念。所以面對孩子的種子.我們需要的是解決,而不是指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正如蔡老師所說,千萬不要衝動用事,用自己的看法下結論,否則會後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和智慧來判斷。那麼,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斷學習中國聖賢的.經典智慧,因為它是經過時間驗證的永恆真理和規律,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古今中外都需要。只有這樣的智慧值得我們用短暫的生命去追求和深化,這樣才不會走太多彎路,不聽老人的話,在我們面前受苦!

老師還說,思想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行為決定一個人的習慣,習慣會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因此,從個人到國家、社會,解決問題和衝突,只是在思考中。如果每個人從小就知道如何感激利他主義,我認為整個社會一定是和諧和完整的。

另一方面,在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傷害他人和自己,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它的根源仍然被慾望所移動。慾望是一個無底洞,是無盡的。我們應該教孩子們長期的美德,而不是慾望。

厚德才能載物。大學裡說:有德,有人,有人有土,有土,有財,有財,有用,德者本也,財者終也。只有一個接一個,我們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