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近代史讀後感

讀後感2.45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近代史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近代史讀後感

近代史讀後感1

一段蕩氣迴腸的故事,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一曲催人淚下的歌曲……讓我回味無窮,百看不厭。

蔣廷黼所著的《中國近代史》,貫穿了中國近代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至20世紀抗日戰爭爆發前的近一個世紀曆史,講述了整整一箇舊民主革命階段——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辛丑條約……作者用著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描述著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開這本《中國近代史》,就彷彿掀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長卷。為何當時的中國多次被列強的鐵甲鋼炮給轟開了古老的大門?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的守舊。中國人的守舊造成了他們思想的落後,思想的落後造成了科技的落後,科技的落後造成了國防的落後,國防的`落後就造成了國家不保的危險。很可惜,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時,李鴻章勇敢地站了出來。

李鴻章,何許人是也?世界排名第九的北洋水師的創始人與統帥,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無數的榮耀集他一身,可謂是時勢造英雄。或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李鴻章認清了只有向西洋學習才能自強的道理。

歷史就是這樣公正,也是這樣的殘酷,它不會給予弱小者任何悲憫,也不會給予強大者任何協助。當清王朝的統治者在宮殿裡享著天倫之樂之時,西方的工廠裡機器正在轟鳴。李鴻章向西方學習,建工廠,設學校,成立北洋海軍。雖然他自強的方式很不錯,但是他自強過後卻也救不了國,因為他自強的不徹底,沒有認清楚清王朝落後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變就算是他能力再強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說,在那個時期,想要自強是有多麼的困難。

歷史早已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因為即便我們對歷史有多麼的不滿,我們也無法將它改變。無論是什麼年代,都是屬於強者的。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要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如此這般,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近代史讀後感2

6集雖短,但卻全面反映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讓我感受頗深,不由發出"我是中國人,我自豪。"的感嘆。全片共六集,分別是《圓夢工程》《創新活力》《協調發展》《綠色家園》《共享小康》《開放中國》,每一集都能看到中國的不同方面的發展,但它卻又是相同的,它在不斷前進,正在努力創造輝煌。

港珠澳大橋、胡麻嶺隧道、鄭萬鐵路、復興號、上海洋山港自動化碼頭、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等一個個超級工程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張張中國基礎建設的大網,也是中國人民幸福、美好的資本,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長路中具有歷史意義的腳步。從移動支付到共享單車,從"中國製造20xx"到物聯網、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新技術,從空天領域、海工領域,到晶片等尖端領域,再到參與大科學計劃,我看到了中國的創新動力,由衷地敬佩那些創新人才,正是他們讓百姓的生活更為便捷,讓企業的發展更具活力,讓中國的.實力更加強大。

"一個民族,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尖端技術,如同糧食,端自己的飯碗才會香甜。"這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的確如此,主席也談到:"中國的未來屬於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於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當代青年要樹立理想信念,勇於擔當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勵志勤學、刻苦磨鍊,在激情奮鬥中綻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長進步。"我是中國人,是中國的大學生,理應為養育我的祖國,我的人民努力學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代史讀後感3

寒假裡,我讀了《中國近代史》,作者是蔣廷黻,讀的比較吃力。主要講的是: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此中有兩個緣故。1。中西相隔很遠2。中國覺得外國人是蠻夷之邦。但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很好的國家,竭力與中國訂立邦交,可中國人仍覺得他們是應該向我們跪下的小人,英國人就這樣在一開始就和中國關係變差了。而且,當時在中國的外商發現英中是利潤較多的貨物,在中國銷售英中,但遭到許多中國人反對,更加惡化了中英關係,最後和英國打了起來,失敗後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戰敗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輕視西方了。有些人要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一些人就批評說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輕而易舉的滅亡。洪秀全領導一些人組成的起義軍很快攻下了許多城市,可是到後來,起義軍變得驕傲自大,他們的領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後失敗了。

不過好幾場對外戰鬥的失敗,令更多的中國人知道中國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後,很多人向外國人購買先進的武器,學習科學技術,受到推薦的李鴻章提出了許多維新方案,他希望中國步步向前進,但他做的不徹底,許多人不聽他的話,很多建的廠都在和法國打仗時被毀了。

這時李鴻章覺得日本是中國的勁敵,有朝一日會攻打中國,於是在高麗進攻日本,但由於戰略錯誤,中國敗給了日本。和日本戰爭失敗以後,李鴻章用各種外交辦法想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都失敗了。可是俄,法,德三國卻在後來自願援助我國,想從中獲取一些代價。俄國借給我們很多錢,聲稱要和中國為友,幫助中國修鐵路,實際上要佔領中國北方。最後,中國許多地方被瓜分了。孫中山這時在國內外來回奔波,提倡復興方案,最後推翻了滿清,當上了大總統,趕跑了不友好的外國人。

我讀了這本書之後覺得應該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樣,我們不能歧視有困難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氣,不能為一點點小事而鬧得越來越大,應該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做人也要不斷學習新的東西這樣就會進步,取得勝利。

近代史讀後感4

清王朝在我以前的看法中,是一個自甘墮落的王朝,然而事實上,它卻有過自強的掙扎。

七下歷史中,我們有提到過它“閉關鎖國”“一口通商”,說這是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形成國人腦中“天朝無所不有”這種錯覺帶來的產物。的確,清王朝是太自負了。被打之後我們才失掉了自信。此時只有民族的復興才是通往強國之路。

我們去學習西方先進的軍器,派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去西洋,在國內所建造的`有工業化痕跡的製造廠商,建立多所“外國語學校”……其中最大的動機無外乎是國防,我們總不能一直被欺負啊!於是軍事建設也佔比最多。自強運動的領袖們知道國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但他們近代化得不徹底(非常關鍵)。全國上下先進的東西是變多了,但這絲毫沒有動搖國人陳舊的心智和國家陳舊的政治。這就像下了極大的決心,卻一直在為“表面功夫”而努力。領袖們雖為“領袖”,進行過與外國的交涉,也出過國,但他們所瞭解的只停留在表面,也只允許他們停留在表面:學軍備。然而真正需根除的是舊制度、舊社會。

這就要求領袖們去深入瞭解外國的政治思想、理念,學到“核心”。這一點,也是孫中山先生與這些領袖的大不同之處。

當然,也不可否認他們把中國的自強向前推進了一步。

發生在清末的那若干不平等條約,不過是不得已。不得已因軍備落後而籤,不得已因內部起義(內亂)干擾而無法專心外交而籤。唯一對中國有利可尋的條約,是琦善所籤。他也正因超時人的外交觀念而認作是“漢奸”“賣國賊”。

所以,清王朝的掙扎的不徹底,使致了一個受強者凌弱的形象。我們不是不願自強,而是不懂自強。

近代史讀後感5

俗話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的確,當我們中學生面對久遠的歷史和浩瀚的史籍時往往會出現迷茫。歷史是什麼?歷史就是那些殘垣斷瓦,古廟荒冢嗎?就是那些發枯發黃一翻就碎的古籍嗎?不是,絕對不是。

歷史是那麼的生動活潑,為什麼到了某些作者的筆下就變得枯燥無味了呢?那些自以為是的歷史學家為什麼就不能將歷史扣人心絃、曲折跌宕、回味無窮的一面展現出來呢?

寫史寫得好的書也並不是沒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下五千年》。首先,這本書的標題簡潔明瞭,區區五個字就向讀者展現了中國歷史的綿延幽長。還有,書裡面的內容淺顯易懂又不過於簡單,不像某些“學究書”那樣故作高深,看上去什麼都寫了,其實什麼都沒寫。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的很好看。而且,這本書涉及的面廣,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幾十年前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五一例外的寫在裡面。從官場爭鬥到戰爭場面,從帝王心術到政治制度,甚至對古代的天文、科學、醫學、宗教等方面的內容都作了詳細介紹。這一系列內容可以說是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最後,本書作者向讀者直觀地展現了一個真正的歷史。他站在百姓立場上,以一個局外人的眼光看待歷史。對一些帝王,包括有功勞、傑出的帝王所犯的錯誤,都如實指出,真真是難能可貴啊!讀這本書,你可以看到大禹治水的為民著想;孔子教學的嘔心瀝血;秦王統一天下的豪情萬丈;諸葛亮火燒連營的智慧謀略;玄奘西遊的誠懇求學;安史之亂的刀光劍影;忽必烈一定乾元的大氣磅礴;鄭和七下西洋的波瀾壯闊;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科學嚴謹;孫中山建立民國的救國就民……作者寫出了輕鬆的歷史,其實並不輕鬆。但讀者讀得很輕鬆,就是水平。我們高中生學習任務繁重,日理萬機。在閒暇時讀讀《上下五千年》不僅可以增長知識,還可以陶冶情操,真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