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教學勇氣》讀後感

讀後感3.06K

《教學勇氣》讀後感1

20xx年的寒假是一個特殊的寒假,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舉國上下共同努力,與疫情抗爭。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教學勇氣》讀後感

期末放假前,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用於閱讀。在這個超長寒假中,我靜下心來閱讀了這本著作,獲益良多。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領著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讀完本書,但這本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給我很多共鳴,很多啟發,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和思考的好書。同時也促使我思考,在類似的處境下,是什麼,令我仍熱愛這個職業,即使在最頹喪的時候也不曾徹底失去從事這份職業的勇氣?

通過目錄對全書的總覽,大體理解本書講了幾個問題:

第一、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帕爾默說教師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養教師心靈的養料,才能找到教師繼續前行的原動力。而這個就是要求教師要發現自己的獨特性,發現自身的優缺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

第二、教學的理想狀態。書中講到了六種狀態關係,這六對關係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他們並不孤立而是統一於教學這個共同體中。處理好這六對關係有利於改變舊式的課堂模式。

第三、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帕爾默也提出同事之間應該形成共同體,同事之間、同行之間可以探討我們在教學中存在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在交流中激勵自己不斷成長。共同體還包括家校之間的聯絡,家庭教育是我們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也應該把家長加入到這樣的共同體中。

《教學勇氣》讓我跟著帕爾默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懷勇氣,面對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發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

《教學勇氣》讀後感2

歲月如梭,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工作已經15年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雖然從事教育教學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備好課後,充滿信心進教室,卻總是有遺憾地走出教室,難得有幾堂課自己覺得是挺滿意的,包括同學的每次作業、每次考試都有感到不滿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沒有我這樣的感受。我從不懷疑自己的內心,我是一個熱愛教育教學工作的人,為了教好學生,可以傾己所有,包括時間、精力、感情、知識等。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我明白這種“不滿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種 “恐懼” ,因為教學是每天都進行的、隨時讓人檢測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懼”自己教學失敗,“恐懼”自己落下“誤人子弟”的`惡名。有時上課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不出,總是疑惑自己設計的問題是否太難了,還是學生因懼怕而不回答?覺得自己教學了這麼多年連這點把握都沒有,不該犯這種低階錯誤。課堂氣氛不濃烈時,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課不受歡迎呢?還是學生習慣於“只聽不講”了?對教學目標能否真正達成心中無底,讀後感《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我也明白我們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提倡個性化教學,但在目前形勢下如何真正有效開展問題頗多,心存疑惑。

我理解《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 “教師為著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這是產生“恐懼”的根源之一。我認為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鼓起教學勇氣,把心靈獻給學生嗎?

我們當中的很多人,是出於心靈的原因,再加上熱衷於某個學科、樂於幫助人們學習等願望的激勵而成為教師的。但由於常年遭受“恐懼”,使很多人失去了這種心靈的力量,教學熱情受到挫。我認為,要戰勝“恐懼”,唯有與學生、與同事真誠溝通,才能釋放心靈,因為心靈是幹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實質就是一個心靈引導的過程,而心靈引導是一個相互的過程,不僅僅學生要遇上合適的教師,教師也要遇到合適的學生。在這種心靈相遇的過程中,不僅顯示出教師的素質,也引發出學生的素質。但現實是學生很難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師的機會,而教師也沒有選擇自己學生的餘地。但我相信,教師與學生能夠彼此相遇就是一種緣分,只要在這既定的師生範圍內做到真誠溝通,彼此調適,互相適應,一定能戰勝彼此的“恐懼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當然作為教師負有更多的責任,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豐富自己的知識涵養,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開放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時進行心靈引導,才能產生優秀的教學,才能使教學富有實效性,才能培養出富有個性素質全面的人才。

《教學勇氣》讀後感3

特殊時期的相遇,讓我對你倍加珍惜。

沒和你相見前,你的大名就如雷貫耳。在拜讀了幾位老師寫得關於你的讀後感,深深激起了我內心的好奇。你該是一本怎樣的好書啊!得到這麼多大咖級人物和期刊的高評價。《教師》雜誌如是說:我已經久未曾讀到一部如此絕妙的書寫教育的傑作。更有期刊這樣寫到:如果你是一名教師,這本書將改變你的人生。這應該是一本多麼神奇的書啊!

很可惜,我沒有找到你的電子版,趕緊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官方旗艦店買了一本。不想,一場疫情席捲神州大地,打破了春節的熱鬧喜慶。你在路上奔波了20多天,才來到我的身邊。等待是難熬的。等待時間越長,好奇就越強,期盼著與你早日相見。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經歷這些波折,讓我對你更是倍加珍惜。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開啟翻閱。我深深的被你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帕爾默有難得的寫作才能,嚴謹的分析與高雅的言辭融為一體,提出的問題範圍廣,層次多,耐人尋味.既與個人利害相關,也與大眾福祉相連,他的談吐義正辭嚴,但又不乏富有感染力的中西部幽默和根植於真正謙遜之中的自我挪揄。

身處困境,但心中力求完善和淡泊的個人得用充滿勇氣的心靈來接觸外界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越來越清晰,看清了,他們正在付出的個人代價,喪失了有勇氣的心靈。當我們真正全身的投入到感召我們的工作中,我們就能再一次把我們的心靈獻給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同事,我們的學校以及我們的世界,一個心如鐵石,但指向從內心生髮的材質和美德,低頭的世界,我們復歸本性,紮下根基,重獲新生,再從容面對我們生活的外在景觀。

帕爾默用深厚的專業知識,獨特的見解,以及對教育的無限熱忱寫下了這本經典鉅著。在超越教學技巧的教學篇章中講到,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完善。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也有過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就像帕慕爾在開篇中寫道。上課時總有一些同學做小動作,隨意講話,擾亂課堂紀律。跟老師頂撞,不按時完成作業。課間在校園裡生龍活虎談天說地,可是一到上課就無精打采,一言不發。催作業成為老師的重要任務,而學生寫作業成了他主要負擔。一個催著交,一個不願學,不願寫。老師和學生成了一對自相矛盾的載體,就好像老師和學生之間有了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可逾越。在考試的時候,我們精疲力竭的帶領孩子刷題提分數,可是在我們教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之後,當許多年過去之後,這位學生再提到這名老師,他的內心又留下的是什麼呢?是老師課本堂上所教的那幾段話,幾句文章或寫作方法嗎?還是這位老師潛移默化當中對他更深的影響。

我常常在想,從教這麼多年教過的學生,對我有什麼樣的評價呢?我最後都有留給他什麼東西呢?當離開學校,離開教室,他們是否還能記起我這位老師呢?帕爾默在這裡告訴我們,要有超越教學技巧的教學。教學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性的的手段。這個工作的魅力更在於教學是一個教書育人的過程,是老師和學生在彼此對話,彼此薰陶,彼此潛移默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互助的成長。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完善。

有人說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那在教學中的真我又是一個怎樣的生命呢?是一個什麼樣的雲朵呢?好的教學來自好人。這個好人說的就是自我認同,自我完善,他首先不僅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更是一個心懷大愛的人。

一名優秀教師教的知識會被遺忘,但其本人的音容卻永駐在心,它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文中帕爾默就講到了一位影響到他一生的導師。這位導師,他似乎違背了優質教學的所有金科玉律,講起課來眉飛色舞,口若懸河不給學生留一點提問和評說的時間,他只沉溺迷於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上的課幾乎都是獨角戲,而學生只配當聽眾。如此這般的滿堂灌,聽起來像是一場教學噩夢,但當時帕爾默卻莫名其妙的著迷於這位導師的教學。因為這位老師為帕爾默揭示了追尋自我認同的線索。這位上課侃侃而談的教授,使帕爾默初次認識到自己的天賦,讓他發現了仍在休眠的自我認同。導師上課能毫無掩飾的亮出他的心智活動,充分表現出他好學善思的品質,成為了一把開啟帕爾預設識自己的鑰匙。直到後來帕爾默認同自我,尋找到真我,把心智活動作為職業的支柱,堅信內心深處對做學問的呼喚。從而才有了《教學勇氣》這樣的經典鉅著。

所以,每個老師教學方式是多樣的,教學技巧也是多樣的。但是優秀的老師能把教學技巧發揮得恰到好處。如何發揮到恰到好處呢?更多更深的瞭解自我時,我們就能學到展現而非掩飾自己個性特點的各種教學技巧,由此可產生優質的教學。我們只有真正的瞭解了自己的特點,瞭解了自身的性格和知識水平,才能夠選取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優質課堂並不是模仿而來的,優秀教師也並不是學來的,最重要的是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認識自我就要善於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反思自己的教學經歷。完善自我就是要付出行動。去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一名老師要以育才興邦為己任。“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學記》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建設國家,管理公眾事務,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事業。發展教育的關鍵在人才,所以教師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承擔者,一定要以育才興邦為己任。教師還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一個高素質的教師要具備合理的文化知識結構。科學與人文並重,既有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又學習豐富的職業理論,即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還要具有廣博的文化常識。愛上閱讀,愛上學習.

教師還要有強健的體魄。強健的體魄是高素質的人必備的一項素質。作為教師一定要樹立身體鍛鍊意識,堅持鍛鍊身體。長年堅持鍛鍊的人,往往性格開朗,樂觀向上,這些優秀的品質恰恰是一個人最可寶貴的。教師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教師要有開闊的心胸,開朗、大度,關心他人。

同時,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還要不斷地增加自己的文學素養,多閱讀,多積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的老師,才能夠影響學生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熱愛學習的學生。接受自己一個完美的自己,不斷的去學習,遇到更好的自己!有對自己的自信,也有對遇到更好的自己的期許。

最後,引用第一章節的開篇詩句:

現在我終於找回了自己

曾度過了多少歲月,

曾換過了多少場地,

我一次次的動搖,

我一次次的迷失,

戴著別人的面具……

反思,

認同,

完善,

最終,

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教學中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是一個漫長成長的過程。我熱愛我的三尺講臺,我熱愛我的學生,我熱愛教育。我願找到教學中的真我,更加真誠的為學生服務,指引每一位學生走在心明眼亮的做事做人的人生大道上。

《教學勇氣》讀後感4

這個假期讀了《教學勇氣》這本書,從開始讀的時候就感觸很深,導言中關於心靈的講解讓我從不同程度和層面上認識了自我。

本書通過很多個事跡來探索教師的內心生活,從教與學的分析、從教師內心到教師靈魂的探索、從教育改革到現代優秀教學等等,讓我更有信心地走向教師這個行業,也更好的相信教育能夠為我們以及我們的學生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希望。書中有講到好教師的特點——熱愛。是啊,一切幸福來源於熱愛,熱愛的同時做到滿足,滿足的同時學會付出。我們因為熱愛教學,所以願意更多的付出我們的心血去教學,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願意把教育融入到不同的環境,將工作帶入到生活中,那我們的教學也一定是滿懷希望與熱情的.。

當然教育不僅僅是投入教學,更多的是感情,我們需要教學中肯定和利用感情更好的學習和啟用我們的能力,不僅要教育學生知識,更要引導發掘學生的技能,通過無數的課堂教學、經驗能力等的積累,來最大化的發展培育學生。

對於職業的熱愛,對於學生的責任,對於我們與學生的感情,我們需要繼續作出堅定的決心!

《教學勇氣》讀後感5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我受益匪淺。在這本書裡,作者帕克·帕爾默寫出了他對教育獨到的見解。無論對於課堂教師和教育者還是其他崗位的人,這本書都代領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範疇。

這本書帶領我進行了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們出於情感的原因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卻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力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

在本書中,帕爾默帶領著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儘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絡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於教師的內心中。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麼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鬥,終於,有了小小的收穫,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於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鬥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於是忍不住感嘆:人是多麼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嘆過後,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鬥志,從此消沉。

《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教學勇氣》讀後感6

《教學勇氣》的作者帕克.J帕爾默是一位作家、教師、活動家。他獨立地從事關於教育、共同體、領導、精神和社會變革等方面問題的研究。是美國高等教育協會的資深會員,也是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教師養成計劃的創立者等等諸多稱號。被譽為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之一。

本書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作者以輕鬆的文筆,探討教師的內心世界。觀念發人深省,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有很大啟發。

利用寒假簡單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論和文字還沒有讀懂,沒有理解,還需慢慢去品讀。下面摘抄了一段:

“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貶低,被迫屈從於不屬於他們的標準。這時,他們必然會感受到痛苦。”

的確,在現實的教改實踐中,時不時會有某種“教學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節裡,正如大家對“名牌服飾”的追隨,不論內心是否真正認同,不論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質,大家都會自願或不自願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這樣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為一個普通教師,我不敢惶論這種流行的是與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費”的必要。當我們要選擇某種“流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問自己“這種方法所體現的價值是我所推崇的嗎?我有推行這種方法的個性特質和優勢嗎?”。帕爾預設為“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的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與我們中國的說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我初遇“嘗試教學法”的時候,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樂趣。而當年的激勵納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別人的課堂聽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課堂使用也覺得羞愧,那時,我也會責備自己的落伍,而今,帕爾默終於令我釋然,與其違心地痛苦地“時尚”,不如真實地坦然地放棄!

“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預設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裡,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裡,帕爾默為我們描繪的美好願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經上路了,不是嗎?以主體為中心是不是又是一種新的“主體中心說”呢?

這本書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一樣,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和作者某些觀點相符,會引起我的共鳴, 他呈現了一個奇妙的心靈世界!還需反覆去讀,反覆去琢磨。

《教學勇氣》讀後感7

選擇看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後作者的話:“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緣於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曾經,許多人為著心靈的自由,帶著美好的願望,選擇了教師作為職業,並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堂,但是外部的“教學要求”常常使得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失去了教學的勇氣。於是,有的人選擇了堅持,有的人選擇了改變,有的人選擇了離開,略帶哀傷頭也不回地走了。這就是我對教學現狀的深切感悟,也是教師現實心靈的真實寫照!正如書中所說:“教師為著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默爾帶領著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相對於其他鼓舞過我的思想家來說,帕克。帕爾默用心寫作,也更能打動人心。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於痛苦重重的教與學的熱愛者。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著我,重新點燃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教育在改革,在這樣的空間裡,我們尋找自己的心靈。那曾經熱愛教育的心情,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在瑣碎的工作中,在傳統的認可與獎賞中逐漸迷失。讀了《教學勇氣》,我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漸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在寒風中搖曳的一點燭光,也堅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溫暖那是給予一撥又一撥學生的關愛與呵護。我相信自己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髮現、並忠誠地棲身於此。

帕爾默引導教師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他也號召有關的教育機構在這方面支援教師。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如果沒有這樣的鼓勵和引導來探索內心世界,那麼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將如何完成它的任務和使命?

帕爾默的書總是使人激動、令人感動。這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教學勇氣》讀後感8

讀這本書的感覺:帕克帕爾默這本書理論性很強,很難懂,需要反覆看。經過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見,讓我感受良多,也使我對好的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好的教學源自於心靈的呵護和撫慰

帕爾默在書中說:“教育是引導學生邁向理解和生存於世界的更真實途經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勵察內心領域,學校怎樣能夠實現它們的`使命呢?”帕爾默這句話可謂擲地有聲。他的這一席話,讓我懂得了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和鼓舞;教育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棵大樹撼動另一大樹,是一個心靈碰撞另一個心靈。

二、好的教學源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完整

在生活與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對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很重要。不少老師常常容易有意或無意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教書匠,往往滿足於教學的技能而不是當成事業來做。帕爾默在書中強調:“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自身的完整。”我認為作為教師不僅要引領孩子學習知識,還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淺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也只有這樣,好的教學才能得以彰顯。

三、好的教學來自於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

“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這是帕爾默在書中提出的觀點,我認為很有道理。傳統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學生被當成盛知識的容器。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教學事倍功半。因此,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課堂模式騰空出世,然而學生學習很熱鬧,但沒有序列,沒有深入,往往淺嘗輒止,課堂效果並不太理想。所以在學生為本的課堂理念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組織、引導、啟發作用,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理想天地,讓真正好的教學源自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

帕爾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猶如深埋在沙坑裡的美麗貝殼,需要我們一點點,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學勇氣》讀後感9

剛畢業時我曾在心中勾畫著自己的夢想,帶著這份夢想與期待我走過了八百多個日日夜夜。帶著活力,充滿抱負的踏入國小校門,我感覺時間的腳步彷彿越走越快,猛然間發現自己的教學生活已步入了第3個年頭。

曾經在迷惘與困惑中行走,曾經在疲憊與煩躁中抱怨,曾經無限期待教學帶來的快樂,卻因為這種快樂的稀缺而日益喪失耐心與韌性……直到我在耐心與韌性的堅持中,遇到了《我的教學勇氣》。

“教師這個職業需要心靈、意志,精神要不斷地更新,以獲得力量和勇氣。儘管這個工作經常給教師帶來疲憊、無助甚至傷害,但優秀的教師不會放棄……”翻著手中這本紅色的書,讀著扉頁上的話語,頓時有種他鄉遇知己的感覺。

書中講述的是美國教師的故事,或真實有趣,或充滿智慧,或真切感人。不時在故事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他們彷彿置身於我的內心,訴說著我的困惑,發洩著我的情緒,表達著我的想法……

“每天的教學安排都循著固定的節奏與進度,教師反覆教授的課程已毫無新意,與學生、同事及家長的交往已無足輕重。檔案堆積,會議增多,壓得我們喘不上氣來!”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位教師卻始終保持著活力,維持著對教學的熱愛。我不禁對這位教師充滿了好奇。

當她充滿勇氣和信心地公開說:“等我畢業,我要找一份教師工作”時,來自朋友們的反對聲頓時響成一片。但她說: “我就是要當教師。我不能想象還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我把那些反對意見全都當成了耳邊風,晚上睡著了都夢見將來的課堂。她的一段話給了我答案,更帶給我思考:“當我教學生涯的第三年時,我發現自己有意或無意地尋找並擁抱教學的‘新’。一個新的學年意味著新的學生,新的學生意味著新的思想、新的見解、新的`問題、新的能量和新的夢想。”

是的,“新”與“心”是相通的,只有心中喜愛這份職業,才能投入其中。面對挫折不氣餒,面對失敗不放棄。心中常鼓勵,心中常反思,心中常有新。一樣的環境常因不一樣的心態而截然不同,煥然一新。有了新的心,便有了新的一切。用心看世界也便成了新的世界。

讀著書中的故事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簡單的話語吸引,在腦中細細揣摩,在揣摩中得到啟發,在啟發中受到鼓舞,於是重新點燃對教學的勇氣。

《教學勇氣》讀後感10

當我拿到《教學勇氣》這本書的時候,題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麼是教學勇氣?作者經歷了什麼,才會使用這個題目?我帶著一系列的問題開啟了本書的閱讀之旅。

什麼是教學勇氣呢?或許大家有不同的解讀。在這本書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能夠堅持,這種行為就是教學勇氣。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在工作中心靈足夠開放嗎?當工作要求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了嗎?我們具備這種品質嗎?為什麼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還依然在堅持?那一定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這是一本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書。剛翻開這本書,讀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強的代入感。作者說自己是用心的老師,有時在教室裡自己就忍不住滿心歡喜起來。當他和學生髮現可探索的的未知領域,當面前展現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自己和學生的體驗為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個時刻教學是最滋養心靈、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個教學過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鬱悶的時候。有時候,教室毫無生氣,一開始上課學生就像修道士一樣靜默無聲,任憑他使出渾身解數,學生依舊沒有反應。這些學生前一刻在門廳走廊上還生龍活虎、談天說地,而一到課堂上就即刻變得麻木不仁。於是,作者陷入了恐懼之中,並猜想自己的課一定很沉悶!讀到這些內容,我覺得這些場景是多麼的熟悉!這些難道不是我的經歷嗎?我相信不止我一個,應該還有很多教師也曾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場景。

這是一本關注教師心靈的書。本書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好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師滔滔不絕,有的老師惜字如金,有的老師緊循材料,有的老師天馬行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質:有一種把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一起看看書中的一個故事吧,我認為它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兩位教師艾倫和埃裡克。他們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著相似的成長經歷,大學畢業後都成為了教師。不同的是,艾倫成了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而埃裡克卻在工作中表現得很痛苦。是什麼原因讓兩個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認同。埃裡克就讀大學後,心靈上經歷了強烈的文化衝擊,他沒有了安全感,變得不自信,感覺自己不能融入集體,漸漸地,與周圍環境越來越多的衝突困擾著他,導致他做了教師後,也一直不順利。恰恰相反,艾倫任何時候都沒有產生過與周圍環境的衝突,而且把自己從父輩那裡學到的手工技藝遷移到工作中去,他的這種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認同,非常利於他的專業成長。

作為教師,我們潛心鑽研各種教學技能,尋求各種教學方法,讀過《教學勇氣》這本書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教育初心是什麼?在教學工作中,滿腦子充斥著各種教學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嗎?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嗎?我們傾聽過自己的內心嗎?如果不是,如果沒有,那麼,也讓自己拿出教學勇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遵從自己的內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