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優選)《三國演義》讀後感

讀後感2.16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優選)《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開頭,就把人帶進了那三國鼎立,誰與爭鋒的時代,心情也激動了不少。《三國演義》裡又感人,有毒辣,有激烈……讀之不禁讓人拍手叫好。

是的說起三國演義,每個人第一想到的就是“宴桃源豪傑三結義”。“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脂”的劉備;“身長九尺,鬢長兩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的關羽;“身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笨馬”的張飛。這三位豪傑一聚首,一結拜,是小說生動了不少,才引出後文一大堆精彩情節,讀到後來,認為劉備這大哥當對了,雖無關張二人之勇,卻有沉著穩重之勢,才能“三顧茅廬”請到那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的諸葛亮。

在“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這一回,讓我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周瑜好歹也是孫權的軍師,竟中了諸葛亮的雕蟲小技,讓孫權心甘情願幫劉破曹,看來真是英雄難過美人關,周瑜為了小喬,孫權為了大喬,不讓曹操奪走,甘願與曹對立,這也告訴我了一個道理:學習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得了解空氣,才能讓別人心甘情願依著你。周瑜不愧是周瑜,後來發現自己中了計,才咬牙切齒,深知諸葛亮不可小視,三番五次的相知諸葛亮於死地,讓他三天找來十萬支箭,周瑜認為這樣可以難倒孔明,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以除後患,沒想到他的計謀還是被諸葛亮料到,才有了“用奇謀孔明借箭”,諸葛亮就是諸葛亮借天氣是曹操面紅耳赤,諸葛亮這一借可謂借出了本事,不禁讓我這個讀者讚歎不已,也讓周瑜佩服不已。因此,兩人共商破曹大計,那就是“獻密計黃蓋受刑”。為了吳國,這位忠心的老將甘願北大一百脊杖,五十棍,看著書中黃蓋皮開肉綻,鮮血迸流,昏厥幾次,我早已熱淚盈眶,為這位忠臣鼓掌,正是“勇將輕身思報主,謀臣為國有同心。”

最精彩的想必是“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的“赤壁之戰”這一火攻,更是使曹軍大敗而歸,連曹操都險些喪命,幸虧有幾位大將竭力保護,才帶著殘兵突出重圍,這一仗讓我覺得打得真好,痛快人心,看到曹操逃亡在諸葛亮智算的華容道上,幾次大笑諸葛亮愚蠢,這時伏兵一擁而上的情景時,我難免有些不解:諸葛亮難到連伏兵突擊的時間都算準了嗎?彷彿曹操被捕的局面已定,是關鍵時刻關羽還是放了曹操,也許是天註定要饒曹一死吧,只能無奈!

曹操真是不負重望,才有了“曹操平定漢中定”這一回,開始是兩面受敵,好不容易才被救回軍營。這一救,使曹操有了平定陽平關的謀略,讓眾人拍手稱讚。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一回曹操勝利而歸,讓我不禁叫好。讀至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的事蹟也越來越多,如空城計等等。在損大星漢丞相歸天“這一回,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躲不過這一劫,我揪心不已,為這老軍師擔憂起來,也許是命中註定,諸葛亮註定歸天矣,但他早已深知,安排後事,軍中如以往一樣井井有條。讀到這裡,我想很多讀者都像我一樣為這偉大的軍師打抱不平,可誰又能挽回呢?

最後的”降孫皓三分歸統一“,也許是較完美的結局吧,司馬懿所在的魏國,最後還是統一了三國,完成霸業麼仍在劉備曹操孫權時期,可謂是不相上下,有贏有輸,有悲有喜,但無論怎麼說,還是曹操曾統治的魏國打了勝仗,自此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為一統之基矣。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矣。

合上全書,有太多吐不盡的感受,我也曾想,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孫權如果沒有周瑜的局面又是怎樣?因此,我還是很欣賞不受眾人歡迎的曹操。被稱為”曹賊“不僅是因為殺了太多無辜的人,更是因為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所以”亂世之奸雄“的評價,幾乎成了他的蓋棺定論。身邊雖然沒有像諸葛亮、周瑜一般的.謀士,卻有自己的大智,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策。而曹操自己的說法卻是”奉天子以令諸侯“,不管是”挾天子“還是”奉天子“,曹操都用了”智“。即使是生命垂危,也依然關心妻子兒女。不管曹操是”梟雄“還是”奸雄“,他都有自己的個性。

魏、蜀、吳這三國,曹、劉、孫這三人,註定得同時出現,哪怕是少了一國、一人,都會顯得索然無味。明爭暗鬥,三國爭鋒,才是這本書的最大亮點,劉備的”仁“;孫權的”貴“;曹操的”智“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也是最為精彩的一點。

讀三國演義,評天下大勢。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明清以降,以《三國志》為基礎版本的《三國演義》流行於世,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古典小說之一。三五百年,讀三國志之人寥寥,而熟知三國演義的人不計其數。粗略認知文字者不言而喻,即使目不識丁者,說起三國人物及故事典故者也能侃侃而談,久而久之,以三國演義取代三國志為學識途徑者不勝列舉,除專業治史者心中瞭然意外,其他人即使號稱有文化之讀書人也以三國演義代替三國志而瞭解歷史。

三國志為史書,三國演義為文學作品,雖說文史不分家,但是總有各自的特質,非專業不足理清。雖然史書不乏偽史,但是較之文學作品,其偽處在於真假及論證手段,而非對人物事件之描繪,史書以求真為第一要務,而文學作品以表達情感為創作之起點,史書不如文學作品行筆可以放任無忌,天馬行空。雖然好的史書成果也可作為不錯的文學作品,但是雙壁之後,難見文史俱佳之作,尤其是唐代以來,官修史書佔據主導,正規化和法度日益完善,褒貶體制據以官方之態度,不可恣意,故而威嚴肅穆有餘,而趣味活潑不足,如非科舉應試之用,亦非讀書人娛樂消遣之物,至於市井之民,受學識境遇之限,一無接觸熟識的條件,二實為理解深究有困難,所以以真實為首要的史書並不在世間流傳,造成人民並不知真史。對真史的認知空白使各自略帶歷史因素的世俗文學可以代言歷史的機會。各自標榜反應真相的大眾文化大行其道。文學作品以表達情感而為其宗旨,而市井文化在旨在抓住大眾民眾的精神需求,以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大眾文化水平狀況而言,通俗易懂和入鄉隨俗成為大眾文化創作和推廣的必要條件,否則曲高和寡,難覓知音。宋元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為專門以文娛業為生的行業生存產生了可能,形成了市場規模和發展條件。雖然市場潛力巨大和發展前景美好,但是對從業者而言,挖掘市場潛力、開發文化資源和吸引文化消費者事關其生存發展的大事。受其自身文化水平侷限,註定了最初的文化產品創作者難以製造出格調很高的作品,不過與大眾文化水平的對接,正好使創作者和消費者達成了不錯的連線。宋代瓦舍中說書人的話真好是聽書人能懂的,這就足夠了!反正,如果說書人水平過高,大眾就消費和消化不起了!戲劇作品也是如此。

元代時間雖短,但是在文化發展中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階段。那就是特殊的政治環境和政策特點使大量的讀書人進入到了文藝創作之中,並且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們不再是如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文藝創作,不是玩票,而是專職人員。這導致了元代以來,文藝的發展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了更高的格調和豐富的色彩。市場經濟的繁華也促使了文化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多的人更多的錢在這裡流動,使元代以後的大眾文化的市場總量更加龐大,文化產品由粗糙變得更加精緻起立。華美的包裝和豐富的內容讓實際上在精神和文化上還比較貧瘠的大眾認為真就是高格調了,就是最好的了,就如暴發戶們看到一個不錯的奢侈品一樣,已經得到樂需求和滿足,同時對於大多數工商者而言,他們的思考力也是很有限的,辨別的能力在缺少專業知識和方法的條件下就會基本沒有作用。

為什麼並不非歷史真相的《三國演義》卻取代《三國志》大行其道,甚至成為大眾對歷史認知的主要文字,它的價值與合理性在那裡?

三國演義的價值不在於這部作品內容的本身,而在於它形成的過程和影響他的因素,為什麼它會與三國志有諸多不同,這些不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他不是反應的東漢末年的歷史,而是反應明清以來大眾的心理需求和價值取向。它在大眾中流行,行為一種與大眾交流的語言,一種江湖的規範。他的歷史價值不在於反映東漢末年的真實歷史,在於潛在的流行方式和產生的作用。並不是因為努爾哈赤讀了三國演義,瞭解了三國時期的`歷史就有了更好的政治能力,而是,他讀了三國演義,就可以更好的瞭解統治者面臨的普羅大眾,人數眾多的民眾他們流行的價值取向和對話方式,比如“義”的認同。雖說忠義不分,但是廟堂之上,以忠為主,廟堂之下,江湖之中,義才會大行其道。怎樣理解和使用這個義的作用,可以讓統治者和治理中更好地瞭解和使用民眾,做好控制和管理,提高自己的統治力。法律法規在顯性的,是明規則,而這些道義是江湖中盛行的潛規則,是隱形的,它與國家的政府的發展制度並行存在,在普羅大眾之間默默實行,對國家的政府的作用或好或壞,是一種無形而又綿長存在的理論,不容忽視,可亂可興。是一種民眾的力量,有創造力也有破壞力。天使和魔鬼實際上都是合二為一。亂世之際,法紀綱常敗壞,和國家法制照不到的地方,這些潛規則都在大行其道。

批判性地讀一本書,不僅要知道作者在書中講了什麼,還要思考和能明白他為什麼這樣講和怎樣講的。

現在讀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處理資訊的能力,包括辨別的能力,分類的能力,歸納和分析的能力,最後才是記憶的能力。否則記得是偽造的內容和雜亂的知識,不成體系,不能完成創作和指導作用,甚至是誤導,那麼讀書不僅無用,還有害。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趙雲開始跟隨公孫瓚征討,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惡戰,趙雲幾進幾齣,殺得曹軍聞風喪膽。保護劉禪和甘夫人安全脫險。劉備入西川,趙雲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劉備死後,趙雲跟隨諸葛亮北伐,子龍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在演義中,趙雲英武瀟灑,武力超群,數次成為孤膽英雄,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是深受我國民眾喜愛的小說人物之一。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以一個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的英氣少年形象出場。他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丑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名將對戰,衝鋒陷陣未嘗敗績,長阪坡救阿斗時,連續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智取桂陽時,更是展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和出眾的謀略。隨諸葛亮弔祭周瑜時,因趙雲帶劍相隨,吳將無人敢動諸葛亮。漢水救黃忠時,讓魏國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劉備去世之後,曹魏五路犯蜀,趙雲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七十幾歲時仍為蜀軍前鋒,陣前力斬被作者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漢中王時封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五位將軍為蜀漢的“五虎上將”,五虎將之名因此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國勇將代名詞。而趙雲又有許多機智應變、忠君為民的出色表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其形象是文武雙全、近乎完美無缺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描述的三國時代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到一千七百六十年之久了。那時和現在的人看來,除了時間帶來的進化(這裡唯指外形體容的變化)之外,其它再無多大異處了。從看《三國演義》一書可知,經過這樣長的時間,人的思想方面的變化微乎其微,幾乎看不出來有所變化。相反,那時的人要我看、比現在的人強,主要在誠實方面。現在的人誠實的佔極少數,而那時的人誠實的要佔大多數。那種忠貞賢良之士比比皆是,很讓我向往!相信我如果生在那個時代會找到知音的。可在這反祖變異的時代中實在難找知音。是我的思想落後嗎?也許。但我想人應該是純潔無瑕的。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要比那時強好多,這是來自寥寥無幾的奇才們的功勞,不歸功現在的人們。現在的人裡絕大多數還沒有脫離x性,它們不可能對人類的發展有所貢獻,反而都是些歷史車軌上的障礙物。這些人為什麼讓他們活著,為什麼產生他們呢?人的頭腦簡單就善良純潔,這點又得到了證。

小說《三國演義》看過了,當時還很年輕,除了留下一首簡單的詩詞和一篇情緒低落的產物之外,似乎沒有其他的記載。忽然有一天看到了它被拍成電視連續劇,內心興奮不已,天天守在電視機旁;看至四十多集,即第二部結束就不知何故不往下播放了。一天放一集,在近兩個月時間裡,報紙上連續刊登對這部電視劇的評論文章和相關的劇情介紹,但都是議論演員,評價劉、曹、孫等將帥人物,評論內容的虛與實。而我卻總是對幾乎每集都可見到的那些死難士兵們感傷。那些不知名不知姓的小卒們,不就是今天的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嗎?怎麼就沒人提及?平民百姓對自己同一階層同一命運的人們的生死視而不見,卻偏偏要稱讚頌揚在任意擺佈、肆意屠殺著與自己同等地位的平民兄弟們的那些將帥呢?是他們為了爭名奪利,為了私仇私慾而強迫小民充當他們的玩具,充當他們的犧牲品。當他們得勝而稱帝稱臣或功成名就後,所坐享的榮華富貴生活還是這些小民的血汗裝點,讓他們去揮霍,去享受,他們仍然操持著小民的生殺予奪大權。當他們得足名利享盡福祿而死後,又是小民把他們樹為英雄去千古傳頌。當然,統治階層更要標榜他們的功績,奉他們為民族精英,把他們的'墳墓修築得堅固存,把他們的姓名刻進史冊。因為那些所謂的英雄是他們的同類,這樣一來還可鼓勵誘惑那些愚蠢而愛虛榮的莽夫與詭詐的奸臣及好鬥與無奈的小民們主動或被迫地去效仿和尊崇,以鞏固他們的政權和享樂生活,以免去他們的後顧之憂。只是那些小卒的屍骨與姓名卻都無影無蹤了,有誰提起,有誰想著。在中國歷史上,平民何等愚昧可憐,統治者何等奸詐可惡!

然而,無論是歷史還是未來的統治者,都絕不希望也非常害怕民眾想到這些,更不允許有人在如此實話實說。即便有如葉文福那樣想到並勇敢說出來的人,一定會遭到統治者及其爪牙們的譴責和懲罰,也會遭到捧奉統治者、並替他們鳴鑼開道的先天x奴才小民們的指責。統治者是怕平民們太清醒而反抗他們的強權統治,不甘心充當他們的工具;捧臭腳的狗奴們卻只為主子的垂青,只為討他們的牙慧而已。其實討不討喜歡都免不了一種地位、一種命運,正如清醒與否同是工具一樣。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在這個暑假期間,我讀了《三國演義》、《昆蟲記》、《紅樓夢》等課外讀物,其中我最愛讀《三國演義》,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喜歡猛將張飛,他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可謂功不可沒,不過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要算他有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

這些人物中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列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開啟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暑假裡拜讀《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等等,無不個個極盡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曆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魏國的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 再說蜀國。先說國君劉備吧,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 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最後說說東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尤為重要的還是周瑜氣度太小。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吐血而死,實在可惜。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列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開啟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做人的模樣千姿百態

你能看清或看透人,是睿智的心理屬性。

你能看準或看好人,是積極的情感響應。

(一)做人的模樣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這是《三國演義》的經典語錄,也是歷史的真實寫照。

呂布身材高大,英俊帥氣。

是三國時代武功高超的頭條好漢,也是標準的一哥。

他的座駕“赤兔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也是當代最強大的一匹戰馬。

何以見得?

當初在虎牢關下,呂布代表董卓殺退八路諸侯後,已經很疲勞了。又跟張飛對打,打了五十個回合,張飛打不過他。後來關羽一起上,三個人又一起混打了三十多個回合,張飛和關羽還是沒有把呂布打敗。這下子,劉備看不下去了,也一起投入了戰鬥。才齊心合力勉強把呂布打退,策馬而逃。

換種角度看,要是當初呂布不是疲勞作戰。

三英戰呂布不一定能佔上風,逼退呂布。

後來,由於部下魏續等人叛變出賣,在白門樓呂布成了曹操的俘虜。

在天下第一高手面前,是去還是留。

面對呂布的求饒,曹操有點惜才下不了手。

猶豫不決時,徵求身邊劉備的`意見?

劉備只說了句:“丁原和董卓之事,難道明公忘了吧”!

聽了劉備的“提醒”,曹操醒悟,馬上下令把呂布殺了。

劉備說的話,曹操醒悟到什麼?

促使他如此果斷,把呂布殺了。

原來丁原曾經是呂布的主公和義父。呂布為了得到董卓的一匹赤兔馬,竟然不明不白,把恩重如山,毫無過節的義父丁原給殺了。而且,很快認國賊董卓為義父。

這董卓也有一種天真的想象,好像是得到了當代第一條好漢呂布,似乎得到了一半天下。所以,常把呂布當作“掌上明珠”來呵護。可是呂布並不知足,也不懂得珍惜和感恩。然而,還要恩將仇報。

你看,為了得到一個絕世美女(貂嬋),索性把董卓也殺了。說明呂布雖有一身蓋世武功,名揚天下。但是他做人沒有自己的正確主張和道德底線。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有虎狼之心的勢利小人。

也就是說,上一刻不管你對他怎麼好,下一刻一旦有利益薰心或者說色相誘惑。突然之間,他就會讓你防不勝防、對你狠下毒手。

很明顯,呂布是一個做人做事不靠譜,沒有模樣的人。誰跟他靠得越近,處得越好,說不準哪一天就會有殺身之禍。

雖然,呂布是一個做人做事不靠譜,沒有模樣的人。可是,他身邊的兩個人,做人做事問心無愧很靠譜,有模有樣。

一個是軍師陳宮,另一個是大將張遼。

陳宮曾經是一七品縣令,後因曹操刺殺董卓沒有得手。被董卓追殺,陳宮窩藏了曹操,使曹操躲過一劫。然後,陳宮受株連,只能跟著曹操一起逃亡。逃亡途中,曹操錯殺了陳宮親戚。

陳宮認準曹操是一個“寧願我負天下人,不準天下人負我”的壞人。從此分道揚鑣,各奔西東。

在白門樓,陳宮成了曹操俘虜以後,不屈不饒,並當眾惡言辱罵曹操不斷。

迫於無奈,曹操泣淚送陳宮上斷頭臺。

念及舊情,並予以厚葬和財物款待陳宮家人。

在呂布向曹操求饒期間,有人大聲怒斥:呂布匹夫,死則死耳,何懼之有。

眾人視之,乃刀斧手擁張遼至。

大義凜然的張遼,還要當眾激怒曹操。

當曹操舉刀欲要殺張遼的一瞬間,劉備和關羽兄弟倆。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於面前說:丞相且莫動手!此乃忠義之士,我倆願意性命擔保。最後張遼由於劉、關的銓說就被曹操給納降了,成為曹操帳下的一員大將。

事實證明,張遼的確不是等閒之輩,是一有情有義,有恩必報之士。後來關羽的人馬被曹操的部隊圍困在一座小山上,無法突圍。隨時有全軍覆滅的危機。

是張遼出面說服曹操和關羽,促成了關羽“約法三章”暫時歸順曹操。

給劉、關、張打下一分天下,起到了一個積極的緩衝和靠墊作用。

(二)優化組合,不斷完善

上帝不可能把所有的優點集於一身,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和模樣。

既然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和事,那我們是不是以歷史為背景。

來一次人生模樣的優化配置、組合、升級。作為一種嚮導,來不斷完善自己。

留下呂布超乎想象的勇敢和帥氣一面,刪除他一切的一切不良惡習和小孩子脾氣。要是當初在曹操面前表現出誓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也許能給自己留下一條生路。

留下陳宮的善良真誠耿直的一面,遮蔽他的“一犁耕到頭”的頑固個性。要是當初在曹操面前表現得軟弱一點,溫馨一點。共敘舊情,重歸於好。結果肯定是美好的。

張遼是幸運的。他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才得以倖存下來,成就一番輝煌歷史。當初,要是沒有遇上劉、關兄弟倆捨命相報。依他的性格特徵,早已成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做人模樣,千姿百態。

優化組合,不斷完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三國演義》是從小就立志要讀,但每每翻開,黃巾起義、十常侍之亂和十八路諸侯的開篇,人物之多、情節之交織且風雲變幻,以那時候的耐心,根本等不到主要脈絡清晰,就無疾而終了。20xx歷時半年,揀著空讀完,感慨名著能稱為名著,真的是名下無虛,有古典小說的文字之美,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更有權謀兵法歷史知識的豐富。遲遲不知從何寫起,深感思維和語言的不足,無法妄加評論,僅記錄一些個人感悟。

《三國演義》常被拿來與《三國志》相比,被詬病不遵照史實、有失客觀,但演義勝在裝飾性和故事性,說書人手執摺扇,胸無點墨之人亦知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煮酒論英雄等典故,而諸多戲曲如《定軍山》《單刀會》《長阪坡》等等更是家喻戶曉,傳誦著那個兵荒馬亂英雄輩出的年代,讓在有著上千年文明的中國歷史上極短暫的一段,卻成為傳奇。

三國是人的三國,是文臣武將的演義,文有謀臣如魏之荀彧、郭嘉,深通經史、腹有良謀,曹操評價二人之機智“雖陳平、張良,何可比也”,賈詡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司馬懿蟄伏半百終成大事;吳之周瑜文武雙全,巧用連環計,赤壁一戰強擼灰飛煙滅,青年陸遜智勇兼備,不急功近利,巧奪荊州,夷陵大獲全勝;蜀之諸葛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火燒博望驚退曹操,舌戰群儒沉著應對,空城一計以一敵眾,七擒孟獲平定南蠻,隆中對、出師表,從三分天下之構想到平定中原之雄圖,為先主之知遇之恩,六出祁山鞠躬盡瘁,五丈原的一抹夕陽下,“悠悠蒼天,何薄於我?”羽扇墜落;而那個天水人姜維,上有昏庸之主、下無可用之將,外有虎狼窺視,國將不國,獨木難撐,但至始至終戰鬥到底,不忘丞相遺願......

武有勇將如關羽,讀春秋左氏傳,使青龍偃月刀,手起刀落提頭進帳,而其酒尚溫,文丑顏良劈於馬下,縱橫難擋,封金掛印千里走單騎,只為舊主,華容道義釋曹操,忠義所在,刮骨療傷依然談笑奕棋,美髯公的忠勇義,於廟堂或江湖都成千古佳話;燕人張翼德,環眼圓睜、虎鬚倒豎,性情中怒鞭督郵,為大業義釋嚴顏智取瓦口,最是那虎豹一聲喝斷當陽橋;那個“一身是膽”的常山趙子龍,策馬挺槍如入無人之境,手起,刀槍若舞梨花,血染袍甲,殺透重圍單騎救阿斗;黃忠老驥伏櫪,百步穿楊,功勳之最在定軍山;再如典韋之勇冠三軍捨命救主,馬超不減呂布之勇,許褚頗有虎侯之威,即便是那個有勇無謀見利忘義的`呂奉先,也曾是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的霸氣兒郎啊!

一個個智士名將悉數亮相,更有許多無名小卒一閃而過,每個都骨血飽滿。大丈夫或腹有謀略運籌帷幄,或挺戟躍馬搦戰拼殺,或仁義或奸猾,或至情至性或心機深沉,每個人都活出了短暫又燦爛的光芒。

三位主公,曹操討董卓剿黃巾、滅袁紹定劉表,是那個胸有鴻鵠之志、不與豎子為謀的一代梟雄,也有赤壁遇周郎、敗走華容道、割須棄袍奪船避箭的折戟沉沙,有文韜武略卻疑心重重,殺呂伯奢、殺華佗之無辜,但也每遇良將“不忍以力拼之,思計招諭”,識人愛才,是奸佞之人也是一方英雄;劉備白手起家,織蓆販履為生,但他心有志向百折不撓,禮賢下士重情重義,但一邊是報國家安黎庶的壯志,一邊是仁義為先的優柔寡斷,不捨百姓險些被擒、怕落口實錯失良機,本來易如反掌能奪的荊州西川卻費盡周折,報弟仇心切而戰略失誤,因仁義贏人心成就帝業,也因仁義失良機霸業難成;孫權繼承父兄之基業,又有良臣強將扶持,他審時度勢、舉賢任能,不管曹操大軍南下,還是劉備舉國之力東征,他終保江東,“生子當如孫仲謀”,不辜負兄長伯符之願,他做到了。

每每看到英雄落幕,心中難免生出哀嘆,孔明一生鞠躬盡瘁,周郎無奈“既生瑜何生亮”,姜維有勇有謀,怎奈遇的是奇才鄧艾,馬超許褚酣暢之戰“一百餘合,勝負未分,俱換馬匹,又出陣前”,棋逢對手成全了最耀眼的彼此;關羽黃忠一個落馬不殺、一個射其盔纓,心中都知彼此“忠義之士”也,不忍殺之,英雄識英雄,英雄惜英雄;曹操之奸複雜,劉備之仁也複雜,這些內心的掙扎,不論兵刃,在那個雨天,天下未分,青梅煮酒,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也是一幀美好之景......若不是這亂世,曹操會不會冬夏讀書、春秋騎射,做一徵西將軍足矣;而孔明躬耕於南陽,臥龍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白雲悠悠;遙想周郎,定是彈琴奏樂,小喬相伴,怎不勝過金戈鐵馬?

讓人喝彩、感慨又唏噓不已的人生啊,那些搦戰廝殺,那些鬥智鬥勇,都隨著長江東逝水而去,那一個個鮮活的英雄終被浪花淘盡,但都燦若星辰。

用它的開篇詞結尾吧: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題外話:除了書,順便誇一下94版三國演義的電視劇,唐國強的孔明鮑國安的曹操,無人能超越,劇情遵照原著,緊湊不拖沓,重點又詳盡突出,臺詞尤其是經典片段,完全搬書中半文言半白話,親測孩子為了追劇情,對原版書也可以具備閱讀能力。去年隱祕的角落等劇火爆時,看過一個很客觀的評價“現在的爆款劇只是達到了九十年代的電視劇平均值”,深以為然。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題記:林俊杰的歌《曹操》中說“不是英雄,不讀三國。”

在看三國前,便對三國裡的著名故事,英雄人物早有耳聞。“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煮酒論英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已是家喻戶曉,已成人們的美談。“火燒新野”,“空城計”,“赤壁之戰”等故事中的計策也令人嘖嘖稱讚。而英勇無比的趙雲,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大仁大義的劉備更是令我敬佩不已。但難以瞭解深奧的古文,就一直沒有嘗試看。

好不容易迎來了暑假,忽然對三國演義有了興趣,便拿起一直被遺忘在書櫃中的《三國演義》準備細細品讀一番。

讀完三國,感慨萬千。就憑第一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令我想到了許多許多。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這一次次的改朝換代,就是一次次的分與合後慢慢進步,然而中國解放,也是分後的合。光開頭第一句話,就這麼有道理,而這麼多的故事,更能讓我懂得更多的道理。

曹操曾煮酒論英雄,那我也來論論。三國中的英雄有好多好多,像關羽,周瑜就是。但英雄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先說關羽吧,他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自然能看出關羽武藝的高強。但關羽太傲,視群雄如草芥,他也太愛意氣行事。赤壁之戰中,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看出了關羽的仗義,但也看出了關羽的意氣行事。劉備去吳國迎娶孫小妹那會兒,關羽和張飛又差點氣走了諸葛亮。而關羽的最大一次錯在他失守荊州。關羽不聽勸告,自作主張,從而敗走麥城,還搭了自己的`性命。關羽之死,劉備悲傷過度,一絕不正,蜀國也日漸消沉。借曹操的話“哀哉雲長,痛哉雲長,惜哉雲長。”

再說周瑜。在看三國前,我還不相信有人會被氣死,現在,我真信了。周瑜的缺點在於心胸狹窄,“既生瑜,何生亮”就道出了周瑜的內心。在諸葛亮出現之前,周瑜或許以為自己是一個無人能敵的聰明人了,但在孫劉聯盟之初,諸葛亮出現後,周瑜是日日夜夜想著要殺諸葛亮,對諸葛亮是又嫉又恨,因自己對諸葛亮之恨而不一大局為重,目光放短了。是魯肅的千勸萬勸才使周瑜放下了想殺諸葛亮的念頭。後來劉備佔據了荊州,周瑜氣得吐了血,對荊州朝思暮想,一直莽撞地想攻打荊州。周瑜千方百計地設法攻取荊州,先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後來主動對荊州發起攻擊又遭受埋伏,這兩氣加上前面一氣居然把周瑜給活活氣死了。可見此人的小肚雞腸,其實,周瑜並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他自己的原因。周公瑾享年三十六歲,江東一代豪傑就這樣走了。

如果我們人人都想周公瑾那樣心胸狹窄,那這世界上是不是就沒活人了?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新時代。就說我們班吧,就是一個社會的小縮影。我們班寫作高手如林,寫作新黑馬是一批批地不斷湧現。在我們班,只要有好作文就要到講臺上去讀。有一段時間沄的文章一直受老師讚揚,而我在班裡寫作三人行中,這一段時間我的作文成績卻成績平平,陷入了寫作低谷。三人行中的其他兩人的作文也被老師讚揚。老師雖然沒有批評我,但我自己心裡卻明白,我羞愧萬分。我想,如果這種情況下我像周公瑾那樣的話,那我的成績非但不會恢復,反而會更加的糟。我自然很羨慕沄,我痛下決心,一定要回到以前的寫作水平,我細心揣摩,用心寫作。在幾星期後,我又寫出了佳作。

既然英雄身上都有這麼多缺點,那更別說我們平凡人了。

三國中我最喜歡趙雲了,好像沒什麼大缺點,神勇而又忠義,膽大而又心細。或許是羅貫中把他寫的太完美了。三國中的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美名遠揚,名垂青史,還有一類是臭名昭著,遺臭萬年。而美名遠揚的人皆是英雄,但這英雄都不是完美之人,武官無謀,文官無勇,難得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周瑜,卻又心胸狹窄。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的夢想就是——哈哈,雖然不要當英雄,但也要當一個女中豪傑。我其實是一個比較愛哭的人,這也是我的缺點,每次受到挫折,或被老師重重地批評,我第一件事不是想接下來該怎麼努力,而是想忍住!忍住!不能哭!淚水不能留下來!可每次都無濟於事,眼淚流了下來,使我感覺我是個軟弱的人,但其實我並不是那樣,我自認為還是挺堅強的,只是止不住眼淚罷了。要當女中豪傑,必須改掉愛掉眼淚這個毛病,才能使自己真的堅強。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李清照最有骨氣的一首詩。如果人人都覺得“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話,那這世界上就沒有懦弱的人了。我也要做人中豪傑!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諸葛亮用計火燒博望坡後,夏侯淳大敗而歸。

曹操知道後便領大軍來攻打劉備。在曹操攻打劉備前,諸葛亮就說過,為了抵禦曹操的大軍,須取荊州為安身之所。可是劉備這傻腦筋,一心為仁義,說劉表是他同脈之人,漢室宗親,哪能去佔領他的地盤。就算是劉表快要病死了,那這荊州也是該他的兒子繼承。人家曹操都快領著大軍來了,你還在這裡發慈悲。就在曹操準備派軍攻打新野時,孔融諫曹操說,咱不能行無義之師,恐失民心。曹操哪能聽這傢伙的,先前推薦的禰衡就很混蛋,更何況是和他是朋友的孔融。嘖,之後呢經過一小人,郗慮的打小報告。(孔融之前得罪了郗慮。)因此,孔融就被曹操給殺了。他倆兒子倒是冷靜的很,當得知父親和自己都要被殺時,竟靜靜地坐在家裡,下棋。這等心性倒是值得嘉獎。還有,孔融你的知名度最大來源也就是四歲讓梨了吧。後邊,真沒見你怎麼有過大作為。現在還被曹操宰了。

劉表病危,把劉備叫來後說他的病已經病入膏肓,沒得治了。他的'兒子也沒有才能去管理荊州,希望劉備他能當荊州之主。劉備這傢伙,說他一定要竭力輔佐劉表兒子,絕對沒有其他想法。劉備,你忘了你上次在和劉表喝酒時不小心說出的話了嗎?現在還來這套。劉表大兒子,劉琦,來看望他爹,卻被人說住了。他,就這樣回去了。你這大兒子當的,可真憋屈。先是被蔡夫人逼的不得已求助於劉備,劉備讓諸葛亮幫他出了一個計謀,領軍在外可免除蔡夫人的殘害。後是自己來看望自己的老爹,被蔡瑁這傢伙給說住,只好回去了。你知道你父親是很想見你的嗎?最後他大叫數聲吐血而亡。就這樣,你的位置也被你弟弟,劉琮給奪了。怪誰呢?廢長立幼這事肯定會引起人不滿,李珪就這樣做了,自然,也被斬死。劉琮這也是個慫包蛋子,看見曹操大軍之震勢,慫了。召集謀士經過一番商議後,決定,投降曹操。曹操知道後可是很高興,不費一兵一卒便可獲取荊州。送降書的人在回去時,被關雲長關大爺逮著了。送書這人,宋忠,也不會說謊話,幾眼幾句沒騙過關羽,再加上一直盤問,只好說出前後事實。劉備聞之大哭。你怎麼光哭,你的諡號可是昭烈皇帝,烈呢?我就光見你懦了。演義和史事差距好大。在三國志裡記載,劉備可是幹過不少有膽氣的事,例如,張飛怒鞭督郵這事,其實是劉備乾的。還有火燒博望坡,也是劉備乾的。唉。這些英勇事蹟都給張飛,諸葛亮,以在演義中凸顯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反倒使劉備在我印象裡是個愛哭鬼。至少我看完一遍三國演義並且不知道三國志時是這樣的。

當曹軍已經到達博望時,諸葛亮出謀劃策,說要去返程暫時躲避,並且四處張榜,以告訴百姓,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你們願意跟我們樊城,就去。此榜一出,大堆百姓願隨他們肯定會後悔帶著這些百姓的。之後諸葛亮這樣這樣,那樣那樣,吩咐眾將官該怎麼做。關羽被派到白河,去用沙袋遏制其上流水。第二天三更,也就是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聽見下流有人喊馬嘶之聲就把布袋撤了,放水淹之。這已經屬於修仙範圍了。還有關大爺乾脆叫大禹二號吧,之後不是還有關大爺水淹七軍之事嘛,看來關大爺很適合玩水。張飛則是去白河水流緩慢之處去埋伏。趙雲則是引軍三千,分為四隊(趙雲在這裡邊算是兵最多了的,關羽一千,張飛一千)在東西南北四門各埋伏。西南北三門之軍,等到曹軍進城安歇民房時,用些可以著火的東西,點了這裡,獨留下東門不燃。等到著火,曹軍肯定是領兵從東門而出,這樣,趙雲領兵打他一個措手不及。剩下還有兩將,懶得說了,就糜芳眼熟點,劉封,真沒印象。當曹軍引兵到達鵲尾坡時,許褚看見坡前有一簇人馬,打著青、紅旗號(這也就是剛才糜芳和劉封領的部隊)就下令停止前進,並告訴曹仁。許褚覺得前邊有伏兵,但曹仁覺得前面沒有伏兵,便下令繼續前進。誰叫曹仁官大呢,對吧。事實上,曹仁的行為也是對的。許褚前進時,抬頭一看山,劉備和諸葛亮在山頂上對坐飲酒。這嘲諷開的,滿分。有句話說得好,你必須先攻打這個帶有嘲諷的僕人不過,許褚上去後就被山上擂木炮石打了下來。就這樣,他們進城。一切如同諸葛亮所策劃的一般無二,先是被火燒後出東門被趙雲打,又是糜芳來佔便宜,接著他們來到白河處休息,在上游的關羽,開閘放水,唔,也即是拉開袋子,又一堆曹兵被水淹死。

餘者向水流緩慢之處,遇到張飛,自然是又是一頓好殺。諸葛亮計謀用的不錯。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快速變遷。《三國演義》的確為讀者生動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們從中懂得了歷史的變化萬千。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即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包括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一個個英雄形象,更讓歷史在我們的眼前重現。英雄會在戰火中,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諸葛孔明篇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杜甫《詠懷古蹟》

在《三國演義》中,最令我欣賞的便是諸葛軍師--諸葛亮。身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國的丞相,字孔明號臥龍的他,無所不知,無所不通。記得劉備在三顧茅廬時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便說明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我之所以欣賞諸葛孔明,是因為他是一位終身只侍一主的忠臣,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愛過仁臣。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並且一生謹慎,功勞無數。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以木偶退司馬懿······這些都令人歎為觀止,意想不到。

諸葛亮的計謀成功不光是因為他的神機妙算,還因為他的心中只有一個願望"為劉備統一三國,永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

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讀後感《誰乃真英雄--《三國演義》讀後感》。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曹操篇

人稱治世之能臣,又稱亂世之奸雄。曹操一代文學家,提筆便能把詩作。曹操一代軍事家,思維敏捷有氣魄。曹操一代政治家,為人處世善思索。曹操有功也有過,公正評判方才可。東漢末年分三國,硝煙戰火何其多?三分天下有其一,一統豪傑曹孟德!

--佚名《品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我所欣賞的便是曹操了。雖然羅貫中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而把他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因此魏國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才能有後來晉國統一天下,所以他才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他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下了一道在歷史上起到重要意義的《求賢令》。後來,曹操先後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只要真有真才實學,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沒有關係。經過一番努力,曹魏才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例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而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時,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文,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呢?"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這便是曹操的用人之道。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愁容滿面,而是笑著說:"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與屢敗屢戰的精神。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名篇。讀完三國,掩卷沉思,回想它讓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在我的眼前浮現: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到底誰乃真英雄,我們不得而知。

細品三國,醇香餘味,三日不絕。而英雄們的付出,我們更要為中原統一,向他們致敬。《三國演義》給我們留下的經典,要代代淵源流傳······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場,通過現代視角,運用三維結構;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生;一家之言品三國。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使人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

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一定會覺得非常難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所以,我們要開啟誠信的大門,要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3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列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開啟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縱觀歷史長河,三國風雲,猶如電閃雷劈,像那煙火瞬間般的絢麗,又如泰山般永恆的霸氣。撫摸著那發黃的封面,仍能感受到當年群雄叱吒風雲的豪氣。氣壯山河的`歷史,又有誰能像三國演義令我如此的意氣激昂。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不錯,正是如此,才能有了這感天泣地的故事。我深深的被這雄偉的著作所折服。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英雄數不盡,如同天上之繁星,從“桃園三結義”到“三分歸一統”,無數的奇事流芳百世。美鬢公關羽,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一種難人可貴的忠,在他身上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了,所過之處,刀光劍影處,唯其獨尊!可惜,長亭失守,明星墜落。

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可謂“勝吳用,頂龐統,無人不知的諸葛亮”。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非曹操莫屬。曹操當真對的起“亂世梟雄”這一稱號。一個人,能在不同的環境下扮演兩個角色,只可能說明是環境改變了他。也就是說,治世,因為民得安泰,故而曹操不需要作為君主,已經有賢明的君主,所以,只需要輔佐就可以了。而在亂世,“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百姓飢飽誰來管?也許君主都自顧不暇,所以,曹操就擔起了這個大任,為此他不惜青史留奸名,為此他不惜得罪朝廷股肱。有人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而不是一開始,他就豪言我要統一天下。他刺殺董卓失敗後白手起家,討董卓、攻陶謙、伐呂布、徵張繡、擊劉備、戰袁術、抗袁紹,是時代將他推向了最前線。即使他晚年野心膨脹得厲害,直至登上魏王之位。曹操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許多人說,這正是曹操的卑鄙的表現,其實不然也。對錯,也只能用歷史的眼光來衡量。亂世鑄就英雄,而曹操正是這絕世梟雄。

也許是思緒太多,只覺得群雄並起、風雲幻變、三國鼎立,多麼壯觀的場面,但在多年後的今天,只覺得彈指揮間似的過去,再多的紛爭、再多的慾望也沒什麼意義,每個人只是歷史軌跡上的匆匆過客。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用豁達的胸懷對待事情……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4

最近,電視劇《三國》正在一度熱播。由於有些集劇情的改變,令我啼笑皆非。這也許是因為我對《三國演義》的理解吧!

《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小說。它起源於漢靈帝年間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描述了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彝陵之戰等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眾多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作者通過真實動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主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訴了統治者的暴虐和醜惡。羅貫中筆下的人物,被描寫的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如:奸險狡詐的曹操,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心繫百姓的劉備,武藝高強的關羽……

諸葛亮可謂是最受大家推崇的人了。在書中,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各種事例無一不體現出他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確,他有著淵博的軍事,軍事政治才能和經天緯地之才。他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也源於對天下大勢的調查分析。《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證明這位蜀國賢相不僅有安邦治國的軍政才能,而且有為國家興亡的獻身精神。

書中的歷史人物深深地打動了我。劉關張的團結一心,勇往直前,讓我領悟到團結的力量與頑強的精神品質。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讓我懂得了默默無私的貢獻精神的偉大。每當我翻開《三國演義》,閱讀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文字,心裡總會響起一種共鳴,感到一種震撼。我彷彿來到了歷史的星空,我的眼前又浮現出了昔日群雄逐鹿的情景。從中我明白了應以智處事,以勇克難,以信待人……就會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如果失去了勇往直前的精神,人們將會變得沒有生氣,心灰意冷。作為我們來說,在今後的人生中,會遇到許多困難,那麼,我們就應該樂觀積極的面對,堅持不懈地努力,總結和吸取自己失敗的原因和根據,再採取措施改正糾偏。我們的人生就會走向一個正確的軌道。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才可以勵志圖志。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