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柴靜看見讀後感

讀後感1.27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柴靜看見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柴靜看見讀後感

柴靜看見讀後感1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巨集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初識柴靜,是在雜誌封面上,面容清秀,人淡如菊。後來看她的節目,沒想到她瘦瘦的身體裡卻蘊藏著強大的力量。她話不多,但做的節目總是能直擊人的靈魂的最深處。後來就有幸讀到了她寫的《看見》這本書。

《看見》這本書記錄了柴靜的成長足跡,讓我們見證了初為記者的她曾有的茫然和徘徊,讓我們體會到她經歷失敗時的低落和成功時的雀躍,也讓我們目睹了一名記者褪去青澀,逐漸豐盈,走向成熟的歷程。

柴靜的表達總是很理性,包括她的用詞,包括她的語速,但這種字裡行間的平實卻讓人感受到她剋制的感性和柔情。非典的採訪讓柴靜躍入大家的視線,很多人記住她的勇敢和作為,我總感覺柴靜此舉不管是出於她對職業的責任感還是對歷史的認真態度,都是源於她內心最質樸的力量驅使,這應該才是柴靜打動我們的'最主要原因。而奧運會瞬間這期節目,柴靜的視角並沒有停留在金牌的獲取者,她拍攝的瞬間讓我們看到了奧運的另一面,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奧運更強烈的人文衝擊:訓練的路途要穿過“槍林彈雨”的伊拉克短跑選手達娜、比賽前因為左膝傷痛只能單腳站立的臺北跆拳道選手蘇麗文、一手舉金牌、一手握亡妻照片的德國舉重選手施泰納,她或他們也許是奧運會邊緣化的案例,或者說是殊例,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精神沒有背離,反而是更突顯了奧運精神,這些有血有肉的奧運故事,不僅是吸引我,更是打動我,打動我更深刻地工作和生活,努力將生命的精彩演繹至極致。

包括柴靜,之所以優秀不是因為她們完美,而是因為她們一直在調整,努力朝好的方向調整,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她們懂生活,愛工作,把感性和真性情同時賦予工作中,把突破和激情也賦予了生活。真的很好,柴靜讓記者看到未來,看到可以努力的方向,也讓我們不是記者的人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柴靜看見讀後感2

在新華書店掙扎了好久,到底要買那本書呢,是買泰戈爾的詩集,還是買《看見》,一個29塊,一個39塊。幸好,最後還是選擇了買《看見》。不知道為什麼買,因為封面嗎,封面上是作者柴靜和一群老人坐著,她微笑著,姣好的面容,清爽的短髮,眉目裡透露出淡淡的睿智,穿著休閒的短袖和牛仔褲,吸引我的是那滿是笑意的眼,溫柔親切看著在她前面的小孩,這是怎麼樣一個溫暖的人,我不知道,我想知道關於這個記者的事情,抱著這個念頭我買下了這本書。

應該是因為自己也有采訪的經歷的吧,也想知道別人的,我想。

我不是學新聞的`,可是因為某些原因,我覺得我和新聞是有聯絡的,但是並不瞭解新聞。

“十年前,當陳虻問我如果做新聞關心什麼時,我說關心新聞的人——-這一句話,把我推到今天。”這是序言的第一段,看到這裡,我居然莫名的感動了。關心新聞的什麼呢,人啊,是啊,是人啊。我想起我在寫新聞稿的時候,不是人而是事件,我恍然大悟。而柴靜的回答讓我也看了這是一個有感性的記者,有感情,是人。而人又是怎麼樣一個難以猜透的物體啊,人,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等各個層面來定義,或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為人科人屬人種,是一種高階動物。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援與協助的目的。中國古代對人的定義是:有歷史典籍,能把歷史典籍當作鏡子以自省的動物。那些沒有歷史典籍的部族,雖有語言,能使用工具勞動,都只能算野蠻動物,其邦族稱號在漢字中都從犬旁。人,是一種我們都會接觸的東西。

看過《活著》,餘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這本書裡,我又看到了關於活著的另一種解釋”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理掙脫,這才是活著。“我們看到的世界也許並不是真實的世界,我們要探索其中的祕密只有探其究竟,也要從一步步的感受中體會感悟。

不要因為走的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我們是不是會因為外界的因素改變我們自己,我們適應這個環境,我們理解這個前進,但是有時我們會忘記最初的夢想。一個經歷了多少的智者才會說出的話呢。

柴靜看見讀後感3

在接觸《看見》之前,對於柴靜我算是一無所知,很無意地從同學裡借到書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看見》雖然是柴靜10年從業來的自傳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讀過的名人自傳比如《巴菲特自傳》、《喬布斯傳》比較起來,《看見》對於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經驗描述幾乎沒有,而是運用了超多的細節描述和心理描述,既是生動地還原了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的過程,同時把事件任務包括柴靜自己的感受相當細膩《看見》裡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彷彿也是對我說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瞭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瞭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為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此刻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向這樣下去,捨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儘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裡遊蕩,但是就是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為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但是,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就應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取標誌性事件,只是選取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靠,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裡,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並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彆扭,也以前閃過一絲放下閱讀的念頭,但是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採訪,這就要求她務必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採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裡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著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柴靜看見讀後感4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

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

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巨集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初識柴靜,是在雜誌封面上,面容清秀,人淡如菊。後來看她的節目,沒想到她瘦瘦的身體裡卻蘊藏著強大的'力量。她話不多,

但做的節目總是能直擊人的靈魂的最深處。後來就有幸讀到了她寫的《看見》這本書。

《看見》這本書記錄了柴靜的成長足跡,讓我們見證了初為記者的她曾有的茫然和徘徊,讓我們體會到她經歷失敗時的低落和成功時的雀躍,

也讓我們目睹了一名記者褪去青澀,逐漸豐盈,走向成熟的歷程。

柴靜的表達總是很理性,包括她的用詞,包括她的語速,但這種字裡行間的平實卻讓人感受到她剋制的感性和柔情。非典的採訪讓柴靜躍入大家的視線,很多人記住她的勇敢和作為,

我總感覺柴靜此舉不管是出於她對職業的責任感還是對歷史的認真態度,都是源於她內心最質樸的力量驅使,這應該才是柴靜打動我們的最主要原因。而奧運會瞬間這期節目,

柴靜的視角並沒有停留在金牌的獲取者,她拍攝的瞬間讓我們看到了奧運的另一面,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奧運更強烈的人文衝擊:訓練的路途要穿過“槍林彈雨”的伊拉克短跑選手達娜、比賽前因為左膝傷痛只能單腳站立的臺北跆拳道選手蘇麗文、一手舉金牌、一手握亡妻照片的德國舉重選手施泰納,她或他們也許是奧運會邊緣化的案例,或者說是殊例,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精神沒有背離,反而是更突顯了奧運精神,這些有血有肉的奧運故事,不僅是吸引我,更是打動我,打動我更深刻地工作和生活,努力將生命的精彩演繹至極致。

包括柴靜,之所以優秀不是因為她們完美,而是因為她們一直在調整,努力朝好的方向調整,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她們懂生活,愛工作,把感性和真性情同時賦予工作中,把突破和激情也賦予了生活。真的很好,柴靜讓記者看到未來,看到可以努力的方向,也讓我們不是記者的人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柴靜看見讀後感5

這是一個關於故鄉、環境、經濟、健康的故事。柴靜講述的是臨汾,我卻想到自己的家鄉。

小時候家裡有一個燕子窩,早上常常被鳥兒叫醒。課本上說四季變遷,鳥兒會南北遷移,家裡的燕子真的是春天來秋天去,自己常常想他們在南方是不是也有一個像我家這樣的房子呢?後來去外地上學,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那些燕子再也沒有飛回來。

小時候很喜歡冬天,因為冬天經常會下雪,很大很大的雪。上學的時候,從家門口開始攢一個小雪球,然後就在地上滾雪球,一邊走一邊滾,等到了學校,正好可以滾出一個雪人的頭。每次下雪就會看到很多的雪人,我喜歡拿一些樹枝插在雪人身上,一個好好的雪人往往被我搞的滿目瘡痍,那時候的.自己真是邪惡。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雪越來越少,越來越小,記得有一年都沒有下雪。

小時候上學的路是一條土路,每到下雨的時候就泥濘不堪,非常難走。雨過天晴之後,地面的表層會被晒乾,硬梆梆的,但是下邊還是溼溼的泥,走上去軟綿綿的,彷彿騰雲駕霧一般,但是要小心,有時候表層比較薄,太過用力就直接踩到泥裡去,那就回家等著媽媽罵吧。後來那條路變成了水泥路,下雨天也一樣好走,但是汽車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差。整條路上瀰漫著一層灰黃色,汽車過去,是難聞的尾氣味道。以前可以在路上隨意的跑來跑去,現在要小心各種車輛,有時候想要走到馬路對面都要等個十幾分鍾。

柴靜說,臨汾很多地方因為挖煤地下都已經空了。我聽別人說,我們那裡因為挖鐵也空了,國道上好多塌陷區的提醒標誌。

柴靜說,臨汾的地下水已經被汙染了。我想起小時候自己在河裡玩,沿著及膝的河水,可以走一個下午,而現在那條河已經又黑又臭,靠近一點就噁心的想吐。

柴靜說,臨汾有在加強環保,但是效果不怎麼樣。我看到周圍的工廠從冒黑煙變成冒白煙,但是大的工廠越來越多,整個城市的天越來越黃。

我明白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有很複雜的原因,指責誰或者懲罰誰,都不見得有意義。我更加明白自己無法改變家鄉所發生的一切。我只能做到逃離,逃得遠遠的。

第一次來到深圳,就喜歡上這個綠綠的的城市。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空氣可以清新,一雙鞋可以穿一個月都不用擦。

身在深圳,我常常想起家中的親人,想起那些我記得或者不記得的同學,我想起那片灰黃的天空,那撲面而來的塵土飛揚。我也常常想起小時候那漫天的鵝毛大雪,如此的美麗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