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篇

讀後感2.4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

看過三毛傳記,結果是第一次看三毛作品,慚愧慚愧,一翻開就停不下來,一星期內抽空看完。感動我的是三毛那心懷大愛的美好品質,同一件事情,她通常不會想到這個人令她多麼惱怒,她習慣於想到這個人的此時行為是因為什麼而造成的,因此她反而對傷她的人可憐起來了,忘記了自己受到的.傷害。

她與荷西之間的愛情超越了物質,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與日俱增的情比金堅,太令人羨慕。

再者就是三毛的家人對三毛的愛護,兄弟姐妹們間相親相愛,父母的愛最為珍貴,如涓涓細流,無時不刻都在滋養著三毛,如三毛所說,無論發生了什麼,家門都為她敞開著,所以三毛無所畏懼地闖蕩,追求內心深處的自由。這也令人羨慕不已。

so,如三毛所說她是太幸福了,親情友情愛情她都有,而且還是最高質量的,嗯,她值得擁有,因為她也給了旁人最好的親情友情愛情。

相信許多人喜歡這本書也都因了這麼一個善良活潑,時而瘋癲,時而大義凌然的三毛。哪怕我從她這幸福祕笈中得了一點點的點化,也夠我往幸福的路上奔上幾百公里了吧。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

週五的晚上,打算選部電影來放鬆一下,挑著挑著就看到了一部好久前想看的片子《沙漠之花》。靜靜地看完了。

片中女主角沃莉絲?迪裡小時候和父母生活的沙漠像極了三毛筆下的撒哈拉。

為了擺脫父親為了五隻駱駝的聘禮將她嫁給六十歲老頭當第四任老婆時的沃莉絲,像極了《娃娃新娘》裡的姑卡,不同的是,沃莉絲醒悟了,她逃離了,她想走得更遠;但姑卡卻屈服了,是無力反抗的屈服,從此過著如大多數沙漠姑娘一樣的一生。

徒步穿越沙漠到摩加迪沙投奔外婆時的沃莉絲,像極了《搭車客》裡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都是不懼惡劣環境朝著目標穿行,心裡都有著盼頭,只不過,沃莉絲的`盼頭更飄渺,她不知道能不能順利走出沙漠,穿過沙漠後會不會有她想要的生活。

鏡頭裡摩加迪沙的街頭,雜亂無序的行人車輛,像極了三毛住的小鎮阿雍。

……

《撒哈拉的故事》裡我們看到了三毛的灑脫、隨性,羨慕著她和荷西雖條件艱苦卻相濡以沫勢均力敵的愛情,身臨其境般地體驗到了撒哈拉的風土人情。《沙漠之花》卻是從沃莉絲由牧羊女一步步蛻變成國際名模為主線,真實地批判了對女性極度摧殘的“割禮”。

沙漠裡的故事讓人吃驚又讓人著迷。

願每一個生命都被溫柔以待。

想去看看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到這片沙漠走走。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3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每當我聽到這首《橄欖樹》,我總會想起那個與眾不同的她。

我感激她,感激那個十三歲就離家,逃學去墳場看書的她。她熱愛旅行、閱讀,閱讀和旅行是她人生中的兩顆星,快樂與痛苦都夾雜其中。結婚在撒哈拉旅行中進行,失去親人同樣也在旅行中。正是這沒有數學觀念,不願為金錢工作的她,所以我感激她。因為她是我心中永遠的三毛。

我感激她,因為她有一顆赤熱的心。她不喜歡看醫生,卻喜歡“懸壺濟世”,幫那些也不喜歡看醫生的撒哈拉威人婦女。她異想天開,卻事事都成:長了癤子,便用黃豆糊擦在上面幾日便好;牙有洞了,就用指甲油來補牙,卻再也沒有痛過。

我感激她,感激那個富有情調的她。她的家雖然在墳場區,卻是個天堂般的家園。輪胎鋪上坐墊,就變成了一個鳥巢坐墊;深綠色的大水瓶插上一束怒放的野地荊棘,便有了一種強烈的詩意;棺材板上放上厚海綿墊,便成了沙發……

我感激她,感激我雖然沒有去過撒哈拉沙漠,卻領略到了它異常美麗的壯麗景觀,使我深深的被它吸引,讓這美麗的.地方永遠留在了我心中。

我感激她——三毛,一個奇女子,一位流浪者,又是一位為愛停留的人。瑰麗的撒哈拉,溫情的生活。是她,給我們生活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勇氣,告訴我們,生活中不是要物質財富,而是追求精神財富。

我感謝她的浪漫、真性情和瀟灑,給我及大家所帶來的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4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生活。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有滋有味的生活。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甚至是撿來的東西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制的木頭傢俱組成一個溫馨的家,不過也差一點因此喪命,無法用科學證明。

三毛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看到那麼破的家也很難過,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去到這樣一個地方會如何生存,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東西都很貴,特別是水,雖然她們能夠掙錢,但是開銷也很多,所以她們也並不富裕。

但我很佩服三毛的樂觀主義精神,白天荷西在外工作,三毛就想辦法裝飾自己的家,甚至於用了裝棺材的木箱做了桌子。有了一輛車的時候,三毛也會跟荷西搶著用,鄰居們也是有求必應,三毛甚至還充當了老中醫,治好了不少鄰居的小病,不過也證實了一句話,一次不幫助就會影響一萬次的好,具體咋說的我忘了,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最震撼的還是臨近打仗的那一段,讀起來驚心動魄的,總是替三毛捏了一把汗。巴西里的死觸目驚心,沙伊達被羞辱我也是難以接受。還有啞奴,雖然生活很難,但他自然狠狠的.愛著老婆孩子,這種感情應該是最純粹的愛情了。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三毛的樂觀與開朗,欣賞她助人為樂,正直無私的品質,也很羨慕她和荷西的情感,相親相愛。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5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上發生的種種對三毛來說都是印象深刻不可磨滅的。撒哈拉它身上發生過太多故事,有過歡樂有過痛苦有過安定有過戰亂……但這一切彷彿是在為荒涼的沙漠抹上一抹色彩,讓人肅然起敬又令人嚮往。

在閱讀的過程中三毛的文字深深的牽動著我的心,我會為它寫下的文字感到幸福美好也會隨著一篇篇的故事讀完而感慨萬千。前幾篇的故事彷彿是在窺視她跟荷西發生的美好,後幾篇的故事發展卻令我五味雜陳…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起初會覺得是淺淺的,是順其自然的,但選擇在撒哈拉上生活的她們製造了許多豐富。三毛不為物資匱乏、平淡無奇的生活叫苦連天,而是想方設法找樂子,畢竟三毛自己嚮往撒哈拉極端的.美好,熱一天冷一夜,但寒冷的夜晚也帶來了極其美麗的星空。一個在外面辛苦養家一個顧內,時不時還到處去旅遊,抱著一顆淡淡的心去面對多彩的世界,一同走過平平也走過曲曲。如果荷西沒有遇上那場意外,現在的他們也要走過整個世界了吧。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

當我放開《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品味著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別有一番風味湧上心頭。

這本書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讓讀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

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但是迎接她的不是萬紫千紅,不是天高雲淡,而是黃沙滾滾,水源奇缺,物質匱乏……

然而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和荷西,他們動手設計房子,賣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作傢俱,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製作風燈,用沙漠麻布縫製彩色窗簾……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一起建設沙地城堡。

三毛在交通不便,物質貧乏的沙漠裡過著艱難的`生活,她始終在努力著,給沙漠的人治病,教他們讀書寫字,當然,在這些過程中她也結交了許多朋友。

她每天都保持著一種樂觀積極地生活狀態,在她的故事裡,有許許多多的愛,她愛每一個人每一根小草每一棵小樹……愛總是可以讓人體會到溫暖,愛可以消融一切,愛一切事物,愛一切風景……

人活著,就應該有理想與抱負。我們要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注入愛的情愫,讓愛滋潤生命的心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切挫折與失敗,才能像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雖然短暫但卻永恆。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7

三毛,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可自從我讀了《撒哈拉的故事》後,我就迷上了三毛。

說實話,剛開始這本書對我的吸引並不大,因為我感覺這是一本寫景,類似散文的那種。可自從我翻開書後,映入眼簾的,不是全描寫景物多麼多麼好,隨之發出感嘆,而是三毛與荷西在沙漠生活的真實景象。每一個事件,都會給我不同的感受,而這樣的書,正式我喜歡的。

《撒哈拉的故事》有太多令我震驚的地方,第一就是,三毛要求到沙漠裡去生活!這令我很難相信,因為沒有幾個女人,會要求去沙漠中居住,所以我覺得,三毛是一個敢說敢做的人。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她的作品豪邁,霸氣的原因吧。

三毛,是個奇女子!而這本書,在我看來,也是一本奇書。看這本書,就好像在看一部電影。雖然連一幅插圖也沒有,但那一字一詞一句,已經讓我身臨其境,彷彿已經看到了撒哈拉的壯觀,淒涼,撒哈拉威人的友善與蠻橫,一支支軍隊和那些無辜的人們,彷彿我就是三毛,我就是荷西。

奇女子,奇書,他們在撒哈拉的.生活,更奇。打仗,荷西險入沼澤,三毛病發險些身亡.....這一幕幕的景象,讓我感覺,她不是一個作家,而是一位探險家。撒哈拉里的日子,那麼苦,可他們依舊能堅持。

三毛就是一個有著巨大勇氣,毅力,智慧並且樂觀的人,她好像沙漠裡的一株花,一棵樹,在沙漠裡留下生動,離奇的故事。她和荷西,沙漠的愛,流淌在撒哈拉里......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8

讀完了《撒哈拉的故事》 ,特別仰慕這個萬水千山走遍的女子。一本書也能對一個人重新認識,三毛真是個奇女子,有趣的女子,很了不起 ,平凡真實,明確的生活態度,在沙漠這樣惡劣的環境中還能如此有趣的存活下來。從來不計較得失,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有懊悔,最重要的是還有荷西陪她一起哈哈大笑。幫助鄰居,什麼都借也什麼都肯借。什麼都幫也什麼都肯幫。印象最深的是用指甲油幫別人補牙。荷西,,,,比三毛小了四歲還是八歲的男子,怎麼說呢,滿滿的都是對他的感激與欣賞,感謝他讓她能在沙漠中有安全感,寫那麼多好故事給我們,愛情很偉大。那麼支援三毛,毫無條件毫無保留的.支援,三毛很幸福,也心疼這個女子,在三毛的夢想實現過程中,還好有荷西,幸好有荷西。荷西在她本命年意外身亡,她在十二年後的本命年追隨死去的時候一定像她寫得: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在這個大沙漠裡,她留下了:“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

她的一生,坎坷而又幸福。

如果有人到拉帕瑪島,請也去看看荷西吧。

全部的感想,讓我如此靜心的三毛,我很迷你,我想我……,嗯。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

三毛真的不錯。但,我是第一次讀她的作品,想來也是最後一次。我認為讀書講求的是緣分,她的作品並不是我喜歡的型別,可這並不會影響我讀完它。

《撒哈拉的故事》的類別是中國現當代隨筆。它以沙漠為背景,描寫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不同於中國的源遠流長,這片荒漠有它特有的異域情調。是浪漫,也是寂寞,有追求,也有疑惑。三毛勇敢瀟灑的擁抱它,感受的它快樂與難過。

是朋友推薦的這本書,把它作為四月讀書是想著它會對我的新聞寫作或許有幫助。我並不會描寫人物間的對話或者尋找事件中的細節。華麗誇張的語言講多了就會忘記去何迴歸質樸。新聞的真實性正是體現於它簡單平實的語言,使人一讀就會感受到現場的畫面,從而相信它。(僅限本人觀點)在隨筆第二篇“結婚記”中,三毛與荷西艱難不易的.扯證歷程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看似漫不經心,卻又堅不可摧的愛情,在兩人簡單甚至有些混亂的語言中展現出來,它變得有趣有味。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兩個目的,一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提高新聞寫作水平,二是豐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學素養。兩個目的都未完全達到,短暫的閱讀並不會產生效果,學習描寫人物對話還在繼續。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0

一望無垠的沙漠呈土黃色,是那麼和諧。多少詩人謳歌它,多少作家讚美它。撒哈拉的沙漠吸引了我,找來了一本書,便真切地體會到撒哈拉的魅力。

《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我早已久仰大名,它的`作者是陳平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三毛,細細品位那些流暢,優美的詞句,它們是那樣妙趣橫生,惟妙惟肖。翻開三毛的書,連綿不斷的沙丘,沙漠中心的小鎮,一切的一切,全部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

我是愛旅行的人,卻從沒在文字中體會到真切的風景,我是愛讀書的人,卻從沒見識過如此出色的文筆,在《白手成家》一文中,充分體現了作者的積極和樂觀。此外,三毛做“赤腳醫生”的段子也令人捧腹大笑:

三毛為姑卡姑娘看病,竟瞎貓碰到死耗子猜到她的病症是營養不良,首次行醫,格外成功。

三毛漸漸很是鬱悶,家裡的藥減少的飛快,原因是這位“赤腳醫生”足以“以假亂真”,大家都找她看病。

三毛也是牙醫,為鄰居補牙成功,猜猜她用什麼補的牙?指甲油。

讀完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快樂,還鼓舞了我的鬥志,同時也讓我樂觀向上。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1

對三毛的故事其實瞭解的不多,以往沒有認真看完過一本她的書。我瞭解的只有三毛和荷西夫妻情深,三毛因為荷西的意外離開而變得抑鬱。

讀《撒哈拉的故事》文中感情表達細膩,讀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荷西真的很愛三毛,荷西成就了三毛,三毛因為荷西變得更好,彼此是對方最好的時光。難怪三毛會因為荷西的意外離世一度陷入了低迷的感慨。

特別佩服三毛在沙漠中的勇敢和果敢,做事冷靜大方,面對沙漠中的各種貪婪的人和事,不是暴跳如雷依然能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實乃佩服。也更加深了我想去沙漠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沒有體驗過的風景永遠都是最美的。

讀到文章後面的書信,突然覺得很矛盾。三毛並不像前文中描繪的,在沙漠的生活很艱苦但更多的'是快樂,也沒有感受到前文描繪的三毛對沙漠的那種吸引力。結尾真實情感流露出來更多的是對沙漠生活感到寂寞和煎熬,另外從信中來看三毛對荷西的愛也並沒有那麼深,一直在自我安慰自己沒有選錯人,我猜想可能還是存在某些遺憾的。

既然是書寫出來的,可能存在某些部分藝術化了也是能理解的。繼續讀下一本三毛的著作《夢裡花落知多少》來了解更多的詳情。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2

一位有著異鄉情結的臺灣女子。那時以為很特別的女子!

撒哈拉沙漠吸引著她的靈魂。在她第一眼看到這個神祕的地方,她就深深的愛上了這裡。那兒的故事,多麼傳奇!

我想,對於三毛來說,她對這裡的感情絕不低於她的故鄉。因為這裡孕育著她的說有,她的愛情、她的家庭、她的'經歷。那呈載著她和他愛人那麼多美好的回憶。在撒哈拉沙漠的那段日子,被藏在他記憶的最深處,在荷西永遠的離開她後,那也許也是一處不願被觸及的痛吧!

她那麼引人注目的經歷。所有發生在撒哈拉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勾引著無數讀者的嚮往。很多人追求她那種生活。但很多人都沒有勇氣去過那種生活。她那種敢想敢幹能夠把自己的行動付諸於行動中的性格也正是許多人喜歡她的原因。

我想,在我的內心最深處,住著一個像三毛一樣的小精靈。從小就使我對異國有著獨特的情懷,我想,若干年之後,我是否也會如三毛一樣擁有一個如荷西愛她般的異域丈夫,我是否也會和他一起浪跡天涯。一本好書,是能引起讀者與作者之間內心的共鳴。只是也是讀者精神上的認可。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能夠鼓起勇氣去過一段很苦但很美德故事,哪怕很短暫!那將會是一段多麼激勵的經歷啊!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3

三毛與丈夫放棄了城市喧囂的生活,來到了撒哈拉。沙漠之旅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在三毛的筆下,我彷彿看見了世外桃源,三毛筆下的文章是簡潔的,沒有過多的裝飾。她有著男人一般的氣概,卻有著小女人般的細膩。在我的想像中她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女子。可在瞭解她的背景後我知道了她是一個不幸生活艱難的人,但是她堅強積極向上。

在三毛的作品中,我重新的認識到了撒哈拉,這裡似乎是一個世外桃源,可三毛很少描寫撒哈拉艱難的生活。沙漠中的枯燥在三毛筆下消失的無影無蹤,甚至在不懈的努力下,墳場成了宮殿,在做飯中都能創造出趣味,在失敗時總會從樂觀的.心態面對問題,無論多惡劣的環境,在能發現美的文字下都能變成花園一樣的地方。

三毛選擇逃離大城市,來到這裡並不是對自我的放棄,只因為在沙漠中有黃沙、烈日相伴,可以暫時忘記心中的煩躁生活的艱難。

這本書最令我羨慕的還是那堅貞不渝的愛情,為了三毛荷西選擇留在沙漠,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決心,甚至在荒山之夜願為三毛擋住一切,這樣的愛情是令人羨慕的。與他在沒有春天的沙漠,經歷了人間冷暖,走過悲歡離合,但最終荷西的離開是對三毛重大的打擊。

三毛在沙漠中打磨時間的只有輸,他在這種條件下,卻還仍不忘讀書。所以沉浸在書中,忘卻現在的紛擾。撒哈拉在三毛筆下顯得活靈活現,希望他們的印記永不被抹去。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4

三毛誠然是令人敬佩的。

一個女子是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下定讓自己“流浪”撒哈拉沙漠的決心。她不像個20世紀的女性,她的思想倒像如今我們說的自由。她的文字不像魯迅這種名家的生澀深沉,僅如她生活的時代一樣平凡樸素又不失靈氣。在已經黃昏了的燈光下,她的文字將我帶到了遙遠的撒哈拉沙漠和她甜甜的家。

廣闊的沙漠,是自由,也是禁錮。

灰塵,沙粒,在三毛的眼裡,便成了詩情畫意的想念。剛開始沒有刷白灰,地面凹凸不平,沒有傢俱的',簡陋,甚至破敗的房屋,在三毛的藝術和雙手的改造下,竟成了沙漠最美的房子。最記憶深刻的是她和河西自己動手做了傢俱,事後知道是棺材木,她竟然更加高興,她的放誕不羈和爽直也可見一斑了。而她積極樂觀的心態,讓我們覺得她去的竟不像是沙漠了。文化的差異,資源的匱乏沒有影響到她,按她的話說,是將無憂無慮的生活和中國大飯店搬到了撒哈拉。

三毛是個博愛的人。雖然她的鄰居對她並不怎麼好,經常索要東西,但她都一如既往地幫助他們。她的熱血還是她當起了醫生,開起了學堂。放眼如今二十一世紀,恐怕像她這樣善良無私的人很難找到,也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三毛是個奇女子,她的人生是傳奇的人生,她大膽追尋自己想要的,而大多數人不敢做的事,而她的灑脫與隨性,最後卻給我們留下了遺憾。她或許只是為了化作塵土,和這沙粒,飄得更遠,活的更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海子這句著名的詩句中,樸素明朗、清新雋永的語言,讓這份自然而真摯的美好情感表露得熱烈而坦誠。

在美好的青蔥歲月裡,我無數次幻想自己就是詩句中的主人公,在無休止的旅途中一次又一次地面朝著大海,沐浴著海風,迎著海邊升起的朝陽忘卻塵世間的一切煩惱。對自由和漂泊旅行的嚮往,讓當時的我單純地認為這樣的旅行就像是一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直到我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認識了一個叫三毛的人。

撒哈拉是一片大海,一片沙海,遠離塵寰的喧囂,白天異常酷熱,晚上又非常冰涼,缺水讓那裡的人掩蓋不了身上散發的濃濃的體臭;沒有教育和知識讓那裡大部分的人根本無從知曉自己今年幾歲;沒有警察和正義,對神靈的迷信讓人害怕。

我想曾經甚至是現在,有很多人會因為《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記錄著主人翁的煩惱、憂愁、幸福的沙漠風情。這個遙遠而新奇的世界使得旅行變成一種流浪,三毛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落後的地方,而她卻依然懷著一顆淡定而堅強的心,忘記了惡劣的`環境,用她心中洋溢位的浪漫奇想,讓枯燥而艱辛的沙漠生活產生了無限的情趣。雖然過著入不敷出的貧窮生活,但是,他們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書中那些質樸而又感人的故事,讓每一個讀者心生羨慕。

人們必須學會大度,別去思忖現在的快樂是否勝過以前的快樂。當現在成為過去,你就會明白,健康生活著的我們永遠都是快樂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