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社戲讀後感

讀後感1.4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社戲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社戲讀後感

社戲讀後感1

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讚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因為書上寫得大多都是反映農村景物的,因此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一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彷彿映入我的眼簾:藍藍的天空、圓圓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橋、小巧玲瓏的划船。“我”和一群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來到河邊,他們下船、點篙。飛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趙莊、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等等。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們農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經過魯迅的一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嚮往的神仙美景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魯迅對農村的懷戀,對他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眷戀之情。同時更激起了我和農村孩子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在魯迅筆下,一些普通的農家孩子,都是那麼可愛,純樸,他們的思想又是那麼高尚無私,真切體現當時農村孩子的風貌。在這些孩子中我更喜歡雙喜和七斤,他們勇敢無私,熱情活潑,熱愛勞動。雙喜更是個講義氣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魯迅玩抓蟋蟀的遊戲,他們從不計較,和睦相處,成為了真正的好朋友。

社戲讀後感2

讀《社戲》,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同以江南農村為背景,《故鄉》描繪了現實中農村殘破、凋敝的景象,《社戲》展現的則是另一幅記憶中理想的農村畫卷。小說寫的是“我”小時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鄰村看社戲的情景,處處洋溢著夏天的溫馨,一切讓人覺得那麼和諧,自然,充滿生趣。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讚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因為書上寫得大多都是反映農村景物的,因此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一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彷彿映入我的眼簾:黑色的夜空、圓圓的明月、一座石板小橋、一隻划船。“我”和一群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來到河邊,他們下船、點篙。飛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趙莊、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等等。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們農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經過魯迅的一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嚮往的神仙美景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魯迅對農村的懷戀,對他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眷戀之情。

社戲讀後感3

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作者理想中的美好社會呢?於是,作者帶我們來到了一個遠離塵囂的小漁村。這裡雖然極偏僻,住戶不滿三十家,但卻是孩子們的樂土。沒有封建文化的毒害,孩子們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沒有犯上的律條。在這裡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天真純潔、誠摯友愛、機智勇敢,正是民族賴以生存和持續的生命基因。這裡與北京的戲園子,與紛亂嘈雜的現實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或許正如 王富仁 先生所說,《社戲》它裡面有著嘈雜的都市生活與恬靜的農村生活的對立,有粗俗自私的城裡人與親切和善的農民的對立,有愚陋倨傲的成人與聰明天真的兒童的對立,有矯飾的貴族化的都市文藝與樸素的平民化的民間文藝的對立,有充滿生存競爭的紛亂社會與優美宜人的大自然的對立。這些對立,說到底,實際便是社會與自然的對立。但是,這片樂土畢竟只是作者的理想,那模糊在月夜中的大戲臺縹緲得象一座仙山樓閣,令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對於這理想的社會,作者既在不懈地追求,同時也在困惑和懷疑。

社戲讀後感4

《社戲》開始寫了去北京戲園看戲,本來是興致勃勃地去,然而一進場就有一種壓抑的感覺,臺上閃爍著紅的綠的,臺下滿是許多頭,耳朵裡喤喤的響著,連長凳也使人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終於意識到我近來不適於生存了,表現了對當時惡劣環境的厭惡。第二次看戲本是慕名而去,因為聽說有名角,而且對第一舞臺抱有希望。但戲園裡依然象第一次般擁擠雜亂,而我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旦唱,名角卻還沒有出現,不得不對這舞臺與名角都深感失望。再加之胖紳士的不屑一顧,反映出當時人際關係的及其冷漠,令我由失望到絕望,終於決定對於中國戲告了別。這北京的戲園正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環境惡劣,人情淡漠,這樣的社會連我這個成人也不適於生存,何況是孩子們呢?在這樣的社會裡成長起來的兒童又怎麼能成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