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15篇)

讀後感1.9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q正傳》讀後感(15篇)

《阿q正傳》讀後感1

發生在阿Q身上的,不僅是一個特例,這是農民的典型,是當時風雨飄搖時期中中國人民的典型。當時的中國人民就是一直沉迷於過去的回憶和未來的過分良好的憧憬,對革命還很模糊。作者就是借阿Q的.悲劇,來揭示長期存在於中國人民內心的封建惡習和劣根性,也藉此來喚醒“沉睡中的人們”,為他們開啟一扇窗,讓黎明的陽光照亮他們的雙眼。這大概也就是《阿Q正傳》經久不衰,被傳頌為“魯迅的作品”的原因吧!

《阿q正傳》讀後感2

作為一個失去土地的流浪僱農,阿Q是受壓迫的群體,走上革命道路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然而阿Q參加革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私利。其支配思想實際上還是傳統思想。他對革命的.理解是錯誤的。這也是魯迅在《阿Q正傳》中對辛亥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總結。魯迅提出經歷了革命之後阿Q的精神勝利法並未改變,這場革命其實沒有實際作用,縣官老爺還在職,看客還是原來的那群看客。魯迅意識到民主革命需要真正的思想啟蒙

一場沒有作用的革命,導致了阿Q的死亡。而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死。他還是一個沒有覺醒的麻木的僱主,一個被人看低鄙視。地位低下者,一個取悅於人的小丑,一個犧牲品,一個悲哀。

《阿q正傳》讀後感3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作者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羅曼·羅蘭說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阿q正傳》讀後感4

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阿q正傳》讀後感5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點。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已經讀了N多次了,至今依然未明白其中的含義!

正如魯迅先生在開頭寫的其實像阿Q這樣的事,早已藏在我心中多年了!只是借這個社會表達出來而已!

“精神勝利法”,這是阿Q再受到挫折後的結論,說好聽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就是遇到困難後不敢面對,好像鴕鳥埋頭一樣,不敢面對困難!

魯迅先生,你總是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魯迅精神萬歲!

《阿q正傳》讀後感6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

《阿q正傳》讀後感7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作之一,語言風趣幽默、生動活潑,把主人公阿Q自我安慰、封建迷信和不敢面對現實的性格描寫地淋漓盡致。

阿Q是一個典型的貧窮流浪者,過著整天被人欺負,又不能還手的生活,可就是這樣他也能過得逍遙自在。作者在第二章《優勝記略》中寫道:“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村民,他都不放在眼裡。”

正是因為這樣,阿Q才無論遇到誰來欺負他,他都能自我療傷,即使被迫說自己是“畜牲”,他也能認為和第一次當秀才一樣。剛賺來的大洋丟了,他第二天就能忘。

《阿q正傳》讀後感8

剛剛讀過魯迅先生在故鄉中寫的一段《阿Q正傳》。

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說阿Q這個人,欺軟怕硬,每每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就會非常不服氣。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會欺負他。這篇文章雖然主要描寫的是阿Q,但是這篇文也體現了當年社會產生墮落的中國人,阿Q這個主人公主要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墮落,體現了當時中國人的庸俗。但是,在這段文章裡,最深刻的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界帶給自己的壓力與挫折,他只能想盡各種辦法倆逃避現實,用這種方式。阿Q足以安慰自己。

阿q,這一個人,代表了當年整個中國的'形象,同時魯迅先生也生動的表達了阿Q這個人的特點。

《阿q正傳》讀後感9

《阿Q正傳》寫於1920年,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魯迅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個在辛亥革命中的貧苦農民,這說明了魯迅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同他關心革命,關心農民對革命的態度以及革命給農民帶來的'利益等種種問題間的一致性。

小說通過對阿Q的形象和悲慘一生的描述,鞭撻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後、麻木的精神狀態,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農民而終於失敗的歷史教訓;從而,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及其意義。

《阿q正傳》讀後感10

這種日子若是放別人身上,肯定活不下去,但我們的阿Q先生卻能活得好好的,並且還能給他人灰暗的生活添一點亮麗的色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精神勝利法——阿Q唯一的.精神武器。和人家打架,被拽著辮子撞牆,他這樣安慰自己:兒子打老子;追吳媽未果,他窩在破廟裡安慰道:腳太大,配不上自己。憑著這精神勝利法,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堅強地活了下來。

阿Q其實也不是老被欺負,有時候他也會主動找一些可憐人欺負一下:在看到小尼姑時他跑過去調戲人家;見到小D時,他又去找人家大家。所以阿Q屬於那種欺軟怕硬的可憐人,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阿q正傳》讀後感11

初看阿Q,覺得他跟星星一樣可愛,給我們觀眾帶來了這麼多歡聲與笑語,但看著看著,總覺得吧,不太對勁:星星是基於調侃別人來達到幽默搞笑,從而給我們一種很輕鬆地氣氛,而阿Q則是在不斷地跟小丑一樣通過糟踐自己的尊嚴來讓我們笑,讓我們苦笑,讓我們不得不發出幾串笑聲來緩解一下沉重的氛圍。

阿Q的社會地位很低,什麼都沒有,甚至連屬於自己的.住所都沒著落,只能可憐地窩在一個破廟裡。他沒有固定的工作,不能像其它人一樣守著自己的幾分薄地過日子,只能給別人幫工,賺些辛苦錢來熬日子。就這樣,還是不是地被地保給榨一下。

《阿q正傳》讀後感12

阿q很可憐。他一次次地受欺負,賭博明明是贏了卻連錢也拿不回來還莫名其妙地被打了;一次次地被地保索財,調戲吳媽後被告知要去賠禮道歉,還得賠償趙老太太東西,他很疑惑,但還是任人擺佈了。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他被人欺負不敢反抗,看到小尼姑便上前將之欺凌來解氣。欺軟怕硬的性格特點展露無遺。而旁邊看客的看笑話、起鬨的態度更顯示了那個時代的'人情冷漠,世態炎涼。

《阿q正傳》讀後感13

阿Q好像一直存在,他的精神延續著,就像雖然我們國家在富強,但面對日本,韓國,美國的經濟文化侵略,中國總是人民內部反抗,說什麼抵日抵韓,不過是三分鐘熱度,還是被壓迫著。

“美國創意,日本設計,韓國研發,中國製造。”當我們在國外看到中國製造時,我不知道是應該驕傲還是傷感,不過我可不希望像阿Q一樣來精神優勝。

魯迅走了,但阿Q任在,手捧《阿Q正傳》,希望不是自照鏡子。

《阿q正傳》讀後感14

再次讀它,好象已不會佩服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他是矛盾的,雖然他遊手好閒,但他始終是農民,他骨子裡是質樸的,不過他有點愚蠢罷了,還有點膽卻,他不敢面對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就說服自己,在幻想中滿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裡典型的性格。

阿Q原來認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為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現在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居然這樣害怕,未莊的人居然這樣慌張,便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

《阿q正傳》讀後感15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和精神勝利不同,阿Q這個時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現實的根據:向來驕橫霸道的趙太爺換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著他低聲叫老Q;趙白眼也改口稱他Q哥,想從他這裡探聽革命黨的口風。

但這有點被壓迫者的報復思想,阿Q對革命並不瞭解。當封建地主篡奪了革命的果實,扼殺了農民的要求時,阿Q還只是阿Q,留給他的是悲慘的.結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農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農民是無法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