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篇

讀後感2.17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於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穫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說話更好聽。書中強調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後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

通篇讀下來,我為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為自己拒絕嘗試瞭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衝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麼說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裡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於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現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說,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並瞭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麼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於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牆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物件,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於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溝通方式無處不見,這種雙輸的溝通方式似乎有癮,跟吸鴉片一樣,明明知道不好,卻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們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這本書講述的溝通方式淺顯易懂,但是關鍵還是在於自我實踐,但是隻要願意嘗試,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戀愛關係,甚至是婆媳關係,非暴力溝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問題,我們一向是太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對方的需要了!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口的評價和結論給別人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社會越來越無情!親情關係越來越破例!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不斷反思,有時候我是傷害別人的角色,也有時候我被別人傷害,其實我們可以做到不去傷害別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護自己,在關鍵的時候,嘗試讓自己冷靜幾秒鐘,靜靜感受自己!衝動是魔鬼,這個魔鬼雖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時間有限,你的反應越迅速,可能被他傷害的機率就會越大,關鍵時刻能夠讓自己冷靜下來真是一項需要鍛鍊的本事了!

本書還有一個觀點很贊同,就是愛自己,傾聽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沒有什麼比愛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溝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衝突帶來的傷害,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選擇,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4

這幾天空閒讀了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剛開始僅僅把它當成心靈雞湯型別的書。打算就這樣翻翻就得了,但是實際上看完以後發現確實是一本好書。

作者首先講了問什麼要非暴力溝通,作者早年生活在南非,在那個年代,他被白人當成黑人,而黑人又把他當成白人,因此兩頭受欺負。後來作者去了美國,在美國他也沒有因此受到公平的待遇,他經常會被美國人當成猶太人,也會因此經常捱打。他居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暴力事件,多人在這場衝突中喪生。這讓作者明白原來暴力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讓問題嚴重。

《非暴力溝通》還說明了非暴力溝通的意義。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概括了它的意義:雖然我稱非暴力溝通為“溝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它只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將評論和觀察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非暴力溝通的主要點是表達,比如表達觀察結構,表達感受,表達需求,表達感受,表達請求。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來處理,一切以需求為中心。

總之,讀了這本書我的感受是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學會溝通和表達。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5

我已26歲,這樣的人生,好像很好,又好像很糟糕。但沒有關係越努力越幸運。曾經,這個城市的每一天都讓我灰頭土臉,所以今後的日子我想遇到一個能讓沙漠裡開出薔薇花來的人。三觀一致,能談得來,能為對方著想,能在一起一輩子。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這世上任何事攤開了講都透著一股悲涼,就像生離比死別更可怕,就像想你這件事,躲得過昏暗的夜躲不過四下無人的街。啤酒瓶,黑眼圈,吐不圓的菸圈,甚至冰冷的半張床,讓我無數次泣不成聲。但清醒的'時候我又質問自己,誰離了誰會過不了?並沒有。所以,再見了,不是你不值得留戀,而是餘生,我想要讓自己活得精緻一些,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今晚的雨下的很大很大,因為周圍靜得讓人頭皮發麻,昏暗的燈光微醺了我的眼,嘴裡泛苦的冰啤酒讓我更渴望遇到一個能給我打傘的人。摸索著手機放上幾首老歌矯情一下,每句似懂非懂的歌詞裡,總覺得寫的是我自己,即使不知道哪裡相似,但每句歌詞都像在刻畫我的過去我好像有些醉,但又特別清醒。醉在小王子拿著玫瑰走向我,又清醒的知道蓋世英雄架著七彩祥雲遠去。但這一次我沒有很難過,因為閨蜜告訴我,我的齊天大聖還在後面,你是別人的齊天大聖。經過鏡子的時候,給了自己一個由衷的笑,我想,我今晚才真的從心裡釋懷,你好好陪她,我四海為家,我這麼一個開朗又酷酷的人。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我愛的人不是我的愛人!後來我知道對的人就是,一個你和他在一起,可以舒舒服服做自己的人。我想遇上這麼一個人,所以這次我要自私一點,我要用全部的幸運祝福自己。愛自己,愛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6

在我們的生活裡,特別是和親密的家人,先生之間,普遍存在著,冷暴力和語言暴力。逃避解決問題時採用“冷暴力”,一時氣上心頭不能自制時就會用狠毒的語言中傷對方。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溝通模式。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

1、觀察而不評判;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犯的毛病,妄加判斷,添油加醋地加入個人主觀判斷,用自己的主觀意識給他人“貼標籤”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畢竟我們是有情緒的個人,允許有情緒,但直接表達就好,不必用過分偏激的語言或者行為來提醒對方我很失望、生氣、憤怒

3、個人的需要/價值觀念;靜下來捫心自問,是什麼樣的個人需求和價值觀念導致我會有現在的情緒,不去責怪他人的行為,而是將”矛頭“指向自己,是因為自己的某個需求,而導致會這樣看待他人的.行為,是自己的需求和觀念導致了自己的情緒。

4、請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請求(而非命令),注意語氣委婉。女生愛玩”你猜猜猜“的遊戲,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請求,至少曾經我是這樣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當的,因此會起很多不開心。直接地說出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一種溝通模式,實踐下來也會帶來思考問題方式的轉變,我們不會再怨氣沖天負能量地去抱怨指責他人,而是在自我觀察剖析之後,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樣,當他人在抱怨指責時,我們平靜地去傾聽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麼爭論也能平息。

我想這本書將把我帶入一個新的世界,我期待著自己的轉變,和影響到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7

外面在下雨,我在上班,對,在上班的時候寫讀後感有點不太地道。但雨聲加上耳朵裡穿來溫馨流淌的輕音樂,內心是滿滿的感動和感恩。

這幾年看了很多書,心變得越來越柔軟,容易幸福的容易感動容易看到美好的東西。雖然作為人還是有很多難以消滅的弱點。這何嘗不是一種體驗。

本書像是看了第二次,又像是第一次看,把溝通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挖掘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有一個朋友曾經跟我說,任何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當時我還說,我不贊同這句話,當我能找到反駁你的`理由時我再去反駁你。但,他是對的。無論這句話看起來多麼自私。

我們痛苦,難受,傷心,開心,委屈。很多人把讓自己有這種體驗的原因歸結在他人身上,未曾深深的去挖掘自己的內心,我到底想要什麼,我到底害怕什麼。關閉了走去自己內心的大門,卻在別人面前攪亂是非。於是爭吵,暴力,冷戰。傷害了雙方。

閉上眼睛,好好去問問心裡那個聲音。去用手感受一下急促的心房。去深深的呼吸。去接受自己。

再重新感受對方,不帶任何提前預見的標籤去體會對方。全身心的去幫對方找到他內心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用更真誠合理的方式,相信很多僵局會被開啟。

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世界會更美好。

哈哈哈哈哈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8

這本書其實有點戳著我的內心,自己從前認為正確的做法,但是在過程中,我正在不知不覺的“暴力”對待他人。而我在這本書中漸漸學會了如何更好對待他人和更愛自己。

“我這個人說話直,你別介意。”是我以前經常說的第一句話。而現在,我想對以前的自己說:“對不起,我介意。”我一直以為,只要出發點是好的,不管說話的方式是什麼,別人都可以接受,但是事情好像並不是這樣。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如果你無法接受我的“忠言逆耳”,是你的小肚雞腸。

說到這兒,真的要感謝那些一直在包容我的朋友們。但是我無形中的“暴力”一定曾經讓我的朋友們受傷。讀完這本書後我認為非暴力溝通真的是創造幸福的溝通方法。

而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傾聽,學會愛自己。用“祥和的語言”去對待“暴力的語言”,這比恐嚇更有效果。人類很自私,都具有自我保護的'功能。書中其中一個章節給我很深的啟示,他告訴人們應該如何去愛自己。把自己放進一個大環境中,學會愛自己,愛別人。但首先要學會愛自己,才能愛他人。當我明白了自己的需要,同時試圖用理解自己的方式去積極理解別人,我和父母現在的溝通也是如此,畢竟能和最珍惜的人進行成功的溝通是多麼幸福的事。

我想我會反覆琢磨《非暴力溝通》,積極地將它帶進我的生活中。我想當我學會正確地和別人溝通,這也是愛他人和保護他人的體現吧!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9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句話一語中的,說到了點子上。

我們人類有很多感受,傷心呀,高興啊,失望啊等等,這些感受通常都是由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話而引發,通常我們習慣把這種感受歸結於那些行為或者是言語帶來的,往往忽略了是自身的需要,造成了我們有這種感受的。例如有時候孩子不好好吃飯,我就很著急,就想上火。其實我的這種感受,來源於我自身的需要(我做為孩子的母親,我希望他們健健康康的)!這是我深挖之後發現的,這個真的需要練習長期的'練習,形成一個習慣,一旦發現自己的感受及時去挖掘內心的需求,否則的話,我們還是非常容易把別人的一些言行當成我們這些感受的根源!

另外一個心得就是個人成長的三個階段,目前,我應該是處於第二個階段,面目可憎階段。有時候覺得日子過的就特別憋屈,特別委屈,原來自己是在犧牲自己,迎合別人,光為別人的情緒負責,總想著讓別人滿意了,快活了自己可能就會好過一些。但是這樣做的後果,自己非但沒有更好過,而且確實很委屈自己。

我就像是作者的女兒似的,不想讓任何人失望,那麼就只能委屈自己了。當別人一不高興,我通常會自責或者心虛。成長的第三個階段,生活的主人,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達到的一個階段,那個時候我們有愛有力量,我們樂於分享,樂於貢獻,樂在其中!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想要的就是那個香,我樂意要那個香!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0

是聽了同事的推薦買來這本書看。

相信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已經熟記: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至於講到非暴力溝通的各種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氣和的,理智的來思考問題,那麼各種問題自然能夠被更加容易的解決。

我覺得有幾個問題:

1是不能期待談話的對方會聽你在講什麼,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萬別,別指望他們會配合你劇本。

2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諸如“聽起來,你有些不耐煩,你希望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傾聽?”這類句子。聽起來只會讓我更生氣,因為說話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在俯視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況下,這種感受更會被放大。

3是雖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法也有差異。如何能用中文來表達出相同的意思是我們在應用非暴力溝通的最大障礙。如果按照文中直譯的表達方式,只會讓人以為在看譯製片。

我對書中所表達的關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還是非常贊同的。

看完出到能運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適用於本國文化的案例,從中體會。

這本書不是教人們從應用層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應去實現自己目的,這樣的心理學書籍是我認為的好的心理書籍。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1

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

現代社會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現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與人之間缺乏真誠,冷漠、虛偽,其實是我們彼此的行為造成的。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一段新聞,說的是城管的工作人員勸攤販遵守市場規定,結果雙方大打出手,工作人員受傷。這期間的問題就是溝通模式的異化造就了人際關係的緊張,人與人之間的無情正是源於我們自身的無情啊。如果雙方能夠從對方的角度思考進行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就會妥善解決。

許多老師認為自己依法執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生的概率也比較低。

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發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有時候的確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它同樣偏激。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2

出於提高溝通技巧的目的拜讀了這本書,卻發現自己的目的一開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認為一切的溝通技巧都是為了加深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培養人與人之間,自己與自己之間的理解、接納和愛,而不是強化溝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書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溝通模式”,即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個模式的主要原則有點類似於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視體會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識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於內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對自己和他人內心聲音的傾聽是無法替代的,沒有做好傾聽就無法瞭解對方或自己的感受,更無法瞭解對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終達到加深彼此聯絡、減輕雙方痛苦的目的。

我個人覺得文中有兩點很值得提起。第一,觀察不同於評論,聯絡自身的.生活經歷,我們往往對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評價而不是單純表述自己的觀察結果,而評價,無論是哪方面的,都會有過於抽象和體現自己價值觀的弊病,在與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達自己的評價,很可能遭到對方在價值上的抗拒,從而增加彼此的隔閡。第二,區分請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認為這很容易區分,其實不然,區別的關鍵不在於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是在對方聽到你的問題後你的第二個行為對他的影響,譬如,你想對女朋友說,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電影,她在聽到你的請求之後表示很累,想在家裡休息,如果你對此的反應是,你對此很失望或者指責她的自私,那明顯不屬於請求而屬於命令了,對方即使答應去看電影,也是出於內疚或者擔憂的心情,而不是放鬆和樂意的心態。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3

正在學習非暴力溝通,給大家分享下目前所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刀子嘴豆腐心”“說話直”“都是為你好”特別是親人或者是關係好的人說一些或者做一些讓自己接受不來的事或者話,用這樣的句子當擋箭牌我們只好啞口無言,以後我們可能就會越來越少的溝通。

我自己也是屬於很直容易急的人,遇到事情就容易著急,然後說話音調會太高,語氣會嚴肅,讓對方不爽,特別是我老公。相處這幾年爭吵大都是因為這,其實事情都是可以解決,大家都是受不了這個態度。這就是《非暴力溝通》講的”常常把請求變成命令“

《非暴力溝通》講的時候會列出具體事例,讓我們能真切的理解到要講的'東西。

目前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區分‘觀察’和‘評論’“,與人交流時想說明觀察到的現象,不要夾雜個人觀點金象評論。也就是我們平時講的不帶有色眼鏡看事物,不要貼標籤。

誠實的表達自己:有時候我們跟對方交流時會不好意思說,就來委婉的。聽著就不容易知道哦我麼的具體需求,只能猜測,想中彩票一樣。才對的機率很低。

4歲的女兒,看到想吃的東西會說“媽媽我很餓”,也許是剛吃過飯下樓,碰都賣冰糖葫蘆的。吃完飯的時候,奶奶回問她“希希,喝碗粥吧?”不想吃的話她會說“我在幼兒園剛吃過飯,我不餓也不渴”,轉眼她自己會去拿餅乾吃。

如果她直接“我想吃冰糖葫蘆”,我們就會給講,不可以,怎樣怎樣不好,孩子也會回了曲線去提需求。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4

不知不覺已經讀過兩本書了,跟著精進小組一起前行了兩個月了!今天讀了《非暴力溝通》深有感觸,覺得這本書太適合我了,我就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會溝通,不會說話,說話性子急,有時候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發火。看了《非暴力溝通》,儘量學著溝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這裡動動,那裡動動,什麼都想動。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該走的時候不走,該停的時候亂走。但是轉眼通過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孩子當然最關心的是他所關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別出格了我會提醒他,因為在家裡我很少讓他吃糖果。到了商場,導購桌子上放了一盤水果糖,導購給孩子吃了一顆,孩子吃了很喜歡吃,吃完還往口袋裡塞。我看著覺得臉都紅了,我對孩子說:“兒子!你這樣吃完了還往口袋裡塞別人會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臉色不好看趕緊都放下了,導購看見了說沒關係,糖果放在那就是給小朋友吃的。兒子比較愛面子在乎別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裡塞了。

兒子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優秀的,特別喜歡閱讀,上進心挺強的,對待同學和家人都比較友好。六歲半的孩子能夠靜下心把鉛筆字和毛筆字都寫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時候強多了。知道現在一切問題都是我的問題,如果我改變了脾氣不驕不躁,孩子將會更加優秀!

感恩遇到精進小組,一起前行,共同進步!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

【梗概】

“非暴力”一次來源於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提到暴力,人們往往只聯絡到身體暴力,很少有人意識到精神暴力的存在 ,比如對一個人的指責,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隱蔽,而且後果也更加嚴重,因為身體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溝通認為作為人,我們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衝突時,要學會傾聽,瞭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進而建立一種彼此理解,互助友愛的關係。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於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可以改善我們的自我關係,我們總以為是他人的行為引發了我們內心的感受,其實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們產生情緒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可以靜下心來靜靜體會自己內心的需求,負面情緒就會逐漸得到緩解,自我瞭解瞭解也會更加深入。

總而言之,非暴力溝通促使我們出於愛的目的發生改變,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美好與力量。

【評價】

練習本書所講的重點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達到有效溝通,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同時通過與自我的對話,進一步瞭解自身,減少負面情緒,緩解壓力。

【重點】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觀察:描述真實發生的事,不摻雜任何個人情緒(區別於評論)

她沒有給我回訊息(評論: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開心,難過,還是憂鬱(區別於想法:我覺得……)

我感到有點難過(想法:我覺得她應該及時回覆我)

3.需求:我們需要什麼

我需要得到對方的尊重

4.請求:你想讓對方做什麼

以後看到我發訊息有空時及時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