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致良知》讀後感

讀後感5.52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致良知》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致良知》讀後感

《致良知》讀後感1

閒暇之餘繼續拜讀《致良知》,越發感覺到溫暖的、積極的、健康的、樂觀的、催人向上的情感,這是正能量的意識折射。尤其適宜領導者修身養性,以感染團隊,凝心聚力。

凡舉大事,必須其情而使之,因其勢而導之,乘其機而動之,及其時而興之;是以為之但見其易,而成之不見其難,此天下之民所以陰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正如《道德經》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也就是說,最好的領導者,下面的人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親近、讚美他;再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畏懼他;最差的領導者,人們輕視、侮辱他。孔子將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為君子的重要標準之一,這在公司經營和團隊建設中,也可以成為衡量職業管理者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

管理者對自己的'部下不只擁有管理權,更對他們負有責任感。要管理好團隊,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時時處處身先士卒做好表率,這就是“修己以敬”。我們不難想象,一個管理者自己素質低下,辦事不認真,怎麼可能讓部下素質提高,辦事認真。一個原本素質較高的部下,一旦長期處於素質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會變成素質低下,因為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難,而要想墮落,卻是很快、很容易的。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領導尊重員工,員工才有可能尊重領導,領導的威信是自己樹立的,不是別人贈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遠通集團的經營理念提倡以服務求信譽,以信譽求發展,以人為本,建設學習型團隊,規範化管理,系列化服務,不斷改善,讓客戶更滿意。我們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戶滿意度,首先要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為企業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發揮最大的潛能,激發其幹事創業的激情,從而創造應有的價值。

尚客優集團總裁馬英堯先生說過:在一個平庸的管理體系裡,總經理好比是發動機,中層幹部和員工幾乎都是齒輪,都屬於被動運轉,消耗掉大量的功率。如何打造一個偉大的公司,為更多的員工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為員工提供更公平的薪酬做制度,讓每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讓每一個成員的才華都能得到施展,從而煥發工作激情,使得各層的骨幹員工都能成為發動機,而不是齒輪,從而實現全員經營。

或許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遠。團隊的力量是偉大的,而領導的態度和行為,就是團隊前進的風向標。因此,領導要主動放棄特權,杜絕“特例”,自覺執行規章,帶頭遵守制度,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大家都被一種溫暖、快樂、積極的情緒包圍著,都有著一種陽光心態,這個組織一定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正能量,也一定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致良知》讀後感2

作者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作者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作者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侷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在作者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麼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麼樣的。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後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於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很多人雖然都心有所想,卻很少有人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作者告訴我們,只要時刻保持這種想要的念頭,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積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逐漸解決所有阻撓因素,使我想轉變成我能,使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為結果。

《致良知》讀後感3

讀完《致良知》之後,我覺得王陽明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後平定多場叛亂,但創立王學才是他在歷史中輝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內涵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願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時,王陽明創造了“心學”,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聖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覺,良知學說的提出,是對儒家“修身養性”觀點的發展,其間明顯的有佛家的思想影響。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秀,不管怎麼學,怎麼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後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範。

王陽明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提升心性,磨鍊靈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勝慾望、磨鍊精神、創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所以,專心致志、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提升心性,磨鍊靈魂的尊貴的"修行"。

如果有閒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釐米。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裡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屍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淨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

《致良知》讀後感4

今日讀王陽明先生《致良知》,結合自己工作實際中遇到的困難、職場生涯的心得體會和提升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思考感悟,做此讀後感。

一、遵守職業道德履行工作職責

在《告諭浰頭巢賊書》一文,是陽明先生在江西剿匪的時候所作的招安文告,第一段是施之以威,藉著打下桶崗,橫水兩地山賊的勝利,壓制還未被剿滅的浰頭山賊的氣勢。第二段則是動之以情,讓山賊自己回憶造反心路,反省自己的錯誤。第三段是曉之以理,從實際利害出發,告訴山賊投降才有活路,負隅頑抗只有死路一條,敦促他們自己速作決斷。最後一段則是三者皆有,糅雜在一起,軟硬兼施,充分顯示了陽明先生的智慧和對對方心理的把握。

實際上,本文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現了王陽明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二、善於把握趨勢迎接機會挑戰在《與王純甫書其一》一文中講到,“金之在冶,經列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鍛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鍛鍊之有成矣”。王陽明先生以冶金時“金”與“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雜質煉得真金他人喜愛,金亦因千錘百煉有所成而高興,來闡述艱苦卓絕的困難磨礪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對於任何一個人或團隊的.發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氣餒,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發揮我們團隊和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善於把握髮展中的規律和趨勢,在挑戰和機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動工作走向成功。

三、堅持勤奮學習注重團隊建設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為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於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人也不至於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後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於沒有過失,可是注重在能夠改過。

《致良知》讀後感5

通過讀《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後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於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麼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麼樣的。”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對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問題,在他多篇文選中都有非常精闢細緻的論述,我想認真讀懂原文的也會悟出一些方法。之前別人說怎麼學,怎麼精進,我總是回答說要靠悟性,這樣的說法與陽明先師龍場悟出:聖人之慧,本性具足,唯去私慾,存天理罷了明顯不符,但反過來說,聖人之慧又豈是人人易得的?

總結起來必須對“致良知”有一顆至誠之心,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立下必為聖人之志,付出不亞與任何人的.精進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愛人,無我利他之心。

至於陽明匯,我還是會推動的,形式會有所變化,此生傳播陽明心學之志不變,但是經過這段時間致良知小組的共修,我發現如果沒有同頻的學習進度,就算有線下交流的機會,也不會有什麼質量,浪費大家的時間,所以我想還是先從共同學習一段時間開始。一期全部有書的明粉我建個致良知學習群,對著書,我為大家做學習計劃看板,及互動分享,不明之處我再去請教高人。

其實,這條聖學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難於上青天,有時我也有想放棄再分享些文章的念頭,不是不願寫,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學有所成再來談,怕造口業。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動能激勵到一些明粉們,我又鼓起勇氣繼續前行。其實,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陽明心學自媒體的中國第一人,用自媒體的方式,讓時間來見證“致良知”能否在一個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為神奇,來驗證陽明心學“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種偉大而神祕的能量。

《致良知》讀後感6

集團號召學習陽明先生的致良知,才發現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認真的閱讀學習了,長時間都處在比較浮躁的狀態,現在通過學習致良知感覺真的需要讓自己的心靜一靜,思考下自己一步的發展了,雖然是簡單地閱讀但也有了些許收穫。

陽明先生在37歲貴州龍場悟道後,談到學習的四個次第:立志、勤學、改過、責善。人到中年時,如果不是因為此次學習致良知,終日為利為名所奔波勞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卻,或者說懶得提及此一說。當陽明先生告誡學生,如不立必為聖賢之志,人生終無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則無志可奪,也就放棄自己、隨波逐流。致良知的學習之立志,就如同我們工作中制定目標,只有先制定明確目標,再為達成目標制定出各種營銷策略,才是我們工作業績的基礎。

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回想走過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為謙虛而受益,驕傲而落敗,活到老,學到老,為學處世,傲念在心則滿。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只要心頭傲字不除,學習斷然難進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謙虛、越是無知的人越傲慢。傲慢之人要麼一事無成,要麼就是事業停滯不前走下坡路。現在我們的工作就是處在這種狀態,從事汽車行業太久,總是以為自己對行業分析的透徹,卻不知現在的市場變換太快,不去深入學習和分析新的市場營銷模式,沉迷在老的觀念和曾經業績中,又怎麼能做好新時期的營銷工作,所以只有拋開曾引以為豪的過去,低下身子踏踏實實學習才是提升業績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誠"都是入門修習的唯一鑰匙,無誠則不得入。誠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實現任何一門實學至理的知行合一。現在的社會不缺聰明的人,而是缺忠誠的人,忠誠不是忠誠某一個人,而是我們學習做事的.一種態度,在學習中要誠實深入,認認真真才能學到終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們只有忠誠對待工作和公司,時刻把自己的命運和公司的發展緊緊聯絡在一起,公司成長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實。

自己學習致良知還很淺顯,但這種正能量讓我們內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分不靠譜的人與事。現在只是起點,落實到實處更沒有終點,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經營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公司的發展儘自己的最大能力。

《致良知》讀後感7

作者是一個詩文英傑,文思敏捷獨特,述懷的同時往往包含著哲理,11歲時候便能夠即興作詩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簡樸,卻氣概非凡。少年喜愛象棋一事並未被董教授提及,別處記載先生少年曾痴迷於象棋,後被父親訓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詩一首,亦是別有韻意,不可多得。翻閱先生詩文,題材廣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圓,都留下他雋永的辭藻。

先生是一位軍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體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過於迅速平定寧王叛亂一事,從發起對南昌的進攻,到活捉寧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時間,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寧王準備不足,勢力不強,包括當時朝中佞臣也是這樣看待,可事實並非如此,寧王準備謀反並非一朝一夕,而且有著充足的準備,通過對安慶的猛攻也能窺得一二。而作者在平叛之初,既沒有公文任命,又沒有一兵一卒,完全是憑藉智慧與其周旋,後續徵兵也是倉促而行,也沒有得到周鄰省份的支援,靠著臨時徵募的烏合之眾,卻將寧王生擒,不可謂不傳奇。

先生在受人壓迫排斥的忍耐中領悟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其實是有一個永遠知道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東西”在的。他把這個東西叫做“良知”。先生強調說,“良知”是我們每一個人原本就具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我認為蒙學《三字經》開篇就告訴了人們“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認為,“良知”雖然是永遠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器官是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事物打交道的,並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妄作分別,將偏見甚至是虛妄之見當做真理,這樣就會使人們的生活偏離“良知”的引導,或者說,“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偏見掩蓋和遮蔽起來。這是十分危險的,先生主張“致良知”,一個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矇蔽,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實踐中,所謂“知行合一”。這的確是與當時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學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舊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對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違揹人的意願,禁錮人的身心。

從先生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志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沒有生活目標的人,這樣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渾渾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夢死,當然也是很難實現生活的意義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標,付諸實踐,才是正途。

《致良知》讀後感8

在學完《致良知》後,竟時時有被電流擊中之感,真如大地驚雷,轟然驚醒夢中人。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鍊靈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勝慾望、磨鍊精神、創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所以,專心致志、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提升心性,磨鍊靈魂的尊貴的"修行"。

如果有閒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釐米。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裡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中國的古代先賢常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一個君子的行為準則,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為他人創造了多少福利。有人說:自己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怎麼能轉手贈與他人。其實仔細想想,所有人的財富並非是靠一己之力創造的,譬如一棵果樹,它的茁壯成長要靠土壤的養料、水分的灌溉、園丁的照料,所以當它成材以後,它理所當然要承擔起固化土壤、鎖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實回報園丁的責任,否則,當水土流失、園丁離去的時候,這棵果樹自然就枯萎了。

看看身邊的人,同時踏入工作崗位,若干年下來,成就高的往往是那些一開始看上去比較木訥,但是比較踏實、比較敬業的人。很多人自視過高,卻眼高手低,看看哪裡也容不下自己,領導也不如自己、同事也不如自己、一肚子懷才不遇的情緒,天天琢磨著跳槽。且不論他是否有真才實學,試問這樣的職工,哪一個領導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熱情或者說工作態度卻是個人成敗的關鍵。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屍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淨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