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李爾王》讀書心得12篇

讀後感7.13K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爾王》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爾王》讀書心得12篇

《李爾王》讀書心得1

自從學過威尼斯商人以後,我就開始喜歡上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因為別的,主要是覺得他的語言是很風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譯成中文以後。雖然讀起來可能在某些地方會覺得有些可笑、有些誇張,但那卻是在影射我們的生活,這其實最真實的。

再來說莎翁“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我們因為來到了這個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我想這句話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麼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來不公待遇的人嗎?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舊忠誠的人嗎?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拋棄真情的人麼,不惜工於心計的人麼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超越情感而去統領這個世界的話,那一定是冰冷黑暗的。

武斷卻不是傻瓜的李爾王——書的前一部分,寫考狄利亞是三姐妹中最愛李爾的,卻因為她沒有虛假而華麗的詞藻而遭到父親的摒棄。我很氣憤,覺得李爾終究會遭到報應的。果然,他最終被只愛財富的“好女兒”折磨得發狂了。有一點點解氣的同時,我卻開始並不憎惡李爾了。因為當他流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開始意識到考狄利亞的真摯和兩個口蜜腹劍的女兒的卑劣時,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心靈的柔軟,尤其在他決定與考狄利亞同死時。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愛的,至少在臨死之前他迴歸了最純真的人性。

《李爾王》讀書心得2

從上中學就很喜歡莎士比亞,那時有學他的《威尼斯商人》,為其中精彩的劇情美妙的語言所傾倒,之後又學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生死與共衝破世俗禁錮的感情讓我心生嚮往,中學時期學習莎翁的這兩部劇均為經典讓我折服,卻又覺得意猶未盡。那時又因條件有限,時間緊張,沒有能再看到莎翁別的劇本,直到大學了才有時間有機會再次與莎翁《李爾王》相遇。

其實《李爾王》講的是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一個父親與他的三個女兒的故事。李爾王是個富有的國王,他有三個女兒,有一天他覺得自我年紀大了,不能再很好地管理國家了,於是他決定把國家分給三個女兒。他問大女兒:“說說你有多愛我吧!”大女兒說她世界上最愛的人就是父親,她願意用所以的金錢與權力來愛父親,李爾王聽了很滿意,分給了大女兒一半的土地與兵力。之後他問二女兒:“你有多愛我呢?”二女兒說她願意為父親付出一切,包括自我的生命,所以她最愛的人是父親。李爾王也很滿意,又分了剩下的一半土地與兵力給了二女兒。輪到了三女兒了,李爾王問她:“你願意用什麼來愛我呢?”三女兒很誠懇地回答說:“我此刻一無所有,所以沒法拿什麼來愛你父親,但請相信我是愛你的。”李爾王很不滿意三女兒的回答,認為她是在敷衍,根本不愛自我。於是決定不再要這個不孝順的女兒了,當然也不會分給她半點財產。故事講到那裡或許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但精彩還在後面,分光了財產的`李爾王一無所有,有一天他想去大女兒那裡看看,卻被大女兒嫌棄厭惡,掃地出門。他在二女兒那裡也是一樣待遇,最終是三女兒出現了並願意奉養李爾王,那裡是故事的高潮,當初說怎樣愛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在他沒財沒勢後開始露出醜陋的嘴臉,忘恩負義地將老父親拒之門外,不善言辭沒分到任何財產的小女兒才是最愛父親的,她願意用自我此刻擁有的東西去愛父親。看到那裡,我不禁有些動容,李爾王的糊塗,大、二女兒的陰險狡詐,三女兒的真誠孝心構成了比較,這個故事表面看起來是發生在英國皇室,但實際卻在我們身邊。

你的身邊也有這樣類似的故事吧,不孝的子女,淒涼的父母,令人心寒,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父母教我們說話,走路,吃飯,耐心地教會我們成長,父親付出了多少辛苦,在父母年老體衰該由我們反過來奉養他們的時候,有的人卻早已經忘記了父母辛辛苦苦養育了他十幾年的恩情。當烏鴉還明白反哺之情時,我們應當感到慚愧了。當滴水之恩能換來湧泉相報時,作為父母,他們會十分幸福。而我們要做到飲水思源,用感恩之心回報培育我們成長的父母,回報幫忙過我們的朋友們。

李爾王的故事還讓我想到了真誠,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擦亮自我的眼睛,有的人說得很好,但轉身就把你出賣了,而有的人是真誠對待你,不會對你說甜言蜜語卻能在你困難時拉你一把,前一種人不能交,後一種人要好好把握,千萬不要像李爾王那樣唄甜言蜜語矇蔽自我的雙眼,看不清他人的內心,最終悲慘的還是自我。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有長期相處,才會辨別真善美假醜惡。

大學生活沒有了高中的緊張的學習壓力,我們能夠在愜意的午後,捧著一壺熱茶,品一本好書,用讀書充實自我,不負完美的大學青春年華。

《李爾王》讀書心得3

“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我們因為來到了這個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

我想這句話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麼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來不公待遇的人嗎?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舊忠誠的人嗎?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拋棄真情的人麼,不惜工於心計的人麼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超越情感而去統領這個世界的話,那一定是冰冷黑暗的。

武斷卻不是傻瓜的李爾王——書的前一部分,寫考狄利亞是三姐妹中最愛李爾的,卻因為她沒有虛假而華麗的詞藻而遭到父親的摒棄。我很氣憤,覺得李爾終究會遭到報應的。果然,他最終被只愛財富的“好女兒”折磨得發狂了。有一點點解氣的同時,我卻開始並不憎惡李爾了。因為當他流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開始意識到考狄利亞的真摯和兩個口蜜腹劍的女兒的卑劣時,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心靈的柔軟,尤其在他決定與考狄利亞同死時。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愛的,至少在臨死之前他迴歸了最純真的人性·。

與李爾對比他的兩個大女兒,就卑劣的多了——雖然同樣是難逃命運的懲罰,但她們至死也沒有明白自己錯在了哪裡。她們的人生裡沒有親情,也沒有愛情,只有相互利用、相互傷害,去追求自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利益。我想這樣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當然書中還有一群從始至終都象徵著正義與美好的人們,這就包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亞

對於考狄利亞,我只能用完美來形容了,不知道是因為她真的.沒有缺點,還是李爾王中醜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親,狠毒而虛偽的兩個姐姐,考狄利亞是善良、誠實、懂得真愛、盛氣凌人的。雖然她的戲份很少,但一定是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為善良而擁有氣質的,這樣的氣質是容不得半點虛偽的。好人該有好報,我本以為她可以高貴地生活在法蘭西國王身邊,但很遺憾,這樣一個女孩最終還是因為為父親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難道善良也有錯嗎?也許這是悲劇中註定的吧——把美好的毀滅掉。

我想,李爾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不能接受的,但也許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只是我還沒有看到過它的黑暗。我不知道當自己走出校園以後會面對著怎樣的世界,我都希望遠離諂媚和虛偽,堅守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純真,不去做因為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許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做到這很難,但不經歷誰又知道善於惡,偽與善的標準呢?

向真誠的考狄利亞致敬!

《李爾王》讀書心得4

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高納裡兒、二女兒里根,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驅逐到國外。考狄利婭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到達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餘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託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因此慘遭毒打,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己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欺負的兒子仍在人世並陪伴保護著困苦無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後,由於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為伍,最後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身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政界的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能夠決定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正因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味道又怎樣會知道甜的味道呢?

李爾已經逐漸感知到這個世界的本質,他充分認識到里根和高納里爾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權的偉大的影子(諷刺),看到得勢的狗、可惡的教吏、放貸的人,看到那些斥責罪惡的同時在幹著他們所斥責的,看到了社會的虛偽和罪惡的無處不在。“罪惡鍍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面也會折斷;把它用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多麼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話,將罪惡的本質剖析地淋漓透徹。如果將罪惡得到了權威金錢的支援,那麼它將是不可抵禦的,然而如果罪惡無依無靠,它將無所施展;所以“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罪惡源自權威的作祟……

李爾告訴葛羅斯特雖然命運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們要忍耐。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荒謬的`,充斥著無盡的苦楚。在這個大舞臺上演繹的人們全是些傻瓜,這雖然令人禁不住放聲大哭,然而我們是清醒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的,所以面對這命運、人性的荒謬應該忍耐,因為只有忍耐才能幫助我們穿過這無盡的痛苦。只要忍不住哭泣,便會淪落到無盡的痛苦中,最後成為在舞臺上的傻瓜。李爾看到了真實的世界,看到了社會、人性的本質,他自己卻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掙扎,他在清醒與瘋癲中反覆。正是因為他看透了人性的醜陋,看到了表面後的真相,所以被這種痛苦的真相所折磨。他感嘆“我是天生下來被命運愚弄的”。此時折磨李爾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會、自然、人性後被其醜陋、瘋狂而折磨、因那躲不過的悲哀而悲苦。

當結尾考狄利婭死去時,對李爾來說這象徵著這世界跟人性的最後一點善也被吞沒了,他跟這個世界最後的牽連也被斬斷了,他再也無法承受世間的折磨和痛苦。“要是她還有活命,那麼我的一切悲哀都可以消釋了。”而考狄利婭是永不回來了,等待李爾的也只有在無盡的痛苦中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李爾終於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實世界的本質時,他看到的卻是不盡的悲哀,人性躲不過的悲哀,而他自己也因為難以承受這悲哀而發瘋、走向生命的盡頭。

《李爾王》讀書心得5

這些天我在世界文學名著上看到一個名叫《李爾王》故事。讓我來把故事說給你們聽吧:

從前有個國王,他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和二女兒都討厭這個國王,唯獨小女兒愛國王。一天,國王把三個女兒叫到自己身邊,對她們說:“我的女兒啊,我今天要知道誰最愛我,我就分領土給她。”大女兒和二女兒聽了,特別想得到領土。大女兒對國王說:“父王,我將永遠愛您,我愛您愛得比我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國王聽了,認為是真的,就把一大塊領土分給了大女兒。二女兒對國王說:“父王,我要是沒了您,我每天睡覺都睡不好。”國王聽了,信以為真,又將一大塊領土分給了二女兒。到小女兒了,小女兒知道姐姐們是花言巧語,即使對父王說了,父王又怎麼會相信呢?小女兒沒有說好聽的話給父王聽,國王就認為小女兒不愛自己,所以沒分給她領土,又把小女兒趕出去。

國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為了爭奪王位,把老國王趕了出去,老國王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甜言蜜語都是假的!小女兒才是真心的愛我,是一個誠實的`人。老國去找小女兒,覺得自己都很難面對她。

國王要收回自己的國家,小女兒帶著自己的軍隊,和父王一起向兩個姐姐發起了征討,戰鬥進行了三天三夜,兩個姐姐對處斬了,可是小女兒也在戰鬥中負傷,永遠的離開了。

老國王傷心極了,也去世了。

恩恩怨怨結束了,這個國家又安寧了下來。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人不能做壞事,不能貪心,要不然會受到懲罰的;也不能光聽好聽的話,而不去認真思考,要看清事情的本質。做人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李爾王》讀書心得6

我曾經聽過一個和《李爾王》有幾分相像的童話,其中的國王也有兩個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一個直率的小女兒。當小女兒拒絕奉承父親而被驅逐時,從她臉頰上流下的眼淚變為了晶瑩剔透的鑽石。最後國王意識到自己的錯,順著鑽石鋪成的路找回小女兒,童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李爾王》中,科迪利婭的眼淚是輕小的水滴。只有在肯特和讀者的眼裡它才和鑽石一樣價值連城,因為那是親情和真理的象徵。《李爾王》以悲劇結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

首先,權力實在是非常誘人的東西。莎士比亞添加了一條情節線索說明這一點:同是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愛德蒙的`地位就比愛德加低。儘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選擇是不是當個合法的孩子,他們還是對私生子抱有偏見。機敏狡猾的愛德蒙因此才向英格蘭開始了自己爭奪地位的戰鬥。親情在這條線索中不那麼重要,只是為了在兩兄弟之間作對比控制變數而已。在愛德蒙接近勝利時他是多麼風光,掌權者信任他,看清他詭計的父親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長淪落成流浪漢,只差一點他就能借著戈納瑞和裡甘登上國王的寶座。愛德蒙以不正當的方式挑戰了命運,終究被正義和道德--即愛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發了瘋。雖然戈納瑞和裡甘對於權力的渴望沒有那樣誇張地落在文字上,她們的一言一行配合愛德蒙的地位戰向讀者展示了權力和慾望交織構成的無底洞。

其次,李爾沒有反省自己的意識,而是空口指責兒女的可恨。李爾的性格乖戾。他將詛咒濫加於任何不按照他的意願行事的人;他變化無常,有時喜歡聽甜言蜜語,有時又喜歡弄臣帶有諷刺意味的兒歌。他的性情除了表現在自己身上以外,還充分地從女兒們身上顯露。哪一個女兒沒有遺傳任何父親的特徵?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貪婪無情;小女兒的善良寬容,不正是李爾的不同側面嗎?P516弄人的比喻“蝸牛揹著一個屋子是因為可以把它的頭縮在裡面;它不會把屋子送給它的女兒,害得它的觸角沒地方安頓。”用“屋子”暗示國土和權力,用“觸角”暗示這一家人脾氣霸道的地方。壞脾氣在宮廷裡有阿諛奉承的大臣幫忙掩飾,蛻下這層虛偽的表皮李爾才得到了報應。悲劇就在於李爾依然沒有明白:做父親的沒有樹立好榜樣是不應該的。

作為一部戲劇,客觀的描述讓讀者能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故事。《李爾王》的悲情不是讓淚水溼潤讀者的眼睛,而是讓思考充斥讀者的大腦。

《李爾王》讀書心得7

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高納裡兒、二女兒里根,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驅逐到國外。考狄利婭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一家人最後都是悲劇結尾。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餘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託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暴政、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因此慘遭挖眼酷刑,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己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迫害的.兒子仍在人世並陪伴保護著困苦無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後,由於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為伍,最後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官場的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能夠決定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正因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味道又怎樣會知道甜的味道呢?

《李爾王》讀書心得8

《李爾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敘述了年事已高的李爾王意欲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贏其寵信而瓜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不願阿諛奉承而一無所得。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李爾王離位,大女兒和二女兒居然不給其棲身之地,當年的國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婭率隊攻入,父女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屍體悲痛地死去。

這是一出感人的歷史悲喜劇,情節緊湊,動人心絃,人物的行事、對話、反應也都合乎邏輯。在莎士比亞改編之後,卻出現了很多不可思議的情節:如李爾王突然暴怒趕走女兒,又莫名其妙認不出肯特,時而發瘋時而平靜,愛德蒙不可思議地欺騙了愛德伽,一個不知從哪裡來的弄人與國王作滑稽的對話,考妮狄婭無足輕重地死掉等等。在人物的對話上,也過多地不符合李爾王時代,像中世紀似的。托爾斯泰曾詳細批判過此劇(論莎士比亞和戲劇)。但不可否認,這齣戲劇在此後的幾百年中,一直廣受好評,除了托爾斯泰,幾乎沒有著名的人物對其提出過批評。客觀的'說,托爾斯泰的評價並非沒有道理,不過考慮到莎士比亞的時代,莎氏對此劇本的改編也有其現實意義,或許莎士比亞是想通過此劇來反應當時的一些社會現象吧.

此劇主要情節為:年老的李爾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在分封的時候,他讓每個女兒都說說對他的愛戴,以她們對他愛戴的程度給她們分配國土。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竭盡全力的讚美國王,只有小女兒考狄利婭因表達了自己樸實而真摯的感情被李爾驅逐,(經典語句為Love and be silent),但因為她的誠實得到了法國國王的歡心,去法國做了王后。在把國土分給兩個女兒之後,李爾王的兩個女兒經過商量以後決定讓李爾撤掉他當初的100個隨從,不然就不讓李爾住在她們的宮廷。被兩女兒趕出家門悲痛的李爾與他的隨從格羅斯特在風雨中碰到了可憐的湯姆,也就是格羅斯特中了埃德蒙詭計而下令驅逐的兒子埃德加。李爾認為這是自己誤解小女兒,理應受到兩個女兒的懲罰。

後來與格羅斯特和可憐的湯姆分開以後,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時候,來了一個聖徒安慰他。李爾對聖徒說了自己對考狄利婭犯下的錯誤,並懊悔的表達了自己的絕望:他覺得考狄利婭再不會原諒他了。但聖徒卻說,考狄利婭一直愛著她的父親。原來,這個聖徒就是考狄利婭。她在法國得知李爾的困境之後,立刻組織了一支軍隊,祕密在英國登陸,因為放心不下李爾,所以特地在開戰前,來探望李爾。與此同時,高納里爾與里根都愛上了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親與哥哥的埃德蒙。最終,小女兒的軍隊大敗,她和李爾都被抓起來了,愛德蒙釋出祕密處以他們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這個密令,但已太晚,雖然李爾殺死了想暗殺小女兒的殺手,她還是死了。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並且與他決鬥,最後埃德加殺死了埃德蒙。而在李爾抱著她去尋找大夥時,高納里爾與里根也已經死去。李爾過於悲傷,最後崩潰而死。

《李爾王》讀書心得9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餘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託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暴政、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因此慘遭挖眼酷刑,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己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迫害的兒子仍在人世並陪伴保護著困苦無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後,由於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為伍,最後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官場的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世事無常至於使悲喜在瞬間交替,而命運無常至於使乞丐與國王一夜之間換位。恩將仇報,認敵為友,美貌黑心,醜相熱腸,魔性假語,佛性真言,這就是人類的智愚善惡,這就是生物的弱肉強食,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剋。

蒼蒼者天,茫茫者地,輪迴之中,皆循真理。善報者惡盡,惡報者善哉。今世前因,後世今果。得等於失,善同於惡。迷於五行中,醒於三界外。蒼蒼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誰握,貴賤何別,人物非異!

《李爾王》讀書心得10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少見到的悲劇,畢竟我認為親情是最溫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著血緣的聯絡,以及許多年的感情基礎。可是戲劇的背景一個充滿謀求權力和財富的宮廷之中,在這裡,人們被財富與權力迷昏了頭,於是發生了父女手足相殘的悲劇。

李爾王因為自己的虛榮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虛偽的小女兒,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爭先恐後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他說煤球是白的就沒人敢說煤球是黑的。日復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便使他極愛面子,以至於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當兩個女兒都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小女兒沒有向他奉承與誇讚,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造就了這個悲劇。

而李爾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就是典型的宮廷中長大的孩子,沒有女子的溫柔,賢惠,孝順,她們狠毒、不忠、不孝、無知,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毀滅自己的'家,甚至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在不斷地利用她們。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沒有找回心中的親情。

在中國的古代宮廷中為了權力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也是數不勝數。李爾王的悲劇就在於人性因權力的的墮落。就算在這二十一世紀,家庭因遺產,房子,贍養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禁會想,為了錢而否定了了父母幾十年的養育之恩,手足的情誼….值得嗎?也許我還沒有步入社會,不知道掙錢的辛苦,但是我知道的是,賺錢是為了生活的更好更快樂,而沒有親人的關愛的生活是不會開心的。

最後一句更是全文的經典:世人啊,擦亮你們的眼睛吧,含毒的針刺往往隱藏在美麗的花束之中。

《李爾王》讀書心得11

最近,我讀了莎士比亞的名作《李爾王》,讀完這本書後內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讀後的感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李爾王》主要講述了:年邁的老國王李爾,決定把他的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但他決定要根據女兒們語言表達對他愛的程度來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國土。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虛偽的二女兒里根,盡說些甜言蜜語來騙取父王的歡心,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卻說:“我只愛我的'父親!”李爾聽了不高興,覺得考狄利婭並不愛他,於是就把國土分給了另外兩個女兒,將小女兒流落他鄉。

李爾分完國土後輪流住在兩個女兒的王宮中,可誰知兩個女兒得到父王分配的權利和地位後原形畢露,並惡毒地對待她們的父王,最終甚至將他趕出了王宮。

無家可歸的李爾,開始思念小女兒對他的愛,但自知已無顏應對考狄利婭。此時,考狄利婭已成為法國的王后。得知自我的父王被姐姐們趕出王宮後,決定把父王接回自我的王宮併為父親報仇,於是帶兵出征討伐兩個不孝的姐姐。

邪惡戰勝不了正義,最終,考狄利婭勝利了。

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說過的謊言終會因時間驗證。撒謊的後果是殘酷的,我們都要誠實待人,不能像書中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一樣欺騙自我的親人,否則將會受到懲罰。

《李爾王》讀書心得12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而我也於這個寒假期間,看了看這本書。此書講述的是一個國王自食惡果的故事。

讀完本書,我覺得書中的那個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李爾王”實在是可悲。他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樣,分不清好與壞,僅僅憑著兩個大點兒女兒平常多說的那些奉承、好聽的話。就將自己的江山和權利分給了她們。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以至於被兩個大女兒所拋棄,最後還連累了小女兒,自己則在悲痛瘋癲中死去。

可以說,悲劇的發生是由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一手造成的。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之心,他不僅害了自己,而且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看來他是遭到了天遣,可謂是自食其果。當然,那兩個壞女兒的做法也是讓人沒法容忍的。她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在自己的父王面前一個勁兒的誇耀、吹噓,好來騙取父親對自己的歡心,從而為自己將來那背信棄義的.理想打好基礎。然而,正當兩個女兒都向他獻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往往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她不怕和他頂撞,也因此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這位被蒙著雙眼的可悲國王就把對自己唯一忠心的小女兒趕出了家門。而沒有了絆腳石的兩位大女兒也如願以償的,得到了李爾王分給她們盼望已久的家產。之後,她們便拋棄了原先深愛著她們的老國王。當然,惡人有惡報,我可以說,她們的一生是最不完美的,她們沒有得到別人真誠的愛。有的,僅僅是和她們當初同樣目的一個男人無盡的擺弄。她們不光害了別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同樣的,那個害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和父親的私生子愛特門,到頭來也是一無所有。他同那兩個可悲又可恨的女人一樣,為了金錢和權力,拋棄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幸福。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與當時那黑暗的社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這個故事雖是發生在遙遠的古國,可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無論是誰都會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聽誇讚的話。這就是人生,但我們不能因為現象和外表所矇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