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通用35篇)

讀後感2.9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通用3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題記

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又強大,又脆弱,總之是一切矛盾的結合體。從表面上看來,個體與個體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尤其是當我們拋開各自身披的種種枷鎖——光線妝容、金縷衣、紋身、刻有家徽的戒指、誘惑的漂亮皮囊,當然還有汙言穢語。有人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控制自己慾望的能力;我還要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具有創造力。

笛福筆下的魯濱遜在荒島上一手建起自己的安身之處,但他對孤獨的逃避自己對文明社會的渴望如業火般從未停止過,他用於消解憤懣甚至病痛的信念全部來自生存的慾望以及一本《聖經》。梭羅卻不是,他細心地生活,而不是生存,他的內心的理念比任何宗教信仰都來得強烈:遠離人群,拋開已被物質揉碎的文明,走回迎接他的自然的懷抱裡去重整內心。為了達到靈魂涅槃,有人不惜進行近乎苛虐的修行,而有的人僅從一片落葉中便能參透世間萬物的規律。我們對這些千奇百怪的做法不必抱有孰是孰非的評判,每一個獨立個體的生活方式包括勞動創造的方式本就不同。

我不知道將讀後感的題目定為“桃源鄉”是否合適,梭羅的湖畔小屋的確是他一手改造,但一顆釘子,一個土豆,一分一釐的支出,也是他與外界仍有聯絡的證據,作者就在那裡,用文字給讀者開出一隅淨地。不,“桃源鄉”是不合適的,我們能儘量用心去感受,卻無法踏足哪怕跨過邊境。在當今這個資訊構建起的網路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像蜘蛛,離開了網,便失去了食物來源。然而在酒足飯飽之後,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明明有別的'選擇,難道我們只能心甘情願地、日復一日於原地結網?

前兩天竟然抽空看了《雲圖》,如果某天,影視作品裡的場景變為現實:海平面上升,低層民眾老鼠似的擠在街頭,地球徹底一體化,哪怕我們僅僅踏入一個空房間,只消按下按鈕便能虛構出一個桃源地,那時這些唾手可得的東西,除了做一劑安慰劑,還有別的什麼用處嗎?《搏擊俱樂部》裡說:廣告誘惑我們工作,然後買不需要的東西。設想某天,一個人成了上帝與魔鬼的賭注,擁有了一切他想要的東西,難保他不會因為害怕失去這一切而剪掉自己的舌頭。我開始崇拜梭羅的極簡生活了,麵包不是一定要加酵母的,地毯是可有可無的麻煩物件,前來拜訪的客人們少有比一個鄉野農夫有更加淳樸的智慧。

或許有人對“物質”的解讀有些誤解,《瓦爾登湖》便以經濟開篇,並不是對物質加以斥責,而是系統地講了生命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加以維持。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人類的一個優點在於,在叢林法則的敦促下,大多數人們都竭力去追求更多;而缺點就是,我引用作者的話——

“人們不因缺少基本生活物質而貧困,而因缺少奢侈品而貧困。”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我還要說,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他們能創造,會追求,有溫度,會思考。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

讀好書,就是說,要讀名至實歸的理想的書,這是一種高尚的鍛鍊,超過當今時尚的任何運動鍛鍊。

恰好,《瓦爾登湖》就是這本充滿詩意般的著作,詮釋了作者退隱山林,卻依舊積極入世的真實生活。起初對於國外的名著,缺少一定的認識,他們的寫作特點與我們的思維背道而馳。

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超高的思維,面對自己的選擇都有明確的態度,併為此堅持而不摒棄。

中國式的隱居生活,最著名的的莫屬於歸隱田居的五柳先生——陶淵明瞭。相對於梭羅而言,陶淵明的隱居毋庸置疑屬於出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躬耕自資的生活。表明了自己不同流合汙的決心和追求心靈的閒適優雅。他享受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

梭羅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說到過,他之所以入住瓦爾登,是為了探索生活的真諦,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重大問題上,顯然他的態度的積極的,入世的。實際上,梭羅並不是煢煢孑立的生活,他也會時常走訪,回到康科德做學術演講,同時也會有不同的人登門拜訪,前來座談。相比之下,梭羅的隱居生活,似乎是另一種超脫世俗的生活,自然,自由,理想。

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普里人說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只用一個詞。用手指的方向表示三者的含義。手指向後表示昨天,指向前面表示明天,指向頭上表示今天。”人必須尋找自我需求,信哉斯言,順應自然的日子是平靜的,但卻是最真實的。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思考我們未知的事,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再去走一遍曾經來時的路,唯有當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的。只有放下過去,坦然面對未來,現在的每一步都是一種經歷,都是一種享受。唯獨那些操碎了心的人,活的悲悲切切。

一杯美酒可以使人陶醉,讀這本書,如欲飲玉液瓊漿,樂此不疲。人只有心靈的淨化,處事淡然,才能感悟人生的快樂。常常無窮無盡地緊張焦慮,就易換上幾近不治的痼疾。

令我驚訝的是,梭羅對我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中國式的經典名言,闡述了自己的.見解。老人說你不能做的事,你不妨嘗試一下,卻能發現自己能做。老人有老辦法,新人有新招數。其實,老年人未必是年輕人的導師,因為老人們一生中獲益不見得比失去的更多。人們幾乎可以質疑,即使最聰明的人從生活中又能感悟出多少具有絕對價值的東西呢?

“說實話,老年人沒有什麼至關緊要的忠告給年輕人的,他們自己的經驗如此不夠完美,他們一生中又在遭遇如此慘敗,他們必須承認那都是歸咎與自己;也許他們還有一些悖於那種經驗的信心,可惜他們已經不再年輕。”

在現在看來,必須辯證來看待。但在那個時候,梭羅的獨到的見解,的確標新立異。

現在的社會,充滿著激烈的競爭,想要像梭羅那樣歸隱是無稽之談,但他的積極入世的態度,處事的技能,都深深影響著當代的人。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裡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著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著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著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裡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裡,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裡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裡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4

《瓦爾登湖》中的瓦爾登湖將會為我們驅散生活中的陰影,讓我們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吧。

“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是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部超驗主義美文的代表。

為了驅散生活中的陰影,梭羅來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輪迴的方式佈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結構突出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人生、體驗理想、體驗未來,從表現唱著夜曲的鳥雀與動物鳴叫的《聲》到體驗收穫喜悅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的《春天的來臨》,他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綠色和自己的人生座標。

讀著這本書我擁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進了這樣一個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的世界。梭羅並不是刻竟要過一種消極遁世的隱士生活,而只是進行著人生實驗——簡化生活、迴歸自然。目的`呢,是為了更好地去運用生命熱愛人生。在這片優美的環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霧不知不覺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託的地方。避開城市的喧囂,獨自深入林中,與鳥獸為鄰,聽蟋蟀彈唱。這一抹綠色,為梭羅疲倦的靈犀送上了溫暖的懷抱;這一抹綠色,讓都市的紛繁漸漸遠離了梭羅的腦海;這一抹綠色,使梭羅更加迷戀自然,熱愛生命。

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是離不開瓦爾登湖那幽靜秀麗的景緻的。換句話說,是瓦爾登湖的美讓梭羅找到了心中的綠色。可是現在充斥在我們周圍的只有金屬的堅與冷。日益膨脹的城市,馬達隆隆替代了蛙聲蟬鳴;當更多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拔地而起時,這裡也許不會再有綠色的“共和國”。不由地聯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說“在現代,只能感受月桂樹最後的一縷芬芳……”如果人們不懂得保護環境,那麼當他們試圖從身邊尋找精神的伊甸園來舒緩情緒時,看到的也評只有最後一抹綠色了。梭羅是幸運的,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直至今日,“瓦爾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興的是,隨著上海世博的臨近,這個問題越來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視,儘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與此同時城市的綠化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我看來,世博會的舉辦至多隻是催化劑,最重要的是環保的理念其實已經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門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紙屑;新加坡通過加強懲治力度也讓這個國家擁有了“花園”的美麗……畢竟,有誰不向往生機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許,我們再也回不到梭羅的時代,再也找不出與瓦爾登湖一樣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們依然可以擁有純淨的藍天。

“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結而美麗的……”,多麼迷人的景緻啊!雖然生命中總有一些無法挽回的東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綠色的心靈,那麼依舊可以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5

“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

——題記

讀這本書是需要一種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種淡薄的心態的,需要一顆純自然的心的。

翻開這本書就是一次與梭羅的促膝長談,一次返璞歸真的體驗,一次沉澱下來細心思考、洗清浮華的機會。

靜是梭羅的一種境界,也是他的一種感悟,而靜水流深是梭羅感悟的結果,這就使得文章變成通透,寂靜的瓦爾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現代生活的無數個側面這也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康科德中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不斷感受,並踐行著一個與現代對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幾乎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梭羅白手起家,在杳無人煙林中建起了一座屬於他的房子,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在這簡樸的木屋中憑藉一張小床,一張書桌,幾沓稿紙生存下來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實踐著他的超驗主義,憑藉自己對生活的執著、熱愛生存下來。這時正值工業發展時期,是物質生活豐富的時期,但梭羅並沒有被這種物質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著自己的慾望獨自一人生活他認為:慾望和不滿不僅不會帶來滿足,還會浪費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憐的愛爾蘭人一樣。他還認為道路上的牌子對顧客的誘惑是一種危險,因為他見過最原始的東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說“我要麼立刻大膽地毫不猶豫地直奔目標,像那些受夾攻的人接受的建議那樣或者是自己專心想著高尚的事物像奧菲士那樣“彈著里拉琴高唱對諸神的頌歌,淹沒了塞壬的`歌聲,避開了危險”這也是梭羅在原始中看到的當今社會,這個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實也早已是一隻乾裂欲碎的花瓶,這個世界已經不能再經受任何一點打擊,它已經臨近奔潰的邊緣,人們放棄了尊嚴,人格,用苦力來換取那微薄的酬勞,這就是所謂的“智者?”上流社會的人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靈,整個社會都在做痛苦的掙扎——努力地逃避這一切就像索羅所述“但我寧願社會瘋狂地反對我,應為絕望的是他”這種奴隸制的社會只能是失望加疊絕望,當時的社會像一臺以最大功率輸出的機器使人們無法靜靜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華,人們的心就越渾濁這隻能是惡性迴圈,為什麼靜下來拂去鉛華,讓心靈的湖水沉靜下來——讓“天光雲影共徘徊”呢?他曾經在故事中告訴我們“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時間是不存在的。”而最後成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這種靜寂並不是孤獨而是在沉澱,在洗滌渾濁的靈魂在一點點淨化自己。

靜,似清泉給炎熱以甘冽;似清風給浮躁以清靜;靜,似古樹之根——萬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萬事之能原!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來吧,在靜靜地在瓦爾登湖畔尋覓那片刻的靜謐!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6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著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著那蓬勃華麗的生長著一切,內心充滿著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裡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著。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7

讀《瓦爾登湖》絕對是一場可供精神上享受的盛宴、一次灌透心靈的洗滌。作者梭羅會帶你領悟自然的美妙。那遠離塵世的喧囂的寧靜,會帶你回到最原始而又最純真閒適的農耕時代。一捧起這本書,我便不忍合上了,滿篇我生疏、甚至聞所未聞的詞彙令我大開眼界,而通篇所貫徹的靜,是那樣的澄澈、恬淡,那樣的令人嚮往。

這是一個奇妙無比的故事:本書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梭羅親手在瓦爾登湖畔搭建了一個小木屋,且生活了兩年之久。這兩年裡,他親自耕種,做麵包不用酵母,而是採用了一種古老的方式—只用麵粉和水便能做出麵包的方式。書中還透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像極了一個滿腹經綸,有著深邃瞳眸的老人,再向他的後輩徐徐講述著他的一生。

書中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語,卻更突顯了作者生活的樸實與真實。作者追求著孤獨,並在孤獨的環境中尋找最真實、最初時的`自己。那是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嬰兒般無邪的自己。

現實中的我們,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跑,卻不曾想過:為什麼奔跑?為了金錢?為了名利?抑或是為了受人尊崇?其實深入點看來,這些“為了”的根本,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那麼在我看來,所謂更好的生活,並非是住在高樓大廈裡,吃著上好的餐點,喝著過濾千百遍的水,小心翼翼地隔絕所有病菌。而是住在親手搭建的小木屋裡,大嚼剛採來的自己種植的蔬菜,飲一口最自然的湖水,自在地躺在草地上,聆聽風吹樹葉發出的“嗒嗒”聲,與蟲兒鳥兒嬉戲玩耍,可以與一片落葉同舞,可以與一隻黃鸝和聲,可以聽一陣微風講述久遠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那便是“最理想的境界”了吧!

就像梭羅所說:“唯有我們清醒的時候,天光才大亮。”對我而言,唯有不用世俗的眼光看人生,則是清醒。沒有了錢,或許我們能活得更好。

作者希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清澈如瓦爾登湖那般的小小胡,湖邊有著另一個過著最好生活的你自己,他會時刻守護著小小湖,不使它落上一星半點灰塵,也不會讓你的心中,被蒙上的塵埃掩蓋住原有的光彩。

“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梭羅這樣說。沒錯,去試著在心房上耕種希望,試著在湖中發現銀色、黑色的鱈魚,在它結冰、解凍時,記下精確的日期。探險去吧!去找到最忠誠的你!

請記住,可愛的人們,不論你在城市或是鄉村,不論你是否擁有了屬於你自己的湖,一定記得,不要讓你的心扭曲下去,不要讓它像迷宮般九曲折回,不要讓你鮮紅的熱血歸為死水。不要讓自己染上塵世的汙濁,讓真實的自己活過一生,希望那早已乾涸的瓦爾登湖,倒映出來的,是孩子般的面龐,是喜歡現在的自己的你。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8

“被人們讚揚並認為成功的生活,只不過是生活的一種。”

是的,塵世間所有世間之人都追求著金錢,榮譽,地位,認定獲得它們即為成功。然而,生活這本大書千變萬化,何曾有固定的形式?平凡而普通的人把生活寫成一本小說;然而,我們也能像梭羅一樣,把生活寫成一首首音韻和諧的小詩,或是一篇篇筆調優美的散文。

社會制度在發展,但並不總是帶來好的的影響。曾經,人與大地那麼親近,曾經,人多麼自由自在。我們裹著朝陽的光芒出門種作,披著落日的殘霞回家休息。自我是多麼完整,生活是多麼隨性。但是,文明的進步帶來了效率的要求。人們對各方面的要求都比以往都要要更多,且更迫切,而為滿足這些要求,人們必須組建出一臺效率極高的機器——社會,每個人都要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零件:醫生專門負責醫治病人,機械工專門負責組裝各種機械……這樣一來,人就被零件化了,人硬生生整了一個個器官,來組成一個巨大的人——社會。文明的效率,由於分工,的確提高了,但人還是原來完整的人嗎?

這,對於梭羅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但處於社會之中,就必須接受“零件化”。所以,便只好悄悄走到一片可以與社會分離的.地方,一個人,處於別人不依靠我生存,我也不依靠別人生存的狀態生存。而這片安置著心靈的寧靜,整個人,自裡到外自人格至雙手之獨立與完整的神聖土地,梭羅選擇了瓦爾登湖。

為了人的獨立與完整來,只是順道欣賞自然,可《瓦爾登湖》中依花大量筆墨來寫自然之景,筆調同樣都十分清麗,營造出朦朧而高遠的意境,具有很濃的浪漫色彩。為何?只因自然能使人忘卻紅塵中的紛紛擾擾,遇見最最純粹的“我”,認識到世界只是折射到自己意志中的表象。雖說意志與表象同為世界的兩面,但畢竟表象是通過意志才到達我們主體的。如果天天疲於奔命,總是看著人情百態,只會忘記自己的神聖,終日浮於表象之上;如果日日辛勞,忙著逐名逐利,便會失去人性中最高潔的品性,使對自身意志的感知漸漸麻木。

我們其實可以拿梭羅與陶淵明作個對比。陶淵明是因看不慣世道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隱居不仕,他最直接的目的是迴歸田園,迴歸自然;但我們從他的《桃花源記》仍能看出,他於社會的理想。梭羅則是為保全自己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來到瓦爾登湖,他從未有過隱居江湖之中,寄情山水之間的想法,他也未曾對社會有過理想。二者首先於社會的看待姿態有很大不同,陶淵明為社會之暗逼迫而出世,但自始至終未忘記人民之疾苦,自始至終未放棄對理想社會之追求,於社會情結頗深;而梭羅似乎更多追求的是自我的意識,自我的完整,偏重於“我”。肯定會有人說,梭羅過於自我,未免會有自私自利之嫌。這觀點我不妄加以評判,但我還是喜歡梭羅,喜歡他的隨性,喜歡他對人的完整性的追求。

畢竟,若我們只是社會中一個個小小的零件,我們如何仰望那黑色夜空與那點綴其間的點點繁星,如何為之深遂,沉寂而心痴如醉,如何以之洗盡我們沾染紅塵的靈魂呢?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9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著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說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記得曾經有人對我說:當我身在顧慮和追逐過多的東西而感到不堪重負、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羅便是能讓我解脫並接受心靈洗禮的最佳方式。在讀完《瓦爾登湖》後,我的心彷彿也成為了一潭寧靜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爾在說“人,當詩意地棲居”。並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著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於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鬆土、施肥;始終光著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第一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著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著舊樂譜來採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著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而他從來沒有受過職業培訓,從未婚配,孤獨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參加選舉,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曉香菸的作用。他改良的鉛筆完全有希望申請專利,朋友們盛讚他已打開了財富之門,他卻說以後再也不做鉛筆了;作為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和愛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為美國工程師的領袖,而他卻更願意做一位不顧一切與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藝術家。這也正如愛默生所說:“他不肯為了任何狹窄的手藝或者職業放棄他在學問和行動上的抱負,他尋求的是一種更廣闊的行業,一種生活的藝術。”

不去討論如果他是個積極的入世者是否能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物質財富,因為他只是選擇了他喜歡的生活方式,選擇了成全作為一個人的完整性,並在這過程中將永遠寧靜的瓦爾登湖化作了最純淨的眸子,帶領我們去探索和發現生命與生活全新的可能。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0

在那個資本主義的腳步踏響,逐漸開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為哈佛大學畢業生,美國著名作家、思想家、自然主義者,19世紀超驗主義(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強調直覺的重要性)的著名代表人物梭羅任性地扛起了一把斧頭,住進了瓦爾登湖旁的一座小木屋。瓦爾登湖是美國一個小鎮上的一條普通的小湖,因為盧梭成為一處萬人矚目的神聖之地。彷彿只要去了那裡就能感受到盧梭書中描寫的那份恬靜和自在。生活太過複雜,《瓦爾登湖》涵蓋的東西非常的豐富,很多人將它奉為“生活的聖經”,因為他們嚮往卻很難做到,那到底是一條怎樣的湖呢?經歷不同,價值觀不同,信仰不同??這些會讓我們有不同的看見,我也只能揀其一二言之,僅代表個人的拙見。

一、梭羅的“瓦爾登湖”

梭羅說:“我到樹林子去,是因為我希望自己有目的地生活,僅僅面對生活中的基本事實,看看我能不能學會生活要教給我的東西,免得我在彌留之際覺得自己虛度了一生。我不希望自己與世無爭,除非出於萬般無奈。我想深入地生活,汲取生活中的全部精髓,要堅強地生活,像斯巴達人一樣,摒棄所有一切算不上生活的東西,開闢一塊又寬又長的地,精心地侍候著,讓生活處於區區一隅,使生活條件降到最低限度,如果說它被證明是毫無價值,那麼就要鬧清楚整個毫無價值的真相,隨後昭告世人;或者如果說它是崇高的,那就以親身經歷去了解它,在我的下次出遊時能對它作出真實的描述。”我們以為盧梭會像老子一般遠離塵世的“小國寡民”。可是,他的“瓦爾登湖”不是。他的`“瓦爾登湖”與世俗有著很直接的關係。他任性地離開是為了尋找生活的真諦,讓我們學會如何生活。到底我們為什麼要為生活如此打拼?這樣子做對生活本身有沒有意義?如果我們稍微放鬆一點,“偷懶一點”會不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很糟糕?你看他的生活,整修房子,為解決額外開支開墾土地,除此之外,也就是看書、訪友、親近自然,不願意被任何事,任何思想纏累,你不同意他,他還會說出一大堆有理有據的理由來堵住你的口。他像個固執的老頭,走在瓦爾登湖旁邊,負氣一般的告訴所有人,你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多麼無知,只是花了一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一部分來賺錢,為了在最不寶貴的一部分時間裡享受一些可疑的自由。這些觀念和想法對當今的人來說,就像一碗美味無比的“雞湯”,擄走了所有人的心。可是生活方式本身並不是盧梭的“瓦爾登湖”,盧梭是要我們有內心的”瓦爾登湖”。你可以努力地賺錢,但是心裡必須是坦然的,就像盧梭的打扮房屋,種植農作物,只是一種責任和必須,讓生活更好,或者帶給人內心的一種美好,並不是為了錢本身。你可以行善,但必須先確認自己是一個完全的“好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但是我們的內心要回歸“瓦爾登湖”的平靜、純潔、無牽無掛。

二、社會的“瓦爾登湖”

盧梭寫作的那個時代,其實已經註定了《瓦爾登湖》的長久不衰。農耕社會的淳樸已經逝去,人人都在“急吼吼”的幹活,因為身邊也許有很多人趁著經濟的大潮,過上了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情,可是100多年過去了,這種恐怖絲毫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嚴重。到現在為止,我們還在說著金錢可以買來好床,但是買不來精緻的睡眠的名言,可是你不會發覺人們已經開始用有價的金錢來衡量一切東西。社會就是《瓦爾登湖》中被那條被起了怪名字的湖,它已經被有錢人保養,而我們都希望有主宰的能力。在冬季的“瓦爾登湖”,有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獵人和狐狸展開了拉鋸戰,

甚至狐狸還會不時地調戲一下身後的獵犬,然後藉著瓦爾登湖隱藏起來,而“我”和闖進領地的各種小動物也會有一場場不小的“酣戰”。可是,戰爭中沒有血腥,沒有地位的懸殊,一切看起來再美好不過了。我想這也許是沒有驕傲的結果。社會當中各種“仇富”“仇官”心理,無非都是驕傲帶來的。你看,我比你有錢,我的社會地位比你高,你就一定要把我說的話當成神的話,也可以用各種方法踐踏你的自尊,而社會也恰巧認可這種驕傲,所以不追求的人才會被認為是笨蛋和無知。盧梭在瓦爾登湖裡做了一件看似有點意思,其實很無聊的事,那就是測量湖的深度,而且還用了挺多的文字。他說:即使最深的湖,跟他們的水域相比,也沒有大多數人所想象的那麼深,而且,要是把湖水排幹,再來看一看,也不會成為深不可測的谷底。它們不想群山之間的杯狀物;而瓦爾登湖從它的面積來說,確實深的出奇,但從湖中心的垂直剖面來看,也不過像一隻淺盤子那麼深。然後我又想到,很多時候別人的驕傲是我們自己慣的,我們總是在臆想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一定有著非人之處,也就心生敬佩,給了他們驕傲的可能。不妨我們慢慢接觸,說不定你也會發現他不過像一隻”淺盤子”那麼深。

三、上帝的“瓦爾登湖”

說著說著,我們彷彿已經忘了這個大自然是誰的?沒錯,這是上帝的美好創造物。盧梭在書的開始就信誓旦旦地說要為人類試驗出最好的生活心理。其實,讀著讀著,我就想到了始祖生活的伊甸園。雖然在《聖經》的描述裡,那時很多的生活細節還是得靠想象。可我覺得,盧梭在一定程度上也證明了伊甸園的生活心理是最好的。你看,所有的東西都是上帝所有的,他才是主人,你是不是就不會隨意破壞?你想,每個人都把所有的美好歸給神,每日讚美神,那是不是就不會有驕傲,不會有驕傲是不是就不會有紛爭?那麼沒有了這些,生活是不是就變得很單純?因為罪惡,我們無法迴歸,可是我們是不是得有這有的追求呢?這真是一本挺好的書,有美妙的風景可以欣賞,有很多現實的問題可以思考,盧梭的語言也是這般的語重心長。雖然字數多到看起來有點費勁,而且文中的“子曰”引用高超到讓大部分中國人汗顏,有時間還是可以再看看。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1

讓心靈迴歸自然都說心不靜就無法讀懂《瓦爾登湖》,無法走進梭羅的靈魂,無法感受靈魂與自然相融的境界。一天的喧囂漸漸褪去了,夜幕沉沉,燈光昏黃,梭羅的文字總是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彷彿你已來到了瓦爾登湖畔,沐浴著清風與花香。

《瓦爾登湖》寫於美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過渡的時期,伴隨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腳步,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工商業使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在社會大眾中滋生蔓延。無止境的物慾使人們貪婪地向自然索取,自然生態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創傷。當人們都享受著豐富的物質生活帶來的快樂時,梭羅卻在瓦爾登湖畔建起了木屋,遠離塵囂。

現在似乎有些許懂梭羅的心了。21世紀的中國與19世紀初的美國不無相似之處。同樣是發展的轉型期,同樣是以自然生態為代價的大規模工業化,同樣是社會大眾思想的急劇變化。也許此時更甚,因為前所未有的資訊化時代悄然來臨,蔓延到社會生活與大眾思想的每個角落。人們的精神活動越發侷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真正的生活”。資訊時代裡,通訊軟體代替了相見,充斥網路的娛樂資訊覆蓋了對社會裡善惡的頌揚與鞭笞,浮華光鮮的事物總比樸實平凡的事物獲得更多關注。至始至終,人們都缺少了對現世與自身的反思,然而這一切在時代的大幕下都顯得理所當然了。

當然,這個時代裡還存在著有自覺的人,她以自己的視角將這個社

會一部分難以揭開的黑暗暴露在公眾面前,讓更多的人開始反思現世。然而這樣一部講述環境問題的《穹頂之下》卻遭到無數非議,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它觸犯到了某些群體的利益,但是最讓人寒心的是真正看完這個調查片去反思自己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人只是在網路上圍觀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擺出事不關己的.看客姿態。

人心浮躁,這已是個不爭的事實,只是不禁質問,這一定就是時代的必然嗎?這其中牽扯到的因素太多,也許我們該關注的是是否有改變人心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從每個個體來說,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思想,思想心性的不同往往會決定人生的走向,體現不同的人生價值。就像讀聖賢書的人與讀網路小說的人一起聊文學一樣。梁啟超在《學校總論》中說:“世界之運,由亂而進於平,勝敗之原,由力而超於智,故言自強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因此,從更大的層面來說,國民思想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前途。正如人盡皆知猶太人愛讀書,善於思考,所以我們不難看見許多科學家、商富巨賈都是來自猶太民族。

人心原本就應當是屬於自然的,因為一切生命都源於自然。自然原本的平和、安靜、純潔都該是人心所有。今天,應該嘗試讓心靈迴歸自然的可能,也許只是放下手機手捧一本書,只是關掉網路一段安靜的思考,只是拋開物質你還有更高的追求這樣簡單而已。多久沒有感受過溪流潺潺,鳥啼婉轉,世界原本就比你所想象的更加美好。當心靈迴歸自然後,能愈發感受到安靜思考的魅力,能潛心致學;當心靈迴歸自然後,能深切體會到人情的溫暖,能懂得珍惜眼前人;當心

靈迴歸自然後,能處變不驚坦蕩闖人生,能走得更遠。夜深了,合上書,睡吧,不必想太多。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2

讀了曹文軒定的《黑瓦》之後,我深受啟發,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們教中學的老師,她非常的潔癖,甚至正在講課的時候,發現一個同學的指甲很髒,就鄭重的說:“這節課,剪指甲。”於是教室裡就想起了剪指甲的聲音,當然,有些女生也受到了自尊心的.傷害,罵她是“醜八怪”。辦公室裡,其他老師總愛講一些亂七八糟的事,那是時,那們中學老師重重地把筆扔在桌上說:“你們有完沒完”,因此,她很少有朋友和她交談。而我,每次都要去老師那兒看書,老師每次都給我泡杯茶,我們也很少說話,她時常遞給我一把鑰匙,對我說:“你到我姨媽家裡去看書吧!我現在在她那住”,我就去了。這樣和朋友想處的時間就少了許多,朋友讓我別在去了,我就是不聽,就這樣,我去時,又編了個個藉口,又忽忽回家去了。

曹文軒的作品字跡清楚,語句通順,體現的情感也非吸引人,讓人很欣賞。因此,我知道了,定作文時不但要寫得真情實感,還要有足夠的耐心、態度,才能寫好作文,我以後一定會多閱讀曹文軒的作品,更加努力,我相信我的作文會越寫越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3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唐代詩人王之煥的千古名詩,膾炙人口,又富於哲理。其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我受益一生的靈丹妙藥,它時時提醒我: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學無止境,登高才能望遠。

這首詩是說: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樓。詩人王之渙在登高遠望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詩中前兩句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山河,收入到短短十個字中,讓我們讀後感到胸襟為之一開,“欲窮”“更上”兩個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首詩也讓我從一個不求上進、驕傲自滿的人,成為了一名謙虛好學、奮發上進的好學生,我現在就給你們講一講我的經歷吧!

一次,老師要求我們把課文背熟,我不費吹灰之力就背得滾瓜爛熟了,於是就洋洋自得起來。心想:瞧我多厲害,背得那麼熟練,我開始漸漸疏遠課文。但在一次課堂練習中,正好出現了這課的按課文內容填空,我頓時傻眼了,腦子裡一片空白,無論我怎麼拍打自己的腦袋,都於事無補。下午老師開始報分數,我屏住呼吸,連頭也不敢抬。這時,我的耳邊響起了一個嚴厲的聲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難道你忘了嗎?”我的`心像被針刺了一樣痛,要是我不驕傲,努力複習,我怎麼會一落千丈呢?

從此以後,便不再混日子,也不再驕傲,開始在學校裡用功讀書,只要稍有懈怠,我就會看看這首詩,然後便會充滿力量,開始孜孜不倦的學習。因為這首詩的原因,我已經從一個人見人煩的學生,變成了誰見誰都喜歡的國小生呢!現在回想起來,變化太大了,我就好像童話故事裡的“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實在是太棒了!人生就如詩一樣,如果你想把天下的美景盡收眼底,就必須站得更高更遠,如果你想有豐富的知識,想被別人瞧得起,就必須“更上一層樓”。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4

起初,這本書是心理老師建議看的,之前並沒有接觸到。一開始覺得會很枯燥,後來隨著一頁頁翻閱著這本書時,深深地被其吸引了。一步步體會到了作者所說的登天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諮詢這樣一個領域又是什麼樣的,它跟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都得到了答案。反覆閱讀,愛不釋手。

《登天的感覺》這本書主要是由作者嶽曉鬆編寫,記錄了自己在哈佛任教心理諮詢師一職中,所接手的的十個典型的案列,並由此指出,對於相應的案列該用怎樣的心理諮詢方法與技巧。具體的案列比如自卑的哈佛女學生、同性戀、是否轉學、職業去向等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遇到的`或者周邊朋友所遭遇的典型的問題,所以讀來並不枯燥,反而隨著來訪者一步步的由哭轉為笑,彷彿我們也遇到一樣的情境時,也隨之一起困惑苦惱,最後解開心結,一起成長。這也就是這部書開頭時,作者回答小飯館服務員阿靜的答案,心理諮詢不僅是讓人開心,更是讓人成長。也一點點去體會老教授所說的心理諮詢就是要使人自己感覺良好,猶如登天的感覺一般。下面我就主要說說我讀後的感受或者說了解學習到的知識。

1、心理諮詢室大致的結構,需要放置什麼?就像作者的諮詢室一樣,在林登街5號,裡面有一張大海的油畫、乳白色的沙發、生機勃勃的吊籃等等,能讓人心情平靜的裝飾物。這是想讓來詢者從進門開始,首先能有一個好的環境。那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呢,我覺得我們在心情不好時,也可以學著和諮詢室佈置一樣,找一些能讓自己心情開朗、平靜的事物,轉移或者分散注意力。

2、什麼是心理諮詢?它和心理治療又有什麼區別?心理諮詢就是幫助人們解決一些因為生活、工作、感情等原因所引起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像婚姻愛情的失敗、考試作弊等等。而像一些涉及到有心理疾病的,精神病之類的,就不再屬於心理諮詢的部分了,也就該屬於心理治療方面,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3、心理諮詢具體是怎樣進行的?用了什麼樣的方法?每一個個案所用心理諮詢的方法各不相同,當來訪者進入心理諮詢室,你怎樣才能讓他消除防備,對你這樣一個陌生人開懷說出問題,並聽你的忠告。像第一個自卑女學生的,是典型的新生適應不良綜合徵。首先讓其宣洩出自己的不良情緒,等她冷靜下來,再進行引導。同時你可以說一些自己身邊也發生同樣的事情,引起共鳴,拉近距離。然後針對該學生自卑的原因,像轉移比較的物件,可以由別人轉向自己,只要自己成長了,進步了,就是成功,無需太計較別人跟自己的差距。最後給出具體的解決法案,這一步很重要,因為你即使幫每一個來詢者打開了心結,但有的問題,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還是一樣,像後面的同性戀等等一樣。主要運用了現實療法,根據具體困難與挫折解決問題。

4、心理諮詢的意義在哪?這前面有稍微涉及,心理諮詢就是幫助來詢者解決心理問題,使其開心與成長,使自身真正感覺到“猶如登天的感覺”這句話真正的意義。當看著來詢者帶著感激,感謝你為其解決了長久的困惑時,你感覺到的不僅僅是幫助了別人,更是看到了別人在你的幫助下成長。這是一種無法言語的快樂。

5、心理諮詢要注意哪些方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諮詢者不能幫助被諮詢者做決定,你只能引導,建議更好的解決問題辦法。像案列是否轉學和職業去向,你只能建議他去好好比較兩者哪種更是你想要的,坦誠和父母商量等等,堅決不能像我們生活中的直接幫朋友決定,用自己的想法影響來詢者。

總之,這本書確實是一本不錯的書,對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值得反覆閱讀、推敲。也是心裡諮詢者入門的一本推薦的書。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5

暑假期間一時有幸讀了金庸老前輩的《笑傲江湖》,此版本的《笑傲江湖》共分四冊,真當讀的酣暢淋漓,愛不釋手,彷彿自己竟是期間的一位人物。

小說細雨綿綿,由淺入深的描繪了一場聲勢浩大,驚天動地的武林集會,令狐沖那將生死置之度外,於眾豪傑中出入生死,不畏強權,風流倜儻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可他自己確說自己是個浮華無稽的浪子,他與小師妹的情誼確然之深,一片痴情,可曲中轉折,他被師父嶽不群罰到思過崖面壁之季,小師妹卻另有所歡喜歡上了林平之,這個身負《辟邪劍譜》,與青城派有不共戴天之仇,殺父殺母之仇未報之人,然他與平之之間的`愛情終究是不幸福的,可她終是死在林平之的劍下,這是我卻未曾想到過的。

這本書層層鋪墊,敘事轉折,卻也連人物都刻畫的活靈活現,無論是心理描寫,語言描寫,還是襯托,都無一廢話,不是為了描寫而描寫,為了碼字而碼字,每一刻都點到為止,絕無贅述。

情節起先還是輕鬆活躍的,卻從令狐沖為成不憂所傷開始,情節變得跌宕起伏,因桃谷六仙醫治不當,險些要了令狐沖的性命,豈止要了性命,簡直一命嗚呼,微在旦夕。他體內六道真氣亂撞,連師父也醫治不了他,後來不戒和尚,又為他輸入了兩道真氣,強行壓制了他體內的六道真氣,卻也只是緩兵之計,後來陰差陽錯間令狐沖結識了魔教任我行之女任盈盈,可期間他並不知曉,一直稱她為‘婆婆’。也是此時他虜獲了盈盈的芳心。

後來群豪群聚五霸崗,此時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已劍法了得,那乃是得了風清揚風老前輩的真傳,可其師父卻懷疑他偷了平之的《辟邪劍譜》,還與左道斜士交友,師徒二人間已產生了極大的間隙,可令狐沖雖劍法了得,但依然是不治之症,連殺人名醫平一指也說他活不過三年。此後在少室山少林寺內,他得知師父已將他逐出華山,更覺留於世間索然無味,昔日敬重他的六師弟陸大有已死於非命,小師妹早已移情別戀,此時便留他孤零零一個人留在世間又有何意義?正道中人又欲捉拿他。好在他生性豁達,索性一躺,便也不欲將生死之事看得太重。

此後就應該是本書的高潮了,正如曲洋和劉正風二人所奏的《笑傲江湖曲譜》一樣,琴音愈來愈高,情節一環緊似一環,他與魔教中人先問天聯手擊退正邪兩派中眾人,並結下生死之交,後來於西湖湖底誤打誤撞修習了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化解了他體內的異種真氣,得以保命的同時也內力大增,成了這大法的唯一傳人。後來於危難間幫扶恆山派,可終不得救治三位掌門師太,定閒師太遺言將掌門之位傳於令狐少俠,以免一時間群龍無首。

其後便是本書的奸計暴露之時,嵩山派掌門左冷禪欲五派和一,當這五嶽掌門,而後再挑了武當、少林意欲吞併魔教,然後再稱霸武林,不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人稱"君子劍"

的嶽不群,實際上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偽君子,他私藏平之的《辟邪劍譜》偷偷練習,卻汙衊給令狐沖,《辟邪劍譜》的威力之大,自開篇青城派欲奪之,其後不知引起了武林中的多少腥風血雨。嶽不群倒也藏的隱祕,與左冷禪對招之時出其不意的使出了這套劍法,猶如鬼魅,刺瞎了左冷禪的雙目,當上了這五嶽派的掌門。其後他對令狐沖和林平之都欲下殺手,以求滅口,不料卻被盈盈逼服了魔教毒藥三尸腦神丹,嶽夫人自始至終從沒有懷疑過令狐沖,令狐沖自幼是個孤兒由師父師孃養大,早已即將師父師孃如親生父母般看待,他們夫婦漆下無子,也當衝兒如自己的親生孩子,不料人心不足蛇吞象,因為一部區區劍譜,搞得家散人離,嶽靈珊被林平之一劍刺死,岳母也揮刀自盡,嶽不群在捉拿令狐沖之時,被儀琳抵住後心一劍刺死,林平之雖以辟邪劍法殺了青城派一眾,給父母報了仇,卻也失了人性,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父母健在時的福威鏢局中意氣風發,為人正直的少年,他滿門被殺,父母慘死,一心為報仇而練劍,眼下他雙目失明為人惡毒,投靠在左冷禪身側,相互利用,本該被令狐沖殺死為小師妹報仇,只因小師妹遺言要他好好照顧好平之,才免的一死,被囚禁在西湖湖底,永見天日不得。

好在有情人終成眷屬,令狐沖與任盈盈均辭掉掌門之位,在西湖孤山梅莊結成眷侶。

這樣,一部震人心絃,情節飽滿,描述人性的大作也就此完本了。

以上是自己通讀《笑傲江湖》後的一點感受,不盡全面,還望海涵。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6

聽桃子提到這本書,便下載下來作為茶餘飯後的聽本,到今天終於粗略的聽玩了,大概花了二十天。聽完發現這本書不適合茶餘飯後,適合在陽光下捧起細細品味。

梭羅是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愛默生的粉絲。1817—1862,美國南北戰爭前。《瓦爾登湖》是一本哲理散文,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曾經在瓦爾登湖湖畔自給自足生活了兩年,過著極簡生活,遠離城市和喧囂,寫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梭羅也是一位廢奴主義及自然主義者。梭羅一生都是廢奴主義者,對公民不服從的見解,代表作《公民不服從》影響了托爾斯泰、聖雄甘地和馬丁·路德·金。很多著作闡述了研究環境史和生態學的發現和方法,對自然書寫的影響甚遠,也奠定了現代環境保護主義。

一生未婚,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感覺與我們戶外人有很多相似之處。

儘管梭羅學識和能力甩了我幾條街,但仍覺得本書並不難理解,因為作者追求的人生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人生——一種至簡至真、迴歸山林返璞歸真的生活。因此作者所言所行也就很能體會。

作者幽居在森林中,希望生活得從容淡定,找到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像很多人等到彌留之際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生活過。現在人們的生活太放蕩不羈了,我們的生命消磨在瑣碎之中。他要求生活簡單簡單再簡單,很多人不是被生活承載,而是承載著生活。

人類之所以想要一個家,想要一個溫暖的地方,首先是為了獲得身體的溫暖,然後才是情感的溫暖,他一生未婚,卻寫出瞭如此溫暖的語句。

不管你的生活多麼的卑微,你還得面對它,繼續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詛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麼壞。哪怕再貧窮,你都要熱愛生活。無論在貧民窟或是富人區,陽光在窗戶上的反射都同樣閃亮,積雪同樣在早春融化。我覺得內心寧靜的人,無論生活在哪裡都像在皇宮一樣,心境開朗,生活知足。

我愛獨處,我從來沒有發現比獨處更好的夥伴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外出,到人們中間去時,比呆在自己的屋子裡更為孤獨。

如果一個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許是因為他聽到不同的鼓聲。讓他踏著他所聽到的音樂拍子走,不管節奏如何,或是有多遠。他能不能像一棵蘋果樹或—棵橡樹那樣快成熟,其實都無關緊要。他應該把他的春天轉變成夏天嗎?如果我們應該做的事條件尚不成熟,能用什麼現實條件代替呢?

靈魂所需要的東西都是用不著錢來買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7

本期,塔德為你分享的這本書是《瓦爾登湖》。

這是一本讀者兩極分化非常嚴重的書,一部分人覺得它乾淨純潔,洗滌心靈。另一部分人則覺得它囉嗦矯情,不知所云。

實際上,這是一本需要讀者靜下心來,放下功利心,戒除浮躁,才能閱讀和體會的書。

一、《瓦爾登湖》簡介

本書作者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號稱美國版的陶淵明。

梭羅本人學識淵博,甚至會引用孔子的一些話,他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開辦過鉛筆廠,卻十分嚮往大自然的生活。

《瓦爾登湖》的創作背景是在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帶動了文明的快速發展,人們追求權力和金錢,過度開發自然環境。

這本書是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邊上,自建的小木屋裡寫出來的散文集

二、《瓦爾登湖》主要講了什麼

作者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拿了一把斧子,在瓦爾登湖邊上,建造了一座小木屋,開始了自己長達兩年的獨居生活。

清澈的湖水,溫暖的.陽光,梭羅自己種地,讀書,寫作,享受著悠然,恬淡,又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追求內心的寧靜,思考著人生的哲學。

有讀者說這本書值得反覆閱讀,感受書中的一些比喻,你會驚訝於作者的想象力,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三、《瓦爾登湖》點評

作者崇尚自然風光,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種簡單樸實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清澈,寧靜的世界。

當然作者也不是說讓大家都和他一樣生活,而是做一個自由的人,從簡單的生活中尋找樂趣。

有的讀者感覺這本書比較沉悶,可能看不上幾頁就想著把它扔掉,然後大罵作者虛偽,矯情,囉嗦。

也有人說,這本書適合失眠的時候,拿出來翻一翻。

其實,讀這本書的時候,需要我們放下雜念,慢慢地用心去體會。如果你帶著很強的目的性去翻開它,可能並不會有什麼收穫。而能夠體會到其中境界的,我想是可以真正靜下心來的人。

這本書有很多的翻譯版本,有條件的朋友,可以結合英文原版書來看一看。

有的人把《瓦爾登湖》奉為神作,有的人卻覺得它是糟粕。我想作為讀者,我們應該放下浮躁之心,從中吸收真正有營養的部分。

身處於繁忙的工作,和快節奏的生活,希望這本書能夠讓你找到心中的那片寧靜之地。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8

1845年7月4日,梭羅為一項試驗移居優美的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裡,嘗試過一種簡單的隱居生活。自耕自足兩年有餘的時間裡,他體會到了心靈的自由和閒適: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簡樸而又原始。在他離開之後,就將兩年來的感悟寫成了這本傳世的佳作《瓦爾登湖》。

這本書不僅能讓讀者如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愛與瑰麗,更能從嘈雜的現實生活中解放靈魂,感受心靈的寧靜與欣慰。就好像一絲清泉傾瀉而下,冰冰涼打在頭上便撩得你一個激靈,輕輕柔沁入面板觸碰你每寸神經,最後匯聚到脊髓之中成為你身體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讀過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寫道:梭羅這人有腦子 ,梭羅手頭沒有別的 , 抓住了一根棒木 。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這首《梭羅這人有腦子》,生動地表現出梭羅所傾注在文字中的自熱之愛,唯美的筆法真實地勾勒出大自然的靈動,帶著強大的衝擊力撲面而來,使人毫無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審視周圍,嗅到野芳發而幽香,見到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而後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達到坐忘。

於是,梭羅的智慧與老子的哲學其驚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們都認為一切都應該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做違反自然法則的事, 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納萬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質生活應該降到最低,自給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詩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靜、恬淡、寂寞、無為。由此可見,這二者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書中梭羅看到了他的同鄉們,不幸繼承了農舍、房屋、穀倉、牛群、以及農具,繼承了這些得來容易擺脫難的東西。他疑惑是誰使他們成了土地的奴隸,疑惑他們為什麼一出生就開始挖掘自己的墳墓。他們不得不度過別人的一生,推著所有這些東西往前,儘自己所能過得好一些。

而在現實中,我們也遇到了多少可憐的、不朽的人啊。他們幾乎被生活的重擔壓垮、悶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們是房子的奴隸,車子的奴隸,更是金錢的奴隸。西班牙《世界報》上有這樣對中國房價的評論“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可見,儘管時代浮躁奴隸層出,但是如果人始終在一種錯誤下勞作,那麼很快就會成為後繼者開墾荒原時不得不清理的阻礙,而他的大部分也終將會被犁入泥土成為肥料。對於我們,二十歲的經年裡放大了什麼,什麼又是這個年齡段所不該承受,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找到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內心真實親切的期盼?僅僅由於無知和錯誤,被生活中人為的煩惱和過於粗重的勞作擠得滿滿的,以致無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實。難道是我們的手指因過度勞作也變得太笨拙、顫抖得太厲害而做不到這一點了?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大學本應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階段,沒有大學聯考的殘酷競爭,沒有老闆的苛刻要求。我們理應能夠順從我們的渴望,不要急著給自己戴上考研、出國的枷鎖,去追逐理想,去鑽研學術,去賞玩山水。更何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當夕陽西沉時,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漿果;在溫和的黃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鱸魚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還零亂地散佈著破碎的森林。聽聽梟鳥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鳥雀發出尖厲的嘯聲。銜著野草,吮著汁液,思索黃金時代裡,有多少山林水澤的精靈曾經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羅的心之所棲,是世界上唯一的瓦爾登湖。而我們,只要同樣拋去繁雜,此身所在,便是瓦爾登天堂。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9

不要認為《瓦爾登湖》引了若干孔夫子的話,就認為梭羅是在為別人的思想寫作。他不是在借鑑中國人的山水觀念——也不是在模攀他們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他讓這些因素都為他一個人服務。事實上,從西方對中國古典哲學的研究來看,思想家們都是非常獨立的——他們從先哲的著述中汲取對自己觀點有所佐助的內容,如伏爾泰選取“仁愛”,作為法國大革命的先驅性指導;又如英國人派使節訪問中國之前,他們一度非常崇拜儒學,因為這給予了統治階層一套非常完整且適合他們社會發展階段的體系模型——梭羅也不例外,東方為他的寧靜生活帶來了精神上印證。

不若更公平地講,除了現在已經不合時宜的繁雜禮制(以為我們大部分人所更正為“禮節”)之外,西方人引用中國先哲的言語頻率還是相當高的:和西方的思辨與對微觀世界的思考不同,東方講求務實的哲學家們為後來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而對於梭羅的Walden,它們不過是修飾屋簷的雕花而已——雖然曾經師從大名鼎鼎的Emerson,作者本身卻一點都沒有他身上的那種大巨集觀的思想氣質:梭羅的優點在於細膩,機敏而不多疑,熱愛生活,並且熱愛屬於自己的思想(這也正是一個獨具者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同時,他的文筆獨到優美(這點毋庸置疑),也是使得這部書成功的一個原因。下面從文中摘錄的語段,就是我認為梭羅寫得異常精彩的部分。來源:人類在過著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絕望。你從絕望的城市走到絕望的村莊,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來安慰自己。在人類的所謂遊戲與消遣底下,甚至都隱藏著一種凝固的、不知又不覺的絕望。兩者中都沒有娛樂可言,因為工作之後才能娛樂。可是不做絕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表徵。

——簡樸生活在這樣一段似乎有幾分斷章取義的文字裡,我讀到另一種人生的表述:人類千百年來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風雲不驚,卻有沉重的暗流湧動。絕望是每個人天生所具備的氣質,一切有關於命運的抵抗不過都是在拒絕這種與生俱來的氣質:然而,在它面前我們卻都顯得如此渺小。對命運的服從於對命運的反抗之間,選擇本已經讓人感受到極致的矛盾與痛苦——而絕大多數人的服從的絕望,則更多地體現於根本不能實現的勇氣的渴求。人類缺乏本身安寧的態度。在絕望的掙扎中,我們愈敗愈勇,卻越陷越深。

事實上我們少掉的,恰恰是真正帶給生活希望的安寧。我們與自己漸行漸遠,拋棄自己從前的生活方式,並想以變化來引領一種新的生活:但是真正的平靜也許正是這種看似絕望的外表所具備的,晨起晚歸的耕作,把夢想和星辰與風雨交織在一起。智慧並不強調避世,卻是追求一種看似粗劣,實則高逸的自然主義的生存。

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正是這個樣子。抑或,那也並不是瓦爾登湖周圍所有的棲居者所具備的生活——正如陶淵明種豆,梭羅也種豆,可是陶潛之所以得到“草盛豆苗稀”的成果,而遠遠不及後者的豐厚所得,原因就出在種豆的心境。我相信,前者的心雖然孤高,卻不能夠真正灑脫於塵世,不能夠與村野之間人類最為純潔的生活相融合;而梭羅卻將智慧帶到這種生活裡,而歷史也證明他的勞作並不是為了逃離塵囂,而是一種對貼近大地的渴望。

No.2 然而,據我們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許只有瓦爾登堅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純潔。許多人都曾經被譬喻為瓦爾登湖,但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受之無愧。雖然伐木的人已經把湖岸這一段和那一段的樹木先後砍光了,愛爾蘭人也已經在那兒建造了他們的陋室,鐵路線已經侵入了它的邊境,冰藏商人已經取過它一次冰,它本身卻沒有變化,還是我在青春時代所見的湖水;我反倒變了。它雖然有那麼多的漣漪,卻並沒有一條永久性的皺紋。它永遠年輕,我還可以站在那兒,看到一隻飛燕但然撲下,從水面銜走一條小蟲,正和從前一樣。今兒晚上,這感情又來襲擊我了,彷彿二十多年來我並沒有幾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廝混過一樣,——啊,這是瓦爾登,還是我許多年之前發現的那個林中湖泊;這兒,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個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經跳躍了起來,在湖邊依舊奢麗地生長;同樣的思潮,跟那時候一樣,又湧上來了;還是同樣水露露的歡樂,內在的喜悅,創造者的喜悅,是的,這可能是我的喜悅。這湖當然是一個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無一絲一毫的虛偽!

他用他的手圍起了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並在他的.遺囑中,把它傳給了康科德。我從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樣的倒影,我幾乎要說了,瓦爾登,是你嗎?——湖泊對這樣的生活,我做不到不心存豔羨,但是卻也歎服作者這種深沉的、對於家鄉的湖泊的愛。他的文字裡充滿了美的敘述,彷彿有一支妙筆為伴——而這支妙筆,如果我們非要破譯它的身份的話,那麼,這就是梭羅對家鄉的一種情懷。一個人即便有再強的語言功底,如果描寫自己心中所漠然的景物,也斷是寫不出任何美好的文章的。

梭羅是一個可以挖掘出許多東方性格因素的人。首先,他便是一個有三分歸隱情節的人。他生活於瓦爾登湖的那段時間,正是許多青年奮發於事業追求,而最不願意回到村野之地的年華:在這一方面,他具有東方人格外提早的成熟,而從本質上講,就是擁有異常寧靜的心態,超乎年齡的生活智慧。另一方面,他又擁有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覺醒意識:也就是說,他連最高階的“東方式”矛盾都具備。他支援反對美國蓄奴制度的運動,並且在這個運動的領導人約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絞刑處死時,發表了為布朗辯護和呼籲的演講——這倒讓我聯想到了聞一多先生,雖然兩者又是世紀之隔,但我們所看到的精神內涵式類似的。梭羅絕不是一個避世的、或者說是真正厭倦生活的人,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如此鮮活,和他家鄉美麗的瓦爾登湖完美地契合。

既然前面提到了東方性格,我們便能夠容易地聯想到中國人的一種特殊的情懷:寄情山水不如說是寄情於自己的性格,這一點,飽讀東方經典的梭羅不會不明白。抑或,兩句話就能概括他對這座湖泊的深情之本:一句是俗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另一句則是李白的“相看兩不厭”——不過青蓮居士所寄乃是高山罷了。Nostalgia & narcissism,終究是連在一起的。

No.3 如果一個人聽從了他的天性的雖然最微弱,卻又最持久的建議——那建議當然是正確的——那他也不會知道這建議將要把他引導到什麼極端去,甚至也會引導到瘋狂中去;可是當他變得更堅決更有信心時,前面就是他的一條正路。一個健康的人內心最微弱的肯定的反對,都能戰勝人間的種種雄辯和習俗。人們卻很少聽從自己的天性,偏偏在它帶他走入歧途時,卻又聽從起來。結果不免是肉體的衰退,然而也許沒有人會引以為憾。因為這些生活是遵循了更高的規律的。如果你歡快地迎來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鮮花和香草一樣芳香,而且更有彈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整個自然界都慶賀你,你暫時也有理由祝福你自己。最大的益處和價值往往都受不到人們的讚賞。我們很容易懷疑它們是否存在。我們很快把它們忘記了。它們是最高的現實。也許那些最驚人、最真實的事實從沒有在人與人之間交流。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實收穫,也彷彿朝霞暮靄那樣地不可捉摸,不可言傳。我得到的只是一點兒塵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

——更高的法則人以什麼心態活著,很大程度上決定他會怎麼活著。一個憂鬱的人永遠不可能獲得他所追求的快樂,相反,他的生活會變得更加憂鬱而自閉,以適應他永遠抬不起頭的心態。同樣道理,一個自以為自己可以由稟賦所鞭策的人最終會為稟賦所驅使——錯並不在人的天性本身,也許卻只是在駕馭中一個小小的方向性失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關聯是低階的,卻也是最容易創造的。人把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聯絡在一起而營造一種心緒,事實上是沒什麼難度的——但若想用心靈去破解一種心緒,則要遵從一個完全不同於此的法則。

如果說人生的變遷相當於一個運動,變化才是主要成因的話,那麼在高一個層次的思想中,我們應該回歸一個更為平靜的層面,那就是“守恆”:好像每一天太陽都會升起,每一次太陽升起都會使大地遍灑歡樂與希望那樣,人生在這個層面上時是薄的,卻也是真實而偉大的。我們的獲得看似是微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但是這種平淡而不張揚(中國人謂之“中庸”)的生活正是以這種方式使得人們獲得明慧的思想,並將這個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

N0.4 像湖水一樣,瓦爾登的冰,近看是綠的,可是從遠處望去,它藍藍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別出來了,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的湖上的只是微綠的冰,而這是瓦爾登的冰。有時候,從挖冰人的雪車上,有一大塊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裡有一星期,像一塊很大的翡翠,引起所有過路人的興趣。我注意到瓦爾登的一個部分,它的水是綠的,一俟凍結之後,從同一觀察點望去,它成了藍色。所以在湖邊的許多低窪地,有時候,在冬天,充滿了像它一樣的綠色的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我發現它們已凍成了藍色的冰。也許水和冰的藍色是由它們所包含的光和空氣造成的,最透明的,也就是最藍的。冰乃是沉思的一個最有趣的題目。他們告訴我,他們有一些冰,放在富萊喜湖的冰棧中已有五年,還是很好的冰。為什麼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凍冰以後,卻永遠甘美呢?一般人說這正如情感和理智之間的不同。

——冬之湖我關注的是最後兩句話。這兩句話使我感受到自然教誨的偉大——雖然這也不是梭羅的首創,它們對我卻有一種超乎文字本身的啟示。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占卜師(我不太清楚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否是子虛烏有的)說過:“呵,上帝把這一切都安排好了!

”也許每個人一開始的感覺都只是不以為然,但是如今我相信,自然的每一個符號都有著它關乎人類精神的意義,連這再普通不過的H2O也是這樣:理智與情感是造物主賦予人類的印證,在這裡我們看到理智的剛性和情感的溫柔,雖然剛性凌人,卻保持的長久的性格;而柔性儘管美好,卻不得永恆。我們和這個世界的暴烈一樣暴烈,並且也能同這個世界的溫柔一樣柔美—— 普通的東西,反倒是我們瞭解這個世界更為有利的證據,正如我們是普通的人類一樣。當年,希特勒曾經幻想尋找到亞特蘭蒂斯古文明的蹤跡,以證明世界上曾經存在過超乎凡人的“神族”,並企圖利用他們為雅利安人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征服提供一個所謂的理由。但是我們無一例外地成了這個所謂“神族後裔”的失敗——一個人被賦予超人的地位,這件事無論在哪裡都得不到長久。每個人必定生而要體驗做普通人的滋味,正如這水一樣,你註定不可能和晶石與陽光那樣閃爍:正因如此,學會如水一樣生存是重要的。而養成如冰一樣的性格,正是人能夠常立於世的本源。

藍色的冰!

在它的神奇之中隱含著如此高遠的意蘊。人生也是這樣,平淡之中見真奇。

No.5 一場柔雨,青草更青。我們的展望也這樣,當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來。我們有福了,如果我們常常生活在“現在”,對任何發生的事情,都能善於利用,就像青草承認最小一滴露水給它的影響;別讓我們惋借失去的機會,把時間耗費在抱怨中,而要認為那是盡我們的責任。春天已經來到了,我們還停留在冬天裡。在一個愉快的春日早晨,一切人類的罪惡全部得到了寬赦。這樣的一個日子是罪惡消融的日子。陽光如此溫暖,壞人也會回頭。由於我們自己恢復了純潔,我們也發現了鄰人的純潔。也許,在昨天,你還把某一個鄰居看做賊子醉鬼,或好色之徒,不是可憐他,就是輕視他,對世界你也是非常悲觀; 可是太陽照耀得光亮而溫和,在這個春天的第一個黎明,世界重新創造,你碰到他正在做一件清潔的工作,看到他的衰頹而淫慾的血管中,靜靜的歡樂漲溢了,在祝福這一個新日子,像嬰孩一樣純潔地感受了春天的影響,他的一切錯誤你一下子都忘記了。不僅他周身充滿著善意,甚至還有一種聖潔的風味繚繞著,也許正盲目地無結果地尋求著表現,好像有了一種新的本能,片刻之間,向陽的南坡上便沒有任何庸俗的笑聲迴盪。你看到他糾曲的樹皮上有一些純潔的芽枝等著茁生,要嘗試這一年的新生活,這樣柔和,新鮮,有如一株幼樹。他甚至於已經進入了上帝的喜悅中間。為什麼獄吏不把牢獄的門開啟,——為什麼審判官不把他手上的案件撤銷,——為什麼佈道的人不叫會眾離去;這是因為這些人不服從上帝給他們的暗示,也因為他們不願接受上帝自由地賜給一切人的大赦。

——春 在日本商界,長時間以來流行著這麼一篇文章,題目叫做《青春不是年華》。同樣,真正的春天亦不是一年中那個萌芽的季節——而是埋藏在我們心中的那種活力,漸漸舒展和活躍的時間。作者寫道,“人的心靈應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斷接納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駐、風華長存。”這句話,與《瓦爾登湖》中的這段文字,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異曲同工。

無可否認的是,英年早逝的梭羅或許還來不及經歷身體的衰老就已經駕鶴西去。但是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作為一個活著的人每天都是快樂的——因為他完全瞭解如何去尋找快樂,如何使自己生活在一個讓人愉悅的環境裡,如何去用不怎麼優厚的條件去創造使人期待的因素:而那就是,如同春雨般思想的滋潤。思想本身並不讓人痛苦(這是許多淺薄者所經常踏入的誤區,他們看到了尼采,就誤以為所有思想者都是瘋狂的;他們看到了蘇格拉底,就誤以為所有思想者都必須殉道)。然而,怎樣讓思想成為快樂的源泉,其實卻也是一個心境的問題,心境本身不需思想,它是一個簡單的結果,就好像身體上的中樞神經反應那樣,但是人的樂與不樂,關鍵恰恰在此。

這就是所謂的“心靈潛質”罷,這種潛質是潛移默化間揭發的。真正的快樂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我們對這種快樂的追求抑或也就是對這種心靈潛質的擁蠆——然而,每一個真正發現它的人卻都悄悄隱藏起了它的真面目。寧靜是看不清楚了,卻是我們能夠用心在愉悅中去深深體會的。這,恰恰就是瓦爾登湖的寶藏。

No.6 我並不是說約翰或者約納森這些普通人可以理解所有的這一切;可是時間儘管流逝,而黎明始終不來的那個明天,它具備著這樣的特性。使我們失去視覺的那種光明,對於我們是黑暗。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多著呢。太陽不過是一個曉星。

——結束語 這段話既是我品評的末尾,也是《瓦爾登湖》的末尾——我想,抑或也是這篇筆記最好的結束。帶著希望,帶著我們的光明,帶著所有智慧的啟迪。能夠以平靜看待結束的心靈,終究是智慧的:好像一生驕奢淫逸的瑪麗安特瓦內特那樣,她在被起義的人民所包圍的時候,卻忽然看透人生的變遷,對宿命做出一種安靜的服從。對於一個生命來講,他所面對的光明可能剛剛結束,但是心燈卻方才點亮。但是,沒有關係,一個人一生即便是智慧了一秒鐘也是值得的——正如我在這莽莽撞撞的十幾年之後,翻開書卷的這一刻:我的心,也將和湖水那樣,獲得我所需要的全部安寧。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0

步入21世紀,隨著城市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環境日趨惡化。往日的新鮮空氣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車的尾氣、工廠的廢氣。有的時候,我真想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呼吸著我們本應該擁有的新鮮空氣,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裡,美國著名作家羅常常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傾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如樹的沙沙聲,鳥兒快樂的'歌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滿足了我的想法,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書中梭羅用自己的雙手讓自己隱居森林的生活變得樸實而又充實。在瓦爾登湖畔,梭聲,風拂過的響聲,甚至那碧波盪漾的湖水也有聲音;一邊釣魚一邊思考……

這本書使我非常受益:一個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麼?有人抱怨買不起房子,梭羅用28美元蓋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決不了溫飽,梭羅每週用少量時間種植農作物,既填飽肚子有補貼家用。其實,一個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過簡單的勞動就可以輕易獲得。人類雖然在不斷進步,但是一個人生活的必需品卻沒有變化。食物只要填飽肚子,房子只要讓人棲息。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已經有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了,他為了更舒適地生活,換一棟別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卻了身邊美好的事物,這不是因小失大嗎?有些人是金錢的奴隸,天天守著它,為它工作,金錢不成了他的累贅了嗎?這些人在社會中佔了大多數,他們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有了還想要。他們一輩子都被慾望指使,生活在種。種勞苦與不幸之中,他死後,這些又有什麼用呢?相反,拋開這些名利,脫去這些華麗的外衣,做一個最真實的自己,無憂無慮,盡情地生活,有什麼不好呢?

無知的人們,快點覺醒吧!你現在做的,就是自掘墳墓,拋開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找到最真實自己,讓城市不在被繼續汙染,使它變得乾淨而又美好。讓自己丟掉種。種負擔,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1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裡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戶外,只要有網路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戶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著他喜歡的事。他追尋著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裡,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著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後,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裡,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我們是時候迴歸自然了,讓我們帶著一顆最純淨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2

那是一個什麼地方呢?

擁有歡樂的生靈,

美麗的湖面,

還有一個如此愛她的人。

儘管我只是在這一寒假才真正的接觸到梭羅這一偉大的作家,可是他的文字令我第一眼就沉迷於其中。他從不屈服,他是真理的代言人,他在勘測這一方面具有極高的天賦……還有很多很多。

“他對於年輕人並不慈愛,而是高傲的、說教的”,可是,他卻將自我全部的熱情、耐心獻給了故鄉的每一寸土地。他所一向依傍的河流,“河床裡,河岸上,或是河上的空氣裡發生的每一件事”,他對於這所有一切全都熟悉。他愛這片土地,愛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靈,愛這孕育我們的大自然。

對於他的《瓦爾登湖》,我一開始並不完全看得懂,可是隨著你對這本書漸漸深入的瞭解,你會發現原先的一些困惑都漸漸有了些眉目。梭羅的文字並不是那種慢慢慢慢滲透進你的情感的,而是用一種溫和卻果斷的方式,穿透你的骨骼,直擊你的靈魂深處。就如木頭和琴一般,他能使你從心底裡產生共鳴。尤其是他的景物描述,他用簡短卻又華麗的文字記錄下他的家鄉一年四季的變幻。他所有描述的自然風光,都好似交響樂般雄偉地在你眼前重現。他懷著一種崇高的敬意,用熱情將一切生動的描繪,將所有他愛的事物都賦予生命。在他的筆下,它們是聖潔的、可愛的,以及如他一樣的無畏、自由。

儘管我還未曾走入他的內心世界,可是在我眼裡,他的文字帶著一種淡淡的憂鬱的青草氣息。對於當時的社會,他研究的太多太多。而他崇尚的,不是金錢,而是真理。他的天性就如野獸一般自由,而這種自由導致他常常陷入一種困難的境地。但他並未所以而改變自我。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我。我對平時的生活又有什麼樣不一樣的感覺呢?這種思考是不是深深地埋藏在我的'潛意識裡而未曾被我發掘出來?又或者,是我認為其實這是所謂“叛逆”的想法而不願意說出來?梭羅教會了我不要去太過於隱藏自我的感受。甚至是在讀到了他的文字後,我才發現,原先世界上有那麼多美麗的地方。比如我的家鄉——一個由綠水青山環繞著的小村莊。先不說山水有多美,光是我家那個不到5平方米的小院子,在熱浪滾滾的夏天,也別有一番趣味。

院子的一角,種了一棵桂樹、一棵梨樹。牆邊還放著大大小小的盆栽,一到夏天,雖然沒有花香,可是綠油油的,頗為好看。

我的外公喜歡書法。於是我也經常和外公一齊在院子裡練字(因為我們家其他地方練不了)。夏日的院子實在是熱的令人發顫,練不了字了。但外公確實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會用一個大碗,盛一碗水,拿著毛筆,在院子的地上寫起字來。我也依葫蘆畫瓢,或用手沾水寫字,或用筆,有時,還將腳用水衝過一遍後,在地上踩來踩去。腳幹了,就在衝一遍。陽光如此猛烈,寫過的“字”,畫過的“畫”一會兒就幹了,如此往復,玩一個午時也樂此不彼。

秋天,桂花開了。外公便會在樹下鋪上報紙,將桂花搖下來,做糖桂花吃。伴隨著“簌簌”的聲音,一陣陣顫動的風拂過面頰,其間融化了桂花的香甜。黑白的`報紙上落下了一層又一層金色。

我們是用木柴燒的飯。燒飯時,炊煙裊裊升起,好一幅“流水人家”的畫卷!有時,我甚至會和隔壁家的阿姊偷偷從我們家的牆上摳瓷磚下來(因為瓷磚的大小就和一元硬幣差不多),然後把它當錢幣玩。為這事,我可沒少被說過。

一個小院,盛滿了我童年所有的完美回憶。

他將冬日裡的冰之中夾著的氣泡比作小扁豆,將枯燥無味的說明轉換成貼近生活的、風趣可愛的事物,牢牢地捉住你的眼球,使你對他的文字的熱情絲毫不減。

他是孤獨的,很少有人真正地走進過他的內心世界。能與他在思想、心靈上有一種先天的契合的人,大概,就僅有愛默生了吧。但他又是歡樂的。在他之後生活的地方,有數以萬計的生命環繞著他,他從來不會覺得孤獨,他的每一天都是歡樂的,幸福的,充實的,有意義的。

他說,“星星是一個個多麼奇異的三角形的頂點!在宇宙各種各樣的星宿中,有著多麼遙遠而又不一樣的生命在同一個時間裡凝望著同一顆星星!”

可他們眼中的星星到底是什麼樣的?答案絕對沒有一個相同的。並且關於星星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問題,又有誰真正瞭解呢?天真爛漫的兒童用鮮亮的黃色畫出四角星;憂鬱的少女則用與深夜顏色相近的灰藍色暈染出大小不一的點;印象派的畫家用一個個色彩繽紛的漩渦,閃爍著佈滿整個天空!那是生命,是夢,是無盡的時間當中的一個微小的停留!

他的好友愛默生曾在梭羅小傳中談到,“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學問,有美德,有美,他會找到一個家”。

可是對於梭羅來說,這個家並不是由幾個人組成的家,而是這片土地。他的血液裡流淌著自然的氣息,他與這片土地有著緊密不可分割的關係。

儘管他並沒有得到感情,可是,在他的家鄉,始終有一片湖,那顆康科德頭頂皇冠上鑲嵌著的寶石,將永遠張開雙臂,歡迎他的到來。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3

眼前呈現的是一片藍色的湖面,微微的碧波,盪漾在群峰腳下,黛藍的遠山,靜穆在蔚藍的天空下,一切都展示著無限的靜美與悠遠。

晨光中,薄霧尚未散盡,湖面上仍飄著幾許寒煙,誘人的藍,讓這片湖光山色平添了一脈柔情,遙望那隱約的山色,縹緲如在幻境,凝視那純淨的漣漪,神祕得像童話裡的湖泊。好醉人啊!應對著這片靜逸的風景,我感到了一絲猶疑。難道時光又回到到了上個世紀?我是否已進入到一個夢中世界?

這寧靜的湖面於我來講是陌生的,但在我心中,卻又感到了似曾相識。是不是因為我讀過的詩畫,讓我產生了一種身歷其境的錯覺?是不是因為我喜歡的旋律,讓我夢想中的意境變成了現實?也許都是吧,也許都不是。不去想太多了,畢竟我已來到了這嚮往已久的秀麗湖畔。

雨後的靜湖,清新、嫵媚,極目所見,山藍,水藍,天藍,一切都是我所喜愛的藍色,我想,我是選對了放飛遐想的地方。

去找一條小船吧,盡情地到藍色湖波中去盪漾,很遺憾,湖中沒有船。也許不必有船,我沿著湖畔草徑,輕輕來到了湖邊,緩緩踏進湖波中,水不深,我感到有一片瑩靜的藍色在盪漾,是瀲灩的湖水在盪漾,是湖畔的叢林在盪漾,是群峰的倒影在盪漾,甚至,那雲天也像是靜謐的湖面,悠悠地飄動著天鵝絨似的淡藍。自然,隨之盪漾的,還有我心中的遐思。

恍惚間,覺得自我是‘一條柔波里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搖,’感覺中,彷彿我正在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沒有放歌,我更願意沉浸在這幽寂的藍色世界裡,我願靜守著這一片美麗的山水,靜怡著這一刻完美的'時光。

我想起了十九世紀美國作家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當年他獨居在瓦爾登湖畔的時候,或許,在更多時光中,他也是這樣的吧?靜靜站在碧波盪漾的瓦爾登湖畔,讓自我的思想隨藍天白雲自由地飛揚。

梭羅是一位個性鮮明的夢想主義者,他對孤寂的追求是常人難以理解的。我讀過他寫的一段文字;“我追求孤寂。在我的一生中不會有比孤寂更讓我傾情的朋友了,”我想,僅有讀懂了梭羅文字中的含義,我們才能夠理解,他選擇在瓦爾登湖畔孤獨生活的決定,僅有理解了梭羅的選擇,我們才能夠感受,他在瓦爾登湖畔所收穫的內心愉悅和精神昇華。

我相信,梭羅並不寂寞,讀他的《瓦爾登湖》,哪裡有寂寞的痛苦?哪裡有孤獨的傷感?我們能感受到的;是湖畔草坡上的綠茵與野花在為他盪漾初春的芬芳,是湖光水色裡的游魚和漣漪在為他盪漾盛夏的爛熳,是長空中的曉風和野雁在為他盪漾高爽的秋色,是環湖岸邊的白楊與青松在為他盪漾隆冬的夜籟。

我羨慕,孤寂耕讀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是幸運的,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他能夠遠離世俗的紛擾,獨守內心的一份純靜,當一些人把自我無奈地囚禁在扭曲本性,追逐名利的彷徨之中時,梭羅卻能夠在淡泊的耕讀生活中,擁有無限絢麗的湖泊、樹林、陽光、星輝。他能夠自由划著獨木舟,輕輕盪漾在瓦爾登湖上沉思;他能夠欣然佇立在原野上,靜聽飛雁讚美朝陽的歌唱;夕照下,他盡情欣賞晚霞的絢爛,月色中,他縱情遨遊神祕的太空。

我敬佩,梭羅是睿智的,因為他擁有幽靜深遠的瓦爾登湖,那靜謐的湖面恰如一面明淨的鏡子,啟發著梭羅不斷昇華他的人生哲學、政治信仰、和道德價值觀。是否能夠這樣說?正因為甘於寂寞的梭羅,在寂靜的瓦爾登湖畔找到了共鳴點,所以他的哲思與情懷才得到了全面的啟發和提升;正因為瓦爾登湖畔靜淵深邃的氛圍,才能夠時刻清醒著梭羅的靈想、啟迪著梭羅的睿智,從而鑄就了他卓然超群並屹立在美國思想與文學史上的輝煌。

我期望,我的假設是真,那麼,我眼前這片微波盪漾的藍色靜湖,就該是我心中的瓦爾登湖吧。是的,就像梭羅那樣,我也需要尋找一個寧靜的地方,在靜穆中深刻反思自我走過的人生歷程。我應當捫心自問;在浮躁的現實生活裡,我失去人生方向了嗎?在世俗雜念的影響下,我失去純真童心了嗎?在激烈的商界競爭中,我是否變得了唯利是圖?在無數次直面背信棄義的事例後,我是否也蛻變成冷酷自私的代表?就讓我坦誠地應對著這片藍色的靜湖,徹底滌盪一下自我的靈魂吧。

我想,既然十九世紀的梭羅能夠在肅靜的瓦爾登湖畔,實現他思想與情操的昇華。那麼,在我的瓦爾登湖畔,我是否也能夠開始我人生歷程中又一個嶄新的時期?相信這片靜美的藍色之湖,已給了我明確的答案。是的,其實當我靜思在藍色湖畔的時候,我生命中又一個新的起點就已經悄然開始。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4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當梭羅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於小屋的愛,對於山林的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於大自然萬物的'愛,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羅心中孤寂,一種超越了浮躁,超越了個人榮辱,超越了一切物質的孤寂,其實與其說是孤寂,我到更傾向說是安靜。在安靜中梭羅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後靜靜的寫下他的思想,靜靜的在瓦爾登湖旁度過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時,我都能產生一種震撼,然後靜靜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來。然後一步一步的實現,在那時我才感覺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

其實什麼是安靜,可能我的理解會和很多的人不同,很多人都認為我是一個話很多的人,其實不然。我認為在有些場合必要的活躍是應該的,可是對於自己的未來我總是可以安靜的思考,我總是在腦海裡描繪未來的樣子,我希望某天的午後自己坐在陽臺上什麼都不想只是靜靜的去看一本書,也許那樣舒服又愜意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有時候想想時間其實是最殘忍的東西,它緩緩的沒有一點聲音的流走,帶走了我最快樂的童年。那些在青春歲月中留下的淚水不管是開心還是悲傷,現在想想都是值得珍藏的美麗回憶。有些事情在經歷的時候總是那麼的想不通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曾經耿耿於懷的早就放下了,時間總是那麼溫柔的對每一個人,讓你安靜的成長,慢慢的懂得。

其實什麼是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就像很上口的一句話那樣說:"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而我覺得幸福就是在你想愛的時候他們都還在你身邊,我只願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安靜生活。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5

這本書是一位朋友推薦的,優美的散文集,我讀的是譯林出版。書中有很多精彩片段,可以欣賞著瓦爾登湖靜謐的風景,跟隨梭羅感受粗曠簡約的生活。有人說看這本書,是翻越一座高山,讀起來費勁但是讀完以後會覺得看待生活的眼界提升了。讀完之後,我不敢說眼界提升了多少,但有一點體會很真實,這本書就像一個濾網,過濾了生活中不必要過於在意的雜質,讓我們的內心能夠像瓦爾登湖那樣清澈。

在走進梭羅的生活之前,首先需要面對一個命題:粗曠簡約的生活是相對的。梭羅在約200年前,僅憑雙手和一把斧子走進了瓦爾登湖畔的森林,體驗生命力和生活的滋味。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我們對生活必需品的認知是不同的。古代皇親貴胄們的一些生活用品,在現代人眼裡是粗曠的。即使現代人追求的豪華奢侈,可能在幾百年後也會顯得笨拙不堪,也可謂粗曠生活。再比如發生地震時,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有寨風擋雨的安全避難所和吃的就行,也不會在意有沒有美食、網路、舒適的床,這一點也可以說明我們平時認為重度依賴的物質條件,在人的生命力屬性層面已經是“偽依賴”了。這個比喻不是為了去除這些依賴,而是說明慾望是有彈性的,大的時候可以是無底洞,而迫於形勢需要時也可以回到最原始的底線。這樣來看的話,我們的生命力所依賴的物質,並不是文明發展讓我們迫不得已的去努力,那麼為什麼人們還要樂此不疲甚至疲於奔命的去填補慾望的溝壑呢?

這個問題,或許正是這本書要解答的,提醒我們不要讓物質慾望牽著走,抑或不能一生折服於無止境的物質追求,而忽略了最美麗的風景和遠方。

梭羅生活在美國19世紀中期,正是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他的朋友愛默生在序言中介紹了有關他的一些背景。雖然他不是領跑那個年代的造富者,但從他發明鉛筆打孔製造工藝來看,他是有潛力能力成為的。那麼,是什麼動機讓他選擇去瓦爾登隱居呢?他對商業文明不是徹底排斥,在書中他也肯定了商業的進取性和勇氣。愛默生的分析是,梭羅的血統中帶著對遠古曠野生活的一絲嚮往,但主要還是他不願成為物質生活的奴隸,或者說他想體驗生活更多的可能和絕對自由,而不僅僅像螻蟻一般的被迫生計。在他眼裡,即便繼承了殷實家底的農場主也是困於生活,或者衣食無憂的富人們在暖烘烘的壁爐前炙烤自己也並不是最佳的生活狀態,他追求的`是自由和人性的完整。

1845年3月底,梭羅拿著一把借來的斧頭,走進了瓦爾登湖旁的森林,開始了兩年零兩個月的隱居生活。這次隱居生活是他設計的一次實驗,也是一次自己對粗曠生活的沉浸式體驗,從中證明了一個飽滿的生命並不需要依賴過多的物質,梭羅把自己融入了自然,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力,放射出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感悟,最終從隱居生活裡出來,去開啟下一個階段的生活體驗。

“我不願過著不是生活的生活,須知生活無限珍貴;我也不願過消極順從的生活,除非必須這樣做不可。我要深入地生活,吸取生活中所有的精華,剛強地、像斯巴達人那樣堅毅地,清除一切不成其為生活的東西,大刀闊斧加以掃蕩,仔仔細細加以清理,把生活逼到一個角落去,將其置之最低的條件之中。要是它被證明是卑微的,那麼,就把整個卑微的情況弄清楚並公諸於世;要是它是崇高的,那就去體驗它,在我的下一次出行中做一個真正描述。因為在我看來,大多數人對於生活到底屬於魔鬼還是屬於上帝,還是搖擺不定,並且有些匆忙地下結論說:人類在這裡的主要目標是‘讚美上帝並永遠享受神賜’”。《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

一開始讀前面的《經濟篇》時,我甚至覺得梭羅有點性格的孤僻,以及生活上刻意追求節儉。但是整本讀完之後,才會發現他徒手做木屋、傢俱,購買生活必需品等列出的賬單,都是嚴謹實驗的態度。如他所說,這是將生活逼到角落,把生命對物質的依賴壓測到極致的做法。表象是確實刻意,但目的不在於去推銷這種極致簡樸的生活,而是說明一個普通的生命不用被過度的物質追求驅使,也能平等地感受自然賦予人類的一切,甚至有些是非簡約生活模式下無法體會到的。梭羅是個明白人,他在快節奏的時代裡保持了自己該有的清醒,不去盲目地選擇“被忙碌”的生活。

“我還想到那看上去像是富裕,實則是一切人中最貧乏的一類人,他們積累了一堆雜七雜八的東西,卻不懂得該怎樣去利用或擺脫,結果是金腳鐐、銀腳鐐,自己鍛來自己戴。” 《經濟篇》

梭羅對生命力和自由是十分珍愛的,將其比喻為果霜,一定要輕拿輕放。他崇尚簡樸的生活,簡單、簡單、再簡單!因此,他才具備驚人的觀察力和感知力,才能取得實驗最大的收穫。他不但證明了生活的趣味不依賴多麼充裕的物質,而且簡約反倒是有利而無害的。

“看見我親手建造的煙囪背後積上煤煙,感覺真是不錯,所以我撥旺爐火時比往常更加理直氣壯,更加滿意。”《木屋取暖》

另外,他也應該不是為了追求孤獨才去過隱居生活,當然他的確在瓦爾登湖畔享受到了孤獨的美,以他的智慧和感知這是完全可以的。在讀到《昔日的居民,冬日的訪客》章節,也可以感受到梭羅對訪客並沒有什麼反感,而且對於思想有共鳴的哲學家到訪是非常愉悅和期待的。他只是保持自我的獨立,讓自己沉浸在他所向往的生活中,過把癮,這並不代表他對村民沒有善意。

瓦爾登湖坐落在梭羅的出生地康科德鎮附近的森林裡,梭羅稱之為“神的水珠”,沒有出入水口,也將其視為“自己的水井”供村民們享用。他將自己融入了瓦爾登湖的自然環境中,能聽見到狐狸走過雪地的聲音,松鼠和野鼠為堅果的爭吵,鷓鴣突然鼓翼飛起震落枯枝葉上的雪,來自林肯、阿克頓、貝德福德或康科德的鐘聲、遠方的公路上傳來旅客馬車的噪聲……他的眼睛和耳朵彷彿是森林中的攝像探頭,感知著瓦爾登湖畔森林裡的一切生命,哪怕是風吹松針的晃動、魚兒躍出湖面時的漣漪。冬去春來的沙流湧動,便能感受到河流的源頭,從而感悟人的生命力也如此。梭羅對東方儒學和哲學也有研究,他應該感受到了化境的滋味,在《春天的湖》章節,描述到:“循循善誘的融化比使錘子的雷神更有力量。一種是融化,另一種只是擊成碎片。”

梭羅在瓦爾登湖享受著孤獨,但他並不寂寞,他的精神世界拉伸到人類文明的長河中,與名著作家對話,對著浩瀚宇宙冥想,這些精神上的收穫是一個忙碌的農場主無暇顧及的。這可能是他的實驗給人的第二個啟發——非寧靜無以致遠。

“尤其是在黑夜,當你浮想聯翩,神馳於其他天體中宇宙起源的大主題之時,你感到釣絲上有什麼輕輕一拉,把你的夢給打斷了,你重新和大自然聯絡在一起,這感覺十分奇異。”《湖》

“他的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將顯得越不復雜,孤獨將不成其為孤獨,貧困也不成其為貧困,軟弱也不成其為軟弱。” 《結束語》

當梭羅走出瓦爾登湖,開啟下一個實驗時,他收穫的能力和感悟是飽滿的,足以讓他更加自信地去面對生活。他的生活方式我們沒必要過度追崇,我不知道海子是不是受了他很大的影響,但是簡約的這種風格是值得欣賞和借鑑的,不然真有被“設計好的生活”奴役的風險。

用這本書我認為最酷的一句話結尾,也勉勵自己做一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我不想坐客艙,寧可到桅杆前,站在世界的甲板上,因為在那裡我能把群山中的月光看的最清楚。”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6

在某種程度上說,《瓦爾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誌中的動植物篇。誠然,梭羅大半輩子在康科德與瓦爾登湖邊度過,始終致力於觀察與研究飛禽走獸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程序。

梭羅不論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以及獵狐犬等的描述,總是如此繪聲繪色,如此引人入勝,真能夠說是曠世罕見的華章。

梭羅在本書中用很大篇幅談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草木鳥獸的'和諧相處有許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還主張社會內部各族群之間和諧相處。自古以來,北美大陸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歐洲殖民者到達新大陸後不僅僅肆意殘殺無辜的印第安人,使其瀕臨種族滅絕的境況,而且徹底毀掉了悠久的印第安與生活方式,還對印第安人持極端歧視的態度。殊不知,梭羅乃是狷介之士,卻反其道而行之。

梭羅在書中談天說地和縱古覽今時,一邊立論公允,痛斥時弊。一邊又提出不少用心性的批評與推薦,其資料十分廣泛,涉及飲食文化、住房建築、生態環境、學校、農貿漁獵等。梭羅諸些舉動和言論,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當今中國,到處能夠見到人們侵犯生態環境,環境治理成了社會和諧的一大問題,且不論生態物種,就說樹吧!

樹,是我們人類最先的寄託,在樹上吃住行,樹為我們人類帶給了最根本的家園;樹能如此,那些其它動植物呢?我想它們生態作用必須也很巨大。那人類還要肆無忌憚的去破壞、殺害們呢?

自然給予人類那麼多,人類當予,來感恩這地球上最偉大的母親!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7

在徐遲的序裡說到“這本《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並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即這是一本寂寞的書,它將告訴我們怎樣面對寂寞。確實,看這本書讓我感覺到寂靜,感覺到身處社會、文化和心靈的荒野,感覺身在一箇中間世界,這個世界純淨、安寧、卻充滿趣味。

梭羅發現了,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形接近。因為解除寂寞的方法根本就不在空間的距離、周圍人數的多少,而在於心靈。

可是梭羅不寂寞,一個人生活在山林,他的最愉快的時光甚至是被暴風雨禁閉在室內的日子。他的夥伴就是他自己,孔子說得好,“德不孤,必有鄰。”事實上,梭羅對自己也是這樣,“不論我有如何強烈的經驗,我總能意識到我的一部分在從旁批評我,好像它不是我的一部分,只是一個旁觀者,並不分擔我的經驗,而是注意到它:正如他並不是你,他也不能是我。”這種他所謂的雙重人格必然使這種人在人群裡是寂寞的`。

我想象梭羅獨自在溫暖的小屋裡聽雨聲,感受自然的洗滌.因為雖然他生活在遠離人群的湖畔,但卻是最不寂寞的人,他對於世界是真正的熱愛。他的夥伴,不僅是人,還有動物,甚至草木,他可以幾小時饒有趣味地看螞蟻打架,可以在雷電交加的屋裡靜靜地思考。他將自己放在宇宙中而不是平凡的社會中思考,他想到“我們居住的整個地球,在宇宙之中不過是一個小點。那邊一顆星星,我們的天文儀器還無法測量出它有多麼大呢,你想想它上面的兩個相距最遠的居民又能有多遠的距離呢?我怎會覺得寂寞?”

他以他的眼睛給周遭的事物一個存在理由,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對這個世界一點也不漠然。梭羅對於身邊的自然界有一種格外的熱情。一隻風信雞,一隻蜘蛛,一張豆葉,一個湖,甚或北極星都是他的夥伴。你可以把這些看作他的白日夢,看作是詩人式的自得其樂。這樣的白日夢使我們想起童年,梭羅是一個孩子,單純地在大自然裡玩耍不倦的孩子。

梭羅的寂寞值得我們分享。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8

繁忙的都市,匆匆而行的男女,我們似乎都忘記了,寧靜是什麼。牛蛙嗚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著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松柏,如鏡的湖面,晚風吹起來的微波……然後我走進了這樣一本書,我願當一個朝聖者,拜讀於《瓦爾登湖》。

本書的作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梭羅,在這本書中梭羅詳盡地描述了他在瓦爾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過的兩年又兩月的生活以及這期間他的許多思考。瓦爾登湖地處美國馬薩諸塞州東部的康科特城,離梭羅家不遠。梭羅把這次經歷稱為簡樸隱居生活的一次嘗試。

本書以春天開始,歷經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結束,這正是一個生命的輪迴,終點又是起點,生命開始復甦。在我看來,《瓦爾登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梭羅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業。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他使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他重新獲得了一種成熟的恬靜,如果說那不是黃金年齡清純狂喜的話。

《瓦爾登湖》一書,詳細地記錄了他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的日常生活狀態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開荒種地,春種秋收,自給自足。他是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與自然交朋友,與湖水、森林和飛鳥對話,在林中觀察動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邊釣魚。晚上,他在小木屋中記下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關注靈魂的成長,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梭羅以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們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所謂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的進步大有妨礙。

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意境深邃。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中分析生活和批判習俗處,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細緻,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也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闢,給人啟迪。

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這裡有大自然給人的澄淨的空氣,而沒有工業社會帶來的環境汙染。讀著它,讀者自然會感覺到心靈的純淨和精神的昇華。

我不得不說,我對其中的幾句話深有感觸,例如那一句:“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得很好,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讓我領悟到了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變化,終於解決了我一直以來迷惑——總覺得我周圍的環境變了,但是卻是我們在變。樂觀的人一直樂觀,悲觀的人會一直悲觀。還有那一句“讓我們像大自然那樣從容不迫地度過每一天,不讓任何一片落在鐵軌上的堅果或蚊子翅膀把我們丟擲軌道。下決心好好度過每一天吧,不讓自己的人生有所遺憾。”給了我前進的'方向,生活的正確理念。

最後談一談整本書最核心的東西,就是書的中心思想。我認為,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揭示了生態危機及其社會根源,宣揚了憂患意識。他在書中滿懷憐惜之情地批評了為物慾所累的人們,同時對追求物質享受的美國式生存方式提出了嚴厲批評。他提倡簡單生活,追求簡樸,這種簡單不僅是生活上、經濟上的,而且是整個物質生活的簡單化。他還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集中表達了希望人類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理想。

作為一名大學生,接下來我想談談對這本書的評價。《瓦爾登湖》這本書會給人有一種靜謐的感覺,所有喧囂都在這靜謐中沉寂。這本書沒有用華麗的語言,只是樸素地、真實地寫出了瓦爾登湖在他的眼中的樣子。他所處的時代中,無論什麼樣的出身,都是要一輩子永不休止地勞作。孤獨在他的生活中成了必需品,他所觸控到的村莊,村民們都是在勞作,越來越多的人被金錢所迷惑,盲目地去追求錢財。仔細想一想,其實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中不也是充滿了錢的味道嗎?為了錢財不惜代價,生活越來越忙碌,追求金錢的道路上,我們越來越孤獨,但其實這都是相對的。我們應該接觸大自然,自然的美是無可替代的。

這本書意境恬淡、浸透哲理。詳細而真實地記錄了作者以自然之子的身份,表達對自然的崇尚、與自然的溝通,將自然萬物的生長曆程與個人心路歷程相統一的自傳。這不僅是作者在為自然發聲,也是為時代發聲。在當今的大環境中,多數人們被功利衝昏了頭腦,為蠅頭小利而不做長遠打算,傷害自然的同時,也迷失了自我。而《瓦爾登湖》對現在的社會環境,就如甘露之於龜裂的大地。於個人,現在的我們正在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和完善期。

《瓦爾登湖》裡所蘊含的哲理不勝列舉,用心去閱讀、品味、反覆咀嚼、推敲,指路的光就在手邊的帷幕之後。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9

“我步入森林,是因為我想過真正的生活。”

第一次接觸到梭羅的《瓦爾登湖》是在我們自編自導自演話劇“死亡詩社”中。當時就被這句從容而堅定不移的話語觸動了。到家便買了本《瓦爾登湖》。

說實話,這並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第一遍讀的時候,並未讀進多少。這本書的'語言實在晦澀且篇幅很長。但開始讀第二遍時,已經發現了不同。梭羅一個人獨居時的經歷,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

查閱了網路資料,這本書寫於十九世紀中葉,資本主義世界正在喧囂發展的時期。在這樣一個喧囂的環境中,他毅然步入沉寂的森林,用心描寫出孤獨。他澄澈的內心讓人心生尊敬,甚至讓人嚮往。

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能做些什麼?這本書實際上就解決了這麼一個問題。作者獨居在瓦爾登湖畔的木屋中,思考真理。他試圖鼓勵他人,簡化生活,將不多的時間投入到對更高層次的價值觀的思考中去。他提倡簡樸生活,但並不是當我們粗茶淡飯,而是想讓我們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正確的事上。這也許就是為人的正確方式:清澈、恬靜,沒有虛榮造作。

這本書在一八五四年時第一次出版。何懷巨集先生說過這麼一段話:“這本書在一八五四年出版時是寂寞的,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在它成為一部世界名著之後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讀者雖然比較固定,但始終不會很多,而這些讀者大概也是心底深處寂寞的人。而就連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時候讀它才能悟出深味,就像徐遲先生所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0

在這個人間四月天裡,我在瓦爾登湖畔,遇見梭羅。《瓦爾登湖》是本安靜書,安靜的能讓人窒息。在通往湖邊的小路上徜徉之時,我總是不自禁的想到陶淵明,那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東晉隱士——不羈的性情,灑脫的胸懷,一篇洋洋灑灑的《歸去來兮辭》折服了多少古今性情中人。他們的.淡泊隱逸,皈依山野,都是那麼如出一轍的自然,毫不做作。

他真實。他不要金錢,不要名譽,不要愛,他只要真實,真實到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認自己孤獨,卻又樂於與孤獨為伴,享受其中;真實到可以從從容容的記下他的每一筆開銷和收成,絲毫不掩飾隱逸生活的拮据。他本身就像那沉靜的瓦爾登湖,溶溶的湖水,無意中卻坦然地映出了所有天機。

他自由。他的靈魂就像一陣風,在廣袤的原野上空翱翔,怎麼也抓不住。四時輪迴,晝夜交替,在他心裡,靜悄悄的成長已然了一種職業。故此他那靜謐的時光深處,稜角分明。我不止一次的隨他那如風的思想沉浸在大自然的包容力裡,總想抓住點什麼,卻只有一點星辰,一段彩虹。

他淡泊。他不飲酒,不吸菸,深邃性子裡永遠都帶著點可愛的叛逆。不參加任何選舉,不接受任何職業培訓,甚至拒絕向政府納稅。他只是每天在享受著清晨全身細胞的深呼吸,他只喜歡去偷吃松鼠貯藏的乾糧,他只是習慣讓自己深深的迷失,然後再徹底的剖析自己。他的生活,是個多幕劇,永無結尾。

他簡單。他一直覺得過分追求細節是在耗費生活,所以他便成了一個獻身於思想和大自然的單身漢,沒有妻子,沒有孩子,沒有工作,沒有薪金,也從來不提及自己需要肩負什麼所謂的責任。他不忍讓大自然獨自欣欣向榮,他不願亦步亦趨地奢侈縱樂。從此,結廬在人境,再不念穹蒼。

從他告訴我善良是永遠不會失敗的投資;

他告訴我愛就是試圖去將夢想中的世界變為現實;

他告訴我如果不想走回去,就不要總回頭看;

他告訴我人猶如一隻浮標,任何風浪也無法使他沉沒;

他告訴我生命並沒有價值,除非你自己賦予他價值,沒有哪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

他告訴我要自信的在我所夢想的方向上前進,爭取去過我想要的生活,就可以獲得平常意想不到的成功;

他告訴我必須要活在當下,乘著每一個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我的永恆,除了這一生,我不再有別的生命。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1

若說希爾頓筆下《消失的地平線》寫的是夢想中的世外桃源,梭羅的巜瓦爾登湖》寫的即是現實中的世外桃源。面對瓦爾登澄淨的湖水,梭羅好像懂得孤寂的所有好處,他用那些素描般的字句搭建了一所橡木小屋,風從縫隙灌進來,坐在門後,卻又像似根本不存在門的阻隔。鼻尖有泥土和花香的糾纏,嘴角含著青草與樹根的苦澀。而只有心靈,越發清澈。

我迷戀《瓦爾登湖》中那些看上去"無所事事"的文字,那些恬淡、溫潤的字句散發著對大自然真情描述,娓娓道來,語句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脾,誘人深思。當拋棄了一切繁瑣與雜念之後,時間就流淌成了我們用來垂釣生活的的那汪湖水。《瓦爾登湖》讓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面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世事喧囂,人生寂寞。《瓦爾登湖》好似一泓秋水,不染纖塵,與其說是在呈現工業文明背後的“世外桃源",倒不如認為梭羅是在講述一種實現簡單生活的可能。雖然通篇流露著作者個人的謙卑、節制與理性,但無論如何,生活的本質都應該是簡單的。儘管人在很隨意的情況下就可以變成瘋狂生長的藤蔓和放肆綻放的野花,可我對《瓦爾登湖》還是堅信的:我們的慾望越簡單,我們才能更容易感受並得到更多的幸福。更進一步講,哪怕獲得幸福的環境再惡劣,我們也要“在圍繞著我們的黑暗、無知的深淵上”,建造一座通向自然救贖的圓拱橋。

《瓦爾登湖》離世而不棄世,孤獨卻不悲憤,它充滿了詩意的恬靜、生命的智慧以及恰到好處的寂寥。“在下一個夏季裡,我不需要那麼多的苦力來播種豆子和玉米,我要勻出精力,用來播種——如真誠、真理、樸實、信心、純真等等,假如這樣的種子還沒有喪失的話。”開荒種地,迴歸人類的“粗野”本性,生活在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裡,作者面對的是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正如金錢不能換取健康一樣,優裕的物質始終替代不了心靈的貧乏。簡單、純淨永遠是一種人生智慧。我們匆促的腳步所追逐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內心的安頓,靈魂的解脫,而這些彷彿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懺悔的勇氣和鍾愛的情懷裡,那些看似簡單的澄靜、平和與安詳,卻可以使人生脫俗,使生活更具有方向。這些在梭羅崇尚實踐的精神核心裡,永遠閃爍著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

在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紛繁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梭羅對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人類、侵蝕人性心懷憂慮,他認為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心的輕鬆和愉悅。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適宜人們在其中進步。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2

《瓦爾登湖》的作者是亨利.大衛.梭羅,這本書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她讓我們在這個紛繁雜擾的社會更好地生活。梭羅本來想做個有所作為的人,然而在瓦爾登湖生活兩年後,他看破了這個世界很多東西,他感到人世的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如果要求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這是苛刻的,但要求一個人對“所求”多一些節制,這是非常理性的…….

書中有描寫景物的句子更是讓人心曠神怡——湖泊是風景的最美麗和最富有表現力的特色。它是大地的眼睛,注視者朝這個眼睛觀看,就可衡量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度。在岸邊的那些河生樹木,就是眼睛邊緣的細長睫毛,而四周長滿樹木的群山和懸崖,就是懸掛在上方的眉毛。這些句子是如此的新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兩年多過後,梭羅還是回到了自己本應該有的生活中去了,他說:他離開樹林,就像他前往樹林一樣理由充足。因為他還要過幾種別的生活,因而沒有更多的時間過那種生活。我們也要像梭羅一樣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一切精髓都汲取出來,頑強地生活,剷除一切非生活的東西。讓我們去自由追求一種能夠使你沒有咖啡等這一類東西也行的生活方式,我們讓娛樂成為我們的工作,享受土地的樂趣,享受書本的樂趣。我們不要糾結於每天的成功,正如梭羅所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日常生活的真正收穫,就像黎明或者傍晚的色調一樣難以捉摸,不可描述。它是一粒被抓住的小小的星辰,是我所緊握著的彩虹的一個部分”,相信聚少成多,終有一天我們會獲得成功。

讀完《瓦爾登湖》,確實讓現在社會那浮躁的心安靜了下來,因為她的句子是那麼的美妙,思想是那麼的強大。我們不要在煩囂的城市中失去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構建一個瓦爾登湖,讓自己的心靈在這湖裡像魚兒一樣自由地遊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自己能保持一份恬靜的心境。我們要擁有更好的想法,讓我們的前景明亮起來,我們不要總是生活在當前,我們要利用每一個落在我們身上的機遇,讓我們抵達成功的彼岸。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3

讀了《瓦爾登湖》一書後最大的感想就是梭羅對“孤獨”和“寂寞”的喜愛與“只需生活必需品,不為世俗而勞心”的生活主張。我自然也被梭羅對瓦爾登湖五光十色的描述所折服,也驚歎他對雨中的瓦爾登湖觀察的細緻入微。當然還有他筆下那冬日的生靈與景色同樣吸引著我。可是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對獨處的情有獨鍾和個性的生活主張。

只需生活的必需品,不為世俗而勞心。去熱愛自然享受自然。既使在此刻吧、社會中,也能夠去發現樂趣,尋找幸福。活在此刻的社會中,就有此刻的活法。我認為,本質上都應當是提高自身,使自身不低俗的娛樂。可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總是會跑偏的。有整日忙碌卻不知為何的人,有追名逐利的人而忽視身邊美麗的人,有得到財富卻沒有機會再去享受的人。有時候,社會大多數人的思想太淺了(個人觀點),人們做事生活太浮於表面,去追求與自我不相關的東西。

還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那時週末在家看電視。村裡的一位30幾歲的阿姨來找我爺爺。找我爺爺幹什麼呢?幫忙殺雞。我心裡就納悶,都那麼大的人了,居然雞都不會殺。我雖然沒殺過,可是要我動起手來,稍稍摸索一下還是能殺好一隻雞的。我當時在場,不明白是笑好,還是去幫忙殺雞。

殺雞這等小事裡面也有著學問。課餘時間在外兼職時,和一位師傅聊天。得知殺雞如何殺的快。師傅說殺雞的時候口子要小,血要慢慢的放,雞是不會掙扎的。連雞都不明白自我怎樣死的。我驚歎:“蔡師傅,厲害,不愧是師傅啊!”蔡師傅低調地說。著也是殺多之後的感悟出來的。

從普通的殺雞到到快速殺雞,對廚師來說是一個飛躍。作為一名物理系的學生,從物理學角度看,這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以及其深遠的意義。這樣的一個過程可能所包含的甚至有改變世界的潛質(很多時候人們沒有注意或者堅持下去)。在那裡不得不說明一下,我是始終充滿著幻想的。正是從這樣的小事中得到昇華,而不是去思考有哪些事然後抱怨怎樣有那麼的多的事,再草草了事,或者直接照搬照抄其他人的。總之,他們是不情願去做的。不願意去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不會解決困難。現實中,不是所有的困難都是像遊戲裡的一樣貼合你的人物等級的。更多的時候要明白如何解決困難,一步一步的不停的做。有一個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吧。有兩隻青蛙同時掉入一個坑中,那個坑太深了,它們跳不上來。一隻是正常的,一隻是耳聾的。其它青蛙都說你們不可能跳上來。那隻正常的青蛙果斷的放棄了,當然,這也意味著它的死亡。耳聾的那隻在不斷的努力,最終它跳出了深坑。聾青蛙不斷嘗試去找到方法,於是它不停的跳,最終它的彈跳得到了提高,跳出了那個深坑。

而此刻,有些方法前人已經總結出來,甚至有些還被人們所熟知,只要一步步踏踏實實的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可是人們往往在隨波逐流,無法靜心去閱讀,任憑感覺左右自我的思想。這正如那隻死去的小青蛙。

這與梭羅的喜歡獨處時恰恰相反的。

梭羅喜歡觀察周圍、享受周圍的環境,也喜歡閱讀。當閱讀他在林中生活帶、的那一節時,我感覺,他的世界如同童話一般純潔,有生機。能夠說梭羅像個孩子。他說:“我從未感到孤獨和寂寞,也絲毫沒有承受到寂寞的壓迫和負擔。”顯然,在他的字典沒有“孤獨”和“寂寞”的貶義。想必他的內心是十分充盈的`。有時候我獨自坐在圖書館裡還會時常的刷手機朋友圈,空間。那是是對書厭倦了,感到了孤獨,沒有和書本產生交流。這是十分恐怖的。這樣的情景讓我失去了大把的時間。梭羅他也曾發生動搖。這動搖發生在獨自踏入叢林的幾周後。他思考是否該有些近鄰、獨處是否歡樂的想法。當這思緒還侵佔著他的身心的時候,雨突然飄落下來。梭羅驀然覺得和大自然相依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反觀自身,在看書時遇到的孤獨,想必是沒有發現書中資料的美妙之處。沒有一雙能夠發現沒的眼睛。對克服困難找方法也是如此。遇到困難若能提前感受到客服困難的巨大成就感,那動力是十分強勁的。心不能靜下來,也或許是沒有發現身邊的、手下的美。美能夠讓人沉醉其中,忘卻時間。

關於隱居之樂中,他提到,“真正好學的學子,即使在劍橋大學很擁擠的蜂房內,也寂寞的像沙漠裡托缽僧一樣。”看到這句,我就深深的感到臉紅慚愧。還記得在高中時候對物理一向在看在想,有時候會4—5小時去看資料或者是計算。而此刻,大學以來從未感到如此,有時候心就是靜不下來。不得不說,大學把我的人生重新摧毀了。作業不能像高中那樣做的飛快,對於知識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對於手機沒有那麼重的依戀。匆匆忙忙中忘記了感悟生活,發現樂趣,只明白完成任務,早日休息;早起貪黑中遺失了對朝陽的喜愛,遺忘了尋找幸福的目的,只明白加快程序,完成工作。人生需要重建。幸運的是《瓦爾登湖》提醒了我,讓我想起最初的上大學的目的——研究物理。物理大廈高大而美妙。光、電磁、力、熱、量子五大基礎,就已經讓我目不暇接的,高興不已了。現代物理又是那麼生動具體,能夠回答很多我苦苦思索而沒有結果的問題。應對高大的物理大廈,我已經感受到了站在樓頂,俯瞰世界的喜悅了,我正躍躍欲試。

我很慶幸能看到這本書。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4

心藏湖泊,一齊聽大自然的聲音。

繆爾說過:“走向外界,我發現,其實是走向內心。”這可視為梭羅於瓦爾登湖湖畔獨居時的內心獨白。他提起斧頭,在樹木蓊鬱的湖畔為自我建造起棲身的木屋,他把心靈高掛在世外桃源不染纖塵的枝頭,修身養性,感受自然的純淨,一年四季,在生命成長與凋零中,梭羅剔除生活的繁文縟節,隨著自然一同呼吸,迴歸心靈的本真與純淨。

《瓦爾登湖》是本自然之書,書裡裝著森林、湖泊,還有林中的動物;也是一本日記,記載了湖畔的春夏秋冬。清晨即起,迎著明亮的晨光,伴著林間拂過的徐徐清風,在林木茂密的小徑上,默默看著兩隻螞蟻在爭鬥;或是在明亮而又深綠的湖上,輕搖小舟,驚起白翅鷗鳥,揮灑釣線漾起點點漣漪,將漂浮的思緒拋灑進清澈深邃的湖水中……春日,他靜聽冰湖隆隆作響,漸漸開凍,等候百鳥,萬物復甦;夏季。他整日在豆田中勞作,“帶月荷鋤歸”,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大地的力量;秋時,他在瑟瑟秋風中看落葉蹁躚而下,在透明無垢的湖面上鋪開;冬天,他緩步於如水般晶瑩剔透的冰面上,看著皚皚白雪勾勒出湖邊幽徑。“如谷之歌,紮根土裡。與風共存,與種子越冬,與鳥歌頌。”

“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頭還凌亂地散步著破碎的森林”,“那裡成了一個虹光的湖泊,片刻之間,我生活得像一隻海豚”,“這一面鏡子,石子敲不破它,它的水銀永遠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裝飾,大自然經常地在那裡彌補。”梭羅筆下的自然美的驚心動魄。慢慢品味這本書,會發現,字裡行間都洋溢著梭羅對瓦爾登湖的熱愛,對山林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瓦爾登湖是他的庇護者,大自然是他無窮無盡的良友,於是梭羅寫道“到了那裡,他們填充著的小房屋是,不尋求那些本來就沒有的娛樂;休息好比宴席,一切聽其自然,最高貴的心靈,最能滿足自滿。”“我隱居在樹林,因為我期望活得從容”,一泓碧水將他身心的濁氣滌盪盡,坦蕩如赤子,讓他放空內心,思考哲學,給他堅持純淨的力量。正黃昏,雲朵暖暖地凝著,泛著夕陽的色彩,山坡下一片湖水正兀自地藍,低低掠過水麵的是幾隻白鷗,深深伏在湖底的是古樹的根節—這,不就恰是瓦爾登湖嗎?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

“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改接近”,偶然而至的訪客是他冷眼審視塵世的一扇窗,心靈有意識的努力與思索,自然不可描述的純潔與恩惠才是他真正的佳鄰。無人為伴,此心天地同,在碧藍澄澈的湖水中,翻滾的不只是梭羅的軀體,還有鮮活豐盈的思想,思想的盡頭是神聖的神祕,拓開了宇宙空間,又化成獨立自由之箭,只在此湖畔,飄逸不知處。那個時代,是風起雲湧的工業革命時代,當各類吊車馬不停蹄的建起越來越高等娥摩天大樓,人們一窩峰地離開耕地,湧進城市,生態環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壞,梭羅被人們視為異類,遠離朋友、親人,離開工業社會,走向田園,走向瓦爾登湖,因為他覺得,遠離世俗的時光是拋卻外在束縛獲得豐富內心的自我修煉時光。克萊爾麥克福爾《擺渡人》中有“假如說人生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我覺得梭羅就是瓦爾登湖的擺渡人,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給予這位哲學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荒地裡,奮力揮動著開荒鋤,—就像安泰一樣獲得了力量,他在湖邊,享受著孤獨與寂靜,像一棵樹,不妨礙他人生長,它孤獨的站立著,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發出許多蒼綠黝碧的、歡樂的.葉子。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一書中寫道“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愛自我,也學會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為自我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梭羅是怎樣看待自我的孤獨境遇的—“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孤獨……我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中的一朵蒲公英更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醡醬草,或一隻馬蠅,或一隻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寂寞”,梭羅沉浸在自我世界,他在瓦爾登湖建立的不止是一間供其居住的木屋,也是他精神棲居的家園,一個人的生活終究是孤獨,可是在梭羅看來,孤獨是一種享受,懷著一顆嚮往大自然生活的心,寧靜的踏上了這段洗滌心靈的道路,,而在這個被世人稱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的在空間裡,孤獨的在思想中,享受著這一切外人所不理解的完美,孤獨不但沒有讓他變得閉目塞聽,相反,他的生命變得更加圓融通達。

無論是世界的另一端,不一樣時空下,“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阜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陶淵明,還是梭羅筆下那願以血肉擁抱自然的純真的炙烈之情,都是返璞歸真思想的結晶,他們似乎擁有共同的共識—精神的貧瘠遠比肉身的貧瘠更可怖。梭羅如是說,他靈魂的必需品,大概是璞玉般的湖水,繁茂的森林,是智者的文字,是思維的深邃,是內心的寧靜……他將在利慾中燻烤過的靈魂搖曳到湖畔,捧一鞠清洌的湖水洗滌去殘留的塵垢。任世界喧囂直上,淡然獨守一份古井無波的安恬平靜,他的一生是如此簡單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獨而芬芳,他一個人,一支筆,為我們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他曾說,他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誕生在了麻省的康城;我卻說,麻省的康城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孕育了這位孤獨的思想者—梭羅。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5

時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讀《瓦爾登湖》。夜深,當我們的心境逐漸平靜,更能體會到書中是語語驚人,字字閃光。《瓦爾登湖》能引領人進入一個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靈的一方淨土,在那裡,我們將擺脫世俗的困擾,領會精神的自由。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資料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意境深邃,就像是一個智慧的老人,閃現哲理靈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樣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書中最能觸動我的一點。

對於生命,我們有上千種的方式去嘗試、測定。就像過圓心的直線有無數條一樣,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人們讚美而認為成功的生活僅有一種,我們為什麼要以貶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價來誇大這一種呢?所以梭羅到林中去,他期望謹慎地生活,只應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是否學到了生活要傳授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自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如書中所言,“我來瓦爾登湖,不是去節儉地生活,也不是去揮霍,而是要儘可能減少麻煩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識和生意頭腦而輸得很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沒有經過驗證,我們憑什麼說我們此刻所過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羅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體現。

說到衣服,梭羅認為只要堅持身體溫度即可。而我們買衣服,往往是因為追求新求新奇,還要研究別人的`看法,但卻很少研究這些衣服是否真正實用。書中說到,“一般人為了衣服費盡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時,至少要整潔,不能有補丁,至於他們自我有無健全的心志,卻從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悅別人身上,卻忽略了自我真正要的是什麼。

“民以食為天”,我們此刻都講求食物的均衡和營養。可《瓦爾登湖》裡面有一段話,“一個農夫曾一本正經的對我說:你不能只靠蔬菜活著,光吃著蔬菜是不會讓你的骨骼變得強壯和發育完全的。所以每一天他都會虔誠地拿出一部分時間為他的骨骼供給粗糙的養料,他走在牛的後頭,自言自語。讓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著犁耙有恃無恐地向前衝,突破一切障礙”,在養生節目大行其道的同時,我們每個人心中要有自我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才是生活的必需。

梭羅在住方面的獨到見解或許能夠給即將或終將成為房奴的大學生供給借鑑。正如書上所說“每一個覺得日子艱難的人能夠花一美元買一隻箱子,鑽幾個窟窿,至少能夠放進些空氣,下雨天和晚上就能夠鑽進去,蓋上蓋子,這樣他的靈魂便自由了。外出時,也不會有房主、房東攔住你要房租。多少人為了一隻更大更豪華的箱子的租金,煩惱不斷;而他是不會凍死在這樣的一隻小箱子裡的”。有時得到房子的我們並沒有所以而變富,倒是更窮了,因為房屋佔有了我們。

很多同學酷愛旅行,每到一處,必拍照留念。我以為書中詩人的佔有才是真正的佔有。書中的原話“我總是看到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後,就揚長而去,那些固執的農夫還以為他拿的只是幾個野蘋果而已。詩人早把他的農場寫進了詩歌”。真正的佔有,更應是心靈的佔有。

書中思想的深刻性,還體此刻他對人生的思考上。

梭羅喜歡給自我的生命留有更剩餘地。他經常坐在陽光上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樹和黃櫨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他在這樣的季節中生長,好像玉米在夜間生長一樣,比任何手上的勞動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羅認為這樣做不是從他的生命中減去了時間,反而是增添了許多。

人們總是樂於譴責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為不更應當受到譴責嗎?我們是不是應當讓生活簡單點,真正地做著自我喜歡做的事。沒必要焦頭爛額地被生活的瑣事所牽絆。我想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著他的夢想行進,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長在雜草蔓生的林間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藍上的露珠會把你下半身打溼。叢生櫟的葉子泛著光,好似有液體在上頭流過。透過樹木看見的小塘像天空一樣滿是光亮。你見到月光從森林深處一個個樹樁上返射回來,彷彿她在照耀萬物時有所選擇,她的星星點點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種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們種在這些地方……”。梭羅說,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願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像美麗的瓦爾登湖一樣,生活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