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讀後感2.97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精神明亮的人》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讀《精神明亮的人》有感1

讀完《精神明亮的人》,我感觸很深。

人生苦短,幾十年如彈指一揮間,宛若一場夢。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做人——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脫離低階趣味的人,這樣的人就必須要有高潔的品質和頑強的意志。當然,你要儘可能做一個不折不扣的真實的自己。

現實總是殘酷的,一些人總是把現實想得那麼美麗,未曾想到面前的路總是充滿了坎坷與艱難,自己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而最終失敗。有時殘酷的現實總是與我們如影隨形,當你放慢奮鬥的腳步時,它就會讓你嚐到失敗的滋味;當然,它也激勵著我們,使我們奮發上進,催促我們不斷地向前奔跑,超越以前的自己。

人類是自然的一分子,是大自然的孩子,可是人類有時卻自私地把自己當作一切的主宰者,為此做了許多離經叛道的事——文中描述的這一切,無不讓人觸目驚心,但至少人類良心未泯,正用行動來彌補著自己所犯的過失。

正處於花季的我們,如果你前面的日子被浪費了,不必掩面而泣,你可以從現在做起,追尋你那曾經美好的記憶,讓我們的精神充實起來!

讀《精神明亮的人》有感2

我可以跟在你身後,像影子追著光夢遊,我可以等在這路口,不管你會不會經過,每當我為你抬起頭,連眼淚都覺得自由,有的愛像大雨滂沱卻依然相信彩虹……

——《追光者》

在閱讀時經歷過這樣一種情感,不是像以往喜歡一本書一樣,簡簡單單享受文字帶來的歡樂、想象和沉醉。而讀這本書時,確實無法剋制的讚歎,崇拜和信仰。

“沒有合格的黑夜,也就無所謂真正的黎明”,每當讀到王開嶺在《精神明亮的人》裡說的這一句話時,內心卻似湧起驚濤駭浪,久久不能平靜……它意味著一次洗禮,一記被照耀和沐浴的儀式,賦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覺,新的閃念、啟示與發現……”

吳散人是這樣評價的,“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智者,一顆良心,一個人浪漫而冷峻的同時代人。攜上這樣一本書,與之同行,我感到了雪的融化,心的歡愉和春天的臨近。”

是啊,人生苦短,只在彈指一揮間,宛如黃粱一夢。我們何嘗不應該叫醒自己,激勵自己去奮鬥,去努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遠離那些骯髒的人和物,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不屈不撓的品格,去面對一個精神明亮的世界,去做一個精神明亮的自己……

說來也好笑,人生的意義不就在這其中嗎?做一個追光者,追逐著光的腳步,追逐著自己的腳步,去追逐夢想,去追逐自己所想要的呀。

王開嶺思想的脈絡,始終向著美、人性、自然伸展開來,之所以被他掛懷,正是因為人類對他們的日漸疏遠和淡忘。他一次次含淚捧起那些遺落在浩淼歷史長河裡的珍貴片段,都是在喚醒人們的愛與良知的記憶。

他在一個錯時不清的黃昏裡具有罕見的說是與不是的堅決與徹底的能力,他在一個虛無主義的沙漠中以峭拔的姿態和鋒利的目光守護著美與良心。

而我們這些追光者,追逐著對美好、純淨、質樸、正義與忠誠記憶的嚮往。是王開嶺的清潔、激情與浪漫、他的寬廣和深邃,他的忠誠和對美的深愛沐浴著我……

也就是這樣一本書教會我如何做一個追光者,去追尋精神明亮的世界,如何去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

讀《精神明亮的人》有感3

20xx年將要結束的某天,一個少年走進了離家不遠的圖書館。時間已不早,但據離閉館還有的一段時間卻需要些什麼來打發。於是他抽出了一本書,在一面牆一樣的書架上,不算顯眼的書。

“他趕上了新年,趕在宇宙新舊交替的時刻,愈發像一個儀式。”

原諒我,找不到比書中這句更完美的描述。

看著書上那黑白的作者照片,我感受到了光——是的,它不僅是精神明亮的人,他本就是一個完全明亮的人。他站在滿腦空白、不知所措的我面前,帶給了我光——當然不是將一束手電照在我臉上,高傲的表示這就是我要的光:他和善地微笑著,將自身的光照在前方一片青竹上,反射回的翠色裡,有著生命動人的清香。

捧著那本書,在時間來臨之前,我已熱淚盈眶。

“我出生的全部目的'只有一個,生活!在充分的肯定心境種生活,在充分的美和愛中生活。,聚精會神,不被幹擾的生活。”在唯美而朦朧的光中,已經過不惑之年的他,臉上的皺紋緊繃而剛硬,散發著堅定與純粹的氣息。轉而,他臉上的線條漸趨柔和,眼神中也慢慢有了迷離的神色:他告訴我他是怎樣用一種橡皮一般的思維擦去腦中積壓的過多的不必要的資訊,他告訴我他在睡前看著床頭豐子愷、李漁的人的作品時內心有著多麼寧靜的愉悅,他告訴我他舉著從舊北京的老店裡買到的紙鳶時是多麼的激動以至於雙手僵硬……

他眼中的色彩不斷交結,昇華,終於凝成了化不開的霓虹。而後,他轉頭,帶著一絲責備與笑意的目光,溫和地罩在我身上。

是的,他是一定知道的,他是一定知道我曾經怎樣機械地行屍走肉地生活過,怎樣所謂風花雪月地無病呻吟過,他知道的。

那道溫和的親愛的燈光,我懂。

一陣秋風輕輕擦過,他的眉宇在這微寒的空氣裡催生出了一朵惆悵。是想起奧黛麗·赫本了吧?那個純潔而詩性的“越軌者”那個面對無聊生活敢於背叛向生機的“問題少女”——“一個人的飄逝就像落葉,時間的氣流將她的手從枝條上吹開,現在,她連親吻地面的力氣都沒有了。她就這樣靜靜地,美麗地躺著,在冰涼的青草泥石之間。”;是想起鄧麗君了吧?那個在淡漠愛的時間裡出演愛情,在裙裾被割掉的正襟歲月裡贈送驚喜的天使:“她的歌聲從遙遠的海島踏波而來,像顫顫絲綢,像嫋嫋朦月,像天涯吹來的一葉扁舟一樣……她被上帝接走了。”

他敘述得那麼動情,眼中早已滿含淚水。而我,又何嘗不是如此。我甚至恨自己,為什麼,為什麼沒有早點出生,能夠見證她們的存在?

而他卻說:不要怨恨,生命不該怨恨。

“人,是社會文明的唯一和全部目的。人,有害怕和惜命的權利。生命比政治更神聖,人心比主意更可貴。”他的臉上又恢復了他所最常見的表情,不怒不懼,不喜不悲。然而我知道這並不是全部,他臉上每一道紋路,他雙鬢上每一道白絲,都因肅穆而神聖,因悲憫而莊嚴。是的,我見過他這樣神性的表情。當他凝視著一箇中年男子面對死亡到來的神情,想象著他的告別:向生命,向世間,向最捨不得撒手的人寰,向最親密的食物告別。那張臉上濃墨塗抹的絕望,是淚水與愛人最後一次的肌膚相親,是肉體對精神最赤裸裸的背叛!

合上書,夕陽的餘暉彌散過我的指尖。那一刻,淚水,忍不住又滂沱……

起身,活動著腳踝。那痠麻感讓我倍感親切。臉上的淚我已不願去擦,因為我很忙,我忙著對這一天太陽最後的表演微笑。

我不願再單純用眼睛看世界,我願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領會生命最絢爛最唯美最真實的動人。

從現在起,從與他見面後,從讀過王開嶺《精神明亮的人》開始。

讀《精神明亮的人》有感4

隨手翻雜誌的時候,發現了一篇文章,名叫《精神明亮的人》,我從未聽到過這樣的詞彙,精神明亮?還是形容人的?好奇心吸引我繼續往下讀了下去。

文章以福樓拜給女友的信開頭,他告訴他的女友他每天在鄉下乾的事情,其中有一句是“按時看日出”。這令作者很疑惑,一位世界文豪,每天想著日出,把它當作一門必修課來對待,為什麼?而這,也像一盆水一樣潑醒了作者,開始發表他的感悟。

“‘按時看日出’,是生命健康與積極性情的一個標誌,更是精神明亮的標誌!它不僅僅代表了一記生存姿態,更招示這一種熱愛生活的理念,一種生命哲學和精神美學。”

讀完全文,給我一種極大的震撼,原來日出,它並不僅僅是太陽升起,預示新的一天開始。它還是藝術,是大自然最優質的傑作。迎接太陽,當它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刻,當第一束光線照耀在你身上的時刻,當你感到那熱量變成能量漸漸充滿你全身,讓你感到膨脹的時刻,那不僅是一種景色,還是一種精神體驗,心靈洗禮。

可是,我們是否真正的這樣,迎接過那次震撼呢?

多少次,我們不是在被窩裡矇頭大睡。當迷迷糊糊地醒來時,那已不是新的了的光線,照在我們身上,我們還覺得,我們什麼都沒有失去。

而城市,又給我們創造了多少機會呢?

夜晚的燈紅酒綠,黑夜根本算不上黑夜,那黎明又談何而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遮擋住了我們的.視線,灰濛濛的塵埃,遮擋著陽光,就算入射進來,那溫暖的、震撼的、清新的、愉悅的體驗,你又能感覺到多少呢?

所以,當你有機會來到郊外,看一次真正的日出時,一定要全身心地融入進那大自然的創造的美麗畫卷中,感受它帶給你的最激昂的時刻。藉著它看清我們前方的夢想、歡樂和道路……

讀《精神明亮的人》有感5

我想我寫這篇讀後感的願望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教育者們去閱讀這樣一本美麗而深刻的思想作品---王開嶺的《精神自治》,去感受那份屬於心靈的觸動。我相信每次閱讀它都會激起我對屬於思想者的那份快樂的追求。

清楚地記得翻開書的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就被作者優美的措辭和細膩的語言以及纖細的情感所歎服。我從未在閱讀的時候經歷著這樣一份情感,不是像以往喜歡一本書那樣簡單地在享受著文字所帶給我的快樂,帶給我的`想象,帶給我的沉醉,而是無法剋制的讚歎,欽佩與敬仰。作者深刻的生命體驗和銳利的思想與他充滿著文學而又詩意的表達結合後彷彿產生了一種可以撼動我心靈的力量,就像有人說的那樣“猶如你在混沌,慵懶與麻木的沉睡之中聽到一聲嘹亮發叫聲很刺耳的鞭聲,凜然驚醒,肅然起敬。”

在開篇《精神明亮的人》中,觸動作者心絃的是福樓拜寫給女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按時看日出(像現在這樣)。”正是他的“按時看日出”讓作者猝然絆倒。一位如此吝惜時間的世界文豪,卻每天惦記著“日出”,把它當作是一門必修課來迎對,那是何等的對大自然的熱愛。於是作者感嘆“迎接晨曦,不僅僅是感官愉悅,更是精神體驗;不僅僅是人對自然的欣賞,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於生命的一輪撞擊。

它意味著一場相遇,讓我們有機會和生命完成一次對視,有機會認真地打量自己,獲得對個體更細膩,清新的感受。它意味著一次洗禮,一記被照耀和沐浴的儀式,賦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覺,新的閃念、啟示與發現……”正是因為作者的這些文字(事實上還有很多其它令人動容感慨的文字)讓我為自己對待大自然的態度而潸然。原來自己的日常感受是那麼的冷漠、粗糙和魯鈍;原來自己漏掉了那麼多珍貴的、值得為之欣喜和感激的東西。這讓我突然憐惜自己不再是一個童心未泯的人,沒有了兒童般的好奇與純真,不知覺地走進成人的世界,漫無目的地追尋著成人的遊戲規則、同人打交道的經驗和邏輯。經常我會為自己的麻木和無精打采摸不著頭腦,而今當我漫步並沉浸在作者的精神洞穴裡時,我才頓然發現自己缺的是兒童般的明亮的精神和清澈的目光,因為只有擁有它,才能在這個有著無數缺陷與黴暗的世界裡、無數懊惱與沮喪的生活中注視到美麗與神奇。是的,我渴望且拼命地提醒自己做個童心未泯的人,去享受童年的美,自然的美,既而是心底的那份熱情與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