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篇

讀後感2.7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

《孩子你慢慢來》是一個普通的母親,用自己的筆記錄了兩個孩子的成長。很羨慕龍應臺的孩子們能在如此親近自然的環境中成長,自家院子對面住著他們的好朋友,古樸的小城裡有大片的田野和麥田、鄰家樹上有可愛的松鼠和小鳥。這本書裡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傳統的母職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龍應臺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我們在潛意識裡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看著自己漸已長大的兒子,我越來越覺得做母親是一門學問,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遠遠難於做一位老師的角色!有時候很茫然,有時候很疑惑,有時候又沾沾自喜。我想對兒子說,人生的路很長,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啟,讓我們慢慢地、美美地、堅強地一起走!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適合所有已經或將會成為母親的人看,它們完全是溫情與理性交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誠如封底所言:“這本書裡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用心的父母,可以從中學會很多東西並獲得快樂。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作為媽媽的我們,卻總希望孩子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以至於稍一出錯,就不能忍受。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使得我們在思考如何培養孩子時,覺得自己被纏上了重重枷鎖,束縛的不僅是自己曾經的雄心萬丈,還有孩子那越來越脆弱的心靈。在一次又一次的苦口婆心再次無果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換位思考一下:在我還是十歲不到的孩童時,能做得那麼完美嗎?這樣一想,心裡就平衡了許多。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就常常這樣安慰自己:“別急,慢慢來,孩子還小!”多一些寬容、多一顆耐心、多一份期待,從心底裡說一句:“孩子,你慢慢來”相信結局一定會與眾不同!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作為國小教師的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因為文字可以指引我前行的方向,因為文字可以讓我和孩子共同進步,因為文字可以引導我和孩子走出陰霾,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育兒方法,一直讓我沿用至今。身為語文教師的我,更需要加強修煉內功提高自己。故我常常和孩子們徜徉於書海,用文字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用大教育觀來培養教育我的孩子。

寒假裡拜讀了龍應臺女士的《孩子,你慢慢來》,讀著讀著,一位溫婉的江南女子,浮現在我眼前,作家以往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文字卻令人驚歎,因為這本書裡作者的角色是一位母親,是溫情與理性交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如此細膩的描寫,眼前彷佛出現龍應臺女士如何跟兒子相處和教導的畫面。誠如封底所言:“這本書裡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親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而我也在這文字中尋找做個好媽媽的身影,希望文字可以浸潤我的心靈,讓我和Nemo共同成長,讓我心平氣和的陪伴著Nemo一天天長大。

還記得書的封面,一個孩子低著頭,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貌似在落葉中尋找自己的寶貝。讓我不禁想起我的在上山的小路上探險,撿樹葉、抓小蟲子……尋找他眼中的大自然。

作為一個六歲孩子的母親來說,文中有段話深深地觸動著我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每讀到這裡心中就有一些情愫在盪漾——體會著做Nemo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曾經做孩子的童真和快樂、回憶和Nemo一起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起,讓我很難說出到底因為什麼而感動,而喜悅,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己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

一直以來我希望用行走陪伴Nemo成長,帶他去我們想去的地方,讓他用他的小眼睛去看世界,用小耳朵聆聽美好的旋律,用身體去感受行走中的美好,快樂,甚至挫折痛苦,然後我和他的爸爸陪著他成長,希望Nemo會在自己擁有的經歷中,成長。成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敢作敢當敢勇敢大Nemo。

《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夾雜著許多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它記載著一個個母親用愛滋潤著孩子,用耐心哺育著孩子的感人故事。邊上那些美麗的文字“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茫茫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讓我深有感觸。作為一名教師和Nemo的媽媽,我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導著,薰陶著我的學生我的孩子,讓他們慢慢的成長,豐富著他們的學識與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請相信孩子帶給我們的是孩童般的心靈,他們為我們展示著這個社會各種的美好面,這難道不是一種天賜的恩惠嗎?

孩子,請你慢慢來……作為教師的我,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請我慢慢來……最真最美最動人的情感往往孕育於樸實。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

終於在今天有機會拜讀龍應臺的著作《孩子你慢慢來》,這是一本很優秀的書籍,書中的一字一句,都是那麼的輕柔,她以一個母親的角度,用她細膩的文字,輕輕柔柔的將她對於孩子們的愛刻進每一個讀者的心裡;她也以一個學生,一個曾經的學生,表達了她對於國內教育方式的不滿。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就是龍應臺對於孩子的態度,她尊重孩子,在她的認知中,孩子就是“獨立而莊嚴的生命”,她尊重孩子的執著,她願意等。

書中的第一章,讓我的心不禁為之顫抖,林老師對王愛蓮毫不掩飾的厭惡,以及他對那個可憐的窮苦孩子毫不留情的體罰,都讓我為之心寒。“藤條一鞭一鞭地抽下來,打在她頭上、頸上、肩上、背上,一鞭一鞭抽下來。王愛蓮兩手捂著臉,縮著頭,不敢躲避,不敢出聲;我們只聽見藤條揚上空中抖俏響亮的`簌簌`聲。

然後鮮血順著她虯結的髮絲稠稠地爬下她的臉,染著她的手指,沾了她本來就骯髒的土黃色制服。”那綠色的藤條,不僅打在了王愛蓮的身上,也打在了作者的心上。周圍人們的歧視導致了王愛蓮帶弟弟妹妹跳河的悲劇,而冰冷骯髒的河水吞噬的也並不僅僅只是幾個可憐的孩子。

這是龍應臺童年的陰影,王愛蓮幼小生命的逝去,先生冰冷的面孔和每天三小時的作業,使她害怕,她不願意讓她的孩子也去承受這些,所以她尊重孩子,她試著讓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讓孩子去接受自己。“沒說完,颳起一陣秋風,鮮紅的綵帶在風裡波浪似地翻滾起來,此起彼落,媽媽一時呆住了,她以為自己在看一條春節鞭炮聲中的'五彩金龍——誰說這不是一條龍呢?”是啊,誰說這不是一條龍呢?孩子的世界永遠是那麼的純真,也讓龍應臺受益無窮。

成為母親,讓龍應臺獲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不得不犧牲的,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她哼的曲兒竟變成了兒歌的?她自己也不知道。或許是她第一次擁著這個小生命,把他的腦袋輕輕地放在自己胸口,感受著他淺淺的呼吸的時候,她就徹徹底底的變成一個母親了吧。當若冰問她為了做一個母親而拋棄事業時“你後悔嗎”的時候,她的心裡肯定也翻起了波瀾吧,那句“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中,透露出的,也許就是她於母親這種特殊職業的感受,有些東西,她犧牲的心甘情願。

在另一個小生命出世時,她有過擔心,實際上這也化為了事實,她看見安安聽了人們對於弟弟的誇獎後在鏡子前反覆的照,“媽媽,我的睫毛不長嗎?我的頭髮不軟嗎?我的手,媽媽,我的手不可愛嗎?”……一句句話語,柔柔的牽動了母親的心絃,她安撫自己的孩子,告訴安安他和弟弟的區別,她就那樣耐心的用自己的愛,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穩穩地,穩穩地走向未來。

漫漫人生,她有很多的時間去細心的教導他的孩子,教他們萬事萬物,教他們行事做人。

她並不著急,她也有這個耐心去等——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4

好久沒有靜下心來讀書了,覺得應該充實一下自己,在朋友的推薦下,選擇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趁週末時翻看著這本書,與這位母親一起分享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峰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

從龍應臺與兩個孩子的交流相處,我覺得她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她有自己的教育智慧。《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所有的關於教育孩子的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都會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這就是我們在潛意識裡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有的時候卻忘記了,誰是孩子命運的主導,誰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看過《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的`,其實都能深刻地感悟到,也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堅持,更需要溫柔的堅持。

想起文中龍應臺在買花時,遇到幫她包花非常吃力的5歲男孩,她這樣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涼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的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的5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龍應臺看著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們在面對班裡的孩子時,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面對班裡的孩子們不斷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自己是否有耐心讓孩子慢慢來呢?耐心是贏得成功的一種手段,而我們有時候有,有時候卻沒有,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每天都保持為同一種心態,也不可能脫離紛雜事物的干擾,但我們如果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怨氣,多一點愛心,少一點急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菲薄,是不是會讓我們自己的心境明亮起來?會不會使我們的內心充盈起來,會不會讓我們的心情快樂起來?苦悶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快樂呢?耐心可以換來感動,急躁易有抱怨。

教育是一項工程,也是一種藝術。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我們的耐心讓我們的學生快樂起來,成績提高上來,讓自己內心有一種學生問候與念及的滿足,讓自己有一種學生功成名就時的自豪與欣幸。這就是耐心的老師吧。

作為一個班主任老師,我也願從容地等待,在這麼多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靜靜地成長,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這是一項慢速作用的過程。孩子的世界有著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樣,而要想很好地觀看這個世界裡的風景,“慢”是最為重要的。慢慢地等待—靜待花開。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5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原來看到這段話比較有共鳴,得知作者是龍應臺,後經同事介紹特買來她的《孩子你慢慢來》仔細閱讀。

書的封面是一張安安踩在落葉的照片,書中也不時會有安安的照片做插圖,配上龍先生的文字,一個可愛率真又有點調皮的小男孩躍然眼前。我們甚至可以聞到他衣服上因為踢球而沾染的汗水和泥土的氣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有時溫柔似水,有時因孩子的調皮而生氣抓狂的媽媽。

從媽媽的角度看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一起成長。真正的.尊重就要允許他說“不”,允許不完美。當龍應臺要求安安把字再重新抄寫一遍時,安安理直氣壯地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我要再多寫一遍,你總是要我寫得好,寫得漂亮,我只是一個小孩,我沒辦法寫得像你那麼好。”對啊,孩子有權利說不,有時候,缺憾也是一種美麗!

後來自己當了媽媽,發現孩子是個神奇的生物,我是那麼愛他,他的手像含笑的花苞,我把他的手端放在我的掌心,然後親吻那肥肥短短的手指,我著迷似的想吻他,幫他穿小衣服時,幫他換尿布時,為他洗澡時,他張開雙手求抱抱時,摟著我的脖子依偎在我懷裡時。但新手媽媽的我也曾因孩子的故意摔玩具不坐嬰兒車晚上不睡覺而抓狂,也曾因孩子生病而著急落淚。但所有都不能改變一個孩子在母親心中的地位。現在我最幸福的時光就是看著孩子在地上爬來爬去,用雙手探索他感興趣的世界,有他可以碰觸的地方,也有他不應該碰觸的地方。當他去觸控危險時,我從來是溫柔耐心的去教他,但不禁止他的爬、他的嘗試、他的探索。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的那樣幼小缺只有一次。

作為老師,我們學生的少年時光也只有一次,他們也是媽媽的寶貝,也需要去在學習中去慢慢探索。當我們的學生犯了錯,特別是屢次犯錯,我們總是那麼生氣,甚至覺得這些學生深惡痛絕。我們應該靜靜等待一個孩子的成長,用欣賞的眼光,寬容的心靜靜等待。教四個班,100多個孩子,他們有100多種語言,100多種可能,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並不完美,也會犯錯,也會淘氣,但我學著不急於控制和糾正他們,允許孩子從錯誤中慢慢學習,給他們成長的時間。人生不是五十米短跑,而是萬米長跑,無所謂“輸不輸在起跑線上”,只要不讓孩子“累倒在起跑線上”,儲存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就是孩子一直向前的動力。

教育是一項工程,亦是一種藝術。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我們的耐心讓我們的學生快樂起來,成績提高上來,讓自己內心有一種學生問候與念及的滿足感,讓自己有一種學生功成名就的自豪與欣喜。現在我能理解彭維維老師在青年班畢業時談到學生談到孩子時雙眼包含的淚水,一切都時因為我變成了一個母親老師,我願意用一顆包容的心去等等我們的可愛的孩子,孩子你們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6

每次因為孩子,因為學生讓自己心情變得極度煩躁的時候,我會輕輕開啟龍應臺的《孩子 你慢慢來》……就這樣,在一個個靜謐的午後,感悟書中美好的感情,感悟書中溫柔的成長,我的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龍應臺的文風一貫豪氣,但在本書中她以一個母親的角度,用她細膩的文字,輕輕柔柔的將她對孩子們的愛刻進每一個讀者的心裡。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有什麼雋永的哲言,唯有無數次的忍俊不禁,無數次的低迴溫柔,無數次地用行動告訴我們成長需要等待。誠如斯語:花開須有時,唯有靜待之。

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焦慮和急躁充斥社會的每個角落。整個社會都在高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馮鋼說,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家長焦慮不能完全避免,但當焦慮成為一種社會群體性疾病,並且非理性地互相傳導蔓延時,那麼在這個群體中最脆弱的那些人,一定會出現不理智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的承受者是他們自己的孩子。於是,千萬家長摩拳擦掌,整裝待發。孩子們收拾起童心,規範地坐在課桌前,從“你我他”到“123”而後又是“ABC”,從鋼琴到小提琴而後又是琵琶古箏,從畫畫到書法而後又是圍棋象棋……林林總總,家長用自己曾經想學的,認為孩子要學的種種課程填滿了孩子的童年。結果是或許培養出很多’神童”“天才”,但很多孩子過早地被激發潛能,導致後勁不足,未來發展平平……還有很多孩子因此而喪失學習積極性。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毀了孩子的天真爛漫,毀了孩子天生的創造力。而家長無疑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魯林嶽說,“家長被大學聯考綁架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被廣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而作為一名老師,我也希望自己教授的東西,學生可以很快消化,可以做到孔子所希望的:舉一隅以三隅反。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裡把自己期許都加在了學生身上,猶如很多家長把生活的期許都強加給孩子一樣,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於是,我們這些老師也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家長的幫凶。看著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想起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卷首語:“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看著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

很多人說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不如放下那條繩索,陪伴著走孩子必經的路,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現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我想當我們教育孩子能夠放慢腳步、放鬆心情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將獲得蝸牛的世界,遇見廣闊連綿的美麗風景。

曾經看過這樣一幅漫畫:一個小女孩依偎在一隻大大的蝸牛旁,臉上寫滿了疲憊與無奈,蝸牛安慰她道:“孩子,你慢慢來,世界一定會等我們的。”孩子感激地答道:“謝謝你和這個世界!”

孩子,請你慢慢來;成人們,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請你們慢慢來啊……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7

最近,我讀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一種震撼久久地在心靈深處盪漾。書的第一篇就是《孩子你慢慢來》一文。

“我”去買花。一個黑衫黑褲的老婦人把二十幾支桃紅色的玫瑰從桶裡取出,交給小孫兒去綁花。小孫兒大概只有五歲,清亮眼睛,透紅的臉頰,咧嘴笑著,露出幾顆稀疏的牙齒。他很慎重、很歡喜地接過花束,抽出一根草繩綁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繩又長,小小的人兒又偏偏想打個蝴蝶結,手指繞來繞去,這個結還是打不起來。老祖母的粗聲罵語沒有讓他放棄,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

好一個“孩子你慢慢來”,好一個“用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等待一個五歲的孩子從容去做一件事情。這“等待”意味著什麼呢?一份耐心還是一種寬容?一個欣賞還是一腔期盼?一種信心還是一股力量?一種母親的溫柔與善良洋溢在字裡行間。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等待孩子慢慢長大,從容長大!

文章給我的震撼在接下去作者所描繪的昔日學校的“體罰”現象,這種景象一定會令每一個閱讀它的人心驚膽顫的:林老師用很長的藤條抽沒有交補習費又沒法完成黑板上第三題的.王愛蓮,“直抽得鮮血順著她虯結的髮絲稠稠地爬下她的臉,染著她的手指,沾了她本來就骯髒的土黃色制服。”“張小云沒有交作業,老師要她站在男生那一排去,面對全班,把裙子高高地撩起。”“李明華上課看窗外,老師要他在教室後罰站,兩腿彎曲,兩手盯著一盆水,站半個小時……”要不就是張炳煌得了個“丙下”,老師把一個寫著“我是懶惰蟲”的大木牌掛在他的胸前,要他在下課時間跑步繞校園一週。那時,作者11歲。

當昔日的鏡頭那麼清晰地被文字所反映時,一種悲憤、憐憫、同情、惋惜乃至一種無以名狀的心情久久在心頭縈繞。等待一下!等待一下多好!老師等一下,也許王愛蓮就能解完題目;張小云就會完成作業;李明華就會轉頭看黑板,張炳煌的成績就會從“丙下”上升至“丙上”。兒童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我們只要等待,他們都會慢慢地開出絢麗的色彩。可惜不是每一朵花都能開到凋謝,有一些花或許未開放就枯萎了。故事中的這個被藤鞭的王愛蓮,在故事的最後,就帶著三個弟妹,跳進了愛河。一條水很髒的河(好有諷刺意味的河名)

文章基調有些溫婉、悽傷,但很現實,也很真實,這是作者的親眼所見,親身體驗。當文章最後,又出現文章開頭的那“耐心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那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一個5歲孩子從從容容地專心做一件事情,把蝴蝶結紮好”的鏡頭時,我的心裡竟一陣陣的顫抖,這個夕陽下耐心等待的鏡頭已經刻骨銘心的烙印在心靈深處: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一句話,暖到心裡。“孩子,你慢慢來,前面的路還很長,你要從容走好每一步”。站在窗前,面向操場,我對孩子們說。

靜靜的夜晚,我坐下來,泡一杯茶,靜靜閱讀此書中純淨的文字,讓字裡行間飄蕩著的祥和寧靜的氣氛慢慢在我的室內飄散開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8

讀這本書,是朋友推薦。她的推薦語是這樣的,一定要看哦,比很多專業的育兒書還來得有價值。

於是買了,對於育兒書,我一向期待不高。因為這東西,畢竟是用的,誰見過有趣的工具書?

這本書,我大愛。我覺得朋友的說法有問題,這本書不應該跟育兒書放在一起比較的。它不是育兒書,而是完完全全的文學作品。不過這比較,也是自然的,儘管不是育兒書,但對於媽媽們來說,它的指導意義,不遜色於任何一本所謂的育兒專家的作品。

光是讀序,清新的香氣,撲面而來。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光是看這一段,就令人怦然心動。現代都市生活,壓力山大啊,節奏飛快啊,連帶著人的耐心也越來越少。很多人忙得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很逼仄,慢慢來,太奢侈了,沒空。

養孩子養到現在,跟媽咪圈子裡的朋友交流,都發現一個問題,孩子越大,媽的耐心越少。孩子小的時候,任何一個細微的進步,都讓家長興奮不已,第一次開口叫媽媽,第一次抬頭,第一次邁步……等到這些里程碑式的步驟都一一越過,媽媽的耐性就越來越差,每個媽媽都能準確說出孩子第一次叫媽媽的月份,但是有幾個媽媽記得孩子第一次說出一個完整句子的月份?其實,我們可以有很多驚喜的,但我們選擇忽視。

孩子蹣跚學步的時候,我們總是表現出極大的耐心,當他晃晃悠悠地走出第一步,我們都是狂喜的。可是現在,時常是孩子要自己走,我們嫌慢,不是野蠻地抱起來大步流星,就是往推車上一丟,安全帶一扣。

我們給孩子吃好的,用好的,上數不清的這班那班,把家庭的大部分資源都用在了娃身上,卻經常一絲耐心也欠奉。還很多不滿,覺得錢沒少花,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教育特長,哪一項都沒落,可孩子還是離期望有距離。於是有怨,於是越發沒耐心,一個惡性迴圈就這樣形成了。

龍應臺告訴我們,養孩子,很簡單,就一條,孩子,你慢慢來。很簡單,卻又很難。

寫孩子的書,看過很多。這本印象最深。其他的書,有意無意地,都是在晒自家的娃。怎一個優秀了得啊!~讓人看了,仰之彌高,望之彌深。常常剛開始翻開書的時候還很興奮,看到最後會覺得,沒戲了,再怎麼培養,也趕不上人家的。

龍應臺不是,她的筆下,那兩個兒子,就像你在公園裡隨處可見的娃兒。跟張三李四家的孩子沒啥區別。有著無數可愛的小缺點。龍應臺也像任何一個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也以自己的孩子為榮。但也像鄰居的母親一樣,晒的都是些瑣瑣碎碎的小成績。這本書,讓你從內心生髮出一種親近感。讓你覺得,不管是書裡的媽媽還是書裡的孩子,都離你很近。

其實,她的孩子比誰都優秀。只需看兩個兒子寫的後記就知道了。沒有深厚的知識底蘊,是絕對寫不出來的。更讓人光火的是,人家還是混血兒!真是豈有此理。

但在書裡,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平凡的母親和她兩個平凡的兒子。

龍應臺告訴我們,雞毛蒜皮也可以很美。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9

我是一位幼教工作者,平日裡也愛翻看一些和我工作息息相關的報刊書籍,來充實我的專業成長。最近,在空閒時光裡我品讀了作家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每每看到書中描寫對待孩子以溫柔,我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溫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著稱,但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裡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臺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的所感所思。文字裡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國臺灣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為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峰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溫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

龍應臺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溫柔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是讓我們慢一點,再慢一點用心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相信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成長中也出現過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但又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在潛意識裡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附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優秀且完美,希望他不要惹麻煩,並懂得你所有的期望。卻忘記了他オ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教育孩子不要做強人,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龍應臺看著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

紀伯倫有段經典的話: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這本書對我的感觸很深,讓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書中寫的看似都是些家常事,但其實,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網路上有句話是說,教育孩子就好比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願我們都溫柔如初,面對幼兒園的孩子,面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耐心與溫柔,讓孩子慢慢長大,感受成長的欣喜和溫暖,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這些話,願與各位同事共勉,教育孩子任重而道遠,讓我們一起溫柔向前!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0

最近再次通讀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發現讀這類文字,不適合一口氣讀完,需要自己靜下心來,泡一杯清茶,慢慢品味這樣一份美好的感情,體味孩子溫柔的成長,讓我的心也變得更加柔軟。

其實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這本書的封面深深折服,一個大概四五歲的可愛的小男孩獨自一人走在金黃色的楓葉鋪就的小路上,一切都顯得那麼美麗,那麼安靜。封面上還有這麼一段話: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段話乍一看沒覺得有什麼深意,但是慢慢品味,似乎還有很多的話,很多的言語,但是全部已經都不重要了,龍應臺已經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等待,來欣賞……

作者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為世人著稱,但她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底深處流露出來的潺潺溪流,眷眷深情。

《孩子你慢慢來》講的是龍應臺親身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所感所悟。文字裡面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年女子,在自己的異國他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它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字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峰迴路轉的曲折離奇,但是充滿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溫柔細膩。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的物種。

看到封面之初,我沒有認為封面及插圖跟書的內容有什麼關係。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才慢慢發現其實每張插圖都是真實的照片。每張照片都是那麼的溫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麼的可愛,照片中的環境是那麼的溫馨,有鮮紅的花朵、碧綠的草地還有金黃色的落葉。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似日記,又像散文。她記錄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隨著閱讀的深入,自己對書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瞭解從而也生出很多的感慨。

作為家長,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驅使之下,於是就給孩子報了許多的興趣班,一個週末排的滿滿當當,孩子累,家長更累。而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不妨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愛孩子是作為父母的本能,但是我們是不是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卻是需要我們必修的人生哲學,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人格,也需要和成人平等,擁有選擇的權利。在工作之餘,抽出一些時間嘗試和孩子像朋友一樣聊聊天,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給孩子多一點“慢慢來”的機會。

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也請慢慢來。我想面對孩子的成長,我缺乏的正是那種理性和尊重,有時缺乏耐心和思考,或許我在今後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路上,不會再對花開滿地的田野熟視無睹,選擇坐下來,因為“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樣幼小卻只有一次。”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1

一個孩子走在鄉間小路上,不時從路邊的草叢裡發現什麼新鮮玩意兒,停下來睜著清澈的大眼睛駐足觀望,腳下的那條小路一直延伸到天邊。孩子,不要管周圍的環境發展得如何迅速,長長路,慢慢走。

《孩子,你慢慢來》是龍應臺的一部名作,相對於龍應臺其它的作品,這部作品中更顯款款深情,原因是她在這本書是一個母親的角色,是一個開明、細心、為孩子付出、著急、焦慮的母親,她因為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將那些含有血腥場面的書移到了書架最上層,反思著那些名家名作;為了幾個孩子的哀求救出了一隻卡在垃圾分解桶裡的奄奄一息的小老鼠,卻令自己噁心不已;為了帶孩子體驗一下不同的學習環境,四處尋找幼稚園……她既是這本書中的主角,又是一個旁觀者,她用細膩的文字記錄下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為孩子書寫了生命的華章。

這本書中不乏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尋找幼稚園》講述的是媽媽帶孩子到臺灣度假,順便體驗一下中國式教育的故事,在幼稚園裡,媽媽深刻體會到中德兩國教育體制的區別:在德國幼稚園中,孩子們要做的事就是玩玩玩,釋放天性的玩;可在中國的幼稚園中,孩子們不光不能盡情的玩,居然還有許多課程需要學習,每一節課有四十五分鐘,上廁所都要由老師帶領一起去,孩子們稍有搗蛋就會被老師批評,一群坐得東倒西歪、唧唧喳喳的孩子,怎麼學得進那些超前出現的課程?怎麼適應這種“文化的傳承”?這跟正規的國小又有什麼區別?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外國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充分開發出孩子的`潛力與創造力,讓孩子自己無拘無束的成長,這是中國教育所做不到的,中國教育所能做到的就是培養一群死讀書、帶著高度數近視眼鏡、揹著書包被新社會所拋棄的孩子。中國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完成素質教育?

作品中的媽媽多麼像我們的媽媽呀,我們都從母親那兒源源不斷的得到關愛,在我們生病時,有她關切的話語陪著我們;在我們受到委屈時,有她溫暖的懷抱來安慰我們;在我們得到表揚時,有她鼓勵的一吻來激勵我們;在我們還在與周公相會時,她已經早早地起來,為我們燒製可口的早飯……一切的一切都流露出她們對我們濃濃的愛。作品中的媽媽是一個善於引導孩子的母親,她願意每夜為孩子讀童話故事,樹立孩子正確的道德觀,也曾因為讀什麼糾結不已,她願意等孩子慢慢地紮好一個蝴蝶結,培養他的自理能力。

也許不光孩子需要慢慢來,家長們也需要慢慢來。在孩子犯錯誤時,不要一上來就劈頭蓋臉地指責孩子,要先問清楚事情的原由,和孩子犯錯誤的原因。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很多人都追求速度,家長們也望子成龍,一味地提高孩子們的成績,讓孩子如疲憊的小蟲從這個補習班爬向那個補習班,搞得孩子身心俱疲,也許是孩子本身的天分不夠,一輩子都追不上別人。那該怎麼辦呢?別急,我們還是要讓孩子等等自己的靈魂。我們不能為了讓孩子去追趕別人,就不顧孩子腳的疼痛,心的勞累。這種拔苗助長的行為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不但無益反而害了孩子。

我希望未來的中國能有一個良好的環境,能夠讓孩子在複雜的社會中能有一片淨土,能遠離喧囂,能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之中慢慢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2

暑假把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躺在沙發上看著書,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溫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著稱,但這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裡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臺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以及過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裡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國臺灣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為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峰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溫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

龍應臺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裡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想起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看著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看著自己漸已長大的兒子,我越來越覺得做母親是一門學問,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遠遠難於做一位老師的角色!有時候很茫然,有時候很疑惑,有時候又沾沾自喜。看著學習上不優秀的兒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閃光點:他陽光,他自信,他對未來充滿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待人處事從容文雅,他生活上不用你操心,還會倒過來勸解你、安慰你,他堅持自己的愛好,在音樂上有天賦、肯努力……呵呵,一個健康的孩子,我為什麼僅僅因為他不適應應試教育而責備他?給自己一個信念:做像龍應臺一樣的母親!只想對兒子說,人生的路很長,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啟,讓我們慢慢地、美美地、堅強地一起走!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3

讀到龍應臺,第一本便是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讓我大跌眼鏡的是——這是一個霸氣的,有強烈批判主義的作者嗎?就像書的扉頁所介紹的那樣:“作為華人世界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著萬丈豪情,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這本書是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用娓娓道來,飽含深情的文字,展現出了她內心深處的仁愛,也再次讓我感覺到不管一個外表再強悍的女子,作為母親,她也唯有柔軟。

在序篇《蝴蝶結》中,有一個小孩子系蝴蝶結,那一句“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體貼的母性關懷溫暖心扉,一個溫柔的世界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孩子的世界有單純又寬廣,孩子的善良令人動容,孩子的真實讓人反思,孩子的敏感讓人熱淚盈眶。學會說話的華安,觀察世界的`華安,聽故事的華安,看小鳥的華安,說四種語言的華安,失落的華安……孩子展示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充滿欣喜的世界,清晰又新鮮,同時他們也展現給我們一個無助的世界,柔弱又敏感,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耐心,慢慢的陪她長大,直到她準備好獨自前行。

媽媽的世界溫柔又多情,她忍不住與孩子親吻,她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她有自己的事業理想卻心甘情願的放下,面對好友的詢問“你後悔嗎?”,她說:“還好。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她有時也心煩,但是看到亮晶晶的純真眼睛,她的心裡無比柔軟。她思考三歲的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她安慰孩子的失落,她有時也會像很多中國媽媽一樣要求孩子寫字規範,但是面對孩子的憤怒她又坦然接受。媽媽相信孩子的誠實,在意孩子的自尊心,面對偷東西的小孩沒有責罵。這些讓人禁不住思考,對孩子來說,媽媽的耐心與信任是多麼重要。我們常常在說,教育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好的教育給予孩子信心,壞的教育摧毀孩子的自尊。耐心的等待是大人能給予孩子的最溫柔的擁抱,而我們常常忘記這一點。我們催促孩子,因為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我們嘲笑孩子,因為他們做的不夠快不夠好;我們嫌孩子笨拙,完全忘記他們還只是孩子。無形當中,我們替孩子做了很多,而最終我們抱怨,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做。

不同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龍應臺的教育觀是“孩子你慢慢來”,她不主張消滅孩子的天性來強迫孩子,不認為調皮搗蛋的孩子就不好,她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善良而純真的,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用平等的身份來對待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錯,就應該以身作則教育孩子,讓他們的內心逐漸成長。見證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因為知道了如何去關愛一個更弱小的人兒,如何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學會了耐心,學會了處理孩子們的各種問題。

生命很長,成長不易。書的最後,龍應臺說寫道: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甜蜜時光……所以,回過頭去看第一個故事,婆婆呵斥著孩子的動作太慢,但她卻又能放手讓孩子幫助她,去做這些為客人服務的事情,看得出來,婆婆已經將這個最難的“放手”做到了,這種信任,又是對孩子怎樣的一種尊重啊!

孩子,請你慢慢來;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請你們慢慢來。

長長的路,慢慢的走......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4

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躺在沙發上看著書,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溫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著稱,但這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裡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臺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以及過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裡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國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為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峰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溫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

每一篇小文章裡,孩子的純真無邪和媽媽對孩子的愛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讓看的人也沉浸在他們的幸福氛圍中。從孩子的出生開始,龍應臺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圍,她給孩子洗澡、餵飯、換衣服、帶他們認識這個世界、讀故事書給他們聽。在《初識》中,8個月大的安安雖然還不能人語,但已會咿呀做聲了,而且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新鮮感。於是,每天早上,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媽媽每天晚上都給安安念故事,但她會有選擇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書一律不要。因為“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裡,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貴!”我認為這句話特別有道理。

龍應臺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裡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

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現在中國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說白了其實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就讓孩子早早地進入早教班。以至於現在的幼兒園提早變成了國小,孩子們要上認字課、美術、音樂、體育、算術,還有英文。過早學會識字的孩子便在入學後坐在教室裡發呆,因為他們都已經學過了。而其他沒學過的小夥伴們卻嘰嘰喳喳興奮地發現字的世界,“那種快樂,確實像一個看不見的人突然看見了世界,用張開的眼睛。”或許幼兒園裡不教認字是對的,急什麼呢?童年那麼短,那麼珍貴!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

在生命的長河裡,人要做很多事情,不同的年齡段就有不同的事要做,我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龍應臺有2個孩子,他倆之間相差4歲,《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就是記錄她與2個兒子童年的時光。自從小兒子飛飛來到這個世界上,大兒子安安一下子覺得自己失寵了,對弟弟甚是吃醋,因為弟弟可以——不涮牙,不吃飯,不洗臉……有了羨慕嫉妒的感覺,於是他抗議自己做這些事情,每件事情都和媽媽對著幹,直到媽媽用盡力氣纏30分鐘,他才肯去做。

其實安安是沒有明白,他自己的很多事情,弟弟也不能做,比如弟弟只能穿他穿過的舊衣服,每個星期五下午弟弟不可以和媽媽去看戲,晚上不可以聽媽媽講《西遊記》《水滸傳》,冬天爸爸不可以帶去阿爾卑斯山滑雪……這些事情1-2歲的弟弟是享受不到的。

趴在視窗發呆,如醉如痴地回味剛才讀過的故事,媽媽那張嚴肅的臉猛然把我拉回到現實;庸懶地躺在沙發上,擺弄手中的電視遙控器,媽媽卻立即抗議,把我推到了書桌前;週末,踏著公園裡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我卻無奈地走在去補習班的路上……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哭哭啼啼地向媽媽抱怨:“我不要上五年級,太辛苦了,我要回到過去,我要一直停留在一年級。”“人的生命只有前進,沒有倒退!”媽媽平靜地對我說,瞬間我怔住了,我想起了安安要過弟弟的生活,我不也和他一樣嗎?五年級的課業雖然比二年級重了,但是人終究不能永遠活在一年級的慢節奏中,這樣只會讓自己成為不入群的人,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人,時間追趕著我們,不會為誰多停留一刻,大家在同樣的時間裡,學到更多知識的人,就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世間萬物,多好啊!五年級的我們,身心逐漸完善,可以學習和理解小時候無法理解的問題……於是我止住哭泣,拿起筆,為自己做了一份暑期安排。

該玩的時候要玩,該學的時候要學,就像我們學校的校訓:學得紮實,玩出名堂。五、六年級是我們對國小階段的總結,也是對國中階段的展開,這個時候,重心要放在學習上,“黑髮不知勤學早”若辜負了這大好的時光,是會後悔一輩子的'。

我又想起了鄰居姐姐,每天她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在樓道口碰見揹著書包的我,她的眼神總透出淡淡的憂傷。我聽說她小時候也曾是“逃學大王”,職高畢業後也沒能考上大學,工作辛苦,卻只有微薄的薪水。我想如果讓她再回到我的年紀,她是不是會選擇在該學習的時候好好學習呢?我也常常聽到看到媒體上那些負面報道,做壞事的人基本上就是沒有在適當的年紀做應該做的事情。

是呀,過早地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無異於拔苗助長,只會讓自己過早地去品嚐苦澀。但做符合年齡的事情,卻不能“慢慢來”到我們人生的終極時刻,我們才不會有太多的遺憾。

點評: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總能常讀常新。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人生閱歷中讀書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跳出了鋪天蓋地地對母愛的歌頌,掙脫了“慢慢來”的藉口,選擇以一個孩子的角度,理智的分析什麼時候該“慢慢來”什麼時候又該奮起,雖然文筆略顯稚嫩,但可貴的是她的真誠。不是模仿別人優秀的部分,而是敢於說出自己真實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