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浮士德的讀後感

讀後感3.03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浮士德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浮士德的讀後感

浮士德的讀後感1

“其實這個城市也是空蕩蕩的,你孤獨地站立在石頭森林裡。所有的人都帶著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後猙獰的臉。圍繞在你的周圍,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聲。《浮士德》中惡魔靡菲對上帝說:這個世界就是苦海,永遠不會改改變”這個一段說明了《浮士德》這本書的主要資料,主要反映社會的黑暗。

讀了這本書讓我瞭解了社會的黑暗的一面,書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讀高中時得了奇怪的病,同學們不但沒有幫忙他而是看是嫌棄·欺負·羞辱他,因而從此放下了自我最愛的畫畫。但在好友滕汐告訴了他一個關於立志的故事,從此他開始奮鬥最後成為光彩要人的畫家。這也告訴我以後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應對,在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徹徹底底的證明了。

“或許這個世界一向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後臺和關係上位,有的人卻倖幸苦製作專輯卻無人過問。

有的人出生家才萬貫,有的人天生自卑,連自我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別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卻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報。”那麼我們因該要奮鬥起來還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奮鬥起來能夠讓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羨慕去吧!但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將永遠的把你踩在腳下!這個就就是社會的殘酷,在學校中就常常有這樣的例子,在畢業考試中那些比你分數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麼她就能夠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遠的踩在腳下。因此我們因該學會努力,把那些在我們之上的人踩在我們的腳下。

世界絕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改變,但是你卻因世界而改變。

浮士德的讀後感2

在上帝說人人生而平等的時候,他沒有意識到的有一件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去折磨一個平等的人呢?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子民不會背叛自己,或者說為了證明自己擁有是正確的。面對魔鬼,這樣一個邪惡的物種的時候,他何等的從容而淡定。的卻,沒有人可以違背上帝的旨意,事情的發展,最終任然要由上帝來裁決。當時的社會,人們陷入了無限迷惘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現實往往的殘酷而充滿了血腥味。也許只有上帝可以擁有永恆的美麗和光明。而一個人,縱然有了神力,你那他也依然掌控在上帝的手裡。上帝總是那麼的自信,不是沒有道理的。唯物辯證大證明,矛盾無處不在。一個人的矛盾面,就顯得比較複雜。因為是一個人,所以,他不是簡單的黑與白,對與錯。有些東西原本是深深隱藏在內心的最底層的,她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一樣,只是少了一根導火線。每每有的時候,有的人很願意去做一個導火線。惡魔總是邪惡的代表,而實際上,天使與惡魔的區別,也許只是翅膀顏色的不同。不同的手段為著相似的目的——勝利。而最最無辜的就是用來達到目的而被利用的實驗品——浮士德。

在他的慾望一次又一次的得到滿足的同時,常常伴隨著骯髒的交易或者是不擇手段,與此同時,也發生著一些不可預知的悲劇。浮士德能夠輕易地把權力、金錢、美色,等等都收入囊中,而他不遭到他已經成為其中的奴隸,利用的同時被利用著。作為一個人,他有著人的.一般特性,外加一些誇大了的扭曲了的品性。慾望奴役人,控制人。無論一切是往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前進,結果又是如何,人們一直在追求,在探索,而在最後接受審判的那一刻,有多少人可以清醒而坦蕩地說明白,追求了什麼,追求到什麼。人總是給自己提出難以企及的高尚目標,而每向這目標靠近一步,人都要以自己的錯誤甚至犧牲為代價。人的前進道路充滿了莊嚴的悲劇性質,而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以勢不可擋的趨勢不斷地向前發展,就在於人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的失敗中昇華自我。

浮士德的讀後感3

《浮士德》是歌德根據流傳於民間的有關浮士德的故事而寫成的一部悲劇,《浮士德》讀後感。這個民間故事含有強烈的悲劇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交替時期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神性與人性、因循與追求的各種衝突。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是文藝復興時代一個巨人的形象,他厭惡宗教和傳統加於他身上的束縛,渴求生活,不斷進取,為實現人的價值、生活的真諦而不停地追求。在浮士德身上有著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純潔,這種活力就是對人的存在的意義進行鍥而不捨的探求,就是在不斷克服錯誤和過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後走上正途。就在對“最高存在”的意義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類的苦樂集於一身,要在個人的內心中領略人類的全部感情。他衝破了知識的牢籠,擺脫了官能的享受和此文來源於情的羈絆,走出了“小世界”,而進入了“大世界”。在這個“大世界”中,他曾為帝王服務,曾同古代的美結合,但這給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虛和一場幻景。最後他在為人類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巨集偉鬥爭中,感到了最大的滿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後答案,讀後感《《浮士德》讀後感》。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後答案無疑是積極的,但有著空想的性質。離開改造社會單純地改造自然,到頭來也只能是一個幻想。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為他挖掘墳墓的'場面當作是他的人民與大海搏鬥的壯麗景象,為這種幻想提供了一個例證。這也正是浮士德悲劇意義之所在。

我特別欣賞書中浮士德所說的一句話:“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奔波,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雖然浮士德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積極的進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浮士德的讀後感4

西方可以於紅樓夢齊名的書大概有兩本,其中之一應該是浮士德:當愛已失,美幻滅,事業未成。那麼人該何去何從?

我想對於這本書下一個簡單的評語,那些流傳千古而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大概就算是經典文學了。開個玩笑。浮士德是用長詩來書寫的,也難怪很多人讀完三頁就無法讀不下去。相傳歌德從二十多歲一直寫到他臨近離世,這本書也經過數次修改,才變成如今這版。

讓我用嚴肅的口吻簡述一下這本太過厚重的書吧。一個書看得多到不耐煩的老頭浮士德,被魔鬼引誘,也許他早就想和魔鬼進行交易,然後他第一次返老還童,收穫愛情,可是最終愛情逝去;第二次交易復活了古希臘美女海倫娜,可是最終海倫娜隨著孩子的.離世來到了陰間;第三次浮士德想要創造一番前無古人的事業,可是魔鬼從中作梗,浮士德最終事業失敗雙目失明。在本書的結尾,浮士德決心與魔鬼脫離,雖不能見,然此心光明。

如果用一句話來說明此書的主題,可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一段被定義完全失敗也不為過的人生中,浮士德始終在進行越來越高尚純潔的努力,最終靈魂被天使得救。而書中另一個角色的魔鬼也很有意思,他自稱是黑暗的一部分,黑暗是她母親,同時黑暗神出光來,然而魔鬼弄不懂黑暗裡為什麼可以喚出光明,只是覺得光不應該驕傲地爭奪黑暗的地位。

因為他始終是虛無主義者,覺得人間不值得。沒有快樂,沒有幸福,只有空虛,無盡的無聊。對世事冷漠,沒有熱情,沒有痛感。可是歌德覺得這種人是沒有創造力的,所以他讓浮士德最終戰勝了魔鬼,在臨終前不由自主的說出“停住吧,你是這樣的美!”浮士德一生沒有在軟床上苟且偷安,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誰若自強不息,誰就終將得救。

傳說歌德在離世前說,“開啟窗子,讓光多進來點。”我想這也是浮士德這本書想告訴我們的吧。

浮士德的讀後感5

《浮士德》這個故事包含強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更迭期的各種衝突: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因循與追求。

浮士德對學十分熱愛:"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甚至,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為了學,他放棄了自我:"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我不明白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書本給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對自我的知識感到不足,對無法揭開大自然神祕的面紗感到失望……他對學的熱愛已經到達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裡。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當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期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才是向上的人。針對我學的不良現象,應對浮士德,我們應當感到慚愧,他是那麼地熱愛學習!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和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讀後感6

《浮士德》敘述的是德國中世紀一個陳舊傳說,年逾半百的煉金術士浮士德向魔鬼出賣靈魂,交換芳華和愛情。歌德借這個體裁演繹了寬廣、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內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力唱了一出迄今響徹寰的歡歌。《浮士德》內容博學多才,包含哲學、神學、神話學、文學、音樂等各方面的常識;方式撲朔迷離,其中有抒發的、寫景的、敘事的、說理的種種不同要素,有期望式悲慘劇、中世紀奧祕劇、巴洛克寓言劇、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假面劇、義大利的行會劇以及英國舞臺的新方法、現代活報劇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傾瀉一生汗水寫成的一部巨集篇鉅作,值得細細品讀。

浮士德自強不息、尋求真理,閱歷了書齋日子、愛情日子、政治日子、尋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實際的`根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甚至歐洲資產階層探究和鬥爭的精力程序。在這裡,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刻畫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層上升時期一個先進常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算了。同啟蒙年代的其他資產階層思維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層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昏暗的書齋,走向大天然和寬廣的實際人生,表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層思維覺悟、否定宗教神學、批評漆黑實際的反封建精力。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慘劇,則是對尋求狹窄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利,表明晰啟蒙主義者開通君主的政治抱負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抱負的幻滅。終究,浮士德在發起群眾改造天然,創立人世樂土的巨集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咱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再三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模糊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喊未來的聲響。

浮士德的讀後感7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他窮其一生所完成的鉅作。1768年開始創作,於1832年完成。浮士德是有原型人物的,十六世紀人們都在傳有個人博學多才,傳說他獲得了惡魔的幫助,他於惡魔做了交易。

《浮士德》這本書構思巨集偉,結構龐大,複雜的內容和多變的風格讓人很難讀懂他。這本書是以詩劇的形式寫的,剛出場的浮士德滿腹經綸,久負盛名。可他確對生活充滿了迷茫和不滿,久而久之這種迷茫轉變成了苦惱,他想到了用自殺來結束這一切。他的計劃失敗後,魔鬼和上帝打了個賭,作為賭注的浮士德在魔鬼的誘惑下籤下了契約。浮士德生前的一切要求魔鬼都會答應,與之相對的是在浮士德死後他的靈魂將會被魔鬼收走!

獲得魔鬼幫助的浮士德返老還童,來到了一個“酒吧”,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瑪甘蕾,並揚言:“如果我今夜不能摟抱她,我們在午夜就分道揚鑣。”連魔鬼都看不下去向他說到“你開口象登徒子之流”。最後連瑪甘蕾都無法滿足浮士德的要求,他又有了新的目標。

隨著與瑪甘蕾的愛情生活以悲劇結束,浮士德逃離現實,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為目的的古典美,迴歸希臘。

《浮士德》這本書有很多的細節,比如魔鬼和小倌的飲酒作樂隱喻了人類自身的現世享受。又通過瑪甘蕾肯定了愛情的無私與純潔。最後浮士德幡然醒悟天使用愛火把魔鬼打敗,上天將浮士德解救,最終結束全篇。

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的《浮士德》,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歌德賦予了這本書極高的藝術境界。

最後引用俄國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對它的評論來結尾“《浮士德》是當代德國社會的一面完整的鏡子,是它的時代的史詩”。

浮士德的讀後感8

《浮士德》是德國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劇。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謝的奇葩,閃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馬克思最喜愛的德語文學著作,被他讀的爛熟。正如研究《紅樓夢》有“紅學”,研究莎士比亞有“莎學”一樣,在世界範圍內研究《浮士德》也以形成“浮學”。它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永遠不安於現狀、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這本書寫的是,在天國裡魔鬼頭子與上帝打賭,魔鬼認為,人類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渾渾噩噩,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傻瓜,瘋子,而上帝確認為,他很快就會從渾噩中醒來,成為人類的聖人,帶領人類走向幸福。於是,魔鬼便於上帝打賭可以讓他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間,經歷了許多事情,但還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很老並且雙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靈美好的家園,然後就死去了,然而他的靈魂魔鬼抓進地獄,而是由天使護送上了天堂,因為他幫助了人們。

本書分為第一節和第二節。這本書都是在講浮士德怎樣幫助大眾,又怎樣被魔鬼危害等等後來遇到了瑪格麗特這個人,兩人一起飛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說不盡的書,誰也不敢說讀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惡,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獄,你將萬劫不復,為了人類的幸福·美滿而奮鬥吧!相信吧,你最終會飛往天堂,與思念的人在一起幸福·美滿的生活下去!

浮士德的讀後感9

《浮士德》的故事中蘊含著強烈的悲劇色彩,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交替的各種衝突:宗教和科學的衝突、理智和情感的衝突、因循和追求的衝突。

浮士德熱愛學習,“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為了學習,他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浮士德對未知事物感到激動,書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感到自己知識不足,對自己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感到失望,他對學習的熱愛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曾經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裡。浮士德的生活使他變得越來越高尚和純潔,當他死後,他被上層世界永恆的愛所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得救,不僅是因為這個,還因為他不斷地行動,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克服錯誤,終於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們應該從浮士德的追求、愛和希望中學習,我們必須善於學習,樂於學習,熱愛學習,做積極向上的人。面對浮士德,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糟糕表現感到羞愧,他是那麼的喜歡學習。

浮士德的身體被毀了,但他的靈魂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進步的人,一個不斷反省並最終走上正確道路的人,最終會被拯救。這是浮士德形象在不斷追求生命本質和探索精神中的體現。

浮士德的讀後感10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國民間傳說為主題的長篇詩劇,其作者是歌德。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場人生體驗,更給予我許多人生的感悟。

《浮士德》的作者是德國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他是第一個提出在各民族文學交流的基礎上建立世界文學的人。他希望把近代科學的理性和古希臘審美的感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完美審美觀念。他認為古典與浪漫的區分是現實與理想之分,主張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相結合。他是一位追求自由、不斷進取的“叛逆者”。浮士德這本書就完美地體現了作者的內心。

這部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一開始是上帝與惡魔的對話,惡魔認為上帝創造的人類自私、貪婪,沒有進取者,只貪圖享樂,不應該有人類。而上帝則認為人類是善良的,比如人類中最傑出的.浮士德就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典型。於是上帝與惡魔打賭,讓惡魔引誘浮士德走入歧途。於是浮士德的生命體驗,歷經追求愛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會實踐的道路。文中的內容,我最喜歡的一篇是瓦普幾斯節。瓦普幾斯節上的歡樂比起文章中的勾心鬥角更加讓人沉醉。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心裡浮士德是博學的,擁有大智慧的。他滿腹經綸,久負盛名卻依然在思索和學習。他的一生都在不斷進取,至死都在做造福人類的事。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因為從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讓我感動。《浮士德》讓我懂得人類的進步在於不斷地學習,人不應該滿足於現狀,要不斷進取。希望大家都來讀一讀這本書,它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最後然我用文中的一句話結尾:人類的輝煌成就不外乎是進取、追求、奮進。

浮士德的讀後感11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滿著悲劇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為線索,圍繞浮士德引發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劇。這篇詩劇中,魔鬼魔菲斯特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浮士德確實為核心,但其影響力遠遠不如魔鬼菲斯特。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菲斯特,書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雖然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獨特的個性,但是性格上的特點卻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鮮明。

因為是魔鬼。所以他有著一切人所有的壞品質。我認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將人們內心的邪惡表現在了臉上。而人們只是將其掩藏在心中罷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體現一個人的本質。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舉止,處處符合他——一個魔鬼應有的損人利己行為。

他喜歡突然邪邪地笑,揚起嘴角,造出一個“魔菲斯特式的笑容”這個專有名詞;他喜歡一本正經地整人,不留一絲痕跡;他能見死不救,無論你是官大或權重;他能殺人不眨眼,居高臨下的瞥你一眼,讓你尊嚴盡喪。一切的一切,都因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個魔鬼,又能說明什麼呢?他邪惡?他壞?

他可以在夜深人靜時,靜靜地思考別人的'事,他能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輕蔑地對人類說:“造孽的不是人類自己嗎?”他能在別人急得團團轉的時候跑出來逗他開心。

真是個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讓你禁不住要愛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愛、無私,高尚的人類和上帝卻原形畢露。

野心、政權、陣風麥芒。貪婪財寶,惡狗撲食。表面稱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謙和禮讓,暗地私打算盤。遇到苦活累活,推給別人,嘴裡還嚷著要給別人鍛鍊。遇到困難雜事推給別人,嘴裡還嚷著要給別人邀功請賞。

所以,我認為浮士德雖未主人公。但這篇詩劇成功之處在於魔鬼,在於魔鬼個性的鮮明。在於魔鬼邪惡,在於魔鬼躍然紙上,直觸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的讀後感12

我用靈魂換理想

《浮士德》講述的是德國中世紀一個古老傳說,年逾半百的煉金術士浮士德向魔鬼出賣靈魂,換取青春和愛情。歌德借這個題材演繹了廣闊、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內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響徹寰的凱歌。《浮士德》內容博大精深,包括哲學、神學、神話學、文學、音樂等各方面的知識;形式錯綜複雜,其中有抒情的、寫景的、敘事的、說理的種種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劇、中世紀神祕劇、巴洛克寓言劇、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假面劇、義大利的.行會劇以及英國舞臺的新手法、現代活報劇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傾注畢生心血寫成的一部巨集篇鉅著,值得細細品讀。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鬥的精神歷程。在這裡,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建立人間樂園的巨集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浮士德的讀後感13

陳晨,是我最喜歡的寫手,而《浮士德》這本充滿晦暗和現實醜惡的書,也是我最喜歡的。

我喜歡陳晨文字裡帶出的關於夢想和感情的現實,喜歡那些筆觸帶有生活的真實,喜歡文字裡透給我的相互感觸和生活經歷,也喜歡文字裡殘存的對夢想執著的無奈。其實,喜歡只是一種相同的感情在內心形成的共鳴,至少告訴我們,還有人是理解我們的。不管是關於學校的`,還是關於家庭的,我們都同樣擁有對生活的無奈,即使看得清,卻走不出來。於是慢慢的與幸福擦肩,變得歇斯底里,變得罪惡恆生,變得孤僻冷漠。

幸福,開始青黃不接。

生活就是一場關於罪惡遍地和追求幸福的幕劇,也是一場拒絕孤單的遊戲。可是不管我們走多遠,還是擺脫不了孤單這個現實。

其實,像紀瀾那個世界一樣,我們的世界也是灰色調的,不存在所謂的公平和主人。我們看見遲海翔那樣的怪物也還是會產生厭惡的心理,也會嘲笑他,最好的情況也不過是漠視。並不會像想象中那樣給他關懷和溫暖,無數的遲海翔在我們自以為是的幸福生活裡走向絕望的深淵。

即使有人一輩子在水深火熱中,靠麻痺自己過完一生;有人最後只能靠死來解脫;有人甚至以為自己已經死了,無慾無求,自甘墮落。這些都是生活,都是我們不想知道的同情和不幸福。

幸福,是虛幻,是假象。我們是靠這一場自我欺騙和麻痺才安然快樂地過了這麼久,而且還會繼續麻痺下去,可是幸福早就青黃不接。

世界就這樣靜秋,我們在罪惡的深淵裡,無法自拔。走不出來,陷不下去。

浮士德的讀後感14

一本好書,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調謝的奇葩,而書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們回味無窮。《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愛的書,書中蘊涵的道理令我永遠自強不息。

《浮士德》是德國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說,《浮士德》現已形成文學領域裡的獨立學科,被稱為“浮學”。《浮士德》的主要內容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賭,由靡非斯托去誘引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己所追求的,棄善從惡,成為靡非斯托的俘虜。靡非斯托到人間,對知識感到厭倦和永遠不安於現狀的老博士打賭,說他可以讓浮士德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條件是浮士德用鮮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說出“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

走他的靈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界,經歷了宮廷中的權勢財富,以及對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都沒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替大眾著想謀福利的事業中,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那句話,然後倒地而死,然而他的靈魂升上了天堂。

我認為浮士德是個有野心,好高騖遠的人,他也是個偶爾會走上歧途,但最終會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誘引他走上歧途時,他做了欺騙他人,趨炎附勢的壞事,但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就是說,當他沒為人民著想時,他的靈魂極其難受,如同煎熬。而在圍海造田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宿,所以才會心滿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沒有缺點,浮士德也有缺點,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為別人做有利於別人的事情。而浮士德就做到了。浮士德的缺點是:永遠不安於現狀,優點是自強不息、敢作敢為、為他人服務。

我們來學習浮士德的優點吧,做一個自強不息,為大眾著想謀福利吧。

浮士德的讀後感15

“其實這個城市也是空蕩蕩的,你孤獨地站立在石頭森林裡。所有的人都帶著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後猙獰的臉。圍繞在你的周圍,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聲。《浮士德》中惡魔靡菲對上帝說:這個世界就是苦海,永遠不會改改變”這個一段說明了《浮士德》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主要反映社會的黑暗。

讀了這本書讓我瞭解了社會的'黑暗的一面,書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讀高中時得了奇怪的病,同學們不但沒有幫助他而是看是嫌棄·欺負·羞辱他,因而從此放棄了自己最愛的畫畫。但在好友滕汐告訴了他一個關於立志的故事,從此他開始奮鬥最後成為光彩要人的畫家。這也告訴我以後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對,在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徹徹底底的證明了。

“或許這個世界一直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後臺和關係上位,有的人卻倖幸苦製作專輯卻無人過問。

有的人出生家才萬貫,有的人天生自卑,連自己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別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卻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報。”那麼我們因該要奮鬥起來還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奮鬥起來可以讓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羨慕去吧!可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將永遠的把你踩在腳下!這個就就是社會的殘酷,在學校中就常常有這樣的例子,在畢業考試中那些比你分數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麼她就可以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遠的踩在腳下。因此我們因該學會努力,把那些在我們之上的人踩在我們的腳下。

世界絕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改變,但是你卻因世界而改變。